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核心是個體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是指西歐和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的共同標准、價值觀和習俗。
西方文化的運用是多方面的,無論運用是否正確,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甚至西方文明的詮釋。
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1)英法的文化核心是什麼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特點:
西方世界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新的通信設備和系統,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和電視、通信和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都是始於西方。
一些常用材料,如混凝土、鋁、光亮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都是西方發明。鋼鐵船、橋梁和摩天大樓最早出現在西方。
疫苗接種、麻醉、核磁共振、口服避孕葯和所有純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和硬碟都在西方出現。
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照相、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船舶經緯儀、發動機螺旋槳、機車、自行車、汽車和飛機都是西方發明的。
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蛋白質、DNA測序、CT、NMR、X射線以及白光、紫外線、紅外光譜研究,最早在西方實驗室、醫院、工廠開發應用。
⑵ 政治 英法政體。
分析英法兩國政體不同的原因。簡要說明英法議會的異同。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分別建立了兩種不同的政治體制,英國確立了議會制下的君主立憲制,法國則以民主共和製作為政體。這兩種政體之所以不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英國主要是在新貴族領導下以加爾文教為指導完成的,法國則是由資產階級領導、以理性的啟蒙思想為指導完成的。此外,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不同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也是導致兩國建立不同政體的重要原因。
我過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立場?
(方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立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1.爭取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積極推動海峽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交流,盡早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
2.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
3.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中國的主體(中國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4.統一後台灣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和行政人員駐台;
5.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不需藉助外國力量。
為什麼說台獨勢力破壞台海和平的分裂行經是註定失敗的?
1.國家憲法將遭到踐踏,治國安邦之本將發生動搖。「台獨」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動搖國家的根本。如果聽任「台獨」得逞,中國的武裝力量就沒有起到護法衛國的責任,就是最大的違憲和失職.
2.境內外其他分裂勢力必將群起效尤,我國安全穩定的政治局面有可能被破壞,一個團結、和睦、統一的中國,很可能變為四分五裂、狼煙四起的中國,國家將永無寧日。
3.我300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的一半和大量海洋資源將隨之喪失,我對外開放的主要通道即東部海上通道,從此將處在別人的戰略監控之下,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將直接暴露在外部勢力的威脅之下,地緣環境將嚴重惡化。同樣,海南島若失去與台灣島的彼此呼應,其保衛南部海疆的支撐作用也將降低,南沙的海權將更加難以維護,中國「南下」的戰略通道在戰時有可能面臨被封阻的危險。
4.台灣倘若淪為某些西方大國的附庸,一些對中國懷有敵意的國家必以「保護台灣」為名,進一步加強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存在,比現在更頻繁地打「以台制華」牌,我整個國家的安全環境將嚴重惡化。
5.我國的國際聲望因不能有力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嚴重受損,日後將難以在國際事務中有效維護自己的民族權益。
6.勢必長期消耗我外交資源和牽制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局。台灣一旦分裂出去,我經濟最發達的東南地區就將直接面臨外部威脅,商場變為戰場,外商很可能望而卻步,投資環境將嚴重惡化,勢必影響我「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7.最危險的是,假如讓台灣在我們共產黨手裡丟掉,中國人民將對我黨能否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提出質疑,我執政黨的地位就會面臨嚴峻考驗。
台獨分裂不得人心,兩岸一統大勢所趨。
⑶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文化的核心: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化的層次:
文化還可分為生產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准則。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心態文化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⑷ 請問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以及他是如何形成的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繁華昌盛的,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我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他們,我們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而到了近現代,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中國的文化遭受到了很多破壞,很多理性的、傳統的、優秀的文化遭受到了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詆毀,而一些關於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和價值的卻往往遭到人為的扭曲。我並不完全贊同照搬西方的價值觀,但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對他們有所了解、借鑒和反思。下面列出西方普遍贊同的一些價值觀的信仰以及一點分析:
理性主義
歐洲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兒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
典型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則,如幾何法則,隨後可以依據這些推理出其餘知識。最典型的持這種觀點的是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在他們試圖解決由笛卡兒提出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問題的過程中,他們使理性主義的基本方法得以發展。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都認為原則上所有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可以通過單純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們也承認現實中除了數學之外人類不能做到單純用推理得到別的知識。
笛卡兒的理論相對來說更接近柏拉圖,他認為只有一些永恆真理(包括數學以及科學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基礎)可以單純靠推理得到,其餘的知識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以及必要的科學手段。更准確地說笛卡兒是一位重視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者,是一位重視科學的經驗主義者。康德開始時是一位理性主義者,但是經過休謨的「將他從沉睡中喚醒」的著作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義者以及經驗主義者的綜合體。
現在「理性主義者」表達一種人類行為應該由理性所支配的觀點(這種觀點被歐洲理性主義者以及類似的經驗主義者所認同)。我們現在經常說的「科學」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理性主義」。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上。因此個人主義直接的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是不相同的。
