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對付文化霸權

怎麼對付文化霸權

發布時間:2022-11-04 02:18:14

『壹』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貳』 作為青年大學生該如何對待西方文化

批判性吸收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機會向西方人推介、傳播中國流行文化(如將中國當代高質量小說、歌曲譯成英文,將優質國產影視、動漫配上英文字幕等),促成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應該實事求是,根據客觀條件,辯證看待問題,面對西方文化,應該客觀分析,理性面對。

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要一概而論本民族傳統文化,自信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沒那麼晦澀難懂,西方文化不說不好,而是看你的接受能力,辨別真偽的能力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強,接受前要有好的認識。

而認識太少,只看到其表面的熱鬧,這是我自己的感受,但當我對本民族文化認識加深了以後,我便可以理性面對西方文化了。

『叄』 用中國古語來闡述如何對待不同國家的文化

2012年6月18日,首屆「中非合作論壇—文化部長論壇」在北京開幕。文化部長蔡武在講話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其鮮明特色的文化,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顯得絢麗多彩。我們歷來主張,各民族的文化沒有優劣之分,都是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絢麗的花朵,要充分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要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各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彼此欣賞對方的創造,理解對方文化中所隱含的獨特價值和精神內涵,借鑒對自身文化發展有益的養料,共同抵制今天世界上還不時出現的文化強權和文化霸權行徑,保障各國和各民族人民所創造的文化受到充分尊重。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中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准確表達了我們對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基本態度。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分析我們應如何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11分)
答案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我們要尊重文化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4分)。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動。(3分)③我們要學習和借鑒不同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有,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2分)④我們必須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做法。(2分)
試題分析:設問中「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是解題的關鍵,即是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回答: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堅持的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點評:此類試題要求學生掌握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此類問題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視材料中的關鍵詞,如設問中「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書本內容,能夠運用多方面的知識點來回答一個問題;第三,分析回答問題一定要結合材料,讓回答的內容更為充實。本題難度較高,考查學生根據書本知識結合材料進行分析的能力。
解析

『肆』 什麼是文化霸權主義

文化霸權,由葛蘭西提出的。是指除了以暴力來維護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之外,還必須具有意識形態上的領導權,由此導致被統治者在心裡觀念上的順從和滿足於現狀,而這種領導職能建立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統一的意識形態上。

(4)怎麼對付文化霸權擴展閱讀: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對文化研究,尤其是大眾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大眾文化提供了一個整合框架,開拓了大眾文化領域,以雙重視點去看待大眾文化,即既不把大眾文化看作是麻醉劑,是腐蝕愚弄大眾的工具,也不是對大眾文化一味地歡呼歡迎(文化民粹主義的觀點)。

而是把它看作一個沖突的場所,是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相互斗爭、相互協商和談判的場所,這樣就能更為豐富和深入地幫助我們去理解大眾文化,為我們理解大眾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對於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後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拉克勞(Laclau)和墨菲(Mouffe)以話語理論做了重新思考,批評了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中所殘存的兩個「本質主義」方面,一是堅持領導權的階級主體性,而忽視了非階級的社會力量之間所展開的斗爭。

在拉克勞和墨菲看來,領導權並不以階級、階級斗爭為核心,它是一個差異體系,是不同社會力量在對抗中所展開的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霸權

『伍』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外國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要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定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陸』 歷史:怎樣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今天

