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俠文化包括什麼

俠文化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4 17:25:48

A. 俠文化的簡介

新武俠小說的開山宗師梁羽生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武俠小說有武有俠,俠是第一位,武是第二位。「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見武俠小說家對俠的重視。
俠有二重相關的含義:在事, 是指正義的行為;在人, 則指正義的代表,或「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梁羽生語)這是普遍承認和接受的。但金庸的小說卻有例外。縱觀金庸小說的創作道路,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主人公有以下四點趨勢或特點:
1人物個性越來越突出,俠的共性越來越少,離「俠」的典範越來越遠。
2人物的俠氣與正義的品質有一條明顯的曲線,可謂「俠氣漸消,邪氣漸漲」。
3人物的俠義典範的理想性越來越少,而人物的現實人性表現越來越多。
4人物的人格力量越來越弱,心理沖突越來越多,社會沖突也越來越重要。社會環境的制約力量也越來越強。
從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鹿鼎記》,從陳家洛到韋小寶,正體現了從俠到「反俠」,從偉人到小人的發展方向。這就是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他不僅托起高大的俠,還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哪怕是小人。

B. 如何汲取和看待俠文化

俠文化是一種美好願望。
「俠文化」在漫漫的中華歷史上有著特殊而又舉足輕重的地位。
特殊性在於俠是一種可以說是相當難以定義的東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進行的一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行動皆可以稱之為「俠」。
而說俠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並非妄言,俠文化可以說是伴隨著中華文明起起伏伏而有久經風雨,同時它也可以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的一部分。

C. 古代俠客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人似乎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俠客情結。從先秦到民國,悠悠兩千餘年,有關俠客的傳聞史不絕書,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即「俠文化」,其核心是俠客的行俠仗義行為,而俠客情結正是產生俠文化的社會心理基礎。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俠義精神包括了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生死不懼、大智大勇、一諾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種美德,而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其核心,具有十分鮮明的道德價值取向。又因為行俠仗義常常與武功高強聯系在一起,武功幾乎成為實施俠義行為的必要條件,所以,凡以俠義出名者大多擁有高超武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俠客」的基本內涵。
在封建社會里,所謂為強為惡者,幾乎全部來自社會上層,或為貪官污吏,或為豪強劣紳,因此,俠客的劍鋒所向。大抵在統治階層。
物不平則鳴,社會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織就中國人俠客情結的歷史根源,誠如《水滸傳》所言:「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盡管統治者曾屢屢加以鎮壓,但因無法改變「社會不平」的本質,因此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游俠現象。例如自西漢初年起,豫魯一帶俠客迭出,漢景帝時為了加以裁抑,不僅「盡誅」各地游俠,而且族滅了名氣最大的郭解,但是,「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因此,中國的游俠之風綿綿不絕,大體與封建社會相始終,「以武犯禁」也就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一種持續不斷的歷史現象。
中國社會歷來擁有一個龐大的遊民階層,如僧道、巫卜、倡優、乞丐、匪盜之類,以及大批江湖中人和游手好閑之人。他們大多數沒有正當職業,謀生多採取非常手段,而且往往與秘密社會有牽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不穩定的一個社會階層,常常被視為現存秩序的永恆挑戰者。而俠客多為「布衣之徒」,本來就屬於社會下層,與貧者弱者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故「振人不瞻,先從貧賤始」。他們無疑是遊民階層中最具有游離性、最富於冒險性的一群。
俠客們最不願意受到束縛,他們習慣於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甚至不屑與秘密社會為伍。他們自恃武功卓絕,且行事詭秘,也不太把官府放在眼裡。俠客們富於正義感,以懲惡揚善、鋤強扶弱為已任。所有這些,決定了他們總是要同那些貪官污吏作對,同社會的腐敗丑惡現象作對。

D. 淺談士為知己者死與俠文化

謝翹蔓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俠義之人願意為理解自己、是知己的人去死。然而何為俠義之人,何為知己,又為什麼他們願意為知己而獻出知己的生命。理解了這些問題才算真正領悟了這句話後面蘊含的精神內涵。

