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華禮樂文化表演怎麼表演

中華禮樂文化表演怎麼表演

發布時間:2022-11-03 18:28:37

Ⅰ 古代禮樂文化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古代禮樂 文化 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古代禮樂文化簡介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明特徵,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對後來歷代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 。

禮樂是指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2] 。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 政治 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便是 歷史 上著名的周公“制禮作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聘禮、朝覲禮、喪禮、祭禮、凶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等。[1]

原本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1]

古代禮樂文化釋義

禮樂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書》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製作的禮樂是處理等級社會上下貴淺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倫理規范[2] 。

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

2008名演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而歌

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絕對不可混餚。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2] 。

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春秋魯人孔丘發揚了儒行。其所謂儒,其有不灰心喪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無怪乎孔子對禮樂崩潰時,發出如此的感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2] 。

孔子招受學生開經講學,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死後,他的學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論語》。上述著作構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倫理體系。孔子主張“仁愛”,“克己復禮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准則;“節用愛人,伺使民於時",是對執政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基礎,禮是貴淺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禮樂不僭越,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所以,一個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 ”作為最高理想[2] 。

古代禮樂文化要義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於人情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於將人類等同於 動物 。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只有 健康 的情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大 自然 )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於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於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4] 。

中華禮樂文明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薦獻、進退揖讓;黃鍾大呂、干戚羽旄是禮樂之美,但是欣賞盛美的儀式並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禮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善的內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里,他就是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因此,認識禮樂文明,重要的在於把握其中的要義[6] 。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准,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麼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願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為和而和,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6] 。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6]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是說樂的作用在於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於區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於“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於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人心。“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並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6] 。

二者關系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樂記・樂論》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范。禮”先“樂”後,禮是樂的基礎,樂為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定,評價樂,也要以禮為標准。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衡與調和,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4] 。

禮樂思想的升華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對周朝禮樂制度的欣賞與留戀溢於言表,但並不是袋周禮作為不可變化的教條來崇拜、遵守。當時孔子所面臨的客觀社會的形勢是:一方面作為國家典章、制度、儀式的禮樂遭到破壞;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國家、社會又不能沒有一定的禮樂典章制度,否則人們就無所遵循。這就需要對舊的禮樂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尋求新的理論根據和心性道德的支撐,於是孔子擔負了這個時代的任務,對禮樂作出新的解釋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在這里,仁是統領禮樂的靈魂,他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用“仁”的理念來調適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孔子把禮樂制度這種外在的形式與主體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和行為的仁、不仁直接聯系起來,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確對待禮樂典章制度或遵守禮樂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覺的仁人,其行為才能自覺地遵守禮樂或合乎禮樂制度。個體應該注重約束自己,加強自我道德修養,成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仁便成為禮樂制度的本質義蘊,這是孔子對於禮樂制度這種外在形式、儀式的後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對於禮樂典章制度理論基礎的尋求,亦是對傳統禮樂制度的新診釋

Ⅱ 想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禮樂文化」!謝矣!!

(本文「禮樂文化」亦可讀作「禮樂文明」)