人類社會,是一個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也是一個多種文明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社會.但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卻始終是困擾人類自身的大課題.21世紀的到來,把這一課題更加緊迫地擺到了我們面前.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地呼喚著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順應這一潮流,我們有必要在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兩個新秩序之外,進一步把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明確地提到國際社會的面前.
一、人類世界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類型文明所構成的共同體.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由於地域、歷史、傳統的不同,以及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傳統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總是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應的語言、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公共機構、國家、政治、法律、技術等文化體系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獨特性.往更高層次發展,還進而構成一些不同的文明類型.百花齊放,百花盛開,整個人類文明表現出了鮮明的多樣性.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列舉了21種文明類型,從現存的西歐文明、遠東文明、基督教文明上溯到古代,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雖然他的分類和闡釋不能說完全科學,但卻毋庸置疑地肯定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存在.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其觀點有很多偏頗,但其理論的基礎,卻是以不同類型文明的存在為前提的.他認為:「村落、地域、族群、民族性、宗教團體,在不同層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其獨特之處.」「盡管文化的界域很少像國界那般鮮明,但是文化的區別卻是實實在在的.」
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基本特質.從古到今的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文明類型.相反,每種文明都在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的多樣性.在多樣性中存在,在多樣性中發展,在多樣性中前進.
多樣性的文明又不是相互隔絕的.各種文明之間,自誕生以來,就以生活交往、經濟活動為紐帶,進行著不同形式的聯系和交流.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文明水平的提高,社會聯系的緊密,這種交流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層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也越來越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時就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到今天,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就更加密切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交通和通訊方式的巨大改進、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進,整個世界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個小小的「地球村」的概念,就足以把人類相互關系的現狀和未來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既打破著傳統的經濟上的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著精神、文化上的壁壘.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軍事以及社會生活方面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相互交往,無不或多或少地與「文明」二字聯系在一起.科技、文化、教育本身就屬於「文化」、「文明」之列,自不待說,就是經濟、政治、軍事,其實也離不開「文明」,毋寧說,它們所有一切內涵的背後和深層,都是某種類型的文明作為底蘊.文明,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也滲透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的交往、交流之中.
文明的多樣性,當然也就意味著差異.既有內容的差異,也有形式的差異,還會有發展水平的差異.正是有種種差異,才會有交流,才會有相互借鑒和相互學習.與此同時,這種差異,在一定條件下也難免不發生摩擦和沖突.
於是,這就提出了一個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處理各種文明相互關系的問題.
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曾經處於非常復雜的狀態.很多文明都能夠友好相處,平等交流,互相學習,自然交融.但也有一些,由於相互之間的差異,曾經對於國家、民族間的矛盾沖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甚至打著文明的旗號進行對外擴張和侵略.
當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各種文明的相互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從主流的一面看,由於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進,信息傳輸的增大和快捷,各國文化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出現了加速融合的趨勢.世界文明的精華,不斷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為整個人類所共享.但從另一面看,世界不同文明的關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乃至很危險的傾向.某些發達國家,抱有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優越論」,企圖把少數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歸結為優秀文明與落後文明的沖突,以此證明新霸權主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有了更加重要和緊迫的意義.
二、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多樣性.
首先,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價值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一個積極和重要的因素.
關於人類起源是多源還是一源,尚難定論,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卻無可置疑地是多線條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這種發展並不排斥其他文明的發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為前提.相反,各種文明的發展可以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結果,不管主觀上的意願如何,每一種類型的文明都會從其他文明中吸取養分,同時,也會給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比如,東方民族的許多重要發明,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火 葯和紙等,曾經給西方文明以決定性的影響.伊斯蘭文明與西方長達數世紀的交流,給中世紀歐洲在數學、科學、醫葯和農業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近現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給東方國家以很大影響,而東方文明也仍然以不同方式給西方以一定影響.例如,中醫中葯這一純粹中國的東西,如今已受到西方許多人們的歡迎.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樣性的交流、融匯中不斷前進的.不同類型的文明,既有其獨到的特徵和表現形式,又有許多人類共同的東西.經過長期的交流,這類共同的成份越來越多,它們就構成人類文明的共同和基本的財富.如從哲學上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和道教等,都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的准則、婚姻家庭的規范、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等,提出了許多共同的觀點,從而具有某些共同的價值.
因此,世界文明的總體內容和價值,既是由各種文明中的共同價值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紛呈的多樣性予以豐富、融匯、促進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是普遍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普遍性寓於多樣性之中,多樣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在多樣性中形成和融匯普遍性,這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多樣性首先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第二,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
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有差異,在一定條件下當然會發生摩擦和沖突,由此,也就可能構成近年來人們常說的「文明的沖突」.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新形勢下,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文明的沖突將主宰全球政治.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提示了國際政治沖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戰後國際政治沖突的新特點,這對於我們全面分析國際關系中的復雜現象是有益的.但是亨廷頓並沒有能揭示冷戰後國際沖突的真實根源,進而,他也沒有能正確闡明世界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
