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文化是什麼_課堂文化的介紹
課堂 文化 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 教育 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文化。下面我和你更進一步地去了解課堂文化是什麼。
課堂文化
一、什麼是課堂文化
《網路 網路 》是這樣描述的:所謂課堂文化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文化。課堂文化是一種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並帶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氛圍,是一種人的精神氣象,要從人的角度出發,體現對人的關懷與重視,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之上。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放鬆地得到發展。課堂文化要充分體現個性、人道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素質聚合力,促進其人格的形成。課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的風貌、風氣。良好的課堂文化具有較強的聚合力。
二、新時代呼喚課堂文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文化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課堂文化也隨之出現。新課堂文化否定了那些「過時」、「陳舊」的傳統課堂文化因素,提倡建立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認識、去探究,從而達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來促使其生命的發展。新課堂文化,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新課程課堂教學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三、我對課堂文化的理解
任何一個單位都有文化的存在,學校有自己的文化。真正的校園文化不是幾卷古書,幾處雕塑,而是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思維形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因此,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創造力。
校園文化的中心是課堂文化。如何構建文化課堂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現在專家學者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把它落實在課堂中,就形成課堂文化。例如一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採用「體驗式」進行教學,時間長了,他的課堂就形成了「體驗式文化」;如果在一個學校,就語文教學而言,大部分教師都採用問題式教學,那麼這個學校就形成了「問題式課堂文化」……
課堂教學文化大致有如下類型:
(1)自主式的課堂文化
自主式課堂,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習成了學生自己的事情。作為教師,要精心准備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自主學習去提高課堂效率。自主學習具有自主性、有效性、相對性等特徵。
(2)互動式的課堂文化
「互動」是指把教育活動看作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互動教學不是單向影響的教學,而是多向的教學,即在教學中,教師、學生、環境之間發生著多向信息交流。
(3)合作型的課堂文化,
合作學習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班級內組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個人學習成效是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保障。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每個學生在發展的速度、認知結構、興趣、需要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納入個體學習,這樣不僅將個體責任與集體責任有機地統一起來,而且吸取了個別化教學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合作學習教學,既是對教師講授的消化、 反思 ,又是個人 學習 經驗 收獲的交流,全作學習教學倡導充分開發課堂的 人際交往 資源,引導學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學生由於主體性得到了彰顯,自然產生求知慾望,將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
(4)探究型的課堂文化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獲得結論,在此過程中不僅學會知識、技能 方法 ,更體驗了探究的快樂,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態度和世界觀等。接受性學習主要強調知識的穩定性,探究性學習則突出知識的可變性。二者是相對而言的,不能相互取代。從教育實際看,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發式的。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性學習,而是仍需要教師的大量指導,它的開展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5)生成型的課堂文化
生成教學,即在教學中多方預設,激發互動,創設情景促進知識生成的教學形式。生成教學的特徵包括動態性、情景性、偶發性等幾個方面。生成的類型又包括教學目標的生成,教學過程的生成, 教學方法 的生成。生成教學的實施,在互動中生成,在生活中生成,在情境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反思中生成。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課堂教學注重「生成性」,已經成為課改教師的一種共識。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往往能創造出許多未曾預約的精彩,是新課標下教師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然而,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為了追求「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常常會被「途」中的一些錯誤資源和一些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精力,擾亂視線,甚至迷失。
(6)對話型的課堂文化。新課程改革理論將教學的本質定位於交往,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應體現對人的關懷和重視,即對話。對話教學主張通過平等對話,實現對話者之間的融合,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人與文本、人與環境的多層次對話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對話型的課堂是對「一言堂」課堂的顛覆,過去老師控制著課堂,而學生主要進行的是一種「靜聽式」的學習。雖然教師有時也提供一些問題給學生回答,讓學生有一點發言的機會,但在文化表達上的專斷並沒有改變。
(7)問題型的課堂文化
問題教學是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它是把教學內容化作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養成心理品質的過程。問題教學具體可分為問答型、發現型、研究型、問題解決型等。問題教學的策略包括創設情境、提問、處理學生回答、指導等策略。
(8)體驗式的課堂文化
