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老舍對中國文化表達了什麼

老舍對中國文化表達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3 22:12:57

『壹』 這天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表達了老舍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什麼精神

表達了老舍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批判精神、
著名作家老舍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但他吮吸了時代的乳汁,
在對封建舊文化的反叛中,形成了自己與傳統文化水乳相融的藝術風格。

『貳』 老舍對傳統文化的獨特看法都有哪些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叄』 請結合作品談談老舍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

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別妻拋子,隻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革」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致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王家鎮》《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肆』 老舍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

老舍(l899.2.3—1966.8.24),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優秀的成績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著作書目: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樣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
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
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選》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選》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選》
1984,百花

一位世紀性文學大師的復雜經歷和傑出創造,在中國近百年文學史發展的整體鏈條中,往往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認識和闡發它的豐富內涵,需要研究者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眼光進入大師的世界。走進永恆需要一種認識永恆的魄力和沉潛。平庸的闡釋只能增加文學史研究中一些浮光掠影的砝碼。真正下苦功夫精心結構的製作,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術史的天平。它送給別的研究者的是一份難得的驚喜。最近高興地讀到的由重慶出版社出版、關紀新撰寫的《老舍評傳》,就是這樣一部令人驚喜的,以新的視點詮釋老舍這位世紀性文學大師的著作。

《評傳》在老捨生平的敘述中,非常注意對於研究視點的「聚焦」。在老舍降生伊始的一章文字里,作者就開宗明義地說:「老舍是滿族人,老舍是北京人,再加上下文將著重談到的老捨出身於下層窮苦市民階層,這三個基本屬性,大約,就是營造起那後來看去極其輝煌的藝術殿堂的最初的社會人文支撐點。」作者立傳的問題意識非常清醒。同情和描寫下層窮苦市民或農民生活,眼下已經不怎麼「看好」。但《評傳》作者有一份歷史的理解和同情,有一種科學的態度。他沒有像有些研究者那樣,把作家一旦由個人主義走近人民群眾,以作品同情和描寫下層窮苦人民,就看作是喪失知識人獨立的自由主義人格、淪落為「民粹主義」的行為,而是理直氣壯地論述了老舍本身來自最貧苦的市民階層而最為理解下層人民的命運,最善於表現北京下層勞苦人民生活的這一始終一貫的特點,並把這些視為現實主義藝術原則的勝利,在全書中加以揭示。這種不扭曲歷史而是尊重歷史的學術品格,在今天是很難能可貴的。

在這三個「人文支點」中,作者並不是滿足於將作家描繪成貧苦勞動人民生活的淺層次的表現者。《評傳》著力於以豐富的材料和嚴謹的論證說明,貫穿老舍文學創作始終的,有兩個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一個是,在真切地關注北京下層勞苦人民群眾的悲慘與抗爭的同時,努力深入地從「歷史-文化」的層面,正視和挖掘整個中華民族國民性的病態和孱弱,在形象的描繪中,開掘作品人物後面深藏的文化意蘊,對於病態的國民性進行憤激的解剖和痛苦的批判;一個是,揭示作為一個滿族作家的老舍,怎樣懷著與生俱來的滿族意識和無法排遣的滿族情結,在不同的時代處境和生存氣候之下,甚至在被壓抑的情境下,回眸歷史足跡,觸筆人世滄桑,站在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命運的高度,執著地探索滿族由盛到衰的歷史根源,展示滿族文化及性格的榮辱與悲哀,在眷戀、憎恨與同情的矛盾交織中,對於他生養於斯的民族自身的深層次性的悲劇,進行了最為痛苦的反思與追問。四十五萬余字的《評傳》,作者在吸收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飽蘸著自己對於作家的深厚感情,對於滿族歷史與文化的細密體認,從上述這兩個方面的視點切入作家,給我們送來一份富有創見的回答。

對於第一個方面,《評傳》的努力,比起老舍的已有研究成果,已經有很大的超越。無論是《二馬》,是《貓城記》,是《離婚》,是《牛天賜傳》,或是《四世同堂》與《茶館》,均顯示了本傳作者在「歷史-文化」層面中,對於「暗含的深刻歷史底蘊」的深入開掘。而作者告訴人們,老舍這種對於「老」中國民族國民性的批判,絕非孤立地展示民族的病態與勞苦者的愚昧,落後,而是「始終與反帝反封建總主旨密切相依的母題」相聯系,並且以擅長「靠攏和理解舊時代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心靈」,「肯於將他們心靈掙扎過程中真、善、美的一方面,如實地繪寫出來」。《評傳》在強調老舍的啟蒙思想同時,沒有忘記對於他是個「當之無愧的平民文學大家」的獨特角色的確認。

