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湖文化卡怎麼製作

西湖文化卡怎麼製作

發布時間:2022-11-08 00:20:12

『壹』 怎樣製作茶文化的宣傳卡

茶是茶樹芽葉加工而成的一種飲料。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說,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並不作飲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書作"茶",對於茶樹的性狀、演化和原產地等等,可能知者更少。因此,為加深大家對於茶葉歷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本書開篇,有必要把茶樹及其原產地和茶的發現、利用等等,首先作些概略的介紹。
(一)茶樹和茶葉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木本植物。在我國,如陸羽《茶經》所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長在南方的一種樹種。
茶樹的學名為Camelliasinensis(L.)O.Kurtze,在植物分類系統中,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在現存的文獻中,茶的學名,最早見之於1753年瑞典傑出植物學家林奈的《植物種志》中。在書中,把茶的學名定為"TheasinensisL."。
這里指示性的"sinensis",即是拉丁文"中國"之意。
那麼,這種原先只種於中國的茶樹,長得又怎樣呢?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前,我國古籍中,千餘年來,都沿用陸羽的這樣描述:"其樹如瓜蘆,葉如---d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揲擔?莖如丁香,根如胡桃。"關於茶樹的這些比擬,這也是我國古代對植物外部形態能夠採用和一般常見的描述方法。按現在植物學和茶學的介紹來說,其外部形態因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和分枝習性的不同,植株有喬木、半喬木和灌木之分;樹冠有直立狀、披張狀、半披張狀等多種類型。茶芽在未萌發前為錐形,有2-3鱗片披護。葉多為橢圓或卵圓,單葉、互生,葉緣呈鋸齒狀,葉面富革質,主脈明顯與側脈末端相連,嫩葉有茸毛。花屬短軸總狀花序,白色少數為粉紅色,兩性花。果為蒴果,果皮綠色,成熟後為暗褐色,種子大小因品種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細根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長,支根與細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層內。 �
茶樹和其他栽培植物一樣,都是由野生經馴化而演變為作物的。十分明顯,茶樹由野生變為栽培,其直接原因,是由於它用作飲料的飲用價值。唐朝詩人盧仝,在其一首贊美茶的詩歌中吟:"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靈仙;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唐朝時飲茶用碗,歌詞中誇張茶飲七碗,就會羽化成仙。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神仙,茶葉當然也不是什麼仙葯;不過,由於茶葉中含有大量營養和葯用價值較高的成分,所以,它不失是一種有益人體健康的良好飲料。據分析,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就都是人體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營養及葯用物質。這中間的有些成分,實際是一個大類,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種的酚類物質;維生素,又可具體分為維生素A、B1、B2、B3、B5、B6、C、D、E、K、H、P和肌醇等10多種成分。至於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不只我國古書中有很多記載,也為現在國內外醫葯界所一致肯定。如茶葉對於防治痢疾、腸胃炎、腎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細胞減少和輻射損傷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葉特別是綠茶的抗癌作用,據日本靜岡縣的調查,發現茶區特別是綠茶產地,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明顯比其他地方要低。這一調查,與日本岡山大學葯學部奧田拓男教授對茶單寧(茶多酚)物質抗癌試驗的結果相一致。奧田拓男的研究指出,茶單寧對引起突然變異的變異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現在基本弄清,茶葉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兒茶素;這種成分,在綠茶中約含15%-20%。此外,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輔助效用。可能正是因為這樣,茶在國外才有"安全飲料"、"保健飲料"、"健康長壽飲料"等各種各樣的贊譽之稱。在千千萬萬的野生植物中,發現和選擇出用茶葉芽葉來作飲料,這無疑是對人類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而這一重大發現,不是別的正是我們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豐功和偉績。在古代的一個很長時期里,世界上只有我國飲茶和懂得種茶與制茶;後來,大抵至唐代,我國東鄰的朝鮮和日本,才首先從我國學會飲茶、種茶而漸漸形成為東方乃至全球性的一種獨特文化。
(二)茶樹原產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飲茶、最早業茶的國家,當然也就是茶樹原產的地方。筆者認為,我們這里所說的"原產地",實際應該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區。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別是在古代條件下,都有一個馴化過程,換句話說,即都是從野生採集而後才發展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這樣說,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種植物的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該種植物原產的區域;這是一種規律和真理。
既然是這樣,那麼為什麼還要談什麼茶樹原產地問題呢?這是因為近一二十年來,在我國茶學家,掀起了一股茶樹原產地討論熱,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僅討論出了多種看法,甚至爭論出了成見,所以我們在這里也順便談談我們的看法。
關於前一段我國茶樹原產地的討論,我們首先肯定,是有成績的。因為,這場討論的實質,大多數參與者的動機和目的,是在於證明茶是中國原產。這一點,無論是在陳椽先生的論著中,還是在陳彬藩和吳覺農先生的大作中,他們從各種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學科的有關成果,從茶樹的演化形成、自然環境的變遷、野生茶樹的分布以及茶的詞源學等等,廣征博引,為這方面的研究,積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論據,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和深入。但是,重復一個命題,每一本書上都把這些問題羅列一遍,就顯得重復和多餘。所以,筆者在強調討論要有新意的同時,在這里我們也不準備重復大家已經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內容。