體驗教學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氛圍,或者通過自身經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從而感知和認知事物,構建知識的一種教學形態。這種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強調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強調師生、生生間的生活聯系和情感互動。
關於「體驗」的界定可包括三層含義:(1)作為活動目標和結果的體驗,主要包括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動、直覺、發現、整合和構建等認知與情感因素;(2)作為活動過程的體驗,強調情境創設與親歷過程,具有「過程與方法」之意義;(3)作為活動方式的體驗,即將體驗視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綜合分析以上課堂文化形態,可見課堂文化是多元的,每種形式的課堂文化只是相對而言,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是有所側重而已。這些課堂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讓課堂民主化、活動化、讓學生充分參與。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而文化充盈於課堂之內、滲透於師生之間,是課堂的重要養分。離開了文化,課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人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超脫文化的真正意義的人,也沒有離開人的文化。課堂總是存在著某種文化,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
B. 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
通過課前時政報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讓學生關心社會、關注民生、關注國內外大事,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課堂教學活動中注重情境的創設和體驗式學習,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科素養。
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的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反思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的本質是自己學,如果學生只是聽、記、背,但不會歸納梳理知識,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
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在課堂教學中講出來的,而是通過情境創設,活動設計,學習任務的布置和檢測等環節培養出來的。
C. 如何讓民族文化在課堂得以落地生根
摘要:新時代的教育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這無疑要求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首要任務。
D.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
一、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著力營造富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廣闊的空間。徜徉在一個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新知識、新學問,能獲得審美感受的校園中,更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具體說來,學校的整體規劃建設,可以設計一些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築、人物塑像、園林景觀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動,一字一畫德育無聲。學生只有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將其內化為求知做人的基本態度和基本品質。
其次,要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境。像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立足課堂,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找到成功的樂趣。
回望歷史,古人學語文不僅有強記,也有孔子與學生「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暢快,更有各種各樣的輕松的文字游戲。開玩笑、猜謎語、寫對聯、填詩詞,嬉笑怒罵,激揚文字,將語言玩到盡興玩到極致。也有垂髫小兒、弱冠書生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語文」的樂趣,常品成功的快樂。
我們的老師,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要努力讓語文動起來、活起來,從歷史故事中明理,從歷史笑話幽默中得智,從成語典故中積知,從對聯猜謎中獲趣,從多種渠道入手,積極激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震撼他們的心靈,讓學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我的做法是,精心選擇三百個典型的成語,既學習語音字形,成語運用,又增加作文文采,還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更能帶動名句名篇的背誦。我們進行成語接龍,師生名字鑲嵌,歷史故事大串聯等活動,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詩歌品賞,對聯,猜謎,及自製謎面。雖然有些幼稚,但在快樂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玩轉語言,玩透語文,學生再面對課本、考試、競賽,便能找到「老叟戲頑童」的快樂。
在教學中,我常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或者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或者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並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1.感受傳統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寫景、狀物、山水游記、田園詩歌等課文,對自然美進行了鍾情的描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畫面,這些圖景經過了作者的攝取拼接,已不再是純客觀景物,它已經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飽含了作者的情思。
