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2、兩夾弦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
3、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4、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一種山東濱州、濰坊地區的傳統說唱藝術。分為濱州東路大鼓和諸城東路大鼓,諸城東路大鼓簡稱「諸城大鼓」,其前身是「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
5、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B. 山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1、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以其輝煌的藝術魅力蜚聲全國,並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膠州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樂曲牌和情節劇在中國秧歌群體中獨樹一幟。近年來,膠州市積極推動膠州秧歌的傳承發展,積極結合「膠東經濟圈一體化」建設,以膠州秧歌為載體,積極參加上合組織國際文化交流等重要文化活動,宣傳展示膠州秧歌文化。
C. 山東的民俗特色有哪些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的民俗風情風格多樣,生生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藝術叫響全國。
齊魯兩俗並存,山東民俗自成系列。古時山東分為齊、魯兩國,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民俗並且一直相對存在,互相影響卻又自成風格。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由於兩個古國對後人影響至深,至今山東還是被稱為「齊魯」。齊、魯的不同民俗,形成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山東兩大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年畫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有「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到清末,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如今,撲灰年畫的作品日漸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下來的都特別珍貴。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已行銷省內外。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根據張貼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為門畫、炕頭畫等品種。楊家埠年畫的功夫在版上。木版製作是個細致活,需要精雕細刻,有的木版能夠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間藝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傳下來的木版。刻好版,還要層層上彩,印在紙上,一幅年畫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是現場印製。
八大民俗叫響全國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移民民俗對山東的影響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希望我能幫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財源滾滾!
望採納!
D.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E. 山東八大民俗有哪些
山東普通的節日習俗:
1.春節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2.濟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廣場會有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暨焰火晚會和體驗泉水文化等活動;大明湖有鐵人三項對抗賽;在南部山區亦有「南山戲水節」等。
3.蓬萊漁燈節
時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十四。屆時漁民紛紛到蓬萊閣龍王宮送燈、進奉貢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後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F. 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1、青島糖球會:
青島糖球會在青島海雲庵舉辦,舉辦時間基本上從正月十六左右開始,歷時1周。主要舉辦地點海雲庵和海韻廣場、嘉禾路街心花園為中心輻射的周邊道路。
海雲庵在青島市北區,又稱「大士庵」,始建於明朝末年,正殿祀觀音大士,俗稱「老母廟」,青島建市後,廟前街道就叫海運街,曾是四方一處的商業中心。
四方一帶有工人也有漁民,海雲庵供奉的神很多,觀音以外還有關公、龍王、比干、魯班、太上老君等。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
每逢廟會,香火更盛,同時廟前廟後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飲食、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北京稱為「糖葫蘆」)的尤為眾多,用山楂、軟棗、山葯、桔寧等製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叫賣競爭,各呈特色。年久之後,群眾便稱海雲庵廟會為糖球會。
2、濰坊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三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
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濰坊國際風箏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3、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主要是漁民過的節日,發源於山東省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具有500多年歷史。
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
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
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東岳會廟會:
泰岳廟會始於唐末,興於宋,鼎盛於明清,經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和商貿活動於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泰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
傳說夏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岳廟會。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5、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六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為中國著名牡丹旅遊節慶之一,近年來,曾榮獲「全國花卉類節慶十強活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等稱號,菏澤市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節慶城市」等榮譽稱號。
通過舉辦牡丹花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澤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花會的宗旨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充分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糖球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濰坊風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橫祭海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安東岳會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G. 山東各地區都有哪些文化藝術節 分別都是在 幾月份舉辦 請指教,謝謝.
9月8日
泰山國際登山節
9月19日
青島啤酒節
9月23日
煙台國際葡萄酒節
煙台徐福東渡慶典活動:4月下旬
青島北宅櫻桃節:5月中下旬
淄博玉黛湖桃花節:4月份(農歷三月三)
