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文化的論文
淺談文化的論文
自進入21世紀,全球化成為眾多領域面臨的共同趨勢,不僅科技、經濟如此,文化、藝術等領域亦然。當不同膚色、不同語系的人們都在使用著完全相同的PC機或蘋果機,當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都在享受著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當我們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四合院,住進了水泥洋房……我們是否能感覺到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能否感覺到我們的「母語」正在逐漸失聲?現代設計面對國際化、標准化的洶涌之勢,又將提出怎樣的文化訴求呢?
1設計「母語」的消失
母語的本義是指「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通常被引申為本原的、本初的事物或內容,用來指代本民族、本地域的傳統文化意涵。設計「母語」是指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內容與符碼。進入21世紀,我們必須意識到所謂的「全球化」其實是一種「全球西化」的趨勢,無可否認,這種趨勢對於多元文化、區域文化是一種極大的損害。而在設計領域的表現則是消除設計中的文化取向,而以單一的美學原則和思維方式作為設計准則。我國的現代設計遠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在先後經歷了「西潮」「東洋風」「韓流」的侵襲之後,才發現自身的設計語言一直都是舶來品,而「母語」也在一次次的模仿中逐漸消失。
2設計「母語」何在
對於「母語」的探尋,我們總是會追憶到咿呀學語時的情景和環境,同樣,設計「母語」也蘊含在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如果試著翻開中國文化史,我們會為中華文明的輝煌絢爛而歡呼雀躍,但也會為今天的狀態黯然神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古老華夏大地上創造出來的具有恆久生命力的文化,展現出了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魅力。就設計所能涉及的文化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宏觀思想、中觀方法和微觀元素三方面。
2.1宏觀思想——中國傳統哲學層面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為主要代表的哲學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理性積淀和內在體現,盡管三者所堅持的信念和立場存在差異,但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哲學心理和思維方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三者也並非完全的三足鼎立,而是彼此互補並相互滲透融合,兼收並蓄,融會貫通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傳統哲學層面。其中最本質的哲學觀念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天人合一」是指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看作是相互聯系、和諧、平衡的有序運動的一種思維模式。正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念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因此,和諧在傳統哲學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世界萬物的最高准則。
2.2中觀方法——中國傳統技藝層面
中國傳統「重道輕器」的思想是十分明顯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傳統技藝的發展。而古聖先賢更是對生產技藝等「百工之技」持貶抑與排斥的態度,如《禮記王制》中說:「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與士齒」,「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由此可見,在以儒學為正統的古代社會中,「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便成為傳統觀念,這也使得中國民間的工藝家、機械家、土木工程家等藝匠備受輕視。
2.3微觀元素——中國傳統器具層面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其風格特徵異常鮮明。從傳統建築的梁架結構到傢具的榫卯結構,從石雕木雕中的紋樣到服裝布料上的紋飾,無不表現出中國傳統造型元素特徵的相通性。例如,傢具以明清傢具樣式為主,建築以大屋頂和樑柱結構的寢殿式為首,器皿以瓷器最為突出。此外,傳統工藝中的陶瓷、漆器、木雕石雕、刺綉、染織、印刷、剪紙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和借鑒內容。從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中形成的「文化符碼」在實際設計應用中也展現出特殊的文化內涵,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器具設計之中,這也就為彼此之間的元素轉借、符碼互換、交叉利用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源」。
3設計「母語」再現
從中國文化發展史來看,我們擁有豐富的設計「母語」,但自近代以來,身處其中卻未能合理運用和傳達。相反,西方世界卻多次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並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西化的「中國風尚」。
「傳統」不是身外之物,甚至不能外在化、對象化,而成為與我們沒有血肉關聯的客觀實體。傳統是浸潤在個人和群體中,或直接或間接,或積極或消極,影響並且塑造著我們的信念、人生態度以及行為規范的勢能。從設計文化的角度來看,正視傳統、理解傳統並發揚傳統是現代設計形成民族風格的關鍵所在。要使傳統文化「母語」在現代設計中再現其文化內蘊和精神實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展開:首先,以民族精神為主旨,形神並舉。「民族精神」是民族與設計形式交流的中介物,設計形式就像民族精神的一面鏡子,而民族精神則是民族設計的靈魂。簡單的一句「Made…in…China(中國製造)」,代表的不只是一個產品質量的優劣,更多的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設計水平和文化的評價和判斷。要再現中國傳統設計「母語」,就必須重新認識中華民族精神,在設計中進行全新的解讀。僅僅依賴從原有的元素、符號和紋樣的重組整合來構思新的「形」,只會流於形式、流於浮泛之虞。我們必須在切實了解民族符碼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注入新意,使表現更加傳神,即「形真意切」。其次,以傳統文化為源泉,兼收並蓄。
華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續,孕育出造型溫文儒雅、踏實敦厚的「中國形」,備受西方世界推崇,卻被自己的子孫鄙棄近乎百年,這值得我們深思。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哲學思想、造物法則、美學觀念以及涵蓋其中不勝枚舉的經典實例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今日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是我們尚未能夠充分利用。當然,我們要做的是「師古」但並不「復古」,也不「泥古」。中國文化從古至今就具有兼收並蓄的特徵,正是這種特徵使得中國文化延續至今而未中斷或消亡。
4結語
時至今日,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捲整個世界,而我國傳統文化更是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逐漸失去自信,而設計「母語」更是瀕臨消失。因此,我們要發展中國風格設計,就必須從未來發展遠景出發,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對傳統文化加以綜合改造,剔除陳腐固陋的糟粕,探求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形式。同時,民族風格體系的形成必須立足於民族自身歷史傳統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既適應世界潮流又切合國情,既蘊含傳統又具有時代精神的展現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藝術家何懷碩曾說:「我認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藝術,絕不誕生在民族藝術貧乏頹萎的地方,而必是誕生在民族藝術繁榮茁壯的土壤上。」這一觀點用於民族設計的當代化,道理亦然。
;② 怎麼樣寫好一篇文化研究論文
文化研究包括的方面很多,寫之前先要確定寫哪方面的論文,如:茶文化、酒文化、企業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其次,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才能寫出有理有據的好論文。
③ 企業文化論文怎麼寫啊 1500字以上就夠了 求大神幫幫忙哈!
