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西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西文化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3 11:58:26

⑴ 中國,西方文化有什麼特點

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包容外來文化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⑵ 中西文化特徵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和發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爭年代,英雄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

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於理智的指導。

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展與完善。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

有比較方見差異,有差異方見和同。梅隨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⑶ 中西文化的特點是,東學西傳還是西學東漸,還是兼而有之。 答案要詳細點的

從西學東漸到東學西傳
在全球化的網路時代,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迫切了,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可以離開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而孤立地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開放將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國策,任何一種文化的基本態度。發展中的國家和民族自不待言,就是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不免產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感慨,恐怕某一個早上起來,已經為他人所超過。因為歷史上,曾經先進的國家和民族,今天可能落後了;過去的後進者,今天可能走在前頭。大千世界,潮起潮落,雲聚雲散,萬象更迭,先後易位——過去是這樣,未來恐怕也仍將如此。後進者希望後來居上,先進者擔心被別人超過,怎麼辦?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善於學習。如今我們這個小小地球村的一個熱門話題,所謂知識經濟,其核心的內容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這樣,很自然地,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當前最主要的任務之一無疑就是向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學習。不但要學習他們的現狀,也要學習他們的歷史;不但要學習他們的優點,也要學習他們的缺點——學習缺點的方式就是"不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國古代偉大的學者和教育家孔夫子,就是這樣善於學習。
中華民族曾經有過先進的燦爛文明,因為中華民族曾經極其富於創造性的活力和創造性的學習精神,具有十分博大的開放胸懷和包容精神。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以眾為師、以各國人民為師不斷學習和創造的過程。中華民族曾經向周邊國家和民族學習過許多東西,假如沒有這些學習,中華民族決不能創造昔日的輝煌。正如眾所周知,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漢唐時代對西域或"西天"等地的開放,沒有外部佛教的引入,中華文明怎麼能夠達到當時那種令人驚嘆的色彩繽紛和富麗堂皇;很難想像,假如沒有近現代西方文明、俄羅斯文明(包括前蘇聯文明)等世界各國文明在中國的激盪和反響,中國人民怎麼能夠如此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過去,朝向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新生和復興邁進。回顧歷史,我們怎麼能夠不對偉大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所有對中華古代文明有過直接或間接貢獻的民族和國家滿懷深深的感恩之情呢?怎麼能夠不對偉大的歐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和中國周圍的亞洲文明給予近現代中國文明所做的直接和間接的推動滿懷深深的報恩之心呢?
我們懷念跟緬甸人民已經2000來年的"胞波"情誼,據考證,從秦漢時代起,中國人民就跟緬甸通過西南絲綢之路和南海絲綢之路開展文化交流,"胞波"一語在緬甸話指的就是"一母所生的同胞"。
我們懷念跟偉大鄰邦印度源遠流長的文化交往,據有的學者考證,這種交流曾經濫觴於中國的先秦,極盛於漢唐。
我們懷念古代的安息和波斯,也即現代的伊朗。我們在在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里已經可以讀到這樣的記載:"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安息和波斯早在南北朝和唐代,就向中國傳入了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蘭教。
我們懷念大約從中國戰國時代開始的中日文化交流,當時我們把日本列島人稱作倭人。而在更早的時候,即地質學上第四紀的冰河時期,日本列島的南北兩端曾經以陸橋的形式跟亞洲大陸連在一起,那是史前時期的事情了。到了距今一萬年前的全新世,冰河時期結束,日本列島才與亞洲大陸分離,成為今天的模樣。考古發現距今八萬年和一萬年之間的日本舊石器文化,,跟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多有相似。
我們懷念跟非洲的久遠來往。公元一世紀,住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一位講希臘語的商人或船長,寫了一本《紅海回航記》,其中第一次記載了秦國(中國)。公元二世紀,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出了一位托勒密,他的名著《地理志》中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記載,他認為,中國和埃及有著可以通行的商道。唐宋時期中國的絲綢和陶瓷在東非的港口多得令人驚訝,僅僅坦尚尼亞海岸就發現46處遺址;其他如索馬里、肯亞諸國也有多處遺址。
我們懷念與美洲的各種歷史聯系。遠古的聯系也許令人懷疑,可以留待日後的考證,近代以菲律賓的馬尼拉為聯絡點而開始的中國和美州各國的貿易卻令人感慨萬千。中國人從痛苦中學到了許多東西。
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和民族跟中國人民或長或短、或深或淺的交往,都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曾經在自己的上升時期通過開放學習而得以不斷壯大,發展中的現代中國也會通過開放和學習別國而得以進步。不過,假如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學習和創新的歷史,那麼,在中國人的學習概念中,"西方"這個概念一直是耐人尋味的。它既喚起中國人無限的遐想和神往,也勾起我們諸多的迷惘和傷心的回憶,以及大量的誤解。
中國曾經是一個東方文明古國。在歷史上,中國跟東方諸國的交流比較早。西方的概念往往不很確切,既可以泛指中國以西的地方,也可以確指歐洲。在以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古代,由於高山大海的阻隔,中國與西方處於一種隔離的狀態。從中國一方來說,往西方走得最遠的要算漢代的一些使者,他們出使西域,曾經到過安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境內。班超所派遣的使者甘英走得更遠,"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條支"在"安息"以西,當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大秦"即是當時的羅馬帝國,"西海"應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說甘英曾經到達地中海邊,與羅馬帝國隔海相望,"臨大海欲度"卻被人勸阻而未成行。這在歷史上留下了遺恨,中國與西方失去了一次早期直接交流的機會。此後,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到的是印度,明代鄭和通使"西洋"到的是東南亞、西亞和東非一帶,可以說近代以前,歐洲這一西方世界一直在中國人的足跡之外。