第一章 引言

一、「奧運」引出「中國文化
奧運會在雅典結束了,08年將移師北京。奧運競賽期間,舉國興奮,人們睜大兩眼看電視。一看運動員動作,二看誰得了冠軍。不會看的人看熱鬧,會看的人看門道。且看其中「文化」,且看其中「教化」。
奧運,我們叫她「競賽文化」,「競賽教化」。頒獎是點睛之筆。勝者保留,其餘淘汰。公告公理:存勝汰敗。
一個奧運會,把西方文明的生存內容和生存規則,一下子展示給參與者。它不說話,不念報紙,不開會,人們就在參加比賽和觀看比賽的「參與」中,樂陶陶被教化了。強者勝利,弱者出局;勝者理直,敗者氣服;獎勝汰敗,互相「謝謝」。這就是奧運展示的社會規則,這就是奧運公告的生存公理,這就是公平公正,這就是西方文明。
奧運鳴鑼百年,競賽裹挾規則,一齊推向世界。教化了西方,也教化了東方。教化了資產階級,也教化了勞苦大眾。前者因之心安理得,後者因之口服心服。就這樣,其主義高歌猛進,於百年間征服了整個人類,進駐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這真是一種好文化,好教化。公示的規則、公理如此清楚明白,看一眼就牢記在心,教人去拼去爭。生斯世也,我們不去拼爭,又何以立身?
細一想,人類如果卷進了一場大競賽中,只此一路可走,只此一種游戲,只此一個規則,賽下去,賽下去,賽場里最後剩下的是什麼?
我們剛進賽場,賽志正旺。西方先覺之士早已賽得疲憊,賽得生疑。他們呼喚「從東方文明中尋找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我們中國文明的「禮樂文化」,及其展示的「人類公理」。
「禮樂文化」和「競賽文化」,是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貢獻給人類的兩大法寶,兩大文明之根。兩者相生相育,並行不悖,互救互補,必如此,人類世界才可以在不斷進取中和諧共處,共存共榮。
不明白這一點,就不明白中國文化,不明白奧運會。不明白自己辦奧運。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偉大的禮樂文化
競賽文化(或文明)首出於古希臘,有其原因。古希臘社會分為兩個對立階級:公民(奴隸主)和奴隸。當時舉辦競賽,賽戰,賽格鬥(顧拜旦改「戰」「格鬥」為競技競賽,現代奧運與古代奧運之區別在此),展示存勝汰敗規則,是「悅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隸主)「爭勝」,教化奴隸「認敗」。古羅馬角鬥士格鬥,把「戰賽」推向極致,而後消亡。至近代被藝術化改新而新生,宣示現代社會的競爭進取精神和存勝汰敗價值。
禮樂文化(或文明)首出於華夏文明氏族時代。她是氏族宗親的文化活動。整個氏族的人,因禮樂祭祀而集合起來,人人有職,有位,有序,有分,不遺棄任何一個人,這就叫「禮」。禮有差有別而絕無對立。氏族宗親沒有「存勝汰敗」的規則。禮樂活動展示的規則是兩兩對應,相報、互動、平衡、得宜。在「禮」的肢體活動和「樂」的歡歌樂舞中,人人都有一個「名」。名必對應、平衡、得宜:君臣、父子、夫婦、男女、長幼。有外氏族人到來,則「朋友」。於是按名按禮行事。簡單,清楚,明白。互往互來,相答相報。在禮的往來還報中,規則、公理、價值觀產生了。
亦稱名教,禮教。
這也是不言之教,不開會,不批鬥,不念報紙,不組織學習。而是「神道設教」,以祭祀組織全氏族大群體禮樂活動,以禮儀(曲禮)組織小規模小范圍禮樂活動。人們又動又作,又舞又蹈,又唱又跳,又聽又看,高興,快樂,莊重,神聖。於歡娛庄聖中重復著規則,認同了公理,接受了教化。並把規則實行到禮樂活動之外的場所,變為行為,落實到生活、勞動的方方面面。禮樂使整個群體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職,各得其宜,和合共榮。並推及到其他氏族,其他部落,各國,普天下,皆依此規則行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
禮,就是各人的名、職、位、分。既有之,則守之盡之。其中有權利,有義務。禮,就是對天、地、祖、人、事、物的還、報、應、答、理。既來之,則還報之應答之。
樂,就是在行禮儀中得到快樂。
禮的規則不是兩中選一,一勝一敗,一去一留(賽則如此)。而是由天及人,由我及他,一來一往,相報相答。兩兩得宜,至於群體,至於天下,至於萬物。禮必兩兩對應,對等,得宜,平衡,相答,相還,相報,方為公平公正。禮文化教化出來的人皆此價值觀。如父慈子孝,夫義婦敬。此有彼無,叫無禮,非禮。「來而不往,非禮也。」失宜失衡,來重報輕,叫失禮。「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則可,報之以「石頭」則失禮矣。因為禮講「讓」,講「重報」,以之為美。禮讓、重報原則深入人心,則成為人的基本品質。過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擔子揀重的挑」,搶著乾重活累活,有多大勁用多大勁,是平平常常的民風民俗。因為那是公理,規則,人人能懂能行。重報不是失禮,輕報是失禮,反報更是失禮。在禮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君最先帶頭失禮,破壞禮則平衡。臣投「木桃」,他報以「石頭」。「君仁臣忠」變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官趕快學習,變成了「民之父母」,「大老爺」。父也急忙學,夫也急忙學。這樣搞的時間長了,中國禮文明開始衰落。
------衰落中。規則不改,公理不變,皇帝帶頭違規,人皆知其違了公理。於是有革命之起。
------一個是爭、賽、選、汰的規則,一個是還、報、和、共的公理。一個要爭、賽、選、汰過來,一個要還、報、和、共下去。
------西方人初入中國,見中國人一來一往行禮,馬上看出彼此之異,驚稱「禮儀之邦」。他們看得真准,說得真對。而我們則不知自己是什麼,因為長處其中。百年來爭賽選汰沖進,我唯還報以應戰。倒君權棄跪禮而連帶著丟了個乾乾凈凈。棄得好呀,因為那些禮早已失了禮則平衡。
可知中國禮文明非常偉大,是全人類文明,全人類等著她盼著她成長。全人類弱者貧者大多數在後面者各民族各國家,賴禮文化宣示的公理而合理合法生存,而繼續存在下去。放到另一個規則里,只好甘認出局。
此公理唯禮文明而生,豈能毀掉她!
中國文明只有禮樂文明這一個根,這是我們的命,舍此則無以成長,復興。
有了這個認識,就可以制定平等禮則而復興中國禮樂文化了,就可以復興中國禮文明了。
就像法國人取奧運公理奧運精神將古代奧運會新生一樣,今人取禮樂公理禮樂精神,將禮樂文明亦復生新生之。
賽貴組織個人。禮貴組織群體,今全人類大賽,皆以國以群參賽,必以禮文化合群,立國,參賽爭勝,才能滿懷信心地說:「最後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禮也給人一種競賽精神。在天倫禮位中,一個人是「兒子」,其孝親之心摯著,力量何等強大。一個女人成了「媽媽」,其愛子之心強烈,何等勤勞勇敢。真是「什麼事也難不倒」。這樣的人是不可戰勝的。可知禮文化是強文化,是走向強的文化。
------禮樂文化曾給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共處和諧。人與天互禮,人與人互禮,人與萬類互禮,諧和為宏大樂章。士大夫朝班揖讓,相率以禮,退而修文學辭章。上行下效,民間應之,國泰家和。今全人類潮湧般爭賽,唯奮勇而入潮流,先之於潮頭,繼之以力挽。