1,先陳述企業文化概念含義。
2,闡明企業文化對公司發展的現實意義。
3,結合社會上企業文化工作開展效果突出的企業為例,再次重申對公司持續發展具有的作用和意義。
4,結合本企業現狀,逐步提出開展企業文化工作的必要性,從而確立初步思路。
5,從反面例子印證不重視企業文化工作的弊端,再一次指出企業文化工作實施的重要性。
6,全文結束語,倡導之類的。
根據以上提綱予以展開,也可引經據典(或外企的成功事例),1500字以上3000之間應該沒問題的。
④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論文怎麼寫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令億萬中華兒女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載,經歷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飽經滄桑,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下面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篇,供大家借鑒參考。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第一篇:新媒體環境下漢中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探析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體技術支持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下研究熱點。本文以漢中地區為切入點,藉助新媒體技術,探討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轉化與傳承的問題。分析漢中地區的經典成語故事、古代文學作品、傳統戲劇、以及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創新與傳播,探索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公眾的民族情懷與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中國傳統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遺產; 現代化轉化與傳承;
1 研究背景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其意義就在於對傳統文化進行新時期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證明:人們只有在已有的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傳統和傳統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1]「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傳統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從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發展的繼承出發,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進行創新。」[2]因此,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同時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一種使命。
新媒體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形式,它是繼傳統的報刊、廣播、戶外、電視後出現的「第五媒體」。其功能強大,主要藉助於當今發達且成熟的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移動網路、區域無線網等技術渠道以及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終端,實現海量信息資訊和娛樂體系的在線共享。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實現了平等和對等,人們既可以發布和傳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並與周圍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實現互動。「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3]新時期,保護和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將新媒體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結合起來,使得兩者相輔相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2 漢中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簡介
「截止到2011年6月,漢中已經擁有國家級名錄6項,省級名錄39項,市級名錄59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多樣,既有體現歷史文化的故事傳說及民間戲曲,又有貼近百姓生活的各種民俗活動。」[4]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蔡倫造紙傳說、洋縣佛教音樂、鎮巴民歌、漢調桄桄、洋縣架花焰火技藝、洋縣懸台社火等,兩漢三國時期遺存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豐富了漢中的地方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急需藉助新媒體傳播平台進行現代轉換與傳承。
3 漢中地方傳統文化新媒體形式的現代轉化與傳承
(1)漢中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成語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一頁。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含著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煙雲,其中蘊含著很豐富的人文哲理與生活經驗。漢中歷史悠久,兩漢三國歷史文化比較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流傳下了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及歷史傳說,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騫故事傳說、廉泉讓水、褒姒傳說等。對經典成語故事及傳說進行整理和編排,標注拼音,製作成為電子書樣式,並配上真人語音以及名家講讀的音頻;還可製作成幻燈片PPT的形式,配上相應的圖片,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使用GIF動態圖片,這樣更具吸引力。此外,將文化典故以動畫的方式進行呈現,或製作音頻節目,將文本轉化為音視頻以滿足受眾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藉助手機APP在線功能推廣和宣傳,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2)漢中地區傳統手工技藝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工藝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工具與材料,人們將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和認識,以相對穩定的造型、圖式、技藝和文化等要素凝結在器物之中。[5]中國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由於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氛圍,漢中本地保留下來了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例如,漢中麵皮的製作技藝、蔡倫造紙工藝、漢中張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藝、洋縣蓑衣編制技藝、城固泥塑、洋縣架火煙花、謝村黃酒釀造技藝、西鄉松花蛋製作技藝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藝急需得到關注和保護。在今天這個網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大眾傳媒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可以藉助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來進行宣傳與推廣,使傳統技藝能夠被廣大的人們所認知和了解。
因此,對漢中本土傳統手工技藝進行視頻加工,將諸如蔡倫造紙技藝、漢中麵皮、謝村黃酒的製作過程完整的拍攝記錄下來,對其中的加工環節進行細致和完美的展現,能夠引發受眾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拍攝紀錄片或微電影形式,配以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在觀賞這些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與放鬆,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3)漢中傳統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承。歷經千秋的歷史典故,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見證了漢中地區歷史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相比陝南地區其他區域所特有的自然風光,漢中地區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漢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漢中境內的民間地區所形成和保留下來的民間藝術,例如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佛教音樂、端公戲等。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可以請一些老藝人和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演繹,通過現場錄制和後期製作的方式形成音視頻作品,通過各大視頻媒體以及網路平台進行投送,也可以由當地政府著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場所的LED屏幕上進行滾動循環播放。
其次是漢中的民俗活動,漢中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種類豐富,如南鄭協稅社火高蹺、南鄭新集采蓮船表演、略陽羌族羊皮鼓舞、洋縣杖頭木偶戲、洋縣懸台社火、老君廟會、春官說春發放春貼、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等。這些精彩紛呈的傳統民俗活動展示了漢中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對其進行新媒體形式的轉化與傳播,可以藉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網路進行傳播,充分挖掘民間傳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請知名視頻網站的主播,比如嗶哩嗶哩、Ac Fun、斗魚、抖音等,現場參與活動並進行實時直播與互動,藉助主播個人的影響力和自媒體視頻平台的強大擴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漢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此外,藉助微信,建立漢中民俗活動的公益性宣傳公眾號,向廣大的在線用戶進行推送,有一定的宣傳與展示效果。
(4)VR技術與漢中文化旅遊景點的線上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能使用戶沉浸到環境中。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還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即各種文化旅遊景點。其中,兩漢三國時期的石門棧道、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武侯墓、張良廟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聘請專業的技術團隊,對這些文化旅遊景點進行精準的測繪,然後通過計算機進行3D立體建模,建立線上文化博物館。還可在城市內的各大公共場所建立市文化旅遊景點的VR體驗館,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不用親臨景區,藉助VR設備,進行在線漫遊,體驗立體沉浸式虛擬游覽,並能與景點內的物體進行互動,從而獲得立體式全感官的綜合性體驗。這種新的游覽方式與以往的遊客進入景區實地遊玩體驗相比,在保持景點全部區域各種參數與信息完整收錄與提供的同時,還降低了參與體驗的門檻,能夠讓遊客獲得多倍的感受與身心的全面滿足,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維與設計理念。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的轉化與傳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藉助在線網路媒體技術和各種視頻平台,以及VR技術,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視頻化和立體化的製作的發展路徑。此設想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幫助與支持,加大新媒體傳播的力度,使漢中的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得到普及並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吳增禮,王夢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維度和限度[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1):1-7.
[2] 侍舒瑋.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戲劇之家,2019(12):219+221.
[3] 張婕,苗思雨,逯鵬祥,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徵與對策研究[J].城市黨報研究,2020(03):90-92.
[4] 潘秀梅,張慨.淺析陝西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保護現狀[J].美與時代(上),2013(07):43-45.
[5] 賀超海.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⑤ 關於大學民俗文化論文範文3000字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來歷史的記憶,積淀著人類的生存智慧,代表著一個民族的信念,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准則。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俗文化論文篇1試論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
摘 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傳統文化 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我國由多個民族組成,傳統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但是在現階段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傳統文化生存空間在不斷的被壓縮當中,如何保證民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了當代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對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民俗文化;當代;價值;思考
我國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發展的源頭,也是我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外來文化對於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沖擊和影響,民俗文化的發展空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一點點的縮小,傳統民俗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動力,只有對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保持認識,才能為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反復演示的、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與此同時,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差別,民俗常常會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點,但其也有一些穩定的特徵。一般民俗都具有社會性、地域性、變異性、轉承性、規范性等特徵。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對於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理工了重要保證。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不斷的受社會的影響。民俗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社會的需求。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著影響,民俗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根源,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俗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民俗文化對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價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民俗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其包括民間的 傳說 、戲曲、娛樂、技能、信仰、價值觀等不同的內容,民俗具有豐富性,並且在傳統的民間生活中得到傳承與發展。只有弘揚民俗文化,才能延續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養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認同感。