文明類型之間沖突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是不能低估的.歷史上,人類各個部族、民族、國家、地區之間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和暴力沖突.如果從其社會歷史根源來分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的因素在內.但是,縱觀世界歷史,嚴格來說,所謂文化或文明的沖突,只是造成某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背景之一,而這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原因,還在於利益,在於經濟利益或某種程度上國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在於某些社會勢力追求財富、土地、權力,擴張自身利益的貪欲.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許多宗教戰爭,形式上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的沖突,文化沖突的色彩很濃,但究其實質,仍離不開物質利益.
近現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往往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但實際上誰都不難發現它們掠奪財富、搶占市場、剝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真實目的.否則,為什麼要殺戮那麼多土著居民?為什麼要將千百萬黑人變為奴隸?為什麼要向中國輸出鴉片,甚至將人類文明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這些強盜般的行徑與「傳播」文明有何共同之處?
戰後幾十年蘇美之間的對抗,意識形態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意識形態的背後還是利益的爭奪.美國積極推行遏制政策或「超越遏制」的政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持續多年的阿以沖突,固然是具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民族之間的沖突,但其爭奪的焦點之一,仍然是中東的土地、河流,各自國家的領土范圍,特別是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
其實,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暴力沖突,並不僅僅發生在不同文明類型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實際上還大量發生在相同文明類型的國家之間.幾百年來,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歐洲君主們互相聯姻,在外交文書上常以兄弟相稱,但在戰場上的廝殺卻絲毫也不遜色.所以,亨廷頓也承認,以往的王侯相爭、民族國家相爭、與意識形態相爭衍發的沖突,「大抵是西方文化的內部沖突.冷戰如此,兩次世界大戰如此,較早的17、18乃至19世紀的戰爭皆如此.」
所以,文明的沖突並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文明類型之間的全部關系並總結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那麼,在冷戰結束以後,文明的沖突是否將取代政治沖突、經濟沖突而成為國際政治的新的主要模式呢?這要作具體分析.應該承認,亨廷頓指出了今後世界沖突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因素.這種不同文明類型價值觀之間的摩擦會在深層次上制約著不同國家、民族、地區間的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由發達國家代表的西方文明將會依仗其經濟優勢不斷侵蝕各種非西方文明.這種沖突構成國際政治中一種內在的應力結構,也構成非西方文明面臨的一種現實的威脅.但是,文明的沖突一般均表現在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摩擦和碰撞中,它帶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特點.如果說在世界政治事務中發生什麼外部形式的沖突,那麼,可以斷言,其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基於現實的利益.亨廷頓所劃的文化斷層線內的各種沖突,可能具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沖突」的色彩,這種背景和色彩將會使這些地區的沖突更加復雜、更難以解決.但歸根結底,它們仍然不可能超越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而真的成為純粹「文明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一切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
第三,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
在某些情況下發生的「文明的沖突」、或利益沖突背後潛藏的文化因素,雖然是客觀存在,但都只是各種文明類型相互關系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全部方面.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們統一、共存的一面.總的來說,多樣性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只要正確處理,它們並非不能和睦共存.如果只講一面,不講另一面,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此,我們對待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各種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做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擴大各類文明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排斥、壓制某一些文明的發展.
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就要積極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強調多樣性,要求尊重這種多樣性,決不意味著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每種文明都要不斷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信息、能量、資源的流通和交換,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會自生自滅,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所以,對外開放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每一種文明客觀上都在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學習,同時,也在不斷拋棄自身落後於時代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影響和侵蝕也必然會加大.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注意區分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對確實先進的文明,要大膽接受,對魚龍混雜而來的糟粕,則要堅決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和長短優劣.
當代西方文明,實力雄厚,影響巨大,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認真研究學習和借鑒其科學技術、管理方法、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華,是我們當前突出的任務.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在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文明並不是一種最健康、最完善、最積極、最有效的文明類型.相反,東方文明固然有其弱點,但在強調集體主義、互助互愛、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卻不斷證明其不僅對於經濟的現代化,而且對於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創造良好的生活質量、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維護社會各個層面的穩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正是崇尚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所以,東方國家和民族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會被西方同化,而只會在兼收並蓄、熔東西方文明精華於一爐之後,煥發出更大的光采,對現代化建設起更大的促進作用.
三、時代呼喚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放眼21世紀的人類社會,在全球性經濟和政治聯系不斷加強的同時,各種文明的關系也愈益突出和深入.如何處理各種文明類型的相互關系,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之間,既有交流、合作的必要,又有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兩者怎麼統一?關鍵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規范,也就是說,要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所以,我們在繼續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首先,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當代世界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形成國際化的生產和經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越來越多地與外部資源的利用和國際市場的開發聯系在一起;而其國家利益和安全,也遇到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似乎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但其實,它也是一個文明問題.
