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是文化戰線上,代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枕的空前的
魯迅:主語
是 民族英雄:謂語
文化戰線上,代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枕的空前:定語
『貳』 中華文化與統一戰線的關系
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黨歷來在重視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的同時,始終把文化斗爭的統一戰線置於革命的重要位置上。國民黨新軍閥掌握政權後,在對工農武裝力量和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圍剿」的同時,發動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禁止出版進步書刊,破壞進步文化團體,瘋狂迫害進步的文化工作者。他們大力宣傳封建專制和法西斯文化,欲使中國變成無聲的文化沙漠。中國共產黨團結和組織文化界進步人士,組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文化新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傳播了進步思想,鍛煉出一支堅強的革命文化隊伍,有力地配合了當時的革命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
在蔣介石「四一二」叛變後,一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使上海成為這個時期的革命文化中心。1927年冬,由蔣光慈、錢杏屯、孟超等人創辦了太陽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等人創辦了創造社。這兩個革命文學團體的成員雖然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馬列主義水平,都處於幼稚階段,加之受國際、國內「左」傾情緒的影響,表現了較為嚴重的急躁情緒與宗派主義情緒,特別是對「五四」以來有成就的進步文化人士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持貶低和否定的態度,視為異己力量進行攻擊,魯迅、茅後等人也對這兩個團體的某些主張提出過尖銳批評。為了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文化戰線的統一領導,團結和組織廣大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界組織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1930年初,我黨根據進步作家統一自己組織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多次醞釀和討論,於3月2日在上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魯迅、沈端先(即夏衍)、馮乃超、錢杏屯、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領導下,又相繼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和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為便於統一領導這些組織和團體,「文委」於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參加「文總」的共有八個左翼文化革命團體,其中陣容最大、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是「左聯」和「社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及其所屬團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爭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而魯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澤東譽為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叄』 關於如何更好的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見建議
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狀況 (一)是貧困偏遠地區的農民文化生活單一。僅以我們樂陵市為例:樂陵市有1089個自然村,其中有近200個村處於市縣交界處,僅有的文化生活就是電視。而且人們多喜歡收看娛樂性節目,新聞類、普法類節目看的人少,農牧業科技、市場信息更是很難受到關注; (二)是新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增多。樂陵全市有70萬人口,隨著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入和外出勞務人員的增多,大多數農民選擇了棄農經商或者棄農從工,而這些鬆散的農民分散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真正能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的還比較少; (三)是流動人口特別是進城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文化素質亟待提高。樂陵市自2000年大力發展城市基礎建設以來,富裕起來的農民紛紛到城裡買房定居。據樂陵市房管局的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進入樂陵市區買房的農民約有5萬人。盡管房子買了、環境變了、掙錢道多了,但大部分的農民還不適應城市的新環境,亟待加強改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二、制約宣傳工作的主要因素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的制約: (一)是農民居住分散、農村經濟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三)是宣傳隊伍的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在新時期、新階段,宣傳思想部門要站在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最前沿,用超強的前瞻性和戰略意識,做輿情民意的「偵察員」、思想解放的「指導員」、改革開放的「導航員」和領導決策的「參議員」,通過心貼心的服務,切實拉近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 三、改進宣傳的主要措施 我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發現,現有的宣傳方式、宣傳載體與群眾的接受力之間有差距:盡管一些村大多數都成立了宣傳文化站或宣傳文化室,但真正吸引群眾的卻不多,往往出現宣傳者很急,接受者冷淡的尷尬局面。這雖然與群眾的文化素質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由於宣傳沒有搭准群眾的脈絡,形式單調;或沿續「一言堂」說教式的宣傳,無的放矢;或脫離實際,脫離生活,流於形式,缺乏生命力。比如有的宣傳文化站的閱覽室存書,看上去量不少,排滿了書架,但種類不多,充數的舊書籍至少佔半數以上;有的黑板報、閱報欄和宣傳欄,十天半月沒有更新內容。