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道教文化的價值與作用
道教文化的價值與作用
在21世紀里,世界經濟將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相互往來必將日益頻繁,在文化發展方面,也將走向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對話和相互交流的局面,雖然彼此之間的相互矛盾和斗爭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會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吸取和相互補充,而且由於西方文化的日趨腐朽和沒落,東方文化必將日趨活躍,逐漸發揮其更大的重要影響。在東方文化中,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及這一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也必然會受到愈來愈多的人們的關注,產生其強大的吸引力,其中的許多合理思想,可以糾正當前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嚴重失誤,值得西方文化借鑒和吸取,為全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代價值。這里不準備對此展開全面的論述,僅就幾個方面舉例說明如下:
第一 ,在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方面,西方文化所倡導的是追求個人物質利益,鼓勵人們為個人名利而拚命競爭,導致人們為了金錢和享受,可以不顧一切,終於使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歪風邪氣蔓延滋長。相反,道教文化則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個人名利,而在於尊道貴德,唯道是求。為了求道,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歸真返樸的思想,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的私慾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如果人人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導的人生准則,整個社會風氣就將大大好轉,人們的思想素質也會大大提高,並從金錢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人的真正價值,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二 ,在對待人際關系方面,由於西方文化有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思想作祟,總是企圖統治別人,奴役別人,認為只要憑借自己軍事技術的優勢,便可以任意地侵犯別人的權益,奪取別人的生命財產,甚至包括別國的領土主權。他們奉行的原則是「弱肉強食」,「強權就是公理」,不能以平等態度對待他人和弱小民族,這樣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息,使整個世界永遠不得安寧。相反,道教文化則主張濟世度人,強調在人與人之間要實行互助互愛,要「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37〕。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者」欺負「老者」,認為這是與「天心不同,故後必凶也」。〔38〕它還認為「天道助弱」〔39〕,「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40〕,主張實行人人平等而又公平的平均主義原則。如果人人都按照道教文化這些思想辦事,就可以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使整個社會和諧有序;也可以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大國和小國、強國和弱國、富國和窮國均能和平共處,整個世界自然也會得到安寧。
第三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總是把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帶著征服者役使萬物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可以供人類任意掠奪的對象,盡情地榨取。其結果,卻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以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人類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情懲罰。相反,道教文化則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41〕,「自然之道不可違」〔42〕,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與大自然協調相處,順應大自然本身的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否則就將作繭自縛,必然危害人類自身,最終將被大自然把整個人類都從「地球村」開除出去。
由此可見 ,道教文化中確有不少救世良方,可以醫治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弊病,拯救西方文化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災難,其現代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展望未來,為了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在弘道的征途上應當是任重而道遠的,希望兩岸學者乃至世界華人能夠攜起手來,團結一致,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使我們的道教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http://www.taoist.org.cn/xueshulunzhu/lunwen/qxt1.htm
Ⅱ 道教文化有哪些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
Ⅲ 道教文化的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義之一。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挖掘和弘揚道教文化中諸如
「無為而無不為」「見素抱朴」「上善若水」「無量度人」「性命雙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積極因素,有益於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因此,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充滿活力,就是要開創一種優秀的工作局面,讓「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績得到肯定」 。而道教經典《度人經》中「仙道貴生」「仙道貴度」所體現的利人利己、利世利國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對於建設充