古代中國雖然未能與西方直接接觸,但西方世界在中國人的心中卻非常神奇,《後漢書·西域傳》提到"大秦國,名犁韉(jiān),以在海西,亦雲海西國。""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土多金銀奇寶"。"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從這一段記載來看,當時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了解是一些近乎神話的傳聞。
西方的情形也沒好到哪裡去,對於處在絲綢之路另一端的中國,也充滿著想像和臆測。波桑尼阿(Pausanias,公元2世紀人)說:"賽里斯人用小米和青蘆喂一種類似蜘蛛的昆蟲,喂到第五年,蟲肚子脹裂開,便從裡面取出絲來。"這段對中國古代養蠶技術的描述,無異於荒誕的海外奇談。此後的史籍零零星星地有了一些人來華的記載,直到13世記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盡管有人對他是否真地到過中國持懷疑態度,但他留下一部記述元代事物的《馬可波羅游記》卻是確鑿無疑的。這部游記中的一些關於當時中國的描述使得西方人認為是"天方夜譚"。從中西文化交流史來說,這是一個想像和臆測的時代,相互之間充滿了好奇與幻想。
從16世紀末開始,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東西方航路的開通,隨著一批傳教士來華,中國與西方開始了直接的交流。溝通中西的使命在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那裡有了集中的體現。利瑪竇於1582年來華,1610年病逝於北京,在華20餘年。除了傳教以外,做了兩件具有歷史象徵意義的事,一是1594年前後在韶州以拉丁文翻譯《四書》,並作了注釋;二是與明代學者徐光啟合作,以中文翻譯了《幾何原本》。
西方傳教士對《四書》等中國經典和粗略翻譯,以及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志》等書對中國的介紹,在西方讀者的眼前展現了一個異域文明,在當時及稍後一段時期引起了一場"中國熱",許多西方大思想家的眼光都曾注目中國文化。有的推崇中華文明,如萊布尼茲、伏爾泰、魁奈等,有的對中華文明持批評態度,如孟德斯鳩、黑格爾等。萊布尼茲認識到中國文化的某些思想與他的觀念相近,例如《周易》的卦象與他發明的二進制相契合,對中國文化給予了熱情的禮贊;黑格爾則從他整個哲學體系的推演出發,認為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還處在哲學史前狀態。這段時期中西文化處在初步接觸階段,相互之間出現推崇、批評、排斥的態度是非常自然的,中西文化交流還是平等的和雙向的,如果沒有朝廷的"禮儀之爭"引發康熙末年的海禁,中西文化交流或許會有更為深入的發展。
始於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使西方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西方文明釋放出了巨大的文化創造力。伴隨西方殖民政策的推行,西方文化在全世界擴展傳播,由美洲而亞洲,西風橫掃全球。乘著商船、炮艦遠渡重洋的西方陌生人,來到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大門口。西方傳教士帶來"上帝福音"的時候,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人文和工藝;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也努力學習以民主和科學為主要標志的西方近代文明。西方著作大量而迅速地在中國翻譯出版,各種西方思想也在中國迅速傳播,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中國文化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西學東漸不僅成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主潮,而且也是近現代中西文化的主要趨向。
與此相比,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趨向——中學西傳則顯得相當微弱,基本上限於一些傳教士和漢學家的圈子。在這方面,英國傳教士里雅各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1840年東來,1858年在香港著手翻譯中國的"十三經",得到中國學者王韜的幫助,至1895年5卷本《中國經典》英譯本出齊,這在翻譯介紹中國文化典籍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世紀以來,西方漢學家衛禮賢、賈爾斯、韋利等,以及中國學者辜鴻銘、林語堂等人在西譯中國典籍,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文化典籍的西譯雖然在不斷增多,但僅限於少數中國經典,與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的中國文化仍不相稱,何況這些西譯本中還有翻譯不當、表述偏頗的地方。
人類文明是一道奔騰不息的長河,幾百年的近代史在其中只是很短暫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在15世紀以前曾經處於領先狀態,有過輝煌的歷史。中國古代的造紙術、火葯、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對於西方走向近代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老子、孔子、墨子、孫子、華陀、李時珍、孫思邈、秦九韶、沈括、徐光啟、司馬遷、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慧能、宗喀巴、玄奘、葛洪、魏伯陽、黃帝炎帝等一批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修行家和宗教家,他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無比的經典作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科技與文化在上千年時間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並非偶然,說明中國文化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可是其中大量的寶貴典籍還不為兄弟國家的人民所了解。
中外文化的交融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漫長過程。現在,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人類文化也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前景。但是,文化的全球化並不是單一化,而是多樣化的統一。當今,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對別的文化的吸取,都以別的文化的發展為前提。在近現代,西方文化吸取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傳播,更是西方文化自身的創新和發展,正如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吸取,既是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在近現代的轉型和發展。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是我們共同的寶貴遺產。既然我們生活的各個大陸,在地球歷史上曾經是連成一氣的一整塊"泛大陸"、一個小小的地球村,既然我們可以把整個人類乃至所有生物的歷史追溯到更加久遠的地質年代,我們同樣可以在這個以知識和學習為特徵的網路時代,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走向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文化泛大陸"和"知識地球村",並在其中營造各自風光無限的一角。
西學仍在東漸,東學也將西傳;外學仍在中進,中學也將外出。各國人民的優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為中國文化所吸取,無論西方和東方,也都需要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養分。就是出於這一認識,我們提出了中外文化經典教育的設想,全面翻譯介紹學習各國經典文化。我們的宗旨就是——
在歷史的長河中,迎接中外文化大潮流史無前例的全面匯合和交融,在人類未來發展的高峰,擁抱地球文明新生的太陽。

