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么
現在沒有了,嚴格意義上說,我們的文化大多被我們自己個糟蹋和廢除了,儒家文化再日韓、台灣保留的比較好。
大陸說白了是蘇維埃赤化下的殖民地,無魂野鬼。
B. 為什麼歷史上到中國的外來宗教比如佛教都會變成中國的本土化改造
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百家思想匯流大儒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太過強大。任何思想或者宗教進入中國要麼融入強大的儒家,要麼被儒家改造一番,否則政府層面也不會推廣不允許傳播。截止到近代,西學在強大國力支撐下,正式與儒家文化交戰,一部分人提出打倒孔老二的說法。
C. 當代中國被文化入侵很嚴重的原因是什麼
文化入侵,我這里是指的是對民族文化的入侵。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即應該是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有著國家意義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燦爛文化。這種文化對於民族的延續,對於國家的發展,對於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步深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在國與國之間經貿往來日益頻繁的大環境下,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文化也會不可避免地夾雜其中傳入到我們的社會里,影響著一些人的生活。想要完全杜絕,幾乎不太可能。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同胞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的同時,也要積極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補足短板,不給那些想要喧賓奪主的異域文化留有可乘之機。
D. 一,中國文明是從本土獨立發展起來的,還是外來的
歷史上各種文化從來都是相互沖突又相互補充的.問題僅僅在於哪一方是強勢,哪一方是弱勢.當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是弱勢時,它只能起到補充的作用,如唐朝時傳來的西域胡曲;當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是勢均力敵時,它就既是挑戰又是補充,如現在在世貿協定中的國家利益;當外來文化對自身文化是強勢時,自身文化便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如北美大陸上外來的歐洲文化與本土的印第安人的文化.所以我們在改革開放時也要注意保持一個度,就是說一定要堅持的核心利益,只要不觸動核心利益,外來文化只能是一各補充(也許有益,也許有害),但只要觸及核心利益,就不是討價還價的問題了,而是必要時要打仗的問題了.中國文化中國夢
我是一個中國人,當然擁有一個中國夢。很多國人的夢想都非常遠大,非常震撼人心。我在自愧不如的同時,也有一個疑問:假如沒有中國傳統文化,這些夢想能實現嗎?能叫做中國夢嗎?因此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保住我的中國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
如何在汲取西方優秀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換言之,怎樣才能不被西方文化同化,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甚至比我們能不能邁進發達國家更為重要。落後一點不要緊,「子子孫孫無窮盡焉」,不停的追趕就是了。留住了傳統文化留住了根,我們仍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人;發達了,卻把龍魂龍根丟了,我們就會變成以西方文化為榮、以黃皮香蕉為榮的新加坡人。洋槍洋炮斷不了我們的根,糖衣炮彈卻斷了我們的根,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古印度古希臘文化皆毀於強權,炎黃子孫沒有理由毀中華文明於盛世。
幾千年來,農耕文明一直優於游牧文明,所以儒家文明才能同化周邊文明,並對鄰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甚至比儒家文明更有優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表象在於經濟復興,實質在於文化復興。如何在我劣敵優的情況下,守住我們的文化,並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於世界?這個問題要比單純的科技進步困難得多。
文化很難被改變,也很難被復制。文化就是我們的一種習慣,簡單的說,就象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已經適應了穿西裝,因為我們已習慣了向西方看齊。洋人穿唐裝你習慣嗎?究竟是洋人在搞笑呢,還是我們在搞笑?
有些人以為世界一體化了,沒必要分得清清楚楚。與世接軌不是好事嗎?吸毒艾滋病不是與世接軌了嗎?是好事嗎?沒人要舉這種極端的例子,主要是因為有些人的思維太極端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假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能不能保留地球球籍都成疑問,還有什麼資格屬於世界?還談什麼崛起於世界?轉自
追求形式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充其量也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裝。老外穿唐裝就能證明我們是天朝上國了嗎?老外穿唐裝,最多體現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尊重。融入中華文明?別做夢了。他們踞於統治地位,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義大利諺語說:「強者是不需要改變自己的」。不管民主自由喊得多麼動聽,白人會放棄他們的統治權嗎?美國建國也兩百多年了,什麼時候選出過一個非白人的總統?