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視個體生命(貴己重生) 的價值觀為本,探討如何使個人精神快樂和生命永恆的問題」 。它不但高揚「出世」的精神,要求道教徒們「度己」,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懷要求道教徒們「度人」。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是要養我德行、揚我薄力、濟世利人,促進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搭建激發全社會
創造精神的和諧平台。無須諱言,當前社會中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人們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諸多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比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煤礦工作業安全、弱勢群體救助、城鎮改建與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處理不當,就不能盡快盡好地形成全社會成員認可的共同價值觀,從而迸發出人們主動的創新熱忱,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道教主張「既入大道, 身為得道, 雖為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即不論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能服務於人民大眾,那麼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盡自己全力去「為化眾生」,那麼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定會生機勃勃地映入我們的眼簾。 在道教內丹學中「, 性」指心性、理性,又謂之「真性」「真心」「真神」等;「命」指生命、形體, 又謂之「元精」「元氣」等。主張「性命雙修」的道教內丹學,是迥異於中國儒學、佛教及西方傳統的養生學而為道教養生學所獨有的。中國儒學、佛教的養生學只重視心性的修養而忽略煉精氣的命修,西方傳統的養生學只重視身體的健康長壽而忽略煉心神的修持;而道教內丹術則踐行「性命雙修」,既主張通過身體鍛煉升華人的生理功能,又主張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心靈,並認為兩者不可分離,二合為一。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道教這種「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我們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大有借鑒價值。放眼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盡管社會組織機制上還存在諸多亟待健全之處,社會管理上也還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歷史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這讓許多人產生了緊張焦慮、心浮氣躁等亞健康心態,心理病人亦在不斷增加,這一切無疑是我們構建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的隱性殺手。如果我們能適當借鑒道教「性命雙修」的煉養方法,去主動疏導緊張焦慮的情緒,去積極平順浮躁的心態,那麼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居樂業的居民生活必將指日可待。 作為一個綜合有序的體系,和諧社會既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構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型和諧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而道教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強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種自然人格」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即「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為了盡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本性,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我們如何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呢? 因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違, 因而制之」。即我們要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遵守生態規則,按自然規律辦事。我國的環保形勢不容樂觀,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雙高」(高消耗,高污染)企業增多以及國民環保意識淡薄等現象無不在昭示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將是和諧社會的自然物質基礎。當前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高瞻遠矚地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顧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視政策勢必危害人類自身。因此「, 反者道之動」 ,我們應該通過民主法制的推進和完善,遵循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重視資源的有序開發和高效利用,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Ⅳ 道教的教義是什麼在世界上的傳播發展如何給人們帶來哪些福祉
道教的基本教義:天人合一,借假修真,清靜無為,積德成道。
傳播發展:在中國唐代是發展鼎盛時期,對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有傳入.目前處於發展低潮。
道教思想給人們帶來福祉:有利於社會道德體系的建立,有利於心靈的平靜與和諧,清凈無為,與人無爭的思想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Ⅳ 道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很多觀念和主張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道教推崇「自然無為」,這對於現代人調適自己的心態、端正自己的行為即有著深刻的啟迪。「自然無為」不僅是「道」的根本屬性,也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准則。現代人若能以「順其自然」(不強求)的態度來直面一切,則不僅可保持個人的心態健康,而且可杜絕社會的許多紛爭。當然,這里所謂「自然無為」,並非指消極厭世的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規律的不強作妄為,其最終目的乃在於達到「無不為」。道教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而主張積極的有所作為,如其以為「道」一方面是「湛寂不動」(無為) 的,另方面則又可「應物而動」(無不為),故所謂「聖人」亦應當「靜而處己,內聖之道以全,動而接物,外王之業以成」。不僅如此,道教還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倡導人們在現世中通過努力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是,道教在提倡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時,非常強調必須「循理」、「因勢」(遵循客觀的規律),而反對單憑個人的主觀願望去蠻干,做出「以火熯井,以淮灌山」之類的蠢動 。