比起前者,《評傳》在作為滿族作家這個視角進入老舍這個方面的論析,顯示了作者更大的功力與特色。作者對於來自白山黑水的滿族有很深的感情與思考,完成此書時又匯進了近25萬字的《滿族作家老舍創作論》的先期成果。因此他可以游刃有餘地尋蹤覓跡,條分縷析,在充分論證了老舍的滿族意識的前提下,通過對於《小人物自傳》、《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的分析中,第一次如此系統而鮮明地揭示了老舍怎樣描寫了在長期的歷史際遇養成的滿族生活「情趣」,旗人怎樣整年整月在將消遣變為「生活藝術」中消磨時光,怎樣在最細小的地方「花費了最多的心血 」和「好面子」,論述了曹雪芹、文康、老舍代表的「京旗文化」,乃是「滿族先民的固有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混成體」的最高成就,深刻反思了滿族歷史發展的悲劇性內涵,論述了如何看待現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整個現代大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在五四以後出現的西方各民族的異質文化、大一統的中華文化、滿族的京旗文化的交融中,為老舍的「文化定位」作了可貴的理論探求。《評傳》在為人們忽略了的領域作出的成績,和留給我們尚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對於這個世紀中華多民族的文學和文化研究,是很有學術探索價值和理論啟示意義的。

『伍』 如何理解老舍創作中的文化批判視野特點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老舍在描繪時都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特色的社會悲劇意識。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一生筆耕不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老舍的小說創作為讀者構建了一個風格迥異的北京「市民世界」。這個「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躍著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貧民這四類形象。老派市民閉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追「新」逐「洋」,人格墮落;正派市民體現了老舍對理想和未來的追求;城市貧民表達了老舍對窮苦百姓的同情和對社會的批判。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老舍從文化的角度來表現一部分中國人之面貌,從而發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存在及中國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說善於從很細微的方面寫城市市民的生活、處所等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加以概括,最寬泛而最恰當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型」的作家。
老舍作為一位現實主義作家,既批判了帶有強烈封建意識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風俗,又揭露了在新舊交替時代中包含的悲劇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眾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態度,又反映出這種批判本身的正義性與落後性。老舍不給人們廉價的「光明」與「希望」,他總是以悲慘的命運揭露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寫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樣被毀滅的,向我們展示出一幅真實的畫面。這也表現出老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徹底否定」,對此不抱有任何幻想與希望。

『陸』 老舍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獨特貢獻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作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 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老舍在茶館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范 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 《老舍論創作》 (1980)、 《老舍論劇》 (1981)、 《老舍曲藝文選》 (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

『柒』 老舍的平民意識對中國文學界有什麼影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包括作家對北京特有風韻、特具的人文景觀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現為取材的特色。另外,體現在作家描寫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時對北京文化心理結構的揭示。老舍用「官樣」一語來概括北京文化特徵,包括講究體面、排場、氣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藝術」,講究禮儀,固守養老扶幼的老「規矩」;性格懶散,苟安,謙和,溫厚與懦弱等等。這類北京文化的「精魂」滲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畫、習俗的描繪、氣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對北京文化的情感是復雜的。這里既充滿了對「北京文化」所蘊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緻的美的不由自主地欣賞、陶醉,以致因這種美的喪失、毀滅油然而生的感傷、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悵惘,同時也時時為「文化過熟」導致的柔弱、無用而惋嘆不已。

老舍以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特殊的幽默藝術獨樹一幟。老舍小說的幽默藝術與魯迅、張天翼、錢鍾書和林語堂等現代文學名家的幽默藝術互有異同.喜感因素和悲感因素相交織,構成了老舍小說幽默藝術的獨特景觀。含蘊豐富,獨具一格的幽默感。老舍的幽默,是溫暖的北平的幽默,簡朴、利落、善良、生氣勃勃。老舍小說的幽默風格是逐漸成熟的,早期是「為幽默而幽默」,《二馬》顯示出他的幽默風格趨於形成,《離婚》則標志著他幽默風格的成熟。老舍筆下的幽默以悲喜劇交融的形式,諷刺與抒情的滲透,獲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老舍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說家。
http://..com/question/2150080.html

論「京味小說派」與老舍

作者:許自強

來源:《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年鑒》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0年5月

一、 何謂「京味」? 「京味」就是北京味。它應當包括北京的環境和人文兩方面,即北京的風土習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氣質。具體說大致由三種因素所構成:

—曰鄉土味。這主要是指北京區別於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雜院、古城牆,天橋的雜耍,白塔寺的廟會,廠甸的春節,乃至小酒鋪閑聊,馬路邊唱戲,無不浸透著一種獨特的鄉土氣息。