為此,在宣傳文化實踐中我們應該注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培養群眾主動參與意識,讓群眾從後台走向前台,從台下走到台上,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 (二)是堅持「三貼近」原則,不斷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方式方法; (三)是精心組織一批能起到轟動效應的活動,寓教於樂,真正的讓老百姓受益。 四、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一些宣傳文化戰線的同志,「等、靠、要」思想還比較嚴重,在處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上,過分強調依賴政府投入,而對文化產業的開發感到前景渺茫。關於發展基層文化事業,普遍感到困難重重,特別是文化人才培養問題,更是領導比較頭疼的議題。大家反映,現在宣傳文化戰線急需的人才無力引進,多年培養出來的能人,由於單位工作和生活條件差,都紛紛跳槽,而那些對單位業務發展可有可無的人,又無法將其調離現崗位。面對經濟發達地區和當地社會高收入行業對人才的爭奪和壟斷,各地宣傳思想戰線普遍感到人才匱乏。建議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是文化事業單位必須改變傳統的用人制度,面向市場選人才;改革工資分配製度,按能力計酬、按貢獻計酬;深化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由「政府用人」向「單位用人」轉變;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二)是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搞好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推進文化領域資產重組。 五、千方百計提高宣傳隊伍素質 目前,基層文化隊伍文化素質亟待提高。專職人員少。總體看,基層文化機構不健全,有的文化站很難開展正常活動,無法滿足廣大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基層文化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水平低、待遇差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因此,必須進一步重視加強基層文化工作和隊伍建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班子帶動隊伍。把領導班子建設作為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准,進一步優化班子年齡和知識結構,做好宣傳文化部門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管理工作; (二)以培訓提高素質。把素質能力建設作為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大幹部教育培訓力度; (三)以機制激發活力。把完善長效機製作為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 (四)以陣地整合力量。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水平完成基層文化設施網路建設; (五)以考核增強實效。研究制定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把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納入幹部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目標責任考核,明確職責分工,確保隊伍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作者孫忠義,山東金麒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肆』 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請再舉出兩種人。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半殖民地。在帝國主義面前,「可憐的民族,奴隸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隸。」在某種意義上,整個舊中國就是一個奴隸王國,在這個鐵一般黑暗的國度里,帝國主義的奴役與中國古老的封建傳統相結合,使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在一部分人當中,甚至喪失殆盡。魯迅對此痛心疾首,與這種奴隸的「劣根性」進行了堅忍不拔的斗爭,但這並不意味著魯迅認為四萬萬同胞都已經消極、沉淪乃至墮落,他清醒地看到了問題的另外一面,即中國現實和歷史上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中華民族脊樑的一曲頌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於1934年9月25日,時值「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間。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在他53歲誕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視著現實。文章一開頭就列舉了三種事實:自誇「地大物博」,寄希望於「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這些事實都見之於「公開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據,事實確鑿,然後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駁的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但作者當即指出,這個提法本身就是不確切的,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這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這種以論敵的論據為論據來反駁論敵的論點的方法,使文章在從容不迫的氣度中,蘊含著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
文章在指出一部分人連他信力都已喪失之後,筆鋒一轉:「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作者在這里開出的「新生路」,意在反襯下文的「死路」:「玄虛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說明「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這一結論是前文的自然引申,但文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層層遞進的推理之中,始終貫穿著邏輯的力量。