在民間,各種民俗文化中蘊含著各種優秀的文化,並且形成了龐大的歷史信息鏈。民俗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智慧與獨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徵與啟迪。民俗文化中承載著具有濃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國傳統文化有力的傳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維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國不同民族之間保持良好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對於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豐富的民俗活動,各種民俗活動的進行,可以讓人們寄託民族情感,並且對生活和心理進行調劑。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傳統的文化資源,是現代社會旅遊業中的重要內容,民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可以為社會帶來良好的效益,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我國民俗文化現階段的現狀不容樂觀,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與推廣,從而保證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發展。我國目前民俗文化存在著變遷與消失的現象,民俗文化的發展變化中,消失和變遷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需要對其中變化存在的負面效應進行重視和解決。在民俗文化的變遷當中,傳統文化價值存在著嚴重的流失情況。傳統文化價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無形兩種流失的方面。傳統文化無形流失的方面主要體現在 西方節日 在進入中國後, 中國傳統節日 逐漸的被忽視,傳統節日淡化,外來節日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傳統文化價值流失的有形方面體現上,很多傳統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動不斷的減少甚至消失,年輕人缺乏參與的熱情與興趣,使得傳統民俗活動越來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價值開發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我國對於民俗文化的價值開發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建立了很多的開發模式,促進了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但是在對於民俗文化價值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進行 反思 。
首先,對於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護,並且保護方式不夠完善。民族文化保護的相關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著後繼無人的現象,很多保護 措施 的滯後性使得民俗文化難以得到良好的保護。
其次,民俗文化過分的受商業操作的影響,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過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為經濟來源的措施,對民俗文化的長期發展會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後,民俗文化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同化、破壞、偽造等現象。很多地區為了創造經濟效益,模仿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並且採用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影響了我國社會安定的發展。
民俗文化現階段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各地區必須重視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才能達到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對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法律基礎。在對於民間文化的發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庫,避免出現人才斷層,民俗文化失傳的現象。另外,對於民俗文化的保護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內涵,禁止對民俗文化不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嚴謹各種基於民俗文化上的模仿、偽造等不良活動的開展。
民俗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事,需要對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行重點的保護,推進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發展。在對於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種行為的規范性與合法性,從而保證相關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民俗文化對於當代社會的價值重大,只有充分的發展民俗文化,促進民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才可以達到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護上,要加強相關立法,使得保護民俗文化的行為有法可依,促進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明,徐載娟,景成,王鐵環,劉景慧.托口古鎮民俗文化 調研 報告 [J].懷化學院學報,2010(04)
[2]呂紅艷.保護與開發: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民俗生態旅遊[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4)
[3]王曉洋.淺析名人故居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為例[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2)
[4]王新亮.保護視野下的淮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開發[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
民俗文化論文篇2淺談民俗文化市場化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眾的旅遊消費需求進一步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的趨向,大眾的旅遊活動形式已不再限於滿足傳統的有形的旅遊產品,而是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和歷史內涵,從消費有形的旅遊產品轉向消費無形的旅遊文化。為迎合大眾的這種需求,許多區域、城市、景區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經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費領域――民俗文化。
市場上開始出現所謂的“人造文化”,並有泛濫之勢,許多學者、人士開始抨擊、批判這種旅遊文化市場化的行為,呼籲文化回歸、保持原始狀態。通過對民俗旅遊文化現狀的一些分析,從另一個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並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一無是處,正當、適當的商業化手段對文化的傳統和發揚還能起到促進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業化的 市場營銷 是有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內涵
1引言
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開始厭煩喧囂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閑暇之餘呼吸一下清新的鄉村空氣和恬靜特異的民族風情,這種對大自然和原始生態的回歸動力,驅使著廣大遊客前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地旅遊,去民俗村尋求內心的渴望和滿足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渴求,這體現了遊客的休閑需求,也說明當前民俗旅遊文化正是在這種呼之欲出情況下逐漸呈現在廣大民眾視線之內。
正是基於此,我國的民俗文化成為旅遊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近年來我國民俗旅遊的開發及其發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如何合理科學可持續地發展民俗旅遊,在旅遊發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發揚光大,避免庸俗化、導致畸形發展,使其走上持續健康發展道路成為當前一個值的研究的 熱點 。
2民俗旅遊文化的內涵
2.1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其內涵包括飲食、服飾、家居等物質民俗}組織制度、人生禮俗等社會民俗;民間信仰、巫術禁忌、娛樂游藝、民間工藝等精神民俗;神話、傳說、 故事 、民謠、 諺語 等語言民俗。這種民族的,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制度的規范,又有具體社會行為,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
由此可見優良的民俗文化是對傳統民俗事物和現象的梳理和檢驗後形成的。其表現形式多樣,如今年開始實行的法定 清明 節、 端午節 、 中秋節 。在旅遊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躍的旅遊資源,涉及旅遊的行、游、住、食、購、娛的方方面面,由於各地的民俗對異地遊客有一新奇感,激發民眾的奇心,娛樂性、參與性也很強,對遊客很有吸引力,遊客為能親身體驗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徵,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雲南西雙版納、雲南大理麗江瀘沽湖等地正是由於具有特有的民族風情村及少數民族習俗才聞名於世,吸引了廣大國內外遊客。
2.2民俗旅遊的內涵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遊,它欣賞的對象為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建築風格、民間歌舞都是民俗旅遊的珍貴資源與欣賞對象。溫錦英定義:民俗旅遊就是藉助民俗來開展的旅遊項目,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遊是指遊客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遊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韻居所,前往旅遊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遊的主要類型包括與山水風光相結合的民俗風情旅遊、與民居及其他建築結合的民俗風情旅遊,與飲食結合的民俗風情旅遊、與禮儀結合的民俗風情游、與喜慶結合的民俗風情旅遊、與大型民族風情園景為產品的民俗風情游等六大種類。圍繞以上不同類型,民俗旅遊可以通過再現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古老文、傳統習俗,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同、求知的心裡需要。因此,簡單地說,民俗旅遊就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載體開展的旅遊活動。
作為以民俗文化為主要吸引物的旅遊目的地,遊客關注的是精神層次的消費,這和觀光型景區截然不同。民俗旅遊對旅遊目的地來說,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極其有價值的旅遊資源,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從而擴充了旅遊地的客源和市場需求,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社會收益。
3我國旅遊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我國旅遊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這些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極為迅速。已經成為旅遊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地區都紛紛投資興建民俗旅遊度假村、民俗旅遊專業村、農業民俗旅遊村以及民俗旅遊主題公園等,承辦民俗旅遊節日,舉辦大型民俗旅遊活動。
如山西民居以及喬家民俗博物館,贛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錦綉中華民俗村、雲南大理麗江瀘沽湖、山東日照的漁家樂民俗旅遊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動內容和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遊玩。如今,很多地區將旅遊業看作扶貧行業,民俗旅遊開發也作為發展地區經濟的手段被濫用。不可否認民俗旅遊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促進了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激活了一些地區其他的行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正是這個原因,有些不具備開發觀光型旅遊地的地方,基於發展經濟為目的,盲目投資建立形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
(1)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力度過大。
民俗旅遊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使得很多地方不顧自身環境條件的限制,盲目開發民俗旅遊資源,致使當地民旅遊文化資源開發無序,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破壞,長此以往,將損害整個民族旅遊資源乃至文化傳統傳承。
(2)部分優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於民俗旅遊的經濟效應較大,許多旅遊景區片面注重對旅遊景點的外觀和形式的建造,不考慮當地的特色,只是想通過美觀的造型來吸引遊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經理利益,導致民俗旅遊被機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從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鮮明。
鮮明的地區特色是民俗旅遊的主要依託。黃金周剛興起時,國內許多城市對旅遊業還不是很重視,有的地方甚至連像樣的景點也沒幾家。近幾年,各地都把旅遊產業作為重要產業甚至支柱產業來抓,大抓特抓民俗旅遊,民俗活動逐漸趨向同化。你敲鑼打鼓,我也敲鑼打鼓,你舞龍舞獅,我也舞龍舞獅。項目雷同,風格雷同,缺乏新意、創意與吸引力,民俗旅遊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們務必要保留各
地民風質朴淳厚的特點,才能使民俗旅遊項目持續吸引旅遊者。
(4)內容膚淺,缺乏內涵。
由於經濟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區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錯的地方,別人有的全部照搬過來,這樣,形式上完全一樣,再沒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風俗的內容,過多地附和旅遊者的心理,甚至為了獵奇心理,急功近利於一味迎合遊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內涵。孰不知,來參加民俗旅遊的遊客關注更多的是這種文化的內涵,這種深層的東西才是吸引遊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對文化的傳播和本地景點的長遠發展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
一些民俗旅遊景區開發在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雲南民族村的建設選址過於匆忙,沒有統籌分析,前者處於口岸城市,經濟發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兩個同質景點的不同結局,可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在開發民俗旅遊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運作手段。
如果說文化是民俗旅遊發展的根本,科學有效的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則是民俗旅遊發展的保障。民俗旅遊的發展不能單單從形式上考慮如何去作,去延續,還要從經濟效益上去統籌,沒有了收入作支撐,民俗的發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證。我國有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致使那些擁有這些技藝的民間藝人為求生存而改從其他行業。民俗文化的發展如果不能很好的運用市場的手段運作,只是作為一個純藝術形式也不可能長久存活。我們知道,旅遊剛剛起步的時候,民俗旅遊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時的民旅風情只是旅遊中的一個小小點綴。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族風情村成長起來,越來越多的異地民俗發展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旅遊的帶動,從而使其找到了一個生存發展的基本裁體。但今天旅遊中的到處泛濫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發展必須有一個有效的市運作手段作保障。張藝謀的《英雄》開創了我國影視市場成功商業化運作的典範。其“印象劉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讓桂林更是馳名中外,也讓人們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樣可以包裝,而且精美的包裝會帶來更大的收益,科學正確的商業化會使傳統的民俗文化發展更好。
4結論
總體來說,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獨特性,這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其發展以旅遊業為經濟依託,旅遊的發展與當地可進人性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民俗旅遊時需要注重統一的規劃和科學的市場營銷。旅遊中民俗文化的市場化、商品化並非一無是處,相反。純粹的藝術形式的民俗文化的發展未必能夠長久。筆者認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謂永遠的原汁原味,只要社會在發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斷演變,也只有不斷變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遊中的民俗文化市場化、商品化也是一種在社會前進中的必然現象,不可能人為的去阻止改變,但可以人為的引導其正確的發展。
因此,傳統的民俗文化當前旅遊中民俗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其本身的獨特性,市場細分,對一些特色民俗文化進行精美包裝,以經濟帶藝術,以藝術促經濟協同發展。這樣,也許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東巴文化一樣發揚開來,再次張現其生命魅力。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民 俗文 化論 文”
