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李硯祖的文化水平如何

李硯祖的文化水平如何

發布時間:2022-11-05 17:12:52

⑴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里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里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這是因為《百家講壇》於2001年7月開播。是一檔向大眾普及歷史知識、傳播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它的出現也是基於社會需求。當時由於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也不高,那些古籍大多晦澀難懂,普通人很少會去讀,除非是從事相關歷史研究的學者。

一流的專家忙著做研究,沒時間來走秀。但二流三流的專家還是專家,稱之為「貨」有點過分。大部分都是行業精英,也在學校教書。講課是他們的老本行,那就讓他們在《百家講壇》里給全國人民講課,保證節目既能滿足雅俗共賞。以上就是對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里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這個問題的解答。

⑵ 如何去寫李硯祖的《形意之間》的讀後感

圖書簡介
《形意之間:平面設計欣賞》一書以平面設計的歷史為主線,從形式語言、視覺傳播、設計經典、觀念與風格等方面展開論述,力求完整清晰地勾畫出不同社會背景下平面設計發展的脈絡和軌跡,呈現圖形藝術的開放性思維和歷史性探索,詮釋設計經典的美學意涵。
編輯推薦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碩士生導師。
本書圖文並茂。以設計實例讓我們體會設計之美。
全書文字優美,專業設計人員可以通過設計實例得到借鑒,體會設計的技巧和規律。普通讀者可以了解如何欣賞平面設計,體會圖形之美,文字之美。
目錄
目錄
上篇縱深處的歷史
第一章逆流而進的目光
一始於原初的交流
二技術發明與進步
三社會變革與經濟脈動
四美與審美的文化視角
五設計專業化的確立

⑶ 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版」的一道題: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中國古代藝術設計象徵性在中國古代陶瓷中的表現

古代的陶瓷無論從設計理念,還是設計過程和作品的實際用途,均以實用為原則,並不是特別追求造型的獨特性和裝飾的繁復性,但無論造型、紋飾均深深地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它蘊涵了創作者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現了一定的象徵性。

(1)造型的象徵性

中國古代陶瓷的象徵性是以中國民族傳統的文化背景為根底,陶瓷的造型積淀了社會的價值和內容,同時又不是純客觀機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對外在的自然高度地凝練和升華,從而使器物具有高度的審美功能和意義。陶瓷的造型設計經歷了有仿生、象生、寫實表現逐漸到抽象化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陶瓷造型的象徵性也就慢慢隨之而出現。它們往往在實用的基礎上表現人們的希望和寄託,相當大一部分含有驅凶辟邪,祈福保吉的象徵意義。1975年出土的「青釉龍柄雞首四系壺」,頸部中間緊束、飾凸弦紋兩周。肩部前有雞首形流,後有龍首長柄連接於盤口及頸部,兩側各有方形橫系兩支,器身修長,中心合理穩定。長柄的設置既增添了器形的氣勢,又便於以手提握,而龍柄雞首造型不僅便於使用,而且雞諧音「吉」,在滿足人們使用目的的同時,賦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託,是吉祥如意的象徵,給人以精神愉悅。陶瓷的造型除了雞首壺之外,還有羊頭壺、葫蘆壺、鴛鴦造型的器物等等,它們要麼是因為發音諧音吉祥,如雞首壺、羊頭壺;要麼是與事物本身的習性相關。如鴛鴦,因為野生的鴛鴦向來成雙成對,因此歷來被視為夫妻恩愛的象徵。

(2)紋飾的象徵性

紋飾是裝飾花樣的總稱,又稱花紋、花樣,從其藝術本質來說,它必須附存於工藝品的本體上,從這個意義上看,它不具有獨立的價值;但它往往表示人們的認識和約定俗成的觀念,它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紋飾作為一種普遍的藝術和文化現象,從陶器出現之日起,就受到設計者、製作者的重視和運用,它比造型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表達人們的某種情感和寄託某種願望,不論是實用性的陶瓷器的紋飾,還是藝術陶瓷器的紋飾,「紋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紋飾有的用客觀世界存在的東西,也有用人的觀念構造的東西。