「士」是春秋戰國時期典型的知識分子代表,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化觀念。此時的文化觀念很難用某一派別來代表,但不論是追求哪一派別的士人,他們身上都會有一種執著,甚至更傾向於偏執,對於他們認定的理念、信念會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而這種理念便是所謂的義,對事要做正義的行為,為人做正義的代表。這便是「俠士」。

常言道。「知音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類似的句子都說明了知音的難得和可貴。而知音即能賞識士人才華與士人見解相同,信奉同一種義的人。當時士為天子效力,就叫平天下,為諸侯效力,就叫治國,為大夫效力齊家,齊家之前要先修身,修身就是要有本領,要有精神品質,或文或武,這就是春秋的士。士人空有一身本領和才幹若無人賞識便無法發揮自身價值實現個人的報負也無法達成自己心中的大義。因此有一個懂自己的知音就顯得尤為重要,或將自己舉薦與君主,直接得到賢明的君主賞識。主公利用忠誠能乾的士人來實現自己的大業,士人在為主公效力的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個人的價值。可謂互相成就了彼此。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其實是士人為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豫讓為幫智伯報仇兩次刺殺趙襄子。甚至不惜在自己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吞食炭使嗓子喑啞,最後橫劍自刎為的就是如此。

  再往深層次講士為知己者死其實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大義而死,如我上面所說知己之所以為知己是因為他和士人所維護的是同一個道義有共同的目標。所以士為知己者死,為知己更是為自己心中的大義。正如荊軻的知己高漸離刺殺秦王一是為了幫荊軻報仇,二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秦國侵略,為了心中的大義向強權政治發起挑戰。

中國原始的俠文化集中表現在「士為知己者死」。俠文化中的「知己」更多指「知遇」。整個時代文化觀念下對「義」的偏執與士人孤獨意識的交織使得士人的潛意識中知遇之恩已勝過生命。報恩即正義,因此為了心中堅守的正義,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也正是這種面對生死抉擇的凜然成就了春秋戰國時期俠士們的美名。

這是士人的氣節,叫「士人之氣」,這種氣節就是「義」,是堅持和認死理,知恩圖報,「士不可不弘毅」。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內涵便是如此。

E. 金庸「俠」和「義」的內涵

我也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這篇么,我覺的還行。

好像是孔慶東寫的。看看吧。

現在對金庸小說的定性似乎很難用簡單的「武俠小說」來說明問題了。從地攤讀物到文學研究的經典文本,金庸小說從俗到雅的轉變除了人們或大眾的閱讀尺度的放鬆,很大一部分也與金庸小說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關系。陳墨先生的《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書,從「文化知識論」和「文化精神論」兩個部分,很詳細地論述了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的天然關系。①其實,金庸小說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單單僅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的傳統,比如情節的構思、西化語言的運用、電影手法的運用等等,還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畫,都與西方文化有著扯不斷的關系。

當然,作為華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還是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說,時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國,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俠客,表現的主題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鋪衍開來的俠義故事。所以說,俠義精神是金庸小說中的精神母題。

「俠義」二字,按我個人的理解,應該分成「俠」和「義」兩個部分。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部分,也是較能體現只能中國文化本質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對於「俠」的理解可謂是大相徑庭,韓非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司馬遷則不以為然,他說「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並做《游俠列傳》為俠客高唱贊歌;李白的《俠客行》也對俠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而「義」則是儒家的基本論點之一,「仁義禮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個極重信義之人,一個若是大奸大惡,那肯定也是個沒有義氣的人。韋小寶說的更加明白:「一個人若不講義氣,那還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很成功,很精彩地發揮和闡釋了中國人精神深處的俠義觀念,當然他的小說流傳之廣,讀者之眾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傳統的小說很早就滲透著俠義的精神,宋代的話本小說就有專門講述俠義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可以說就是這個俠義傳統的成就。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可以追溯到唐人傳奇《聶隱娘》,清代的公案小說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有武俠小說的影子。近代是武俠小說鼎盛發展的時期,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作者層出不窮,一直到現代的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可謂興盛不衰、蔚為大觀。當然,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正統學者的批評不勝枚舉,但是老百姓們可不管那麼多,他們喜歡俠義故事,他們喜歡俠義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極端痛苦,貪官巫吏為所欲為,老百姓無奈之餘,就希望有伸張正義、扶危濟困的英雄俠士來拯救他們。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心中都有一個「英雄情結」,或稱「在上情結」,西方文學的源頭就是「英雄史詩」,許多讀者在閱讀武俠小說的時候,都會有代入的現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為書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結」的自我滿足。