道教的「自然無為」或還可給現代社會的管理者以某種啟示。觀乎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鼎盛時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其最高管理者皆奉行了道教的「無為而治」之訓 ;反觀歷史上很多失敗的管理者,則喜用手中的權力來干預社會(或行業、企業)的正常運作(如上世紀中國大陸僵死的「計劃經濟」體制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之類「人定勝天」的壯舉)。由此,我們亦可更深地悟出道教「自然無為」觀念的實用價值。
道教又主張兼容並包,這對於現代人獲取事業之成功並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樣有著巨大的啟發。老子雲:「容乃公,公乃王。」後世的道教正是依此訓而「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各家學說的長處,才逐漸發展成一種「雜而多端」的宗教,並最終成為「中國根柢」的。事業的成功需要兼容並包,這種例子並不止道教一家,如現代北京大學之輝煌有賴於蔡元培「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所奠定的風格,當代中國之發展有賴於鄧小平所制訂的「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亦是典型例子;與此相反的例子是,學術因「近親繁殖」而致的缺陷、國家因「閉關鎖國」而致的衰敗,等等。不僅一個國家、一所學校(一個團體)的發達需要兼容並包的方針政策,同樣,一名領導、一位常人的成功也需要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我們通常所說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宰相肚裹能撐船」、「和而不同」之類話語,就有這個意思。此外,兼容並包不僅是一種事業成功的策略,而且還應是一種人生豁達的態度,它也有寬容別人、包納異見的含義。如果我們能夠在為人處世時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則不難有融洽的人際關系,並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遠離「小人長戚戚」之煩惱。
道教的長生成仙信仰,也對現代人類的生活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長生成仙雖是道教獨特的信仰,但這種信仰在本質上卻與各種宗教的終極追求是一致的;無論是道教的「仙境」,還是佛教的「凈土」,或者是基督教的「天堂」,其實質都是為了超越現世而永駐美好的「彼岸」,屬於人類的精神寄託之所。不僅如此,道教的長生成仙信仰還包含有很多現實的價值,如其推崇「長生」即包含對人之生命和身體健康的珍重,而其對「成仙」的追求則要求人們注重對心靈的修養,至於其為達長生成仙而行的導引、行氣、服食、按摩等修煉方式,亦皆具有重要的醫學養生價值,對提高現代人的生命質素大有裨益。
道教追求永駐「彼岸」,並不意味著其放棄「此岸」的現實世界。道教主張「出世」應與「入世」相結合,以為「人道」乃「仙道之階」,顯示出了一種強烈的「濟世」精神。無論是其為淳化世風而立的道德規范,還是其為拯救世難而行的齋醮科儀,都體現了這種「濟世」的精神。而這種「濟世」精神,對於現實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也正因為道教有著強烈的「濟世」精神,故其思想中多含有我們今日所說「人權」的觀念--除了對生命的重視外,道教還主張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並力倡自由與民主,宣揚勞動致富、多行慈善等。這些觀念,俱體現了道教對於「人」的關愛,其現實意義自不待言。
道教不僅關愛人,也關愛大自然,並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熱衷探討的「環境保護」問題。道教認為:人與萬物共同稟「道」而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故人應該與自然界和諧相處,而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如道經《勸世歸真》言:「野外一切飛禽走獸、魚鱉蝦蟹,不與人爭飲,不與人爭食,並不與人爭居。隨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時之氣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無故張弓射之,捕網取之,是於無罪處尋罪,無孽處造孽,將來定有奇禍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規定「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葯投淵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陰騭文》也勸人「勿登山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等等;這些戒條,實屬較早的環境保護措施。此外,道教徒還遵從老子「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的教導,主張「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這對於我們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杜絕「竭澤而漁」式的開發,維持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之,古老的道教對於現代人類的生活是有著很多積極意義的。有人甚至認為:道教之學乃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其價值觀念體系能夠寄託全人類對於人生價值的關切,並且,由於其具有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品格,故可作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交匯點並以之為基礎而建造出一個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以解決當今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難題。
參考資料:中國道教網,道教的現代意義
Ⅵ 道教文化主要包括什麼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復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准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范圍和構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范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
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Ⅶ 中國道教現狀。
道家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數次的高峰低谷。現如今已經被很多的「忘本」的國人給遺忘甚至是嘲笑了!不過我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道的真諦,正所謂大道無形。
雖然道教有一些東西被科學所否定,但是不難否認道教有很多的東西是科學所無法解釋但卻有著奇特之處的地方。畢竟數千年的智慧結晶怎麼能被這才發展幾百年的科學所認知的呢?