三、外賽內禮,和平崛起
毫無疑問,只賽無禮則難以為繼,只禮無賽則沒人家快,外賽內禮則和平崛起。一個人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家庭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企業一個群體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而且賽、禮要互用,互補,互生,互濟。
如此,方是大智慧,完全智慧。
故吾人,吾家,吾群,吾國,要大踏步前進而不陷於窩里斗,不忙於亂糟糟一般化二三流少慢差費,不停留於偷懶耍滑磨洋工貪污腐敗假瞞騙,不至於中途亂伍跌倒,而是前進前進前進進,就既要參加競賽觀看競賽,接受競賽教化競賽公理,又要參加禮樂受禮觀樂,接受禮樂教化禮樂公理。如今沒有,就要趕快創制建設禮樂文化,自己整合自己,自己教化自己,自知自勝自強。

四、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提有年矣。民間有人提,政府也曾提,民心也想干。時機不成熟,一是塗抹重重,認不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二是抓翻身抓經濟是燃眉之急,是生死存亡的急迫事。如今中國自立了,開始強大起來。政治經濟軍事皆強,豈可惟有文化還靠進口?該辦這件事了。要從自我文化上獲得身份認定,獲得自尊自豪,這才能最終翻過身來,最終站立起來。
國人內心深愛中國文化。過去批判丟棄,是脾氣憋著發不出來,想通通不成,是文化真精神和文化原動力在沖動決突。內心深愛深藏,卻又難以言表,難以明白,難棄難舍,於是拉來諸事與文化配對: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戲文化,封建文化,燒雞文化……中國文化是禮樂文化,禮樂文化是還、報、和、共文化。
且試言其復興內容。

第二章 復興

一、 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就是根據中國禮樂文化的公理原則,賦禮樂以新價值新精神新倫理,創制禮樂新形式新內容。讓禮樂重新回到人們的言語、行為、生活、工作中。人們喜聞樂見,熱衷參與。國民精神國民行為因之上升一個新層次,國風民風因之上升一個新境界。從而開創新文明。