在金庸的小說中,俠義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闡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形象。「俠」可以說是其中著力塑造的重點,根據金庸先生自己的觀點:「俠與英雄的區別在於俠士可以不顧於自己的利益,可以為正義、為社會、為國家犧牲自己。俠士有一點,就是為了別人利益可以不顧自己的利益。」(按:根據筆者采訪金庸先生錄音整理)《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就是在各類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樂道的「真正的俠」,「對國家忠,對朋友義,對愛情貞」,這是郭靖一生貫穿不便的原則。在《神鵰俠侶》中,他助守襄陽,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說正是在實踐他自己所說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時的郭靖其實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國家興亡,百姓疾苦與自身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稱郭靖「郭大俠」,這並不是因為他武功高,而是因為他為國為民的情懷;《神鵰俠侶》中的魯有腳,武功並不算一流,但就是因為他領導丐幫抗擊蒙古,所以人人也稱他「魯老俠」。在金庸的觀念里,一個人若要成為俠,不在於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於他是否為國家,為百姓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或是他為正義,為他人作出了什麼。從這里可以看出,與傳統文化的「俠」相比,金庸賦予「俠」更多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李白的《俠客行》有雲:「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古代的俠士可以為報知遇之恩捨生忘死,像荊軻,像專諸,像聶政,與其說他們是俠客,倒不如說他們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為了報答知遇對方來實現自己的自身價值,比如荊軻,他去刺秦決不是想到刺殺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殺秦王能報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縱觀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從《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到《鹿鼎記》的陳近南,每可稱之為俠的人都曾經為國家、為他人、為正義而奮不顧身:陳家洛是反清組織的頭目,為了反清復明不惜拋棄自己心愛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名為承志,所作所為當然也是子承父業;胡斐只因惡霸鳳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喬峰更是為了宋遼兩國息戰,百姓免於戰火而自盡而亡;陳近南一生鞠躬盡瘁,為的是光復大明的江山。以上所舉的例子,金庸在小說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飛狐外傳》中的趙半山說的好「咱們學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無愧於天地,那麼武功高點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這句話說的通俗一點,似乎可以理解為「練武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也可以說是金庸小說對於「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與「俠」相應的是「義」。如果說「俠」是金庸小說的血肉的話,那麼「義」則是「俠」的靈魂,是金庸小說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個方面。②圍繞著「義」,金庸小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豪氣干雲的故事。《雪山飛狐》中胡一刀、苗人鳳英雄惺惺相惜的義氣;《射鵰英雄傳》中丘處機和郭嘯天、楊鐵心的義氣;《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的琴蕭結義;直至《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來回,從頭到尾,他也沒有作過對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俠小說中常描寫到幫會、社團。他們集結的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要講義氣,是喝過血酒,拜過關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為人不齒的。在金庸看來,「義」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膽相照,惺惺相惜,一諾千金,不負於人。③在《韋小寶這個小傢伙》一文中,金庸寫道:「中國人講義氣,是中華民族能夠保存下來而且發揚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重視情義當然是好事。。。。。。一個人群和諧團結、互相愛護,在環境發生變化時盡量採取合理的方式與之適應,這樣一個人群,在與別的人群斗爭時自然無往而不利,歷久而常勝。」 ④

當然,金庸小說的「義」和一般的哥們義氣自然是不一樣的,舊派小說一味強調無原則的江湖義氣,快意恩仇,這在金庸小說里是看不到的。因為所有的義氣必須有一個前提------「正義」,與正義相聯系,或以正義為基礎,有時為了維護正義,當然「大義滅親」也是難免、義不容辭了。《神鵰俠侶》中楊過在不明殺父真相的情況下,屢次欲殺郭靖,但是當了解到父親楊康的可惡行徑之後,馬上就放棄了報仇的念頭;《倚天屠龍記》中宋青書殺害師叔莫聲谷,父親宋遠橋最終也是大義滅親,成就師兄弟的恩義。

