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抵制外來文化進入中國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外來文化有好的地方我們要吸取,這才是正道,凡是外來的都抵制,那就是閉關鎖國,故步自封。
我們青少年應該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賴我們廣大的青少年學習和傳承。對外來文化,我們則不應該純粹的接受或拒絕,應該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而揚棄其糟粕,拒絕其消極影響。
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在創造主體、來源、內容、風格、精神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兩者之間並非不可逾越。中國文化是我們的本土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上,外來的文化是可以通過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從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中國化。
文化建設主體通過對外來文化的選擇、吸收、轉化等過程,使外來文化的積極的、合理的因素與中國的優秀文化有機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和實踐的結合,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文化建設主體對外部文化做出的自主、自覺的選擇。中國化的對象是外來文化,但並非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中國化的必要和可能,我們把哪一種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哪些文化成分中國化,這是一個選擇的過程。
對外來文化的選擇,首先涉及到對外來文化的價值判斷,判斷的根本標準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只要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我們就可以把它中國化,否則就沒有中國化的必要了。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以中國文化模式為框架改造、轉化外來文化的過程。外來文化中國化是國人出於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於拓展中國文化的內涵,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豐富中國文化的內容,促進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外來文化的創造及其傳承主體也積極參與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並且為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做出一定的貢獻,但其目的是在於傳播、推廣外來文化,讓中國人接受和認同其文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復雜的文化創造過程。外來文化的中國化不是單純引入一種異質文化,也不是簡單地對接、拼湊兩種不同質的文化。
而是以外來文化為文化資源,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借鑒、改造、吸收的創造性過程。在內容和形式上,經過中國化的創造性過程,外來文化的外在性得到真正地克服,而內化為中國文化的要素。
在文化功能上,通過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得以逐漸消除,消極作用轉化為積極作用。創造性體現了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深層本質。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包含著多層次的豐富內容。概括地講,外來文化中國化包含著理論層次和實踐層次的內容。理論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實踐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指外來文化和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
文化結構、理論結構和實踐結構都是多層次的,因而,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包含著具體和豐富的內容。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既包括了對外來文化的理論批判、借鑒、改造、吸收,也包括了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引起的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是解決文化矛盾、使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過程。外部文化一旦傳入中國,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特別是外來文化處於強勢的情況下,矛盾更加突出,兩者存在相互同化的趨勢。
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就是自覺地、主動地解決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之後引起的文化矛盾問題,使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外部矛盾轉化為中國文化的內部矛盾,從而推動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❷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祖先傳下來的優秀文化為主要目標繼承和學習,對於外來優秀文化吸收加以利用,讓兩者相結合,然後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斷的發展,推出新的中華文化,讓其成為優秀的中華文化!
在把握好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同時,已不能忘記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借鑒各國文化,滿足日益高漲的精神需求的同時,立足於民族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盛宴當中博採眾長!
❸ 談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外來文化
所有民族文化都是在不斷地汲取不同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成型和發展壯大的,任何一個固步自封的民族文化都難逃滅亡的命運。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但是對於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又碰巧是一個文化根基很淺甚至是沒有文化的人來說,拒絕外來文化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愚蠢的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無外乎是一種極端自卑的心理造成的------本民族的文化,由於有一種傳承的因素在裡面,即使你沒有讀過幾天書,也能了解一二;外來文化,文化根基淺的人無法去仔細和深入的研究,所以往往會產生誤解甚至仇視,出於掩蓋自己無知的需要,選擇排斥和歪曲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任何文化的主要內涵都是真、善、美,只不過外在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能使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縱觀當今世界,幾乎所有被人稱道的古老文化都是死去的文化。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愛琴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頑固的封閉中被歷史的車輪碾入塵埃中。堅強生存下來的古文明,只有我們大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得以傳承至今的主要原因就是,唐朝以前的先民不斷地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使自己的文化增強免疫力的直接結果。宋以後,根據史學家普遍的觀點,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下降的階段。其中主要原因是,宋以後的中華已經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一統,自我封閉的狀態逐步加強,從而使自己無法獲得更新這樣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延續到滿清後期,盡管統治者在歷史還算是很明智的統治者,但依然難逃覆滅的命運。
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是在反封建、反保守,提倡科學與民主的號角聲中得以成功的,是外來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又一次成功的革新,著這種革新非但沒有對我們的文化造成損害,反而使得近代中國進入國際社會,聲望和國力空前加強。
在今天,保守的封建勢力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各種偽國學打著堂而皇之的旗號在煽動人民頑固的排斥外來文化,使得現今的我們在世界上顯得空前孤立,我們必須警惕這種現象!