這些年來我們學到了西方的殘酷競爭,學到了西方的唯我獨尊,卻沒學到西方的遵紀守法,西方的人本主義。當中國人的誠信道義已墜入谷底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求變革。但在變革途徑上,是以西方的那一套來改造國民,還是以傳統文化來糾正偏差,兩種思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可悲的這僅僅限於有識之士,大多數國人是顧不上考慮這個問題的。在這個競爭無所不用其極的時代,在這個自我極端膨脹的時代,有多少人會轉過頭來學習民族文化?說得不好聽一點,他們對西方的公正公平其實也沒有多少興趣,拚命賺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高人一等為所欲為嗎?有些人拚命呼籲的平等公平又何嘗不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他們為競爭對手呼籲過公平嗎?他們為全行業考慮過嗎?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考慮過嗎?……
如果按照西化人士的邏輯,法制國家恐怕還得象歐美一樣搞上百年,才能走入正軌。中華復興能等這么長時間嗎?只怕那裡傳統文化都不存在了。何況中華復興理應是中華國學之復興,不是中華西學之復興。轉自81.china.com
那該怎樣泓揚傳統文化呢?八榮八恥就是在泓揚傳統優秀文化。傳統文化是需要發展的,沒有發展文化就會停滯,就會滅亡。目前的這種文化土壤不說也罷,最近竟有一個人要改變中國人的象徵-龍。這就是目前的文化人最熱衷的事!一個文盲也明白這會給天打五雷轟,也不知道這個人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土地和文化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消亡了就不會再興起。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復興了沒有?消亡了就消亡了,神靈是不會保佑哪種文化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
傳統文化該如何復興?我有六點淺陋意見:
一是要改變英語獨大的地位。
不改變英語獨大的地位,不把學位與英語脫鉤,不整治年收入600億的英語產業,不改變每年幾十萬留學人員綁架3.5億學生的狀況,是不行的。
母語與英語並重的做法,值得反思。說是並重,其實是少了英語不行。中文、語言、國學等專業的萎縮,說明我們的汊語已面臨危機。
學位與英語四六級掛鉤,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實質上就是一種洋務運動。全世界學英語最好的地方是日本,日本人已經學了多少年了?中國與日本有可比性嗎?
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學以致用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真的以為中國人可以一個頂倆。全民學英語了很多年,為什麼英語專業人才還是供不應求?不是經濟發展得太快了,而是四六級考試太流於形式了。既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又助長了弄虛作假的學風。就算是英語過關了專業卻是及格萬歲,這樣的畢業生又有什麼用處?既然沒什麼效果,為什麼還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二從各方面消除國人崇洋媚外的意識。
崇洋媚外不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現象,它深刻暴露了中華文明面臨的危機。上次叫囂取消中醫的事就非常典型。中醫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西醫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在醫學這個領域發生的激烈碰撞,並不是偶然的。現在的中醫基本上是靠一些名老中醫在支撐,為什麼會這樣?用西醫的那一套來培養中醫,可謂「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在中醫走向世界卻在本國慢慢凋零的同時,西醫又為什麼一定對中醫趕盡殺絕呢?真的是科學之爭這么簡單嗎?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來證明中醫無效。答案其實也簡單:當你的孩子從小習慣了西醫治療後,他能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嗎?以前不少人曾把肯德雞麥當勞奉若神明,結果又是如何呢?轉自不融入世界,是絕對沒有出路的。但一味強調融入世界的共性,卻不強調本國民族文化的個性,是極其危險的。打一比方,只強調共性就如汪精衛,只強調個性就如義和團。怎樣才能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就目前浮躁的學術界,就目前浮躁的國人心態,是很難有一個理智的答案的。不泓揚傳統文化也就算了,演藝界們還在一次又一次的侮辱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究竟該往何處去?有關部門相關專家所有國人都該好好想想了。
三宗教信仰要重視。人是需要有一個信仰的,不管你信不信教。有了信仰才有道德體系,才有人生觀價值觀。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現有社會的一切已不值得他敬畏。但信仰是可以培養的,不同的文化會培養出不同的信仰。再說說宗教。
我的老家在蘇北農村。那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們現在迷上了天主教,每周末趕到縣城去做彌撒。凌晨兩三點就出發了,比賺錢還積極。一個縣城有兩個天主教堂(還不包括鄉鎮教堂)說明了什麼?洋槍洋炮打入中國之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傳教士接踵而來?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我的鄉親可以短視,我們這些傳統文化的捍衛者能短視嗎?
四新儒家運動是件好事,但不要走入岐途。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儒家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更不是唯一。古為今用,並不是要我們彎曲歷史,而是不要重蹈履轍。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才是正確的態度。最讓人欣喜的是,新儒家運動、兒童讀經運動是民間自發興起的,這表明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所以,我對國家對民族充滿了信心。
五港台網路語言對文化的毒化不可輕視。就拿最常見的「我好好愛你」,這就是一個病句。網路更是有很多新詞,有些也是無奈之舉。但上網的青少年很多,他們會不會以訛傳訛?不能等閑視之啊!如果任由語言毒瘤橫行,我們不必等到被英語打敗,自我毀滅就夠了。
六是向日韓學習。
如何在融入世界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日韓兩國做了極好的榜樣。不必臉紅,日韓兩國比我們更重視禮儀,更注重民族文化,更有民族凝聚力。為什麼不學習它們的優點呢?
