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如何進入年輕人視野

傳統文化如何進入年輕人視野

發布時間:2022-11-07 14:35:09

中國文化對年輕人吸引力如何如何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② 民俗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如何使當代年輕人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當下,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物質基賜技術手段已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困難,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衷程度和對其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工作中怎樣對待「微心態」這一新問題是需要很好思考的新課題。

2005年創立的青年社團「漢未央」將漢服文化很好地普及到了青年人群,漢服成了婚禮等重要誠的「常客」,引領了一種新的時尚,樹立青年人更高審美情操的同時弘揚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微元素」的傳播力對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對部分陳舊、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好地契合「微時代」的流行趨勢和個人體驗。上海的「國學新知」公益組織就利用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將眾多青年人聚在一起誦讀古書,舉辦茶道、棋藝、古琴等古典文化沙龍,議題開放,視野廣闊,其微博已擁有近百萬互動「粉絲」。

與此類似,不少網上創建的「詩社」「古風」類原創流行音樂團體將傳統經典元素融入流行藝術中,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良好效果,收獲了可觀的人氣。如此雙管齊下,才能在「微時代」中賦予傳統文化對年青一代更高的「黏度」和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③ 傳統文化如何走進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人一直以來的期待。但傳統文化是個龐雜的范疇,以前並不這樣籠統的標稱,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這一部分的內涵加以標稱。如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都是研究歷史文化的一個個具體領域,或一個方面。把傳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統和現代作了一個區隔。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曾經作為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五種生產方式論」,學術界現在不再使用了。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階段,而且被稱為「封建社會」的階段,延伸有兩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那麼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就社會形態而言,應該作怎樣的描述和區分呢?在一時找不到劃分的准確概念標識的情況下,先以傳統和現代作一個二分,是有道理的,盡管認真說來,對社會形態作這樣的大分隔,在學理上會有很多遺漏,不是學術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傳統文化來說,其內涵也是浩如煙海,寬博無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傳統文化中非常突顯的部分。按傳統的典籍分類,經、史、子、集四部類,每一部的書籍都多到不知凡幾,汗牛充棟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更是多得無法計數。何況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不過所謂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不是同一個概念,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看不見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從古到今的人們的精神血液中。經過學者的研究辨析,用學術理念加以透視概括,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得以構成和傳衍的規則、理念、價值和信仰。中國由於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民間社會發達,不僅有儒家思想在漢以後成為文化的大傳統的代表,同時由於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狀態,又形成了根脈深厚的文化的小傳統。文化的小傳統主要指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如果說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態,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則是在野的思想形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傳統不是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承載著歷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隨順時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當異質文化之水悄然進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過程,固有的傳統會因之增加或減少,直至發生變異。此時,傳統更新的歷史時刻就來到了。但更新不是廢棄自我主體,而是在舊傳統中增加了新養分和新資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陳寅恪先生說,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應忘記本民族的歷史地位。儒家學說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大傳統,由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的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思想的融入,產生了宋明理學,這是不同於先秦兩漢儒學的新形態,思想史家稱之為新儒學。陳寅恪高度評價這一文化融會和思想合流的現象,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緣」。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後更日趨明顯,終於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奇觀。追其原由,主要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時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禮記·中庸》提出,治理國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經」,其中的一「經」即為「柔遠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夠收獲「四方歸之」的效果。東漢的佛法東傳和明代的耶教來華,同為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見證;而漢唐兩世的繁榮昌盛,則為中華文化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歷史範例。所以王國維的《詠史》遙憶唐代的開放繁榮,寫下這樣兩句詩:「遠人都有如歸樂,此是唐家全盛時。」清朝的道光、咸豐以後的歷史,所提供的則是這種精神旨趣反向的歷史見證。傳統是充滿活力而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傳統不割斷,世界不脫離,應成為我們恆久遵循的法理軌轍。
文化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是互為影響的,大傳統須通過和小傳統結合,來增加自己的輻射力;小傳統則有賴大傳統的思想凝聚與品質提升。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可是歷史的一定時期,社會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來反傳統,並且形成社會的潮流,傳統也會因之發生斷層。但時過境遷,人們又會自我反思,由反傳統轉變為自覺地接續傳統。近一百年以來的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又到了需要自覺地接續傳統和如何讓傳統成為當代文化與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歷史時期。傳統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的文化典範來承載和傳承的。文本經典和典範性的文化遺存,裡面集中藏有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密碼,文本經典的誦習和文物遺存的熏陶,不失為現代人接受和連接傳統的有效方式。和傳統的因子連接緊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大學者,他們所具有的德范與風義,和他們才華卓具的獨創性的藝文傑作,能夠起到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藝文人物和他們的創造物都能達致這一境界,那些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只靠獵奇和追求時尚的作者不足語此。