2.感受傳統文化的社會美。教材中的課文為我們展開了一軸軸性格鮮明的人物畫卷和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面。正義感,嫉惡如仇的精神,對愛情的忠貞,虛心好學的品質,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精神構成了社會美的主體。《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虛心接受批評、聞過即改的作風,《送東陽馬生序》中不辭勞苦、虛心求學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學生心靈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教師要准確傳導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徵,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受到傳統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禮,從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3.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美。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是對藝術的直接表現,在處理此類教材時要把學生引入到語言描繪的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而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歌聲、動聽的朗誦、悅耳的語言,能讓學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體味語言、聲韻之美。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老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蘊涵的文化內涵:(1)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2)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3)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4)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從課文插圖、課後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強化誦讀,與賢哲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進而喚醒學生的心智與靈魂、促進其生命成長。
古語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經驗。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膾炙人口,文質兼美,從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到元曲,這些課文里所體現出來的意境美、語言美,光靠老師的分析、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靠學生通過朗讀去體味。優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學生肯定也會喜歡。加之漢語具有一字一音,聲、韻、調和諧的特點,因此,加強朗誦教學,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漢語的音韻美,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及的。
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弘揚傳統文化。
(一)引領學生親近名著,品味經典。大凡名著,都是一個時代智慧的結晶, 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根,這些啟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動人心靈的作品,是時代和民族的瑰寶,理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應該讓經典伴隨學生的成長。
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給學生推薦一些閱讀范圍,如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等,讓學生感受經典,從而夯實他們的文化基礎,提高人文素養,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
在潛心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倡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對名著展開深度研究的主題,以《水滸傳》為例:《水滸傳》中人物外貌與性格的研究;《水滸傳》中人物別名的來源;《水滸傳》中武器與人物的關系;從歇後語看水滸故事……然後由個人或分小組研究討論。有的閱讀《水滸傳》,有的欣賞《水滸傳》的電視劇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關《水滸傳》的歇後語、人物稱號,然後教師用一節課的時間圍繞水滸文化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二)、激勵學生走進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文化。現在不少學生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淡漠了。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們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都有著憑吊屈原的主題。人們懷念屈原實際是在傳遞著愛國精神的火炬。中秋節吃月餅、除夕夜吃餃子,這都反映了我們民族重團圓、重親情、重和諧的情感追求。在這些節日里,應提醒學生從中感受文化的氛圍。
教師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的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家鄉的文選典籍,並初步了解家鄉婚嫁文化、飲食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與由來。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是那夢中的伊人,她美麗著,微笑著,深思著……回到源頭,走進古典,彷彿進入了豁然開朗的桃花源。在大語文的時空里,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閱讀經典文本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氣質,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儒家的厚德載物、剛正不阿、誠信仁愛、尊師重道,道家的順應自然、淡泊名利、虛懷若谷,佛學的寵辱不驚、進退從容、自然清靜,這些都值得學生去學習、體會和進行創造性轉化。長期沐浴在書香里、浸潤在文化中的學生會變得情趣高雅、語言文雅、行為儒雅、氣質優雅。
總之,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請」進課堂,讓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實傳統文化殿堂之基,凈化每個學生的心靈,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責任和使命。
E. 文化落地的文化落地遵循法則
認為,企業文化化,必須遵守以下幾個重要法則:
1、領導帶頭原則。充分發揮領導者在企業文化推進實施中的主導作用、帶頭作用、典範作用。
2、 全員參與原則。要發動企業員工參與企業文化的討論及實施工作,做到人人參與,事事關己。
3、多樣化、系統化原則。要採用多種方式來灌輸企業文化,靈活把握推進的藝術性,營造氛圍,注重形式。
4、標准化原則。要使企業文化建設宣傳標准化,使企業文化成為一種習慣,一套流程。
5、正確導向原則。要以文化綱要為核心,不能搞多文化、多中心,要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
6、統籌協調原則。強調各部門、各單位的相互配合,統一指導,不能自行其是,各搞一套。
7、 戰略化原則。全面重新審視企業戰略、各項制度和企業組織結構層次的內容。始終注重推進的長期性,戰略推進,持續發展。