從遠古的簡單紋飾到明清的吉祥圖案,它們很多都具有象徵性。陶瓷紋飾的象徵性和造型一樣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徵含義。在中國傳統的紋飾中最有代表性並且為大眾所喜聞樂道的應該是龍紋和風紋。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是積聚著各種獸類特徵的想像的產物。在宋以後,多表示天子、權力;在民間,則表示吉祥、喜慶、勇猛、神威等意義。鳳紋是商代後期出現的,比鳥紋更加華美,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鳥,被賦予祥瑞之意,多有美好吉祥的含義。

不同的紋飾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它們不僅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組合起來運用,一方面增添器物的美感,另一方面賦予器物更豐富的象徵意義。現藏於故宮博物館的「五彩鳳紋鏤空瓶」,紋飾集鏤雕、浮雕和彩繪工藝於一體,給人以秀雅華美之感。口部鏤刻如意雲頭紋一周,雲頭紋結構相同,排列勻稱。頸部鏤刻三組:紋飾的上部為雙層蕉葉紋,蕉葉之間連綴著折枝散花和蝴蝶紋;中部環狀凸起,上雕獅面雙耳,雙耳之間飾團壽紋,垂雲之間飾團花紋。肩部四面繪青花菱花形開光,開光內繪青花五彩花果紋,開光外菱花彩錦地上飾折枝花紋,組成帶狀裝飾圖案;腹部鏤刻九鳳,九鳳有九鳳朝陽,鳳鳴九霄之意。脛部鏤刻以示八方,周圍為彩繪菱形錦文,八孔之間飾以八寶紋。在這個器物的紋飾上有很多象徵性:如意雲頭紋、鳳鳥團花紋、八寶紋等象徵著如意吉祥,蝴蝶紋、團壽紋是長壽的象徵;纏枝蓮則是連綿不斷、長久美好的吉祥意義。

(3)色彩的象徵性

與造型、圖案相比較,色彩的審美是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的。中國古詩里很早就有:「遠看顏色近看花」的名句,陶瓷的色彩是多種多樣的,但在封建社會里,黃色的象徵性最為強烈。黃色是五色之一,《易經》上說:「天玄而地黃。」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五色配五行和五方位,土居中,故黃色為中央之色。《易經》又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所以黃色自古以後就被當作是居中的正統顏色;陶瓷中的黃釉是皇家控制最嚴格的釉色,金黃為至尊之色,「黃」與「皇」同音,明清兩代黃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私造黃釉者要殺頭,清代規定里外黃釉為皇太後、皇後用,里白釉外黃釉為皇貴妃用,黃地綠龍為貴妃用,以下姘妃則不許用黃釉瓷器,只准用綠釉紫龍器和綠釉紅龍器。在這里,色彩已經完全成為觀念性的闡釋和象徵性的比附,而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視覺表現形式或感性的知覺形式。
中國園林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園林建築與其他建築不同,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然也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中國古代園林有著漫長的歷史,是一個園林發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連綿不斷地發展的國家,從先秦至明清,數千年來,歷朝歷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靈台,接著是從三國至南朝的齊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從齊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從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後為明清時期(公元1368年-19世紀),此時的明清中國園林,發展到了頂點,更講究意趣。「趣」為情趣,求神韻;「意」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內涵。這時的園林,山水林木,其實己經化作人的自我價值,或者說以此與人交流,達到更深的哲理性。縱觀中國園林歷史,明清園林的造詣境界,是東方古代園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後不可能再有其他園林相企及了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於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茫茫太空的畏懼。夏商以後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後,對這種主宰的崇拜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並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後,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這種思想促使人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以後的園林建設中更是遵從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此時期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多與離宮相結合,建於郊外,少數設在城內的規模也都很宏大。其總體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有的則是靠人工開鑿興建,其建築宏偉渾厚、色彩豐富、豪華富麗。並且其園林藝術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學藝術成了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所建之園處處有畫景,處處有畫意。這一時期宮苑園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時期園林的另一個特點是建造的數量大,特別是清朝。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築尺度大、庄嚴,園林的布局多為園中有園。在有山有水的園林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園林建築起控制和主體作用,也注重景點的題名,形成清代山水園林與建築宮苑的明顯特點。這種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利用西山泉水製造水景;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莊以山林景色見長以及故宮中的乾隆御花園,還有眾多的私家園林,如有著悠久人文傳統的江南的拙政園(建園明正德年間),中部總體以開放的水景為主,建築景觀為輔;網師園(最早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園內建築稀少,但主次分明、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內有景;無錫寄暢園(建於明正德年間),西靠惠山,東南有錫山,泉水充沛,自然環境優美;江蘇的蘇州園林,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⑷ 請問刑良坤是什麼人及有關於他的事跡