有人把這場討論說成是和外國某些資產階級學者的論戰和學術爭論。其實在國外並沒有找到多少對立面,我們是自己出題自己做;論而未戰,論而也沒有多少爭。因此,我們所批駁的,除個別人還活著外,都是故人故語。如提出"茶樹原產印度說"的始作俑者--英國駐印度的殖民官員勃爾基兄弟,是上一世紀20-30年代的事情。其後各書提到的1877年,貝爾登在《阿薩姆茶樹》所說的中國和日本的茶樹,是"由印度輸入"的謬說,這與其說他們是"故意歪曲事實,詆毀中國是茶樹原產地的形象";還不如說他們是為了爭取在印度或南亞發展種茶的支持和對中國茶史的無知。
因為,在19世紀20年代,作為英國在印度的主要統治機構--英國東印度公司,他們對維護與中國的茶葉貿易,比在印度和南亞殖民地發展種茶更感興趣。英國東印度公司,從17世紀起,壟斷中國出口茶葉貿易整整有二個世紀。在這一中英茶葉貿易的過程中,如果說前一時期由於倫敦茶葉貿易和轉口的不斷增長,英國長期處於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話,那麼,18世紀後期起,英國東印度公司發明用走私鴉片來抵銷貿易逆差後,他們同中國的貿易,便迅速由平衡轉變為順超。有人估計,至上一世紀前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在廣州卸下他們捎帶的鴉片,一圓不花,就能裝回滿船的茶葉和巨額的白銀。所以,對於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來說,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種茶,而且還要算一算種茶和種鴉片誰更合算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對於當時在南亞英屬殖民地種茶的阻礙,並不在於中國茶業的悠久歷史和世界茶葉貿易的獨佔地位,而主要的,還在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不夠重視和不予支持。因為不說19世紀20年代,就是到19世紀中期,當時在印度的英人宣傳"印度是茶樹原產地",呼籲在印度發展種茶的整個過程中,並沒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國些什麼。恰恰相盡,倒是他們一次次組織到中國考察、收購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國的種茶、制茶技工,把他們宣傳發展茶業變成一個大張旗鼓的效法中國的活動。舉例來說,如早在1788年,英國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學工作者,專門就印度引種茶樹和發展茶業諸問題,編印了一本小冊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對彭克斯的小冊子又進行了修訂、補充,向有關方面,力諫在孟加拉西北大力發展種茶。另外,在這期間還特地組織過科學考察團,深入到中國茶區進行考察和搜集茶種。但是,所有上述這些努力,都因東印度公司取消極的態度,使印度發展茶業的要求和計劃,一直停留在紙上。到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1833年東印度公司壟斷中國茶葉貿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政府拒絕續訂的因素,英國國內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義者,更加積極地倡導在印度和南亞發展種茶。如1825年,英國技術協會公開設獎,獎勵在印度或英國其他殖民地種茶最多和茶質最好的業主。1934年1月,英國駐印度總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業委員會",專門負責印度引種中國茶樹的研討。印度茶業委員會成立不久,就開展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廣泛散發通告,宣傳適宜種植茶樹的氣候、土壤和其他環境條件;二是派秘書戈登到中國,專門研究茶的栽培、製造方法,采購茶種以及僱傭茶工等等。自此以後,在英國和印度的文獻中,到中國引種茶樹的記載不斷,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種的最為理想。這次從中國采購的茶種,運至加爾各答時色澤仍很鮮艷,後來栽種東北山區成活的12000株,其品質完全表現出不亞於阿薩姆土種的優良性狀,一度成為引種中國茶樹成功的範例。 
所以,從上面英國殖民者一方面宣稱"印度是茶樹原產地",一方面又不斷大量從中國引種茶樹的史實來看,當時他們提出"印度是茶樹原產地"的看法,並不是為了否定中國,主要的也只是為他們在印度發展茶業多造一條輿論。因此,如果說"茶樹原產印度"帶有否定中國是茶樹原產地的意味的話,那麼,這最多也只是一種以明顯的謊言來換取社會對發展印度茶業的許可和支持的做法。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包括上一世紀後期和本世紀個別借"茶樹原產印度說",蓄意混淆事實、貶低中國茶業功績的偽學者。但是,把話回過頭來說,這樣的人,畢竟是個別又個別,值不值得花這么多時間、精力去批駁?似可重新考慮。這一點,國外學術界的反映,頗可參考。他們的茶學家對過去英國人說的"印度是茶樹原產地"既不盲從,對我國近年有關茶樹原產地的申辯,也沒有表現出多少特別興趣。
因為,和上面所說那樣,我們如果把茶樹原產地作為原始分布來理解,那麼,中國作為飲茶和茶業最早濫觴的國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樹原產地,其史實本身就是無須其他證明、無可動搖的當然原產地。道理十分淺顯,不論是栽培植物或者還是馴養動物,它們的引種,特別是古代,總只會也只能是引進那些價值已經顯現或被人類馴化利用的這樣對象。當然,野生動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會出現地域上的變更或擴大,但這些都屬於自然傳播的范疇。自然傳播和人工引種的區別,在於後者是一種自覺的行動。這也就是說,在印度和世界上還無人知道茶樹為何物和何用時,我們的先民,是絕不會在古代把茶樹從印度遠帶到中國來培育的。因此,中國最早發現和利用的茶葉,只會也只能是原來就生長在我國的茶樹。這里順便補說一句,可能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簡單道理,所以,各國茶學家對於英國人提出的"茶樹原產印度說",沒有和少有應者;對我國前一段茶樹原產地的討論,也無有反對者。這就是說,上一世紀冒出"印度茶樹原產地"問題後,即便有人想利用它來否定中國茶樹原產地的地位,但在國際茶學界,並沒有大亂,實際受此影響不大。在茶樹原產地問題上,國外不怎麼亂,但在我國前一段討論中,倒顯得有點偏激和混亂。
偏激,是把個別當一般,把英國個別學者在茶樹原產問題上的圖謀,當作一種正式的觀點或傾向來批判、對待,把問題看得嚴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學術討論,變成了學術批判。混亂各人討論的基點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說。我們的觀點較清楚,茶樹原產地,就是指茶樹人工栽培以前茶樹原來分布的地區。但也有一部分學者,把原產地理解為"茶樹的原始產地",即茶樹起源的地區來看待。如有的文章堅持,我國"雲南和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和原產中心";很明顯,這種意見,就把原產地看作為茶樹"種的發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為茶樹的原生中心(一稱起源中心)。對原產地的這二種理解,"原來"、"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時間上,則兩者內容,已相去數千萬年。茶樹起源於什麼時候呢?有人據植物學分類的方法,推斷茶樹"發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體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從茶的發現、利用算起,說到頂,以"神農時代"起算,也只數千年和上萬年的時間。對茶樹原產地的二種不同理解,不但時間相差甚遠,而且滄海桑田,二者在環境的變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紀初期,中國大陸和印度次大陸,還是隔海相望的二塊陸地,現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不是連接而正是分隔中國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麵茶樹起源的年代推斷不錯,那麼,原產地作為起源地來理解,其時印度還屬海中孤島,與茶樹的系統演進和最終形成,似乎不大可能;這一意義上的茶樹原產地或原產中心,大致也只會是中國大陸。