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濮陽有哪些文化遺產

濮陽有哪些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4-18 17:54:32

① 濮陽有哪些文化遺產

東北庄雜技 清豐柳子戲 南樂目連戲 范縣四平調 范縣羅卷戲 濮陽縣大弦戲 濮陽縣大平調 中華龍

② 河南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哪幾處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嵩山地區,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建築群介紹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築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築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築群。
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左:啟母闕(局部)。 右上:太室闕(局部)。 右下:少室闕上的浮雕石刻《蹴鞠圖》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登封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年。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八大景區之一。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 1982年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少林寺塔林
位於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 230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會善寺位於嵩山積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蔥郁,正是這樣一個納嵩山之靈氣的勝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於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五代時於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少林寺初祖庵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門前時,你會有置身世外、心曠神怡的感覺。這里三面臨壑,背依五乳峰,建築群雖不算大,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除了這深藏群山之間的神奇環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寶剎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殷墟
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殷墟,東西南北各延伸3公里,佔地面積近36平方公里,氣勢恢宏的古代都城遺址。它受到保護的板塊含納了我們現在身處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河北岸,安放去世商王陵寢的位置,現在同時對外開放的殷墟王陵遺址;以及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側3公里處的洹北商城遺址。
這里做為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歷史距今已經有3300多年。在公元前1300年前後,商代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從山東曲阜遷到了安陽小屯村,商代被稱為殷的這片土地上。在這里定都255年,傳位8代12王,此間商代歷史皆被稱之為殷。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戰亂所致,這里逐漸荒蕪,淪為廢墟,史稱殷墟。
直到清末,當地的村民在耕地時,於田間發現了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才以此為契機,逐漸發現了這座被塵封了3000餘年的古城。
以殷墟的遺址形態來看,今天我們所處的只是古代國王居住、辦公以及祭祀的場所,即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文化中有這樣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甲骨文字、青銅文明、都城遺址。
石 碑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刻寫的大字:甲骨文發現地。之所以佇立它,是因為我們想藉此景觀向您指出,現世中華文明最為重要的文化承載體系——漢字,它的早期形態甲骨文,便是誕生於今天咱們所處的洹河之濱的。
大 門
面前的這扇大門,便是根據甲骨文的「門」字仿建設計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門就是根據3個甲骨文中的「門」字組成的。門兩側的浮雕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型玉 放大仿製而成的。這是我們中華最早的龍的形象之一。
司 母 戊 鼎
正前我們大家看到的這個便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於1939年出土於武官村王陵遺址。原件通高一米三三,口長110厘米,重達875公斤。鼎最初的作用是用來烹煮食物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到夏商周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權力的象徵。相傳,夏朝的國王大禹在統治國家的時候便把天下分為九州。而每一個州都用一個鼎來表示。大禹擁有九鼎就代表他統治了九州方圓的領土。我們平常所說到的「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得。象這個鼎的重量現在咱們的遊客朋友問的話沒關系。但在當時是沒人敢問這個鼎有多重的。因為當時誰要是問這個鼎有多重的話表明這個人心存野心。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經專門從武漢來到中原,那個時候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陽。他到洛陽以後不問別的,只問洛陽的鼎有多重。在當時誰都能看的出來他問鼎的目的並不是真的想知道鼎的重量,而是心存野心,想得到中原。有一句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所以我們平時所用到的「問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另外象「三足鼎立」等等這些含有「鼎」的成語一般都跟權利有關系,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復製品。
大 殿 外 觀
這個宮殿是在原址上復原的。商朝的建築材料主要是以木頭為主的。經過三千多年的變遷如今都已腐朽了,留到今天的只是地基。原來的地基東西總長51米,現在只復原了31米,我們看到房子的外形是四面坡,雙重檐,這樣的建築結構在我們中國歷代都是最高級別的象徵。
殷墟發掘簡史展廳
最早對殷墟科學發掘的時間是1928年,到今天為止已發掘出殷墟的范圍是3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今天我們修復的這座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一座較重要的建築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的小屯村民在此地耕種勞作時,經常刨出一些帶字的骨片,上面的文字便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著名的學者夏鼐先生曾說,殷墟聞名世界有三大要素:甲骨文、青銅器、都市。
殷墟的發掘離不開甲骨文的發現。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買葯時發現中葯「龍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劃,他對古文字考訂造詣頗深,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龍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王懿榮被人們稱作是「甲骨文之父」。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以身殉國,他死後的第二年,其長子王翰甫為還債,把一千多片甲骨賣給了劉鶚。
劉鶚從自己一共收藏的五千多片刻辭甲骨中,挑選出一千多片,編成《鐵雲藏龜》一書出版。這是著錄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劉氏在自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甲骨文的拓片也在眾多學者之間廣為流傳。
然而人們並不清楚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羅振玉經過細心探訪,在1908年,他終於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就是今天的安陽。
在甲骨文研究的初期階段,成績卓越的要算王國維,他在文字考釋的基礎上,用甲骨文來研究殷代歷史。並把甲骨卜辭中發現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與《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的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相互對照,證明《殷本紀》基本上是正確的。
1928年——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掘總面積為46000餘平方米,在殷墟范圍內發掘出宮殿宗廟、王陵、手工作坊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為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價值。參與發掘的學者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他們是中國考古界的領軍人物,首開先例在殷墟進行野外考古發掘。所以說,殷墟的考古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者的搖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野外考古工作者。

