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敦煌文化什麼時期

敦煌文化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2-11-06 00:06:06

㈠ 敦煌歷史的分期及時代特色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並且經常騷擾掠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不僅生擒了渾邪王的兒子、柏國,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給河西的匈奴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漢武帝把這一戰利品放置在甘泉宮"(陝西鳳翔)加以供養禮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繪有此段故事。這年天,霍去病親率騎兵涉過居延水,直沖祁連山,斬殺敵兵3萬餘人,使河西的匈奴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其間,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渾邪王殺死休屠王,攜其部4萬餘人投降漢朝。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系,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此,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長途轉運到中原。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敦煌建郡之後,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獲汗血馬;趙破奴擊敗姑師國俘獲樓蘭王,都是以敦煌為糧草、兵馬供應基地而一舉獲勝的。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涼州牧竇固率河西兵大敗匈奴,收復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系,使斷絕65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聖"、"亞聖"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
永嘉喪亂,西晉王朝覆滅,晉室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廣大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割據局面。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註:為日下一高]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後亡於北涼。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後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使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這一時期,涼州已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如有號稱"敦煌五龍"的索靖、汜衷、張彪、索糹介、索永,俱以文學聞名當時。索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敦煌的經學大師宋纖、郭王禹、劉日丙等,講學授徒數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闞馬因撰寫的《十三州志》,是我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還有天文學家趙匪文及索襲、宋繇、張湛等敦煌較知名的學者。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學。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雲等。法顯、鳩摩羅什等沸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貿易情況。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佔道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沙州將士百姓堅持了長達11年的抵抗,終因彈盡糧絕,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復沙州。經過10多年的斗爭,全部收復河西、河湟等地,並遣使奉表歸唐。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
後來,朝廷詔張議潮人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甘州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望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系,東交回鶻,西聯於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公元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於莫高窟第17窟內。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後,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佔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 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㈡ 敦煌文化的形成,發展歷史及其價值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是全人類的敦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㈢ 隋唐時期,敦煌文化的核心是

隋唐時期,敦煌文化的核心是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㈣ 敦煌歷史文化背景 敦煌歷史文化背景介紹

1、敦煌在歷史上,是佛教傳入漢朝的第一站,這也是記載中佛教第一次東傳,後在魏晉時期開始逐漸有西域的僧侶來到敦煌。

2、在岩壁上開鑿洞窟,在洞窟內進行壁畫創作和泥塑佛雕,向當地人民宣揚佛教教義,吸引信徒。

㈤ 敦煌歷史文化背景

敦煌在歷史上,是佛教傳入漢朝的第一站,這也是記載中佛教第一次東傳,後在魏晉時期開始逐漸有西域的僧侶來到敦煌,在岩壁上開鑿洞窟,在洞窟內進行壁畫創作和泥塑佛雕,向當地人民宣揚佛教教義,吸引信徒。

敦煌歷史文化背景

敦煌在北魏時期進入鼎盛期,在當時信奉佛教的皇室支持下,莫高窟中有著比以往要多得多的工匠畫師進行創作,這些作品風格融匯中西方的藝術特點,給後世留下了諸多藝術珍品。

敦煌位於現今甘肅、青海、新疆三地的交匯處,整體為一個小盆地,南面是祁連山,西面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面是北塞山,東面是三危山。

㈥ 敦煌地區的歷史可以上溯到 什麼時期

新石器時代。

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夏、商、周時,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

(6)敦煌文化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敦煌的文字記載

敦煌有可靠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河西走廊的主體民族是月氏人,他們的游牧區域以敦煌和祁連山為中心,東達河西走廊東部和隴右地區,西入塔里木盆地東部和天山東部地區。

而當時的敦煌地區則是烏孫人放牧和繁衍生息之所。此外,敦煌地區還有塞種胡,其人「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為月氏迫逐,遂往蔥嶺南奔。」大約在秦朝末年,月氏的勢力日益強盛,擊敗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烏孫人,迫使烏孫西遷到天山以北地區,月氏則佔有了敦煌。

此時的月氏極為強大,甚至於以強悍著稱的匈奴人也不得不把首領的兒子冒頓入質月氏。秦漢之際,匈奴在首領冒頓單於的率領下強大起來,先是打敗東胡,又趁中原戰亂之機奪取了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地區,然後西擊月氏,迫使月氏人大舉西遷。

河西走廊從此歸入匈奴治下,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走廊西部由匈奴渾邪王統治,東部則由休屠王駐守。此後,匈奴又向南吞並樓煩王、白羊王、河南王的領地,並控制了西域,就連新立的漢王朝也受其侵擾。

匈奴占據河西和西域之後,除了在佔領區徵收賦稅之外,還嚴重的破壞和阻礙著中西交通;並與羌人連結,嚴重威脅著漢朝的安全。

㈦ 千古敦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和底蘊呢

漢朝絲綢之路誕生時,敦煌就具備了很高的經濟和政治意義。它承載著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一路走到了現在,為中華文化保留了歷史和記憶。


一千年以來,從皇帝到唐代,敦煌不間斷的漢文化,在一千年,這個連接是中華文明最繁榮的時代,漢、唐時期,漢、唐時期文明的本質回族,漢、唐時期文明樹的根深入地球,而敦煌將會產生非常燦爛的敦煌文化,展現的是石窟藝術的絕妙傑作,文化和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石窟的神秘。

㈧ 敦煌莫高窟在哪個時代所展現出的景象最輝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㈨ 敦煌莫高窟建於什麼時期

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9)敦煌文化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1、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2、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大多數洞窟的壁畫中幾乎都有舞蹈形象。還有藏經洞保存的舞譜及相關資料。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稱舞蹈藝術的博物館,保存了無數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藝術形象,代表了各時代舞蹈發展的面貌及其發展歷程。

3、科技價值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壁畫不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藝的特點,還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貿易。

㈩ 敦煌文化起源於什麼時期


敦煌文化起源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早在1944年國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是中國文物保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體系而且不曾間斷的保護、研究工作。
閱讀全文

與敦煌文化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