二、禮文化復興
禮文化復興是在禮文化精神和禮文化原則上,結合古禮,創制新禮。每一個禮都有行為形式,對應精神內容,價值原則。
施禮的環境、動作,讓人神聖,莊重,愉悅。禮生榮,禮生益,禮生利,對個人、群體都是有榮有益有利的。
禮文化復興含人生禮儀,工作禮儀,交際禮儀,家庭禮儀,祭敬禮儀。
1, 人生禮儀
指人的一生中要實行的禮儀,有六項。
認定禮
孩子出生百日,或自擇時間(滿月等),由父母抱持,舉行一個禮儀。之前沐浴,更衣,清潔環境。親朋來了,都要向孩子行鞠躬禮,表示敬其生命,尊其偉大,表示人格平等。父母代孩子還禮。親朋要各說一句祝福的話。父母向孩子指認祖先(畫像或照片),長輩,父母自己。然後到外邊指認天地祖國。表示孩子生自天地,根在祖親,志在四方。孩子雖不懂,但教育已留在他(她)生命中。長大後看到別的孩子舉行認定禮,他(她)的生命就會覺醒,知道什麼是根,什麼是親,什麼是近,他(她)會成為奮發知報充實厚重的孩子。
進學禮
入學前一天,父母帶孩子到學校門口認學校,向學校行鞠躬禮,給孩子講學習的事情。入學那一天,向祖國旗、孔子像、老師行鞠躬禮,老師答禮。以增加求學的莊重感,神聖感。鞠躬不是害怕,不是順從,更不是屈服。是還報,是承諾,是把心裡話用禮說出來,行禮而報以努力。報是拐了個彎,其實都報給自己了。
成人禮
初中畢業在學校集體行成人禮。禮儀分祖國禮,公民禮,男女禮。表示已成人,人生角色已轉變,具有了獨立行事的能力和人格。也可以行初吻禮。禮儀結束後,可配以演講,樂舞,才藝表演,交誼,郊遊等。家長也可以在家裡或教化場所給孩子另行「加冠禮」。
今社會上也有集體組織行成人禮,但和「開會」一樣,不神不聖,流於形式,使人納悶。必先立大信,後神聖主持,莊重施行,方可生效。
婚禮
古代婚禮形式較復雜,當今婚禮兒戲胡鬧多。創新後主要有三項組成。一是「親迎禮」。男方必須親自登門迎娶,行禮儀。女方父母或親朋執手將新人交到男方手中,並說出叮嚀的話,男方應答後娶回。二是拜堂。拜天地祖先,拜父母高堂,夫妻對拜。這是大禮,要行跪拜禮。大禮是人生最高禮儀,只在特定場合跪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婦,其餘皆不用,表示人生只屈服於此。三是夫妻新夜後擇日回拜父母。此時實行平等禮儀。夫婦向父母鞠躬,父母減半還禮。即夫婦深鞠躬,父母則淺鞠躬還禮。所有禮儀均表示家庭神聖,親情神聖,夫婦天作,天長地久。禮儀莊重神聖和禮儀兒戲胡鬧或沒有禮儀是大不同的,婚姻因舉行神聖禮儀而神聖,而牢固完美。文明古國如今把婚禮搞成開玩笑,不能怪民眾。中國既沒有神職人員也沒有聖職人員,缺了一項,把婚禮交群眾自辦,辦成了「群眾運動」。要一改婚禮中的奢侈浪費,一改其娛樂時尚,表示婚禮是人類自古及今的永存大禮。參加者、路人都要向新人示敬,祝福。
喪禮
古人視喪禮為大事。今提倡節儉盡哀。
祭禮
父母去世行三年親祭之禮,以後年節忌日行家祭。家裡要立祖宗牌位。以後各地辦起公共寢陵,則由禮儀師行公祭。
人生前五禮都是「還禮」,祭禮是「報禮」。天地生我,父母生我,則還禮。祖國護我,則還禮。先師迎候,則還禮。夫愛,還禮。妻敬,還禮。親恩,還禮。
------可知欺人侵人之無禮者,雖數十年數百年後,禮文化亦必還之以報。對施恩者必還之以報,對施害者必還之以報。因為這是社會的通則,天理,人心,人的良知。
以上以下只是大體規范,增減可由施行者自定。現在實行由家人或請人主持,以後禮樂復興,可由德高之禮儀師主持。要心在禮先,心隨禮至,情隨禮至。
2, 工作禮儀
禮儀形式有:打招呼,拱手,鞠躬,下車,注目等。
平級禮
打招呼或拱手。禮尚往來,有來則有往,有往則有來。禮儀對等,彼此來往之禮儀相同。
上下級禮
一般場合行拱手禮,表示禮敬,團結,平等。開會或莊重場合,下級鞠躬,上級減半還禮。表示敬職敬位。
職業崗位禮
進工作場所的大門要下車,注目,肅敬,然後上車而入。或者在車內行軾禮,----挺身凝神。不是怕門崗,這與門崗無關。是敬自己的事業,職業。進入崗位(辦公室、工作間、工位等),要對崗位鞠躬,而後入位。禮表報,報工作以盡心盡力之忠。
聘請禮,授職禮
由聘請者授任者先行禮,而後受聘受授者還禮。
工作禮表示敬業認真嚴肅,無握手、擁抱等肢體接觸行為。
3, 交際禮儀
實行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問好、謝謝、對不起、握手、擁抱等禮儀。
4,家庭禮儀
社會之倫,謂之「人倫」。家庭之倫,謂之「天倫」。
家庭實行「名稱教化」。子女不得稱呼父母長輩名字,只能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天倫之名稱呼。父母不得全呼兒女姓名,只能單稱名,或愛稱,或「兒子」「女兒」。以敦育親情,表示親情神聖,親倫天予。
夫妻不得全稱對方姓名。或單稱名,或愛稱,或稱「丈夫」「妻子」(依習俗)等。表示唯一
晚輩向長輩行禮,長輩減半答禮。意思是:晚輩對長輩要報禮重,能接續家庭事業,能負重行遠,光耀家庭,使長輩息肩,放心。長者不可不答禮。
七十歲以上老人不答禮。隔代長者可以點頭或口應答禮。學前兒童不受禮,不答禮。
家庭實行敬老祭祖禮儀,年節祭敬祖先,禮敬長輩。除夕聽老人、長輩講過去的事情。
家庭處事民主,人格平等,有恩有親。
5, 祭敬禮儀
祭祀天地祖先,古代聖賢,民族英雄,國家先烈,鄉賢。示誠示敬。

