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喪文化是什麼

喪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8 22:18:52

① "喪文化"在年輕人的圈子裡流行,都有哪些黑話呢

「好喪啊,生活怎麼是這樣」

「算了吧,就這樣了吧」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有的的人十八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

對於「喪文化」我相信很多00後,90後並不陌生。

「喪文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它很多時候不是指某一種文化,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特定情境下心理狀態的概括。

最後,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我們應該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對於網路上的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必要去跟大流,隨大眾,來顯得自己很合群沒有落伍

總而言之,存在即合理,喪文化的存在也是在提醒我們社會高速發展的弊端,也不用太過擔心喪文化,喪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造成很大的損害,世界的本質是在永遠發展著的。

但是小喪怡情,大喪傷身份,還是要採取合理的措施對待喪文化,讓它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同化在時間長河中

②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如此流行

當代社會也是屬於年輕人的社會,年輕人在社會當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領導者。但是當代年輕人卻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喪文化”,一般都是設置一些傷感的頭像或者一些消極的情緒。這些文化其實對於年輕人的發展並沒有起到幫助,但是卻十分流行。也許正是這個社會壓力太大,年輕人喜歡以此來自嘲,又或者是自身能力趕不上社會的變化,就容易導致負面情緒產生,這種文化也就逐漸流行了。

不管是因為什麼流行起來的這種“喪文化”都是一種負面消極的影響。當代年輕人應該把目光放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而不是以這種文化來傳播思想,所以,繼續努力吧!

