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什麼對音樂發展有什麼影響
首先,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其次,西域的各種農作物以及動物等特有品種流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物質,擴大了食物來源。
其三,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各國各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這對以後的漢唐實行對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礎。
對現代來說,促進了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http://www.docin.com/p-716708832.html
這個網址介紹了絲綢之路對漢代音樂的影響。很詳細噢
『貳』 漢朝絲綢之路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自漢武帝始傳來很多西域歌舞
『叄』 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是連接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橋梁。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 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4、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四大發明、 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各地, 促進了世界文明進程。
『肆』 絲綢之路在文化方面有什麼樣的影響
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文化的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後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國的絲織品、鑿井等技術傳人西方。西方輸入中國的有毛織品以及胡麻、胡蘿卜、大蔥等作物,水仙、茉莉等花卉;還有佛教、魔術、音樂、舞蹈等,這些都對中國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絲綢之路的開通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
先秦時期,連接中國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絲綢正式西傳始於西漢通西域,絲綢之路真正形成始於西漢張騫鑿空。
這個時期,絲綢的傳播源、傳播的目的地、傳播的路線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據可查,傳播的數量也非常大,東西方是有計劃、甚至是有組織的進行絲綢貿易,所以絲綢之路真正開辟於西漢武帝時期。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隨從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並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使鄯善為之震服。
之後他又說服於闐,歸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絲綢之路,並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伍』 絲綢之路有什麼作用
1.軍事作用。絲綢之路最初的開通,特別是漢武帝派遣張騫「鑿空西域」的目的本身是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絲綢之路的開通確實也對中原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拓展了中原的戰略空間。絲綢之路的開通以及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把與西方文明接觸的前哨向西延伸了數千千米,使得中原獲得了上千千米的戰略緩沖地帶。 2.貿易通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絲綢不僅是中國獨家生產、奇貨可居的商品,在西方人眼中更被看作是東方國度的文化象徵。除絲綢之外,香料也是非常珍貴的商品,中國古代民間對香料你得大量需求要依靠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大量胡商提供。因此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絲綢由東向西而香料由西向東的貿易流。面對這充滿誘惑的財富源泉,中外商人都產生了一種無法抑制的嚮往和沖動,東方絲綢、茶葉、瓷器,西方的香料、珠寶、玻璃器皿等輕巧但昂貴的奢侈品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各地。 3.東西交融。從物質層面上說,絲綢之路開啟了東西方不同物種的直接交流。從技術層面上看,西方的金銀器製作工藝、養馬技術等在唐代留下了許多傑出的產物。而中原的打井、火葯、造紙等技術也逐步西傳。從文化層面上看,佛教、摩尼教、祆教、伊斯蘭教、景教等宗教紛紛傳入中原,其中很多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才外,中原的音樂、舞蹈及服裝、繪畫等各個方面都收到了「胡風」的強烈影響。
『陸』 絲綢之路和音樂的傳遞
形成於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商貿交易之路,更是中國和亞歐各國政治、文化、藝術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葯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通過此路傳入中國;同時,中國的紡織、制瓷、繪畫、建築、造紙、醫學、儒學、道教等,也通過此路傳向西方,彼此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些文化藝術科技的傳入中,音樂藝術乃是最先相互接觸、跨過語言障礙、親和力最強的先遣隊和「親善大使」。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出使康居、大月、大夏、安息諸國,帶回的就有西域樂曲。《晉書·樂志下》有載:「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河》、《兜勒》二曲。」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與烏孫王昆莫建立友好。元封六年(前105年),烏孫請求與漢朝通婚,於是漢武帝派遣宗室江都王劉建女細君公主下嫁烏孫王昆莫。其史傳「細君公主攜琵琶下嫁」,但《釋名》(卷廿二)說:「枇杷」(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由此可見,琵琶傳入不晚於武帝後。至東漢時,西域音樂、樂器已隨絲綢之路長足進入,遍地開花。特別是「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後漢書·五行志一》)可見「胡樂」已經成風。南北朝,西域流入中國的音樂,以「昭武九姓」為最。康國的琵琶、安國的樂舞、米國的《涼州》等,非常著名。進入隋唐,「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舊唐書·音樂志二》)總之,在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交流中,音樂起著「號角」的作用,對促進中西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一條重要的文化藝術長廊,在其沿途各地區各民族的藝術和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尋覓到故絲綢之路的「音符」。