這里還須辨析傳統文化和國學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不應該加以混淆。傳統文化如前所說,是一個涵蘊多重的極為寬博的范疇。所以章太炎稱之為「國故」,胡適之解釋為所有歷史文化。而國學所涉及的,則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學術研究。二十年代,胡適曾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但胡適的國學定義,並沒有被學術界所採納,甚至連「國故」一詞,也遺落到一旁無人問津了。當時學術界的共識,是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固有學術。所謂固有學術,指的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中期的朴學(以考據為中心的學問)等。這樣一來,國學便跟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等同起來了。顯然,經過如此定義國學,只是一部分專業人士致力的領域,跟一般民眾沒有關系,甚至跟此專業領域以外的其他專業人士也沒有多大關系。而且傳統學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認為國學是固有學術,那麼是指哪個歷史時間段的學術?傳統學術就其主脈來說,既有儒家的學術,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學術,還有佛學的學術,那麼是指哪一家的學術?以固有學術等同於國學,內涵和外延未免太過於寬泛了。而當一個概念的內涵過於寬泛時,概念本身的既定內涵就會流失。
所以1938年5月,當二十世紀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學舉辦國學講座的時候,他給國學下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的定義。他說:「今先楷定國學名義。舉此一名,該攝諸學,唯六藝足以當之。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泰和會語》)馬一浮還說,「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六經」裡面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學問系統,一個是價值系統。學問系統是很煩難的,所以治經學歷來不易,只有少數專家才畢生沉潛其中。不僅是文本本身的問題,重要的是要有小學的基礎。由小學入經學,是古代治經的不二法門。所以清儒的口頭禪是「讀書必先識字」。但「六經」的價值系統則是面對所有的人的。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核心價值,可以說都在「六經」。特別是誕生最早的《易經》,固然是無可否認的占卜之書,但它同時更是中國文化論理價值的淵藪。
近年我從以《易經》為代表的「六經」裡面,也包括後來作為十三經組成部分的《論語》《孟子》《孝經》裡面,梳理抽繹出五組價值理念:一是誠信,二是愛敬,三是忠恕,四是知恥,五是和同。最後的一組「和同」,就是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嚴,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奪。孔子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奪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嚴。我認為「敬」是一個終極價值,已經進入了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事情不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道德金律。「知恥」是《禮記·中庸》里的話,原文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說知道這三者,就知道什麼是「修身」了。恥感是人做人的不可或缺的從心理到生理的一種感受。所以做錯了事,說了不合適的話,有了失禮行為,會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講的「四端」中的「羞惡之心」,就是「知恥」。按孟子的說法,如果沒有「羞惡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樣,其他三「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來,也都不具備人的資格。所以我提出,「修身」應該從「知恥」開始。
「和同」指「與人和同」。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溝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對話互闡,可以跨文化溝通。《易經》「系辭」的兩句話:「天下同歸人殊途,一致而百慮。」把「與人和同」的思想概括無遺。《易經》的「同人」一卦,則是「與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繹。說到底,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最主要的是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具有永恆意義的精神價值。《周易》的「文言」有兩句話:「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試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無非是讓自己修為得更好些,並希望事業有成,使成就感給自己帶來快樂與榮譽。那麼「進德修業」四個字可以說將人生志業的全部要義概括無遺。而「進德」靠的是「忠信」,事業有成靠的是「立誠」。與人相處,則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所以我認為,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是「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事實上給出了人類麻煩的解決之道。
「六經」中的這些價值理念,都是永恆的價值理念,永遠不會過時。正如熊十力所說,它們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關鍵是需要讓這些價值論理跟現代人建立有效的聯系,使之成為每個人精神血脈的一部分。所謂傳統文化進入教育環節,國學和教育結合,其精要之點,即在於此。價值教育是國學教育的核心,施行得體,可以補充百年以來施行的單純知識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得明白:「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此段話的意思,一是說仁、義、禮、知、信「五常」之德,俱在「六經」;二是說《易》的地位最不同尋常,「與天地為終始」,是其他五「藝」之「原」;三是說由《樂》《詩》《禮》《書》《春秋》形成的五種專門學問,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樣,在不同的世代會有不同的呈現。至於如何學習和研讀「六經」,班氏給出了「玩經文」的三字訣竅。「玩經文」的「玩」,是欣賞、玩味的意思,絕不含玩耍之義。就是反復閱讀、反復欣賞、反復研習「六經」的文本,其結果必然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易·系辭上》所說的「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是這個意思。並不需要逐詞逐句的背誦,能夠理解「六經」文本的義理精神、「存其大體」就可以了。而「六經」對於玩味誦習者所能夠發生的影響,也不在於日常的有用還是無用,主要是通過對「六經」文本的玩味、賞析、研習,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經」是德教之書,於此可以得到證明。
「六經」文本讀起來不無煩難,但《論語》事實上可以作為「六經」的簡要讀本,如同馬一浮所說,《論語》裡面有「六藝」,《論語》可以直接通「六藝」。孔子講的道理,其實就是「六經」的基本道理,只不過通過夫子的言傳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變得更為親切、近人、易入。這是「四書」中另外的《中庸》《大學》《孟子》,猶不能與之相比並者。《論語》是中國文化寶藏的宏明正學的第一代表,絕對堪稱「思無邪」的傳世聖典。傳統文化進入教育,首先應該讓《論語》成為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先選讀,後全讀,分級分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而且應該以誦讀白文(不加註釋的文本)為主,祈以幾十年、上百年之後,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同樣,學習國學,我認為正途也應該從誦讀《論語》開始。當然,傳統進入現代生活,是為了建立現代人跟傳統的血緣聯系,而不是冀圖用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代替今天的社會生活。現代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自己來創造,只不過一切創造和出新都離不開傳統資源的轉化和繼承。

