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貢獻
國學大師潘守宇說: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
歷史是最好的過濾器,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精華。1988年,一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會巴黎,曾發出這樣的聲音: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的儒家那裡去尋求智慧。聯合國總部也刻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我國一位官員稱孔子為孔老二,韓國的官員聽到後全體站立退場!韓國的學生當知道孔子不是韓國人時淚流滿面!韓國三星集團的外派人員必須會背論語;韓國把24孝拍成電視劇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說,不是身上應該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在千古之前,他們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可以穿越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的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談的言論中收益而已!
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很難超越的,比如說我們是學哲學的,我們中國啊,有很多的哲學系,也有很多的哲學家,但是有哪一位哲學家能夠寫出一本書,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傳承久遠,還被翻譯成多國的語言文字,為現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所研究。中國有這么多的歷史學系,有這么多的歷史學家,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有這么多軍事學家,有這么多軍事院校,又有誰能寫出一本書,如《孫子兵法》,仍然被西點軍校奉為教材,所以我們只是略舉了幾個例子,那就告訴我們,其實中國古人的智慧,我們不能說是後人沒有辦法超越的,但是它確實是
後人難以超越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因為《論語》上,孔子說的這樣一句話,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的工匠,要把桌子做好,必須首先使你的工具鋒利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人,要認識客觀事物,要認識得清楚,首先必須把我們的心清靜下來。
我們看到當代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對話的時候,他就講了這樣一句話,他說,一般人認為是落後象徵的東西和這樣的國家,實際上秘藏著時代最先進的東西。但正是因為它是秘藏著,所以很多人認識不到,還經常對它妄加批判。這就是導致傳統文化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的魅力從來都不來自血緣,階級,宗教,地域和時空,是因為人們對普世價值的追求。仰望天空尋覓至善,所以兼愛非攻;腳踏實地探求至真,所以尚賢非命。胸懷慷慨彰顯至美,所以重信貴義。
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文明風尚,推動素質教育,構建和諧社會!
Ⅱ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
Ⅲ 孔子對中華文明作出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這是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千百年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正統的治國理念。直到現在,這種儒家思想已經深深刻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之中,我想這就是孔子為中華文明所做的最大貢獻。
然而在漢朝建立之後,儒家的這套思想漸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想,這多虧了董仲舒這個人。在漢朝初年,劉邦為國家制定了一套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意在讓國家休養生息保存實力。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家實力漸漸恢復起來,曾經的那套陳舊的黃老思想並不再適合作為當前國家的治國理念,而這個時候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儒家思想,這種思想立刻被漢武帝採納。由此開始,儒家思想就開始在中華民族中占據主導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Ⅳ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有哪些
孔子是一個有道的生命,他承奉天命而來,做一個混沌的暗昧的世間的木鐸。他的高尚的人格,使得一群俊偉的青年追隨著他失道絕糧,周遊四方。他們雖然在現實的功績上沒有世功所建立,但是他們對於人性價值的永恆追求為這個民族奠定了永世的道德理想的方向。孔子未出世,我們只能嚮往於聖王之統,我們所有的生民,只能在少數聖王的照輻之中過生活,而孔子的出現卻為我們確定了每一個生命的主體價值都可以盡其本分的於天地間挺立,這就是孔子所開創的仁教。自孔子之後,中國的所有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精神力氣完全對准了生命如何超越,如何在現實中表現最高的價值,這樣的一種求道的方向。
仁教一旦開出,結果就是每一個後世子孫都可以在自己的份位上盡自己可能的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大家知道財富地位這是身外之物,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是你想求不一定能得的。而成德---生命的價值,是內在生命本質中,是有求便有,是求有益於得也,這是孟子里所說,所以孔子的價值在於,即便我們有很好的機緣,有財富地位權勢,堂堂的可以挺立於天地之間,但是我作為一個人,縱使我一個字都不認得,我也可以憑我的良心在天地間盡我的本分,做天地人三才之一。這是孔子的價值。
中華民族由於原初文化的形態沒有形成神的設教,而最終形成的是以人性的內在人格的挺立、而完成的盡己生命之所誠、便能夠心誠而天下安這樣的一個主體道德實現的文化。
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國學專家、石雕老總潘守宇常說:千年文官祖,百代帝王師.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2500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2500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中國上下5000年文化代表非孔子無與倫比!
