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皖南和皖北的文化差異這么大,當初為什麼要合並呢
皖南與皖北合並,形成新的安徽省與此同時,安徽省省會從安慶遷至合肥。新的發展模式將更好地發展城市經濟,造福人民。
歷史上,合肥處於南方和北方之間。中央王朝崩潰之後,南方政權和北方政權爭奪最激烈的地區就是江淮地區,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因此,南北雙方都輸不起。合肥的位置很特殊,處在江淮的核心地區。在東漢末期,曹操和孫權為了合肥地區的歸屬曾經進行了幾次大決戰。但合肥面臨著尷尬的情況,從秦漢到明清,合肥一直僅僅是一個縣,隸屬於廬州府的合肥縣。
不管是分開管理,還是合並管理都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造福百姓。歷史上的分分合合改變不了中國人的大團結。
2. 皖南地區的人文特點有哪些
皖南文化以徽州為典型代表,這里自古就有很發達的文化。皖南為丘陵地帶,其自然特點就是山川秀麗,風光旖旎。這里的人文特點有二:一是官僚多,封建禮教比較重;二是商賈多,素有「徽駱駝」之說。這里自古為高人雅士龍游豹隱之地,藝術文化很有特色。
3. 皖南的傳統文化
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為中國東南戲曲文化中心之一,當時著名戲曲聲腔如餘姚腔和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嘉靖與萬曆年間,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及青陽腔(亦稱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這一些聲腔興起後,很快風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陽腔被稱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 。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劇。徽劇是國粹京劇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史稱徽班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青陽腔又稱「池州腔」,因產生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崑山腔、餘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
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一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青陽腔由皖南伸展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 」,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2006年,青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劇以青陽腔、崑曲及地方俗曲為基礎,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徽劇是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崑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2006年,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連戲原名弋陽腔,曾經流傳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是中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蕪湖南陵目連戲。明初,皖南蕪湖市南陵縣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皖南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戲班或目連戲演出。徽州目連戲。明萬曆年間,皖南徽州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
2006年,弋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戲曲活化石。以其古樸淳厚的魅力打動人心。池州儺面具吸收和融匯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雕、繪畫等內容,是漢族民間藝術的精華,也是研究古代漢族文化、地域風情、民俗工藝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儺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池州市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當塗民歌,流行於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各類漢族民歌的統稱。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當塗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輕快,富有江南水鄉民歌的獨特風格。民歌在該縣流行極廣,且種類繁多。