甲骨窖穴展廳
1936年在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編號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17096片,在1996年召開的國際圖聯大會上被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中國最早的檔案庫」。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發掘情況,這坑甲骨的坑底距地表6米深,考慮到天氣的原因和安全的因素,考古學家決定把這坑甲骨整坑運到南京室內發掘,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當時拍攝的照片,它們先把甲骨層做成一個灰土柱,接下來做了一隻特製的大木箱,套在甲骨層上,然後通過馬道和繩索把這坑甲骨拉到地面上,由於這坑甲骨重達6噸,而1936年安陽沒有汽車,也沒有起重機,所以他們組織了64個人來抬這坑甲骨,把它送到了火車站,運往南京。在南京室內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分解出17096片。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YH127剛出土的原貌,它是一個橢圓形的,直徑長1.8米。
我們在2003年5月份揭示了這坑甲骨的原址,現在我們到這邊來看一下,大家看到的這坑甲骨是按照原件復原的,我們可以看到甲骨層的旁邊有一具屍骨,它是和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是當時看管這坑甲骨的管理人員,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坑甲骨表層有很多完整的龜腹甲,其中最大的一版長44厘米,經過鑒定它是馬來西亞進貢過來的。這坑甲骨所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大家到這邊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商朝人對於當時很多自然的現象不能夠解釋,所以凡事依賴於鬼神,經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用的龜腹甲,他們在龜腹甲的背面鑿上很多圓孔和長槽,把燃燒的木炭放到其中進行灼燒,甲片的正面會產生裂紋,商人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吉凶,然後把結果刻上去,我們它稱這上面的文字就為甲骨文。他們刻詞有一定的先後順序,首先刻敘辭,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時間和貞人名字;接下來命辭,就是說明占卜什麼樣的內容;緊接著刻占辭,就是商王根據裂紋所判斷的吉凶。占卜過去一段時間以後,他們要刻上驗辭,記錄占卜的是否靈驗。
車馬坑展廳
在史書中記載,中國最早的馬車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可是我們至今沒發現夏朝的馬車。目前中國最早的馬車就是1935年從殷墟發現的。我們看到的6輛馬車和這段道路遺存是1999年和2000年從殷墟的孝民屯和劉家莊發掘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車的輪子和車廂等主體結構都是用木頭作成的。這里是馬的屍骨,商朝都是駕兩匹馬,到商朝晚期和周朝才出現了4匹馬,隨之也有了我們今天講的成語:駟馬難追。我們再來近距離的看一下這些車。它們是在國王和貴族的墓葬周圍發現的。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們認為生前榮華富貴,死後應該繼續享用,所以要把生前用的馬車陪葬了。他們不但要葬馬和車,還要葬一個奴隸來伺候他們。
截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商朝的馬車有40多輛,他們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您看到的這張圖是商朝馬車的結構圖。一輛完整的車是由一個車衡,兩個車軛,一個車轅,一個車廂組成的。看過著張圖後,我們再來看甲骨文的車字。最開始是這樣寫的,您看有車橫、車軛、車廂,就象把這輛車畫出來的一樣。後來他們覺的這樣寫太麻煩了,就把他簡化了,變成了這樣的車字。最後變成了兩個輪的車,直到今天變成了一個輪子的ju 字。
在古時候形容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有一個成語:萬乘之國。比喻這個國家的戰車達到了上萬輛。商朝也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來看一輛戰車清理的非常完好。您看它的車軛是用青銅鑄的,另外您、看車軸兩端突出的車wei 也是青銅的,這就象汽車前的保險杠一樣,防止兩輛車錯車的時候把車軸撞斷了。我們特意復制了兩輛馬車——
婦 好 墓
婦好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她是商朝武丁國王的妻子,這位國王有三個妻子,但是非常寵愛婦好,因為婦好能文能武,經常帥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記載她帥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由於她過度操勞國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國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宮殿區中,由於很多人沒有料想到宮殿區內有墓葬出現。所以這個墓葬沒有被盜過,保存的非常完好。隨葬品有1928件。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她墓中的隨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銅觥,它是當時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頭部是馬頭,也有人說是牛頭。前邊的兩條腿很明顯是蹄類動物的腿,後邊卻是鳥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馬的下巴。
