Ⅰ 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這個問題范疇太廣,在這里我只做一個粗略的梳理:
微觀方面,金庸小說很多細節都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經史子集,幾乎都有涉獵,與一般武俠小說不同,金庸小說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書畫,有的融入不同個性,有的融入儒釋道文化。
宏觀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說按照創作順序分為四個階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是金庸側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階段,書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積極入世的,常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階段的代表是《射鵰英雄傳》和儒俠郭靖;1959年-1963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轉道,以楊過、張無忌為代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寫的同樣好的《笑傲江湖》卻是個特例(因為它不僅涉及道家文化,還要影射政治);從1963年-1967年是第三階段,作者由道入佛——這大概與金庸先生中年開始讀佛經不無關系,以《天龍八部》為典型代表;從1967年《笑傲江湖》之後,金庸通過反思,或者說是顛覆,否定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糟粕,進入「無俠」的階段,開辟了武俠小說,乃至通俗小說的巔峰,以《鹿鼎記》和韋小寶為代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只是人為劃分的,其實不管在哪個階段,儒釋道都是相互滲透的。另外,作為新武俠的代表,與傳統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騎士文化(如《堂吉訶德》)最為突出。
附上金庸小說時間表:
小說作品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了解小說和進行金庸小說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Ⅱ 從「俠文化」探析金庸,他家喻戶曉,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家被認為是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很多人都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榮,事實上也是如此,那些獲獎作品大部分是非常經典的。我國作家莫言就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籍作家。那為何金庸老先生沒有獲得過這個獎項呢?
然而即使是這樣,金庸對於自己作品中問題的處理也是平和的,他筆下的主人公,每次遇到道德難題或者政治困境,就都會突然因為某種極端的巧合而脫困。比如郭靖曾經面臨著忠孝難兩全的情況,最後卻因為其母親的自我犧牲而脫困。所以金庸在創作上,是常常為了照顧讀者閱讀的爽快感,而故意降低自己的立意的。
金庸確實是文學大家,不過他跟大仲馬一樣,屬於通俗文學大家,講故事一流,思想性不夠。這種類型的作家,是很難得到偏好實驗性文學的諾貝爾獎的青睞的。
Ⅲ 金庸小說最大特點
金庸小說的最大的特點呢是特別的好看,同時呢,它的人物描寫在故事情節呢,都刻畫的非常的精彩,所以說金庸小說呢是最好最好的。
Ⅳ 從寒介之士到十年寒窗,從名動天下到急流勇退,如何成就金庸的傳奇呢
如果要問誰是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誰是擁有華語讀者最多的小說家?答案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在浙江海寧。查氏家族在清代曾顯赫一時,在康熙年間,海寧查家就以「一門五狀元,叔侄七翰林」而名聲在外。浙江名士查慎行是清初數一數二的大詩人,以他為代表的查氏一族,叔侄七人同在朝中充任「翰林」,以至康熙皇帝要傳召查翰林,內侍們竟不知該叫查家的哪一位,成為一時雅談。海寧人傑地靈,自古名人迭出,後世的學界泰斗王國維和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也都是海寧人氏。家族豐厚的文化淵源,鄉賢良好的治學風范,無疑對金庸有著潛在的影響和熏陶。然而金庸並沒有走世家傳統的治學之路。本世紀初,西學東漸,西方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開明的讀書人所認識,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金庸選擇了以外語為專業。在大學時代,金博覽群書,勤奮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廣泛的涉獵,多方位的學習,使金庸的文筆別具風采。
事實上,「武俠」只是金庸的一項事業,金庸在「武林」打開一片天地,小說開始暢銷之後,很快就把一部分精力和時間投向報業的發展。金庸曾在香港的《大公報》工作了9年之久,一直期望能夠辦一份自己的報紙。1959年,他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了《明報》,他終於達到了他的目標。金庸開始在自己辦的報紙上發表自己的武俠小說新作,第一部便是《神鵰俠侶》,金庸當然明白,這部小說對於《明報》的創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顯而易見,《神鵰俠侶》在金庸事業中是有功之臣,難怪多年以後金庸一再表示,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神鵰俠侶》,這其中肯定包含了他曾經付出的心血和成功的喜悅。
Ⅳ 金庸為什麼要鼓吹伊斯蘭教