⑥ 企業文化論文怎麼寫
企業文化論文怎麼寫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企業文化論文怎麼寫,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在理念識別系統的侵蝕中強化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企業做好安全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好安全工作是企業永恆的重大課題。安全無小事,必須防微杜漸,從一點一滴做起,安全無空檔,必須落實到每時每刻,把從「滿意創造價值」的核心價值觀中提煉出的「遵紀守法、關愛生命」的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深得人心。因此,應從「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角度提高安全意識,深層次影響人的意識,培養正確的安全意識。
二、在行為規范系統的落實中強化安全理念
一般來講影響交通安全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和一些客觀因素,人的因素是主觀包括人的情緒行為以及心理的變化導致的安全隱患,因為客觀因素的發生的概率較小,所以把控好人的主觀因素對交通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行為規范一方面是前期的強制約束,另一方面是平時的習慣養成,這就需要在企業文化的推進過程中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整體教育和差異化教育方法
在安全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緊抓安全薄弱的環節,而且還應該注重整體的安全教育,從而使得企業每一個員工都是受眾者,也都是傳播者,但是在實際的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因為安全教育的群里各有不同,其性格也是千差萬別,所以在整體教育的基礎上,也要針對不同的崗位以及不同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樣對於一些在安全運營第一線的員工的安全教育也要注意方法和方式的選擇,因為其崗位關於到安全運營的特殊性,其教育也要因人而異的進行,根據每一個員工的性格進行行為規范系統等相關的安全教育,只有把整個教育與差異化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的使安全教育的傳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注重疏導式教育和學習性教育的工作原則
由於工作壓力比較大,或者其他的原因,有時候員工的安全意識就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個時候如果在給其壓力,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進行有效的疏導式的教育,積極的為企業員工排憂解難,在開導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安全意識的教育。而學習性的教育就是要更好的引導企業員工學習相關的規章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以及素養,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服務和保障安全運營。
三、在形象識別系統的滲透中強化安全理念
形象識別系統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企業的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MI),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BI)和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VI)。企業理念,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准則和文化觀念,以及由企業價值准則和文化觀念決定的企業經營方向、經營思想和經營戰略目標。企業行為識別是企業理念的行為表現,包括在理念指導下的企業員工對內和對外的各種行為,以及企業的各種生產經營行為。把企業的安全理念滲透到企業的形象識別系統中,就必須要從企業的理念、行為、視覺等方面做到安全教育的滲透,把安全教育和理念寫到企業文化理念里,同樣也要把教育安全道德教育以及職業道德教育和以及安全案例分析進行宣傳和比較,強化安全意識和和行為規范。要讓職工喜聞樂見、甘心情願地接受安全教育,如何讓員工規范操作,確保安全,企業文化在安全工作上要以人為本,提倡生活化,人性化,入情入理,潤物無聲。企業文化滲透在企業中,時間與空間上的天然優勢決定了形象識別系統貫穿於企業的各個空間及時間,把形象識別灌輸到安全工作的整個過程以及生產流程的每一個步驟。
四、結語
安全管理在企業文化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把職工的工作狀態調節到最佳的狀態,同時安全工作更上一層樓,使企業文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這就要求企業把安全管理理念灌輸到具體的職工生活和安全生產的每一個步驟,增強企業文化的及時有效性。
摘要:
隨著企業現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更多的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優秀的企業文化,對內凝聚員工力量,對外塑造品牌形象,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為了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需要建設相對應的企業文化。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首先分析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內涵,然後分析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最後嘗試探索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路徑。
關鍵詞:
企業文化;內部控制;互動關系
1、引言
近年來,我國企業日益重視企業文化和內部控制,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以營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本文主要研究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
2、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內涵解析
2.1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即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經營目的、經營方針、價值觀念、經營行為、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的總和。
2.2內部控制的內涵
內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環境下,企業為了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為了提高經營效率,保護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性,充分有效地獲得和使用各種資源,保證各項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為了確保既定管理目標達成,而在單位內部實施的各種自我調整、制約和調節的組織、計劃、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3、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
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體現在:內部控制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有效手段,優秀的企業文化促進內部控制建設,企業文化改變內部控制實施環境。
3.1內部控制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有效手段
企業文化包含企業經營目標,為了確保企業經營目標能夠實現,就需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通過內部控制實施一系列的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實施的流程,同時也屬於企業文化層次的制度文化建設,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經濟效益,還有助於提升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促進企業資產保護的安全和完整,增強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從長遠來看,有助於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3.2優秀的企業文化促進內部控制建設
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注重員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內部控制需要企業內部各層人員加強自我管理。因此,企業文化有助於實現內部控制員工的自我管理,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助於內部管理制度規范化、科學化,進而又優化了員工的行為,進而又組成了優秀的企業行為文化,為內部控制提供良好的人文支撐環境。
3.3企業文化改變內部控制實施環境
企業文化建設,注重企業價值理念體系,讓員工在企業經營中自發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可以長到內部控制需要的價值觀念,將內部控制需要的觀念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活動或者載體來完成。因此,企業文化有助於改變內部控制的實施環境。
4、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路徑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融入樹立正確的內部控制觀念,加強內部控制知識培訓完善企業文化體系,創新內部控制環境來打造優秀企業文化,通過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最終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4.1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融入正確的內部控制觀念
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融入正確的內部控制觀念,讓企業員工能夠藉助價值觀念,實現員工的自律精神提升,從而矯正其價值觀,規范其行為,促進企業員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減少員工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之間的沖突,促使個體目標與企業的經營目標趨於一致。
4.2加強內部控制知識培訓,完善企業文化體系
為了實現企業內部控制水平,需要加強企業員工的內部控制知識培訓,內部控制水平需要員工掌握專業化的知識,能夠有風險管理與控制能力,並且能夠分析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能力,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方法與效果的改進,不斷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符合企業發展要求,建立全新的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狀況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明確主要業務活動中的控制要點、控制標准和控制方法。
4.3創新內部控制環境,打造優秀企業文化
創新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包括從組織結構設計,優化業務流程,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截止和機構。企業內部控制需要專業的管理機構,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組織結構設計,明確職能分工,要求各個部門和崗位加強對於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增強風險控制能力,並能夠有效地進行控制效果提升,加強內部控制的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有效的監督機構,加強企業內部的風險管理,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增加企業發展價值。加強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和嚴格的規章制度制定,優化業務流程,規范生產經營標准,這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
5、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與內部控制互相促進、互為動力。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助於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完善的內部控制有助於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實施,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支持;優秀的企業文化,倡導的價值觀有助於完善企業內部制度,營造企業良好的內部經營環境,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摘要: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領導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企業文化具有時代性、共識性、人文性和延續性的特徵。企業文化能夠推動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加強領導,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
關鍵詞:
企業文化;特徵;作用;培育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領導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簡要地說,就是一個企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1]它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助推器,也是保持企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企業的無形財富,決定企業的品牌形象,其核心就是全體員工的共同價值取向。
一、企業文化的特徵
企業文化並不是游離於社會文化的產物,相反,它植根於整個社會文化,打上社會文化的深刻印記,然而,它又有著自己的特定內涵,有著明顯的固有的特徵。
1、時代性。任何企業,都是置身於一定時空環境之中的,受時代精神感染,而又服務於社會環境,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折射,因此,企業文化中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時代精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時代的要求在發生變化,企業文化也應該按照時代的要求賦予新的內容,或更新或變革或重塑。也就是說,企業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必須在分析繼承本民族、本企業的'優良傳統和管理風格的基礎上,吸納其他文化有益的營養反映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不斷向前發展。
2、共識性。企業文化是共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即多數員工的「共識」。以初期企業少數代表人的先進思想意識為起點向外發散,通過領導者的積極倡導和身體力行,使之滲透在企業每一個員工的行為、每件產品的製造過程、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進而逐漸成為多數人的「共識」。這種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經營思想、共同的行業准則,既可以極大地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企業外部的競爭力,又有利於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增進職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獻身事業的責任感。
3、人文性。企業文化關注的中心,是對企業中人的因素的管理與激發,雖然如此做的終極目標在於企業價值的順利實現,但這並不妨礙企業以開發人的潛能為切入點的管理模式為企業帶來的巨大張力。[2]企業的價值准則、精神道德、經營哲學、行為規范等是依靠企業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只有廣大員工認可的企業文化,才是有生命的企業文化。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需求與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在企業文化這個層面達到了完美的契合。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著力於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業的潛力,尊重和重視人的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4、延續性。延續性也稱繼承性。好的企業文化一旦產生,便會世代相傳。特別是企業創業之初的價值觀、創業精神,會極大地影響企業文化,並在歷程與實踐中綿延發展,不斷豐富其內容。眾多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企業之所以成為老字型大小,並不斷興旺發達,它必然有可以延續和傳承的優秀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企業文化的傳承性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結合,繼承是基礎,發展是創新。
二、企業文化的作用
企業文化能夠推動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塑造良好的整體形象,樹立信譽,擴大影響,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資產。企業文化能推動企業各項工作全面發展,關繫到企業做強、做大、做優、做長,這些作用是通過以下企業文化的功能實現的。
1、凝聚功能。企業的根本動力來源於員工由某種共同意識所激發出來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工作熱情。企業文化就像一種黏合劑,它所塑造的共同價值觀念、共同意識能夠把員工團結起來,使他們把個人的命運和企業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產生對企業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樹立對企業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為企業最終目標而拼搏奮斗,從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業的凝聚力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是一個企業活力的集中表現。