我們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名叫zeng 形器。它是一種氣鍋。鍋的中間有一個氣柱,把食物放在氣柱的周圍,水蒸氣從氣柱噴出來,能把周圍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們吃的雲南的氣鍋雞一樣。
這件青銅器是孔斗當時舀酒用勺子。
這兩件兵器名叫鉞,是權利的象徵,大的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這一件重8.5公斤,您看這一件上邊有兩只老虎在吃人頭,這叫虎吃人頭紋,在商是兵權的象徵,另一件上邊是一個龍頭,兩條龍的身子,這在商朝是王權的象徵,說明這個女將軍當時集軍權、王權一身。
在婦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貴的象牙器,我們看到就是其中的兩件象牙杯,您看到的這一件上邊是綠色的,其實上面鑲嵌的是綠松石,而一件雖然沒有鑲嵌寶石,但是花紋雕刻的非常精細,手柄雕刻的是一隻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紋非常有立體感,採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們的電腦繪畫相媲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婦好墓的最底層,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沒有墓道,呈豎井形直上直下,我們看到正中間紅色的就是婦好棺材的位置,由於挖掘到6.4米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沒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屍骨都腐爛掉了。相反我們看到二層平台上奴隸的屍骨反而保留了下來,這是因這它們都在水面之上,沒有被水浸泡到,我們看到壁龕里陳列的是婦好生前的貼身侍從,她的右上方是一個嬰兒,左過的屍骨是被腰斬和截肢的,在婦好死後一共有16個奴隸來為她殉葬,除此之外還殉葬了6條狗,我們來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正中間黃色的是海貝的化石,海貝是商朝的流通貨幣。是我們中國最早的貨幣之一------貝幣。今天和金錢有關的漢字一般都要加一個貝字旁,如「賞」「賜」貴賤等等。您看到這些是玉器,有755件。經過鑒定後大多數是新疆的和田玉。說明3000多年前從新疆的和田到安陽已經有了一條玉石之路了,比我們了解的絲綢之路還要早1200多年。四周的是一些青銅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您看到二層平台上的小圓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頭夯土時留下的。您看周圍的土層非常堅實。他們把土夯實後,在婦好的棺材周圍的槨室中放置隨葬品,這就是我們說的棺槨,然後把另外的隨葬品擺在槨室的上邊,回填一層土,再擺放一層隨葬品,再填一層土。就這樣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層,算上最底層婦好棺木,一共是七層。
墓葬土層的切塊。第一層的是一些陶器。第二層白色的是一隻玉臼,用來研磨硃砂用的,我們還可以看到上面有紅色的粉末。第三層是一隻石磬,這是商朝的樂器。在一隻石頭上可以敲出五個音。我們今天的音樂學家可以在一隻石頭上完整的演奏出東方紅的曲子。可以看出,婦好墓中的隨葬品越往下越豐富和珍貴,您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發簪,灰色的是陶塤,商朝的一種樂器。最外面這一層是銅觚,商人的酒杯。
龍門石窟
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潛溪寺
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賓陽三洞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
(萬佛洞)
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花洞
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奉先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③ 河南省有哪些著名文化遺產和文物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只能說一些重要的遺產、古跡。
河南古稱中州,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物古跡數不勝數,可說是國內文物(包括地上、地下)最豐富的省。
最著名的文化遺產,首推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和嵩山天地之中建築群(也就是少林寺、中嶽廟、觀星台等的總稱)。
洛陽和開封名列中國七大古都,現存很多有價值的古跡,比如洛陽的白馬寺、東周時期車馬坑(天子駕六博物館)、漢光武帝陵、隋唐城牆遺址、關林等等。開封歷經黃河多次泛濫,城市多次被淤泥淹沒,現在看到的多是後重建的建築,不過開封鐵塔、繁塔、大相國寺都還是原汁原味。
河南的其他地區同樣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東西,比如湯陰的岳飛廟、鄭州的商代遺址、大河村遺址、鞏義的石窟寺、新鄭的黃帝故里、許昌的春秋樓、葉縣的明代縣衙、內鄉縣衙、淮陽的太昊陵、南陽武侯祠、漢畫像館等等。
位於鄭州市農業路中段的河南省博物院,館藏文物十餘萬件,是了解中原文化乃至華夏文化的好去處,非常值得細細觀賞。
以上只是簡單的介紹,希望有所幫助。

