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跟西班牙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國跟西班牙文化差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8 03:29:53

㈠ 西班牙的哪些習俗與中國的不同

西班牙的風俗習慣
西班牙人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班牙女性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否則會被視為沒有穿衣服一般被人嘲笑。另外,西班牙有的地方的婦女喜歡將捕捉到的螢火蟲用薄紗包起來。
儀態禮儀:當地女性有「扇語」,如當婦女打開扇子,把臉的下部遮起來,意思是:我是愛你的,你喜歡我嗎?若一會兒打開一會兒合上,則表示:我很想念你。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女人,如果不了解扇語,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相見禮儀: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和吻禮。與熟人相見時,男朋友之間常緊緊地擁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姓名,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通常口頭稱呼稱父姓。
餐飲禮儀:西班牙人的主食以麵食為主,也吃米飯,喜食酸辣味的食品,一般不吃過份油膩和鹹味太重的菜。早餐習慣吃酸牛奶,水果,午餐和晚餐通常要喝啤酒,葡萄酒或白蘭地酒,飯後則喝咖啡及吃水果。
喜喪禮儀:西班牙巴斯克人的婚禮沿襲著一套傳統的習俗。人們習慣上認為星期二是「吉日」,因此婚禮一般選在這一天舉行。典禮要在教堂里按天主教教會規定的儀式進行。隨後還要舉辦宴會和舞會。西班牙的節日繁多,如狂歡節,烹調節,復活節等。為了紀念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每年4.23都會紀念他。
商務禮儀:西班牙人很重視信譽,總是盡可能地履行簽訂的合同,即便後來發現合同中有對他們不利的地方,他們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的過失。如在這種情況下,對方能夠善意地幫助他們,則會贏得西班牙人的尊重與友誼。西班牙人只有在參加鬥牛比賽活動時才嚴守時間,但客人應當守時,即便對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責怪。
旅遊禮儀:西班牙人性格開朗,熱情,但容易激動,有時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他們對此已習以為常。西班牙人吃東西時,通常會禮貌地邀請周圍的人與他分享,但這僅是一種禮儀上的表示,不要貿然接受,否則會被他們視為缺乏教養。
主要禁忌:在西班牙,不要對鬥牛活動有非議,如果你對情況不了解,最好不要對鬥牛活動發表任何意見。到西班牙人家中作客,可送上鮮花,他們最喜愛石榴花。

㈡ 西班牙有哪些習俗,與中國有哪些不同哦

他們 用刀叉 盤子 吃飯 , 中國用碗 和筷子

㈢ 西班牙留學 在風俗習慣上西班牙人與中國人有哪些不同

作息時間
西班牙人習慣晚睡晚起,上班的時間也較晚,早上大概9點或10點才開始上班。 與很多國家不同的是,西班牙人有午休的習慣,而且是一個很長的午休,從下午2點到4點,或者更晚,時間允許的話,很多人都願意回家吃午餐。因為午餐時間一般是從下午2點開始,經過一個漫長的午休,正常4點才開始上下午班,所以下午也是7,8點才結束上班。由於午休的影響,從午餐到下午下班又很漫長,因此,西班牙人又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午餐和晚餐之間進食,西語叫做「merendar」。
飲食
西班牙人早餐吃的不多,早餐種類包括咖啡,酸奶,水果,穀物,麵包等,很多人早上只喝一杯咖啡或牛奶就了事了。西班牙家庭的晚飯一般吃得都比較晚,這對於留學生來說可能是剛到達西班牙第一個不習慣的地方。晚餐一般晚上9,10點鍾才開始吃,也有更晚的,有的人11點吃晚餐,在薩拉曼卡露天的餐吧在凌晨1,2點依然高朋滿座。 如果自己住在住宿家庭,不能控制用餐時間的話,可以先去買些小零食墊下飢餓的肚皮。
社交禮儀
西班牙人的見面禮節一般包括:握手,親吻和擁抱三種方式。如果是第一次別人介紹認識,男女或女女之間要擁抱並行貼面禮,貼面禮是臉頰兩側都要貼的。男男之間就是握手,再寒暄一番,做下自我介紹。留學生對於外國的風俗可能一開始不太適應,但是至少我們要尊重別國的風俗和習慣。入鄉隨俗也是能很快融入西班牙的好方法。
習慣動作
通過關愛留學西班牙部老師的親身經驗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剛開始到西班牙的時候,曾經對一個從我身邊匆匆路過的西班牙男人的一個動作耿耿於懷。因為他朝我單眨了一次眼睛。這個動作在中國可能代表的負面意思多一些,而且很少有人使用。後來才發現,在西班牙這個動作可以表示打招呼或者贊許,是很褒義的一個表示。

㈣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㈤ 西班牙和中國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1500字

總的來說就是中西文化差異
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是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焦點。但在交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其原因正是文化差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飲食習俗,不論在其特徵、功能,還是在其性質、對象等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異都是非常鮮明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吃」的問題,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