二曰傳統味,或者可以稱做「古味」、「文化味」。這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國是文明古國,守儀之邦,北京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歷代王朝的故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在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記,從古老的禮儀風俗,到傳統的倫理道德,都積淀於北京人的心靈之中,體現出北京人獨有的那種精神氣質,如人際交往中重禮節、講規矩,比較寬容、謙和,也較豁達,善於自我解嘲,有某種幽默感,比較重視文化素養等。傳統文化中的落後方面對北京人的思想束縛也較重,表現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閉性,接受新事物、新風氣比較緩慢,封建的宗法觀念倫理道德的殘余較濃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風對北京人的心態習俗的影響不可低估,它使上述傳統中的長處和短處得以強化表現愈加鮮明。這一切使北京籠罩著一股比較濃厚的古氣,其中有古雅、古樸、古老,也有陳舊、迂腐種種味道。

三曰市井味。這是指下層市民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品格、氣質。這種下層市民,大體屬於小城市中的半無產階級和一部分小資產階級,例如小手工業者、小商販、小職員以及主要以體力謀生的洋車夫、搬運工、街頭藝人、匠人、傭人等,即舊社會所謂「引車賣漿之徒」。他們的生活環境比較簡陋,謀生條件又較艱苦。他們一方面保持著勞動人民的一些素樸美德,如勤勞、善良、寬厚、克己;同時又受到統治階級思想的侵染和傳統規范的影響,下層市民的許多弱質、缺陷,如自私、狹窄、虛榮、平庸等所謂「小市民」習氣也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最為鮮明。今天,我們所謂「老北京」,多半屬於這一階層。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滲透,融會一氣的。這三種味共同熔鑄成北京人傳統的心理習俗、精神氣質。當然,就具體環境和人而言,他們的側重有所不同。比如,在北京中上層的官紳之家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四合院里,傳統味就更濃些。而且往往被官氣、洋氣、書生氣等沖淡了原有的「鄉土味」和「市井味」。在京郊農民身上,「傳統味」、「市井味」就相對淡化,「鄉土味」顯得更濃。唯獨在北京市內,鍾鼓樓下,大雜院內的下層市民「市井味」最濃,而「鄉土味」、「傳統味」也以種種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所以「京味」在這部分人身上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京味的表現不但因人而異,還要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從歷史上看,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的京味,同民國以後就大為不同,解放前後的京味又不一樣(這從老舍的《茶館》可見一斑)。至於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新思潮、新風氣的涌人,久京味變化更大,不可—概而論。

二、「京味小說」與老舍。我同劉穎南同志在《<京味小說八家)後記》里曾提出「京味小說」的三個標准:

(一)用北京話寫北京人、北京事,這是最起碼的題材合格線。
(二)寫出濃郁、具體的北京的風土習俗、人情世態。
(三)寫出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在北京人精神、氣質、性格上所形成的內在特徵。

其實,這三條里最主要的是第三條。甚至可以說主要就是第三條。只有第一條的作品,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麼京味,即便寫出了北京的風土人情,仍然可能京味不濃(比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必須具備了第三條,寫出了北京人的神韻、氣味,北京人的魂,這才夠得上有「京味」。所以,我認為只有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柳家大院》等,才是京味小說的真正代表。

老舍先生對於「京味小說」有三大功勞:

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說」的奠基人,有開創之功。在他之前,中國雖有寫京都生活、北京風情之作,但卻沒有顯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氣」。三十年代,沈從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說」,但那與「京味」也完全不相干。老舍是第一個真正寫出「京味」的作家,無論就作品的數量和質量看都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說有典範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層心態、傳達北京人的神韻、氣味上,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人們不能不承認,老舍筆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性。這固然得力於老舍對於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時,也與他的取材對象有密切關系。老舍筆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區大雜院內的下層市民。在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鄉土味」,乃至「傳統味」表現得最為集中、鮮明。

老舍刻畫小人物成功的原因,還在於他那深切的情感傾向和客觀的審美視角。老舍是用一種寬厚仁愛的胸懷和公允和善的眼光來看待北京發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贊揚下層市民身上體現的善良、豁達和淳樸。這使他筆下的人物往往閃爍出人性善惡的各種光彩,既有可憐、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愛、可貴,完整地、真實地反映靈魂的各個側面。

在駕馭北京語言的技巧上,老舍所達到的那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是眾所公認的。他寫的北京話,既保持了民間口語的樸素、生動,又篩選掉那些粗陋的雜質,確實燒出了京韻的香氣,精妙傳神。這使他的京味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說」有正宗之美。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寫新異的民風民俗取勝;二不靠傳奇性的情節故事引人;更不靠獵奇搜異的野趣去逗人。老舍筆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老舍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見的中下層市民。老舍所寫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長里短。總之,他是完全以寫普通人、普通事,寫大眾心理來顯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不僅如此,老舍還以平民百姓的心態去描寫北京人,他如同生活在人物中間,同他們同命運、共呼吸,不是高踞於這群小民頭上,頤指氣使,指手畫腳,也不是以一副悲天憫人之態,賜舍廉價的同情。而是讓人感到一種融洽無間的親切感。當然,這決不是意味著降低作者思想高度。老舍對舊文化和舊市民意識的批判是鮮明的,只是這種批判隱藏於平易近人的描述中,而幽默風趣的筆調,又使這種褒貶不那麼鋒芒畢露而已。