2、激勵功能。共同的價值觀念使每個職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為的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種滿足,這種滿足必將形成強大的激勵。在一種「人人受重視,個個被尊重」的文化氛圍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會及時受到肯定、贊賞和褒獎,而不會被埋沒。這樣,員工就時時受到鼓舞,處處感到滿意,有了極大的榮譽感和責任心,自覺地為獲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瞄準下一個目標。企業文化給員工多重需要的滿足,並能對各種不合理的需要用它的軟約束來調節。所以,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准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員工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
3、輻射功能。當企業文化一旦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企業內部發揮作用,對本企業員工產生影響,而且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如宣傳、交往等向外擴散,同化異質小文化,感染社會大文化。[3]在企業越來越重視廣告、重視形象和聲譽的今天,企業文化對社會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為自己企業打廣告的好機會,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擁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還能提升企業產品的品牌知名度。
4、創新功能。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任何企業失去了創新能力其後果只有死亡。企業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還有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諸多方面。優秀的企業文化則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鼓舞員工開拓進取,促進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使得組織成員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思想觀念。這樣企業創新就有了源動力。
三、企業文化的培育
企業文化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也是企業全體員工都要參與的事情,同時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業文化的培育必須大家都來重視並持之以恆地常抓不懈。
1、領導者必須成為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企業是由領導者進行管理的,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的決心和行動。企業領導者應該帶頭學習企業文化知識,對企業文化的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對建設本企業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對本企業發展有長遠的戰略思考。要親自參與文化理念的提煉,身體力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2、企業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企業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企業做強做大。只有員工都熱愛自己的企業,認為只有自己的企業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企業文化的實質就是以人為本,激發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智慧,實現員工的全面發展。企業文化強調人本管理,其根本性的意義在於確定人的中心地位,培養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的人才,達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優秀的企業文化最終通過企業中的人表現出來,因此,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的自覺性和創造性,是否體現了人的價值已成為衡量企業文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建設企業文化,就要使企業中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4]要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著力營造以依靠人、關心人、塑造人、激活人為核心的人本文化氛圍,培養全體員工共同認可的企業文化,為他們搭建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充分發揮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工會組織積極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職工動員和組織起來,同時也可以代表職工的利益,充分發揮職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有著多方面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具有健全的組織體系,擁有眾多的活動陣地,擁有多種活動載體,其群眾性的工作方式方法容易為職工所接受,這些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以外,進行企業文化建設還要正確處理好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理順繼承傳統文化與建設現代企業文化的關系等一系列重要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忠義,荊建林.《「企業文化」是什麼》,《中國礦業》2008年11期
[2]常欣,張銳.《企業之魂創新之源――論現代企業文化》,《商場現代化》2008年12月(下旬刊)
[3]張磊.《淺析企業文化的作用》,《商業文化》,2008年第11期
[4]佘傑.《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商場現代化》2008年11月(下旬刊)
[5]黃璐.《試論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年第10期
;⑦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道德觀念,是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精粹。本文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與大學生德育的缺失原因,並提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實踐應用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素養;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那些經過實踐及時間檢驗和社會擇優繼承檢驗而保留下來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歷史。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氣魄之所在,不僅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歷程中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豐富內涵及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仁愛原則,注重「禮」節,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仁愛」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孔子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於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於「五常」之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孔子的仁愛思想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體現了一種樸素的人文觀念。如果說「仁」是內隱的,是一個人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麼「禮」則是外顯的,是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能夠側面映射出了一個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禮何」、「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雲:「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這些思想均與現代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相一致,它提倡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自省孝親、感恩社會,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2.主張正確的「義利」觀,強調恰當處理義和利之間的關系。義者,宜也,在傳統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則,而利指個人的私慾。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義為上,提倡「見利思義」精神。以義為上的理念涵蓋了以下幾方面的內涵:首先,求利務必要以受義為前提,先義後利。其次,求利的同時還需遵循義的標准。。恰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義生利」、「捨生取義」,才形成了中華民族先義後利、以義為上的優秀品質,才使得「義」成為眾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則。
3.強調正確的「信用」觀,有利於培養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信者,誠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代表著最基本的道德准則。誠信是人立身處世之本,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信任的橋梁與紐帶。《論語》雲:「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民無信不立」,孟子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確的「信用」觀,有利於培養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4.倡導「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於樹立尊重、崇尚、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蘊涵著樸素的唯物辨證法的思想。從哲學的視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僅是一個物質領域,更是一個生命領域、精神領域和道德的領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類。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它指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辯證、和諧統一的關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歸本於自然,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能夠不斷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從而達到天人相融、天人共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念在當今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極其嚴重、生態危機成為全球隱患的當下,何等意義,不言而喻。
二、當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缺失原因
當前,盡管各高校已經加強了對大學生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國大學生關於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盡令人滿意,譬如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意識淡薄、興趣不濃、高校關於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不足、大學生價值觀扭曲、傳統道德觀念淡薄等。
分析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自身的因素。當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充分,學習動機不足。在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下,他們往往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們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還有待提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穩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環境的干擾。尤其是在當今,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各種不同文化、價值理念沖擊的影響下,他們易受到各種消極文化思潮的影響,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其次是社會環境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強勢入侵,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劇下降。而且對於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還沒有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於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影響。由於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高校往往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片面地強調成績與分數,輕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此外,由於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現了濃厚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傾向,重視工科等實用學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傳統文化教育則受到了一定的忽視。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實踐應用路徑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設置課程計劃。俗話說,理念要先行。要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讓學生、家長、學校及全社會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轉變智育至上、唯實用主義的傾向,重視大學生關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如今,高校關於傳統文化教育大多隸屬於通識課程,以選修課程方式來進行,由於許多大學的教學管理機構及大學生本身對於通識課程、選修課程的認識不足。相關課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出現了教學流於形式、隨意性大、效果無法評估等問題。因此,高校還需合理設置課程計劃,建立一套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教育教學體系與良好的教育教學手段。
2.創設優雅的校園環境,營造傳統文化育人氛圍。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賴於課堂教學這一途徑,還需通過各種方法與形式來幫助大學生親近、了解傳統文化,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眾所周知,校園環境是承載文化精神的載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離不開高雅的校園環境,因此,高校要以創建優雅的人文環境、營造傳統文化育人良好氛圍著手,以創建優雅的校園文化環境為載體,將傳統文化元素盡可能地帶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去,讓大學生充分認識、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當代大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著濃郁中國文化風情與韻味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優雅校園,時刻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滋養,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培養健康的人格。
3.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注重寓教於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以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力求專精結合、循序漸進,注重寓教於樂、引導啟發。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多為文言典籍,可能會使初學者產生枯燥無味之感。古人雲,「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因此,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關於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寓教於樂,把傳統文化的魅力盡可能的展示出來,努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教學變得興趣盎然。
參考文獻:
[1]竇坤,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管窺[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02):82-84.