但是,如果作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來分布來說,那麼,中印之間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陸和亞洲大陸並合的過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把二塊大陸連成了一體;經過數以千萬年的同體變化、發展,在我國發現和開始利用茶葉之前,在印度鄰近中國的地區,已有茶樹及其亞種分布,這也不是不可能的。對茶樹原產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時間、環境條件和結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們不能要求二個不同角度得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結論。所以,筆者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原產地如果作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來理解,這完全與印度無涉,說原產我國西南、雲南或我國西南、西雙版納是原產中心,各自作為一家之說,事實沒有多大出入,二種說法應當是都是可以成立的。這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在印度次大陸和中國古代大陸之間,茶樹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個。而且,從諸多因素來看,也只會是在今天的中國陸地,而不會是第三紀以前喜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對於這點,這是憑今天的知識就能作出肯定的。至於具體起源於中國或中國西南什麼地方?現在各人提點自己看法,作為一種預言,我們相互間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幾千萬年以前的事,留待我們後代科學條件許可後去做,應當是可以,也較為合適的。
如果把茶樹原產地作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來理解,我們把西南、西雙版納說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產地和原產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確,而且在茶樹的生存、演進過程中,有點否定種的自然傳播了。茶樹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較茶樹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圍無疑要寬闊得多。過去,我們對茶樹原產地持上一種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緬甸發現有野生茶樹,就敏感地認為是對我國茶樹發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種否定或設疑,想方設法迴避和否定這一事實。其實迴避不如承認,在我國茶葉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開始和最初發展種茶,主要是引進我國的茶種和茶葉生產技術,但是後來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引種中國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樹的結果。關於印度土茶的記載,最早見之於1815年駐印英軍拉第爾上校的報告。其稱在阿薩姆新福山中的土著,習慣採集一種野生茶葉,加工製作成為飲料,也和緬甸人一樣加油、蒜等佐料食用。這報道可以是傳聞,不一定親眼所見。1823年,英軍R.勃魯士少校至新福貿易,在滯留期間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調查,親自發現了野生茶樹。之後,印度野生茶樹,也引起了其兄C.A.勃魯士的興趣。1836年,C.A.勃魯士在薩地亞建立了一個專門種植野生茶樹的茶園;1837年,他在薩地亞附近的馬坦克又發現幾處野生茶產地;1839年,進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倫山一帶,新找到了120處野生茶產地。通過廣泛調查,C.A.勃魯士歸結指出,緬甸和印度的"野生茶產區,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薩姆以東之中國邊境,綿亘不絕"。
除新福和薩地亞外,所謂 "阿薩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樹,1855年在錫爾赫特的張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發現。應該指出,這種分布范圍很廣的阿薩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種上自成一統,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長的歷史,肯定早於我國茶的飲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從這些事實來說,稱印度也是茶樹的原始分布區或"原產地",不但完全能夠成立,實際也並不排斥和否定我國是茶樹起源中心和原產地的結論。近年我國關於茶樹原產地的論著很多,眾說角度不一,根據不一,觀點也有不少不相同之處。本文對於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處,不作重復,僅就個人粗見,對前一段討論和爭論,作些歸納和分析。
(三)茶的最初利用和茶業的起源 在上一節中,我們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我國不但是茶樹的原始分布地區,而且也是唯一的茶樹起源中心。但是,在茶業上,我國對於世界和人類的貢獻,還不在於我國原產了這種植物;主要的,還在於是我們的祖先,首先發現和利用了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一種獨特的世界文化。我國有關飲茶的起源,現存的文獻中,第一個涉及的是唐陸羽《茶經》。陸羽在是書"六之飲"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隨後在"七之事"中又進一步指出,所謂"神農氏",就是指"炎帝";說明我國茶的飲用,是起源於"三皇"時代。具體根據呢?陸羽引《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為佐證。這里非常明確,陸羽在《茶經》毫不含糊地肯定,稱我國飲茶,是始於悠遠的史前時代。
對於陸羽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觀點,歷來就有贊同、持疑和否定三種不同的態度。如現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農是我同上古的傳說人物,是由於某些社會需要追塑出來的一種偶像,並非實有其人";二是《神農食經》、《神農本草》等一類的"神農書,是漢以後儒生的偽托,並非真的是神農所寫"。是的,上面所說二點,都是事實。如我國一些古籍中,稱神農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說"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 這里把"神農氏",就明顯看作為一個時代,而不是看作為一個單個的人。至於在這個時代,如《說文》在序中所講:"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當時還沒有文字,自然也就不會有神農著的書。所以,所有這些,學術界並沒有什麼分歧。這里,我們對神農這位人面龍顏的神人的真實性,不妨再作些補充。神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如《易·系辭》中載:"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再如《周書》"神農耕而作陶";《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葯";《春秋·命歷序》:"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淮南子·修務訓》:"神農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說文》:"琴,禁也,神農所作"等等。 