淄博聊齋民間藝術燈會:元宵節舉辦
淄博沂源神清宮民俗旅遊節:3月份
德州夏津梨花節:4月上旬
德州臨邑槐花節:五一期間
樂陵金絲小棗節
孔子文化節
萊蕪房干生態旅遊節
蒙山長壽節:農歷九月九日
棗庄石榴節:每年秋季10月
濟南民俗風情旅遊節: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
H. 山東各地區都有哪些文化藝術節 分別都是在 幾月份舉辦 請指教,謝謝.
9月8日 泰山國際登山節
9月19日 青島啤酒節
9月23日 煙台國際葡萄酒節
煙台徐福東渡慶典活動:4月下旬
青島北宅櫻桃節:5月中下旬
淄博玉黛湖桃花節:4月份(農歷三月三)
淄博聊齋民間藝術燈會:元宵節舉辦
淄博沂源神清宮民俗旅遊節:3月份
德州夏津梨花節:4月上旬
德州臨邑槐花節:五一期間
樂陵金絲小棗節
孔子文化節
萊蕪房干生態旅遊節
蒙山長壽節:農歷九月九日
棗庄石榴節:每年秋季10月
濟南民俗風情旅遊節: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
I.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宗教文化。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2、飲食文化。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3、戲曲文化。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4、地域文化。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5、方言文化。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9)山東有哪些文化娛樂活動擴展閱讀
山東省的相關介紹
山東省中部的一座地級市淄博市,位於山東半島的藍色經濟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一座古城。在這座城市裡,依然能夠尋找到齊化的歷史遺跡。濰坊市的經濟主要是以能源產業為主,尤其是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的發展最為突出。
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因濟南擁有不計其數的泉眼,一直以來泉水都是濟南的一張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所以有「泉城」之稱。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濟南也擁有了實力雄厚的經濟產業,尤其是紡織業、建材業、化工業是最為突出的產業。
在交通上濟南擁有許多知名的路線都在這里交匯,比如津浦鐵路、膠濟鐵路等。這一些對濟南的經濟發展可是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僅是在2018年上半年,濟南市的經濟總量為3917億,在山東省內排名第三。
J. 山東民風民俗
山東當地特色
濰坊風箏
山東的風箏以濰坊最為有名,濰坊建有風箏博物館,裡面收藏,陳列各種風箏1400件,還有1600平米的放飛大廳,風箏可以分為「硬翅」和「軟翅」,「串類」,「立體類」等等,濰坊風箏受當地年畫和民間裝飾影響大,有很好的美感和收藏價值。
民間藝術「三絕」
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代成化年間,是一種撲灰起稿手繪年畫,產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
由於大筆縱橫,自由揮灑,有抹的味道,藝人們稱其為「抹畫子」。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戶節日張貼。「姑嫂閑話」、「踢毽子」、「萬事如意」「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壽雙全」、「雙童獻壽」、「團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撲灰年畫的代表作品。
清代中期,作品就銷往煙台、臨沂、徐州、內蒙古、東北等地。現在,或其有獨特的技法,粗獷的風格,已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中國美術大全》中介紹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天津藝術學院等院校的師生,還將撲灰年畫作為臨摹研究的藍本和教材。
泥塑
高密聶家莊一戶窮苦藝人從捏鍋子花開始;經過本庄藝人們世代相傳,使其由粗到細,由簡單造型到復雜結構的生產演變,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色、聲、動俱佳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品有「叫虎」、「搖猴」、「搖蟬、「叫雞」、「座獅」、「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戲金蟾」、「八仙」等70個品種。
這些產品自進入市場以來,久銷不衰,供不應求。聶家莊泥塑,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色彩艷麗,獨具一格。因此,在參加省市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連連獲獎,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大辭典》,曾到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還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並作為禮品贈給外國貴賓。
剪紙
高密民間剪紙,歷史悠久,起源難考。從挖掘的民間剪紙作品考察,它在高密廣為流傳及普及的時間,不晚於撲灰年畫興起的時間。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遷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間剪紙藝人,將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帶到高密,溶於一體,形成了高密民間剪紙藝術風格。
高密民間剪紙在藝術上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構圖誇張變形不失真;粗獷中見清秀,稚拙中藏精巧。高密民間剪紙,在內容上取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寄託著人們美好願望。
「窗花」、「鞋花」、「頂棚花」、「饃饃花」以信以人物、動物、花鳥、故事為題材的剪紙作品,都深受群眾喜愛。改革開放以來,高密民間剪紙已走向世界,不僅成為出國人員的饋贈禮品,且多次出國展出,有20作品在全國剪紙大賽中獲獎,還有3剪紙姑娘隨團到日本、奧地利進行剪紙表演,被譽為「巾幗魔剪」。
楊家埠木版年畫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創於明代,至明末已臻於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間,進入鼎盛期,此時,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畫市。
楊家埠村呈現出「畫店百家,畫種上千」,「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局面。隨著時代的變遷,楊家埠木版年畫幾經衰亡。中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搶救這一民間藝術,重現昔日光輝,寒亭區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重新開始挖掘整理、研究和創新。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收集傳統畫版5000版年畫資料集。同時,又開發創新了年畫冊頁、年畫掛歷、賀年片等30年畫產品,創新刻劃年畫新作50。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濰坊國際風箏會的召開,楊家埠木版年畫正日益被世人所注目,必將對促進寒亭的對外開放發揮更大作用。
山東節日
曲阜孔子文化節
時間為每年的9月26日到10月10日,橫跨了整個黃金周,所以喜愛歷史文化的你可不要錯過呀。簡介:9月28日是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自1989年起,孔子的故鄉曲阜都會舉辦中國孔子國際文化節,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祭孔樂舞,以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弘揚東方文化。
濟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廣場會有大型廣場文藝晚會暨焰火晚會和體驗泉水文化等活動;大明湖有鐵人三項對抗賽;在南部山區亦有「南山戲水節」等。
泰山東岳廟會
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簡介:源於唐代,以東岳大帝的誕辰(即三月二十八日)作為泰山廟會的主要內容,後來增加了民俗風情演出、泰山王母池蟠桃會、桃花旅遊節、梨花旅遊節、春季旅遊聯誼會、泰山封禪儀式表演、東岳廟燕青打擂表演等。
青島櫻花會
每年4月中旬~5月上旬,櫻花盛開的季節里。青島的櫻花會始於上世紀30年代,有「東園花海」之稱的中山公園櫻花,是青島十大勝景之一。
青島國際啤酒節
8月中旬的第一個周六開幕,為期16天。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節日。節日由開幕式、啤酒品飲、文藝晚會、藝術巡遊、文體娛樂、飲酒大賽、旅遊休閑、經貿展覽、閉幕式等組成;舉辦地點設在青島國際啤酒城。
蓬萊漁燈節
時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十四。屆時漁民紛紛到蓬萊閣龍王宮送燈、進奉貢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後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山東國際滑雪節
每年11月底,12月初舉行的中國山東國際滑雪節到09年已走過了11個年頭。經過這11年的打造,滑雪節已經成為山東冬季旅遊的名片,中國滑雪旅遊產業發展的旗幟和代言,更成為龍江百姓的自豪和驕傲。滑雪節吸引了眾多滑雪愛好者,開幕式更有盛大的花樣滑雪表演等。
(10)山東有哪些文化娛樂活動擴展閱讀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
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今山東。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成就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鄒衍等一大批名人志士;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11。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參考資料:山東-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