[3]張載.《張子全書》(卷六),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頁2.
摘要: 本論文以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為中心展開研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把握時代內涵,通過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新空間。
關鍵詞: 傳統文化;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對日益駁雜的新媒介環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相較以前發生了劇烈變化,受西方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向,集體認同感削弱,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養的教育模式出現了困境。關於傳統文化與青少年文明素養的關系,近年來國內研究大多傾向於將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及育人載體等進行論述,傳統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手段,成為輔助性的教學工具。然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文化性符號在承擔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時,也肩負著育人功用,在傳統文化視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養教育新模式,對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九零後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和影響
教育的目的在於提升個體的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而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歷史積淀的精華,在建構中華民族價值觀、道德倫理體系、提升個體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當代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傳統是圍繞人類不同的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像的積淀,它包括物質產品、思想觀念、慣例和制度。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則是當代肩負文化傳承的社會機制,承載著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時代的要求為依據,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滲透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將傳統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大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學生人格修養等融合,實現並發揮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具有時代內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
文化是一種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們在創造文明過程中創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從廣義上講,文化與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傳統文化精神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機制具有互通性,「沒有一個民族的道德文化是從真空狀態突然發展起來的,傳統是整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傳統文化作為整個民族的社會實踐經驗的凝華,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與大學生文明素養中的國家責任意識相映射;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點,與大學生正確的誠信觀相聯結;傳統文化中謙恭禮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與大學生文明的交往觀相關照。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可以說傳統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時代意義。傳統文化資源與文明素養教育內涵互為映射,也彰顯了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反思,九零後主體生長於新媒介環境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傾向,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歷史虛無主義,使得九零後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生態呈現出斷裂現象,探討傳統文化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尋求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徑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傳統文化視域下開拓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充分關照大學生文明素養培育的現實環境與精神特質,開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態中,不拘泥於思想道德修養等理論課的單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斷拓展大學生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文明素養教育的多渠道發展。
1.整合經典傳統文化資源,發揮文明素養教育時效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趨復雜,新思想的產生帶來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狀態,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負載新時期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重任。而「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可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產生巨大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潛在的美育功用。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以及「恭、寬、信、敏、惠」五德與當代的文明體系構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時效性,是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亟待開辟的新途徑。
2.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相融合,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新語境。九零後大學生在新媒介傳播影響下,對於價值觀導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文化的內涵教育受到了圖片化、快餐化的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與解構,如何利用網路媒體資源承載傳統文化的育人功用,開辟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多元空間,即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價值觀認知目標模糊、自我管理意識單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成為完善新時期傳統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新媒體形勢下探討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深度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的融合與發展,對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新語境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新時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傳統文化現代性式微、九零後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復雜性等現象,明確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價值影響及作用等,探討傳統文化現代性過程中對青少年道德進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內在聯系,對實際工作中大學生文明素養的科學化、規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釋:
1.[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會公德概論[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偉.基於傳統文化維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勤勞的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培育民族精神與民族素質重要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之中,不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並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當前的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困境,需要採取有效的對策,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的基本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困境;對策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從本質上來看,還是應試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由教師不斷講解和學生課後自學來不斷獲取的,但是從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畢竟還是十分有限的。從大學語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數課文是古代文學名篇,但數量少,有的還是閱讀課文,教師一般不會進行詳細的講述,學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難度,並且其在編排上存在著銜接的問題,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難》和《將進酒》等名篇在中學階段已經出現過,大學教材中還會繼續出現。很多大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對古代文學名篇篇名的認知之上,在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考核之時,很多大學生採取復制粘貼的方式來對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憂。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學性
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學校關注的是學生專業課的學習與學生今後的就業情況,並沒有重視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這導致很多大學生除了將主要的時間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方面,還要抽出時間去考各種證件,比如四六級外語證、計算機等級證書等,這種實際情況導致很多大學生即使想去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也沒有時間,長此以往,很多大學生不僅是淡忘傳統文化知識,甚至會認為傳統文化知識在當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這導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鴻溝,將傳統與現代分割開來。
二、 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多管齊下抓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編寫工作,編寫適合大學階段使用的大學傳統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師要鼓勵大學生多讀書。教師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時機地向大學生推薦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讓大學生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讀,並通過網路、電話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與大學生開展交流,讓大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感興趣,並加深了解。最後,對於傳統文化的考查,要從實際出發。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之中去,並能為以後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考核之時,注重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文化連接,讓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也能在當代發出光彩,重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2、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結合
一所好大學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蘊,這一文化底蘊,是在不斷地繼承與創新之間形成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時,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還沒有定型,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大學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觀」,而傳統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教育了無數大學生不斷去積極進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定時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過程必然會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但是不同的時代已經給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疇方面,其內容則因不同時代的生產關系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所以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不存在一個大的鴻溝,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連接的關鍵點就在於古為今用,不斷去發展創新,在傳統文化之中注入新時代的氣息。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著教育手段的不科學性與教育定位的不明確等不足,面對現實之中存在的困境,應採取多管齊下抓傳統教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結合等措施,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當作學校的重要事情來抓。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讓全體大學生樹立傳統文化方面的意識,肩負起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民族振興的重大使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蘇寶梅.論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2] 陳曉芸.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綜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規范日常教育,重視契機教育,引領大學生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學說
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攻堅期,這是一個破舊出新的時代,也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一句話,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隨著現代化的鋪開,各種外來價值體系的沖擊及本土道德價值體系依託的本體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價值觀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敗壞。青年大學生作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重要課題。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寶,是華夏兒女智慧的結晶,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沉澱在歷史中的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成、積淀有效地調節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引導著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協調天、地、人之間關系的一副良劑。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學說的精華思想中包含不少優秀傳統文化,它是內聖外王、以仁為內在要求,以禮為外在規范的思想體系。雖然儒家學說集糟粕與精華於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內心道德層面的自身約束,強調由己達人的社會實現模式。這種道德層面的約束,內修「仁」,外靠「禮」,通過「仁」、「禮」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給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現實要求。根據抽樣調查顯示,93%的學生是熱愛祖國,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拼搏進取的。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認同;他們勇於拼搏,重視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錘煉;他們積極活潑、思想開放、富於創新意識。然而,隨著全球化迅速發展,市場經濟的深化轉型、社會格局的急劇變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價值觀的影響,出現責任感不強、自我意識突出、自我約束能力弱、意志品質薄弱、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顯得尤為重要。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從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養分,重新構造適應新時代的價值體系,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規范日常教育,引領學生從讀書交流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堅忍的意志品質為重點,制定《實施方案》、《管理規定》和《學生行為規范》,對學生日常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積極開展勵志讀書活動,要求每人在大學期間閱讀30至40本課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讀後感,參加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活動;積極開展專題討論活動,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當前時事政策、社會熱點問題和大學生成長成才普遍關注的問題開展討論,要求每人參加一次討論活動。通過健全管理機制,推進閱讀活動常規化、機制化,化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閱讀交流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志、勵志成長。
2.重視契機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修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國學經典、勵志成語、名言警句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承載著中華兒女的美好希望,傳遞著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可以定期開展「國學經典知識大賽」、「勵志成語大賽」等教育實踐活動,引領青年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志,勵志成長,進而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釋:
①鮑鵬山.論語新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思想精華的傳承研究[J].人文論壇,2014.