世界范圍的市場經濟怎麼運行?各國的經濟貿易按什麼規則往來?股票、證券、匯率、投資市場怎樣健康發展?等等,都涉及到各種價值理念、制度體系、運行規則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大量規則,既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建立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結晶.它反映了人類對於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規律性的認識所達到的水準.這些規則的確立,事實上也是不同文明磨合的結果.而它的付諸實施,仍將會觸及到不同文明對於同一個事物、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觀念問題.在每一樁買賣、每一次談判、每一個協議的背後,我們都會發現不同文明的影響和作用.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使這樣的全球化更加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處於貧困狀態中的人民,為了使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規范有序,我們就不能不加快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
第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國際政治關系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全世界有60億人口,1萬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部落,200個左右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而建立的國家政權,數百個為不同利益而結合的國際組織,5000多種語言,5000多種宗教信仰.如此眾多、不同形式的人類共同體,怎樣才能和平共處於一個星球上?
聯合國和其他類型的國際組織,從某種角度搭起了世界政治體系的框架,而無數的憲章、條約、協議、聲明、公告等等,編織起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經緯.所有這些,同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與當代世界的現實相適應的一種政治文明.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而這一切,不能僅靠武力來獲得和維持.更多的,它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和應用.制定更加詳盡、嚴格的文明規則,大力促進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才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相互之間的利益契合關系,才能對相互之間的文明抱有更加友善的態度,才能使用文明的手段而不是戰爭、掠奪等非文明的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需要.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而且也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更廣闊的領域來看,它還深刻地影響到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僅從100多年來電話、電影、電視的發明和發展,就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重大突破,將會給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多麼巨大的變化.
利用科學技術的成就,人們可以共享人類文明的成果,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人類精神的升華.當然,作為某種程度上的雙刃劍,科學技術也會被某些勢力用來誤導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從事邪惡的活動.因而,如何在科技領域按照文明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則,引導和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也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如何開展?知識產權如何保護?科技成果如何交流?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哪些領域,如克隆人類、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應該加以限制和禁止?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建立起必要的秩序.
第四,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世界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需要.
當代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正在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廣泛交流、滲透.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在瞬時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成為可能.無處不在的電視、廣播信號,傳輸著大量的信息,發布著這一部分人或那一部分人的見解,甚至使謠言像瘟疫般流行都輕而易舉.在世界貿易總量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份額是文化類的產品,從而使文化消費占據了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時間和空間.
自然,在這種文化的流轉中,具有強大實力的美國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如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已不再是地里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製造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體.世界各地的娛樂界充斥著美國製造的產品.1996年美國軟體和娛樂產品在國際上的銷售額高達602億美元.自1991年以來,美國知識產權的出口額上升了近94%.這還不包括大量的盜版.《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發行,它的48種國際版本的發行量為2800萬份.《大都會》月刊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婦女雜志,共有36個外國版本.1997年美國電影在國外取得的票房收入達到58.5億美元.一部《泰坦尼克號》在美國本土凈賺6億美元,而在海外則達12億美元.據報道,加拿大影院上映的影片有96%是外國影片,主要是美國影片.報攤上出售的雜志和書籍分別有4/5和3/5來自國外,主要是美國.1987年,美國在歐洲聯盟電影市場的總體佔有率為56%,1996年達到70%.
面對著如此規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場,或者還包括明裡暗裡的文化滲透,如果不趕緊建立國際文明的新秩序,怎能處理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沖突?怎能保證文化交流規范有序地進行?怎能限制文化霸權主義的擴張?
第五,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還是正確處理所謂「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關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種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優越論」,並常常以此作為借口貶低、干涉、壓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國家.這種「西方文化優越論」,實際上是西方推行霸權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人類文明的發展確實有差異.不僅有內容、形式的差異,而且就歷史的某一個橫截面而言,也會有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能成為評價各文明類型對人類文明所作貢獻的唯一標准,更不能成為某一所謂「先進」文明壓制甚至消滅所謂「落後」文明的理由.
為什麼?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有某種文明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異,這種地位往往會由新的其他類型的文明所取代,由此而造成新的歷史橫截面中新的文明格局.這種變動是延續不斷的,所以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各種文明類型,很少有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當古埃及文明已相當發達時,希臘與羅馬文明還處於很低的層次.而希臘文明,在古代顯然比中歐北歐的文明更為優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歐與北歐文明又超過了希臘文明.
當一種文明處於衰退狀態時,我們不能否認其歷史上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當一種文明比較先進時,也沒有理由妄自尊大,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古代巴比侖文明,雖然後來衰落了,但它的文明成就,如創造楔形文字、編制漢謨拉比法典、測出圓周率為3,確定太陰歷法並設置閏月等,誰能否認其對人類的貢獻?當中國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並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時,今日的「美國文明」當時還沒有誕生,誰又能借這種差異而否認美利堅民族生存、發展的權利?即使在同一時代,無論較為先進的文明類型,還是相對落後的文明體系,都可以對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都有自己值得珍視的精華.
所以,後進的文明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並拋棄自己的糟粕,但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先進的文明則要幫助落後的文明,但沒有理由以「文明霸主」自居,鄙視其他文明的國家和民族.為了解決對待文明類型的種種偏見,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與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和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柒』 如何對待權利

