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才是人的核心!
自尊是人格的核心,也應該成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本文試圖以人生命適應的根本源泉為出發點,解讀自尊的生命性意義;進而分析與探討自尊在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心理健康中的地位與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育理念,以期為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自尊(self-esteem)屬於自我的情感成分,是個體對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積極或消極的評價,也是人對自我行為的價值與能力被他人與社會承認或認可的一種主觀需要,是人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追求。這種需要與追求如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自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等;否則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對人的生活來說「自尊是你能夠給予孩子們的最好禮物——也包括你自己。對於獲得健全的頭腦、豐富的學識及幸福的生活來說,自尊至關重要。」[1](P4) 一、自尊:生命適應的心理根源 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類並非一開始就有自尊一樣。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對各種環境壓力(包括生態學壓力和社會壓力)的反應過程中獲得的,是生存適應和社會適應的必然結果。對於個體而言,自尊同樣也是其自身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環境所必需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適應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基本生存的心理資源。根據有關研究,兒童在3歲左右產生較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錯誤感到羞愧,怕別人譏笑,不願被人當眾訓斥等。①這種社會性情感的產生是重要的,因為在自尊產生之前,兒童基本上還處在生物人的階段,盡管語言和一些初級的認知能力已經發展起來,兒童可以進行初步的社會交往,但還不會主動地、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去適應社會和他人的要求,還不會在體驗自我的情感指導下進行有效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發展。兒童在這一時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級的社會需要(如依戀)外,並沒有清晰地自覺自己人之為人的榮辱和價值,其發展基本上還是一種生物人的發展,這與動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較大的相似性。換言之,如果沒有自尊,沒有對自我的一種自覺的情感判斷,即使兒童具一定的自我認識的能力,也很難去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就像一個不知道疼痛為何物的人終將會被傷痛致命一擊,一個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樣會因不知道自我保護而失去做人的資格和價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諧,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覺後,兒童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說情感是人作為種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現象,那麼有關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斷則是人作為類的存在所特有的心理品質。人在犯錯誤後的羞愧感、遭到失敗的恥辱感、成功後的自豪感以及對自己的滿意感等由自尊而引起的情感體驗無疑會成為一種前提性暗示,決定著行為的取向。所以,如果說食物和水是維持人的物質生命的基本所需,那麼自尊就是維持人的心理生命的基本所需。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它具有類似本能的性質。一個人自尊需要的產生雖然晚於其它基本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但它一旦產生並被自覺,就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深植於人心靈當中最為根本和最為重要的需要,成為一個人生命的心理根源。 其次,自尊是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的一種機制,可以有效緩沖人類的基本焦慮。人,不僅能意識到死亡,而且由於自我意識的反省能力,還能意識到死亡包括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死亡焦慮。這種死亡焦慮是潛在的,只有當死亡意識被喚醒時才會深切地體驗到它的存在。而且,死亡的含義是廣義的,並不局限於真實的死亡,死亡焦慮會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們懼怕失敗、擔心冷遇、害怕被拒絕、被否定、被排斥等,因此,筆者把這種焦慮通稱為基本焦慮。為了減緩這種焦慮,人就需要一種緩沖機制來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存在。而自尊就是這樣一種機制。因為,自尊本身是一種強大的動力,當人面臨威脅和沖擊時,它會策動一定的社會行為,去補救和防禦,使自己重新獲得意義感和價值感;只有當沖擊和威脅過於嚴重、時間過長時,自尊的社會適應機制受到損害,這時就會引起適應不良和心理障礙,導致各種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問題,人的生命尤其是心理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保障。這也是社會學家Becker等人提出的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的內涵所在[2](P39-40)。 因此,自尊對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需要,一種情感體驗,一種適應機制。自尊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維系社會正常運轉、潤滑人際關系並保護自我的重要作用,使人能夠在適應社會和他人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尊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自己的生命完滿。簡言之,自尊乃是人類生命的心理根源所在。 二、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如前所述,自尊是人類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個人生命的健康發展和完滿。在自尊作用於人的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自尊最初對一個人起作用,是從其心理反應和心理健康開始的,而生命(尤其是人的社會生命和心理生命)的殘缺或完滿直接來源於心理健康的是與否。 在社會生活中,社會總會對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但不管何種要求,也不管何種社會,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人應該是健康的、積極的、發展的,人應該以一種良好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