伊斯蘭文明在中世紀之前一直是世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伊斯蘭教在科學的沖擊下進退失據,靠保守主義續命,後來野蠻的游牧部落沙特又發現了石油,伊斯蘭中最極端的瓦哈比教派因此興風作浪,加上帝國主義搞局,伊斯蘭的形象才被帶偏了。
Ⅵ 金庸的小說哪些地方體現了西方的小說寫法
《碧血劍》中對夏雪宜的塑造模仿了達芙妮•杜穆里埃的《蝴蝶夢》。金庸特別喜歡用人物口述回憶的形式描述情節,創造活潑和緊張的感覺。這一方面是電影劇本是寫法,另一方面也來自於西方文學(特別是俄國文學)的傳統。最後,上面也有人說過了,《連城訣》就是武俠版的《基督山伯爵復仇記》。以及,《三個火槍手》中,三個火槍手守塔的片段常常讓我想起《天龍八部》中三兄弟大戰少室山的片段。
Ⅶ 梁羽生給俠文化注入了哪些新鮮的內涵
梁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作為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金庸、梁羽生、古龍不免俗的被人比較一番,總體來說金庸先生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梁羽生的影響力為何不及金庸?金庸的小說確超越了其他武俠小說,他的小說內涵豐富,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金庸小說的藝術性專家學者探討很多,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可以從情節與人物方面看一看。金庸的小說情節特別精吸引人,使人慾罷不能,而且人物形象也鮮明,有呼之欲出之感。梁羽生曾化名佟碩之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來把自己與金庸來比較。題目好像是《金庸梁羽生合論》,平心而論,這篇文章寫的相當精彩。我想這種學術性的語言金庸來恐怕不一定能寫的來。但在作品中,金庸那半文半白的語言卻很有魅力,梁羽生的語言用在這種古典情韻的現代武俠小說就不及金庸了。相對來說,梁羽生的小說較為呆板,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不多。就拿你說的詩詞來說,金庸古文學的功底可能的確不如梁羽生,但是梁羽生的詩詞會給人以掉書袋的感覺。金庸的詩詞功底不如梁羽生但他在文章中只一般引用詩詞,但這些詩詞與作品融為一體,意境悠遠。比如,段譽在太湖被鳩摩智挾持時,看到太湖的優美景色,脫口而出:「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讀者如果知道這是宋朝名相寇準所作,會覺得作者信手拈來,有大家風范。如果不知道,會以為是金庸所作,便會佩服他文采不凡。而梁羽生雖然自己精通詩詞,但其所作大多與作品不能融和。作者有時會用一些古代典籍中文言文,讀者會誤認為他自創,比如在《倚天屠龍記》中白眉鷹王與六大門派爭斗的一場,特別精彩。其中白眉鷹王與莫聲谷比斗時,回想當年女兒與武當張翠山的悲劇,不禁長嘆一聲:「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放棄了克勝之機,殷天正的形象頓時躍然紙上。這句話本出自《左傳·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但他用來何等自然,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作家所能達到的。至於古龍,粗製濫造之作特別多。但他的作品情節較為精彩,小說中的人物性格也較為鮮明,較之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更有活力。由於情節與人物是影視選擇劇本的首要條件。所以,導演多選用金庸、古龍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對於藝術的影響力起著決定的作用,尤其是通俗文化。當然,金庸的小說,逐漸步入高雅文學殿堂,已有越俗為雅之勢,而且引起了文化界的爭議,這是另外一回事。當然,個人的欣賞偏好會有不同,很難轉變。這種偏好也許會伴隨你一生。即便是學者也難以免俗。比如北大教授嚴家炎、孔慶東就很喜歡金庸,而另外一些學者,好像是何滿子吧,對金庸就特別反感。這就好比有人喜歡吃白菜,有人喜歡吃蘿卜一樣。梁羽生對金庸的評價對於「武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觀點是「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俠勝武」是梁氏的一個基本觀點。寫了35部小說,塑造了上百個人物,梁羽生說,最能體現他「俠」精神的人物是《萍蹤俠影錄》中的張丹楓和《雲海玉弓緣》中的金世遺,「張比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個道德觀念;金比較接近道家,他本身沒有一個規范,可能會有一些小過錯,但本性是善良的,整體還是好的」。梁羽生、金庸一直被並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重要代表,但是,兩人境遇並不相同,金庸的名聲和認知度遠在梁羽生之上。封筆之後的金庸,仍成為媒體的焦點,其作品也反復被搬上電視,而梁羽生則在澳大利亞隱居起來。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對金庸評價最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節武俠小說研討會上謙虛地表示:「我頂多隻能算是個開風氣的人,真正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他是中國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善於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寫作技巧在內,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一個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將他比作法國的大仲馬,他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Ⅷ 金庸作為作家,他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特點是什麼