8、企業文化的品牌化原則。企業文化和品牌一樣,不僅需要內部認同,更需要外部認同。把企業文化和品牌結合起來,向品牌一樣對外傳播,堅持資源的充分利用。 企業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原則,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充分依靠員工、尊重員工,做到以員工為主體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的落地,則關鍵在於員工是否認知、認同,是否言行一致,但無論是文化的認知認同,還是言行一致,都是一個通過文化的整合提升從而積極塑造和改變員工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的過程,只有盡可能地實現員工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的統一性,企業文化建設才是富有效率而具有成效的。因此,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轉變觀念,也是一個以人本文化的視覺來思考的問題。 從假設到實證。企業在文化建設中,通過調研、診斷、或藉助外力,或以我為主,提煉提升企業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理念未通過宣貫「落地生根」時,都是一種假設,假設這樣的文化理念是符合企業自身特殊性,是可以被廣大員工接受的。科學的假設可以通過文化的宣貫「落地生根」,從而實現文化理念從假設到實證的轉變,也是將企業決策層的文化理念轉變為員工的文化理念與行為規范,從而將「企業家的文化」升華為「企業文化」的過程。但理念的假設並不必然成為實證,在文化理念的宣貫中,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理念有可能被束之高閣,無法落地,這是因為文化理念的提出並不一定就是適合企業的,對此,需要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理念,進行積極的修正、完善與提升。 行業的文化建設同樣經歷文化理念從假設到實證的過程,行業文化架構體系的提出以及各單位在行業文化架構體系指導下提煉的企業精神文化被員工的認知不等同於文化的落地,在將行業架構體系以及企業精神文化理念上牆、做口號的同時,企業更需要以一種強有力的力量推動文化理念從假設走向實證。事實上,員工認知所感受的企業文化與在實踐中踐行文化理念的感知可能是存在極大差別的。員工認知以及員工知行合一,是員工對自身的要求,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的要求。以員工為本,尊重員工在文化認知、踐行企業文化理念中的客觀感受,完善反饋渠道建設,強化文化運行與溝通機制,都是文化理念從假設到實證所必須的。從假設到實證是行業在企業文化落地的過程中,堅持人本原則,轉變員工觀念,樹立正確而適合的企業文化思維與習慣的過程。 系統變革與有機變革相結合。企業所提倡的文化理念是傳承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的,是一個積極的辯證揚棄過程,傳承優秀的企業文化基因,吸收適合的外來文化因子,都包含著創新與改變,基於這樣的文化創新與改變,企業的制度、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等都有可能發生改變,直接體現的是企業可能發生系統的變革、有機的變革。系統的變革在於領導者的強有力推動,有機變革則可以有效地調動廣大員工的活力,把兩者結合,是文化落地中必須要堅持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而又科學有效。 行業在第四次行業企業文化建設會上,提出了「文化審計」的概念,這是一個文化固化於制的過程,但在「文化審計」中,企業在文化理念倡導下發生的創新與改變,必須堅持系統變革與有機變革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強調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堅持,另一方面,注重調動員工的活力,確保文化在固化於制的過程中,首先真正轉變員工的觀念,把文化的自覺與他覺結合起來,推動文化的落地。 管理的人性化而不是管理的任性化。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企業的管理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文化的落地,轉變員工的觀念同樣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但企業在人性化管理的同時,必須明確避免管理的任性化。就文化落地中的觀念轉變問題來看,轉變員工的觀念,使之適合企業文化理念所倡導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所適用的方式籠統地區分包括了激勵與約束兩種方式,在堅持人性化管理原則的前提下,企業更需要通過強有力的制度要求,以約束的方式確保員工轉變觀念,這是人本文化視覺下,企業積極改變員工觀念與行為習慣的有效補充方式。 1.行業的文化建設在高歌猛進的態勢下,員工隊伍素質的提升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企業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這實際上是一個對行業的文化建設進行消化提升的過程。行業的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依靠員工,但員工必須強化自身的學習,提升技能,強化素質,以高素質、高技能助推行業的發展。當前,部分行業員工對文化的認知並未統一思想,在行動上也就難於主動參與、積極支持,對此,行業必須明確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員工觀念的轉變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我們不強調以一種不合理的蠻力推動,但並不代表企業放棄以對員工約束的方式推動企業文化。管理中,對於不認同企業文化的員工,即使他能帶來高績效,但企業並不應以其為豪,也不能以過分的容忍來對其妥協,而應該主張企業文化的統一,尤其在煙草行業這樣一個特殊的行業,「兩個至上」共同價值觀的要求,對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標准更高,對行業的形象要求更好,員工不轉變觀念,不提升素質,就不能適應行業文化建設的要求,不適應行業改革發展與履行專賣體制下社會責任的要求,因此,行業必須通過考核、獎懲、晉升等方式促進員工觀念的轉變,做「兩個至上」共同價值觀的積極實踐者。
2.美麗的企業文化,務實的企業文化。行業的文化建設注重從中華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時代精神、行業文化中吸收優秀的文化基因,以美麗的文化來激發員工對文化的認同,形成了個性十足、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但行業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的建設原則,尊重企業文化建設規律,打造務實的企業文化。兩者的結合是企業文化是否具備持久生命力,是否能有效引導員工、助推企業發展的關鍵。 文化在落地中,要能真正轉變員工的思想觀念,就必須保證所倡導的、所提出的文化理念假設是美麗而務實的,從而達到有效激勵與約束的作用。文化之於管理,要緊密結合,就必須能真正解決問題,能真正指導員工,能積極改變企業績效,能讓員工看到美好的願景與希望,這是積極促進員工改變觀念的重要前提。對此,行業在文化建設中,各單位應當在美麗與務實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點,文化要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但不可一味地追求「美」、「玄」,一味地取悅員工,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實踐意義,而必須以科學的假設,有效的方式,積極提升企業管理效率,改進員工的績效,確保文化的「落地生根」。 三、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不能只有好奇心、新鮮感 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全員參與,以人為本,但全員參與企業文化建設不能只是因為員工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在行業當前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下,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熱情必須被激發,只有真正地提升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發揮員工在文化建設中的創造力,真正做到全員參與,以人為本。 我們強調文化在落地中,需要員工轉變觀念。只有首先從員工轉變觀念開始,文化才能真正內化於心、固化於制、外化於行、顯化於物,並最終統攝於魂。轉變觀念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企業與員工互動,需要員工積極主動作為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只有讓員工廣泛地參與,高質量地參與,持久地參與,才能在文化建設中,把文化的自覺與他覺更好地結合起來,通過文化整合,塑造與改變員工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這樣的過程,只有員工的好奇心與新鮮感,顯然難於保證!