禮文化培養出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人,成為人的個性,共性,民風民俗。生活、工作、做事皆如此。失了禮儀培養和禮儀精神,放任民風自流,人身上的神性、向神性就會減失,動物本性就會出現。就會形成粗枝大葉毛手毛腳的民風,形成啥事都敢兒戲胡鬧的民俗,就會出現啥美麗啥神聖都敢踐踏毀壞,視他人萬事萬物蔑如也的人群。這樣的人群,不會堅信,不會認真,做事難以精益求精。差不多,三分鍾熱度,難以摯著。唯禮文化訓練可以救國民性之失,舍此沒有別的方法。喊了幾十年的國民性問題,可以由此入手解決。
樂文化則培養靈敏細致的人。

三, 樂文化
禮樂配合,外以化氣質,成長威儀;內以化心靈,成長精神。都是對人的精神訓練、儀容訓練和行為訓練。禮樂結合,達於至善。
行進樂
如民間的盤鼓樂,配以行進步,使人動作皆合於樂律,樂化人的生命狀態。創新行進步,配以肢體動作,拌以鼓樂,大舞步,大架勢,大格局,粗獷厚重,作為養威修儀健身之活動。
演藝樂
銅樂鏗鏘熱烈,發人激情,競才獻藝。
雅頌樂
樂聲中,人止定靜而進入心靈境界,神聖境界。由中國絲竹管弦演奏,引入西洋樂器。古曲新聲,伴以誦讀吟唱。

四, 工讀傳家
過去農耕時代,叫「耕讀傳家」。一般農家耕作之餘,或念幾句《四書》,或讀幾句《三百千》,或聽講歷史演義。不需識多少字,讀多少文,只要知道自己的天職----「-名」是什麼,就成了高尚的人。是父就慈,是子就孝。是夫就愛,是妻就敬。是兄就友,是弟就恭。是親戚就如一家,是朋友就如兄弟。公幹就忠,擱伙計就信。都只為君臣之義不合理了,連帶著其他人倫被打倒。如今以平等人倫再建禮文化,禮文化就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提倡建立新家庭,新的家庭禮儀。新家庭決不是西化家庭。此家庭高於封建社會家庭,也高於資本主義家庭。高於西化家庭,也高於現世俗家庭。此家庭之構建,一靠禮文化,二靠讀儒家經典。先讀《論語》,只此即可。《論語》過去沒讀懂。《論語》決非如過去所批判,所誤解,而是培養獨立人格的寶典。

五, 節會文化
春節、清明、端午、重陽、冬至,是中華民族的幾個重要節日。或禮敬天地,或祭祀祖先,或紀念英雄,或敬老慈幼,是文化的淵藪,民族精神之所從出。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於是當「迷信」打倒。如今洋節沖進,搞亂人心,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都給沖亂了。鄉、村有自治權力,景區有自營能力,可以根據當地民風民俗,或恢復舊節,或創新古會,或另起新節新會,組織禮樂盛事,娛民樂人。
法國人能搞出奧運會,我們為什麼搞不出「禮樂會」「禮樂節」?從一古跡一景區,從一縣一市開始,創辦禮樂節會。不斷擴大,而至於國內,至於國際。最終發展為全人類盛事。
廢除禁慾主義,則改革開放時代到來,物質文明壯大。廢除禁信主義,則文化建設時代到來,精神文明成長。廢除禁慾,不是縱欲亂欲,而是求欲有道。廢除禁信,不是迷信,不是亂信,而是大信引領,有了信仰。目前明白前者的多,能明白後者的少。