作者: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釋宏滿
,就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追求。尤其在個人與權力之間,是權力為人所用呢,還是人跟著權力轉呢?在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繫上,可是大有學問的。
只要用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在人與權力之間,有的人是能夠正確看待和運用人和權力的關系的。表現為,人不會為權利所累,能保持心態平衡,視權力為工作性公益性的正常化制度化的行為。既一旦手中有了權力時,能視權力為身外之物,看作是受組織和眾人之託,是用來為大家謀利益的東西,就會把權力當做責任,能在有了權力和掌權的時候,如履薄冰。有了這種思想和心態,就會做到得了權力時不覺寵,權力越重壓力越大,高風亮節;一旦丟掉和失去了權力的時候,就會不覺恥,心安理得,心態如常,風平浪靜,無所畏懼。
現在有部分人做權力奴隸的人,圍著權力轉的人,為了得到權利,往往心態變態,甚至喪失理智,不惜一切代價,千方百計地追逐權力,瘋狂地到處以不正當手段,或用骯臟的交易謀取權力。為了權力,他們可以不要人格,不要廉恥,不顧德行。但是,由於他們的心術不正,權力欲極至,慾望也是永遠滿足不了的,沒權的時候想權,有了小權想大權,有了大權想特權,有了特權想專權,有了專權也會喪權。
依我的理解,「權」字是由一個木字和又字組成,也就是說,一個人用力過猛就很容易把樹木折斷,對於權力也是這樣,如果作為領導者擅自越權、違權、專權的話,也很容易腐敗犯罪。所以說,權力可以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也可以用來為個人謀私利;權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蝕人。權力異化背離社會公共權力的性質;造成運用權力追逐個人私利;給人民群眾的事業帶來嚴重危害。
因此,要正確對待權力。權力是大家信任你,尊重你才有的。不是自己生下來的,所以要為大家做事,服務大眾。權力也是一種機遇,要珍惜這種機緣,要借有權之時多廣結善緣。權力使用的好,即功德無量。權力使用不當,會變成危機,會犯錯誤,損失大。後果不堪設想的。
而另外一種思想和心態,就完全不同了。即那種做權力的奴隸的人,那種個人跟著權力轉的人,則是又一番的表現了。這種人,視權力是個寶,俗話說:陞官發財,誰能得到誰就好;視權力為保鮮物,正像有人講的,今天得到權力今天就升值,明天失去權力明天就跌價;視權力為身價,誰能撈到的時候誰就增值,今天無權是平民百姓一個,視自己一分不值,明天獲得權力時就變成了老爺,立刻身價百倍,比大騾子大馬還要值錢。有的人形容這種人是,得到了權力如中山狼,百倍地瘋狂與猖狂,恨不得用來呼風喚雨,一旦丟掉了權力,心態不平衡心裡痛苦萬分、消極自悲、仇視他人,讓周圍的人不得安寧。
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影響力,是促使人們為實現預定目標而行動的力量.權力是為了完成各種不同職能而被賦予的,它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凡是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者,都有圓滿、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無責任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力的責任.領導者的權力又稱領導影響力,是領導者為了達到預定目標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
任何濫用權力搞特權的目的都是極不正確的。這使我們能從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權力,使它更是責任而不是特權。運用權力來完成任務、實現目標,比如一個公司主管,他就要以合理的理由使用權力。如果運用權力威嚇、折磨員工,或者將自己的地位凌駕於他人之上,或者隱瞞錯誤,或者寵信親友,或者逃避責任,或者強迫他人做不道德的事情,他們就是在濫用權力。