上面這些引文說明什麼呢?說明傳說中的"神農氏"不但是一位"並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領袖,而且也是一位農業、制陶、醫葯、粒食、飲茶、明堂和琴瑟等眾多事物的發明者。神農有這么多發明,是不是說其人的確實存在就更有證據了呢?!不然,這些資料不但不能證明反而有損或否定神農的真實存在。道理很簡單,這許多發明,特別是如農業、醫葯、制陶等重大發明,決不是某一個個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類群體長期的經驗或智慧結晶。所以,傳說愈是把神農的發明創造說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種對整個神農氏族或時代的擬人化表現。 當然,我們引錄上面這些內容,並不是為了否定神農存在的真實性,主要的,還是為了說明茶的發現、利用也始於史前。這些資料又怎麼能夠證明飲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現在雖然沒有獲得飲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證明,但我們藉助有關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還是可以為飲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據的。上述有關神農的傳說,最初均見於我國古代文獻,其所反映的內容,都是有文字記載以前有人稱為"古史傳說時代"的內容。說明白些,這些上古的傳說記載,記敘的是史前或原始社會的事情。上面我們提到了,"神農"不但是農業的肇創者,也是制陶、醫葯、原始音樂和祭祀等多種事業和文化的發明"人",這些在古代,在近代考古學和民族學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傳,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證明。自從考古學和民族學建立、發展起來後,這些傳說時代留下來的傳說,陸陸續續大都為考古發掘所證實了。如上面提到的神農發明農業、陶器、醫葯、粒食、飲茶、音樂和祭祀等傳說,現在除茶以外,都證明為史前即有的內容。
或許有人會說,神農傳說距進入文明的時間不遠,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內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情況,如《莊子·盜跖篇》記稱:"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拈橡栗,暮棲樹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禮含文嘉》載:"遂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屍子》載:"庖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五經異義》中也提及:"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這些傳說,比神農傳說的時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學提供的資料一致證明,這些也正是遠古人類的經歷的不同階段上的一種生活寫照。有些對傳說缺乏研究的人,一聽到"傳說"這個名字,就將之與虛妄和荒誕聯系起來,一律斥之為不可信,這是不對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國上古的很多傳說,雖然經過千載百代、千嘴百口,內容中摻雜了大量迷信、失實的成分;但是,只要我們透過、剔除這些摻附的雜質以後,我們就不難從中還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確鑿的史跡或合理內核來的。因此,基於上面所說這些,我們認為我們有理由提出這樣一種看法:即凡是在我國文獻中沒有記錄而只有傳說時代傳說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史前的內容。關於飲茶,除"發乎神農"的傳說以外,我國現存的文獻中,沒有記述其始的記錄;所以,盡管神農諸多發明都獲得唯獨飲茶沒有得到考古的證明,但我們仍然可以也應該肯定,飲茶也是起源於史前。因為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有關神農發現、利用茶葉的傳說,和神農肇創農業、陶器、醫葯等傳說,在性質和流傳來說,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所以,考古發現的農業、制陶和醫葯等其他實物材料,不但是他們自身,也是有關神農包括茶葉在內的其他發明傳說的證明。關於飲茶起源史前這點,我們也可從我國民族志的材料中獲得一定旁證。如生活在我國興安嶺一帶的鄂倫春人,他們本世紀前期,社會形態還停留在氏族社會階段,那裡天寒地凍,不產茶葉,可是他們都知道採摘"黃芹、亞格達的葉子"來沖泡作飲料。 簆
生活在北方的鄂倫春人知道用黃芹、亞格達的葉子"當茶喝",為什麼我國南方原始氏族社會的居民,就不能採取茶樹鮮葉來作飲料呢?! 上面我們以考古和民族學證明,我國上古有關神農眾多發明的傳說,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內容,所以相信飲茶也當是始於史前。但茶學界有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既然神農的其他發明已為考古所證實,那麼"在考古學對茶葉、茶器尚無新的發現以前",就還不能確定飲茶開始的年代。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一種本可以確定現在將之推到永遠也難以證實的偏見。大家都知道,人們最初飲用的茶葉,大都是從茶樹上直接採摘和未經加工的鮮葉,這種鮮葉是很難保存在地層中也難以留下痕跡的。我們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情況也可獲得一定的說明。在馬王堆墓中出土的登記隨葬物品的竹簡中,有"�"笥的記載;在出土的大量竹笥中,也發現捆有"�笥"木牌的�笥。"�"有學者考證即"~--",系《爾雅》指茶的~--。漢朝茶的飲用和生產在巴蜀和荊楚就已比較發展,這時煮飲的茶葉也已不是鮮葉而是加工的成茶。經過乾燥加工的茶葉在馬王堆這樣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未能夠找到它們的殘跡,試問,我們在現在南方山重崗連的蒼茫山間,何處去找最先飲茶者的遺址?找到這樣遺址,又怎麼能發現和分辨最先飲用的茶葉?!第二,歷史的常識告訴我們,茶器或茶具,是在茶葉生產和飲用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產生的,人們最初烹煮和盛、飲茶葉用的,也就是當時人們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來證明史前是否已經飲茶,這能說不是一種故意的作難嗎?所以,我們認為與其等待不可能獲得的證明來證明,還不如接受已經有些能可證明的證明為好。說到底,我們是相信我國飲茶"發乎史前"的。 zH樞`?4e
?>?S{R�
我國有關神農的傳說,不但為我們顯示了飲茶起源史前的線索,而且也為茶葉的發現、利用以至發展為飲用的過程,提供了這樣一個輪廓。 ?8? 粌N!
艚妊勗職鬢
前面我們據陸羽《茶經》,已指出,神農時代的下限,是傳說中的"炎帝"時的原始氏族社會末期。這里,據上面所引的《新語》和《淮南子》內容,我們也不難確定,神農時代的上限,當是前農業的原始採集階段。人們在前農業的採集經濟活動中,通過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災",發明了農業;為使大家"知所避就","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創建了原始的醫葯。從採集的這二個不同用途和發展來說,茶的發現和利用,顯然不是與農業(食用)而只能是與原始醫葯相聯系的。古籍中所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這一背景。這就是說,神農的傳說資料還為我們顯示茶的發現和利用,最初不是作為飲料而是作為草葯顯之於世的。