⑷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文化的特點
1.重人道、輕天道的思想傳統。所謂「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則,而「人道」則是關於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觀察天道運行的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同西方天與人、靈與肉相分離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達到內在的統一。
2.重禮治、輕法治的政治傳統。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在於,它屬於一種倫理型的文化,對人倫的追求貫穿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支配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念。《禮記》中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這里,禮既是社會等級制度,又是人們遵循的行為規范,可以說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高道德范疇和政治范疇。《論語》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倡導「無訟」,就是不提倡大家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如果出現了糾紛,應通過禮進行協調,而不要打官司。兩千多年以來,這一觀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自秦漢以來,在法律體例及其實施過程中,一直遵循的基本上是儒家的重禮治、重道德、重人情的理念。這就是所謂的「援禮入法,融法於俗」的禮法傳統。
3.重群體、輕個體的倫理傳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同西方文化傳統強調個體,尊重個性發展相反,中國倫理傳統是: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對於個人的束縛極為嚴格。三綱即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層層統屬,各有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三綱五常」自漢代提出以後,經久不衰。它既是統治秩序的集中表現,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准則。
4.重直覺感悟、輕理性思維的認知傳統。中國傳統思維把體驗視為高於理性思辨的一種認識本體的主要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直覺思維。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於直覺的辯證思維,後期墨家與名家(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於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然而,兩漢魏晉以降,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觀體驗與直覺悟性推到極致,認為對於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二、西方文化的特點
1.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由於中國文明是在內陸上衍發壯大的,沒有向海洋擴展,因而導致其封閉性或收縮性。同時,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自然與人的對立。從整體上說,中國文化傳統中並不缺乏作為哲學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天與人倘若完全合一,則天、人的概念亦沒有了各自獨立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正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內容。
2.強調個體本位。在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問題上,東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文化雖然承認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立人格、尊嚴、利益和價值;但特別強調個體又是家庭、單位、民族、人類、國家和世界群體生活的一員,並重視把人看成整個社會關系的一個成員,是群體的一分子,個人的命運和利益依附於群體,個人的價值只有通過群體的認同才能得以體現,個人的存在只有通過對群體的負責才能向社會昭示。西方文化則把人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而存在於社會關系之中,人作為個體的存在,每個人要對自己的生存和命運負責,個人的價值是通過自身的奮斗而獲取的。
3.強調享樂主義。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以世俗精神為其特徵,而中世紀希伯來文化則以宗教理想為其核心。近代西方文化是西方真正的、成熟的文化,或者說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精神可稱之為「世俗理想主義」,是古代世俗精神和中世紀宗教理想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產物。西方近代文化主流即「世俗理想主義」,以創造「人間樂園」作為歷史的終結,或者說,作為「歷史進步」觀念的理想目標。盡管近代文化支流繁多,人們的思想觀點甚至相互沖突,但把生活和歷史理解為一種創造過程卻是其主流,只是在如何創造「人間樂園」以及應該創造怎樣的「人間樂園」方面,才有矛盾和沖突。

⑸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⑹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義利關系問題、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等。

⑺ 新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什麼

新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1、自主性特點

新時期文化交流的顯著特點,就是中國是以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完全自主地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

2、雙向性

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積極因素。

3、不對等性

當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對等的地方,表現在物質交流、精神文化交流和互派留學生方面,是由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的事實造成的。

4、開放性

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出的開放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進行的。

5、包容性

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正是中華文明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7)中西文化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的中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由近及遠地與別國接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對方影響深淺及產生的結果,也因國家與時代而異。但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必然,而在與各國交光互影的漫長過程中,總的來看是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⑻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文化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