Ⅳ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哪些方面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
培養三千弟子、整理古代典籍 、創立儒家學說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1. 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國哲學之源. 《漢書》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易傳》的基本特點是,繞開卜筮, 闡發易理. 創立了"君子時而中","過猶不及","通變動成","中庸成道"等原則,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發展變化,運動過程的思想.
2.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 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 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 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 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仁不讓於師 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今天看來,仍與東西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復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本.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
,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Ⅵ 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貢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著名學者潘守宇說一個好的老師,能讓他的學生變化氣質。而有一個人,有一本書,能讓一個民族變化氣質,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這種氣質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
歷史是最好的過濾器,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精華。1988年,一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會巴黎,曾發出這樣的聲音: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的儒家那裡去尋求智慧。聯合國總部也刻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上,我國一位官員稱孔子為孔老二,韓國的官員聽到後全體站立退場!韓國的學生當知道孔子不是韓國人時淚流滿面!韓國三星集團的外派人員必須會背論語;韓國把24孝拍成電視劇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說,不是身上應該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Ⅶ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為中華傳統文化所作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國人最崇拜的聖人。他被中國封建統治者封為「大成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被近代國際社會公推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孔子還是中國師道理論的創始人,也是踐行中國師道的楷模。他是當然的師道宗師。
幾千年來,為了紀念他,宣傳他,傳播他的學說,弘揚他的道德和精神,從京城到各地,建造了許多孔子廟。這些孔子廟簡稱孔廟,又稱文聖廟(與之相對應的是武聖廟即關羽廟),簡稱文廟。少年兒童入校讀書,第一件事是拜孔子像。學校里每有大型活動,第一項禮儀是集體給孔子像鞠躬。每年孔子誕辰日(陰歷八月二十七),全國各地都要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孔子的名字,在中國,在世界華人圈子裡,可謂婦孺皆知。孔子及孔子思想,對於中國人來講,就像布帛菽粟那樣,須臾不可離開。
孔子的教育生涯長達近 50 年。據漢代劉向《新序》載:「孔子年二十三歲,始教於闕里,顏路、曾點、琴張之徒,往受學焉。」是孔子第一次收徒設教。後來,孔子在其門下匯聚了龐大的弟子徒眾,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學派。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此時,門徒不多,但辦學很有成效。第二階段,自37歲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周遊列國之前,共計 18 年時間(其中4 年多時間在做官),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來自魯、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弟子越來越多,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第三階段,自 68 歲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 73歲去世,共 5 年時間。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到辦學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這一時期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
孔子在中華文明的進步史上,至少有五大貢獻。
文獻學上的貢獻。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3000餘篇,孔子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 305 篇,按風、雅、頌分類,形成《詩經》文本,並作了解說。《尚書》又稱《書》、《書經》,中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相傳為孔子編定。
史學上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書僅 1.6 萬余字,卻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 242年的魯國歷史。孔子修《春秋》,是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孔子修《春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謂「春秋筆法」,即:用簡約的文字表達復雜的微言大義,褒善貶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孔子修《春秋》,通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應該說,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才是中國史學之父。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哲學上的貢獻。《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藝文志》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在《易》之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 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之中的豐富哲理,於是作《 易傳》十篇予以系統闡發。可以說,是孔子使《 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政治上的貢獻。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仁政德治,將社會公正、秩序、誠信和人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提出為政要從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優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這是孔子為中國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社會的目標。