2006年5月20日,當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蕪湖梨簧戲舊名泥簧,是流行於皖南蕪湖、當塗(含今馬鞍山市)、江北和縣、含山沿江一帶漢族戲曲劇種,其發生、發展和形成職業演唱班子在蕪湖,又稱蕪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歷史。明清之際,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稱平安戲。由蕪湖語言、音調和漢族民間音樂發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崑曲等劇種唱腔和音律,形成獨特的具有濃郁的江南風味的板腔體。
2006年蕪湖梨簧戲由安徽省政府審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黃梅戲的姐妹戲 ,流行於安徽省東至縣、宿松縣等地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戲曲劇流行於安徽安慶宿松、東至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
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皖南民居為什麼這樣建築,與環境有影響嗎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地域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可見,建築是對文化的表達。最初的建築是人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而創造的一個場所,由於全球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及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資源,人們自然就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窯洞建築、石頭建築、木結構建築等等,同時也把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融入建築之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地域性建築。在我國,建築的地域性特徵是比較強的,形成了皖南民居、西北民居、江南民居、北京民居、客家民居等形式。現已江南民居與皖南民居地域性建築分析加以說明。
一、地域性建築的形成
在安徽長江南部地區,發展著一種面積不大,但組合整齊,風格雅緻,裝飾精巧的民居 建築——皖南民居。皖南民居大多數是樓房,其平面也是縱軸對稱布置。由於冬季不是十分 嚴寒,住宅內部都採用木質的隔扇,上面雕刻細小的花紋裝飾,且其隔扇門上不進行糊紙或紗,以起到良好的通透性和保證其私密性。皖南民居一般都有高高的圍牆來保證院內的安全,四面牆一般都不開窗,只保留一個正門或者連同一個小門。江南水鄉一直是南方民居的一大代表, 其主要是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 這里臨近長江,水網密布,形成了不同與其他地區的獨特的民居建築。其一般宅院也採用對稱的布局,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牆體的正中間,內部設置課拆卸的木質落地長窗,以適應溫熱的氣候,屋頂採用「徹上明造」的方式,即屋頂沒有天花板,直接裸露著上面的木架構,且其材質也較薄。出於安全因素考慮,江南民居一般也建有高高的圍牆,但其上多配有各式各樣的馬頭牆。臨水而建是很多江南民居的又一大特徵,其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造就了建築形式的獨特。
二、地域性建築的異同性
徽派民居建築與江南水鄉民居有很多相似之處,地域同屬江南。江南水鄉是古吳、越之地。徽州是「吳頭楚尾」,錢塘江上游,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很大。建築都是磚木結構,並以木構架承重。建築裝飾都有木、磚、石雕工藝。但是,徽派民居建築有著明顯有別於江南民居建築形式。
(一)相似之處
(1)院落式布局
徽派建築四周高牆圍護,只留天井通風、採光;天井是整個民居的中心,有嚴格對稱的中軸線;為了防盜天井一般做得很深。江南的四合院建築也具有通風、採光、防盜功能,也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所在。
(2)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徽派建築村落群整體控制在自然環境之中,「依山建屋,傍水結村」,跌落的馬頭牆與起伏的山脈相映襯,平淡的單體匯成氣氛強烈的群體效果,整個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枕山、環水、面屏」是徽派建築民居選址的一般規律,村落的選址布局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考慮山勢水體,這種選址模式有地勢高爽、視野開闊之利,得自然水系之便,無洪旱災害,方便生產生活,巧妙的使村落或隨坡就勢,或依山傍水,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懷抱之中。這種依山造屋,傍水結村的村落布局,巧妙利用自然環境的特點,順山勢與溪水流向而建,起到了調節風向、風力、溫度、濕度的作用,從而形成冬暖夏涼舒適宜人的區域小氣候。江南水鄉民居有著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依山環水、古樸靈秀」,典型的水鄉傳統民居常常巧借地勢,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後河,河街圍繞」的居住模式。環水而建的建築,高低錯落,古樸幽靜,含蓄內斂。凝練成江南水鄉民居的典型意境。
