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歷史悠久
皖南山區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獨特之處
皖南古村坐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村落選址
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因依附於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位置與榮譽
皖南古村落位於古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江西婺源)境內,西遞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古民居,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風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術、重教化,文風昌盛,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現象,如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設中的風水文化、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歷史文化內涵深厚。
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市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後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村落簡介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黟縣
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贊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里,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現有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餘人,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
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宏村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特色
粉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牆,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結構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扮。
㈡ 徽州在哪個省
徽州在安徽省。
簡介: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源於東、西兩座山,西邊黟山即黃山,東邊---白際山脈即歙縣的發祥地,主峰擱船尖。黑白兩山,龍飛鳳舞,形成黑白徽州的格局),又名新安,由黃山市的歙縣(含現徽州區及黃山區湯口鎮)、黟縣、休寧(含現屯溪區)、祁門及婺源(現屬江西上饒)、績溪(現屬安徽宣城)六個縣組成。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
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牆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六縣商人)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34年由於蔣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劃入江西,後因婺源民眾發起返徽運動及同鄉胡適等人奔走努力,迫於民意,1947年抗戰勝利後劃回徽州地區。但由於軍管問題,1949年婺源又被劃入江西省,延續至今,此為徽州歷史上的兩次婺源隸贛事件。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因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㈢ 徽州民居在哪個省
安徽省
㈣ 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歙縣古城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中華文明,孕育出數也數不清的文化瑰寶,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那一座座歷史悠久而底蘊豐厚的古城,就是數千年光輝歲月留給炎黃子孫的珍貴遺產。那麼就讓 城市文化 為你介紹,徽州六縣之一的歙縣古城。
安徽 省南部黃山市下屬的歙縣是有名的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此地古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還是老少皆知的文房四寶中,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並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自秦建置以來,歙縣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千年以來就是府縣同城,直至近代才告終結。歙縣古城由府城、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南宋末方臘起義和元末農民戰爭後,都經過大修。現存城牆約1500米。東、南兩譙樓、應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為宋以前古跡。
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風貌。縣城在府城東側,城牆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境之後。城牆沿山脊構築,現存殘跡,惟新安門、問政門較完好。
歙縣古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並稱為「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境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山水秀麗,風光旖旎的歙縣古城,現有地面文物61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就其數量來講,約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素有「文物之海」的美譽。
當地古跡之中,有古書院、文廟等。府城和縣城內現存明清牌坊16座,散落鄉間的就更多,諸如許村、棠樾、定潭、昌溪、北岸、上豐、呈村、深渡等地都存有明清牌坊數十座,歙縣也就有了「牌坊之鄉」之稱。
㈤ 關於徽州文化
1、方言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 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里去。徽州方言是廣義上的吳語,可屬吳語徽嚴片。
2、新安畫派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
3、儺舞
儺戲(拼音:nuó xì),也稱為儺舞,是我國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
4、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
(5)徽州居民是哪個省的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徽州 的建築藝術:
1、民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
2、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
3、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
㈥ 徽州古民居!急!!!
徽州古民居保護現狀與對策
農工民主黨黃山市委員會 程小江
2008年,農工黨黃山市委利用近4個月的時間,在市和區縣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我市境內古民居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就怎樣進一步做好徽州古民居保護工作,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1、盡快完善古民居保護辦法並爭取納入國家《條例》