F. 讓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
美國哈佛大學科沃斯教授提出「教學即研究」的教學思想。她倡導教師要去傾聽學習者,並讓學習者告訴我們他們的思想,而不是把事物解釋給學生聽。也就是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做研究,引導學生通過研究進行學習。
從廣義的視角來看,教學設計研究不僅倡導教師用研究的方式組織教育教學的有關活動,還應當研究教學的全部要素,不斷探尋為什麼要研究教學,應該研究什麼和教學,怎樣進行研究等基本問題的時代答案和自己答案。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2017年版》要求教師確立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在研究中行動是提煉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方法和策略。
按照廣義教學即研究的方向,從理解國家意志,把握學科結構和尊重認知規律等面出發思考與教學價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對應的,為什麼教、教什麼和怎麼教等基本問題能有效保證,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生根。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有關創造素質培養的論述中,就使用了核心素養。意思認為,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創造素質的核心素養。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並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進一步明確各階段,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的要求之後,核心素養變成了我國教育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成果井噴之勢涌現。2016年9月和2018年1月先後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
相關研究成果中,核心地位是新時期我國普通高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課程標准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化學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從理論上說,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支持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應該從屬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並被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包含。然而,有研究表明,化學學科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和化學觀念與平衡,思想以及物理的學科的物理觀念,生物學科的生命觀念,都不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中。
其實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對應化學學科特有的觀念,元素觀、微粒觀、結構觀、變化觀,以及純屬於變化觀的定量觀、守恆觀、平衡觀、能量觀等化學觀念,他們與物理觀念,生命觀念以及學科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等一起是形成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在內的科學精神素養的基礎。
雖說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但從許多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素來看,其中並不直接包含知識層面的內容,對此,有人質疑,難道知識就不是素養?沒有學科知識哪來學科素養?余文森教授則認為,這實際上就是把知識與素養關系問題。因為教育無非是講已經學過的東西,疑問後所剩下的部分,其中遺忘的是具體知識,剩下的才歸屬於素養的觀念、品格和能力等范疇。
實踐表明,學科知識是形成學科素養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渠道,因為學科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素養的,簡單的復制記憶,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養的。學科活動意味著對學科知識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內化、轉化、升華,但是沒有學科知識為載體,無法進行相關的學科活動,更無法內化轉化和升華為學科素養。所以,素養為本的科學課堂教學必須有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所組成,而且其中不同的知識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能支持不同類別和不同水平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課程標准將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五個要素和四個水平,正是由於不同知識的教育價值不同所決定的。對於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要素,在不同觀察者眼中,有著不同的相互關系。吳星教授認為可以表示成1+4的四面體關系。其中,學科探究和創新意識在中心位置,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既有化學學科探究為載體,又是化學學科探究的研究內容和思維視角。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學科探究形成的的思想方法,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是化學學科探究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維度的重要成果。王後雄教授認為,五個要素分屬思維、實踐和價值三個不同層面,呈3+1+1的支撐關系。鄭長龍教授則以哲學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一般過程為依據,認為五個要素分屬實踐、認識和應用三個不同階段,呈1+3+1的遞進關系。