❹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❺ 我們應該如何抵禦文化入侵呢
正確抵制文化入侵,就要知彼更要知己。把我們原有的文化重拾起來,繼續研究、傳承。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中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丟失自我。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濟貿易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
面對西方發達國家思想文化的強勢進入,我們不能因為眼花繚亂而茫然,不能自卑、不能失憶。要正確進行國際比較,要有中國立場、要有民族情結、要有自我意識、要有文化定力。
不忘初心方能始終。每一種思潮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流淌到現在,都會後繼乏力。這就需要我們後來人親自去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深層次含義。重新拾起當年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根骨,在當代社會加以引導宣傳和推廣。
❻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抵制外來不良文化
1)加強栽培自己的文化,要提高自我素質和道德素質。大學生是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文化繁榮政策的反應需要的學生以學習的硬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了相應的理論文化知識,我們可以保持步伐在今天的必由之路是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特別是高品質的人才資源競爭;到最前沿的高端技術,以保持與國際發達國家的步伐。我們的畢業生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道德生活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它是不可能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國家和人民的,它是很難為!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在大學生活,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前景!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自我,有內涵,氣質的培養,自覺抵制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它也需要我們從文化學習過程中汲取養分,來充實自己的心靈!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真糾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即:生活,當現實生活中,生活應該是看好生活前進!
3)文化是體現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的文化和繁榮,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來抵禦外敵入侵的不良社會意識形態!所以,這反過來要求學生到採取主動,以學習和實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系統,自覺地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武裝自己,學習來認識和分析問題,用馬克思的世界前景和方法。
4)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人,我們要繼承和吸收的文化遺產,在過去的優秀文化成果為目前的關鍵,西,要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上,與心臟的中華民族蹂躪世紀現代歷史!
❼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❽ 大學生應該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面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不能閉關自守、夜郎自大,要學習,但是要有目的的學習、借鑒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
1、首先,要注意保護我國傳統文化。
全球化令各國關系更加密切,大家都從自由貿易和資本市場中嘗到了甜頭,全球化雖然豐富了文化,同時也帶來了緊張。一些國家的流行文化滲透了所有國家的文化市場,侵蝕了本國的傳統文化。
因此,在打開國門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同時,要加大投資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過度影響甚至同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符號,它積淀著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等諸多內容。如果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消失不見了,那傳承弘揚該從何談起。
2、其次,要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傳統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
而且,在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一來,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3、再者,要藉助各種手段實現文化推廣,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在繁華商業區,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身影隨處可見。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網際網路中,西方文化也大舉對中國進行滲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滲透,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也可學習這些推廣的方法,在繁華商業區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結合時尚,又或者再電影、電視、音樂中融入更多的傳統元素,提高人們對它的接受度。
4、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教育體制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忽略傳統文化的授課,這也導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開設一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孔子學堂、國畫、象棋等等的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從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種文化總是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總的來說,對待西方文化,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待西方文化就是要這樣。
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嚴謹辨別能力,分清善與惡、美與丑,擇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記把繁榮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這對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滲透,凝聚中華兒女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8)如何抵制外來文化長久昌盛擴展閱讀
帝國主義的文化入侵在今天並沒有停止,只不過是改頭換面,採用了新的更為隱蔽的方式。與歷史上直接依賴於軍事佔領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現在更多的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而進行的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教育系統以及新興的國際互聯網進行的。
某網上共有17334人參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松,並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腦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
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須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由此看出,它是從更深層次方面去影響人們的,帶來的危害更是無窮。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大喊「中國威脅論」。一直妄圖通過「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變我國。這種意識形態里的斗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文化滲透是他們在文化領域向我們進攻的重要手段。
與以往不同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以及網路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今天的文化滲透更多體現在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他們藉助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讓其他國家的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去認可並追求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反對和抵制文化入侵。
❾ 如何抵制外來文化入侵使中華文化長久昌盛
為何要抵制?為什麼要外來文化看作是入侵?
這種思維是首先把外國當做是 敵人,你敵視別人, 別人自然也會敵視你了(不管別人最初是不是敵視你)。
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人們還能自然的接受, 不用說什麼其它原因了,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需要』。人們都是喜歡好的文化的, 不管是不是西方的。
中華文化確實厲害, 可怎麼融入到當下的社會里呢? 融入不了, 還怎麼讓人們去接受。 所謂西方入侵過來的文化,也都是時下就能用的, 比如:汽車、西裝、電影大片、娛樂節目形式、漫畫、音樂、電腦、網路......... , 不是西方古老的文化(聖經、油畫之類的)
為什麼中國的人不去發展中華文化呢,將他們融入社會,發揚光大呢? 因為不容易賺錢。不賺錢就沒有人去從事, 難道餓著肚子高舉中華文明的大旗不成?引進外國現成的東西,賺錢的速度遠比自己發展來的快。 山寨或引進一個外國的東西,成本要低得多。 比如研究北斗取代GPS, 那也是逼不得已,由國家出面才能搞起來。 社會上哪個企業團體有這實力去搞, 就算有這實力,也沒那必要。
為什麼搞中國文化就不容易賺錢呢? 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文化產業不是社會發展必須的根基, 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生活相對富裕的人們才會去消費文化。比如中國某人研究了『華夏』操作系統來取代Windows, 但因為買的人很少, 價格很高才能收回成本, 一個正版『華夏』要100000元,但市面上一個正版windows才幾百塊。 這種情況下, 只有那些很富有的人,而且也像咱們一樣支持中華文化, 才會去消費這個『華夏』。
所以別說你肯定會去花100000買『華夏』, 就是有能力開發『華夏』的人也不會傻到去開發這么風險大的產品。
不管如何發揚中華文化, 前提就是中國、中國人經濟上富裕, 沒錢別說抵禦外來文化, 請人家,人家還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