狂人刑良坤語錄: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藝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成長於大連。
大男人——身板粗壯,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偽裝,敢想敢闖,底氣足,脾氣犟,拉弓不回頭,行事無商量。
大渾人——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工廠鉗工、電工、維修工,辭職做過個體、養花、賣花、搞收藏,做陶藝。
大情人——喜歡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維靈敏,是他事業發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傾家盪產、幾度離婚,價值百萬元藏品無償捐獻,又借錢拉債搞陶藝。正如他愛說的一句話「我赤腳的難道還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項陶瓷發明專利、2萬余件陶藝作品成為世界陶王而被稱為大名人;愛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藝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太少了、陶藝成功只能靠我,我應該得諾貝爾獎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碼也是億萬富翁,但是他又很窮,曾經四處行討。有老外出1300萬元買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賣,愛朋友不愛錢。

想得諾貝爾獎的陶藝「怪人」

邢良坤,圈內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評價卻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個農民!結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書。」
「他啊,絕對是個天才!就沖著那20多項專利發明,兩萬多件陶藝作品,稱他為世界陶王絕不為過!」
「這小子,桀驁不馴,像匹野馬;還特別能吹,敢說大話。」
……
就是這么個褒貶不一的邢良坤燒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的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兩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搞展覽,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後,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藝界,邢良坤是個異類,但你又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將他當作常人來看待。在研究硅酸鹽的陶瓷領域,他取得了20項發明專利,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並運用他的專利創作出2萬多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陶藝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日本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以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藝術的人都喜歡晚睡晚起,所以當我們約定邢良坤早上8點來賓館接我們的時候,覺得很過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現在已經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魚兒啦。」邢良坤一見我們就噼里啪啦地說開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車子跑得飛快。「開車就得像我這樣,反應靈敏,伸縮自如啊。我不吹牛,我開了19年的車,大小事故沒有出過。」邢良坤的嗓門又粗又大。這是個一見面便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驚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魯莽,這個山東大漢的直率還是很可愛的。他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總是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一輩子什麼都學過,就是沒有學會說假話。」

百年陶藝有了飛躍

「這個吊球是我剛學陶藝的時候燒的,裡面是五層吊著,層層都有活環死扣,一層層包起來的。直到現在它還是個世界之謎。」
「再看這個,三個泥條頂起來一個球,球體也是泥條,里邊還帶個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規,因為泥條不能多層連接。但是它就是層層連接,還不帶裂的,你想仿製也仿製不了。」
邢良坤既非學院派,也非民間藝匠,卻在制陶工藝方面,獨創出了火焰定位、懸空陶塑、無接面陶塑、泥條多層連接、多層轉心瓶、多層吊球等被業內認為是「不可能」的高難度現代制陶技藝。僅5年的時間,他在釉的配製上又開創了立體開片釉、套彩珍珠釉、紅天目、多彩網釉、釉面開片等,多色立體開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邢良坤有點狂。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幹了些什麼?
「5歲開始流浪,做過農民、木匠、工人,刷廁所、掏糞、掃大院、做裝卸,什麼活沒干過?」這段很長的艱苦歲月,極大地磨煉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這個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廠里,車、鉗、銑、鉚、電焊、鉗工、木工、維修,都是第一流的。這就是我的脾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說過,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養君子蘭。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對花一竅不通的人,後來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養的君子蘭就是比別人好,不光是在大連,整個東北三省,他是公認的養君子蘭的一把好手。去年開始,邢良坤又喜歡上了養魚。現在他家裡,養著好幾大缸的魚。經常有人將快死的花草魚兒送到他這兒,經過他的照料都會奇跡般地復活。他可以為搶救一條魚一夜都不睡覺。他覺得自己和花鳥蟲魚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溝通,他懂得它們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整個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針一根線,大到整棟樓房,你找不著一個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壞馬上修,因為我這個家裡不允許有一點毛病,有一點壞的東西。」
「什麼都不愛好的人活到50歲都很難,愛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長。為什麼?他愛好的時候,他在用腦子啊。」
邢良坤喜歡「吹牛」,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他覺得世界上幹事情認真的人太少了,像他這樣聰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須成功!我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靠賣蘭花賺了七八百萬,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則是將手中的錢全部換成了陶瓷、古董和傢具。他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藝來。1989年,他舉辦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全部藏品,他不為所動,卻將1300多件珍品悉數捐給了遼寧省博物館。他說:「多好的藏品,也是別人的,我已經研究透了,我要燒陶,要把邢良坤三個字寫進陶藝史。」於是,邢良坤又開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後的五年裡,邢良坤日夜圍著陶土和窯爐轉,捏陶坯、烘水分、進窯爐……他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經歷了上萬次的失敗,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處理、胚的濕度、進窯的煙霧度等參數。每天邢良坤要燒4窯爐,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氣,捏掉4噸的泥巴,一年下來,「燒」掉的人民幣少說也有兩三百萬。燒到最後,飯店也頂出去了,老婆也跑了,連吃面條的錢都沒有了,邢良坤又回復到傾家盪產。
「那個時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現在的妻子,是這個有著二十來號人的陶藝研究所的總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窯邊呆著,簡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別地冷,手腳都凍僵了。」說到邢良坤,傅美卻是一臉地幸福:「他呀,就像一個大小孩,最喜歡那種亮麗搶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氣一樣,也和他的燒出來的陶瓷顏色一個樣。」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佔有,而是創造!在英國的時候,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八十歲老人還在那麼認真地工作,很感動。我把那種精神學過來了,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垮了什麼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國寶,只送不賣!