『貳』 三年級傳統文化藝術記錄卡怎麼做

三年級傳統文化藝術記錄卡做法如下
將活動等拍攝成照片,然後做成一個相冊,再用幾句話加以描述。總的來說,就是,誰,做了什麼,感想如何。做個簡單記錄就行。此外活動相關如下,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活躍思維,陶冶情操,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具體實施。進行經典誦讀活動,在課程表上專門排出一節經典誦讀課,由語文教師組織並指導學生誦讀,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激勵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委派組長專人檢查,班主任不定時抽查,確保誦讀時間。

『叄』 關於柳浪聞鶯的西湖名勝文化卡

柳浪聞鶯是西湖十景之五,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的大型公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梅花等異木名花。南宋時,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園,稱聚景園。當時園內有會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橋和學士橋。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肆』 怎樣製作賀卡

簡單賀卡製作準備工具:材料:彩色紙(硬一點的) 剪刀 彩色筆
.首先用一張你喜歡的顏色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彩色紙,對折。
然後在封面畫上一些圖案或剪一些圖案粘在上面也可以粘一些好看的貼紙。
翻開裡面可以自己裝飾一下邊框再寫下一些祝福語就可以了。
賀卡作用:
賀卡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賀卡是人類本能的需求和創造,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會需要賀卡,不同的人群又需要不同的賀卡。在商界,賀卡是商家與客戶聯系的橋梁。其實質則是一種融入文化的超值服務,為商家開啟了財富的大門,是企業與客戶傳遞感情的絕佳工具。
人們在交流中,情感的傳遞不僅需要心與心的溝通,更需要靠實物來表現。因此,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在節日到來之際,子女們不妨拿起筆來,讓愛和思念不僅僅隱藏在心中,還要躍然「卡」上,這也許更能觸動父母的心靈,使他們體會到「賀卡抵萬金」的美好感覺。對於父母來說,收到賀卡則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天倫之樂。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東西不曾被我們理會,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失去時,才明白什麼是需要的,而此時一切又都無法挽回了,這裡面就有友情。其實,有些時候只是因為缺少溝通,才導致遺憾發生。沒有溝通,就會產生誤會和不必要的麻煩。

『伍』 四年級茶文化卡怎麼做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
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陸』 心意卡怎麼做又漂亮又簡單

想要在畢業季給好朋友手工做一張心意卡,可以參考下面方法:

1.准備卡紙、膠水、美工刀、鉛筆、橡皮等製作心意卡所需的材料。

賀卡起源

起源唐太宗用賀卡給大臣拜年每到新年和春節,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尋常百姓,都有向親朋好友寄送賀卡的習慣。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禮」,禮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禮節中的許多內容是靠形式來表達的,比如賀卡。漢朝以來,賀卡作為傳統形式一直延續保留,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柒』 我急需關於西湖的文化!

一、天下西湖何其多

據網上調查,全國許多城市,如杭州、惠州、穎州、潮州、福州、揚州(瘦西湖)、廣州、雷州、蘭州、西寧、桂林、許昌、壽昌、梅城、南昌、都昌、沈陽、富順、津市、衡陽、商丘、天門等都有西湖,或都曾有西湖,素稱「天下西湖三十六」。如果將西湖的外延擴展,加上類西湖、泛西湖、廣義西湖,則數量會更多。所謂類西湖,是指與城市相互交融的城市型風景湖泊,如北京的西苑、西海,肇慶市美麗的星湖就是。所謂泛西湖,是指與城市相距稍遠,偏於市區西隅的風景湖泊,如昆明、北京、古長安的昆明湖。廣義上的西湖是指與城市關系較密切,區位不一定偏西,如武漢東湖、南湖,南京北玄武湖,荊州東北海子湖等。

為什麼天下這么多城市湖泊都好名「西湖」?實乃一種「西湖文化現象」。這是一個文人發現城市湖泊濕地園林美,地方父母官興利除弊改善環境,歷代有志之士維護風景(不使其湮沒),老百姓傳播公共園林西湖美,世代口碑紀念西湖人文美的全過程。人類的生命、人類的文明都起源於水邊,如今因污染或填埋,許多城市喪失了優秀的「西湖文化」美景。為了使各地像西湖這樣的城市湖泊風景園林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管理者、決策者、開發商,須首先領會其美學價值、藝術特色,保護其自然生機、傳承其文化要義;嚴防城建擴張侵佔公共園林綠地、水體,杜絕自古天下名山官佔多、軍佔多的現象。人民群眾熱愛西湖,應保證西湖屬於人民。