③ 什麼是喪文化 喪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 學者杜駿飛認為, 喪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種習得性無助與自我反諷;另有研究者提出, 對喪文化的非主流標簽化, 激發了青年群體集體意識從無到有的再次轉變。此外, 還有從語言模因論和市場營銷等角度對喪文化進行的分析。然而, 作為一種網路文化傳播現象,「喪」文化有獨特的呈現方式和載體, 從文化生產的媒介技術角度分析喪文化生成與傳播應成為重點。鑒於此, 理解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文化現象還需要技術、人文、社會等多維視角的關照。(董子銘.情緒釋放與技術催生:新媒介環境下的「喪」文化解讀[J].新聞界,2017(11):45-51.)
目前有關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產生原因的分析, 學者們主要側重於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角度, 具體情況如下:
基於語言學對「喪文化」的流行原因進行解讀的學者主要包括周培樹 (2017) 、戚毅 (2018) 等。其中, 周培樹 (2017) 認為可以使用語言模因論對「葛優躺」等「喪文化」的流行加以解釋, 她強調當網路流行語一旦被模仿、復制並得以廣泛傳播之時就可以被稱為模因, 她通過對有關「喪文化」的新聞報道進行梳理後認為, 由於「葛優躺」具有便於記憶、朗朗上口等特點, 容易被模仿和復制, 而且語言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語境進行動態搭配, 進而促使「葛優躺」等「喪文化」名詞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樣一些新詞語也符合網路青年求新求異的心理訴求, 因此, 得到了大量網路青年的追捧。戚毅 (2018) 認為, 作為流行語的「喪文化」中的「喪」一詞, 在語法和用法上都有所創新, 並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 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語義色彩, 具體而言, 流行語中的「喪」, 與現代漢語中「失去、丟掉」的意義逐漸分離, 僅沿襲了「情緒低落、失意」的語義。
基於社會心理學視角對「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解讀的作者主要有蕭子揚 (2017) 、杜駿飛 (2017) 、董扣艷 (2017) 、馮銘鈺 (2018) 等人。蕭子揚 (2017) 認為, 「喪文化」是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 它的產生和流行是由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狀態所致, 因此, 「喪文化」反映了新時期青年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結合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提出了「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互聯網技術對現實的「擬構」;二是青年的「自我污名」;三是集體無意識的作用;四是互聯網時代的情緒感染效應。杜駿飛 (2017) 主要借用習得性無助和迴音室效應等社會心理學概念對「喪文化」現象加以了解讀, 他認為「喪文化」是在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由於迴音室效應的存在, 導致「喪文化」現象在青年群體的互動過程當中不斷重復出現, 使得人們存在某種幻覺 (錯覺) ——「喪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董扣艷 (2017) 認為, 「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反映了我國90後青年群體在高速轉型時期的生存和發展現狀, 也呈現出了該群體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因此, 她運用社會焦慮、相對剝奪感、發展效能感等視角對「喪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進行了探討, 並認為是由風險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市場經濟的過度消費等原因導致的。
基於新聞傳播學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於風 (2016) 、魏韜 (2017) 、董子銘 (2017)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於風 (2016) 利用網路指數等大數據分析平台對「喪文化」的形成過程和階段進行了詳細分析, 並進一步提出, 新媒體是導致「喪文化」得以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由於新媒體具有高效、便捷等特點, 促使帶有頹廢色彩的文字、圖片等內容可以快速傳播, 並獲得網路青年群體的認可, 從而導致部分青年價值觀發生了重要嬗變。[17]魏韜 (2017) 認為, 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導致青年亞文化研究更加復雜。一方面, 他強調互聯網技術對於「喪文化」的發展、演變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他認為由於網路空間中青年的行為具有表演成分, 因此僅僅通過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線上流行是很難說清楚該群體的線下狀態的, 即需要從線上、線下兩個視角對「喪文化」進行一個比較研究。[18]董子銘 (2017) 比較了社會心理學視角和傳播學視角在分析「喪文化」時的差異, 他認為, 對於「喪文化」的產生主要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視角, 而對於「喪文化」的流行和廣泛傳播重點需要運用傳播學視角加以剖析。而且, 從現代傳播技術視角來看, 「喪文化」得以長期流行和快速傳播的原因有四點:第一, 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特徵;第二, 表情包的批量化和文化狂歡的來臨;第三, 技術與資本的聯姻導致「喪文化」營銷加劇;第四, 社交媒體的「部落化」傾向, 導致「喪文化」形成特定文化圈。[9]此外,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均認為, 新媒體平台的高速發展是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傳播和流行的重要社會背景, 可以認為, 「喪文化」是新媒體背景下外來文化和青年亞文化的交融與本土化發展的產物。
基於青年亞文化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施蕾 (2017) 、蔣建國 (2018) 、劉雅靜 (2018) 、李佳昕 (2018) 、朱思良 (2018) 等人。其中, 施蕾 (2017) 認為, 作為網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代表, 「喪文化」是社會心理、現實背景、媒介傳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6]蔣建國、李穎欣 (2018) 認為網路亞文化側重於強調「我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一觀點, 認為網路青年亞文化流行的原因在於獲取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表達個人價值觀, 而且這樣一種訴求並非是個人主義的結果, 而是集體性的共同追求。因此, 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流行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指向。比如, 階層固化、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孤獨感和無助感的加劇等。[22]劉雅靜 (2018) 提到, 和以往的青年亞文化進行比較, 盡管當前的網路青年「喪文化」呈現出新的特質, 如表達方式和傳播途徑等不同, 但是究其本質仍然沒有脫離青年亞文化的核心范疇, 並沒有因此對青年亞文化賦予新的文化意涵。因此, 她強調分析「喪文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去理解和研究青年亞文化的過程。同時, 她進一步認為, 相對於傳統青年亞文化在表達方式方面的「遮遮掩掩」, 新時期的「喪文化」的呈現更多是一種主動的過程。[23]李佳昕 (2018) 通過對伯明翰學派理論的闡述認為, 可以嘗試以「結構模式」和「世代模式」為主要研究視角, 借鑒和使用「拼貼」、「同構」、「表意實踐」等概念, 以此來分析和介紹以「喪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特點。同時, 她強調, 階層固化和上升渠道的緊縮、對主流文化的溫和抵抗等是促使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24]
當然, 除了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視角外, 還有部分學者嘗試從身體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等視角對「喪文化」進行討論。其中, 馬文漪 (2018) 認為「喪文化」的流行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挑戰, 存在諸多負面影響。覃春 (2017) 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喪文化」現象, 並在剖析原因的基礎之上, 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思考。劉政、唐珍 (2018) 結合身體認同視角認為, 「自我降格」概念可以用來解釋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形成, 二者認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喪文化」目的在於人為地降低所要表述的事物的精神層次, 「變崇高為低俗, 變庄嚴為幽默, 從而達到釋放自我內心被壓抑的情緒」。因此, 二者進一步強調「喪文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減壓渠道。(蕭子揚,葉錦濤,馬恩澤.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53-60.)