三、「京味小說派」已經基本形成。一個文學流派的形成,大致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一)有一二位傑出的、眾所公認的著名作家為核心、為代表。
(二)有一批藝術特色相近的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代表作家的外圍或後繼。
(三)產生出一批題材、風格相近的、有影響的優秀作品。

倘若這三個條件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我以為,「京味小說派」作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流派是基本形成了。理由很簡單:

(一)「京味小說派」已有一位響當當的、卓越的代表作家——老舍。

(二)近十年來,在當代文壇上已涌現出一批擅長於描寫「京味」的優秀作家。他們有的自覺地師從老舍,有意識地學習老舍(如蘇叔陽),有的吸取了老舍的神韻,寫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作品(如鄧友梅、韓少華、陳建功),還有的因寫出過一些題材相近,京味特色濃郁的作品,而擴大了「京味小說」的影響(如汪曾祺、劉紹棠)。盡管這些作家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和藝術追求,對「京味小說」也許存有不同看法,但都同老舍創作中表現的「京味」,有密切聯系。人們有權利把他們結集在一起,看成一個流派。因為從文學史看,除了那些有綱領、有目的的自覺結成的文學流派外,大多數流派是由讀者和後人來歸並的。

(三)以老舍為代表的「京味小說」作家們,已經寫出了一批京味十足的優秀作品。除了有老舍的一批奠基作品外,這些年又產生了像鄧友梅的《那五》、《尋訪畫兒韓》,韓少華的《紅點頦兒》、《少總管前傳》,陳建功的《找樂》、《轆轤把胡同9號》,蘇叔陽的《傻二舅》等優秀作品。老作家汪曾祺的擅長固然在於描繪他家鄉蘇北一帶的風情,但他在北京生活長達四十年之久,對北京生活的熟悉和把握不亞於自己的家鄉,因而他寫北京生活的作品,像《安樂居》、《雲致秋行狀》,無不具有濃郁的京味。熱衷於「鄉土文學」的劉紹棠,一向以寫京東運河風情著稱,京郊的「鄉土味」本身就染有京城的「傳統味」和「市井味」,所以劉紹棠筆下的鄉土風情其實也是京味的一種擴張。如果再擴大一點說,浩然的某些作品如《彎彎繞的後代》也屬此類。除此之外,顯示京味特色的優秀小說還很多,像劉心武的《鍾鼓樓》等,不一而足。

其實,「京味小說派」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流派並非偶然。從歷史、文化、語言諸方面考察,北京者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具備了產生流派的肥沃土壤。

一是「京味」的獨特性和影響力,如前所述,像北京這樣具有鮮明的民族標記、豐富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地域風貌的城市,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十分罕見的。所以,「京味」本身就有著獨樹一幟的光彩。再藉助於它作為首都的權威性,影響所及豈止於中國,實可謂名揚中外。

二是「北京話」的權威性和魅力。現今推廣全國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基礎的,二者大同小異,這使北京話本身就有了走向全國的便利。北京話雖有一些方言土語,但大多是普通話稍加變化,如兒化韻、雙聲詞並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即便偶然在小說中使用幾個生僻的俚詞(如「敢情」、「找樂子」之類),往往正是體現京味色彩最濃之處,最富有鄉土氣息,作者必然會加以解釋說明,並巧妙運用,一般只會增添語言的魅力,「燒」出京味的香氣。所以,從總體來看,運用純熟「北京話」寫出的作品,在全國推廣是沒有多大障礙的。

三是北京有著一支強大的作家隊伍。當然,北京的作家未必都寫「京味」,但至少他們寫京味要比其他地方作家容易得多。可以說:「京味小說派」的後備隊伍是陣容強大的,這是「京味小說」的出現和繁榮的前提。

當然,所謂「流派,流動之派」也。它不可能凝固不變,更不可能永世長存,文學史上的任何流派都是一個形成、發展直至消亡的過程,有的壽命還較短。有人擔心,隨著時代的發展,「舊京味」將越來越淡泊以至消失,「京味小說」前途堪憂。其實,只要有北京存在,「京味」仍會存在,即便有一天「京味」完全融化於時代新潮中,那麼,「京味小說」作為一種歷史,仍將有它存在的價值。像鄧友梅的《那五》之類,寫的就是歷史,並不有損於它的審美光彩。