研究「西湖文化現象」,發揚「西湖文化」精神,為人民大眾建設更多更美的城市湖泊公共園林,或曰西湖山水園林,意義匪淺。

二、「 西湖現象」 的美學情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百年來人們常拿蘇杭比天堂,就是因為西湖周圍皆為舒適優美的環境。蘇杭是比較理想的居住城市,甚或是夠詩意的棲居地方。湖泊環境往往優秀於江河環境;江河之濱好的居住環境尚需嚴格的風水考察、選擇、改造認定。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子,西施也,越地薴蘿山村人,是一個善良美麗、質朴勤勞的女子形象代表人物。西施贏得人民大眾數千年的喜愛,自然是大眾真實情感的表白。類此,千百年來人們把西湖看成是美的化身、美的集中表現。無論什麼季節、什麼天氣,無論從哪一個方向、哪一個視點觀賞,西湖都象一個令人憐愛的美人。

西湖風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園。西湖之美一半在山水,一半在人工,形式豐富,內涵深厚。精工巧匠、詩人畫家、高僧大師,使園林之勝倍極嫵媚。西湖邊最早的園林為寺觀園林,東南佛國深得造化。凡可入景怡人,足以賞心悅目的園中之園,均納入了廣義的西湖園林文化范疇。

「西湖文化」最可貴的是公共開放性。唐代以前,雖有西周王在園囿、與民同樂的記載,民者實為進園割草採薪、捕雉捉兔的勞作。秦、漢上林苑、太液池,隋、唐「三苑」—— 東內苑、西內苑和規模最大的禁苑,聽其名都不是對外開放的。百姓只能欣賞圍牆外面天然的園。史書用褒揚的語氣記載:唐長安曲江池是公共開放的風景園林。曲江池最初為漢武帝所創,名宜春苑。唐開元年間大加疏鑿,方形成城牆「公園」。宋代出現群體游園熱。瓊林苑、金明池雖為公共園林,僅限時「令士庶縱觀」,謂之「開池」。「至上已,車駕臨幸畢,即閉」(見吳自牧《夢梁錄》)。園林從只由王公貴族享用到國民大眾享用,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公共園林,理所當然地受到人民群眾的贊賞熱愛。

在思想精神上,園林最早從娛天神到後來娛人王,再到娛官宦、娛自己,當然是令人越來越高興和親近。文人與大眾未有不好山水的,城市山林來自於文人士大夫的「中隱隱入市」合目的性的藝術空間。「公共園林」則多為城市山水自然景觀和與山水相關的受人們愛戴的人文景觀的結合系統。西湖就是這種優秀的城市公共園林集合體,不知不覺成了城市山林、公共園林的代名詞。在西湖這個大型的城市山水園林之中。隱藏了眾多的人文景觀,林木森森、雲煙萬狀,真所謂「東南異境」。

杭城地方官多詩人雅士(唐代以詩取士,因而詩風特盛),注重美化環境,喜好刻石、建塔、植竹、題詞、編神話,留下一些遺事遺跡,為裝點城市山水,積淀城市歷史文化卓有貢獻。其州治、府第衙寓亦興有園林。最為典型的「虛白堂」面江倚山,憑欄可觀潮湧、晴明能眺遠山,有白居易詩作刻石於堂上。

西湖風景乃真山真水的風景,是質朴開放明快的風景,是尺度宜人、貼近大眾的風景。西湖山水同城市聯系密切,城以湖美,湖以城壯。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居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在廣大民眾的審美精神中自然就積淀了對西湖濃濃的鄉情、愛情。清代藝術家李漁走遍天下,最後舉家定居杭州西湖旁,即為例證。明末清初張岱的《西湖夢尋》表現了「夢西湖如家園眷屬」的情思,我們可以當成一部關於公共園林審美詩話來讀。

杭州以外,廣大民眾在自己所生活居住的城市,只要有湖泊當然希望它像杭州西湖一樣美,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宜人的公共空間和游賞路線,具有深層次的認同感、寄託感。無論這個湖泊是否一定位於城市的西邊,人們都熱情地稱她為西湖。

三、「 西湖現象」的內在成因

天下大眾都對西湖懷有深深的羨慕、審美情結,其社會基礎、歷史根源、美學理論、大眾心理、生態效應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值得探究,並可用之於現代城市風景園林事業。

位置僅僅是西湖形成的表層原因,內在的因素還在於人文。人文因素可超越地理位置關系,西湖的本質特徵是美,公共性的美。美的創造是她的靈魂。

西湖古代為錢塘江入海的彎口處,由於泥沙淤積而成瀉湖。「其地負會城之西,故通稱西湖」,東晉隋唐以來佛寺、道觀陸續繞湖建置,地方官員不斷疏浚、整治,才使湖光山色永駐(見《西湖志》)。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時開鑿六井,白居易曾主持築堤保湖、蓄水溉田工程,大量植樹造林、修造亭閣、點綴風景。

吳越國時,疏浚西湖,並與南運河相連。北宋蘇軾於元佑四年(1089年)發20萬個民工打撩葑草築起三里長的「蘇堤」,建湖中三石塔,徹底改變了葑淤現象。

南宋以杭州為「行在」,改名臨安。城西緊鄰山青水秀的西湖風景區,「湖山之景、四時無窮;雖有畫工,莫能摹寫」(見吳自牧《夢梁錄》)。「西湖十景」南宋已成。

值得一提的是當官者處處有,能夠發現並開發城市湖山之美的官人為數有限。古代,他們結合興修水利工程,順便建造城市風景園林而流芳百世。急功近利的官員,往往達不到這種境界;有時不但不為世人造景,反而到處殺風景,為子孫留下千古遺憾。

揚州瘦西湖之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沈浮《浮生六記》,1763年),樓台畫舫十里不斷,成為水上游覽的公共風景名勝區。瘦西湖工程主要因皇帝南巡而興。大官富賈爭相邀寵皇恩,盡向皇帝巡遊的湖面獻景,得以湖面公共景觀極佳。動機雖不在為公眾,客觀上卻獲得「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的效果。