最後再重復一遍:沒有中國文化的傳承,是不可能有中國夢的。即使有,那也應該叫做我的美國夢、我的歐洲夢。僅僅靠那幾萬幾十萬個呀呀學經的幼童,是不可能承擔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的!!國內近幾年,頻頻有人在談論本士文化的問題。為了讓我國的文化能夠延續下去,各地也有各種舉措。武漢搞了個穿漢服參加成人典禮的活動,其它地方也各有花招。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完全是沒有多少必要性的。它們作秀的成份要遠大於實際的意義。一個文化如何延續,對於一個文明的發展與存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這並不表示,固守著已經成形的文化形態不去變通,就可以讓一個文明的文化殘喘下去。清朝的閉關政策,它讓我國的文化在幾百年裡沒有多少變化,它差一點將華夏文明的前程斷送在那些用洋槍火炮打開我們國門的列強手中。這樣的做法在更早的朝代里也有類似的例子。這樣的情況一次次出現,我們的文明也就一次次的落後於世界。幾曾何時,我們是一個在全世界最強大的文明,有著最先進行技術,最完美的詩句,最偉大的文學家,最聰明的數學家,最勤奮的地理與天文等方面的專業大家。我們的成就讓全世界其它的文明以一種「仰之彌高」的心情注視著。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固守,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被一次又一次的拉近,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再是他們心中的那個不可觸及的先進又強大的帝國了。然後,還是在一次次的固守中,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大,我們心中,竟然只剩下了洋物勝土物的概念。中華文明的大發展,每一次都是與對外的交流同時發生的。開元盛世,萬國來朝,隨後,我國就有了很多科技上的突破。我們在那時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有效監測遠處地震的地動儀,我們製造了極准確的天象儀,我們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我們的遠航技術讓我們把我們的技術帶到世界的其它地方,並從那裡帶回新的文化元素。我們不斷的在融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正是在這種不斷的融合中,我們的文化發展了,我們有斷重新審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倫理觀,我們的科學理論系統,我們的哲學體系。在更早的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之間,那些還沒有成為「子」、「家」的人,他們開始在各個小國不斷走動,互想印證各自的觀念。這被稱為「游學」。正是這種游學,造就了後來的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們的文化,在沒有政治的干撓下,從來都是兼收的,我們的文化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的文化正是需要面對世界上其它種種文化的沖擊,才有可能進一步成長。還是說開元盛世,在那之前,中國人是坐在地上或者坐在很矮的小凳子上的(日本就是那時從中國學去了,就弄成了踏踏米)。即使是皇帝,出行與坐卧所用的輦,也是不高的。前面說了,在開元盛世那段時間,是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其中就有波斯人,他們帶來了他們使用的坐具----椅子。在一開始,這東西在我國並不叫椅了,而是叫「胡床」。胡就是指波斯。唐朝的「椅子」是沒有後靠背的,既使有也是十分的矮小,根本不能用背靠。在宋時期,蒙古與女貞文化被兼收到漢文明中(其中的一些用於裝飾的花樣如水浪疊動至今還在使用),我們的椅子就多了後靠背,後靠背的布局是從蒙古當時使用的櫃子的上層模仿的。蒙古地處草原,木材不多,所有用料以節約為主。他們的櫃子下層是可以封閉的,而上層只有三面,呈「U」形圍起來,這樣,在游牧中,只需要將櫃子略微斜著放,物品就不會掉出來,同時也就不需要封閉另外的面了(正面與上面)。我國文化中很多內容,都可以看到其它文化元素在其中的痕跡。不僅是椅子。我們使用的碗與筷,還有各朝代磁器的造形,還有水墨畫的構圖與技法,無不浸潤著各種各樣文化元素。我們的文化是開放的,我們從來沒有刻意拒絕哪一個文化進入到我們的地盤。我們現在的文化與幾千年前相比,從表面看已經沒有多少相同的內容了,因為我們從來就是把其它文化中先進的部分拿來,改造後並入到我們的文化中。我們的文化沒有因為怕自己被改變而拒絕改變。因為我們文化的博大,所以每次的「拿進來」,都不會對我們文化本身帶來破壞性的沖擊,而每次「拿進來」的東西,也就會在更多的本土文化中被逐漸同化。我們的文化既開放的,兼收的,我們從來不會怕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的文化是在不斷發展的。不能說哪一個時期的文化才是華夏文明的標准文化形態。漢服是我們文化中某個時期里服裝文化的一個特定形態,它有可能與我們現在的意識形態相左,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漢服所代表的文化與我們現在所具有的文化是兩種文化。