④ 指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兩條理由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有很多原因,列舉一些如下:
第一,傳統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其中有大量的經驗、智慧、處世哲學和人生哲理,這些知識在新時代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重要。對於缺少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是寶貴的財富。
第二,現在的年輕人擁有更加開闊的思維,更加豐富的知識獲取方式,他們創新地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出現了跨界的文化形式,創新和豐富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祝學習進步,滿意請採納。

⑤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1、一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學生,要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就首先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圖書。通過閱讀理解那些經典圖書,提高自己文化底蘊,結合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來判斷我們該怎樣的去做。

2、也許在一些文化經典里,有一些材料的思想和我們今天的思想有所沖突,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我們繼承,那些沖突的或者屬於時代的產物,我們可以在學習的時候暫時剔除。

3、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奉獻精神。。達到愛國愛民,建設國家,小到拾金不昧,幫老愛幼。這都是在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像學雷鋒服務底層需要幫助的人,學習那些革命先烈,樹立報國的志向。

4、就是在自己的家裡我們同樣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像三字經里有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例中學習關心家裡的老人,照顧老人;替父母分擔家務;對親朋有禮貌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5、學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例如唐詩宋詞,我們可以去才加詩詞比賽,勇敢的去奪魁。綻放自己的風采,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魅力。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

6、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要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用傳統文化來支撐信念,做一個有韌勁的人。