(3)對立統一的手法
徽州民居的黑與白形成明度對比,大片的防火牆又與民居群落形成面與點的對比,屋內的天井中流淌的水和周圍的青石剛柔並濟,而平整潔白的牆面和精雕入微的門樓形成簡與繁的強烈反差,明堂和暗室是明與暗的對比。再從大的地方說,那一個以族為群的民居群落聚居於一片青山綠水中,這無形中又形成了動靜、剛柔的對比。江南民居也是有諸多對比。雕刻精美的門窗和堅實的圍牆又構成了虛實對比。方形的院落又和所謂的圓天形成了方圓的差異。更妙的是有的借景於園中,又使園林和周圍的山形成大小、遠近、虛實的空間上的對比。用瓦片製成花窗把外牆的風光借於園內,增大空間感,透過花窗又能窺得滿園的綠樹蔥茸。另外,除了建築本身的對立統一的審美體現,還有古代的「陰陽」之說,民居以坐北朝南,靠山臨水為格局,這里就是一套完整的陰陽風水論。
(4)體現因地制宜的特點
徽派迷局和江南民居都體現著因地制宜的樸素特點,利用當地的建築材料—磚、木、石等為主建材,以白牆灰瓦表現質朴的自然美。徽州村落民居建築的選址和設計,體現出依山傍水,隨坡就勢的格局,即利用天然地形進行規劃設計,通過適量採用樓閣、花牆、漏窗、天井等手法,溝通內外空間,使房屋群落達到與環境巧妙結合的意境。江南民居建築也是多利用地形,靈活的安置在流水縈繞的隙地上。在江南小鎮一帶還有當年水弄堂的影子。這一帶的建築體現的是江南人對自然的理解。四通八達的小水巷子配合長長的通廊,小橋兩邊是樸素單純的粉牆黛瓦,當地居民依水而居,圍繞水而起居生活。
(二)不同之處
(1)建築單體
民居單體來看,江南民居同樣多帶天井、庭院,平面布局追求靈活,裡面多向外開敞,民居以獨立的,不封閉的為多,平面和立面的處理講究實用,不拘一格。住房一般三間,堂屋除生活起居外,也是手工業勞動的場所,宅前有空場,稍大的住宅有曲尺形,或三合院。徽州民居平面布局規整,立面內向封閉,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透光、通風、排水作用。江南水鄉夏季潮濕悶熱,廳堂多落地隔扇門、大窗戶,臨河一側也開啟大窗戶,以求得通風散熱。
(2)街巷形態
江南土地金貴,建築物鱗次櫛比、街道狹窄,建築密度極高,從街巷形態來看,江浙一帶水鄉中的道路同樣曲直布局自由,尺度狹小,而與密如蛛網的徽州街巷相較,前者更多的是隨水系走向自然生長,高寬比不大,因而顯得親切,後者更多的是由人為規劃,高寬比很大,因而顯得森嚴。
(3)村落整體
從村落整體來看,徽州是山區,建築多依山而建,雖然村莊多有小溪,但地勢陡,落差大,水流急。江南水鄉水網縱橫,建築多臨河而建,親水性特強,有著完整嚴謹的規劃。與徽州村落相比較,前者多原石原木形體獨立的樸素房屋,造成整個村落寬敞爽快的建築風格。後者多雕梁畫棟卻個體隱沒在深宅大院,造成整個村落的防範封閉的建築特色。
(4)韻味
徽州有它的儒道大家之風,江南有它的士林儒學的溫和安穩氣質,若把徽派建築比喻為深山野谷中的幽蘭,以淡雅的風姿,吐出陣陣芳香;江南建築則有如碧水綠葉中的荷花,用清靈的體態展示萬般風韻。
5. 為啥:皖南人和皖北人的性格差異如此大
現在安徽的名聲在外不是太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皖北與皖南人態度的不同值得一談,我們雖不能從中得到太多的結論性的東西,但是管中窺豹還是可以的。
雖然安徽名聲的敗壞和皖北人有比較大的關系(這點不能不承認),但是皖北人並不以當安徽人為恥。相反,他們在對外交往中都自稱「安徽人」,讓外地人「刮目相看」。有人認為這是皖北人愛省的表現,不過他們說自己是安徽人還有另一層意思:「我是安徽人我怕誰!」外地人一看見此類以歪就歪、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皖北兄弟自然不敢與其相爭,只好避之不及,但是心中對安徽又多了一層蔑視和偏見。這點在皖北人數極其龐大的民工兄弟和農民兄弟體現的很充分。很不幸,外地人對安徽的偏見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們而起的,但是他們不僅沒意識到,反而以此作為「通行證」愈演愈烈。從而走入了惡性循環的悲劇。(皖北有文化的人還是不錯的,素質並不低,但是這些人和皖北龐大的民工群相比還是太少了。)
皖南人則要小心謹慎的多。客觀的說安徽名聲的敗壞和皖南人關系不大。但是皖南人無法阻止這一切,皖南和皖北差異巨大的人口數就決定了皖南沒有辦法拯救安徽。皖南人也是安徽人,他們在對外交往中同樣受到了輕視和誣蔑。但是誰叫皖南和皖北都是安徽呢?這樣皖南替皖北背黑鍋的事自然不能倖免。皖南人是矛盾的,他們是安徽的中堅力量,理應在外堂堂正正的說自己是安徽人,然而現實中安徽糟糕的名聲讓他們失望,可這又不是他們造成的。即使他們想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也困難重重,因為皖北的人口太多了......一個阜陽,幾乎就是皖南的人口總和了。
正因為如此,皖南人在外很多時候說自己是馬鞍山人、蕪湖人、銅陵人、黃山人、宣城人.......,但不說自己是安徽人。這樣做也許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是心裡起碼可以平衡一點。其實皖南人也很無奈,他們何嘗不想堂堂正正的說自己是安徽人?可惜現在,很少有外省人知道安徽省里南北的差異......