④ 如何看待喪文化

消極喪是一種沉浸在消極、絕望、焦慮、陰郁等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的狀態。喪的另一個積極意義是,它能夠幫助年輕人對抗焦慮、完成自我的接納。

年輕人通過表達喪,來宣洩情緒、釋放壓力。藉由喪的狀態,讓自己暫停高壓節奏,從而能夠休養生息、自我復原。

情緒心理學告訴我們,適當的負面情緒也有其作用,比如低落能讓人節約能量、自我關照;悲傷能讓人深沉思考、收獲智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積極喪其實是年輕人自我調節的方式。

喪的另一個積極意義是,它能夠幫助年輕人對抗焦慮、完成自我的接納。為了消解成功學價值觀對自尊的威脅,年輕人用喪文化來自我調侃、抵禦焦慮。

年輕人會成為「喪一代」的原因:

首先是現實原因。很多年輕人表示,喪是因為如今生活壓力大。諸多現實問題,讓一些年輕人感到就算再努力,好像也很難改變什麼,於是心態從「雞血奮斗」變成了「就地躺平」,由此獲得內心的平和。

其次是心理原因。年輕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點是:充滿希望與幻想,內心有許多抱負,相信年輕一切皆有可能,而殘酷的現實卻讓這種全能自戀感一點點幻滅。經過現實捶打,年輕人開始意識到: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變的,有些夢想註定是不能實現的。這種幻滅感,讓年輕人感到很沮喪。

⑤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

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⑥ 什麼是「喪文化」,它又為何流行

情緒管理咨詢機構:喪文化
定義喪文化
重慶心理醫生寸草心理解釋喪文化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我們可以對其種種屬性進行描述。
①屬於一種亞文化現象。它與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卻又區別於其他文化,該文化覆蓋的群體較為龐大,是一種獨特的情緒情感文化。
②常常以網路社交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m。
③常以文字、圖片、視頻、表情包、音樂的形式進行文化呈現。其中在網易雲音樂中我們能夠看到文字、音樂形式的喪表達。
④喪表達的內容可以是: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頹廢絕望的生存認知狀態,個體所處在的悲傷、抑鬱的情緒或心境,宣洩負面情緒的行為表現及其影響。

-喪文化何以存在.
①情緒的產生——重慶寸草心心理醫生提示每個人的生活並非都風平浪靜、一帆風順,許多艱苦和傷害很難避免,它們會引發人們內心的不滿、悲傷甚至是絕望。同時,即使面對中性甚至積極的事件,擁有消極認知的人們也會體驗到負性的情緒。
②情緒的表達——個體作為獨立存在的單元,擁有表達與傳播的自由和權利,也是人們調節情緒的途徑之一,因此人們表達與喪有關的負性情緒和思想屬於正常現象。
③情緒的傳播——在過去幾十年前,有關喪的情緒與思想只能通過書籍、書信、人際溝通等方式來傳播,如今得益於電子產品與社交軟體的發展,有關喪的信息傳播得更快更廣,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漸漸地喪文化成為了一種潮流。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憂少!

⑦ 喪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喪文化主要體現在精神和行為兩個方面,精神上不思進取,行為上敷衍了事。

⑧ 如何看待喪文化觀點

喪文化是中國禮教文化的一種分支。喪文化的歷史幾乎伴隨人類歷史一起成長。可以說,自從有人類社會,就同時有了喪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喪文化是指喪禮文化,它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人死後,通告親朋好友的悼別儀式和簡單的安葬,更不是現代青年認識的倉桑感的低沉文化"。

說到"喪禮""安葬",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不就埋個人嗎?我見的多了,有什麼文化內含?值得來探討嗎?其實不然!