《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頒布已經十幾年了,隨著時間推移,新情況、新問題日益凸現,有必要重新進行修訂和完善,切實增強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從而使古民居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2008年初,國務院批准建立跨省域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從這個意義上說,皖南古民居實際已經超越了本省范疇,因此,我們還要爭取將古民居保護,納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使之成為國家意志,這樣,古民居保護工作可以更廣泛地得到關注和支持。
2、積極推進古民居保護管理工作
一要加強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市縣兩級文物部門應該作為同級政府直屬機構,在人員安排時能夠對文物部門特別是從事古民居保護工作的部門有所傾斜。可以由市縣兩級政府出面組織協調,以文物部門的人員為主要力量,成立一個由公安、工商等多方面人員構成的古民居保護管理機構,並以此來協調解決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執法難問題。對於古民居相對集中的村鎮,進一步建立健全古民居民間保護委員會和業余文物保護員制度。從而使我市古民居保護工作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人員和法律保障。二要盡快依法設立古民居保護基金。基金的來源可以從市縣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的用於古民居保護和維修的專項資金,國內外熱心古民居保護人士的捐款,開發、利用古民居所得的收入等多渠道籌措。凡是利用古民居從事旅遊開發的單位,其門票收入應當有不低於20%的比例納入古民居保護基金。古民居及其構件的合法買賣,非政府組織的易地重建,都應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護基金。此外,違反《條例》的罰沒收入要用於保護工作。三要開展古民居普查、建檔工作。建議盡快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一次古民居專項普查。普查的內容包括:每幢古民居的屬地、建築年代、所有權、現存狀況、保護等級,並附照片。在普查的基礎上,給每處古民居建立起紙質和電子檔案。對那些由於各種因素暫時未被列入保護單位的但又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民居,我們可以先由文物管理部門將其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並設立文物保護標志。
3、嚴格拆遷、變賣、易地重建審批制度,促進合法交易
建議市政府出台《黃山市古民居及其構件買賣管理辦法》,建立古民居及其建築構件合法買賣流通渠道。對於那些雖然建於1911年前但沒有什麼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並且又不座落在古村鎮之中的民居及其建築構件,可以考慮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下合法交易。對於古玩店展銷的古民居建築構件,必須標明真品、仿品、可賣或非賣品,設立舉報電話,從而杜絕以假亂真,欺詐遊客現象。政府應安排專項經費,用於徵集社會流散的古民居構件及其附屬文物,用經濟和行政管理雙重手段來規范市場行為。要堅持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對於人力難以抗拒的自然環境因素而導致的不得不易地保護的古民居,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在易地拆遷保護時,一定要由有資質的古民居專業修復隊伍來施工,文物行政部門要對拆建實施全程監管。
4、多管齊下,促進古民居的保護工作
要搶救性維修全市瀕危古民居。各級政府文物管理部門要對轄區古民居進行逐一排查,並擬定臨時和永久性兩套維修方案。視項目維修資金到位情況,對瀕臨坍塌的建築及時採取臨時加固措施,對重點保護單位漏雨嚴重的要先行翻漏處理,並疏通排水設施。對重點建築採取屋面加用防水材料隔層的治本措施。同時,積極對上爭取專項維修資金。鑒於目前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我們可以在保護中引入更多的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及有實力的經濟實體編制保護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對於古祠堂、古戲台、古書院等集體所有、規模較大的古建築,可以結合農村文化站、農村書屋建設等,辟為村民公共活動場所,使之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護。作為旅遊景點開發的古民居,要避免過度商業氛圍,以保持古民居原生態狀況。要加強農村新居建設規劃和監管力度,保護古民居生存的環境風貌。推廣實施古民居「認領」制度,採取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境內外的有識之士以購買、租賃、認養等方式,取得古民居的產權、使用權或冠名權。要廣泛深入宣傳《文物保護法》、《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通過鄉規民約的形式,激發農民群眾保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育部門要把古民居保護編入鄉土教材,對中小學生進行教育。
古民居是我們的前輩留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再生的珍貴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它們保護好。我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重視,有文物部門同志的辛勤工作,有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有熱心人士的慷慨相助,古民居保護工作一定會日臻完善。
「禁止修建破壞傳統風貌的建築物和廣告標牌等,禁止拆損受保護的古建及構件,禁止在古村開山、採石、開礦……」日前,黃山市政府出台7個規范性文件,明確每個徽州古村都得編制保護規劃,不得擅拆古村一磚一瓦,即使異地保護也要在本村進行。
黃山市有101個古村及1.3萬余幢古建築,除西遞、宏村等少數古村得到完好保護外,多數古村落中古建和大量新建房屋互相交錯,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古樸風貌。很多古建因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加上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護的老房子。近些年,拆除、倒賣徽州古建及古建構件的問題也日益嚴重。此次,黃山市政府集中出台7個規范性文件,對老屋產權變更、外地人認領保護老屋、古民居搬遷拆除等都作出嚴格規定。「黃山市一次性出台7個保護徽州古村落及古民居的文件,在國內同等城市中十分少見。」黃山市政府法制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根據《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規定,該市及區縣將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須在每年度財政預算安排保護利用專項資金,用於所在的每個古村規劃編制和基礎設施改善等。古村旅遊收入須主要用於古村保護及古民居維修。
該市還規定,古村落保護突出的,給與每個古村3~6萬元獎勵。個人修繕古民居的,黃山市及所在區縣政府根據修繕資金總額,配套給與4000元到6000元獎勵。利用古民居的在稅費上給與優惠或免除。古民居原產權所有人無力保護的,可辦理土地徵收轉讓,由願意保護的單位或個人出資保護。因無力維修而自願捐贈古民居的村民,當地政府可另行審批安置居住地。
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護的見證人(作者:gov 來源:黃山日報 閱讀:287 日期:2008年10月15日)
本報訊 10月11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的親歷》欄目播出《余治淮:徽州古民居保護的見證人》:
從拆梁賣瓦的破房子,到精心維護的世界遺產。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30年來從徽州古建築群的保護中,看到了文明的傳承和進步。
這兩天,安徽黟縣西遞村一所清朝中期的建築需要維修,余治淮和工程人員精心制定了一個修舊如舊的施工方案,整個工程至少要花15萬元。而在三十年前,當時在黟縣文化局工作的余治淮根本想不到這些老房子會變得如此金貴。