中西方文化有著相通之處,比如:西方人重視培養奮發向上的精神,中國人則主張積極進取;西方人主張教育為先,中國人倡導發展教育;西方人奉行實用主義,中國人講究實事求是。但是,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著不同,在美國,個人自由主義形象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得非常鮮明,而在中國,家庭責任感會體現出這樣的強烈與鮮明。有人說,文化就像一個磁場,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分布,而同處一個磁場的中西兩方的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碰撞出火花。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為代表來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際研究,以更好的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弘揚中華文化。

一、「分離」與「合同」的特徵不同。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今說:「文化異, 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 西方重分別」[1]。中西文化的差異影響了各自的飲食文化。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了這種「合同」與「分離」的文化特徵。

(一)追求自由開放的西方人傾向分門別類。

西式菜餚中除少數湯菜, 如法式洋蔥大蝦湯,是把多種葷素原料混合在一鍋里熬燉而成之外, 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蝦就是蝦,羊排就是羊排。就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不是攪拌在一起的。如 「美式牛扒」, 一邊放著牛扒,另一邊是義大利青瓜、干筍,切碎加入植物牛油中拌勻,直至凝固,切成小塊,放上已煎好的美國牛扒面,即可供食。色彩上形成對比鮮明,但在口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混,各是各的味。即使是調味的佐料,如植物牛油、鹽,也都是現吃現加,而不是一次性放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簡單明了。以上種種做法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的飲食文化。

(二) 崇尚和諧的中國人強調統一。

中國人的儒家傳統思想,主張以「和」為貴,認為其為最美妙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社會為人處世中,而且反映在其他各各方面,當然也包括烹飪思想。這種「合同」的思想集中體現在烹飪上就反映為「五味調和」。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指導這一調和,調和既要合乎時序,又要注意時令,才能達到「美味可口」的目的。既烹制食物時需要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進行調和,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烹制。即使是家常菜也如此,一般主要原料選用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再加上各種調料,如青椒肉絲、宮保雞丁、烏雞紅棗湯。中國人認為把多種原料放在一起,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就如多種化學試劑發生反應,經這種過程搭配出來的菜才美味可口,這也是一種集中個體到整體的過程,只不過還有一個把握火候的問題,也就是哲學上說的「度」,不同的火候就會烹飪出不同的味兒,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使之互相通、互助滲透[2]。可見中國人烹調追求整體、統一。

二、飲食功能的不同。

中國人認為飲食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情感溝通的重要媒介,又是一項工作,許多工作都是在餐桌旁進行並完成的,這是中方飲食功能突出特色。中國人往往在節日時邀請客人吃飯,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除了寒暄客套便是大講吃經,款款敘來,滔滔不絕,人們相互敬酒、勸菜。傷心時找人吃飯,傾訴自己的惆悵、委屈,抒發自己的郁悶之感,通過別人的開導,尋找心理安慰,以達釋放解脫之目的。談業務時約人吃飯,既可以尋求到更多的機會,又可以了解對方,在輕松地環境中達成協議。表感謝時也請人吃飯,中國人認為享受美味佳餚最能代表真心誠意,飯局儼然成為了中國式生活的縮影。西方人則認為飲食是一種休息,是一種放鬆,飲食與工作相對分開,工作主要是在辦公桌旁進行並完成的。於是,西方人在吃飯時通常不談工作,或安安靜靜地獨自享用盤中美食,或輕輕鬆鬆地聽著音樂並吃著食物,或平心靜氣地談一些讓人放鬆而愉快的話題,這也僅限於鄰座的賓客,而不像中國進行全席的交流,沒有中國人進餐時的熱鬧,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比作舞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當然也不會因為工作業務或心情失落、表達謝意之類的而請人吃飯。由此可見,中西方的飲食功能是不同的。

三、飲食對象的不同。

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與其生存環境和傳統密切相關。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的飲食生活都離不開特定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不僅決定了可能獲得的食物來源和種類,而且對於食物的獲得方式與消費方式等也產生重要影響,「生存環境及其內部諸因素的變化,最終也將導致飲食文化體系的種種變化」[3]。

由於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又加之人口壓力以及其他多種原因的存在,使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起源於農耕文化,這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食物結構。從「食」的內容來看,中國人有明確的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以谷類及其製品如麵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為主,輔以肉類[4]。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五穀雜糧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蔬菜植物類菜品佔主導地位。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中國人以澱粉為能量的主要來源,葷素搭配比較均衡,喜食果蔬,講究雜食。對於蔬菜的烹調以熟食為主,不喜歡生吃蔬菜或生飲果汁。這一飲食習慣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倡導吃齋飯,即素食,認為動物是「生靈」,而生靈是不可以殺死的,更不能食用,另外道教亦倡導忌食魚肉。中國人一般還喜歡熱食,主菜大多是熱的,他們認為菜涼了,就失去了菜原有的味道,對腸胃也不好,只有趁熱吃才能吃出菜的鮮味,吃到菜原有的特色。雖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肉類菜餚和奶類食品的比重,肉食已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但以蔬菜為主導的意識卻仍然植根於人們的觀念中。