六, 企業文化
企業是近幾十年出現的「新生事物」,民企則只有二十幾年歷史。產生於舊文化打倒而新文化未立之時,故普遍處在「無文化」的制度管理階段。文化管理是規章制度崗位責任計時計件管理的高級階段。中國企業要有文化,用文化管理,只有用禮文化。禮文化是企業發展長生的通行證。

七, 個人修身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一個人要進步,上層次,非加大自身管理力度不可。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成美器。不加工或粗加工的東西是次品,參賽就要出局。從實行人生禮儀開始,新百年世風,開一代新風。

第三章 參與

團體、個人參與「中國禮樂文化復興」,從一做起。從大項中選一小項,小項選一細目,用言語、行為做起來。話,說起來;歌,唱起來;戲,演起來;書,讀起來;禮,行起來,事做起來。你做那個,我做這個,互相引發。你出一朵花,我出一葉草,禮樂文化復興的春天就到來了。

1, 企業
企業是民族希望,是個人身家姓名之所依託,豈能不重視。現在是只重只知管理人,不重不知培養人,造就人,教化人,於是整天管管管。美國企業興起,得益於新教教化,新教教化在教堂里進行。中國企業崛起,要靠禮文化教化,禮文化教化只好由企業自製自行。我們少了專業教化這道工序。看不到這一點,就不算高明,有遠見。嚴謹,執著,敬業,精細,自發,自治的團隊,來自於禮的長期不間斷重復和訓練。一改散漫烏合。禮的重復,使人產生宗教的熱忱和迷戀,以進角色,以敬名稱,以守崗位,以禮同事,以尊上司,以事產品,以待顧客。開始覺得怪怪,無心不信,以為多此一舉,不久就會生效。古今中外偉大的生命,偉大的群體,都是在「禮儀」中成長起來的。名稱形式有異,其實則同,概莫能外。兒戲固然快樂,馬虎固然省事,開玩笑固然高興,鬆懈固然省力省心,但難入一流,難得冠軍,終會被淘汰出局。大到集團,小到二三人,都要有禮文化。無禮文化,不能自立,不能合群。經過禮文化教化,才有參賽資格,才可望參賽取勝。
2, 學校
學校在應試教育中,為了應上邊的「試」,孩子們舍棄了至寶,封閉了人的本質屬性----神性靈性。如今的學校教育,止於知識技能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打開本我,啟示心靈,引發潛能。現在是教者掛帥,聽我說,跟我學,讓我造。雖然其工業化培養知識技能勞動者功不可沒,但其失不得不說。什麼禮文化,老古董,堅決打倒。難矣哉!
誰懂誰敢就先行。
3, 機關
中國幾千年吏治,讀的是同幾本書。由家庭、民間培養出來的官員,考試出來,民心認可,服氣。以德為本,經濟高效。現在看來素質不低,難可追攀。要想注入新生命,從讀書開始。
4,鄉、村、社區、景區
利用廟會、古跡、集、會、民風民俗,起新會,立新節。匯演,比賽,唱戲,書會,藝術節,禮樂節,武術。行尊老禮,成人禮,鄉飲酒禮,婚禮,祭禮。要順應民心民求民需,創辦相應形式。民不願做,沒心做,沒力做,不要搞。搞想做的。民樂作樂,民悲作哀,民貧作儉,民富作禮。
5, 店,婚慶公司
大店有禮,小店也要有禮。
婚慶公司帶頭推行新式莊重神聖婚禮。
6, 家庭
家庭要認真設計,認真建設,認真經營。中國文化強在家庭,保留在家庭。經營財,固然重要。經營文化,也很重要。有家長開個頭,建起自己家庭禮文化,定家規,立家訓,制家禮,一代代傳下去,他就是這個家庭的「太祖」,受代代子孫祭享,後人必得福報,必有傑出人材出現。如今是越有「文化」的人,「四舊」破得越徹底,表示自己進步,實際是家裡越沒「文化」了。
7,個人
學生,從小讓父母長者主持行人生禮儀,規范家庭禮儀,視聽言動衣食坐卧起行立站都要定規矩,養風范,練氣質,樹威儀。這不是形式主義,更不是迷信,是大智慧。這是一個人的習慣,素質,品質。這樣成長起來,才能入高層,進一流,辦大事,創大業,輕松趕超,當冠軍。否則,是個沒精神的松垮人。松垮人只能一輩子跟在後面吃力追趕,而難有獲勝之日。松垮人組合不出冠軍團隊,也組合不出一流富國強國。列一個禮儀計劃,讀書計劃,實行起來。從讀《論語》開始。用一代時間,成一流人,合一流群,建一流國。
工作者,如果自己已經進入不了禮文化層次,只能被管理著往前走,就對下一代負責,從培養下一代入手。

