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吳文化的地名怎麼樣

吳文化的地名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05 10:10:19

❶ 吳越文化是哪裡的文化吳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麼不同

「吳越」這個叫法實際是江浙地區的代名詞,而這個詞的最早來源,是源自於吳國和越國的國名,用來指兩個國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區

從商代後期開始,太湖流域的吳人和越人就開始分別建立起了國家。在當時,吳越兩個政權有著極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為敵對的對象。不過,雖然兩國打得你死我活,積怨殊深,但是卻同屬一個部落,在語言、習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屬於一個民系,可謂是「兄弟」國家。



❷ 吳文化的主要特徵

吳文化代表的基本特點主要有三:一是農耕文化;二是青銅文化;三是工商文化。泰伯為傳播中原文化,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百姓豐衣足食。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促成市鎮經濟的逐步形成,江浙之地一躍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域。近代以來,民族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發展帶。上世紀70年代起,無錫首創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盛極一時,又一次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繁華之區,今天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成為全國鄉鎮企業的一面旗幟。

吳文化最明顯的特色是「以水為本」。悠悠太湖水,潺潺伯瀆港,滔滔大運河。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淌,水的滋澤使江南水鄉變成了魚米之鄉。每一個無錫人都知道水對於這座城市的意義,每一個來無錫旅遊的人都知道那一句生動貼切的廣告語:「無錫,充滿了溫情和水」。溫情源於江南,秀水烘托靈山,「溫情」和「水」自然就從吳文化的壺中溢出,濯淘出無錫這座山水名城的大氣和靈氣。

❸ 吳文化到底起源於哪裡

「吳」的形成。相傳3100多年前商代晚期陝西岐山下周部落的首領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三兒子季歷有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叫昌。周太王認為周部落以後的興旺要靠昌,太伯、仲雍估計周太王想把王位傳給季歷,並且傳給昌,於是他們兩人假借采葯為名南奔梅里(即今無錫市梅村鎮),並按照當地土著人的習俗斷發文身(便於下河捕魚、打獵掩藏),來避開季歷,這種謙讓的美德傳誦至今,故今稱太伯為至德。後來周太王果然立季歷為王,並傳給昌,昌就是開創周朝的文王姬昌。太伯、仲雍在荊蠻之地與當地的土著人為伍,受到當地人的愛戴,於是成立了「勾吳」國,這就是「吳」的形成。「吳」同「魚」、「吾」、「無」同音,與吳地土語音相似,最早這個「吳」字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當時是以魚的形狀出現的。太伯、仲雍的南奔同時帶來了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就是吳文化。

文獻記載:《史記·吳太伯世家》、《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都有關於商末時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兄弟奔吳的記述。

《史記·吳太伯世家》《正義》:「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

《史記·吳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虞國大夫宮之奇的話說:「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以上文獻說明,太伯、仲雍因避讓王位,由中原而來,在無錫開創了吳文化。

吳地區域性文化在研究史上的三個階段。梁啟超為提出吳越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由衛聚賢先生倡導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提出了「吳越文化研究」,此為第一階段;五十年代江蘇省文博界尹煥章等專家根據出土文物(1954年6月發現於鎮江丹徒縣煙墩山的宜侯夨簋。西周康王時期的,銘文達120餘字的青銅器出土於江南地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郭沫若、唐蘭、陳夢家、陳邦福、岑仲勉、譚戒甫等知名學者根據銘文探討了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和早期吳國的歷史。宜侯夨簋出土於寧鎮地區的丹徒縣境,早期吳國的政治中心或太伯、仲雍南奔之地)提出了「考古吳文化」的概念,認為吳文化就是吳國文化,此為第二階段;八十年代在無錫市堰橋鎮崛起了由農民創辦的以吳地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園林——吳文化公園,並成立了民間第一家社科研究機構——吳學研究所,提出了吳地區域性大吳文化,此為第三階段。