至於以合肥為代表的皖中地區,則介於南北之間,對安徽不溫不火,態度淡漠而中庸,此處就不再多談。
當外地遊客來到黃山大發感慨:「這么好的山在安徽真是可惜了!」,當外地人看到奇瑞轎車不肖一顧:「安徽車,有什麼好的?」皖南人的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而此時,在上海、在北京、在廣州、在中國的某個大城市,皖北民工兄弟正在「光榮而自豪」的大喊一聲:「我是安徽人我怕誰???」
(後記:有人看了我這篇文章也許又要砸磚了:我製造地域矛盾、挑撥南北關系、我歧視皖北,為皖南狡辯。「皖北人怎麼得罪你了?你們皖南就那麼好啊?」「安徽人就喜歡窩里斗」......這些話我都替你們寫好了。我不否認皖北人有優點,皖南人也有很多缺點,但我只是就事論事。這些話題很敏感,但是否認也好,迴避也好,它依然存在,並且發揮著它的作用,這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聽到看到的,我不用多解釋。各位罵我我不反駁,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嘛。在這里我只是說:我不怪皖北兄弟,但是我要罵皖北的那些官員:建國都五十多年了,皖北的基礎教育怎麼還是這樣?你們在外吃喝玩樂的功夫少一點,讓多一點的皖北兄弟受到基礎教育,也許他們沒有太高的文化,但是最少也可以讓他們文明一點,那麼安徽的名聲也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西部很多地方窮,甚至比安徽還窮,但人家走出去外人不會歧視他們,而安徽呢?)
6. 皖南的介紹
皖南特指安徽江南地區,明朝前安徽一直劃江而治,江南與江北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因此形成各自獨特的地域文化。皖南起源於唐代江南道,雛形於宋代江南東路,成型於元代江東建康道與清代皖南道,定型於民國皖南行政署。范圍包括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州,面積約3.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現指安徽淮河以南地區,包括黃山市(徽州)、蕪湖市(不含江北無為縣)、馬鞍山(不含江北和含山縣)、銅陵市(不含樅陽縣)、宣城市、池州市。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經濟、文化和旅遊中心。靠近長江三角洲地區,與蘇南、浙北相連,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
7. 安徽一個省內有兩個地區,為何南北兩邊的人卻相互不待見
安徽,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皖”,很多人說安徽省名字的是由古時安慶府和徽州府兩個地方各取一字得名,那麼安徽的簡稱為何不是“徽”卻是“皖”呢,據說在春秋時期,安徽境內有個古皖國,因此得名,不過安徽省內有個有趣的現象,在安徽人的認知中,安徽分為兩個地區,一個叫皖南,一個則叫皖北,不過南北兩邊的人卻互不待見。
跟江蘇的蘇南和蘇北一樣,在安徽省內,皖南人也看不起皖北人,皖北人也同樣不認同皖南人。其實在國內,所謂的地域“歧視”還是廣泛存在的,城裡的看不起農村的,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經濟發達的看不上經濟落後的,在地域“歧視”上,各方總是樂此不疲,從來就不會求同存異。您去過安徽嗎?談談您對這個現象的看法,期待您的精彩點評。
8. 皖北和皖南的差距大嗎
我是皖北的,皖南地區也經常去,本人本著不黑不吹的原則說說兩地的差別,題目叫「差距」有引起地域攻擊的嫌疑,各位不要上當。
1、經濟差別
安徽除了合肥,基本上每個每個市的經濟發展相差不是太大,人均上皖南大於皖北,但是都是經濟落後地區,一句話都是窮地方,本地的勞動力外流,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能有多少留在當地的,不都在發達地區嗎。皖南的也不要嘲笑皖北窮了,八十步笑百步,不怕別的發達省份笑話。