個人主義在某些社會和環境里是帶有負面涵義的,認為個人主義是與自私相連結的。舉例而言,美國並沒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這正是因為相信個人(而非社會)應該替自己負起責任。但美國的制度遭到了歐洲和其它擁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國家的廣泛批評,他們認為國家應該保護個人免受意外的健康問題傷害。在美國,健康保險是透過私人的契約加以提供的,而對於那些沒有能力負擔保險費用的人,政府則會提供他們免費的醫療保險使他們能夠享有基礎的醫療服務。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廣泛的,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以保障少數人的權利。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為架構的自由ming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權利擔任政務。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為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財產的權利。在許多國家,「現代」的自由主義者從原本的古典自由主義里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稅賦以提供人們最小數量的物質福利。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
自由主義主張限制政府的權力。最極端的反中央集權自由主義者如赫伯特•斯賓塞、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古斯塔夫•德•莫利納里,有時候被認為是無政府主義或是自由意志主義的形式。大多數的自由主義者主張,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最近自由主義則開始與那些追求由信仰價值穩定社會的人產生沖突:如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便全盤排斥自由主義。
平等主義
平等主義是一些不關於政治上的哲學而被政治激進份子分別發展出來的思想。這包括支持兩性平等的人在回應女權主義的缺點而產生的分支,和支持種族平等的人一樣,是為了回應有差別對待成分的防止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的積極行動。
平等主義是基於所有個人要求在社會上的平等政治主張,以及所有人應平等地得到社會的保障。社會的保障包括法律權利,政治權利,公民權利等等。平等主義核心的思想是平等必須不分種族和不分性別,所以政府的政策是不應因著個人的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而有所偏袒。
pu世價值
在哲學上,pu世價值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類都認同的觀念集合在一起。pu世價值可以分為下面這幾類:
行動主義:在這個分類中,慣例是決定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認知。人們根據一條規定或原則去判斷某種行動是否合乎道德標准。行動主義著重於分別對與錯的行為:
尊重別人:以它為目標而不是手段;
自然法與人權:保護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例如生存的權利,生育的權利,追求知識的權利,與其它人建立聯系的權利等;
功利主義:發揚將滿足感和慾望最大化的觀念;
道德利己主義:容許人保留有限的私慾;
公義:在人及團體中發揚公平的信念;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人權是屬於pu世價值的行列的,因此我這里不再單獨再作為一個獨立的小部分出來分析。
民主從其字面上來看,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 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它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西方文化中對於價值觀的信仰或許跟我們中國人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我覺得「師夷長技以制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且我們也需要消除西方人對於我們一些誤解和歧視,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⑸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兩國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為此,英法兩國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各國歷史條件、生產集中程度、對科技依賴程度的不同,使壟斷組織發展的速度、程度、形式的差異,導致了國與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美、德等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後來居上,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一、第二;英國和法國工業生產降為世界第三、第四;日本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竭力進行侵略擴張,經濟迅速崛起;俄國遠遠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各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由於各國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和國內社會政治的變化加劇了各國之問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力量對比的變化,從而造成了它們之間的新矛盾,核心因素是爭霸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因為這場爭奪與瓜分是按照實力對比來進行的,美德等力量超過老牌的英法,正在崛起的俄日六大國之間矛盾錯綜復雜,不斷激化,但根據主次、遠近、大小、得失和國家利益的原則,最後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組合為兩大對峙的軍事集團--協約國英法俄和同盟國德意奧兩大政治經濟軍事組織。這兩大勢力都瘋狂擴軍備戰並發動局部戰爭,最終演變為世界性的大戰。
⑹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⑺ 西方文化(文明)的核心是什麼
Sammuel P.Huntington,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把西方的文明概括為八個特徵。
1. 古典遺產。西方從其古典文明遺產中得到了很多重要的遺產,包括希臘哲學和理性主義、羅馬法、拉丁語和基督教。
2. 天主教和新教。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而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
3. 歐洲語言。語言是僅次於宗教的、使一種文化的人民區別於另一種文化的人民的要素。西方在其語言的多樣性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文明。
4. 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的分離。在整個西方歷史上,先是唯一的教會然後是許多教會與國家並存。上帝與皇帝,教會與國家,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終普遍是二元的。作為西方文明象徵的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分離和一再出現的沖突,在其它文明中並不存在。這種權威的分裂極大地有利於西方自由的發展。
5. 法治。法治史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
6. 社會多元主義。歷史上,西方社會一直是多元化的。正如多伊斯奇注意到的,西方的獨特性是「多樣化的自主集團的興起和延續,他們並非建立在血緣關系或婚姻基礎之上「。
7. 代議機構。社會的多元性最初導致了等級、議會和其他代表貴族、教士、商人、和其集團的利益的機構。
8. 個人主義。上述許多西方文明的特徵促進了文明社會中所獨有的個人主義意識以及個人權利傳統和自由傳統的出現。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義認作西方主要的區分標志。
⑻ 英法兩國文化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政體。(1)區別:①英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法國議會只是立法機關。②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是虛位元首;法國總統則是國家行政權力的中心。③英國是兩黨制,由議會多數黨組閣;法國議會中有許多黨派,往往是幾個黨派聯合才能形成議會多數黨派並組成多黨聯合政府。④英國首相由議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比英國首相要小的多。 (2)原因: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和政治傳統有所不同。①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不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比封建勢力強大,迫使其妥協,因而英國最終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法國封建勢力比資產階級強大,二者之間無法達成妥協,資產階級只能採取徹底的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權,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②政治傳統不同:英國比較保守,善於妥協,往往採取漸進的方式,因而形成君主立憲制。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展開了猛烈批判,形成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影響了法國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