吳學研究所提出的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性大文化,它是由先吳文化、吳國文化、後吳文化三個歷史時期組成的。先吳文化是從距今一萬年的太湖三山文化以及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崧澤文化(距今6000-5000)、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馬橋文化(距今4000-3000,夏末商初),有時我們把共同文化特徵的河姆渡文化也列入序列,這是考古文化階段,是吳文化的源頭;吳國文化是從商末岐山下的周太伯、仲雍南奔吳地梅里與當地土著荊蠻結合,建立勾吳古國,經過近700年,25代君王的傳承,傳至夫差滅國;從越國滅吳,楚又兼並越,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轉為大一統下的一個地區,稱為吳地,以後經歷代王朝更替,從統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到統一,作為一個地域,它的文化繼續存在並在不斷發展。又與中原文化及各區域文化呈現有同有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獨具強烈個性的地域文化風採的後吳文化,我們稱它為吳地文化,或稱吳中文化。這一萬年的歷史走向,說明吳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吳地的地域范圍到底有多大?經過我們對吳地文化的研究,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吳文化,它的存在不是靜止的,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也在變。它不是孤立的,必然與橫向發生聯系,不同地域的劃分,不是隨心所俗的,通常以地理的自然環境所蘊含的不同特徵,物質的精神的不同基礎和形態,由此而構成區域的標准。所以對大吳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長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形象地說是以太湖為腹心,上海、南京作首尾,蘇州、常州、無錫、鎮江、杭州、嘉興、湖州為節肢,旁及南通、揚州的一個地域整體。

吳文化與無錫的關系(三個發祥地)。3100年前太伯帶來中原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吳文化,開創了江南文明,成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也造成了吳地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上世紀二十世紀初,無錫民族工商業崛起,出現六大資本集團:榮(麵粉大王、棉布大王榮德生、榮宗敬)、唐(唐保謙、唐驤廷)、薛、楊、周,從他們發跡的背景來分析,他們中有依仗官僚發跡的如楊家,楊宗濂、楊宗瀚辦業勤紗廠;有半官半民的如薛家,薛南溟、薛壽萱辦永泰絲廠;有全民間行為的榮家,榮宗敬、榮德生的保興麵粉廠。這此實業家和工業的形成使無錫一躍而為全國居上海、天津和廣州之後與武漢並列的第三大工業城市,無錫成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農民從以前手工業、農業為主的農商經濟模式走向發展農工商復合型經濟模式,無錫成為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無錫工商業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大發展,得益於無錫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這種吳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責任心使吳地人奮發向上,努力爭取,開拓創新,尚德務實,開創了如此宏大的局面。

❹ 吳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江陰,有哪些紅色教育基地呢

江陰,無錫所轄縣級市,位於無錫市北側,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長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江陰境內經濟實力較為強悍,歷史悠久,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遺留古跡較多,古遺址有20多處。那麼除了歷史遺留古跡,江陰還有哪些紅色教育基地呢?

第四處是渡江戰役烈士陵園,位於江陰市夏港街道李溝頭村。這里是為了紀念在渡江戰役李溝頭和小河溝戰斗中犧牲的111位烈士而修建的,如今這里已經修建成陵園,成為江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❺ 吳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徵:

1、上善若水,兼容並蓄。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吳地沿江環湖,境內水道縱橫,河港交錯。人民食則稻魚菱藕,居則枕河人家,行則舟橋兩便,業則漁殖蠶桑。在明清時期則成為中國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隨物賦形,融匯百川,吳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鮮明特徵

2、崇文重教,經世致用。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同樣賦予了吳地人民聰慧陰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徵。富而思禮,安而重教。吳地文風興盛,清朝全國114名狀元中,江蘇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蘇州籍狀元26名,比例過半。

3、柔中蓄勁,雅不廢俗。

至柔者至堅,吳地水文化中「隱者」和「道家」的元素發展到極致,便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誠如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普通市民呈現的「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猶有先秦時期吳地先民「輕死易發」的遺風。吳地長時期高度繁榮,士農工商等百業融合發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響,則帶來雅俗並舉的別樣風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數千年風流繼世、繁華迭代,吳地傳統手工技藝之精緻精雅難以置信,子岡玉,供春壺,是一代大匠「技進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動體現。除吳地及國內外博物館藏的豐富珍貴文物外,還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5)吳文化的地名怎麼樣擴展閱讀:

吳文化是開創江南古文明的源頭,吳泰伯開創的基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具有740年的歷史,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可比擬的。

對真理的追求要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泰伯浩氣存千古,肝膽留人間。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吳歌如海源金匱(金匱即今無錫)」之說。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詩歌和無錫地區的土(山)歌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吳歌,促使古老的所謂「荊蠻文化」和北方文化結合而發展成為吳文化,無錫是發祥之地,創出了無數的光輝燦爛的無錫山歌、田歌、村歌、漁歌、圩歌、船歌、情歌......等,這都是泰伯及其後人的豐功偉績。

有史記載可知,無錫是具有3200多年歷史的古城,隨著考古的進展、歷史遺跡的發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斷言無錫的古文化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吳。

❻ 吳文化的發源地究竟在哪裡

吳文化的真正的發源地是在常州武進淹城。梅村之說不足為憑。
歷史上有這么幾個訛傳:
1.關於吳太伯南奔所在地之謎。原先一些專家認為吳太伯難逃到無錫的梅里鎮,其實這是唐代歷史學家對《史記》的誤讀。太伯南奔真正的到達地是南京江寧小丹陽鎮的梅里村,在那裡住了幾代;然後遷往鎮江以東的朱方地區並在那裡居住了不到100年,最後遷往在常州淹城至闔閭城之間的廣大地區。先吳人在常州居住的時間是江南五市時間最長的,而先前自認是吳文化中心的蘇州,吳人只在那裡居住了即將滅亡的幾十年。
2.關於大小闔閭城相爭之迷。一些思想保守知識面狹窄的專家(包括大部分蘇州人和政治家)自認為大闔閭城就是現在的蘇州城,小闔閭城即是常州雪堰和無錫黃埭交界處遺址古城。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和不負責的,也是學術界最大的冤案,政治上最大的腐敗!真正的事實是:大闔閭城即是常州雪堰的闔閭城,而小闔閭城責是常州寨橋鎮靠鬲湖邊的軍事水寨。2000年前,隔湖和太湖是連在一起的,小闔閭城是一個軍事防禦的軍城,上可抵禦北方來敵(由隔湖向西北方),南可攻防南面之越國(由隔湖到太湖向東南)。
證據1:蘇州城根本沒有春秋文物事實的證據,只有少量漢代歷史的遺跡,這是對信奉蘇州是吳文化中心的那些所謂專家的最大諷刺!而常州闔閭城的大量出土文物明顯地顯示出春秋時期的吳文化中心真正所在地。
證據2:當時吳國與越國發生戰爭時,是當時中國境內最大的水戰。如果闔閭城在蘇州,她和越國(杭州寧波金化一帶)發生戰爭何須繞到太湖裡去打?!只要在吳江湖州打仗就行了。而發生水戰只可能吳越兩國隔水相望。因此這又是給蘇州是吳中心這個謠傳的一個大耳光!所以只有常州和越國才是隔水相望的,真正的吳越春秋的所在地是在常州。

❼ 著名吳文化地名來歷:煙火千家青陽鎮

還想要了解》》 青海湖牛身豹首海怪傳說

位於江陰市南部的青陽鎮,處在錫澄運河、錫澄公路的中段,南面與錫山堰橋隔河相望。青陽鎮交通便利,市集繁華,工商並茂,素有「小無錫」之稱。

青陽舊名青,是個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1974年至1976年,境內南樓村一帶出土石刀、石?、石斧、石鑿等磨製石器,以及黑皮陶、碳化稻穀等屬良渚文化的文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先民聚居生息。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從北方遷來的葛氏在芙蓉湖邊墾殖,流民便來聚居,青陽集市形成,當時稱「江陰軍下草市」。關於青陽的命名,當地自有一種傳說,叫「先有道成墩,後有青陽鎮」。

北宋葛勝仲有《道成墩》詩敘述了其中的來龍去脈:「??一羽翁,奇骨兩目方。乃以貧自樂,餐霞辟穀腸。混世人莫識,結茅居僻荒。一墩僅十畝,培?萃彼疆。惠峰作南屏,秦望橫北牆。隱此不記年,悟仙號青?;翩然仙道成,陟墩神遠翔。

