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昌的寓意
文本義指花紋、紋理,後又引申為文字、文飾、文武、天文等。昌本義是善、正當、興盛、繁榮。文昌組合寓意為有文采、有文質彬彬的修養、學有所成、人生昌達。
姓名:
姓名是由姓和名組成,也稱名字。人的姓名,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個體給定的特定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志。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人的命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
② 七曲文昌是什麼意思
七曲文昌意思是從七曲山發源的文昌文化。
由上古時期的文昌星宿崇拜開始,道教推出了文昌帝君。經過唐宋以來帝王對文昌帝君的追封,儒釋道合力的尊奉,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文昌文化。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魁星。《史記》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在斗魁中,貴人之牢。」 唐司馬貞《索隱》引《文耀鉤》曰:「文昌宮為天府。」又引《春秋元命苞》,稱「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後世稱文昌宮為「文星」、「文曲星」,專司人間功名祿位。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川西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造「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跡建築群。
整個大廟12000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現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 文昌習俗有哪些,要長的
文昌文化 文昌市位於海南省的東北部,是海南省所下轄的一個縣級市,這里不僅是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文化古城,也是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新興城市。文昌市全境呈半月形,三面環海,各種資源豐富,自然景色優美,其中東郊椰林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椰樹婆娑,椰果累累,獨特的椰鄉風情讓人嘆為觀止,文昌也獲得了「椰子之鄉」的美譽。文昌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文昌人民勤勞善良,堅強勇敢,有一百多萬的華僑僑居海外。文昌市自漢武帝元封年就有置縣歷史,經歷了兩千一百多年的悠悠歲月,悠久的歷史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孕育出無數歷史名人,文昌市有著「將軍之鄉」的美譽,誕生了將近兩百位的將軍,其中包括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和國民黨將領陳策;這里還是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故鄉,宋氏家族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影響,故而也是公認的「國母之鄉。 【傳統舞蹈】文昌盅盤舞是一種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獨特藝術魅力的傳統民間舞蹈,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是海南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文昌盅盤舞在文昌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最初只是在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期間演出,經過逐漸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娛樂性舞蹈,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都會表演,非常熱鬧。盅盤舞的主要道具是盅、盤、筷、匙等,演員分為生、旦、丑三個角色,表演時旦角執瓷盅,上下而舞,婀娜多姿,生角執瓷盤和筷子,與旦角配合,丑角執彩扇和匙,演員翩翩起舞,手中道具相互撞擊,聲音清脆悅耳,舞蹈氣氛熱烈歡快,表演時還有鑼鼓等樂器伴奏,盅盤舞是海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所產生的,舞蹈表現力豐富,演員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統藝術】文昌市的民居建築注重裝飾,一般都有繪制壁畫的習俗,使房間更為典雅莊重。文昌壁畫的題材較為廣泛,但是根據不同的地點也有區別,一般的住宅里不會繪制人物像,在祠堂祖廟里人物畫較為常見,在住宅里繪制的都是民間較為流行的吉祥物,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例如「喜鵲登梅」象徵著喜上眉梢,「松竹梅」象徵著高尚品德,「金魚和海棠」象徵著金玉滿堂,還有象徵富貴的牡丹花和延年益壽的松鶴等,民居住宅中有一些壁畫是用紙灰泥做成的浮雕,使造型更具立體感,栩栩如生,非常獨特。壁畫所用的顏料配製獨特,色彩經久不褪,藝人是用一種當地山坡上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赤糖米酒等調配均勻而配製成的顏料。