『貳』 何為中國人的文化自尊
文化自尊是要正確地尊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叄』 中國面子文化與日本自尊文化有不同嗎
有人將這兩種文化統稱為“恥感文化”,不過我覺得日本的要更偏重一點。中國人雖然好面子,但並不是全部出於“恥”。
比如說我們維持面子,更多是維持一種表面上的東西。這種東西比較虛,如果被戳破,人下不來台了,最多是惱羞成怒一陣,但不會懊惱太久。而且一般而言越是憤怒、感到沒自尊的,越是沒有能力、內心自卑的。
“面子文化”與“自尊文化”相比較之下,“面子”更隨性,它是一種表面上的光鮮,但很少涉及內里。而“自尊”則要求人更自律,不過讓人自律的不是自己,而是來自外界的要求,所以人會陷入一種自我掙扎。這種掙扎的外在體現就是人的極度敏感,因此造成了“社交冷漠”的現象。
『肆』 如何認識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表現、特點、及作用)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影響: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來源:"文化"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表現: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制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特點: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作用:
1、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
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
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伍』 個體自尊與自我價值感主要受哪方面的影響
你好,首先,個體自尊和自我價值主要是受小時候養育環境影響。父母是否尊重你的看法、是否肯定你、你在學校的成績如何,都會影響到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如何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呢?你可以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以便達到自己預訂的目標,體現自我價值
『陸』 文化與人的關系是什麼
文化與人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是由人們生活中慢慢的積累的,同時舊的文化引導人們產生新的文化。
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
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
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6)自尊與文化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
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
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偉大創造物,是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數千年來,它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而且在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以後,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在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也更加廣泛。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柒』 是「文化自覺」還是「文化自尊」
既要有文化自覺,也要有文化自尊。
1、文化自覺是要自覺地意識到文化對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不能渾渾噩噩;
2、文化自尊是要正確地尊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捌』 自尊的幾個知識點解釋 自尊的原因,作用,影響分別是什麼
原因:
自尊來源於自尊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勢與自信等的慾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贊賞的慾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等,這些因素都與個體的外在環境有關.自尊的心理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逐步培養起來的.要培養正確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 尋找個人自尊的支點(支點指自己突出的優勝和長處);二 要有正確的方向(培養個人的自尊,應當懂得把個人得自尊上升為集體,國家的自尊)
作用:
自尊,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評價.自尊包含內在美和外表的完美結合,體現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極高修養素質.做人有自尊才會有進取心,擁有自己的方向後,懂得自己所做的不能出格.擁有自尊心的人,時刻都不會忘記為生活而奮斗.
影響:
答上作用
首先,自尊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適應基本生存的心理資源自尊是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的一種機制,可以有效緩沖人類的基本焦慮.自尊在一定程度上起著維系社會正常運轉、潤滑人際關系並保護自我的重要作用,使人能夠在適應社會和他人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尊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玖』 愛面子是中國特殊文化,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覺得面子文化的出現是自然狀態下的產物,古代社會大都是熟人聚集,所以彼此之間相互了解,而且長期的接觸了解到了每個人為人處事的方式。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說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讓熟悉的人過分解讀,從而被過分歪曲意思。所以漸漸在社會中有了所謂的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在有些方面就是一種剛強不屈的象徵,但在某些情況下卻是硬撐的逞強。
然後,面子文化在傳統意義上就是一種關於自尊的文化。國人重視自己的面子也是維護自己的自尊,從積極方面來講,面子文化強調了個人的自尊心,也彰顯了個人自身不向世俗低頭,不向命運折腰的堅強。但是,面子文化也沒能逃過文化的兩面性。面子文化的負面影響就是導致做人過於強調自尊,自尊心就如同玻璃一樣,稍微碰觸就可能破碎。
『拾』 如何看待民族自尊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
民族自尊心屬於公民應該履行的政治義務,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多樣性是並不矛盾的,我們應該尊重他民族文化,認同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