在批駁了論敵的論點之後,作者深沉的目光由近及遠地轉向了我們民族古老的歷史。他那縱貫古今的思緒首先從嚴峻的現實中生發開來,指出「自欺」並非現在的新東西,而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以致「籠罩了一切」。「籠罩」一詞,在這里用得十分准確、形象,它生動地描繪了這種思潮像毒霧一樣禁錮著人們的頭腦,並蔓延到了各個領域。然後,作者用「然而」一轉,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他們當中,既包括歷史上那些「埋頭苦乾的人」,「拚命硬乾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更包括現在那些「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後繼的戰斗」而又「被摧殘,被抹殺」的人。這樣,作者的思緒就在追溯歷史長河的源流之後,又回到了現實,明確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文章的結尾提出了判斷自信力有無的正確標准:「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狀元宰相」,當是泛指古今封建統治階級在思想文化戰線上的代言人。「地底下」,則是泛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國人,並與前文的「籠罩」成為鮮明的對照。這樣的結尾,既總結了全文,又恰與文章開頭「公開的文字」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綜觀全文,文章以現實為緯,以歷史為經組織材料,開頭始於現實,然後引申到歷史,再由歷史回到現實,結尾則既是對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的概括。文章先破後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駁論與立論相結合,互相映襯。駁論以事實為依據,內含邏輯推理,極其雄辯;立論則直抒胸臆,充滿激情;排比句式的運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氣勢;議論與抒情水乳交融,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核心是論述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因此,正確地理解作者所稱頌的有自信力的人的含義,就成了理解這篇雜文的關鍵。筆者認為,「中國的脊樑」是一個民族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中華民族中某一階級、某一集團的概念,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偉大民族,她孕育了千千萬萬個英雄豪傑,其中既包括勞動人民中的優秀人物,也包括剝削階級中的志士仁人以及歷代統治階級中的傑出人物。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後者的聰明才智比前者有更多的機會得到發揮;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也比後者有更多的可能在史書上有所記載。文中所論及的「埋頭苦乾的人」,指那些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執著於某一項事業,不畏艱險,奮斗不息的人。就在寫作本文之後一年,作者寫了歷史小說《理水》,塑造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可互相印證。「拚命硬乾的人」,當指那些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的農民領袖和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民族英雄。「為民請命」的確切含義,指的是為老百姓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這一詞語的出處,見《漢書·蒯通傳》:「西鄉(向)為百姓請命。」「為民請命」這一提法在極「左」思潮泛濫時曾經受到過大規模的口誅筆伐,以至一些教科書的編者在選用這篇雜文時,不得不將這句話從文章中刪除。但是,正如一位戲劇家藉助劇中人物之口所說的那樣:「為民請命,何罪之有?」幾乎在寫作本文的同時,作者寫了歷史小說《非攻》,塑造了一個古代為民請命的墨子形象,也可互為印證。「捨身求法」的「法」,這里可做標准,規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國語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義」等含義,所以,「捨身求法」可以解做:為追求某一種規范(諸如公平、正義等),不惜犧牲性命,類似「捨生取義」,而「捨生取義」語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質上屬於儒家思想。歷代統治階級中的不少傑出人物,都把它奉為行動的准則,這樣的例證,史不絕書。甚至無產階級革命的一些先驅,有時也借用這一成語來激勵自己的革命意志。可見,作者在這里列舉的幾種類型的人,都不僅僅限於某一階級或集團,而是指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精華。魯迅是實事求是的典範。對於那些所謂「正史」,他雖然借用梁啟超的說法,認為它們不過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歷代統治階級採取簡單否定、一筆抹殺的態度,更不意味著對他們中的傑出人物所做的貢獻也採取不承認主義。他曾經把漢唐統治者魄力的「雄大」與「閎放」和「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一起來加以肯定;他還推崇被人誤認為奸臣的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至於他稱贊一些在文學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詩人和散文家的例子,就更是俯拾皆是了。對於那些被現代的某些人改鑄得無比高大的農民起義領袖,魯迅也從未做過無原則的歌頌,而是毫不掩飾他們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多有針砭,即是一例。
同樣,現實生活里的「脊樑」,既包括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人民,也包括中華民族中其他階級和集團中的傑出人物。就在作者寫作本文之前兩年,在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的「一二八」事變中,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就曾奮起抵抗,重創敵人,使之四易司令。在作者寫作本文之前一年,二十九軍又血戰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震驚中外。國民黨軍隊在這些戰斗中所表現出來的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無疑是「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後繼的戰斗」的具體表現,在民族敵人面前,他們理應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同屬於民族「脊樑」之列。至於作者在本文中所指斥的失掉自信力而發展自欺力的人,主要指的是國民黨政府中的一部分上層人物,但也不宜理解得過於絕對。本文明明寫道,這種自欺力已「籠罩了一切」。可見,這種思潮也不僅僅局限於一個階級、一個集團。恩格斯在論述三十年戰爭給德國帶來的影響時指出,小資產階級的市儈庸俗習氣「已經沾染了德國的一切階級」,「它既經常籠罩著王位,也經常籠罩著鞋匠的小屋」。「這種舊遺傳病毒」甚至「感染」到黨內,以至「必須警覺地注意這些人」。聯繫到作者一貫堅持的對國民「劣根性」的解剖,我們也應該承認,這種缺乏自信力甚至發展著自欺力的現象與人民群眾中的某些不覺悟的部分也並非絕緣。正由於此,在困難當頭的情況下,強調民族自信力,喚起民族自豪感,就成了思想戰線上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魯迅實踐這一任務的光輝篇章。
『伍』 抵制文化侵略
說成文化交流是不是更貼切一些?在不斷交流中才可能提高自己。
所謂的文化侵略,不過是因為本國的文化沒有得到更好的宣揚,以致於不知何謂正確,盲目接受崇拜。