燒窯就是燒錢,但是邢良坤從未出售過一件作品,所以現在的他其實是過著行討的生活。從1989年至今,很多人無私地資助過邢良坤,如果沒有這些人,別說燒窯,就是全家人吃飯都成
問題。邢良坤說,為了這些人,他必須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賣,都要以捐贈的形式回饋人類社會。
在致力於陶藝創作的同時,邢良坤還擔任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館研究員。他的業余愛好是溜車,他喜歡開車,開得飛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駕車四處旅行,但不是現在。他有三個孩子,他的技藝不傳給他們,他要將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科學家不就是人類的財富嗎,我要為人類作貢獻。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個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我要將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人類,讓人們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奮斗的歷程。其次,還要辦一所最高級別的陶藝教學基地,讓人們自由學習,自由發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藝品

除了滿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萬里挑一的精品

你見過人力與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嗎?「邢陶」就是人力創造與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用傳統陶藝的語言解釋它似乎有些蒼白。一些專家說,「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鑄與再造;一些專家則說,「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創造力與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張力讓人們目瞪口呆。你看,泥土與神思在藝術家的手下未曾脫胎入爐先有一變;繼爾在火力與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變;及待千烘萬烤熱度消失,又驟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觀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紅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內外博物館界、藝術界的連連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變了一些博物館多少年來近乎「苛刻」的收藏規矩。

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派出以朱誠如和楊新為首的堪稱中國一流的收藏專家到遼寧大連市邢良坤陶藝研究所,對「邢陶」作品進行「史無前例」的鑒定、收藏。楊新副院長不無感慨地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時我們發現了他,當時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後我們又破例收藏了15件。現在國內搞陶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還是跳不出傳統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國內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代表。他最大的特點是敢創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設計等都有創新,像他的瀑布紅、珍珠套彩釉、立體開片釉等,以前我是沒見過……

泥條連接陶塑 球體陶塑

著名書畫家關山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後,揮筆題寫了「絕世天珍」4個大字;中國當代陶藝界學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寫下了《當驚世界殊》的評論文章,盛贊邢良坤的陶瓷藝術。

幾年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中津萬象園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海內外著名藝術殿堂展覽後,引起了海內外藝術界的強烈反響,「邢陶」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收藏的珍寶。

窯變開片茶道碗 釉里紅開片茶道碗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館長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陶藝大師邢良坤。柯玫瑰說,邢良坤運用他曾當過鍋爐工的經驗建起了自己的窯爐,發現了風與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敗以後,他終於掌握了立體開片技術。柯玫瑰評價說,「傳統的技術曾使中國藝術家在陶藝界沉默了幾百年,然而邢良坤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破例聘請中國陶藝家邢良坤為該館遠東地區客座教授。