其實不管怎樣進行觀察和分析,同一學科的核心素養要素之間總是呈現互補關系,反映學科教學在核心素養、目標功能與價值等方面的全貌。正如課程標准所描述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要求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從實踐層面激勵學生勇於創新,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進一步解釋了化學學習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化學思想觀念的建構,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化學課程在幫助學生形成未來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只有釐清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以及學科內部核心素養的關系才能正確理解國家意志。准確定位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並用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引領自己的教學行為,保障素養取向學科教學的真正實施。
G.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融合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H. 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
一般認為,「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我這里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語文要素包括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
《白楊禮贊》是一篇經典文章,試以此文教學為例,說說「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地。
一、品讀關鍵句,琢磨文章的謀篇布局。
如: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這兩個句子,有多層意思:
一、句首分別是「那」和「這」,表示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分清指出,內化於心。文章第二段開頭即是「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第三段則明確寫道:「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
這兩段文字中的「望不到邊際」「遠遠」,都表示是「遠望」;在文章的第七段描述了白楊樹的外形之後,則是用「這就是白楊樹」,這是「近觀」。理清這一層意思,對於學生寫作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復雜的情境如場面宏大、頭緒繁多時,確立一個合理的順序來寫作,就會從千頭萬緒中「剝繭抽絲」,理出思緒。
二、第四段中的「實在」到第六段的「決不是」,伴隨由遠及近的觀察,作者的情感愈來愈熾熱,語氣也越來越強烈。從「一種樹」到「樹」,句式更加簡短有力,更加堅信肯定。可想而知,如果作者刻意將第六段的句子與第四段修飾得完全齊整,就失去了靈活變化而多了一份匠氣和板滯。
三、這兩個句子是文章線索的具體標志語言。散文的線索,往往會在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本文就是比較好範例,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除了這兩句,還有開頭和文章最後一句,首尾呼應,一氣呵成。排列如下:
1、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4、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6、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9、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教學時,請學生把這一組四個句子聯讀,文章的線索就顯豁了。
這是寫作上的謀篇布局。
二、品析關鍵詞,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
從「寫什麼」到「怎麼寫」是語文「體性」的追求。教學時,還需要用藉助具體的語辭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遣詞造句。
比如,文章第五段,寫白楊樹的外形,怎麼寫的呢?這就要學生能抓住關鍵的信息來梳理,文中寫到「干、枝、葉、皮」,學生圈出這些詞,就知道了寫樹的外形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不是雜亂無章。而且,描寫某一事物,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把外形所有方面巨細無遺如同照相一般悉數描摹,而是著意於與象徵意「相關聯」的部分,其他的需要舍棄。
比如,本文主要寫作手法是象徵。象徵,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朱熹在《詩集傳》中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白楊樹與北方看日軍民神似,如白楊樹干、枝、葉、皮,分別蘊含著高大、筆直、聚攏、向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都是既有形象美,又有內在美。
此處理解到位,白楊樹與下文北方抗日軍民的神似就有了根基;如果沒有這一鋪墊,那麼,白楊樹象徵北方的抗日軍民以及他們身上的那種精神和意志,就會失之於空洞的術語。
語文要素:
主要是指語文的學習,包括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形成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識的統稱,也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I. 容錯文化在新課堂上如何落地
"在課堂上,正確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錯誤的一定是創新。" 特級教師華應龍如是說。他倡導並實踐容錯—融錯—榮錯」的化錯教育,變「事故」為「故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直面錯誤、超越錯誤的求真人格,這是容錯文化落地一個典範。
"沒有讓孩子有機會親身嘗試錯誤,沒有留給思維經歷,沒有讓孩子去體驗、實踐、一切都是現成的,我們對待孩子可謂是在「犯罪"。允許學生出錯,容忍學生出錯,就是尊重學生勞動。 可怕的不是學生犯錯,而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 這是北京名校長李志欣容錯文化方面主張。
「無錯之課即錯課","留機會給學生犯錯,不隨意截斷學生犯錯的思維「進程」,使他們感覺自己有權利犯錯", 名師馮衛東的"錯課觀"及"鼓勵、慫恿"學生犯錯觀點更振聾發聵。
因此,筆者認為實施合作學習、實踐學習共同體等課改學校,在新課堂上更需要打造容錯文化,那麼容錯文化在新課堂上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呢?