城市公共湖山園林,離不開行政當局的管理與疏浚。沒有保護,就沒有美,沒有美的傳承。廣州南漢西湖為當年甘溪西支流下游處開鑿的人工湖,是為皇家南宮苑區。西湖加上葯洲,煙波浩淼,如蓬萊仙境。令人感到「碧海出辰閣,青空起夏雲」的嶺南氣象。後遭兵燹,但有宋代經略使陳峴的整治,乃現「花葯氤氳海上洲,水中雲影帶沙流」景象,為文人墨客喜愛。後代均有小規模的修繕整治,明代仍為羊城八景之一。清末明初湖周住宅增多,日漸淤塞退化。1932年修馬路,廣州西湖才徹底完蛋。這個具有近千年歷史的皇家宮苑遺存最後的毀滅,距離我們今天並不十分遙遠,荔灣湖是否為廣州西湖第二呢?

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北方園林因自然環境條件遜於江南,園中多仿建西湖之景。王闓道《圓明園詞》記述:乾隆下江南,行幸所徑,寫其風景,歸而作之。若西湖蘇堤,西院之類,無不仿建。尤其圓明園還突出地再現了杭州西湖作為公共園林景觀的斷橋殘雪、花港觀魚、雙峰插雲、南屏晚鍾、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諸勝。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杭州西湖美景被各地效仿,情有所鍾,理所當然天下處處有西湖。城市園林南北交流、中西交流,本應如此。

四、「 西湖文化」 的當代迷失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用雙手治理水患、興修水利、建設城市,投入了美的理想,藝術性的手法。從美學的角度看,城市山林是一種合目的性的空間,是園林美的藝術空間的新開拓,也是宮苑系統的另一種理想美的大眾現實化。

如桂林風景山有餘,水不足。宋時,隱山前有一個面積為700多畝的西湖。東為灕江,南為陽江(桃花江),中間還有些湖泊,各自孤立。水利工程朝宗渠串聯成整體,水路通江,山城變水城,山水相輝映。可惜一周姓豪紳,勾結官府、霸佔西湖,改田高價出賣,至使水路堵塞、西湖消失、山城失去活力。像周劣紳(古代地產商)這樣破壞城市山水的人今天為數不少。城市「西湖文化」的迷失蓋源於此,其危害公共風景的行為比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飛機上往下看,傳統的古村鎮表現出很明顯的規劃性。過去我們的老祖宗還通過多種軟、硬手法來維護村鎮的公共山水園林。比如用宗族文化感召力、開明紳士的影響力、風水觀念、村規民俗、民間故事等來統一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保護城(村)鎮公共山林湖河風景。當上述意識形態觀念被全盤否定後的今天,新的、好的、民主性的公共觀念卻始終沒能建立起來。在建設上造成大量不健康的城區、鎮區。飛機鳥瞰圖可見新村明顯地比舊村亂、糟、丑。

當代的城市建設活動真可謂驚天地、動鬼神。在造城運動中卻很少有人注重造湖,尤其是造西湖,稱此現象為「西湖文化」的失落,也是很恰當的。

1.不尊重科學規劃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城市規劃的錯誤。城市「西湖」作為風景名勝不能讓城市無限制地圍剿,不能讓現代高樓大廈逼近湖濱水面。不能對城市歷史街區剃光頭式的大拆大建。凡是這么乾的,城、湖往往兩敗俱傷。杭州西湖一度要建成「浙江的香港」帶來了建設性的大破壞,曾經讓他們自豪不已的歷史文化「富礦」正越來越貧瘠。惠州西湖曾採取「城包湖」的規劃模式,事實證明不但風景受損,城市也受拘束。桂林要在山水之間建葯廠,得不償失,等於叫人挖自己的心肝(據說陳從周語)。還有其他一些西湖在錯誤的規劃中遭到覆滅的命運。

杭州西湖西進,保老城建新城,向錢塘時代(即向沿江發展)邁進,西湖得到「美容」、解放、更新。惠州城市向江北發展,西湖方解除大破壞的威脅。事實證明在湖周邊進行城市化建設,如昆明向滇池邊推進,肇慶城區正向星湖景區推進……,如此舉措對西湖景觀的侵害將是十分嚴重的,必須引起這些城市父母官的高度重視或改進。

2.開發商肆意圈地 不加制約建設,侵佔好山好水,就是城市湖泊水面加速死亡之時。如廣州當年的澳洲山莊,山水豪庭等小區開發時造成了對自然山水的極大破壞;有些別墅修到了麓湖風景區的核心地段,公共的風景園林變為私家的財產,這是社會很不公平的表現。好山好水不需要建商品房,通過建商品房改善差的山水景觀才是真正的要義。

3.現代市政工程強暴 因用地廣、體量大、翻動土地深,往往很容易把一個自然的、生態化的歷史地段(地區)的山水要素徹底地改變面貌。不但歷史的地形地貌沒了,其中蘊含的人文要素也都摧毀干凈。工程的尺度大於湖泊山體的尺度,如果不加保護規劃,精心設計,即使地理尺度的環境也很容易被破壞。

4.缺乏水利設施保護 水體表現出弱者態勢,很容易被侵佔消亡。「西湖文化」或者說西湖景觀包含了眾多的人文歷史內容的積淀。即使西湖的水面還在、湖岸還在,鏟除了固有的人文景觀,代替幾個簡單的廣場、硬質護坡是無法彌補精神空虛的。許昌小西湖「雖小亦西子」(蘇軾),始興於隋唐,與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等人有關;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將漢獻帝困於此。可惜現衰落為一路邊的小水溝。