珍珠開片茶道碗 流淌紅釉茶道碗

有人說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藝王國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愛。「邢陶」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時,邢良坤在展覽會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藝家的製作過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講出一個製作過程來,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項發明專利全部贈送給你。邢良坤的這番講話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後,但卻沒有人能站出來和這位來自中國的陶藝「大俠」打擂。邢良坤說,我的作品可以裝滿一個半盧浮宮。有一天我的作品會在全世界的博物館裡面收藏。

人體陶塑 人體陶塑

舵輪陶塑 人體陶塑

http://blog.hexun.com/htour/378221/viewarticle.html

⑸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可以報考哪些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考研科目:4門科目

政治 英語(學碩考英語一,專碩考英語二) 專業一(一般來說大都是理論) 專業二(手繪為主,也有部分院校還是理論)

視覺傳達設計考研專業課考試內容:
視傳專業理論一般都是考設計概論或者設計史,比如: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尹定邦《設計學概論》、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工業設計史》等等。
視傳專業手繪一般考:海報(招貼)、裝飾畫、插畫、包裝、VI/字體設計、UI設計、信息界設計等,有些院校初試會考的比較獨特,如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考人物線描和裝飾畫、東湖大學考設計素描、蘇州大學考水粉...

視覺傳達設計考研學校選擇:

常常看到很多小夥伴為了考研選擇什麼學校而糾結萬分,考研和高考不一樣,不能等到分數出來了才仔細地選擇,所以選擇要報考的院校是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的。有很多考生沒有考研成功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對自己的准確定位,或者對院校沒有好好去了解。本文在這里也給大家一些建議,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考慮,選擇你的理想目標~
個人能力
個人能力是選擇目標院校最基本的條件。考研雖然沒有高考那樣的千軍萬馬,卻也免不了激烈的競爭,是需要策略的。競爭不僅需要面對其他考生,更要面對自己,了解自己。不要好高騖遠一味地想要報考牛氣沖天的學校,也不要太看輕自己的能力抱著能考上就行的心態選擇目標院校,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專業理論和手繪的水平怎樣?文化課成績怎樣?有多少准備時間?學習能力怎樣?給自己一個較為准確的定位,再做出正確的選擇。
興趣方向
視覺傳達設計也是一個很大的方向,各個院校的側重點可能會有所不同。選擇考研的同學們不應該只是把目標定在考上研,而是也要考慮以後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可以多了解一些相關院校的信息還有這些院校導師研究方向的信息等等,不要到頭來又埋怨自己考上的學校不合自己的口味。
競爭情況
了解一下各個院校近年來考研的錄取分數線、報錄比等數據信息,將各個院校的情況進行一些對比。觀察自己感興趣的院校近年來的考研態勢,再結合自身情況,謹慎考慮。可以適當地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挑戰,不要被一些看起來有點嚇人的數據打倒哦~