在西方,其農業結構是一種農牧混合結構,由於其地理氣候不太適合農耕卻有利於牧草生長,使得畜牧業占據了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獨特的臨海區位優勢使得他們的航海業也非常發達。西方飲食文化就起源於這種畜牧文化,畜牧文化決定了西方飲食結構尤其偏重於肉類與乳製品,其膳食結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為典型特徵,主要以牛肉、羊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連西葯都從動物身上取料煉制。西方人喜愛冷食、冷盤,從冷盤拼盤、色拉到冷飲,餐桌上少不了冷盤,而且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一直很高,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肩部寬大、肌肉發達, 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體質較弱。但西方人也認識到這種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危害,開始轉向以植物蔬菜為主的清淡型飲食,西方人的餐桌上蔬菜的種類及份量逐漸明顯增加且也趨向於熟吃。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總體來看,中西方的飲食結構日趨合理化、營養化。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多為上壽」[5]。他還認為「歐美人之所飲者獨酒, 所食者腥腹,亦相習成風,故雖在前有科學之提倡,在後有重法之厲禁」[6]。孫中山先生講了中西飲食的利弊,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有人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把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這種性格反映在文化行為價值觀上就是,中國人喜歡安土重遷,固本守己,而西方人則喜歡開拓、冒險、沖突。美國民俗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曾經提出過「文化模式」這一理論,她認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類似於古典世界的阿波羅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則近似於現代世界的浮士德式。

四、中西飲食歸屬及性質的不同。

中西方飲食性質的差異,與它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節奏是相一致的。在西方,一般實行工資制,重復的工作比較多,且生活節奏較快,人們有意無意地受工作節奏的影響,通常工作時工作,游戲時游戲。生活的單一乏味導致了飲食結構的單一性並對此熟視無睹,西方人平常享用的罐頭快餐等,口味千篇一律,與從事的工作一樣單調重復,他們對此很漠然,就像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只要他們吃了以後能保持身體的結實,足以抵禦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7]。能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就可以了。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自然無興趣、滋味可言。中國則不然,工作節奏相對比較慢,工作形式多樣,往往追求兩全齊美,邊工作邊游戲。當然飲食結構也相對復雜,對於色、香、味、形、質、意等都相當講究,並且種類之多,無所不有。中國人飲食的目的,不同於西方人,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給人賞心悅目之感,才會有食慾。廚師在炒菜時一般上下晃動炒勺,注意烹炒的節奏感。這些自然不會提高工作效率,但卻增加了勞動者的工作趣味,只有在這種氣氛中工作才會使身心愉悅,才能體現出中國菜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五、規范科學與隨意特色的烹調准則不同。

西方人在攝取食物時基本上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的,十分注意營養搭配,不論食物的色澤鮮嫩怎樣,營養是一到菜譜成功與否的標准,在營養的標准上講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對他們而言,飲食只是一種手段,所以態度也就較為隨便,吃得也較為簡單。在西方, 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過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兩道菜算得上是菜,其餘不過是陪襯。平時宴請,飯菜更為簡單。還有一種聚會,稱之為「Party」,主人只提供飲料、酒和一些簡單的食物,如乳酪、炸薯條、三明治等, 並不提供飯菜。可見, 他們將吃飯看成是聚會和交流的機會,吃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的,享受在飲食中基本上不佔重要位置,故而不會像中國過分地追求特色口味。早餐往往是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幾片麵包再加上一根香腸,熱量非常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快餐,即使是最講究的晚餐也不外乎是麵包、薯條、香腸、牛排、炸雞、乳酪等, 也很簡單,但營養十分豐富。西方人相關的烹調全過程也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從菜譜的制定就可以發現,西方菜譜中的計量都以精確數字計算。從表面上看,菜譜似乎是科學的,西方人買菜和製作菜餚也總是對照著菜譜。但相比中國烹調,它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在復雜的具體情況面前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比如為了體現客人身份,在做菜時要打破常規,在味道花色上稍作調整,使之精緻一些。這對於中國的廚師輕而易舉,而對於西方廚師就會不知所措。而這種一致性導致了西方飲食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要求配料的准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范化,使得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毫無創造性和藝術可言。而且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都是同一種味道,幾乎沒有變化。即使是高檔的宴席,也不過是更講究餐具,布置更華貴,服務更為周到而已,菜仍舊是一個味。西方人這種重科學、重營養的理性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也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落後了,到處打上了方法論中的形而上學痕跡。

㈥ 西班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英文)

這個問題如果懸賞200塊錢可能有人能回答。

㈦ 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生活在西班牙和中國有哪些差異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時差,我們這里的白天是西班牙的傍晚,還有就是習俗和語言都存在差異。

㈧ 中國和西班牙文化的差異---以肢體語言為例

中國人的肢體語言十分含蓄,西班牙人的肢體語言十分奔放

閱讀全文

與中國跟西班牙文化差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