指墩名道成,人以許仙揚。豈無緱山人,吹笙雲錦裳。令威去千年,歸來賦歌章。青?得仙去,千古傳此鄉。訛而為柳跖,吳魯路渺茫。柳為橫行盜,安肯城此旁。不知何愚人,魚魯昧審詳。至今傳名誤,使志來其將。吾為正斯謬,百世流余芳。」

解讀這首詩可以了解到,魏晉時汝南人許遜是位道士,後來被封為「神功妙劑真君」。他擔任過旌陽(今湖北枝江)縣令,又稱許旌陽。許遜棄官東歸,周遊江湖,來到青陽西北處結廬煉丹。

他看到近湖一帶地勢較低,就運來泥土填高地面,形成道成墩,離這里不遠處慢慢形成了青陽鎮。還有一種說法青陽地名是由旌陽音演變而來。也可參見《乾隆江陰縣志》記載:「許旌陽宅在青?鎮西,運河之南,有阜名道成墩,上建旌陽祠。」

古代青陽的文化教育源遠流長。北宋時,士大夫設塾授徒之風已盛,人才不斷涌現。宋江陰望族青陽葛氏,世代儒學,簪纓相繼,一門出了33位進士。僅被唐圭璋收入《全宋詞》的就有葛勝仲的《丹陽集》、葛立方的《歸愚集》、葛郯的《信齋詞》,葛立方還有《韻語陽秋》被收入《歷代詩話》。

葛氏的詞在宋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定位置。後人評價宋代父子兩代皆為填詞名家者,有前晏殊、晏幾道,後有葛勝仲、葛立方。地方文化教育源遠流長,明正德十年(1515)青陽辦社學,清代設義塾,《乾隆江陰縣志》載:「青?川原清曠,多秀民文士……為一邑之最。」青陽鎮鍾靈毓秀,人才輩出。

現代有地政學家祝平、出版家李小峰、地理學家李旭旦、氣象學家朱炳海、教育家謝家玉和薛紹清、農藝學家謝家駒等,並有知名民族工商業者薛福基、葛鳳池、劉永康、葉吉廷等。

明清兩代,青陽鎮集鎮夾錫澄運河為市,是往來船舶的停靠地。長期寓居蘇州的江陰人王稚登有《夜泊青?有懷》詩雲:「賽燈濁酒傷神,流水浮雲自親。珠斗闌干碧漢,金風蕭瑟青蘋。半圓半缺明月,江南江北美人。何處一聲長笛,相思各自沾巾。」清王士楨《青?橋》詩雲:「門對青?橋,家近芙蓉湖。與郎不相見,為郎歌拔蒲。黛色連天際,蒼蒼秦望山。

東巡殊不返,留恨此山間。白舫煙中樹,青山水上樓。澄江風物好,殘臘只如秋。修竹被晴川,滄漪映空曲。日夕雪初消,人家在綠寒。」

青陽鎮成為江陰、無錫、武進3地10多個集鎮聯系蘇錫常的紐帶。清代青陽的糧食、棉布、煙酒、雜貨、葯材、飯鋪等行業交易活躍,為江陰南鄉主要棉市、布市,遠近棉花也在此集散。光緒年間先後開設6家繭行,形成江陰最大的繭市。

此後,米行、竹行、豬行、棉布店、鹽棧相繼開設,至1936年,集鎮商號超過五百,青陽成為無錫北外的米麥、蠶繭、紗布、食鹽的主要集散地。至今,青陽已建成文明、富庶的現代化新型城鎮。

❽ 對於吳越文化的感受100字

蘇州古城區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伍子胥奉命選定了這塊十四點二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吳國都城,北拒長江、南依太湖、沃野環繞的風水寶地在經歷了兩千五百一十八年的歷史滄桑之後,其河界並流、三縱四橫的城市格局依然保存如故。
走進蘇州,欣賞經典園林,聆聽吳儂軟語,品味蘇菜的甜,那精美的絲綢、絕品的刺綉、甜美的評彈、醉人的崑曲,讓人感受到的是對文化的珍視和東方水城古城的魅力。

閱讀全文

與吳文化的地名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