5.機關不願搬遷 「天下名山僧佔多」並非貶意之話,宗教活動開發了風景區。郭沫若先生後來推論:「天下名山匪佔多」、「天下名山軍佔多」,最後就是「天下名山官佔多」、「商佔多」倒是真正非褒意的了。杭州西湖為了整治風景,為了還西湖的本來面目,勸某些機關搬遷,好歹用了八年之久,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五、「 西湖文化」的靈魂回歸

人居環境需要「西湖文化」。歷史上杭州、惠州、穎州等西湖的美名效應、位置效應、景觀效應、名人效應、文學效應、集景效應……,引得人人嚮往、世界傳頌。現今城市風景「西湖文化」含量甚少。如何開創「西湖文化」的新時代,須好生思考。

1.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規劃,保護濕地公共園林。規劃首先反映的是當地領導者的思想追求和喜愛。任何一項錯誤決策的糾正,也只能等待決策者(部門)自己糾正,其他無糾正能力。一個好的方案在於一個英明的領導。《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送審稿)》於2004年通過專家評審。其中評審員毛昭晰教授感慨不已。他說:「這個規劃,我們已經等了21年了!」經過21年等於1/5 個世紀後,杭州的規劃才走上正確的道路,西湖才獲得解放、新生。由「三面雲山一面城」到「杭州越來越不像杭州」,過渡到「騰出老城、為國斂財」,「走向富春江時代」,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惠州西湖是在1989年的城市規劃出台後,才糾正了城市啃嗤西湖的命運。湖、城各有發展方向和目標。多年來的治理,西湖終獲國家風景名勝區稱號,城市向江北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曾幾何時,常聽到「救救灕江」,「救救王城」的呼聲。說到底就是規劃中的矛盾問題困擾著人和山、和水。等到喜好在桂林山水中抓工業的一個市長陞官或平調,問題才得到緩解。

廣州的規劃經過一番論證,有了新發展。拉開距離,大組團式方案緩解了不少矛盾。廣州亦可明確向杭州學習:保老城、建新城,拓展西湖(類西湖),「騰出老城空間去賺錢」。「新的自去新,舊的自有味」。可惜名城古城區還在大拆大建。這個危險的做法將使歷史街區徹底泯滅,至今還沒引起當局者足夠的醒悟。

2.讓更多的人,首先是領導人善於發現西湖之美。人們的周圍不是沒有美,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年許多揚名天下的西湖之美,大多是為被流放、被貶官的文化人所發現、所創造的。這些人身陷困境、思想冷靜、急民所急、少功利性,其深刻的藝術規劃素養,能夠制定英明的決策。
牙城舊治拓籬蕃,留得西湖翠浪翻。蘇軾善於處理城市與山水的關系,在瓊州時也十分關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清人江逢辰雲:「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統治者作為貶謫和懲罰官吏的「蠻夷貔貊之鄉,瘴癘之地」的惠州,因蘇東坡而成風景名勝之邦。

白居易也是貼近民眾、貼近自然之詩人,在蘇州、杭州、廬山等地,留下了治山治水、創造湖山之美的詩歌。柳宗元、韓愈、葛洪、牛憎孺、李德裕、唐庚、陳知柔、陳鵬飛、蘇轍等文人都因貶謫而留下對西湖之審美關照。

3.開展全民性的建設山水生態城市運動,發揚西湖文化精神。建設山水生態城市、園林城市,就是發揚「西湖文化精神」。保護湖泊,建濕地公園。使湖泊的生態功能、調溫調濕功能、防澇防旱功能、植物保護動物保護功能、美學功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市政工程應該成為裝點河山的風景物。西湖之美是大眾化的美、天然之美、人性親切尺度之美。全城市民的義務職責是創建、保護、傳承西湖文化之美。

4.讓天下所有的西湖風景名勝成為民間文化、民族文化藝術的載體。中國的湖泊風景,尤其是大城市周邊的西湖風景,應該成為地方民族文化藝術、民俗文化藝術載體。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非物質性的,無能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城市西湖應為一個大的舞台、大文化藝術館、歷史文物館。少立幾根羅馬柱,少鋪些硬質廣場。讓國外友人一看到西湖,就感到這是中國的湖、中華民族的湖。「西湖文化」是中國人最優美的水文化。

『捌』 如何製作讀書卡

1、首先准備一張比較厚的紙和一些彩筆。

『玖』 讀書卡片怎麼製作

製作讀書卡片方法:
一:卡片上要記清楚書名、作者、篇名、頁碼,便於以後查對。
二:抄靈原文。要加引號.還要反復核對原文:做到准確無誤。屬於自己按原文而編寫的筆 記,要註明。
三:一張卡片只抄錄一個方面的材料,不能把許多不同的問題抄在一起;而抄錄的內容,要選取能說明問題的,不是有文必錄。
四:作每張卡片的時候,要根據材料的內容加上個小標題,指出這段材料屬於什麼問題,以便分類。
五:卡片積累到一定數量時,要按不同性質分別裝訂成冊,使分散的、零星的材料變成了有系統的材料。
如《讀書卡片》:
姓名:唐曉嵐
所讀作品:海底兩萬里
好詞:錯綜復雜 色彩斑斕 變幻無窮 鮮艷奪目
佳句:道路兩旁是錯綜復雜的珊瑚樹叢,枝杈上綴滿了像星星一樣的小白花.燈光在色彩斑斕的枝葉間,產生了一種變幻無窮的迷人效果.
讀後感受:原來,海底這么迷人.真想也到海底參觀.

姓名:呂立坤
所讀作品:水滸
好詞:歡喜、矮小、壯漢
讀後感受:我覺得每個好漢都心腸很好。

我記得我快中考的時候在"名著閱讀訓練"版面有專門介紹製作讀書卡片的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6112522.html

與西湖文化卡怎麼製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