有人說皖南農村房子比皖北農村好,這只是建築風格的不同,談不上好壞之分,北方粗狂南方精巧,造價一樣不便宜。以我老家為例,農村基本看不到一層的低矮房屋了,基本是2層的樓房加寬敞的院子,南方的房子造型別致,紅瓦亮磚,看起來比北方漂亮。
2、地域差別
皖北多平原丘陵,皖南多山地,是以淮河還是以長江為界劃分皖南和皖北呢,但是是典型的南方北方的差別。
3、人的差別
有人說皖北人懶,那絕對是主觀臆斷,哪裡都有懶人,懶人要不餓死了、要不流浪要飯去了、要不寄生在別人身上了,現在有幾個懶人,誰家不是一年到頭辛勤勞作。我們老家農村的農忙時回家勞作,農閑時外出務工,一年到頭難得有清閑時刻。我相信哪裡都有好吃懶做的人。
皖北人熱情直爽大氣,皖南人細膩精巧,這點我上學時深有體會,皖北人相對來說更易於皖南人相處吧,皖南人心眼多。
4、飲食差別
皖北以麵食,皖南以稻米,說白了就是吃饅頭和吃米飯的。這是有地域差別決定的,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還有人拿這嘲笑皖北人,得多無聊啊。
皖北飯菜粗放,皖南精巧,這也是人的性格決定的吧,和素養談不上關系。
皖南人喜食臘腸、臘肉等肉製品,皖北人多喜食新鮮肉製品,這可能和氣候有關吧。
5、文化差別
方言差別大,皖北更接近普通話,南方更不易聽懂,所謂的「南蠻北侉」即是如此吧。
皖南的「徽州文化」婉約清新,青山綠河、小橋細水、粉牆黛瓦;皖北的「晉楚遺風」豪邁大氣、民風彪悍、武人不息、麥浪滾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中國人,你噴我我噴你有什麼意思呢?這個題目的提問者就別有用心,想引導南北爭執互相攻擊,真沒意思,就是一個市的還有差別呢,別說一個省了。放下各自迷一般的優越感,齊頭並進才是真的。
皖南,安徽省南部的簡稱,建國後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6市。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簡稱,現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個省轄市。
皖南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皖南和皖北這兩個地區雖同屬安徽,但差異挺大,一個是山區,一個是平原。皖北講中原官話,皖南則講吳語或者贛語。分屬兩個地區的人,要是不講普通話,兩者之間可能完全聽不懂。而民風上也有差異,皖北很彪悍,皖南則比較溫和的。
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經濟、文化和 旅遊 中心。靠近長江三角洲地區,與蘇南、浙北相連,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
皖北多能源城市,這幾年都不行了,污染破壞環境不說,產能較落後,致使整體的經濟,人文環境都不好。但是也算是在進步的。皖南環境好, 旅遊 資源也很豐富,帶動了很多產業。
皖南和皖北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夠體會出來。
皖南,和皖北差距我認為不大,差距大的只是人均GDP而已,從城市上建設根本看不出差距,從皖南和皖北農村就能看出了差距,為什麼皖北農村比皖南農村差,一是皖北地處於皖北平原,農村人都靠種地為生。二是皖北農村人口多,自然窮人也就多了,也不是每個皖北農村人都窮的,如果要拿皖北農村蓋樓比皖南農村樓覺得不比皖南農村差,皖北農村現在蓋樓都是基本上三間三層,四間三層。像皖南農村樓房基本上都是兩間兩層,兩間三層的。不過黃山市農村有點像浙江省農村水平,黃山市山區農村都是三間四層,三間五層的。三是,皖北人都是靠地為生,出去打工又要顧及家裡莊稼地,像有的家裡有勞動力的可以不回家,像家裡沒有勞動力了,在外面沒干幾個月又要回家收莊稼。我認為差距不大,皖北城市普遍比皖南城市人口多的多,所以差距在人均GDP。
我是安徽蚌埠人,現在在合肥求學。
我來說說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皖南有合肥蕪湖銅陵三個經濟強市,總體來說經濟還是比皖北要強的,安徽整體都是城市帶動農村發現的模式,而皖北農村佔比要比皖南的農村比要多。皖北經濟模式以及文化還是稍微落後皖南的,但是總體來說皖南也並沒有強到多過分。
皖北有老經濟強市蚌埠,交通發達。還有近年來發展飛快的大人口城市阜陽,南京經濟圈滁州,也相繼連接入華中經濟圈,長江三角經濟圈。