;⑧ 傳統文化的意義論文怎麼寫(從傳統文學,哲學角度來思考)800字,幫個忙唄!
根據你提到的傳統文學和哲學角度,講下我認知的一些點:
傳統文學:中國近2000年文明,幾乎是尊儒,主要為儒家思想,以周公周禮為先導,後在春秋戰國被孔子發揚光大。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深遠影響後世,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祭祀孔子。主要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也涉及多民族融合入漢文化。
哲學角度:到宋朝,儒學發展為新儒學,加入了哲學思想,使儒學具有了思辨、禪意,對天人關系考慮也很多,另外也強調經世致用,即程朱理學。
另外有一些發散點: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以民為本,有著名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兼容並包,尊重民族信仰,海納百川,與外國文化充分交流。
宋朝因前朝經驗,重文抑武,出了一大批著名文學家,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展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愛國愛民的情懷。
對後世有影響的巨著:易經、史記、資治通鑒。
意義的話當然是傳統文化對當今生活的一些指導性影響,仁義禮智信,一直都是被推崇的。當然傳統文化里有一部分不被當今社會採用,比如三綱五常。對於傳統文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個人認知有限,請參考查證及發散總結。
⑨ 關於文化的毛概論文3000字怎麼寫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關於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一:《文化軟實力》
摘要:當今世界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在提升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也是更為特殊和重要的。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經歷30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們也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中國社會要想健康和諧持續穩定的發展,擁有快速發展的經濟是一方面,有時候文化的軟實力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進作用,他們之間有互補的關系。以往我們我們只注重經濟的建設,而忽視了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傳播,但是現在我們的政府和社會看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我們正在逐漸正視和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精神和文化財富,並讓世界各國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國。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戰略;偉大復興;
1、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內容、發展歷程
(一)基本內容
約瑟夫·奈曾論證說,以經濟和軍事力量為基礎的指揮權是硬實力,而一個國家通過其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使其他國家想要他所想要的東西,這種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相對於其他「硬」實力來說的,之所以說它「軟」是因為文化產業所決定的,也就是文化所變「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圍可謂無所不包,從而其產業的特徵與以往的產業,如製造業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夠產生的價值無可估量,但是又很難界定,如知識產權的問題。文化也就作為產生這一價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當重要,卻非常難以界定。因為其難以界定,從而使其在很多方面無法用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來約束,很多地方無法達到強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計一個U盤的價值,卻無法估計裡面儲存的資料的價值一樣。也就是無法進行這種約束,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增加文化軟實力,畢竟「想法」是很難受到「保護」的。以上就是我認為為何要加一個「軟」字。而文化實力簡單的來說可以理解為創新創意實力,畢竟文化是這些的源泉。
中國的「軟實力」一說,則源於一位美國記者的報道,意思是說「對中國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種尊重或者著迷,以及它的影響力的自然增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體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語言是信息傳播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大小的重要指標。美國之所以能夠將各種文化產品連同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行銷全世界,除了國力的支撐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語言優勢,這也是美國的軟實力「依然強大」的一個重要表徵。為了維護自己的語言文化利益,擴大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有計劃地實施各自的語言戰略,並努力擴大語言的國際影響。
(二)發展歷程
「軟實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toLead:(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唐代興在《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一書中提到,軟實力就是國家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開為四個方面,即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和外交影響力,但這些影響力最終都要通過大眾傳媒而得以實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影響力中,文化影響力是國家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能夠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一個國家的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觀、精神指向及情感表達方式,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普遍認同,甚至被吸納或融合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去,那麼,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影響力、外交影響力也就自然會得到增強,並產生良性循環和擴張的結果。
文懷沙在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書寫的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一文中提到,我們國家當前還面臨著許多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說到底可能都是文化問題。我近年經常去陝西、河南等地,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創建文化大省,現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見,文化力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胡錦濤在十七大 報告 中提到,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當前,中國政府對於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問題有著自己的主張,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文化安全觀,改革開放以來歷任國家領導人的文化立場,多在於強調合而不同,求同存異,鼓勵和加強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文明對話。然而比起周邊
日、韓政府目標明確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國的文化政策層面卻顯得氣象不足且特徵不夠鮮明。
2、文化軟實力的分析
(一)傳統西方大國文化對我國的沖擊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階級斗爭階段,特別是「」時期,對 傳統文化 的破壞尤為嚴重。由於長期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輕視,使中國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滿足上的空虛。恰好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那種多樣性及多彩性,彌補了中國人長期壓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並迅速擴展開來。從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非常講究的文化,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後,給中世紀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優雅的元素,於是誕生了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藝作者。並且西方文化宗教氣氛濃厚,所以又給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層神聖神秘的外衣。這些原因都給嚴重缺乏文化寄託的中國人強大的新鮮感。現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體現在多個方面的。西方國家在飲食,音樂,電影甚至是語言等多個方面都對中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西方節日 和傳統節日的比較,似乎人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追捧西方的節日,而冷落了本土傳統的節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媒體、商家為捕捉商機,大肆宣傳,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吸引顧客、製造影響。這樣做法其實本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助長了西方節日的氣焰,為「洋節」推波助瀾,使它們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紀亞洲格局重組與話語權爭奪
亞洲正在崛起,其動向大致有三:一是韓國宣布將在全球一百個地區開辦「世宗學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設「日語學習中心」欲與中國的「孔子學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輸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龍象之爭」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籌。中國經濟日漸崛起令世人矚目,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則亟待拓展。
韓國是新興的文化產業大國。1998年,韓國遭遇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方針,明確提出「兩個五」:力爭五年之內把韓國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上的佔有率從1%提高到5%;力爭五年內能培養出10000個內容創作者,其中10%有外銷的能力。東亞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經濟強國,早在1985年,日本經濟持續增長之時,就試圖從「經濟大國」轉向「政治大國」最終走向「文化大國」。日本的文化立國戰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試圖確立日本文化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使亞洲國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時,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也呈現出交流與交鋒、合作與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顛覆和控制別國、實現自身戰略意圖的重要工具,文化領域已經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領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國的軟實力已在國際主流社會達成共識。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國的國際話語權也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我國舉辦的又一個世界盛會。舉辦世博會是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將大大推進上海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世博會已經經歷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會將成為在我國、也是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將為全面推進中華文化的復興、展示和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契機。
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百姓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硬道理。中國通過學習世界文明使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中國目前的軟實力與一些西方國家還存在著差距,相對於硬實力的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
3、結論文化軟實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礎。文化競爭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文化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既取決於它的硬實力,也取決於它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則是制約整個軟實力的經緯、維系整個軟實力的靈魂。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提升思想、觀念和原則等多方面價值理念,這些都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只有讓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都來分享我們的文明成果與智慧,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讓世界聽到中國較為全面客觀的聲音,才能使中國真正走向世界,我們的軟實力也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4、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
【2】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二:《文化強國——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摘要】文化強國,對於每一個中國企業和個人來說,都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國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文化強國」長遠戰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總結 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 經驗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關鍵詞】建設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創新
文化是民族血脈中生生不息地流淌著的血液,始終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國家繁榮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強國戰略從大的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從小的層面講得看我們是否有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我們的創意產業是否位於世界前列、我們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能否輸出海外。