所以我們的問題不是抵制文化侵略,而是對於本國的文化教育進行的太少,試想,一個擁有強大民族靈魂民族精神的國家,一代擁有強大信念的人民,怎麼會被輕而易舉的為人所侵略?更何況是關乎民族精神的文化侵略!
綜上,文化侵略是沒有抵制的必要的,我們要做的,只是用我國的文化更好的武裝自己,更好的教育下一代,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興盛起來,讓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擁有堅強的心!
『陸』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
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這是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全局出發,對宣傳思想工作根本任務最集中最鮮明的概括。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KqRjuktYP6n4qDhCPSYnfA?pwd=haaf 提取碼: haaf
『柒』 如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論斷、新的政策、新的舉措。大會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將激勵幾代人為之獻身、為之奮斗。 民族要復興,文化是先導。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與實現上述三大戰略目標,與改革發展的理論、實踐和轉變作風、聯系群眾方面的新要求密切相關,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要求,是很有針對性的。十八大之後,我國文化建設必須在「扎實推進」上下功夫。 「扎實推進」必須堅持改革創新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真正走上科學道路是從黨的十六大開始的,從十六大前適應性的改革、應對性的改革,轉變為實質性的改革,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起點。十八大之後,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依然是深化改革。因為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亟待進一步發揮,文化創造力和傳播力亟待提高。文化戰線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要求,進一步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優勢,加快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第一,鑄造文化之魂,讓中國人在精神上立起來。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徹到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創造、選擇、提倡、傳播引導社會風尚和照亮人們心靈的先進文化,大力傳承愛國主義和改革開放精神,積極推介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傳播真理和科學技術的優秀作品,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服務。要把有利於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科學、文藝方面的好作品傳播放在首位,用文化品位高、內容質量好和正確導向強的優秀文化作品,教育人民、促進發展,鑄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魂。 第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要加快完成轉企改制,使各類市場主體到位;加快落實「三改一加強」,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文化領域的「航空母艦」和戰略投資者,培育市場主導力量。加快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培育公共服務的主體和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市場體系、培育各類要素市場,加速版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繼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在做好宏觀調控、依法行政的基礎上,積極為改革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中介組織自主運行,發揮市場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形成有利於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的文化體制和機制。 第三,促進產業跨越發展,壯大文化硬實力。文化除了精神、內容以外,是以物質形態出現的,也需要硬實力。生產、流通、消費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過去我們這點是缺位的,所以越做越弱。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之魂的傳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載體。要大力實施文化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提升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產業帶的聚集能力和開發能力,發展以數字文化為主體的新媒體新業態,提升文化產品內容質量、市場覆蓋面和傳播能力,改造流通企業和市場網路,加快開拓農村和國際兩個市場,提高新聞出版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整體增強文化產業的創造力和競爭能力。以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提供高效平台和有力保障。 第四,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服務文化民生。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文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將全民閱讀同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採取新形式深入下去;推動以「東風工程」為重點的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工程落到實處,努力惠及更多的民族兄弟;支持欠發達地區文化基礎建設,繼續做好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工作,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第五,改造新聞、文化傳播體系,提升文化傳播能力。要加快構建和發展技術先進、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傳播能力。要加快高新技術主導的新媒體、新平台、新載體的研發和使用,鞏固提高新聞、文化傳播的傳統載體和發行方式,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傳播平台建設,應用新技術、新媒體傳播先進文化。