第四章 結語

一個新時代,是人民用心聲唱出來的,是用舞步迎接來的。新時代與樂聲一同到來。正如春天到來,是風聲雨聲雷聲與之伴奏的。風發風聲,雨發雨聲,雷發雷聲,電發電光,春天就到來了。否則,春天到不來。新時代亦如此。
中國禮樂文化,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良知中。只要我們心還在,心未死,還有靈,一發就能出來。我們陶醉於生命的神聖和偉大中,崇敬於祖先的英烈和輝煌,把自己心的律動詩意表達出來,神聖表達出來,發於四肢,就是禮;發於聲,就是樂。禮樂擴大於人生行為,就是高規格的人,高素質的人生,高檔次的事業。
中華民族偉大輝煌的時候,是因為她在行為細節上能嚴格要求自己,能看見和追求於肉眼看不見的宏大精神領域,取名叫「禮儀」。當禮儀守不住了,該堅持的不能堅持,精神境界看見和追求的少了起來模糊起來,就開始坍塌。如今我們重回根基,求其再生新長,是從容易做的「禮儀」上發端做起來的。正是禮儀,奠定牢固的成長根基。哀莫大於心死,而肉體活著,還在追求。悲莫大於丟了精神,而肉身還在,繼續尋找。如果這些做不來,其復興也,遠矣!
創意於上,不知誰能知之,誰能行之。

Ⅲ 講禮樂文化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禮樂文化是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而形成的教化體系,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

清代學者淩廷堪說過 編鍾是禮樂文華得醉顯著的表現
:「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意思是說,上古聖王治理民眾的方針,以及後世聖賢教育民眾的方法,都可以最終歸納為「禮」這一個字。聖王治世的目標,是建立大同世界,這是見諸於<禮記>的。聖賢教民,是要讓百姓懂得禮/遵守禮.淩氏的見解,非常的精到.太古時代,人與禽獸為伍, 《禮記"曲禮》說,為了讓人們懂得「自別於禽獸」,有聖人起來,「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為禮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禮來教人.禮使人自覺地區別於禽獸/走向了文明。而聖人的歷史功績正是在於「為禮」和「教人」。於那麼,禮又是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找出關於禮的解釋的源頭,這就需要從孔子及其弟子的相關論述中去尋求答案。 在《論語》里,孔子談禮的地方在在多有,由於禮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場合,孔子對禮的所指,有不同的側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主題。 第一是指周禮,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禮制。孔子特別推崇周公,他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他感嘆自己的年衰,居然許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程子說,由這句話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時候,「寤寐長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一位周公手創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意思是說,周禮是在借鑒了夏、商兩代為政得失的基礎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備,足以為萬世龜鑒,所以他表示了「從周」的立場。 眾所周知,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這套制度之所以為後世所稱道,因為它是以道德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由此確立了道德在治國理念中的主導地位,這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到了春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亂,史稱「禮崩樂壞」。貴族們為了權和利,彼此征戰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無義戰「的說法。孔子嚮往周公之禮,既是他對春秋亂世的不滿,也是他對西周道德禮制的嚮往,這是非常正常的,有什麼可以非議的呢。如果孔子持了相反的態度,贊美春秋亂世,說這是亂了敵人,那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第二,禮體現德治、仁政的途徑。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無形/無色/無聲/無嗅,對於知識程度較低的人來說,甚至會覺得虛無縹緲。而禮就是把德和仁具體化的制度或者行為方式。先秦歷史上有儒、法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實行禮治還是法治。法家認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從令者,就用刑罰加以懲處,這樣,老百姓就不敢作亂了。而儒家則主張以道德教育為主,通過禮來規范和整齊民眾的行為。孔子評價這兩種治國之道時,說過一段非常有名的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結果是「民免而無恥」,因為老百姓不去觸犯犯法,是因為畏懼刑罰,他並沒有羞恥之心。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禮來保證道德目標的實現,結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為有了羞恥之心,不僅不會去做壞事,而且還會「格」,就是有上進心。 禮是體現德和仁的具體形式,離開了德和仁,禮就不成其為禮。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一個內心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怎麼會去推行禮和樂呢?就是說,推行禮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名仁者,一名富於愛心的人。可見,禮與仁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 第三,禮是修身的手段。在人類社會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縱自己的行為,那麼,人就和禽獸沒有了區別,社會也就沒有了起碼的秩序,也就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盡管政見不同,但都認為人的行為是需要約束的,雙方的分歧在於,究竟用什麼來約束人。孔子主張認用內在的道德力量來約束自己,他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學於文」,廣博地學習文獻,積累深厚的知識,同時要「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為禮是根據道德原則制定出來的。只要在這兩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離道了。 人性都有天然的缺陷,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弱點。因此,無論是哪種性格的人,如果不藉助於禮,都達不到理想的境界。孔子舉例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意思是說,恭敬而不懂得禮的人,就會空自勞碌。謹慎而不懂得禮的人,就會顯得膽小。勇敢而不懂得禮的人,就會作亂。直率而不懂得禮的人,就會說出傷人的話。平心而論,恭、慎、勇、直這四種性格都不是什麼壞毛病,但只要離開了禮的指引,都不會結出「正果」。 類似的意思,還可以舉出不少。例如,《憲問》記載,子路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時,提到了臧武仲、公綽、卞莊子等三位魯國的大夫,以及自己的學生冉求。臧武仲的智慧,公綽的沒有私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學問,都是最為出色的。孔子說,要成為完美的人,僅僅把這四個人的優點集於一身是不夠的,還要「文之以禮樂」,將禮樂與上述四種優點完美結合。可見,禮樂是最重要的修身課目。