教育上的貢獻。孔子創辦民營學校,是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教育資源壟斷的第一人。孔子高舉「有教無類」的旗幟,沖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孔子先後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是中國模範教師第一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在教學活動中,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
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被奉為圭臬,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今天看來,仍然有許多內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閃爍著科學和智慧的光芒。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孔子認為,通過興辦教育可以對國家和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由仆。 子曰:『 庶矣哉!』 冉由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特別重視學生思想品格和倫理道德教育,並將其放在首要地位。《論語》多次提到要致力於培養「士」、「君子」、「成人」。孔子十分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他的教學內容相當多的是以道德教育為統領。《論語·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與操行、道德、禮義有關的內容占很大一部分。關於這一點,《論語·學而》篇中講得就更明確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要謹慎、誠實,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做到這些之後,有多餘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淵源。
教育對象是「有教無類」。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指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只要帶一束「干肉」作為「學費」,有志於學,都可以收為弟子,施以教誨。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教育革新。它沖破了此前學在官府,只有少數富家子弟和官宦闊少才享有受教育權利的樊籬,以實際行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倡導平民教育。孔門弟子人數眾多,成分復雜。既有魯國權貴之子孟懿子,又有「貧且賤」的顏淵、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結駟連騎」的子貢,又有曾為罪犯的公冶長。
孔子收子路為徒還有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走在曲阜街頭,看到一個年輕人,頭插公雞毛,身披野豬皮,帶把劍,像個不良少年的樣子,那就是子路。 孔子問他,你怎麼不來跟我學習呢?子路說,何必學習呢?南山有竹,資質非常好,砍下來當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認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資質很好。孔子對他說,那麼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裝上箭頭,後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嗎?子路立刻懂了,他說就算我資質好,稍微加上後天的磨練,可以有更傑出的表現。就立刻拜孔子為師。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對孔子教學經驗的經典概括。《論語·雍也》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對中等以上才智的學生,可以給他講授比較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才智的學生,則不宜講授高深的學問。 孔子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對所有學生可謂了如指掌,學生同樣問孝、問仁、問政,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異,繁簡不同。在子路與冉由探討「聞斯行諸?」同樣問題時,他的回答竟然迥然不同,他的解釋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好勇鬥狠,孔子就避其鋒芒,諄諄誘導,以禮相待,寬大為懷。使子路幡然悔悟。由此可知,學生千差萬別,教師就應該胸中有數,既不能拾優棄劣,又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各有所得,統籌兼顧。
教學方法是「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善誘人」 就是「啟發式」 教學,是孔子首創。《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學生必須要有疑問,然後老師才加以引導。不能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引導;不能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我不去引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告訴他一個角落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此外,孔子還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己推人,取譬喻義,學思並重,由博返約等多種誘導方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孔子曾提出「為政在人」、「舉賢才」的主張。子夏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對孔子的教育目的加以概括。盡管對這句話的解釋分歧不小,但將學習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則是毋庸置疑的。做官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學習成績優異的人應該被授予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治國安邦的賢能之士。孔子認為,子路果敢大膽,子貢通達事理,冉求多才多藝,從政都不會有什麼問題。《論語·公冶長》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公冶長可以讓他到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管理軍費,冉求可以讓他到一個有千戶居民、百輛兵車的地區做地方官,公西赤可讓在朝廷上辦理外交事務,接待來訪賓客。
Ⅷ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有那些方面
首先是教育方面,提出因材施教。
開創儒家一脈,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流傳千古,對中國數千年的中華帝國歷朝歷代所尊崇為治國方略。
然後是對古籍的的整理,像《春秋》等,像五經,詩書禮儀樂等
嗯,這是我知道的,呵呵,肯定不全面哈!
Ⅸ 孔子一生致力於維護和恢復周禮,其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孔子一生致力於維護維護和恢復周禮。原因是出於對周公的崇拜。孔子在《論語》中不止一次的感慨:「已矣乎,吾不復夢見周公。」等等。可見,孔子對周公是非常崇拜的。以夢見周公為榮。我們不禁要問,孔子為何這么推崇周公呢?而且一生都在推崇和維護周禮。那就是因為周公是制禮作樂第一人。周公完善了周禮。愛屋及烏,孔子一生都在推崇完善周禮。
鑒於以上幾點。孔子一生致力於維護和恢復周禮。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Ⅹ 孔子的貢獻有哪些
1、文化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至聖先師」孔子對人類到底有哪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