【傳統技藝】文昌市椰子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佔了整個海南省將近一半,是著名的「椰子之鄉」,以椰子殼為原料,雕刻成的工藝品就是椰雕,椰雕是當地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椰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代就有相關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還曾作為貢品進入中央,有「天南貢品」的稱號,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椰雕工藝逐漸成熟,此後,歷代藝人不斷創新豐富,使得椰雕技藝成為了一種有著獨特民族風格的特色工藝。椰雕作品造型古樸,雅緻,質地輕巧,雕刻手法多樣,有平面浮雕、通花浮雕、立體浮雕、貝殼鑲嵌雕刻等,椰雕品種豐富,有餐具、茶具、畫屏、掛屏等,將觀賞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充滿濃郁的海南風格。
【傳統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民俗節日,在過節期間各地都流傳有不同的民間習俗,文昌市元宵節傳承了中原元宵節鬧燈的習俗,並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變革,充滿樂趣,富有當地特色。在文昌,每到元宵節夜晚來臨,百姓都會手執花燈巡遊全村,形成一個長龍,送燈隊伍沿途還要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進行盅盤舞的表演,這就是文昌當地的元宵送燈習俗,當地人把它當做是春節的繼續,人們巡遊完村子,就要將花燈掛在共廟內外,最有趣的是,當花燈掛好,缺錢缺丁的人家便會爭奪財丁興旺人家的花燈,把它當成吉祥物,文昌市也有一些地方巡遊完全村後將花燈收集起來一起燃燒,紅色的火光與潔白的月光交相輝映,景色壯觀。
④ 關於越西的傳說
越西縣政協活躍著一群弘揚越西文昌文化的政協委員,他們是鄒向志、王德智、吉差吉哈、古憲福、楊壽康、沙日木前、陳霖……文昌文化同文昌帝君張亞子緊密相連,相傳張亞子於晉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降生於越西中所壩蘆林溝張老夫婦家。傳說文昌帝君是掌管讀書人命運之神,在全國各地及港、台、澳、東南亞地區有深遠影響。在千百年的歷史演化中,逐漸發展為內涵豐富的文昌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珍貴而獨特的文化遺產。文昌帝君為越西人,早已被有關文獻及學術界確認。在縣委、縣政府領導的支持下,由縣政協牽頭,大手筆謀劃,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將越西的文昌文化資源發掘出來,轉化為文化資本,為經濟建設服務。
⑤ 文昌物華是什麼意思
摘要 您好,文昌物華的意思是形容文化的昌盛,事物的華麗;大多是用來形容歷史上的某個鼎盛的時期
⑥ 什麼叫文昌
舊時傳說文昌星主文運,故俗又稱文曲星或文星...
詳細的:
1. 文昌星(即文桂)屬金,南斗,司科甲,乃文魁之星。
2.特指文昌宮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
3. 文昌市是海南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和將軍縣,是被世界譽為東方奇跡——宋
氏三姐妹的故鄉。
4. 指星神,《楚辭·遠游》:「後文昌使掌行兮,選署眾神以並轂。」
5.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6. 尚書省的別稱
7. 宮殿名
附:文昌位即是文昌星飛臨入宅的方位。這個方位在每一套住宅里都存在,只要是書房或書桌設於文昌位,則對於讀書考試、寫作、籌劃均會有所裨益。
~須找懂行的指點...
⑦ 為什麼靖州的梓潼宮要叫梓潼宮
靖州梓潼宮的對聯可看出是為了紀念文昌帝而修建梓潼宮::"先輔紂後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歿為帝赫赫威靈救世間"。
更多詳細資料看網址:
簡單摘錄
http://bbs.rednet.cn/MINI/Default.asp?78-10532979-10535037-0-0-1-0-a-.htm
文昌帝君--張亞子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布大陸和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游。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涌月明數字。
張亞子出生地--中所水鎮
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許多關於張亞子的記載。如《文昌化書》、《清河內傳》、《文昌本傳》記載,張亞子原籍越西,生於晉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後徒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勸善數十年,直至終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張亞子的第二故鄉。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裡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葯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中所水鎮--發展鳥瞰圖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 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祗。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水鎮中所--青石橋