權力變異是產生腐敗的重要因素,預防權力變異是當前廉潔自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權力異化及根源:當前,社會公共權力的異化,無論發生在哪個領域、哪個部門、哪個層次,其核心都表現為權力腐敗。權力變異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以權代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徇私枉法、濫用職權等。
,人際關系往往靠權、錢來維系。私慾一旦滋生、膨脹,廉潔的閘門就關不住了,腐敗隨之而來。
舉個例子:貪官邱其海,原為深圳市社保局局長,因受賄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他悔悟說,「別人向我行賄是出小利,得大利,我是以權謀私,中飽私囊。所以在這里,我要給有職有權的人提個醒: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如果不警惕,不知不覺權錢交易就發生了,所以這些人最終成為金錢和人情的俘虜。
權力都是與職務相聯的,所以叫職權。這里有兩層含義:
1、權力的大小受職務大小的限制。你不能超出你的職務行使某種權力,也不能在你的職務范圍內不行使這個權力。用多了叫濫用權力,用少了叫不負責任。
2、你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責任。當你是一個領導者的時候,不光意味著權力,更意味著責任(和職務相關的責任)。職責不光是指你"管"的范圍。舉個例子,營銷總監的職責不光是對全公司的營銷進行管理,更多的是承擔培養的責任,發展的責任,激勵的責任。使用權力要端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權力不能帶來激勵。人的需求是內在的,你用權力不能夠激勵它,因為不一定能滿足他的需求。
5、權力不能濫用。高層濫用權力的情況有沒有?有。但是總經理濫用權力的危害大,加上它的監督機制比較完善,所以濫用的現象要少些。但部門這一層最有可能濫用權力了,因為除了對頂頭上司負責以外,其他人都管不了他,而且部門經理的權力是最缺乏監督的了。
所以,應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為了一時的小利而亂作為,失去的是公正廉潔,丟掉的是部門形象,影響的是領導者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做為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掌好權、把好關、執好法的思想,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因此,普遍人的認為:是陞官發財,有了官就有權,有權就有利。這叫做:「權謀私利」。所以形成了賣官買官的風氣。有了官就擁有了一切,所以當官的人,天天忙,忙什麼,有些官員,忙著名利吃住,急功近利、欺上瞞下、搞形象工程、吹吹牛,互相拉關系,層層擦皮鞋,對上拍馬屁,對下要關系。所以官場就象一場游戲。
如今,我們佛教界也有些寺廟的僧人,一旦當上執事,就覺得很了不起了;好象當上了官一樣,為所欲為,把「六和敬」都忘了,其實過去叢林當執事就是發心做事,有些人不願意去當執事的只想專心修持,現在有人當上住持,方丈更不得了。以權謀私,拉幫結派,好象寺廟是他一個人的,把寺廟當成一種公司撈錢的地方,招親引友來寺廟做事,不是變成子孫寺廟,就是家族寺廟,這些現象不好!學佛是來弘法利生,來求解脫,不是來造罪的。所以說:權力用得當就功德無量,權力用得不當就罪過無邊。
可以說,權力是一時的,不可能永遠擁有;今天是你做,明天不一定,一張紙可以改變你的全盤計劃!所以要正確對待權力,運用權力。

閱讀全文

與怎麼對付文化霸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