還需說明,我們認為「京味小說派」基本形成,並不意味它已經十分穩定、成熟,因為流派的發展趨向是難以預測的。文學史上的許多流派除了少數幾個代表人物外,大多數是不穩定的;有時甚至於主將都可能脫離(如聞一多之於「新月派」)。「京味小說派」也有兩種可能:或許寫京味小說的作家會持續不斷,日趨增多,蔚為大觀,使這一流派日益壯大;或許會逐漸冷落下來;但即從當前的情況,把它看作一個流派是完全夠格的。
http://www.haiguinet.com/bbs/viewtopic.php?p=801173

老舍與「京味小說」

老舍與「京味小說」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中掀起的「京味文化熱」的背景下,「京味小說」以其樸拙大雅的風貌登上北京文壇,引起了京城內外、乃至海內外人土的關注和厚愛。

「京味小說」作為一個具有鮮明獨特審美內涵與審美外觀的文學品類,並非始於今日,那些「舊京小說」,如林語堂《京華煙雲》不能說沒有一點北京味,然而,真正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京味小說」卻是在老舍手中創立的。老舍說過:「我生在北平,那裡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聲音,我都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描畫它。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老舍正是靠著這得天獨厚的主客觀條件,匠心獨運地開創了「京味小說」這一文學品類,並不斷地從其題材范圍、人物形象、語言韻味、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文化意識與美學意蘊等多方面深入開掘,精心淘瀝,使得這獨具北京風味的藝術佳釀品味更正、更濃、更醇,從而日臻完美,獲得了獨具特有的美學風格和跨代傳世、超越國界的藝術生命。老捨生前雖然沒有把自己的作品自封為「京味小說(戲劇)」,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也沒有將老舍的小說冠之以「京味」的頭銜,然而,在人們的審美感受與審美判斷中,「京味」與「老舍味」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甚或是可以畫等號的。如果我們從研究「京味小說」的藝術特徵出發去追溯它的起源便會發現,老舍的小說正是「京味小說」的濫觴。

京味小說家是老舍風格的繼承人。他們寫的「京味小說」,或成為京味小說家,應該說是有意為之,是一種自覺的美學追求使然,或者乾脆說就是師承老舍的結果。這些作家中的許多人都談到過,自己曾有意地、自覺地以老舍為師,追求老舍作品的藝術風韻,學習老舍作品的語言風范。北京文壇上這種以老舍為宗師、效老舍之遺風的文學現象,已充分引起了文學評論界的重視,從中可看出「京味小說」與老舍關系的一斑。