F. 俠文化的俠義模式

當代學者韓雲波曾將中國古代游俠區分為三種俠義模式: 私劍之俠是以先秦游俠為基礎而形成的俠文化模式。
私劍之俠是先秦游俠的最基本的形式,在當時養客蓄士之風大盛的歷史條件下,不忠於朝廷而效力於私門,充當食客、死士,在生存方式上有強烈的依附性。由於他們主要書貴族奴隸社會基本結構之外的自由民,一方面沒有名位爵祿的羈束,另一方面也無法進入貴族上層社會的核心,因此,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活動能力也非常強。即使違犯法禁,也會受到所「養」者的庇護。在他們和所養者的關繫上,既有長期歸附的,也有臨時依附的。
私劍之俠的最大特點是他們的私劍性。他們的行為倫理,符合的是社會私門力量的要求,而與朝廷的禮法相背離。
在私劍的支持下,養客者常常獲得足以與公室抗衡的強大勢力,成為游刃於列強間的高級「游俠」。當時私劍之俠,人數眾多,勢力壯大,但最終只是別人的工具,而不能在歷史和文化上有所建樹,也不能進入中國俠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私劍之俠中較為特殊的一類人是刺客。對於先秦的刺客,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之外另立《刺客列傳》,並不認為他們是游俠。但刺客情形本來十分復雜,其中也不能排除俠的因素。後人則常常將刺客中的相當部分認為是俠客。
秦漢以後,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私劍之俠進一步從俠文化的主體地位淡出。養客蓄士之風雖然仍舊代有承傳,卻在難達到先秦的鼎盛。
西漢中葉以後,私劍之俠就再也沒有進入俠文化的主流。
在歷史上,他們以保鏢打手、看家護院等形式謀求生存之道。在小說里,他們至多不過是皇上的「御貓」、清官的爪牙,雖也「遊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但那已經不是私劍之俠本身的光彩,而是清官的光彩了。 先秦之俠,雖以私劍為主流,缺乏對俠義道德有意識的積淀培養,但在具體的俠義行為之中,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動物,一種對俠義倫理原則的崇尚,已經在暗中生長。
到漢武帝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游俠極盛的時期,也是游俠歷史發生極大轉折的時期。漢初60年來,游俠不僅遍及社會的各個角落,「立於強世」,而且「權行州域,力折公侯」,儼然是民間社會的實際控制者。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意識到朝廷受游戲江湖的威脅,著手採取措施加以打擊限制。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俠進行清理和規范,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道義」之俠。
塑造「道義」之俠的工作,司馬遷分為了兩步。
第一步,是對俠的范圍做了帶有明顯倫理道德傾向的嚴格界定。他把世俗江湖游俠分為了三大類:第一類是民間江湖、豪傑雄強之俠;第二類是投靠官府、王公貴族之俠;第三類是為非作歹、侵凌孤弱之俠。在這里,他排除了二、三類的「俠」,僅留下了「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以及「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的君子之俠。
在這個基礎之上,他進行了第二步的工作,努力構建一套道義君子之俠的人格准則。
一是俠義人格。
在《太史公自序》里,司馬遷以「救人於厄,振人不贍」為「仁」,既是要求社會的公平;以「不既信,不倍言」為「義」,既是要求人格的真實。兩者的完美結合,就是俠的理想道義,也就是「俠義」。
後人的種種言論,可以作為理想俠義的注腳,大家可以在各個武俠小說中對號入座。
二是信義人格。
「信」並非俠的獨有文化品格,但任俠之士把「信」的原則強調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使它成為俠義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只忠於自己行俠仗義的道義責任,言出必行,行必有結果,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信守諾言。
游俠的信義人格與儒家之「義」是相沖突的。《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而游俠卻將「言必行,行必果」作為金科玉律。這導致俠的心意最終與文化主流相背離,在「私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變為置爭議於一側的朋友義氣,再變為謹守綠林集團內部利益的「行幫道德」。
司馬遷之後,游俠黃金時代即告結束。新的歷史形式下,「天子切齒,衛、霍改節」,布衣鄉曲之俠受到朝廷的嚴厲打擊,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威勢。這時的游俠,就從道義之俠迅速蛻變為江湖之俠,開始了俠文化的新的歷史時期。俠走入江湖,受到朝廷的激烈排斥,自《後漢書》起,歷代正史就再也沒有「游俠列傳」的位置了。
道義之俠雖然在現實中發生了種種蛻變,但司馬遷所稱揚的「仁」和「義」,卻成為中國俠文化貫穿始終的兩大精神支柱。 章太炎《檢論》卷九中說:「其在蒿萊明堂之間,皆謂之俠」。順民即「蒿萊」,朝廷即「明堂」,而在這二者構成的「官民」二元結構之外游離著的那些一切不穩定的成分,都可以稱為「俠」。
章太炎的說法,顯然把俠的范圍無限擴大化了,但俠的江湖模式也因此得以形成。
江湖為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為民間世相的一個大而又大的大雜燴,不認同於「官」,也不認同於「民」。
私劍之俠退出主流,道義之俠成為理想,江湖之俠遂崛起於社會現實之中。江湖之俠不是江湖的全部,也不是俠的全部,但在東漢三國以後,它卻既是江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俠的現實存在的主流。
江湖之俠區別於私劍之俠、道義之俠的重要特徵,一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所注重的並非道義或政治評價,他們是重行動的現實行為者,以此區別於道義之俠;二是他們在社會中的現實地位,不依附於別人,遊走天下,浪跡江湖,以此區別於私劍之俠。
江湖之俠成為最普遍也是最復雜的俠義存在方式,其內涵既無統一的標准,其外延也常常是模糊的,「以正行之者謂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於為盜賊也」,是一個並無嚴密系統的大雜燴。
從漢代游俠的極大興盛開始,江湖之俠的成分在俠的發展歷程中滋長,日益壯大。一方面,他們結私交,為豪強,縱血性,充分體現俠之本色,成為豪俠,輕俠。一方面,他們或者疏財貨,明恩仇,成為義俠;或者為豪暴,恣慾望,成為俠中的梟雄與流氓,成為社會的敗類和末流。而這些,都一起構成了俠在其中扮演這重要角色的江湖。
後世之江湖,成分頗為混亂、復雜,三江五湖,三教九流,盡在其中。 私劍之俠、道義之俠、江湖之俠,這三種俠義模式,在歷史的具體存在和文學的具體描繪中,他們並不是截然分開和孤立地存在的。在歷史發展的縱向坐標上,他們並行發展,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各領風騷。在橫向坐標上,他們交錯並存。但他們的大致屬性,荏苒是有跡可循的。
一般來說,道義之俠主要是文化之俠,表現於俠義的理想構件和俠義的文化描述,以及具體俠義行為的精神抽象上;而私劍之俠,主要表現為與朝廷為代表的統治勢力相妥協的現實之俠;江湖之俠,主要是不與朝廷為代表的統治勢力相妥協的現實之俠。 ?