說喪文化,先不得不說到孝道,在國家來說,福利院,敬老院,它的作用是安定社會和諧,使無人善養的老人,兒童,能安度晚年或順利成長。在家裡,孝敬老人,絕不是單指報答父母恩情,它還是做給自己的後孫看的,在自己成為老人後也能得到後孫的敬養,也是做給外人看的,它能帶動社會人群"敬老愛幼"。

孔子,被我們稱為"孔聖人",他的很多思想學說都被稱為"經典名言,據說,孔子死前,叫他的弟子說,自己死後,把雙手放在棺槨的外面,不準放隨葬品,他要讓後人看到,自己光滑滑的來到這個世界,光滑滑的離開這個世界。財寶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古代喪文化多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吳將呂蒙殺害關羽後,割其人頭,經特殊處理後送給了曹操,曹操感其忠義,給關羽配以木身後厚葬。東吳的目的是嫁禍曹操,意思是關羽之死是受曹操的命令,而曹操呢,又利用厚葬敵將來收買人心,同時也是告訴劉備,關羽的死不是我曹操所為,我對關羽是很好的。

在岳飛故事中,我們知道,岳飛被秦檜所害於「風波庭"。一代英雄含恨而死,宋朝滅後,明朝的皇帝為岳飛修墓立碑,並立奸臣跪像於墓前,讓後人唾罵,教育後人要忠義,愛國。

喪文化包括喪葬儀式,培葬禮品,選地,造墓,守孝,立碑,立傳。本文對儀式,葬品,選地,等作省略,只爭對立碑立傳等具有文化教育意義部分作簡單介紹。

民謠說,"萬里長城今尚在,世間不見秦始皇",在沒有發現"兵馬俑的歲月里,中國人只要見到了萬里長城,就知道它是秦始皇所建。當秦俑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振驚世人眼球,思想道德,侈華殘酷的封建統治,使我們了解歷史真象的見證的正是始皇喪文化的造墓。民間唱了無數代的《孟姜女》相比秦陵來說不值一提,這就是造墓文化的魁力,造墓文化,即建築文化。

如果說古代的男性帝王之墓還不足以說明具有建築文化基礎,那麼,對於名家女性的喪禮"貞潔牌坊"建築構造,也足以證明喪文明的高文化內函。凡女性,在世孝訓父母,相夫教子,忠夫不再嫁,其子成名後,感其母教子有方,促以成為世人的女性代表,官府鼓勵為其立牌建坊。貞潔牌是家族貞女標志,是地方貞女性標志,也是本王朝貞女性標志。

立碑,撰刻碑文是對死者功德的總結,從碑款處,會看到其後人的興衰發達,從中更能發現其家族傳承,家族史指家譜,功德碑是做給別的家族看的,是炫耀的標志。

喪文化中的立傳,主要指帝王之家的個人功德歷史,社會賢達名人的個人成就貢獻,它是喪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現在的民間故事多出之之喪文化的立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為紀念為革命犧牲的先烈,人民英雄紀念碑,提前建成,英雄們走了,英雄的功德永垂下不朽。喪葬文化是社會歷史的一部分,"萬里長城今尚在,世間不見秦始皇"。

贊同56
1條評論

⑨ 很受年輕人歡迎的喪文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說到「喪文化」我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個經典的包情包,上面的配字就是「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這句話就很好的表現了「喪文化」的內涵,就是對生活的充滿悲觀的想法、失去希望,並且抱有一種很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用,對自己否定。




但是喪文化的影響確實還是不可小看的,它就像是一個極其會引誘人的誘體,每天都在誘惑人懶惰、消極,很多人都會被它影響,盡管有時候這些影響只是一時的,但是加起來就很多了。所以,我們還是要遠離喪文化,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

與喪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