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像這么一棟房子,我那時候來看,只要三百斤蘿卜就可以買這么一棟像模像樣的老房子。
曾經一段時間,當地村民發展生產的熱情高漲,余治淮發現有的村民把自家的花園改造成了豬圈,書房變成了倉庫。
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很好的木雕上就釘上了釘子掛上了臘肉。
從那時起,余治淮開始通過當地黨委政府勸阻村民們對古民居的破壞性改造,並幫助西遞、宏村辦起了旅遊公司。很快,外來遊客的贊嘆和迅速增長的旅遊收入,讓村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家的古老民居和傳統文化。
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感到自己應該把古民居好好保護起來,這是個寶貝啊!而且可以講,這些寶貝就是祖宗傳給他們以後賴以生存的一個飯碗。
2000年,西遞宏村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旅遊收入已經佔到了當地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只要照料好自己家的宅子,每年都能拿到固定的分紅。在西遞村村口的這塊大石頭上,鐫刻了所有村民集體宣誓的誓言,要世世代代共同保護這片世界文化遺產。
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由把房子部件拆下來賣來換取一點糧食柴火到今天能主動保護這些房子,這是一個飛躍。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沒有這么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30年來參與宣傳保護(文化遺產)工作的人來說,我覺得很滿足。
㈦ 徽州民居的歷史
徽州,簡稱「皖」,位於新安江上游,古稱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臘起義後,於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行政版圖相對穩定。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已成為中國漢族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主體組建黃山市。
古徽州下設黟縣、歙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今屬江西省管)六縣。 自秦建制兩千多年以來,悠久的歷史沉澱,北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加之在這塊被譽為「天然公園」里生活的人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徽派民居建築風格。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築總計有7000棟,明清古村落100多處。 徽州古民居建築,形式多樣,五花八門,總計約十五種之多。如古城、古村鎮、祠宇、寺廟、書院、園圃、戲台、牌坊、關隘、橋梁、塔、亭、堤壩、井泉、村落。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雖然山奇水秀,氣候濕潤溫暖,物產豐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農民生活困難。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求衣食於四方」,到外邊去發展。雖然也有客死他鄉,或終無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學有所成,勞有所獲,經有所利。一些人從經營木材、茶葉、蠶絲、米發展到經營鹽,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戶。黟縣西遞村經商鼎盛時期,店鋪多達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貫三,除了經營典當業務,還經營茶米生意,號稱「三十六典」、「七條半街,」是當時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財五百萬金。清代後半葉後,黟縣南屏村的徽商號稱「十萬富?」的不下20戶。這些徽商致富後,為光宗耀祖,顯赫一方,於是大興土木,擴建庄園。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們建起豪室後,又向儒商結合,官商結合發展,興學堂,尊儒學,走學而優則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時,按官家規定的等級建樓擴園,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築形成的原因。
建築,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徵,是當時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
徽州人在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中,面對動盪不安的歷史風雲變幻,面對戰亂的硝煙烽火,面對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破壞最甚是太平天國後期和文革兩個時期),用生命與鮮血,為後世保留了寶貴的民居藝術寶庫。改革開放以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神聖職責。不少象西遞、宏村那樣的遺產,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不少象歙縣、婺源、黟縣的古村落被保護並開發成旅遊勝地,不少地方政府已採取各種措施,對古民居進行保護和翻修,徽州古民居象經擦亮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華。
㈧ 徽州是哪裡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源於東、西兩座山,西邊黟山即黃山,東邊---白際山脈即歙縣的發祥地,主峰擱船尖。黑白兩山,龍飛鳳舞,形成黑白徽州的格局),又名新安,由黃山市的歙縣(含現徽州區及黃山區湯口鎮)、黟縣、休寧(含現屯溪區)、祁門及婺源(現屬江西上饒)、績溪(現屬安徽宣城)六個縣組成。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新安亦指徽州與嚴州之新安江(錢塘江北源)及分治前之新安郡,嚴州現已並入杭州。太平天國時期江南飽受兵蠡之禍,徽州曾短暫歸屬浙江代管。
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牆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六縣商人)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㈨ 徽州古民居的歷史價值
在皖南徽州一帶,有一種別具風格的村舍和保存久遠的淳樸民風,使人自然想起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那種桃花源式的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
這里的古代人民,不知是出於對圖騰的崇拜,還是出於對擺脫刀耕火種、相依為命的勞動夥伴的依戀,按照牛的形象設計出別出心裁的居民村落:環繞全村的山溪清泉,流進各家庭院,被稱為這個村落的牛腸;而與此相連的一個半月形池塘,被看作是牛胃;一渠清水由牛胃注入南湖,好像是進入了龐大的牛肚。沿江河而聚居,是古人早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而這種引山泉之水入村舍、進庭院的精心設計,大概不僅僅是以求用水之便,而且還包含著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更高層次的想像和追求。難怪一些建築學家感嘆道:在400多年前,徽州人能夠把房舍水源及周圍的一切安排得如此合理,能夠建造出這樣的水系,這在中國乃至世界近幾百年的歷史上實屬罕見。
這些古民居突出的特點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天井,所謂肥水不外流,作為一種民眾心理,在這里表現得尤為全面。
皖南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在現代潮流的不斷沖擊下,仍然保留著中世紀中國原有的風貌,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近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鄉村生活,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
㈩ 安徽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安徽的文化遺產有黃山、皖南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