⑥ 驚艷!團隊耗時1年用上億顆水滴再現國粹,該如何讓年輕人審視傳統文化

應當堅持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保持傳統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應當創新傳播方式,增加傳播途徑,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眼球;應當將傳統化與年輕人的審美和趣味相結合,以提高傳統文化的適配度和契合度。

傳統文化有其糟粕,也有其精華。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雖然我國提倡文化自信,而且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也不能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這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

最後,推動傳統文化自身的革新進程,以使其與時俱進。審視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具備審美能力,而且需要擁有創新精神。盡管年輕人具有獨特的審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全面分析傳統話的優劣,也不代表我們能夠區分其精華與糟粕。是故,有關部門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從而令年輕人產生更多興趣。

⑦ 如何讓新一代年輕人更好的了解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呢

立德樹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是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與特色。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21世紀中國教育的頂層設計,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是對百年不斷引進與「克隆」外來教育得與失的歷史反思。它為改革當今教育重智輕德等弊端指明了方向,並翻開了建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性的中國教育歷史新篇章中華美德,在世人面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證,也是學校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責任。學校是弘揚中華文化的輻射源,學校是復興中華文化的根基,文化興衰,教育有責。

立德樹人 在明明德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華倫理、中華美德。

中華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魂,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價值觀,它使得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明德,就是使美德得以顯明;明德,不能割斷歷史;道德,不能依賴進口。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堯舜時代;之後,有800年周代的禮樂新文明;再後,又有管仲提出的禮、義、廉、恥的「四維」道德;孔子的智、仁、勇「三達德」;孟子的「仁、義、禮、智」四德;漢代有仁、義、禮、智、信「五常」;宋代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等。

全球化面前,文化的傳承與回歸主要靠我們青年人,帶領年輕人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找回自信。

更讓當代年輕人,更深刻了解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節日的傳說、由來以及它的源遠流長,我想我們一定會愛上古老的中國文化,更愛上自己的祖國。

我們中國復興,中國夢,走向繁榮昌盛。必然會引領世界,為人類開辟新的篇章。

祝福:祖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⑧ 面對許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該如何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呢

時代的發展伴隨的一定是一些消失的文化,而如今,中國的漢字文化,也漸漸的只被少數人銘記,如今的書法大家,甚至是中國畫大家的作品,多少都是有些學院派,感覺都是中規中矩,沒有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缺少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靈氣,那些當官發財之後冒充博雅,欺世盜名的胸無點墨之徒,更不必放在此處了,影響質量,想想古代那些文人墨客可以窮困潦倒,卻寫的一手好字,吟的一首好詩,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得不讓人佩服,這種精神也在社會消失了!

就胡編亂造,穿越時空,漏洞百出,但是奧斯卡大片《末代皇帝》是外國人拍的清宮戲,卻還原了那一段歷史。我看這部電影,就跟看個紀錄片一樣,那場景和畫面,深深的還原了那個時候的舊中國,那個時候的北京城!發人深思!

現在古老的中國在日本,在韓國,在台灣,他們那裡還保存著一點古代的樣子,而我們,正在吞噬著自己的文化,我們不能讓若干年後,我們的文化像茶一樣,成為日本的象徵,因為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啊

⑨ 在如今的時代里,如何更好地拉近傳統民俗和年輕人的距離

民俗包括各種各樣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它們從生到死,從節日到生日,都與民俗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在物慾縱橫的當代,我們怎麼拉近年輕人與傳統民俗的距離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傳統民俗的創新工作,為傳統民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適應時代發展,能夠被年輕人所認同和傳揚。

3.民俗並非真的「俗」

民俗的「俗」與「雅」是對立的。大眾文化是指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市民文化和民眾文化,而不是庸俗、落後、保守的傳統事物。他們應該分開對待。拋棄傳統文化中落後的、封建的、陳舊的、有害的東西,保護微妙的、健康的、感人的東西比如喪葬孝文化等。

總而言之,要想拉近年輕人與民俗文化的距離,就必須對民俗文化進行創新,使其能夠與年輕人的生活更貼近,這樣才能吸引到年輕人的關注。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如何進入年輕人視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