『捌』 如何理解老舍筆下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老舍作品中的文化反思——市民的世界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人。他生於北京城一個貧苦家庭,在大雜院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他的父親舒慶壽是一個皇城的護軍,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去世了。老舍的上面有四個姐姐和三個哥哥,但長成人的只有老舍的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他從小是靠他母親和姐姐們給人洗衣,縫補衣服才勉強度日。據老舍後來自己回憶說:「苦的時候是一把鹽,一點菜和糧食摻在酸豆汁湯里,熬成稀糊糊,一天三頓,就算是飯了的過生活。」在四十歲時,老舍寫過一個自傳,其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少年和童年的:「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因此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喜愛流傳市井巷裡的戲曲和民間說唱藝術。他的好友後來成為語言學家的羅常培教授回憶當時的情景:「老舍打小愛聽小茶館聽聽書,上天橋看個『噌兒戲』,像個小尾巴似的跟在街頭藝人屁股後跑熟北京的大大小小的茶館。」將「北京松人」的那套處世哲學有了經一步的了解:「什麼見人下菜碟,見了松人攏不住火,有便宜不沾王八蛋,樹葉掉下砸別人腦袋……。北京人愛起鬨,愛瞧熱鬧,那兒有個吵架拌嘴的事,就會有一幫敲鑼邊的。過路人必然有伸脖子瞪眼上來摻合的。」北京人豪爽的一面,也盡收眼底。在賭場、地攤鴿子市、鳥市、酒館、茶座,不難聽見這樣的話:「誰把誰坑,那就得說人家有能耐,誰被誰坑了,誰自認是傻蛋。」這條公理咋聽「惡得厲害」,事後也有道理,那年月賭場無父子,買賣無兄弟,見錢眼開,六親不認,哥們兒之間兩肋插筷子……。所有這種閱歷多有利於日後他的創作的平民化與京味風格的形成。
光緒三十一年,八歲的老舍進入西直門大街路北的市立高井胡同第兒兩等小學堂讀書,不久轉入南草廠胡同的市立第十四小學堂。後來老舍考上端王府夾道的北京師范學校,讀了四年書。畢業後以其名列前茅的成績。品學兼優的秉性,加之恩師的推薦,十七歲就做了東城交道口方家胡同小學的校長,跨出令所有同輩側目的一步。四年後,他被派到江浙一帶考察教育。這一年,正是「五四」運動蓬勃興起的一九一九年。南方之行,使得舒慶春的眼界大開,滿目瘡痍的祖國河山,生活困苦的下層百姓,又使他更多了一份對苦難祖國的憂患意識。一九二六年,舒慶春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了一位中文講師。在英國期間完成了《老張的哲學》,並由國內的鄭振鐸發表於《小說月報》,正式署名老舍。一九二九年六月到法國巴黎,寫下《二馬》和《趙子曰》。不久又從法國到新加坡,在此期間寫下《小坡的日記》。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創作進入鼎盛時期,《貓城記》( 1932 年)、《離婚》( 1932 年)、《牛天賜傳》( 1936 年),其中最出色的《駱駝祥子》( 1936 年)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除了這些長篇小說外,他還創作《月牙兒》等中篇小說和《斷魂槍》、《柳家大院》、《微神》等短篇小說。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九三八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了以後,老舍任總務部主任,積極投身抗敵文藝工作。四十年代最主要的長篇是《四世同堂》。解放後,五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話劇《茶館》( 1957 年)和小說《正紅旗下》
( 1961 - 1962 年,但遺憾未完成。)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於八月二十四日投平湖自殺。他的一生共寫一千篇(部)作品,約七八十萬字。
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的是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的問題格外的關注,他的作品承受著對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靜的審視,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風俗描寫達到的。他是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和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鋪寫世態,是那麼真實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現形式又適應並提高市民階級的欣賞趣味,所以能為現代文學贏得知識分子之外的眾多讀者。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體現北京文化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的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
另外 老舍的貢獻不在於長篇小說的結構方面,而更在於其獨特的文體風俗。他遠離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藝腔」,,他的作品「北京味兒」「幽默風」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俗白,凝練純凈的語言在現代作家中是獨具一格 的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他創作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現代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在民族化與個性化的追求中已經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思潮對老舍市民世界的反思的影響。
一九一七年初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這一切必然會影響與之共同成長的一代甚至幾代作家文學創作,並將時代的烙印深深烙在這個時代的作家的身上。但是老舍的作品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有明顯的差異,即他始終用「文化」來分割人的世界,關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運,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作為「誠」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因素的「文化」蛻變。看重的是「文化」對於韌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國民性的探討是獨特的,格外注重現代文明探索的病源,那是更發人深思的。
1. 首先,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對老舍的影響是深遠的。據老舍後來自己說:「反帝、反封建這兩種認識是我後來寫作的基本思想與情感,雖然我寫得並不深刻,可是沒有『五四運動』給了這點基本東西,我便什麼也寫不出來。這點基本的東西迫使我非寫不可!這就是我的靈感,一個獻身文藝寫作的靈感。」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他的文學創作和作品的文化反思、國民性的探討是直接植根於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的。
2. 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啟蒙運動 , 鮮明的提出思想上的「人權、平等、自由的,」文學上的「人的文學」這些都能夠喚醒青年和文學作者,於是他們紛紛選擇運用西方各種文學樣式和創作手法,以傾吐自己內心的苦悶和願望,表現「五四」時代叛逆、自由、創造的精神。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老舍更多則是以市民世界中活躍著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理想派市民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人物的性格構成來闡釋某種文化內涵,老舍寫「人」的關節點是寫「文化」。
其中寫得最好是老派市民形象,他們雖然是城裡人,但是仍是「鄉土」中國的子民,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對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度很「舊派」,很保守、閉塞的,並通過戲劇性的誇張,揭示這些人物的精神病態,從而實踐他對北京文化以至穿通文化中的消極、落後方面的批判。在他於英國完成的長篇《二馬》中的老馬就是一個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的奴才是人物,他的生活信條就是得過且過,這樣一個腳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 Q ,因為他們都是落後國民靈魂的勾畫。