⑹ 從材料,技術風格三方面,談談我國古代工藝美術設計中的作用與影響

傳統工藝美術是通過手工技藝來完成的,建立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它帶有明顯農業時代的特徵。雖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民藝品,但大部是為少數官僚士大夫階層服務的產物,儒士的審美趣味道決定著傳統工藝美術的方向和發展。而藝術設計是在工業化大生產中完成的,建立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它帶有明顯工業時代的特徵,為大眾服務,民主的意識較強。
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地位地下,是歷年重視官本文化貶抑民本文化的結果,中國古代的封建等級制度決定了工藝匠人的生存狀態。不可否認絕大多數的工藝匠人的文化水平的局限,導致許多工藝技術的緩慢提高和發展,以及一些工藝技術的失傳。而藝術設計的從業人員基本上受到了較好的專業教育,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大大提高,在設計定位上圍繞市場,有系統的方法論作後盾,創作上保持一種自由自主的狀態。
傳統工藝美術相對於當代藝術設計在美學上,實質就是手工技術的裝飾美與機械技術的功能美的比較。手工技術的美常帶有個人的情趣,貫穿著個人的精神,保持著經驗、感性的特徵,以裝飾為美。而機械技術的功能美是建立在流水線基礎上的,以實用功能為最終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標准化的和諧、統一和理性的技術美特徵。
功能美與技術美是當今藝術設計美學中的主要內容。如果說工藝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那麼藝術設計就是以科學和藝術作為結合體。因此李硯祖先生將原來設計美學的功能之美與技術之美基礎上又延伸出了科學之美,這也正反映了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學科是有機地向前發展的。
工藝美術是與傳統農業、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價值模式契合的原生藝術,而藝術設計是與工業化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復合藝術。作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藝術設計比工藝美術更能體現當代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集成性和跨學科性是它的時代特徵。師徒相授,子承父業是傳統手工藝技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技藝熟練的老師,對本行技術幾乎隨心所欲,它的手口傳承方式,卻決定了它只能是一種"意會知識",偏重經驗的積累而缺乏系統的理論。一代代能工巧匠,只是習慣於按經驗辦事,只能滿足於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當代的藝術設計理論是以西方的思辨的哲學體系為依託的一種被理論化、體系化的了"編碼知識",即使脫離了面對面的言傳身教式的傳承方式,也可通過文字、書刊或其他傳媒進行傳播。
藝術設計還引進了系統論作為科學研究的指導方法,以現代系統論為代表的科學研究成果,使人們認識到事物是一個多層次,多時空的網路交叉結構,它促使人們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傳統工藝美術的基本專業有染織、裝潢、陶瓷、服裝、特種工藝等等,而當代藝術設計的基本專業為工業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平面廣告等等。因此,二者在專業門類上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從中也反映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需要什麼,被稱為"工藝美術"或"藝術設計"的這個有機體,就會自動調整其專業設置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⑺ 陶藝是誰發明的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中國陶瓷的高峰時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驕。盛唐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文人也出入邊塞,習武知兵,當時著名詩人很少沒有親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的生涯。這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們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時李白那種豪邁氣度,依舊躍然紙上,這就是大唐氣象。陶瓷進入了唐代,才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瓷器高峰時代。奔騰的駿馬,「沙漠之舟」駱駝,肥碩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艷麗的唐三彩成為唐代陶瓷工業繁榮的標志。唐代商貿極度繁榮,使得銅錢不敷應用,為了聚銅制錢,朝廷詔諭天下禁用銅器。瓷器使用越來越廣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詔「制器進御」,同時派官員前來管理燒制瓷品,銷行全國。
盛唐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專門燒制青瓷的越窯,聰明的工匠試制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瓷胎輕薄緻密,釉層晶瑩細潤,在入窯前還要在匣缽上加以特殊處理,最終燒成了潤澤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為代表的邢窯生產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發出金石之聲。四川等地也燒制白瓷,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杜甫將距成都不遠的大邑白瓷描繪得細致確切。黑、黃、花瓷及絞胎瓷器燒造成功,以長沙窯為代表的彩瓷、鞏縣青花瓷的出現,壽州窯黃釉瓷的燒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較簡單的抗衡。從唐末五代開始,中國瓷器史上出現了名窯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趙匡胤被部將擁戴為皇帝,建號宋,從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比較穩定,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社會進步,但盛唐時期那種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漸喪失。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歡素雅嫻靜的釉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色調。兩宋時期官窯制度確立, 「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等各領風騷。官窯的瓷器形成了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這標志著中國瓷器製作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國科技、文學和藝術高度發達的時期,陶瓷業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宋瓷的美學風格,近於沉靜素雅,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質地之美。宋代統治者為從根本上摧毀吳越國的政治基礎,將生產秘色瓷的上林湖窯工征調到北方,從而加強技術力量,使北方諸窯興旺發達起來。秘色瓷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佼佼者,卻伴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書中繪制器形圖,還記錄器物的尺寸、銘文等供人們研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這種著錄在文物鑒定史上是一種創舉,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宋代還出現了「六大窯系」即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此外還有著名的建窯、吉州窯、潮州窯、繁昌窯等。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應運而生的產物。同時因為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會導致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就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此時不同的窯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獨特風格,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要,開始生產一種富有詩意的名稱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龍泉瓷器。龍泉窯迅速發展,除了龍泉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入金以後,北方瓷業衰落,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金銀外流,「命有司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屬博易」(《宋史·食貨志》),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和東南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這種情況到了元代仍有盛無衰。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於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
同宋並列的遼金,是我國契丹族與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遼代的制瓷業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發展起來的。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多次對定州等地進行掠奪。定州是定窯所在地。離定州不遠的邢窯一帶60多年之中發生戰禍28起,《資治通鑒》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遼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窯。遼金的瓷窯,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窯等7處之多,遼金的瓷業成就主要來自華北地區漢族工匠的創造。
唐代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晚唐五代時期才通過貿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窯、邢窯、長沙窯等瓷器的輸出主要靠「絲綢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同時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的海路運往國外。宋代我國瓷器運銷到外國,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東南亞和東亞等國出土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儀態和風范高貴、典雅,為後世陶瓷業長期模仿,令人贊嘆並為之傾倒。