④ 有哪些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 :皖南古村落 、雲岡石窟 、 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澳門歷史城區、 殷墟,
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
巴凱爾哈特清真寺
巴哈爾布爾的毗羅遺址
琅勃拉邦城鎮
長城
故宮
莫高窟
秦始皇陵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曲阜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布達拉宮
克魯米里花園和城堡
利托米什爾城堡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沙特爾大教堂
凡爾賽宮及其園林
韋茲萊大教堂
韋茲萊峽谷岩洞群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
尚博爾城堡和庄園
亞眠大教堂
奧朗日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
阿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
豐特奈的西多會修道院
阿爾克―塞南皇家鹽礦
南錫的斯坦尼斯瓦夫宮、卡里耶爾宮和阿萊昂斯宮
聖塞文―梭爾―加爾坦佩教堂
紅場,克里姆林宮

⑤ 河南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安陽殷墟

⑥ 濮陽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嗎

濮陽是一座歷史名城,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南樂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 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活動於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

西周時期 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濮陽人口已達37�8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不久,隋煬帝的暴政迫使濮陽人民紛紛參加東郡法曹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反隋,這支起義軍在推翻隋的統治中起了骨幹作用。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 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7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 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 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的勝利果實。

解放戰爭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

⑦ 河南有哪些文化遺產

1、 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2、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3、 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 白蛇鬧許仙傳說 (鶴壁市淇濱區)
5、 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遂平縣)
6、 柳毅的傳說 (衛輝市)
7、 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 邵原創世神話群 (濟源市邵原鎮)
9、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 (固始縣)
10、 愚公移山傳說 (濟源市)
11、 趙氏孤兒傳說 (溫縣)
12、 大禹神話傳說 (禹州市)
13、 王莽攆劉秀傳說 (西平縣、遂平縣)
14、 靈寶黃帝傳說 (靈寶市)

民間美術(9項)
1、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 黃河澄泥硯 (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 汴京燈籠張 (開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縣)
5、 農民畫 (舞陽縣、汝南縣)
6、 虢州石硯 (靈寶市)
7、 秦氏絹藝 (滑縣)
8、 方城石猴 (方城縣)
9、 民間剪紙 (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 (13項)
1、 板頭曲(南陽市)
2、 中州箏派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籌音樂 (許昌市)
4、 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嗩吶 (沁陽市)
7、 大銅器 (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 河南盤鼓 武陟縣、開封縣)
9、 官會響鑼 (項城市)
10、 軋琴 (舞鋼市)
11、 信陽民歌 (信陽市)
12、 鄭王詞曲 (沁陽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 (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 (博愛縣)
3、高抬火轎 (沁陽市)
4、齊天聖鼓 (靈寶市)
5、回民秧歌 (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 (柘城縣)
7、跑帷子 (湯陰縣)
8、花挑舞 (固始縣)
9、艾庄銅器舞 (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 (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 (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 (臨穎縣)

民間戲劇及曲藝(28項)
1、 豫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2、 曲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越調(周口市)
4、 大弦戲(滑縣、濮陽縣)
5、 羅卷戲 (汝南縣、滑縣、內黃縣、通許縣*、范縣、鄧州市)
6、 目連戲(南樂縣)
7、 道情(太康縣)
8、 宛梆(內鄉縣)
9、 四平調(商丘市、濮陽縣)
10、 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1、 皮影戲 (靈寶市、羅山縣)
12、 杠天神 (新蔡縣)
13、 懷梆 (沁陽市)
14、 河洛大鼓(洛陽市)
15、 河南墜子(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16、 王屋琴書 (濟源市)
17、 灶書 (固始縣)
18、 絲弦道 (平輿縣)
19、 鑼鼓書 (三門峽市)
20、 清豐縣柳子戲 (清豐縣)
21、 河陽花鼓戲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縣)
23、 光山花鼓戲 (光山縣)
24、 南陽曲藝 (南陽市)
25、 扁擔戲 (新蔡縣)
26、 揚高戲 (三門峽市)
27、 二夾弦 (開封市、睢縣、滑縣、延津縣)
28、 落腔 (內黃縣、輝縣市、長垣縣、淇縣)

體育競技及雜技(2項)
1、東北庄雜技 (濮陽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陽縣)

⑧ 河南省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剛剛拿到,嵩山、雲台山是世界地址公園

洛陽龍門石窟 AAAA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

洛陽白馬寺 AAAA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由官府...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

漢光武陵
漢光武陵原稱原陵,又稱漢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南依邙山,北臨黃河,總佔地約6.6萬平方米。漢光武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
地址:河南省洛陽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

http://www.fdays.com/travelguide/SearchResult.asp?SearchType=China&CountryID=1&ProvinceID=14&CityID=&SightTypeID=&KeyWord=&ColumnOn=&OrderBy=&CurPage=1

⑨ 河南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庄雜技
清豐柳子戲
南樂目連戲
范縣四平調
范縣羅卷戲
濮陽縣大弦戲

閱讀全文

與濮陽有哪些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