皖北的發現也是進去了快車道,現在看是皖北落後與皖南,可發展皖北的勁頭來說,未來10年追平還有超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當然,現在來看皖北比皖南起碼落後2年。
本人是合肥滴,宣城女婿,作為一個走過宣城,蕪湖,蚌埠,阜陽,淮北,淮南的人,差異還是很大的,不光是從經濟,人文,環境還是各個方面,皖南整體好過皖北太多了,雖然說出來可能要被人噴,但是安徽的名聲在外不好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皖北的貢獻,當然了,最大願望還是希望安徽經濟全力發展,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全力追趕那些經濟強省,此生不悔安徽人,加油吧
我是河南人,對於皖南和皖北的差異,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皖北人跟臨近的河南人是一種北方文化類型,而皖南人則跟江浙算是接近的類型,屬於南方文化類型。
這兩者不僅是地理上的差別,皖南丘陵山地,北部廣袤平原,更有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和江蘇一樣,蘇南蘇北也差異巨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蘇北和蘇南的巨大文化差異。
當然皖南有南方的細膩柔美,皖北有北方的粗獷硬朗。
歷史 上皖南是江南省屬地,此地區從漢朝開始就屬於繁華之地,文化和經濟繁榮,橫貫中國,才子佳人匯集,成了中國 歷史 上人文薈萃之地。徽州為代表的徽州文化是這一區域的代表, 歷史 上的徽商也主要指的是皖南地區,這一地區的也是中國文化和經濟版圖中的精髓。
而 歷史 上的皖北,位於華北平原南部邊緣,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同中原地區更為密切。
而以河南東部,東南部和皖北為核心的地區在東漢以前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同樣是經濟文化繁榮,人文薈萃之地。 汝南郡,潁川郡,潁州郡都是 歷史 上的望郡,為現在中國南方漢族移民的主要來源區域。 但是後期黃河流域戰亂頻繁,水文環境急劇惡化,此地成了流寇聚集之地。說這些沒有歧視的意思,因為我老家也在這一地區。明朝時以汝南為中心的華北南部經濟文化還算中溜。到了清朝,多次水患讓此地民不聊生,千里逃亡西北和江浙。太平天國起義時豫南和皖北的捻軍主力就是來源於此地。平輿人陳大喜帶領此地區人民同南方太平軍呼應,反抗清王朝統治。可以說, 皖北人民和豫東南人民是共患難的兄弟 。
曾經我在老家縣城看到一個皖牌號的 汽車 ,車停了之後,一個年輕人下來用普通話問路。那時候我還在高中,沒說過普通話,所以就用河南話回應,他立馬改口說方言了!然後還說:原來咱方言一樣啊!即使在廣東中山打工時,阜陽人,亳州人也和豫南人都混居在一起,以老鄉互稱。
皖南皖北的差異還體現在經濟方面。皖北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和豫南差不多;皖南工農業並重,經濟發達。在大家的印象中,平原經濟發展應該比較好,這種感覺往往是錯誤的。中國平原地區經濟並不一定好。只有「有大氣象」的地區經濟才好。
而華北平原主要的平原地區都是沃野千里,也因此成為了中國人口的密集地區。而現代工業發展必須要保證原材料和糧食供應,所以,豫南和皖北成了大規模城市化的禁區。不是這一地區發展不起來,而是中國長遠發展規劃中這一地區就只是糧食生產區域,食品加工區域。而這一區域的人們仍然在期望著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能夠像沿海一樣發達。
皖北和皖南的差異巨大,但是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也讓兩地互通互融,雖有各種摩擦,卻不影響兩地人對安徽這個名稱的認同!希望兩地能夠共同發展,合作交流發展才能成就未來。
首先人長得就不一樣。。地道的皖南人,頭小,臉小,看去精明。。皖北人,頭大臉大,身材魁梧一些,看去敦厚一些。。