中國陶瓷的「獨秀」時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的分裂局面,它為明清兩代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瓷器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國內市場的統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刺激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府重視對外貿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禁民間私自貿易,但事實根本無法禁絕,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瓷業機構,專門負責官府用瓷及官辦貿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術、原材料等多種優勢,這對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促進。明代初期,景德鎮設御窯廠,專門燒制官府用瓷。為確保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官府把在戰亂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來,景德鎮制瓷規模空前龐大起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業繁榮的景象。中國制瓷業由宋代「百花齊放」,進入了景德鎮窯「一枝獨秀」的「獨秀」時代,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鎮制瓷業在元代進入了一個創新時期。工匠們改進制胎原料,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卵白釉瓷「樞府瓷」馳名天下,聞名遐邇的青花瓷出現後,很快占據了我國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另有剛剛問世的釉里紅,以及各種單色釉瓷,藍地白花瓷等,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單一影青釉和單一刻劃花裝飾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國際拍賣市場拍出2.3億人民幣的天價。
青花瓷使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更趨成熟,強烈的中國氣派與風格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謂的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點:一是青花發色鮮艷,色彩穩定;二是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脫;三是我國雲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產,也可從波斯進口,供應充沛;四是白地藍花,明凈素雅,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凸現出來;五是價廉、實用、美觀。青花瓷的這些明顯優點,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景德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明代瓷器生產幾乎由景德鎮一統天下,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景德鎮不僅官窯興旺,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這種競爭促進了瓷業的發展。景德鎮已成「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炎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永樂、宣德年間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研燒出了鬥彩瓷。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它表明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技術水平。景德鎮將我國瓷器裝飾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清初,隨著封建政權的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順治二年手工業「匠籍」的廢除,國外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鎮瓷業生產在清代前半期達到復元,代表了整個時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窯廠正式恢復到乾隆中葉,瓷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低溫顏色釉「瑩潤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特別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風格別致,雍正墨彩樸素清逸,釉里紅發色純正,鮮艷瑰麗,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勝,玲瓏和瓷雕等工藝瓷巧奪天工。造型精巧、裝飾靡麗、瓷質瑩潤三者兼備,構成了康雍乾三朝瓷業的輝煌成就。此時,景德鎮瓷業步入了黃金時代。
潮漲潮落,中國瓷器終於盛極而衰,景德鎮瓷業到嘉慶至宣統時期,無可奈何地走向衰敗了。特別是讓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鴉片戰爭後,景德鎮更是加劇萎縮。去年在紀念景德鎮建鎮千年時,我與我的老師汪慶正在「探索景德鎮千年之功過」對話時,汪老指出:「我們要重振中國瓷業的雄風。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中國陶瓷史》一書時講過,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但現在各地都在追趕,景德鎮要有所作為。目前中國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飯店根本不用中國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國外地攤上賣:無論是工藝、原料都落後了。現在國外用動物骨頭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輕,圖案新穎,細膩精美,好的一隻盆子值我們一桌青花瓷的錢。我們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遺產,老是搞仿古沒有出路,總要走進死胡同的。我們必須在實用瓷的開發上下功夫,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奪回國際市場。」

⑻ 中國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知乎網友的答案,很有道理
中國皇帝這個范圍太大了,皇帝有文采風流的,也有不識字的,但總體來說水平應該算是高的,因為皇家只要願意,就可以有當時最好的師資力量來教育皇子。
李煜和趙佶,都是足以寫入文學藝術史的絕頂人物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在藝術史上可能可以題一筆的人物,就是乾隆,這個寫詩的數量保持著世界記錄的皇帝。他用他的一生四萬多而沒一首靠譜的詩,生動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文學這件事情,最重要是天分!

