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文化,政治 ,社會,分別指的是什麼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政治,它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這個詞一般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
社會,即是由人與人形成的關系總和。人類的生產、消費娛樂、政治、教育等,都屬於社會活動范疇。社會指在特定環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夠長久維持的、彼此不能夠離開的相依為命的一種不容易改變的結構。
(1)什麼是政治文化社會擴展閱讀: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Ⅱ 什麼是政治文化解讀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使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Ⅲ 高考政治知識點:文化與社會
文化 與社會發展是我們在政治知識中所學的非常基礎的知識點,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考政治知識點:文化與社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快跟著我一起復習吧。
高考政治知識點: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麼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 社會實踐 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 教育 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Ⅳ 經濟,文化,政治 ,社會,分別指的是什麼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
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這個詞一般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
社會即是由人與人形成的關系總和。人類的生產、消費娛樂、政治、教育等,都屬於社會活動范疇。
Ⅳ 什麼是政治文化它有哪些特徵和內容根據不同的標准又可以進行怎樣的分類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種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政治文化是一個非常近期的概念,它的提出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卻歷史久遠.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專門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變遷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論法的精神》和《羅馬盛衰原因論》,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當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於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G.A.Almond).1956年,阿爾蒙德在美國《政治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比較政治體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這一概念.在以後的研究中,阿爾蒙德和維巴(S.Verba)應用行為分析方法,採用民意調查的手段,系統研究和分析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墨西哥五國國民的政治態度,並於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該書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因此被視為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此後,許多政治學家轉向政治文化研究,他們通過社會調查,採用隨機抽樣、訪談、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展開更加廣泛的比較研究.在20世紀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與現代化理論相結合,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跨國研究和社會轉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政治文化作了定義.根據阿爾蒙德觀點,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進程所促成.在阿爾蒙德定義的基礎上,派伊(Lucian Pye)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中存在的政治主觀因素,包括一個社會的政治傳統、政治意識、民族精神和氣質、政治心理、個人價值觀、公眾輿論等等,其作用在於賦政治系統以價值取向,規范個人政治行為,使政治系統保持一致.維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構成和作用時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由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號和價值所構成,它決定了人們行為的條件,為人們提供了參與政治的主觀意向.根據他們的解釋,我們可以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義: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於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因素.
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東西,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認知或意識(awareness)、政治價值觀念(values)、政治(beliefs)、政治情感(feelings)、政治態度(attitudes)等形式表現出來.政治文化不同於公眾輿論或民意(public opinion),前者具有穩定性,反映的是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一貫性的政治傾向和心理,後者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產生的一時性的反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Ⅵ 什麼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種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 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西方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種理解,一般認為,S.韋伯的解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解釋: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阿爾蒙德和S.韋伯還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①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②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③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少數政治學家則認為從主觀方面闡述政治文化的特徵,是對概念的狹義理解,主張把政治文化的涵義延伸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可以說,這是對概念的廣義理解。西方政治學者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的意義在於,通過影響各個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對整個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作用。政治文化被視為一個將微觀政治同宏觀政治聯系起來的因素。許多政治學家甚至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並發揮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政治的著作中強調,這些國家建立了現代的政治結構,但卻未獲得相應的成果,其原因就在於政治文化形態與現代政治不相適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是指人民對於政治組織,政治過程,政治角色,政治產品等方面的認識.它構成了人們對政治體系進行判斷以及選擇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基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是指對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政治系統活動或政治實踐所持有的一種直觀的評價。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是指人們依據一套他們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准則,信條,或明確或含蓄地對政治體系進行價值判斷.它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評價的心理過程兩部分。
Ⅶ 政治文化的名詞解釋
政治文化的名詞解釋是: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
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Ⅷ 政治文化名詞解釋是什麼
政治文化,即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的總和。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它是一個民族在其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對該社會人們的政治行為模式,對政治系統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應發揮著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Ⅸ 中國的政治文化是什麼
政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政治領域的精神現象,是由一定階級、國家、民族或社會群體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政治文化的這一定義,包含如下要點:
(1)政治文化的主體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既可以是政治行為群體,如民族、階級、政黨、社會團體;也可以是政治行為個體,如政治領袖、個體的公民等.
(2)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礎,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基礎和以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上層建築.
(3)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特別是群體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如此.因此,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通常都具有長期的歷史過程,其政治心理經過長期的積淀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定勢,其政治思想經過長期的發展而形成政治思想傳統,其政治價值觀經過長期的發育養成,形成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長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會對社會成員的政治傾向和行為方式產生持久的影響.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價值觀的指導下,通過人們的政治態度、情感等政治心理,影響人的行為方式而對政治制度、政黨與政府政策、政治領袖等政治現象作出評價和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正在建設發展中的文化,我們可以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中國共產黨關於政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中來總結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反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地反映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因此也就必然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功能實現的精神和動力源泉,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2)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將「以人為本」與「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確定為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出發點,這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與執政理念上的重大發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3)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生命所在,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生活的主體是公民.因此,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
(4)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人類文明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文化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只有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依據中國當代的實踐去創新和發展,才具有中國特色.在當代世界的文化交流與沖突中,也只有保持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才能立於世界文明之林.同時,積極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先進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但在學習和借鑒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價值觀念等,則是需要批判和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