越西文廟之右舊時有文昌宮,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馬山有梓潼宮,是專用來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廟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宮與綿陽的梓潼縣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玄機,還有待考證。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會。迎神會的日期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兩日分別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傳是張亞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舉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舉行,相傳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據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干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虯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廟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葯,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世界上的事就怕認真二字,我又查了一些資料,從上面那篇文章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張亞子是文昌帝,為紀念文昌帝而修建文昌閣!同時梓潼也是越西藉善士張亞子的第二故鄉,那麼修建梓潼宮也是為了紀念文昌帝!可以這么說:文昌閣與梓潼宮都是為了紀念文昌帝,只是叫法不一樣罷了。另外從靖州梓潼宮的對聯也可看出是為了紀念文昌帝而修建梓潼宮::"先輔紂後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歿為帝赫赫威靈救世間"。
梓潼是文昌帝君的發源地,七曲大廟是全國文昌的祖庭。
在四川梓潼城北七曲山上,有一座元、明、清三代形成的古建築,殿宇樓閣雄偉壯觀,正殿供奉著高大的鐵鑄造像,神情威嚴,兩目深邃,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梓潼文昌君帝。古往今來,到處流傳著種種關於文昌的神話,特別是唐朝以來,歷代帝王競相追封文昌,道教也把文昌列入神壇,到了元明清時期,更是舉國學子,有讀書之處都必須奉祀文昌帝君。文昌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影響頗為深遠,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說。
一、文昌帝君的產生
(一)梓潼神與張亞子
梓潼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又傳,禹帝治水於潼泥陳山伐梓林木,其樹神化為童子以求禹帝免伐,因此得名。梓潼樹神有名無姓,叫亞子。亞子祠建於七曲山,亞子是傳說的雷神、蛇神,亞子祠就是雷神祠和蛇神祠,這是梓潼最早的廟。而晉代蜀人張育,為抗擊前秦王符堅入侵蜀地,自稱蜀王,率眾抵抗,後來戰死綿竹,蜀人為紀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修廟祭祀。久而久之,人們就將樹神的名和人的姓連在一起,於是便有了梓潼帝君張亞子。相傳,西晉太康中原有八王之亂,十六國混戰,天無寧日。四川東南有氐、羌少數民族起義,只有梓潼、劍閣一帶稍有安寧。西氐人張亞子,為避戰亂,舉家遷徙梓潼七曲山,居住在七曲山善板祠,張亞子在此為病者尋葯療疾,教童愚讀書,深受百姓愛戴。他死後,老百姓懷念祭祀他,尊稱他為梓潼神君,梓潼帝君。善板祠是全國最早供奉張亞子的專廟,後又改為張相公廟。
(二)梓潼帝君與文昌帝君的重合
傳說中的文昌星神土司功名福祿。人們對星神的崇拜起源於遠古
時代,從漁獵到農耕時代,人們都認為星辰是由神主宰的。面對文昌宮星座,人們頂禮膜拜,看見文昌星光輝明亮,就手舞足蹈,認為是加官進爵的吉兆;看見文昌星暗淡無光,他們就滿麵灰相,誠惶誠恐,預感要發生災難,連帝皇、顯貴、官吏也對此深信不疑。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熱衷功名的文人學子認為文昌宮星座高懸頭頂,遙遙河漢神秘莫測,他們迫切期盼文昌星能夠從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隨時供奉,聯絡感情,求得護佑。道教不失時機大造輿論,說梓潼帝君張亞子是張翼二宿下凡,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府事。南宋紹熙元年,搶先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使梓潼帝君與古老的中原星宿神文昌星神重合,成為全國帝君一級的司文運復合神,他們職司也不斷變化,由最初管理人間的壽命、災咎、文運的職責,成為專司功名、文運、利祿的唯一大神。
然而,梓潼帝君完全代替文昌星神還是元朝元佑三年,元仁宗下詔將梓潼神張亞子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人帝君」,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賜七曲山靈應祠為「佑文成化廟」。至此,梓潼帝君與文昌帝君完全重合,張亞子由地方小神經過歷史的整合成為天下共祀的大神,文昌帝君張亞子開始走出巴蜀,進入中原。明清時,天下學宮皆建文昌宮,塑文昌帝君張亞子像,到了明末清初,大西王張獻忠與張亞子聯宗認祖,下詔追封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把七曲山文昌宮認作家廟,俗稱太廟。從此七曲山大廟成為天下文昌宮的祖庭。
二、文昌文化的形成
文昌文化的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 自然崇拜階段(約在秦漢至隋朝)
秦漢時期,中原已進入農耕時代,古梓潼地區和西南邊陲廣大地區一樣,都還處於狩獵和畜牧時代。當時蜀郡是氐羌人的聚居區,還處於原始圖騰信仰的漸進過程中,經歷著一個人獸不分、人神不分的時代,這種原始圖騰崇拜就集中地反映在所祭祀的諸神身上,所以那時對張亞子的崇拜,一會兒是雷神,一會兒是樹神,一會兒是蛇神,一會兒又是人神。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出現了祭祀氐人原始圖騰的古老習俗,同時,建善板祠供奉亞子神,開始出現了祭祀的萌芽,也是廟會文化的開端,這些現象無不透露出一種原始的文化氣息。這正是文昌文化形成的初始階段,也是文昌文化古老久遠的特色所在,尤其富有獨特的民族民俗特色。
(二) 道教推崇階段(唐朝至兩宋)