⑼ 李研祖老師精品瓷的文化價值

李硯祖教授的陶瓷藝術作品,繼承傳統又不拘泥傳統,追求新意又不脫離生活。他的作品,無論從構圖還是畫工,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精巧與精細,給人以格調高雅、氣勢豪邁、工藝精湛的藝術享受,這是在目前國內陶瓷藝術界其他藝術家作品中所罕見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珍藏價值。

⑽ 香港四大才子(黃沾、倪匡、蔡瀾、金庸)真實水平如何

香港 娛樂 圈有四大天王,文化圈也有四大才子,即黃沾、金庸、倪匡、蔡瀾(黃金一代),他們四人均是文化大豪,各有擅長,惺惺相惜,互為好友。

一、黃沾

①、 在香港乃至整個華語詞壇,黃沾都有著至高的地位,為後輩所景仰,影響深遠、巨大。在香港黃沾與林夕同為詞壇兩大巔峰人物,但由於林夕出道較晚,那個時期黃沾幾乎獨步天下。那時候每個角落、每個人唱的歌幾乎都是黃沾填的詞。他憑一己之力,帶動整個香港流行樂壇的發展,創造了無數的輝煌, 是當之無愧的「詞壇教父。」

②、 黃沾涉足詞壇四十多年,一生共譜寫創作了二千多首詞曲,可謂是高產高質,難能可貴。他的《倩女幽魂》、《上海灘》、《男兒當自強》、《滄海一聲笑》等等,首首都是傳唱度經久不衰的經典。他作品的風格瀟灑豪放,大氣磅礴,其間又有著恣意風流,放盪不羈,盡顯英雄本色。

③、 黃沾的主要成就在武俠詞曲創作上,歷來在武俠樂迷的心目中,小蟲《愛江山更愛美人》、林夕《難念的經》以及黃沾《滄海一聲笑》為不可超越的三大經典。在我心中《滄海一聲笑》排第一。

二、金庸

①、 金庸先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 社會 活動家,可以說金庸先生是集各大家於一身的人。

②、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作為武俠文壇的泰山北斗,他的真實水平如何,恐怕沒人敢說個「不」字。他的作品賞讀、評論也到處可見,成為老生常談了,這里說下他對武俠小說的主要貢獻。

③、 眾所周知梁羽生先生是傳統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奠基人,而金庸先生則是青出於藍,使之發揚光大,影響整個國人甚至全世界的華人地區,幾乎可以說金庸先生憑一己之力,使傳統武俠小說上升了一個台階層次, 使這種通俗文學進入了正統文學的行列。

三、倪匡

①、 倪匡是一名專業作家,他寫作面十分寬廣,他的小說體裁豐富,包括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等。代表作品有《衛斯理系列》、《原振俠系列》、《六指琴魔》等,做為武俠迷,他的《獨臂刀》與《六指琴魔》是相當經典的存在。

②、 倪匡創作極具想像力,腦洞大開,與還珠樓主的奇幻有的一比,作品構思奇巧,情節緊奏也較暢快。他寫作速度非常快,據說每小時可寫八千字,這是什麼概念?論速度恐怕極少有人比得上,至於水準嗎自行體會。

四、蔡瀾

①、 蔡瀾是 美食 家又是作家,還是電影製片人,又是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可謂是多棲發展。1989年蔡瀾、倪匡、黃沾三人曾合作主持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創造了香港同時段電視節目的收視紀錄。

②、 相比其他三位,蔡瀾多方面均有涉足,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 美食 文化方面,雖然寫作多年,出版書籍超過 60本,但是似乎沒有非常有名的作品,他的身份,更像是一個 社會 文化名流人士。

黃沾、倪匡、蔡瀾、金庸

即使放到當今仍然是大才子,毋庸置疑。

這個才字,我倒是認為他們都可以是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的代表。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我是個做月餅的老頭兒,以我個人來說,最喜歡蔡瀾先生,他算是把人生活明白了,這倒不是說他是個 美食 家那麼簡單,他有味道,活的瀟灑自如、充滿活力和樂趣,一個小細節,你看他說金庸的愛人看著金庸,這也不讓吃、那也不許動,滿桌子的 美食 ,就吃一點青菜

閱讀全文

與李硯祖的文化水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