再說氣候,皖南溫潤潮濕,到了合肥就乾燥了。。所以皖北城市普遍乾燥,灰大,綠化維護成本高,所以城市綠化不行。。皖北四季不分明,春秋天短暫。。這么說吧,皖南早上起來臉是滑的,到了北邊是糙的。。
說說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皖南自然紋理優勢很大,山水相伴,所以城市很秀氣,城市衛生也很好,馬鞍山銅陵蕪湖都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黃山,宣城,池州,安慶也都很乾凈。。皖南城市的綠植密度,路面的黑化,道路標志線,路口的導向設置,路牌,卡口的監控密度,都要好很多。。
談談人的性格,人文素質。。皖北人直率些,感覺厚道些。皖南說江淮官話的馬蕪銅宣等地人說話就道道多,感覺油嘴滑舌的,臟話零碎多。。說吳語徽語地區的人,普遍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皖北人個人衛生不是太講究,馬路街道,飯店,賓館,衛生差很多,尤其自來水的水鹼太大,只能燒礦泉水泡茶。。皖北的生意人直爽些,生意很容易談成,但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翻臉,寧願損失生意也要賭口氣。。皖南人生意上精明的多,吵歸吵,生意歸生意,認熟不認生。。再說說誠信,皖北阜陽,亳州,淮南一帶部分生意人誠信較差,做生意做事耍無賴不講規矩。。宿州,淮北一帶的生意人人誠實可靠些。。皖南,沿江的地區蕪湖,安慶人刁滑的很,包括附近的銅陵,馬鞍山,池州不講誠信的生意人多一些。。山區里的黃山,宣城一帶的誠信就好很多。。
經濟上,皖南皖北城市裡收入差距不是特別大,皖南也就馬鞍山銅陵蕪湖收入高一點,平均也就高個一千多。。但是皖南比皖北要均富的多。。皖北貧富差距太大,尤其農村裡窮人不光多,而且窮的真的很窮。。但是皖北富的又超級富,比如阜陽,富人真的超級富。。皖北農村的外出江浙滬福建廣東務工的太多,所以收入也不會太低,過年看消費就體現了。。
一個跑遍安徽每一個縣的生意人寫的我的一點感受。。
差異巨大,差別巨大!我國很多省份皆是如此,比如陝西、江蘇、廣東。
無論經濟、文化、教育、醫療、民生,還是口碑、國民性,皖北比皖南要差兩個檔次,用時間來衡量的話,應該在十年以上。我就是皖北人,在合肥讀的大學,對此深有體會。
皖南的經濟,像蕪湖、馬鞍山等,與江浙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皖北的經濟,像阜陽、毫州、宿州一帶,似乎比貴州、雲南還要差,人均GDP低得讓人發指。
再說一個更大的差別,教育。我在1998年考到渦陽縣最好的一中,當年,渦陽一中考取本科的只有三個人。全縣一百多萬人口,考上本科的只有十來個。後來,因為大學擴招,縣教育局下了決心抓高考,才不斷進步。但總的來說,皖北二千多萬人口,在出人才方面,甚至比不上皖南只有十幾萬人口的績溪、休寧等小縣。這在明清時期的科舉就是如此。
其他方面,比如說,醫療、道路、城建、居民生活水平,皖北比皖南也是地下與天上的差別。
皖北是平原,皖南多山,按理說不應該這樣啊!在宋代以前,皖北的確是非常厲害的,經濟、文化等都不錯,出的人才也很多。但自從黃河泛濫、改道奪淮之後,皖北就成了多災之地,經濟再也發展不起來,其他方面也就跟著差了。到了元末,皖北成了農民起義的大本營,那時倒是出了一批人才,但主要是軍政方面的。
建國後,皖北的定位是搞好農業,工商業沒有發展起來,與皖南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當地人只好出去打工。不過,近些年皖北在奮起直追,希望商杭、鄭合高鐵修通之後,能夠趕上全國的步伐。
家鄉雖差,但我還是熱愛它,也希望能為它的發展貢獻一點力。更希望做個好人,成就一番事業,能為家鄉爭得一份光彩。
安徽的皖南是指其長江以南地區,包括蕪湖、馬鞍山、宣城、銅陵、池州、黃山六個城市,皖北則是指其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陽等幾個城市。
氣候上皖北屬於溫帶氣候,空氣比較乾燥,農作物主要是以小麥為主,皖南則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比較濕潤,農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茶葉為主,因此飲食上皖北主要吃麵食,皖南則主要是吃米飯,地形上皖南大多數都是丘陵和山地,山清水秀,地廣人稀,而皖北則多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不是村莊就是農田,人口比較稠密。