唐宋時期,梓潼帝君張亞子不斷被封建帝王追封。唐朝天寶十五年(755)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夜宿梓潼郎當驛(又名上亭鋪),次日過七曲山張相公廟,拜謁了張亞子,應了亞子夢兆,追封張亞子為左丞相。廣明元年(988)黃巢起義佔領長安,唐僖宗李儇也匆忙逃往西蜀,效法先皇玄宗,在七曲山參拜了左丞相張亞子,追封他為濟順王,改張相公廟為七曲寺。到了宋朝,對張亞子的封贈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封張亞子為聖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北宋咸平三年,宋真宗趙恆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南宋紹興十年,高宗趙構封張亞子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將七曲寺改為靈應祠,令其以王宮格局重建;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趙昀即位,封張亞子為忠文英武孝德仁聖王。
道教自東漢末年傳入梓潼,對張亞子的推崇十分虔誠,說張亞子是三清之一的原始天尊的弟子,上主三十三天仙,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回。他們不斷為他追加封號,還給了一個長達254字的聖號。他們宣稱玉皇大帝令張亞子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還把張亞子修行的七曲山,列為道教洞天福地中四十處名山聖景之一,對張亞子一家五代人,以及天聾、地啞、白特都追封了聖號。道教信徒們還以扶鸞降筆的方式撰寫了大量著述,既神話了張亞子的身世,也積淀了文昌文化。
與此同時,佛教也不甘落後,說梓潼帝君張亞子廣行陰騭,以忠孝為本,利人利物為心,三十功滿,證果天仙,後因夙孽,自蜀歸依如來,被如來授記為「證果定慧王菩薩」,後來又授記「梵鎮如來」等稱號。
此一時期是文昌文化的成長發展階段,民間祭祀活動豐富多彩。文昌帝君由道教推崇,受儒生文人奉祀,還被佛陀釋迦牟尼授記,真正成了道、儒、佛三教尊奉的大神,這在中國神仙信仰史上也並不多見。但這一階段的文昌文化還不是十分成熟,由於道教和民眾的直接參與,文昌文化體現出明顯的宗教色彩和民俗特色,也體現出西蜀氐羌人的土著文化氣息。
(三)文昌崇拜階段(元明清時期)
明末清初,農民領袖張獻忠進入巴蜀,與文昌帝君張亞子聯宗認祖,下詔追封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把七曲山文昌宮認作家廟,俗稱太廟,從此七曲山大廟成為天下文昌宮的祖庭。入元朝,不少文人儒士也以張亞子扶鸞降筆之方式,撰寫了大量著述,這些著述對張亞子的聲名遠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時的文昌文化已不斷趨於成熟,文昌的宗教色彩已經淡化,更多的是作為追求文化昌明的象徵,崇奉文昌的倫理道德、勸孝勸善、文學藝術、古建雕塑、音樂繪畫、中醫中葯、廟會祭祀、民風民俗等,成為人們旅遊觀光、凈化心靈、抒發情懷及文化娛樂的一個重要內容。
文昌文化承於道教文化,但又不同於道教文化,它直接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營養,又受佛教文化影響。經過吸收消化,自成風格。文昌文化淡化了「修道成仙」之說,代之以「利物利人、修善修福、為國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儒家學說是以士大夫階級為代表,提出的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仁政,而文昌文化則是以平民百姓為代表,強調「忠主孝親,敬兄信友,不徇私忘公」的公平政治;文昌文化還主張「扶持斯文」、「耕讀家風」、「以長文儒」,又宣揚積善可以入士的說教。文昌文化既有古代氐文化的基因,又有梓潼民俗風情的孕育。脫胎於道教文化,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蘊。自成一體,獨樹一幟,具有宗教性、儒學性、崇文性和世俗性。文昌文化是巴蜀文化的奇葩,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一筆巨大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三、文昌文化的內容
為了便於學習和了解,我們從它的性質和特色上將它劃分為六個方面:
1.倫理學 包括勸善、勸孝和慎行;
2.科舉教育 包括勸學、司祿和惜字;
3.民俗學 包括文昌掃盪、迎神會和廟會;
4.文學藝術 包括文學、洞經音樂、繪畫、雕塑和建築;
5.宗教學 包括神咒、符錄和扶鸞降筆;
6.醫葯學 包括養生和醫病。
四、文昌帝鄉的人文古跡
文昌宮正殿 魁星樓 桂香殿 啟聖宮 瘟祖殿 白特殿 風洞樓
家慶堂 天尊殿 觀象台 關帝廟 靈官樓 盤陀石殿 晉柏
應夢仙台 望水亭 雷神廟 古蜀道遺址 五丁遺劍泉 敕法台
敕法仙台就是在這濃郁的道教文化和特有的地域特點而建立的一個道觀,踏尋歷史足跡有幸拜訪了他。
⑧ 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 [1] ,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2] 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昌文化 [3]
是以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和文昌梓潼神神靈崇拜為核心,綜采百家,融合三教,忠孝為綱,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為任,慈心濟世,宏仁勸善為核心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在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實現天人合一,人天協調的地方民俗文化。它發祥於梓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我們應批判地繼承和吸收,用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文昌文化的形成 [3]