Ⅷ 中國道教出路何在
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蒂全在道教」 。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或以為西方哲學重在關心宇宙,而中國哲學重在關心人生 ;這種看法若針對儒家而言,並無不妥,但若用來看待道家道教,則有失偏頗,因為道家道教實際上很關心宇宙的根本問題,如老子早在先秦時即以為:宇宙萬物皆由「道」產生而來,而「道」則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種看法,不僅屬中國哲學史上對宇宙根本問題的首次闡釋,而且與現代科學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也頗相吻合。
老子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看法,為後世道教所宗承,並由道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發。不僅如此,道教的宇宙論還對儒家的學說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學說本來只關心現實的人生問題,而少對宇宙根本問題的思考;宋代以後,儒學方多從宇宙論的高度來對社會倫常加以論證,將「三綱五常」等上升為能與宇宙本體相通的行為規范,形成了所謂「理學」。而理學之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即多受道教影響,如其開山鼻祖周敦頤用以闡發理學宇宙觀的《太極圖》,實本自道士陳摶所傳之《無極圖》。
其次,道教對中國醫葯學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而追求長生則首先須祛除疾病,因為疾病可以損害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還有著同其它宗教一樣的慈悲胸懷,以廣行善事、積功累德、濟世利人為務,甚至以之作為得道成仙的條件之一,這也促使道士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學道者往往兼習醫術,以致有所謂「十道九醫」的說法。據統計,漢末至隋唐五代道教醫家所佔同時代醫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這種比率亦約有百分之十。在中國醫葯學史上,很多重要的醫葯典籍和著名的醫家都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葯學的奠基之作《神農本草經》等的形成,皆與黃老道或方仙道有關,至於一些著名的醫家,如著《肘後備急方》的葛洪、著《養性延命錄》的陶弘景、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孫思邈等,也都屬道士之列。
除了哲學和醫葯學外,道教還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歷史上,道教曾廣泛運用散文、詩詞、小說、戲曲、音樂、繪畫等手段,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觀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及《朝元仙杖圖》俱屬此類,而道教常用的「遊仙詩」和「青詞」等還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種體裁。其結果,是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文藝寶庫。
不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遙自由精神還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許多典故也為中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題材。例如,唐詩創作中最具飄逸靈氣的李白與李商隱,實為多受道教精神熏陶的道門中人;宋詞所使用的詞牌,至少有四十種與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動有關;元曲中的許多作品,如《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等,亦取材於道教典故;明清時期的著名小說,如《封神演義》、《四游記》、《綠野仙蹤》乃至《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也多以道教思想為宗旨或深深地烙有道教文化印記。
總之,古老的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啟示。
所以中國的道教無須尋找什麼出路
Ⅸ 道教文化的內容及影響
道教文化內容,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已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煉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復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准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范圍和構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范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葯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中,「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制。雖然服食金丹最後並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隨著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影響很大。
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著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葯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法,如房中術、服食、辟榖等等。
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Ⅹ 道教的利與弊,是什麼
上面兩位說的都有道理,只是道教理論太過龐雜,難免有疏漏之處,我就簡單說一下看法。
第一,道教有信仰,它的最高信仰就是道本身,而不是其他宗教的什麼上帝、安拉之類的具體神。像上面那位說的,人道天道之類的,道教早就說過,是分為天地神人鬼的五道。但是道教認為一切都是道這個本體誕生的,什麼神仙也好,養生也好,人間的修行也好,這些都應該是算術、算卦。煉丹,符咒,修身等等,都是道這個大樹的分叉,一般人只是找到了樹杈,沒發現主幹,這就是修行者的意義所在。道無術不顯,術無道不靈
具體到樓主的問題,可以道教的好處在於1、包容,本身就是比較雜。2、養生方面建樹多3、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4、有著太平世界和神仙世界的理想。
最大的不利之處:早期過於宣傳神仙可成,實際上很容易被證偽。2、存在一種精英意識,道不外傳,不願意主動傳教。3、早期教派過多,分叉到有時候不能自圓其說。5.後期道士,明清以來文化程度過低,有衰落跡象。
如有興趣研究,推薦看一本《道教義理》,是著名道教學者李養正先生的著作,雖不出名,梳理的很好,是位真學者。
這個問題寫上幾百萬字都寫不完,有問題再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