語言文化上,皖北講得的是中原官話,與河南、山東相似,整個皖北地區方言基本都可以互通,而皖南方言相對比較復雜,大部分講得都是江淮官話,部分講得是吳方言和徽語,還有小部分講得是中原官話,部分地區十里不同音,即使講得是同一種方言,不同地區之間也不能互通。皖北人剽悍豪爽,皖南人則溫和細膩。
經濟發展上,皖南一些城市的經濟總量不如皖北一些城市,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皖南城市明顯高於皖北城市。皖北地區人口流失十分嚴重,皖南地區人口流失較輕。安徽其實也是一個散裝省份,皖南和皖北整體上差距很大。
我是皖南涇縣人,也在皖北呆過,皖南沿江城市就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內陸宣城加黃山,總人口基數還沒有一個阜陽市人口多,皖南又是 旅遊 大市,緊靠江浙滬,飲食習慣也差不多,皖北就不一樣,人口多,資源少,偶爾還來個天災,所以說皖北不容易,
9. 安徽省南北差異有多大為何一個省看上去卻像三個省
安徽省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02萬,省會為合肥市。安徽的東部與江蘇交界,東南部與浙江相連,南部與江西為鄰,西部與河南、湖北相接,北部與山東接壤。在平常生活中,安徽人最尷尬的可能就是介紹自己到底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從地理上來看,安徽不僅連接著南方和北方省份,也與華東和華中相連接,因此安徽人很難說出自己是哪方人。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安徽的經濟發展處在左右逢源、承上啟下的位置,是中國幾大經濟板塊對接的戰略要沖。近些年來,安徽的經濟發展迅速,省會合肥也成為近20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最大的黑馬之一。
對於安徽人來說,北方人認為他們是南方,南方人認為他們是北方,華東認為他們是華中,華中卻認為他們是華東。不僅如此,安徽南北各地的性格也截然不同,皖北人豪放,不拘小節,皖中人包容,八面玲瓏,晚男人精緻、婉約、細膩。秦嶺與淮河一帶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也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氣候分界線,因此安徽連氣候都有南北差異。在地理上,安徽被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自西向東分割成了三塊,並成為天險。在古代,3D必須要渡江才能交流,這也成為了南北之間交流的障礙。因此大多數時候安徽都是往東向或者西向交流,並且與周邊省份來往密切,因此在中國恐怕很難找到像安徽這樣南北差異如此巨大的省份吧。
10. 皖南是哪裡
皖南是安徽省南部地區,包括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區和池州、宣城、黃山全域,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
皖南地勢以皖南山區和皖南沿江平原組成,有九華山、黃山2個山系縱橫其間。皖南地名起源於唐代江南道,雛形於宋代江南東路,成型於元代江東建康道與清代皖南道,定型於民國皖南行政署。皖南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氣候特徵
皖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100-2500毫米,有60%集中在5-8月間,年平均氣溫為15.5-16℃之間(黃山上部年平均氣溫為7.7℃)。
一月平均氣溫為2.3-3.7℃(黃山上部一月平均氣溫為-3.4℃),七月平均氣溫為27.4-28.4℃黃山上部七月平均為17.8℃),無霜期長達230-250天,初霜期始於十一月中旬,終霜期止於三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