G. 俠文化的什麼是俠

俠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理想,一種飽含著夢幻與榮光的意志,無論於理是合是悖,無論於法是反是違,俠永遠固執著心中不變的追求。而這追求,是在呼天不靈時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應時的代地執法,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在執法不公正時,在合情不合理時,俠者驀然回首、橫空出世,代行著公平執法、救難救急的使命……
「俠文化」在漫漫的中華歷史上有著特殊而又舉足輕重的地位。特殊性在於俠是一種可以說是相當難以定義的東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進行的一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行動皆可以稱之為「俠」。而說俠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並非妄言,俠文化可以說是伴隨著中華文明起起伏伏而有久經風雨,同時它也可以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的一部分。

H. 俠文化的介紹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武俠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而搬上熒幕。不能否認,武俠小說影響了更多的人。它已不只是一種文學形式,還是一種新興的文化。若要問武俠小說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武俠迷們會告訴你,因為它的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因為它的精彩激烈的打鬥場面,更因為它所塑造的偉大的人格形象——這就是「俠」。

I. 什麼是中國的武俠文化

作家楊大俠指出,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J. 武俠文化的介紹

武俠文化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體現於武俠類作品的盛行,乃至影響到小說,漫畫,影視,電子游戲,音樂等各種媒體。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

閱讀全文

與俠文化包括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