身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去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強國的意義。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強國的意義之所在,我們才能夠更正確的、更積極的去為他出力。文化強國的意義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一個民族國家若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絕對不是一個強國。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而且表現在思想上。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我認為,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階段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大批走向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國人在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現不文明,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種不佳形象。這種情況下,怎麼讓人看到一個大國、強國形象呢?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我們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廢。文化創意是文化發展的起點,是原動力。但文化創意的靈魂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要在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激發人們的智慧,把文化創意事業搞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充分體現。
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或綜合競爭力,關鍵問題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國或一區域文化企業的產品及其服務在開拓市場佔有市場並以此來獲取長期穩定可觀的利潤的能力,同時也是在競爭中贏得並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或關鍵)能力。根據要素載體,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競爭力、文化需求競爭力、文化企業競爭力、政府行為競爭力等四大要素。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實質是創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競爭力則取決於其創新能力,它貫穿於資源利用、產品開發和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之中。
要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態的支持力。樹立以創新價值觀為主導的理念,積極促成創新的價值導向,增強創新意識,奠定共同的創新理念與價值基礎。把培養創新價值觀納入國民 教育 全過程,把創新理念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外化為人們的行為。要總結和宣傳體現創新要求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道德模範的示範力和感召力。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引導、鑄造人們創新價值觀的形成。媒體要大力弘揚開拓創新精神,以倡導創新精神、烘托創新氛圍作為節目評估的重要考量。通過多種方式構建和弘揚「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的創新文化,並把創新文化融入社會生活,成為人們普遍追求的文化時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為的推動力。
我國尚處於歷史轉型期,與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比較,政府行為推動力在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構成中比重大,作用尤為重要。一是要積極落實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制定具 體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實現我省文化產業振興目標。二是要以政策為引導促使創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創新資金扶持。文化產品的創新,尤其是內容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風險投資,過高的創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業規避創新。對於有創新意向並有認可的創新項目、但缺乏抵押資產的小企業,政府要提供貸款擔保,再如,為鼓勵文化企業的創新導向,對於創新型文化企業採取減征或免徵增值稅,對新開發的文化產品可以緩征所得稅。此外,當前特別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創造條件,使資金、智力、人才、技術等關鍵創新要素湧入文化產業。三是從立法層面加強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管理。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通過立法,完善有關法規,加大對原創文化產品的保護力度,保護那些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要通過立法,加大對文化資源特別是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的保護,反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開發。要結合近、中、遠期的市場需求,處理好開發與保護文化資源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文化環境保護的關系(如房地產開發、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護文化遺產新法規),處理好當前開發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以實現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性。
接著,要提升文化企業的創新力。
文化企業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文化企業創新力狀況直接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是文化 企業戰略 要確立創新理念。文化企業始終要具有超越現實面向未來的「設計」,而不是「等待、觀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風,文化企業要以塑造創新理念來打造企業精神。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企業實體。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創意,根據實際情況,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場發展需求與自身文化資源屬性特色相結合的基礎上,大膽創意組合,實現產品創新。在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過程中,要推動文化資源與旅遊、創意等行業的融合,重視原創能力的不斷提升。
最後,要提升創意人才的支撐力。
人才是創新的載體,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優勢,設立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學院、專業,培養造就文化產業所急需的高素質創意人才。文化產業技術專業要開設人文科學課程,如,動漫專業,各院校更多地重視繪畫和電腦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人文底蘊、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也成為支撐動漫產業原創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約瓶頸。要強化技術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鼓勵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像力 的培養。二是要面向國內外,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高層次的具有創意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學習並掌握他們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知識和新思維、新理念,影響和帶動現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使現有人才水平和素質得到提升。三是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人才發展環境和人才創業環境。人才流動性強是文化產業的特點,要增強工作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對工作崗位的忠誠度,克服人才向發達地區流動的虹吸現象。要把開發、持續吸引創意人才和構建拔尖人才高地作為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和基礎工程。
文化創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它在我國經濟增長轉型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漸成為最具潛力的支出產業。大力發展創意產業,不僅能夠引領我國經濟發展,而且能夠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動漫時代背景下,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漸擴大,文化強國被作為國家戰略得以重視,文創產業這一朝陽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藍海。中國企業家當瞄準行業前沿,思維也應與新興業態接軌,深刻解讀、領會國家關於文化產業的政策方針,尋求與包括動漫企業在內的文化創意型企業對接,實現企業產品或模式有別於競品的差異和超越,並為企業實現差異化藍海、創造可持續發展贏利的 商業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論文篇三:《試論促進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讀本科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的現狀:多數高校管理者缺乏對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的意識,忽略校園體育文化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只對極少數為在體育競賽中取得名次獎項而讓有限的體育尖子參加 體育運動 訓練和比賽,或為舉辦體育賽事而進行的體育文化活動;與中小學師資和場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說高校實施體育文化建設條件比較優越,但由於高校總人數較多,用於體育文化場地場館以及活動器材等方面的制約,場館器械設施的缺失和參與體育文化活動氛圍都成為阻礙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現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社會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尤其對於體育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為廣泛,那麼高等院校作為培育社會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搖籃,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主體,所以在促進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同時,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吸收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先進體育文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學生參與性的提升,才能使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體素質的提升、增強體育文化活動的創新性。如何對高校體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轉變校園體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滿意度,以及體育物質文化需求等問題的解決是促進大學生參與到校園體育文化中的研究,對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研究提出相應的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為了使研究內容更加全面,通過查閱大量關於高校體育文化知識,認真學習體育教育學,體育文化期刊等書籍,在網上收集相關大學生對參與體育文化現狀和文獻資料了解,達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綜合所掌握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總結,作為寫作的依據。(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高校校園走訪,對高校教師及學生進行面對面的采訪,提出關於體育教師與學生對體育文化的參與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質文化條件的情況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3)數據統計法。對收集的數據首先用 Excel 表進行篩選統計,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和歸納,用量化的數據分析,找出潛在變數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
三、現狀與分析
(1)在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領導在管理校園文化中對體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對缺失,體育管理制度體系不夠明確,對體育師資開展體育文化知識教育掌握程握,學生對於體育文化的滿意度存在差異,應引起高校領導階層對體育文化制定長遠規劃的關注與重視,體育教學師資體育文化新的認識。(2)體育文化教材及教學內容過於陳舊,部分同學對體育文化課程滿意度不高,學生缺乏參與體育文化課程的熱情,學校應對體育文化課堂創造新的組織活動氛圍,重視體育文化理論學習,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理論學習的興趣。(3)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受學生習慣影響,加強體育文化活動的宣傳,優美環境的創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還受業余時間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所需體育裝備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較重要影響。
四、結論
(1)湖南省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整體狀況較好,能掌握基本的體育文化理論知識,但體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熱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較多,但活動內容不夠系統,同時體育理論知識了解需要加強,學校應大力發展學生體育文化理論知識,教師隊伍發展具有創新性的體育文化,進而吸引學生參與。
五、建議
(1)通過創新體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熱情,培養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文化的意識,弘揚體育文化精髓所在之處。(2)體育文化理論知識不容忽視,開展具有特色的體育理論知識競賽,發揮高校體育社團的組織能力,加強體育文化的宣傳,為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體育人才。(3)加強體育文化所需的物質文化建設,提高體育場地建設的經費比重,使學生順利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得到保障,使學生參與體育文化創建更好的環境條件。
猜你喜歡:
1. 大學生毛概論文範文4000字
2. 大學毛概論文3000字
3. 大學毛概論文3000字
4. 四個全面為主題的毛概論文
5. 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毛概論文3000字
6. 關於文化的毛概論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