另外老舍非常注重市民生活方式所體現的人生觀及其文化根底的展示老派市民形象。《牛天賜傳》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的祁老人、祁天佑,《離婚》中的張大哥就是這樣一類人物。以張大哥為例的話,這是一個知足認命、墨守成規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變。「張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聖使命:做媒人和反對離婚,」而他的一生「事業」正是要調和矛盾,「湊合」著過日子。基於這點人生哲學,體現了傳統封閉、自足的一面;同時辛辣的揭示傳統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機。這位張大哥也正是這類老派市民在「鄉土」中國往現代性轉換的歷史過程中受到巨大沖擊「老中國的兒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學的破產,以及他們欲順應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劇。《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爺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當日本人達到北京市,他只是認為是准備些糧食和鹹菜,堵上家門就萬事大吉的一個主。將人嚴格分了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按祖宗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作家在批判祁老爺子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學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時代環境的變化,當起老人發現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隸而不得」的絕境時,也終於勇敢起來捍衛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祁老人的孫子祁瑞宣大致屬於老派市民系列,不過是比較年輕的一代,在他的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銳的矛盾。他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畢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大家族的長孫,他身上體現了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現代新思潮沖擊下產生的矛盾與困擾。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祁瑞宣雖然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然而小說所著重表現他性格矛盾和無窮的精神苦惱,其中顯然也表現傳統文化負面影響。小說正是通過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畫,生殼的反映了北京市民及整個民族的「國民性弱點」,以及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過程。
與同時代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傳統文明的同時,對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持非常謹慎以至排拒的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在他對「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畫式描寫上。在《離婚》、《牛天賜傳》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現了那種一味追逐「新」,尋求「洋式」的生活情調而喪失人格的墮落人物,其中既有藍小山、丁約翰之類的西崽,也有張天真、祁瑞豐、冠招娣等一類胡同紈絝子弟。老舍在寫此類腳色就使用的幾乎刻薄的手法,不忘記給他們描寫可笑的漫畫式肖像。《離婚》里的張天真就是這種德行「高身量、細腰、長腿、穿西裝、愛看跳舞、假裝有理想、皺著眉照鏡子、整天吃蜜柑。拿著冰鞋上東安廣市場,穿上運動衣睡覺。每天看三份報,不知道國事,專記影戲院的廣告。」總之是一種新潮而淺薄的腳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豐也是這類「洋派青年」,不過更令人惡心的時期「洋味」中又帶有漢奸味。老舍筆下的這些腳色因嘲諷的意味太濃,刻畫的並不算深入,有類型化的傾向。較之老派市民那種批判又同情,而給新派畫粗俗的漫畫時鄙夷不肖之情則溢於言表。這里就包含了對西方資本主義文的反思。而且常常把批判傳統文明的失落和新潮的憤激之情交織在一起,貫穿在老舍的小說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表現底層市民命運的作品中也貫穿著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的主題。中篇小說《月牙兒》是些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故事。小說展示了母親從生活中得來的「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這一代原始殘酷性的生活經驗,與女兒從「新潮」中接受的戀愛神聖、婚姻自由等新觀念之間的矛盾。但耐人尋味的是在老舍的筆下,矛盾的解決方式,不是母親的生活真理向女兒的新思潮靠攏,而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老舍對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潮作出了自己的獨立判斷。老舍在《駱駝祥子》里也說過類似的話:「愛與不愛,窮人的在金錢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老舍全部作品的描寫中,這種批判就或多或少的為避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病,而將封建宗法社會東方文明美化的民粹的傾向。這種民粹主義的思潮在中國這樣的具有悠久文化傳統,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占優勢的文明古國,是有著特別深厚的土壤的。較同時代的,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影響下的作家中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價值。
老舍筆下的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也是那個時代所呼之欲出的一類的形象。因而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文化變異與分裂的圖景時,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況且老舍的創作很注重社會的教化功能,他寫理想的市民是為探索文化轉型的出路,使作品更有思想和啟蒙意義。不過老舍常常帶著比較傳統的道德觀去構思他的理想市民的性格。無論是《老張的哲學》里的趙四,《趙子曰》里的趙景純,還使《二馬》里的李子榮,《離婚》中的丁二爺,都是俠客兼實幹家,這自然反映中國傳統小市民的理想的。以「理想市民」的俠義行動為善良的平頭百姓除奸,從而獲得「大團圓」的戲劇結局。這也造成其小說這類人物的平庸的一面。但隨生活的發展,老舍的創作的深化,特別是抗日時期特殊外部環境,他所寫的《四世同堂》中,這類理想人物開始從對傳統文化、民族性格潛在的力量的挖掘中,去尋找民族振興的理想之路。成功的塑造了天佑太太、韻梅這兩個普通的家庭婦女的形象在民族危難一旦降臨,他們挺身而出,堅毅沉著而又忘我地成為獨立支撐的大柱。看到四面牆的院子外面的世界,把無私的關懷與愛由家庭擴展到整個國家和民族。還有詩人錢默吟也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市民形象。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人物的出現,標志著老舍的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與同時代的京派代表作家沈從文關於城市文明並與人性關系的比較。老舍和沈從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兩位很具代表性作家。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共同關注城市文明病和人性關系的闡述者的角度,二者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從而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老舍作品中文化反思與眾不同之處。