要積極實施對外傳播品牌工程,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培育對外傳播知名企業,深入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 第六,改進文化管理方式,維護文化安全。要以法規為依據、以「掃黃打非」為切入點,加大管理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出版和非法傳播,打擊嚴重侵權盜版行為,防範敵對勢力滲透,維護正常市場秩序和保護版權創造能力。要創新文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方式,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文化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新格局。要理順行政管理體制,轉變職能、管辦分離,切實發揮好黨委、行政、市場各自管理的職能,依法維護公民利益、市場秩序和國家文化安全。 「扎實推進」要走融合發展之路 美國人傑里米·里夫金預言,21世紀將會出現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信息平台與新能源融合、工商貿等生產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變革的革命,將改變經濟發展的整個模式。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強調的這種融合發展,實際上是包括文化在內的人類發展的必然。 文化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我黨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出發把握文化范疇,重點研究部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推進文化融合發展,不僅符合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在要求,是落實十八大關於「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體現。 第一,堅持發展第一要義,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發揮好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要著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還要發揮文化產業作為創意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獨特優勢,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使之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抓好發展這一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堅持與時俱進,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我們的祖先崇尚的是以求善為主的道德文化,是形而上的,反對形而下的。西方文化屬於求真的文化,崇尚科學,從科學的角度探究宇宙、地球和世界。我們今天搞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俱進,看到西方科學文化和中華道德文化的互補性。要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第三,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文化與科技歷來彼此融合、互動發展,從造紙術、印刷術,到機器印刷業、無線電、廣播、電視,直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技術,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發展樣式、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帶來革命性變化。歷史的經驗一再證明,文化要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創造活力,必須及時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發展之中。以新聞出版業為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數字出版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出版傳媒企業如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轉型意味著變革,但這種變革不是對過去的徹底否定,也不是新與舊、活與死的替代關系,而是一種適應性變化。轉型的最高境界不是替代而是融合,新媒體技術正在使出版業向著更寬泛的內容產業各領域擴展。圖書、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將發揮各自的載體優勢,全方位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種融合不僅會對原有的產業做加法,也將衍生出新的產業。這種融合將使內容產業真正實現效益最大化、覆蓋最大化,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將變得空前豐盛。
『捌』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一、發揮優勢,在服務發展上下功夫
「發展是第一要務」,是全局工作的中心。宣傳思想工作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理論教育、新聞輿論、形勢宣傳等方面的優勢,為發展鼓勁,為改革開道,為穩定助力,切實打好三個「主動仗」。
一是在統一思想上打好主動仗。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三中全會、自治區「8337」和林區「3598」發展戰略,進行大力宣傳,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充滿信心,對新體制充滿信心、對新班子充滿信心、對實現富民興林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切實提高廣大幹部職工謀劃全局的能力、統籌協調的能力、改革創新的能力。引領大家轉變觀念、形成共識,把全林區各族職工群眾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黨的十八及三中全會精神上來,統一到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上業,統一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來,統一到森工集團(林管局)各項工作部署上來,堅持黨政同心、上下一心,做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形成發展合力。
二是在鼓勁造勢上打好主動仗。推進林區科學發展,是全林區幹部職工的共同責任,需要全體務林人的共同參與和不懈努力。宣傳工作要圍繞中心,融入大局,全面宣傳林區各條戰線、各行各業發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開放的新局面、工作的新戰果,鼓舞士氣,增強干勁;大力宣傳新林區建設中的好典型、好經驗,挖掘素材,樹立榜樣,激發鬥志,調動好、發揮好廣大幹部群眾投身林區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為林區新發展凝聚合力。