金庸的小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小說里的人物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由於金庸本身閱歷豐富並且他的思維比較活躍,所以他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賦予了很多角色獨特的靈魂,更是繼承了很多古典小說的精華,開創了小說的新紀元。而且金庸筆下的角色們都是重實在輕表面並沒有長篇大論的描寫他們的容貌或者是生字,更重要的是塑造他們完整的人物性格。
而有了之後,比較豐富的文學架構就使得小說變得異常精彩,比如《天龍八部》裡面有三個男主人公,但他們三人是不同的,出場卻又穿插的非常自然,讓人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他們三個人的平行世界,而不覺得他們是有先後順序的。而在武俠小說裡面一般都會有些許的感情,像金庸將這種感情線也把握的十分恰當,並不會顯得整篇小說是由感情線牽動的,而又讓人覺得裡面的感情內容很豐富,但卻沒有喧賓奪主。
Ⅸ <神鵰俠侶》反映了什麼社會現狀,或是說金庸想表達一個什麼思想
金庸在《神鵰俠侶 後記》中有:「道德規范、行為准則、風俗習慣等社會行為模式,經常隨著時代而改變。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變動卻十分緩慢。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會意義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從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感情與品德,是作者最為看重的社會元素,而作者在這里所提到的愛,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基於這樣的文學信念,他在自己的十五部小說中,竭盡全力洋洋灑灑地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男女之「愛」、兄妹之「愛和」師徒之「愛」。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凡讀過金庸小說的人,都不會懷疑,金庸的確是個「寫情的高手」。在他的小說中,始終穿插著各種各樣的感情線索。這就是金庸小說為何能如此吸引眾多少男少女的緣故了。
「愛,首先是男女之間的男歡女愛或愛情。作為文學藝術永恆的主題,從中國的 《詩經》、古希臘神話等開始,千百年來,一直是世界各民族文學所謳歌、所描繪、所表現的具有各民族特殊的心理與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對愛情命題的千奇百象的藝術表達,就沒有文化藝術作品存在的可能性。
愛是人類生活中最為天然的本性,人之所以為「人」,並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精神外化。男女之愛更是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認為有意識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精神活動。「愛情把人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聯結在一起,它是生物關系和社會關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綜合體,是物質和意識多面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辨證體。」由此,如果「沒有愛,人類便不能存在」。這句話作狹義的理解,愛情是以繁育後代、種屬沿續的本能為基礎。愛是人生命的支柱,愛的烈火燃得越旺,生命力便會隨之而增強,從而生活就增添了價值;愛的消逝則會使人感到:生命從此毫無意義,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愛也是哲學的中心論題。在東西方哲學史中眾多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們都對愛的本質與構造進行了許多研究和探索。在中國儒學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那裡,他把愛視為「仁」的本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親愛自己的親人,在長幼關系中居下者的子女、弟妹對父母、兄長的敬愛,這就是仁的初始形態,即人性的根本。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孔子提出的「愛」是基於是非善惡標准基礎上的愛。「入則孝,出則悌,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愛,由己及彼,推廣到愛一切有德行的人。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認為的「愛」是有門戶之見的 。愛人,首先是愛親人出發,而後推及同類;從而建立起「仁義禮智信」的理想人格結構和君臣父子的人倫社會結構。這與墨家之「愛」卻是大相徑庭。墨子從社會的復雜情況出發,抱著對人民生死的深切憂患,認為「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墨家的愛,是對整個人類而言的,沒有任何的門戶之見、人格差別。道家則更不象前面儒、墨兩家那樣強調如何去愛,他們講求的是自愛。這在現在看來極端,是一種極端的利己主義思想。「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老子·第十三章》)。這與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無我而利我的精神相一致。