我們的文化在發展,它的表象在與時俱進,因此,我們住進了樓房,我們用上了電腦,我們穿上了西裝,我們感冒了會吃阿斯匹林。但這不代表我們的文化在當前的世界文化沖擊下已經體無完膚了。我們同樣應當看到,我們住進了樓房,隨即開始抱怨這樣的環境不方便串門,與是我們的樓房間有了小花園,有棋桌長椅;我們用上了電腦,但我們的財會必備工具還是算盤,我們的珠算有專業人士手中,特定情況下可以比使用普通電腦計算更快得到答案;我們雖然穿著西裝,但我們的小孩子基本上會扎個小辮或者戴個虎頭帽;我們用阿斯匹林治感冒,但我們秋冬進補吃的還是老一套,西醫看不了的病還是會看中醫。所以,無論現在看來我們的文化有多大的改變,我們的心裡最深處,還是我們本土的文化精華。總有一天,它會將這些涌進來的新文化元素一點點的同化成我們特有的文化元素。而隨著這一同化進程,我們的文化就發展了。
滿意請採納
E. 文化本土化
文化本土化,就是需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與時尚的文化融合為一體,使得國人可以接受,並且把本民族好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F. 在古代為什麼外族統一中原後,都會被同化
自古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不過歷史證明,一般都是取得中原後的王朝,才能夠統一天下。而在古代不乏有當時的外族統一中原,甚至取得天下的情況,雖然此時漢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壞,但是依然流傳下來,而且還將外族文化同化,雖然統一了中原,但是最後文化卻趨向於漢文化,顯然已經被同化。
而中國的儒學從秦漢開始,就一直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在當時外族統一中原後,為了維持中原龐大人口的統治,他們自身文化很難推行,可以說他們也許有習俗,文化卻很淺,而儒學卻是根深蒂固,大家都可以接受,且有利於自身的統治,所以這些當時的外族也推行儒學,從而漸漸的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而當時入主中原的外族,現在很多都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中原文化都是主流,雖然外族入主中原,卻沒有足夠強大的文化和人口,只能被更加龐大的中原文化所同化。
G. 佛教在中國是如何本土化的
佛教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但當時既沒有成為主流文化,也沒成為普遍信仰
直到5胡十六國時期,萬世暴君石虎是個宗教開明人士,打造佛寺,佛教才開始普遍流傳
,但那時流傳的只是「佛是存在的」這種思想,佛教經典完全沒有流傳(因為經典都在西域,也沒人翻譯)
前秦符堅時期,西征大軍俘虜 了西域高僧 鳩摩羅什,才把經典帶到中土並開始翻譯,佛經的哲學思想才開始流傳。
到南朝梁武帝 時,佛教在南朝達到鼎盛,並且北魏也普遍信佛。只能吃素不能吃肉正是梁武帝的發明
佛教也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信仰,對統治者來說,佛教理論有安定人心,鼓勵行善等益於自己統治的作用
對老百姓來說,與其說是統治者推廣佛教,不如說他們自願相信,因為人活在世上總是需要一個超脫世俗的信仰作為活下去的動力。如果沒有任何信仰,那活下去的動力只有動物的本能。(本能不代表錯,有信仰不一定好)
所以 當時老百姓普遍相信佛是存在的,相信因果報應,但不一定贊同佛教經典的理論。
其後,武則天時代,佛也成為社會主流文化。
H. 怎樣理解「本土化」是一種自覺地文化捍衛
文化本土化指各個民族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根源於自身歷史的傳統、習慣、生活方式、符號、信仰、價值觀這一整套認知系統得到尊崇的過程。表現為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對外來文化的排斥,或兼有兩者。是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堅信自己的生存方式,維護其文化,為了共同的利益採取比較一致的行動,以此避免外來文化的威脅,保持本土文化的存在。
I. 如何看待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
文化交流如今是世界各國之間日益重視的交流方式,是各個國家軟實力的比拼。所以在這種文化大交流下,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成為兩大趨勢。有人覺得文化應該多元,有人覺得文化應該本土,那麼作為一個有些五千年文明的大國,我們該以包容理解、合理分析和區別採納的姿態看待這兩種現象。
三、區別採納這兩種現象對於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我們都不能一棒子打死,只選擇一種方式對待世界文化。因為世界文化是復雜多變的,有可能如今可以多元化的發展在以後就可以本土化,也有在本土化之後再形成多元化的交流。所以,對於這兩種現象更多的是看成兩種手段,要在不同的文化上作用起來就可以了。最後,無論是哪一種現象,都是嘗試著接受文化的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