『柒』 絲綢之路開辟後經西域傳入中原的音樂主要有哪些傳途徑
胡樂人規模性集體化地由此進入中原;東夷的高麗伎與中國固有的俗樂清商伎也被編入宮廷樂等。
絲綢之路成為諸多外來樂傳入中國的通道,胡樂人規模性、集體化地由此進入中原,初期對我國影響最深的是西域五方樂,即天竺樂(印度)、蘇勒樂(喀什)、龜茲樂(庫車)、安國樂(現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和康國樂(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南北朝前後它們逐漸聚集於於闐(和田)、龜茲與高昌(吐魯番)三個文化重地,並向著中原腹地東漸。
隋統一大業之後,胡樂被宮廷所吸收,與此同時東夷的高麗伎與中國固有的俗樂清商伎也被編入宮廷樂,首建宮廷宴饗七部樂,至大業中擴展至九部樂。至唐,協律郎張文收創作了《燕樂》並擴展成十部樂,在長安創立並集合了中國音樂史中盛大的諸方之樂。
(7)絲綢之路對音樂文化有哪些作用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音樂傳播的相關內容:
1、1900年從敦煌藏經洞遺書中發現了抄寫於長興四年的經文背後記錄著的25首琵琶曲譜,這份樂譜按三種不同的筆跡分別以10曲、10曲與5曲抄寫成三群,成為復原唐代音樂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2、中國周邊諸國都全面地向著長安聚攏,形成歷史上的大唐帝國。此後唐代的高度文化向著東亞的朝鮮、日本、越南產生巨大的輻射,形成東亞漢字文化圈。
『捌』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在促進民族融合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次,西域的各種農作物以及動物等特有品種流入...
『玖』 簡述隋唐時期的外來音樂及其歷史影響
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 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從隋唐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空前壯大, 在其音樂文化中,吸收和借鑒了許多優秀的外來的音樂文化, 同時也對其他國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隋唐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 「 絲綢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期張賽兩次出使西域, 打通了橫貫亞洲的中西陸路交通, 開辟了一條被中外歷史學家稱之為「 絲綢之路」 的重要交通線, 從魏晉到隋唐, 「 絲綢之路」從陸路逐漸擴展到海路, 到唐時期, 已經有了多條暢通的國際交通線。陸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朝鮮半島等地海路可達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印度, 可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還有三條線路可達日本另外, 還初步開辟了到達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陸、海「 絲綢之路」延續了千年之久的興旺歲月, 成為溝通了古代人類之間文明交的紐帶, 使當時中國和外國、外族的音樂, 暢通無阻的沿著這重要渠道, 進行中外音樂文化的廣闊交流。
隋唐時期,中國音樂也同樣影響著外國。由於隋唐國力的強盛,各個國家先後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中國文化,並把這些文化帶回本國。在這些國家之中,受影響最大的當屬日本。從隋高祖開皇二十年(600)至唐昭宗乾寧元年(894) 近300 年間,日本派來中國的「遣隋使」、「遣唐使」一共有二十二次,每次來華人數不等。中唐時期,遣唐使的組織規模特別盛大。許多留學生從中國帶回了珍貴的樂譜,樂器。至今還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尺八四管、紫檀琵琶、紫檀五弦琵琶、紫檀阮咸都是在唐朝時期和別的樂器一同傳到日本的。還有一方面是由於當時海上交通不便,使得很多去日本的中國音樂家無法回國,這些人對日本的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唐朝的燕樂傳入日本後備受重視,成為了日本的「雅樂」。如今這種音樂仍發揮著 巨大作用,並成為日本國樂的象徵。我國的琴也是於唐朝時期傳入日本,琴在日本宮廷十分盛行,幾乎每次音樂演出都要彈琴。《幽蘭》的樂譜--唐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至今仍在日本保存,這是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最為古老的古琴文字譜。 中國音樂對朝鮮音樂的影響也很大。唐朝初年,朝鮮就已經派遣留學生來唐求學。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朝鮮的音樂分為《唐樂》和《鄉樂》兩類。其唐樂的樂器與中國的一樣,鄉樂的樂器也多仿製中國的樂器。
隋唐時期是中國音樂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統治階級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促使了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並使中國音樂走向了世界。在新世紀的今天,地球村現象的出現,世界各國的交流更加頻繁,我們在繼承和發展祖先們留下的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的同時,吸收和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化,不斷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使中國的音樂在世界的舞台上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