從所描寫的作品中的人物而言。老舍筆下有一種屬於城市地層的貧民的形象,這里有洋車夫祥子、老馬、小崔、老巡警、拳師沙子龍、剃頭匠孫七、妓女小福子、老人方寶慶和小文夫婦等等。這個形象系列集體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深刻的精神聯系。而以表現湘西人民特異「生命形式」小說成名的作家沈從文的筆下這是他故鄉的農民、兵士、終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腳樓的下等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和關注。
以老舍的《駱駝祥子》來說,主要是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到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擊。」祥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的「善良願望」的毀滅,是有社會原因的,是二三十年代那個動盪的社會為背景,是的祥子的悲劇有了社會批判的內涵。同時也揭示了祥子自身的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不得哥們」。這一切決定了他的孤獨、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
而沈從文筆下的《柏子》以寫妓女和水手蠻強的性愛聞名,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是哀婉的藝術效果。叫水手的柏子每月一次花盡用性命換來的金錢去與相好的妓女相會,他覺得是滿足,像條隨時可以掀翻的船在無所顧忌的前行而不知不覺,便是有一天受到嚴重的挫折有所悟了,還是脫離不掉生命的「自在狀態」。
對比《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和沈從文筆下的《柏子》中的柏子,我們可以發現:祥子似乎註定被腐敗的環境鎖住而不得不墮落,他想向命運搏鬥而終向命運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性最終原因。而柏子這是對一種肯定人的自然和諧、健康的生命,反對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某種倒退,反對生命的被戕害,將雄壯和柔順集於一身的人性的謳歌。從而我們更能理解老舍筆下的人物,在城市文明病、人性關系中深深的憂慮。這是三十年代,象《駱駝祥子》這樣批判現實同時又試圖探索現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獨樹一幟的。
(三)從老舍作品的「京味」與「幽默」中可以看到對文化反思的痕跡。在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地地道道的「京味」和獨有的「幽默」,這個問題初看起似乎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但艘線必須明白的是,情感把握與形式創造的關系:在文文學創造中,情感是推動認識的動力,認識是情感形式的依憑。從內容出發去選者與創造形式,但發揮形式對藝術表現的能動作用,也就是說,當內容確定以後,需要用適合的形式去表達它。形式的完美創造能夠使內容得到深化和升華,或者說形式具有幫助內容生成的作用。正因為這個理論依據,可以說老舍作品的「京味」和「幽默」這個表達形式更加有利、有助於他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反思的作用。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胡同,寫市民凡俗生活中呈現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是雍熔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活動和尋常事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風俗畫卷,畫卷中洋溢著北京味兒,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正是由於這「京味」作為小說的風格氛圍,又體現了作家描寫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是,對北京文化心理結構的揭示。從而達到與之相應的審美追求,「北京文化」的精魄滲透於老舍的人物刻畫,使得其作品呈現出「連走卒小販全有風度」
老舍作品追求「幽默」,也同樣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更內蘊的「京味」。老舍的幽默具有兩重性:當過分迎合小市民趣味時,就流入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這主要表現在老舍的早期創作中。但是從《離婚》開始,老捨得之於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健康的發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領略喜劇的意味,諧而不虐,是幽默「出自事實本身的可笑,而不是從文字里硬擠出來的」,追求更高的視點,更深厚的思想底蘊,是幽默成為有溫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藝術表現上的節制和分寸感。產生喜劇和悲劇,諷刺與抒情的滲透。這種結合獲得了一種豐厚的內在藝術力量。從而使他的作品中市民世界的表現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寫出「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做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做到干凈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又粗俗,精製而不雕琢,在使用的語詞、句式、語氣以至說話的神態氣韻,都有獨特的體味和創造,又隱約滲透著北京文化的氣息。
總之,老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激進的新文化運動,甚至對「五四」運動也採取旁觀的態度,還與二三十年代時代主流保持一些距離,在創作上也表現出不苟時尚的自足心態但絲毫不影響他是一位真正試圖在文學創造中超越一般感時憂國的范疇,取用文學手段探索現代文明的病原,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的偉大作家。在他的筆下許許多多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勢必列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人物形象走廊之中,老舍也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他被認為是標志我國現代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在民族化和個性化追求中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

『玖』 老舍小說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徵,如何體現他文化批判的意圖

結合老舍小說對"市民世界"的展現,談談老舍藝術視點的獨特性?
參考答案:
角度:始終關注的「文化」問題,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基本視點:「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寫,包含著老舍對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美德的書寫與追懷,是含淚的批判與哀輓。包括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祁老太爺、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調,喪失人格的墮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紈絝子弟」,如《離婚》中的張天真等。老舍漫畫式的描寫,蘊涵有對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後引進的「新潮」所進行的反思與批評。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並不成功。其中寄含著同時超越傳統和現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等。 (四)城市貧民形象 貫穿著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駱駝祥子》)、沙子龍(《斷魂槍》)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著老舍對北京及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消極成份的批判,同時也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謹慎甚至排拒。《月牙兒》中的母女處境,體現了老舍站在底層貧民立場對個性解放思潮的獨特判斷。

『拾』 老舍都為中國做了些什麼

老舍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老舍的《茶館》、《龍須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老舍對中國文化表達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