自唐宋朝以來,文昌帝君張亞子受到文人學子的虔誠崇拜和封建朝庭的推崇。凡有學宮的地方皆建有文昌宮,文昌宮便成了學子們終年祭祀的神聖殿堂。文昌祭祀在清朝成為國家祭祀。從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道家劉安勝採用扶鸞手法,撰成了《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至公元1961年台灣呂祖師使用同樣手法撰成了《文昌帝君褻字罪律》止,歷經八百餘年,陸續有道家、佛家諸弟子,使用同一手法,以文昌之名,撰成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清河內傳》等各種版本、注本達八十餘種凡200餘萬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內涵
文昌文化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4]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做人、行善」,
涉及倫理道德、科舉教育、文學藝術、民俗民風等諸多領域。其所倡導的思想不僅包含儒家思想的內容,更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是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文昌文化的影響
古往今來,文昌文化遠播華夏大地,在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文昌宮祠440餘座。北京的文昌廟,為五壇八廟之一,也稱文昌帝君廟,又名文昌梓潼廟,有大小殿堂樓屋89間。在四川西昌禮州、湖北恩施、江西興國、青海貴德、河
西、雲南騰沖、台北民生西路,香港九龍等地,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文昌宮廟。台灣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餘座廟宇外,還有現保存完好的文昌宮40餘座,每逢文昌帝君聖誕,都會舉行盛大的「三獻禮」儀式,表達對文昌帝君的虔誠。隨著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動和天下華人的尊奉,其影響力逐漸越過國門,在海外華人圈得到普遍傳播,在歐美以及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地都享有盛譽。
⑨ 文昌的九鄉美譽
華僑之鄉:文昌市華僑眾多,風情淳樸。120多萬海外僑胞僑居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稱為「華僑之鄉」。
文化之鄉:文昌文化發達,教育興盛,「一里三進士」是歷史的寫照,境內有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海南第一文廟——文昌孔廟,被譽為「文化之鄉」。
椰子之鄉:文昌市椰林如海,山清水秀。「海南椰子冠全國,文昌椰子半海南」是真實的概括。文昌椰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海南省的45%左右,有獨特的椰林海濱景觀東郊椰林和中國農業部椰子研究所所在地的椰子大觀園,被稱為「椰子之鄉」。
排球之鄉:文昌人喜愛排球運動,已成傳統,是世界排球場地最多的地區之一,各民間單位有650多支隊伍,獲國家級、省級的榮譽眾多,被稱為「排球之鄉」。
國母之鄉:文昌出現了對中國近代史具有影響的宋氏家族,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被譽為「國母之鄉」。
將軍之鄉:文昌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涌現出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國民黨將領陳策等205位將軍,被譽為「將軍之鄉」。
航天之鄉:文昌是中國第四座航天之城,擁有中國第四座航天發射中心和亞洲首個航天主題公園,被譽為「航天之鄉」。
書法之鄉:書法文化是文昌文化的一大品牌亮點,文昌書法名家的書法文化風流了一個時代,影響著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文昌人喜文習書,家家有書畫,儒風習習、書風濃郁。在2011年12月中國書協正式授予為「中國書法之鄉」。
長壽之鄉:文昌三面臨海,空氣清新,年平均溫度23.9攝氏度,年平均日照1953.8小時,含負氧離子高,造就了文昌「養人」的氣候環境。2014年止文昌市的百歲老人已經多達160位,其中多數已是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文昌全市平均壽命高達81.85歲。通過中國老年學學會認證後,於2014年1月22日「中國長壽之鄉」的匾額正式授予文昌。
⑩ 海南文昌被稱為什麼
文昌市華僑眾多,風情淳樸。120多萬海外僑胞僑居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稱為「華僑之鄉」。
文昌市文化發達,人才濟濟,崇尚教育。「一里三進士」是歷史的寫照。被稱為「文化之鄉」。
文昌市人傑地靈,名流輩出。涌現出我軍大將張雲逸以及國民黨將領陳策等205位將軍,被稱為「將軍之鄉」;出現了對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史影響長達半個世紀的宋氏家族,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被譽為「名人之鄉」。
文昌市椰林如海,山清水秀。「海南椰子冠全國,文昌椰子半海南」是真實的概括。文昌椰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海南省的45%左右,被稱為「椰子之鄉」。
文昌市人民群眾愛好排球,排球運動普及全市,逢年過節各鄉鎮、各鄉村都要舉辦排球賽,排球運用已成為文昌的一種文化。文昌中學男子排球隊曾獲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三連冠,被稱為「排球之鄉」。
文昌市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落戶後,發展潛力巨大,後發優勢突出,一個未來的「航天之鄉」即將產生,標志著文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007年9月,國家批准建設中國文昌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中心,一個未來的「航天之鄉」即將產生,標志著文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