師生容錯文化理念建立, 先要從提高認識、習慣培養及營造環境方面著力:
課堂上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看法;學困生能絲毫沒有顧及、毫不隱瞞、自在自然、公開說出"我不會、我不懂"應成為常態。也就是說,讓所有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內心產生安全感。
課堂上教師不是以"害怕、失望、不耐煩、惹麻煩"心態去對待學生出錯,而是以"尋常、理所應當甚至尊重、興奮、期待"心態對待學生錯誤;更高一層是教師鼓勵、慫恿、留機會讓學生犯錯。
課堂上當學生卡殼或發言斷斷續續時,其它學生和教師不插嘴、不打斷該生發言,並且給以鼓勵眼神或手勢,讓該生深度思考,實現思維打通和進階,享受突破思維瓶頸後的成功高峰體驗。
課堂上,對待問題答案,教師要定位到追求多元、個性、創意答案,而不是正確答案、標准答案;對待每個學生發言,都要秉持興奮、好奇、專注、思考等積極傾聽神態。
小組討論時尊重每一個學生發言,認真思考他這樣想或推理的道理、依據;展示時學困生優先,展錯不展對。
教師對待學生錯誤,不能錯誤歸因或外部歸因。比如學生理解出了問題或題做錯時,要認識到多數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認真學習,而是教師自身沒有說明白或學生需要重復學習。
不為刻意趕進度、有意迴避學生錯誤,不追求順暢、完美的課;反而,要樹立「無錯之課即錯課"的新的好課觀。
總之,引導師生改變對犯錯認識,樹立容錯、融錯、榮錯的新意識,認識到學習犯錯是一種權利,把錯誤當成一種資源,看成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方式。
筆者近期在觀摩中小學合作學習課堂時發現,在合學討論、展示分享時存在這樣共性問題:
一是重糾錯,忽視改錯。表現在一學生發言時,一有思維停頓、卡殼、不完整或說錯時,其餘學生急忙站起,大聲喊道「我糾錯、我質疑、我補充」……我在想,教師與學生要學會等待,因為學生說話時斷時續,正是在打通思維或思維完善、優化、提升的關鍵處,也是深度學習發生時。因此我的觀點是鼓勵給同伴糾錯沒有錯,同時還要在等待中讓學生自我糾錯,若真是需要他人糾錯,我建議在別人糾錯後,讓該子再把正確觀點再重述一遍,即改錯。簡單說,在他人糾錯後,本人主動把正確觀點再重述一遍,便於強化、鞏固。改錯、糾錯同等重要!容錯、自我糾錯、互相糾錯、改錯才構成完成容錯文化流程鏈。
許多名師、名家尤其是道格.萊莫夫的容錯文化的口頭禪值得推崇,現例舉如下:
大膽去做吧,做錯了可以改。
做錯了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認真!
教室就是出錯地方,你們有權利做錯!
它其實只是不夠正確,而不是錯!
還有別的答案嗎?
想到什麼就說,說來聽聽好嗎?
把你的真實想法大膽說出來!
我很高興你犯了那個錯誤。幫助你也是在幫助我自己。
錯誤答案真的有價值,因為我們可以在犯錯中學習。
你們覺得哪個選項是我最喜歡的錯誤答案?"
(學生指出教師的錯誤後)「哦,你們都發現了我所犯的多處錯誤!非常棒
關於這道題的四個選項,我不想一開始就問大家哪個是正確答案,我關注的是各位作何解釋。
我看到幾位學生選擇X,有幾位選了Y。你們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辯解呢?
我聽到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下面開始討論。請准備為自己的答案辯解。
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幾百年。誰又知道是否有正確答案呢?重要的是大家真正在解決這一難題。
"羅麥爾很勇敢,分享了自己的答案,讓大家修改,因為他犯了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我們起給他鼓掌。
錯得好!很有價值!
平常教師備課多關注有效問題設計、活動流程、目標達成,道格.萊莫夫建議把備錯誤答案預設與應對納入深度備課范疇。建議個人或團隊研究或思考,學生對設計的問題回答、解決可能出現哪些錯誤及相應應對提示、引導策略,還要備這個問題追問、拓展策略。即預設學生可能思路及應對策略,進而提高錯誤識別、應對率。
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因學生掌握不好需要補充例題、練習或課堂推進比較順利,可以增加有難度例題、練習,但課前無准備,於是不得不倉促、匆忙應對,怎樣才能避免這種低效發生?