對於情愛的具體表現,最早應見於《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這直接而具體地寫出了男子對女子的愛慕。對於《詩經》中表現出的情愛,我們還應該看到另一方面。《詩經》中有不少文章都表現出了歷史中「棄婦」的形象,表現的是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情節。作為中國早期象這類對愛情的研究,其本質只是論及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基於傳統儒家思想的束縛,作為社會地位低下的女人對「愛」的表達都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更不用說對愛的探索和研究了。然而,這一點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卻不靈驗了。小說中:趙敏對張無忌的愛,可謂是愛的直接,愛的瘋狂。甚至為了真愛,以致於六親不認;更有甚是為了保護張無忌不惜以自毀貞節(謊稱自己懷有張無忌的骨肉,以騙取其哥放走張無忌)為自己的愛人開脫。像此等女子,在中國傳統史上是罕見的,這就是金庸小說中愛情觀的反傳統表現。
與東方文化道德性、社會性思路不同,西方哲學中關於「愛」的研究:是從人的來源與心理入手而展開的。西方對於愛的研究,首先是著重於男女兩性關繫上,認為愛是人類生存問題的根源。在希臘神話中,當世界還是一片死氣沉沉的不毛之地時,是愛神厄洛斯,發出他的生命之箭,射穿了大地的冰涼胸膛,從而使黃褐色的大地立刻披上了綠裝。這說明了愛是藉助了性(象徵男性生殖器官的箭),與性一起創造了生命。也就是說,西方神話里,「愛」源於「性」。可以看出,愛並非獨立存在的,愛之中包含了一個個體的人與另一個個體的人的結合。愛是人類產生和生存之源。古希臘哲學家思[培多庫勒認為:「愛總是和所愛的東西結合為一體,而結合為一體的開始,也就是分離的開始,是由爭執與憎恨支配階段的開始。」從愛的正面看到了其反面的爭執與憎恨。
柏拉圖式的愛,則完全是肉體之愛,是人的本性表現。或者,可以認為是「性惡」。其實,柏拉圖式的愛,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形容——「強奸」。《射鵰英雄傳》中「尹志平對小龍女的愛,也許就是從他玷污小龍女那一夜起,使作為全真教弟子的他真正體驗到了肉體之美,慾望得到釋放與滿足,致使他永遠也無法忘懷。然而,他卻因為沖動而遭受了懲罰。」早期弗洛伊德認為愛的核心就是「性愛」,性愛是人的性本能——原欲。在他看來,這種愛並不包括社會和精神的屬性,它是文明對立的。
金庸自幼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懷抱有深厚的感情,又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熏陶,善於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理念,使得其作品中既有鮮明傳統文化的印記,又滲如了現代人文精神。這些都體現在他的作品中關於「愛情」的理念上,也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精神的交流與融合。
Ⅹ 如何評價金庸作品的歷史觀民族觀
金庸小說蘊含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是廣大讀者的共同感覺。作者以寫「義」為核心,寓文化於技擊,借武技較量寫出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
又借傳統文化學理來闡釋武功修養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為啟發,相得益彰。作者調動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深廣學養,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顯示出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金庸將武俠寫成新經典,說明題材、類型限制不了有素養、有追求的作家。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家不能因為創作的形式通俗、面向大眾而自降格調。
通俗不等於庸俗,更不等於媚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作家之大者,未嘗不如此。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寫作,真正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場,負責任、有見識,對時代和現實不迴避。
金庸作品特別值得琢磨的一個特徵是:它雖然產生在香港商業化環境中,卻沒有舊式武俠小說那種低級趣味和粗俗氣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僅有神奇的想像、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調、深邃的思想。
像《天龍八部》通過蕭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斗爭尖銳年代造成的悲劇,包含多麼巨大豐富、發人深省的內容,藝術力量又是多麼震撼人心。《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碧血劍》又以多麼生動感人的小說筆墨,塑造或贊美了郭靖、袁崇煥這類為民眾利益獻身的「中國的脊樑」式的人物,弘揚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
(10)金庸為什麼吸取西方文化擴展閱讀:
金庸小說的其他介紹:
金庸小說武俠其表,世情其實,透過眾多武林人物的描繪,深入寫出歷史和社會的人生百態,體現出豐富復雜的現實內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見,活潑輕松有時又令人沉重,興趣盎然又啟人深思。魯迅歷來主張真正的文學要啟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悅,給人藝術享受,金庸的小說觀可說與魯迅根本上是相通的。
金庸小說吸取「雅」「俗」兩方經驗又超越「雅」「俗」。他創造性吸收了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偵探小說、滑稽小說等眾多門類藝術經驗,從而成為通俗小說的集大成者;
同時借鑒、運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新文學的經驗去創作武俠小說,使他的小說從思想到藝術都呈現出新的質素,達到新的高度。這是金庸小說成為當代文學經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