三是在優化環境上打好主動仗。推進林區科學發展需要內聚民氣、外藉助力。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全方位搞好對內、對外宣傳,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對內宣傳,要著眼於新體制新任務新要求的宣傳,弘揚正氣、鼓舞士氣,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大好形勢為對象,以各類媒體及互聯網為平台,積極營造有利於科學發展的人文環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對外宣傳,要著眼於外樹形象、提升知名度,充分利用內外新聞媒體和全國性、涉外性、開放性的宣傳平台,展示林區的優勢,擴大林區的影響,全方位對外宣傳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成果,進一步提升林區的美譽度。
二、強化職能,在改進工作上下功夫
不斷改進工作,既是宣傳部門強化職能作用的需要,也是宣傳思想工作增強活力的根本。宣傳思想工作要從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出發,結合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突出「三個點」:一是把握立足點,工作思路要超前。宣傳思想工作只有跟上時代的節拍,才能贏得主動;只有跟上發展的脈搏,才能保持不竭的活力。因此,必須把宣傳思想工作的立足點擺放在服務發展上,堅持用時代的要求審視宣傳思想工作,用發展的眼光研究宣傳思想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二是圍繞著力點,工作重點要突出。堅持把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及三中全會精神作為工作的著力點,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強化發展,同築中國夢,提升職工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為核心,充分發揮好教育引導功能,不斷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三是抓住落腳點,工作成效要顯著。要堅持宣傳思想工作為職工群眾服務的理念,要改進對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報道,高度重視網路輿論陣地建設,在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要繼續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做到「四堅持」,即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虛功實做,真抓實干,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大興探索創新之風;堅持淡泊名利、任勞任怨,大興艱苦奮斗之風,以工作作風的改進促進工作質量的提高,推動宣傳思想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提高素質,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
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為宣傳思想幹部充足電,打造一支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寬廣戰略眼光、廣博文化知識、崇高職業精神、過硬工作本領」的宣傳思想工作幹部隊伍,強化「三種意識」,加強宣傳思想隊伍建設。一是強化政治意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輿論導向上始終旗幟鮮明,不出任何問題。二是強化大局意識,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牢牢樹立和把握全局上下一盤棋的思想,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中心意識,把每一項工作都放到一切為了發展,發展為了一切的大背景和大環境下去思考、認識和行動,團結鼓勁,幫忙助推。三是強化以人為本意識,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的優勢,關注群眾關注的熱點,積極做好群眾的思想引導和解疑釋惑工作,使全局的中心工作更加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林區科學發展提供思想政治和輿論保障。
『玖』 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沒有人是天才。只要你把別人休息時的時間放在工作上你就會比別人更加厲害些,需要把握時間。
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不學習,就會跟不上時代。可見,天賦再好的人,要想取得超出一般的成果,也一定離不開刻苦與勤奮。
(9)文化戰線上的人要做什麼擴展閱讀: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拾』 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題,探討青年人應怎樣繼承弘揚傳統文化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中,貫穿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同時,要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創作生產的優秀文化作品。大量優秀文化作品的涌現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文化作品的創作必須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群眾、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堅持正確創作方向,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推出優秀文藝作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積極培養和造就文化人才隊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人才對於文化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文化創意產業屬現代高新科技,是數字化支撐下的文化新業態和新的傳播方式。文化創意產業要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因此,創意產業是具有很可觀的創造財富、就業潛力的產業。創意產業對人才的依賴,從一個側面說明,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大批文化技術人才。因此,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為實現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全會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加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發揮文化戰線全體共產黨員在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中的先鋒模範作用。要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參考資料:news.sina.com.c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