Ⅳ 尼山聖境的主要景點

1、觀川亭

尼山書院門前東側臨崖處有觀川亭,《論語·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句。相傳孔子在此觀五川匯流(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張馬河、顏母河、田黃河),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紀念,亭為木架結構,無斗拱,單檐灰瓦歇山頂。

2、夫子洞

觀川亭東側崖下有夫子洞,又稱「坤靈洞」。相傳孔子出生後,父親嫌其醜陋而棄於荒野。時值酷暑,孔子被老虎叼到山洞喂養,一隻老鷹用翅膀為他扇風,這就是「鳳生虎養鷹打扇」的傳說。夫子洞為天然石室,「中橫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動。」

3、孔子像

孔子像,高72米,由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主持設計,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定位進行塑造,統領尼山聖境文化空間制高點。2015年12月,孔子像正式落成。

4、大學堂

大學堂依山而建,整體呈退台式形制,儒家思想智慧與現代建築藝術結合,包含集賢廳、大學之道、七十二賢廊、仁廳、義廳、禮廳、智廳、信廳、禮樂堂等有序的、儀式化的文化空間。大學堂是文化的學堂、藝術的殿堂,通過東陽木雕、山西泥塑、蘇州刺綉、福州漆畫、景德鎮陶瓷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經典之作,表達不同的文化主題。

(4)中華禮樂文化表演怎麼表演擴展閱讀:

尼山聖境相關知識

尼山聖境位於曲阜市東南25公里處,總規劃佔地面積35.76平方公里,總體創意為「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功能定位為「文化修賢度假聖地」和「世界級人文旅遊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題為「明禮生活方式」,是一項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教育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

尼山聖境整體規劃分三期實施,一期作為度假區的核心景區,規劃佔地8平方公里,包括孔子像、大學堂、魯源村遊客集散中心、尼山書院酒店等,已於2019年5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

Ⅳ 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表演有哪些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2、雜技

雜技,亦作「 雜伎 」。 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

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雜技」一詞,是1950年中國雜技團成立時,由周恩來總理定名的。

3、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4、書法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4、孔雀舞

"聖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徵。不但許多的人們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徵。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Ⅵ 在禮樂文化中諸侯對應什麼樣的樂舞

八佾,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Ⅶ 禮樂歌舞是怎麼樣來的

西周周公旦制禮作樂,這實際上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樂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樂舞的《六代舞》,對後世舞蹈發展影響很大。

由於先秦時期民間歌謠大都是載歌載舞的,歌詞和舞蹈是緊密相連的,所以《詩經》中的很多詩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時期民間樂舞的變相記錄。

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之間所進行的「女樂」歌舞互相贈送的情況一時成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列國樂舞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舞蹈也已經受到了人們的注意。

Ⅷ 中國有哪些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

1、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2、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3、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4、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5、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

Ⅸ 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上呈現過哪些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上呈現過四大發明中的火葯、日晷、缶、造紙術、太極、京劇等中國傳統文化。


閱讀全文

與中華禮樂文化表演怎麼表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