最好的辦法是備份同性質題、備用較高難度的題,以備一時之需。一是精選有同等難度的備份例題、練習題,二是科學設置有梯度的例題與練習題備用。
當學生對知識點掌握較好時,備份題就可跳過去;若發現學生對所講知識掌握不好時,立馬啟用備份題,去再次講解、消化、鞏固。若進展順利,課堂還有剩餘時間,就可推出提高難度的備用題。
總之,依據學生課堂真實學情,啟動動態題組,題量、題型要充足,若學生出現錯誤,就啟動備用題訓練甚至二次強化;若掌握較好,就可跳過去,啟動新的題型。選什麼題,同類題做幾道,講題進度完全有學情決定。
比如教師每每遇到學生答案不正確時,教師潛意識口頭禪若總是"還有別的答案嗎?"學生就會感知答案是錯誤的,類似情況還有,每當學生選擇錯時,總是說:"你敢肯定嗎";當學生答案錯誤時,教師眉頭緊蹙、撇嘴,若出現正確答案時,眉頭舒展、微笑、點頭。
又比如對學生答案,若不正確,不板書,若有學生說出想要答案,立馬板書在黑板上。
這些無心的暗示可能會揭示答案的正誤,或者揭示教師是否重視學生觀點,神情傳遞信息之多,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影響我們隱滿答案能力。我們厭惡錯誤的情緒若常常無意之中就流露出來,不利於容錯文化生態形成。
這些舉動教師是潛意識、無意的,若一次次重復,原本要傳遞給學生的真實意圖會因此而大打折扣,因為學生會揣摩、感知這些行為,所以教師對這些舉動一定要加以控制。
對待學生出現問題、錯誤,若是在預設范圍內或僅是個性、少數的,為了保持正常進度,可私下、課後解決;若是超出預設的、極有價值的或共性的、影響後面學習的,可釆取深度挖掘策略,順著學生思路找到問題症結,追根求源、深度分析,把錯誤答案變成正確答案,讓課堂呈現動態的不可重復的精彩生成。
對學生最好獎賞是一個更難問題;試錯是最有效學習。對待陌生的、不確定問題,敢於第一個把自己想法、見解拋出來讓大家做靶子、評頭論足,是非常難得的、可貴的!教師一定要表揚這些學生,因為他的不成熟甚至幼稚觀點,成為了激發團隊頭腦風暴、群體思維的觸發點、參照點!
鞏固性糾錯指的是,一是教師講評時盡量讓學生聚精會神專注的聽講、思考,忌忙著在試卷上抄答案,表面上看學生試卷寫的滿滿的,實際上學生是把答案抄下來的,他還是不會。因此課後讓學生不翻閱任何資料獨立訂證。二是教師或學生還要自己找一至二道同一類型題鞏固,防止學生訂證時不理解,是模仿下來的。
變式糾錯指的是針對此題題型變換一下條件與結論看學生會不會,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編題,互相考一下。變式糾錯另一層含義指的是不能就題論題,而要一題多變,一題多問,多題歸一的變式講評。
持續糾錯指的是要解決當時聽懂、過後又不會問題,要依據遺忘曲線規律反復鞏固消化。試卷上錯題,要求學生當天規范訂證,並在錯題前面表上星號,隔一天再把錯題看一遍,會的放過,不清楚的標上二星,隔三天再看二星的題,同樣,會的放過,不清楚的標上三星,一個月後只看標有三星錯題,直至全部搞懂為止。
總之,不要就題論題去糾錯,要讓學生從多角度疏理、消化本題涉及到知知點、公式、原理,還要從思維、思路、方法拓展上對存在問題深刻剖析,即從根源上去解決。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138ee6ac0366
來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J. 讓班級文化落地生根 (一)
馬爾庫塞認為: 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 ,但可以改變人, 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
一個人融入不同的團隊, 就會迅速的被這個團隊特有的文化所感染 ,團隊文化是積極的 ,你就會被帶著積極起來 !
文化就像一座建築物 ,你看不到他的樣子,橫梁與鋼筋, 但是少了他們,建築物將會他倒塌。
健康向上, 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質形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 ,對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 拓寬學生的視野, 培養優秀的愛國主義人才,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
文化是一種精神 不僅可以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而且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熏陶和引領 ,為學生一生發展植入文化基因,打上獨特的文化烙印 ,影響和改變其人生的方向 !
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載體, 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管理單位, 班風決定校風, 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落腳點 。
特色班級文化的創建,將學校的文化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我始終認為 ,一個學校的特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要比某一門功課某一種知識的影響大而長遠的多 ,而這種文化的在學生的學習 生活,和成長中逐漸形成的學習態度、 思想品質 、行為習慣、 以及人生觀, 價值觀, 甚至影響學生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