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知道唯美是什麼意思
唯美是,唯美主義是19實際中後期在法、英等國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唯美主義作家憤世嫉俗,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但又採取逃避現實、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他們反對「附庸美」,既反對藝術受制於金錢,也反對藝術為人生服務,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
氣質美
1、豐富的內心世界、理想、品質、文化水平。
2、通過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個性特徵、言語行為表現出來的。
3、一舉手、一投足、走路的步態待人接物的風度,要熱情而不輕浮,大方而不造作。
4、氣質美還表現在性格上,注意自己的涵養,要忌怒、能忍讓,體貼人,溫柔並非沉默,更不是逆來順受毫無主見;相反開朗的性格往往能透出天真爛漫的氣息,更易表現內心感情,而富有感情的人更能引起別人的共鳴。
5、高雅的興趣也是氣質美的一種表現,愛好文學並有一定的表達能力 ,欣賞音樂且有較好的樂趣,喜歡美術而有基本的色彩感等等。有許多人並不是大美人,但在她們身上卻洋溢著奪目的氣質,聰明、灑脫敏銳,如工作的認真、執著、精明、干練,這是真正的美。
② 唯美的保安族“花兒”文化
保安族的歷史已有幾百年,他們能歌善舞、擅長吹奏絲竹樂。在 保安族文化 中,歌曲文化也佔了其中之一,當地人們運用自身的智慧,再結合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創造出許多的歌曲和舞蹈,而最讓人影響深刻的就是「花兒」。對於保安族的民歌「花兒」你了解多少呢?想知道更多內容就一起來看看吧。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採用漢語演唱,分花兒與宴席曲兩大類。在花兒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調「保安令」,它是在對回族、漢族花兒改造的基礎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藝術特點而形成的。保安令多屬上下樂句結構,四句歌詞需反復曲調一次;若是折斷腰式,則在上下樂句間插入一個經過性樂節。
節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復拍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個月》、《高大人領兵上口外》等。獨有的曲調有《八寶元》、《高山上的一盞燈》等,大多為羽調式和商調式。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現前短後長的節奏型,這一特點是由語音重音位置決定的,也是阿爾泰語系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兒」多在田野山間演唱。保安人酷愛「花兒」,幾乎人人都能觸景生情,即興而歌。保安「花兒」的歌詞多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內容包括生產、生活和愛情等諸多方面,語言生動活潑,比喻貼切風趣。多用漢語演唱。但襯詞、借詞也常用藏語等演唱。歌聲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轉動聽。如:「白瓷的碗子細白的面,熱炕上鋪的棉氈;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黨的恩情似海無邊」。
除「花兒」外,民間小調也頗受歡迎,十分流行。小調一般多在新年或喜慶吉日時演唱。其內容也十分豐富,有控訴封建禮儀的,也有歌頌新社會和愛情生活的。如《四季青》:「春季里什麼花兒香?牡丹花開園中香,花紅柳綠天晴日又暖,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齡才十八,我的大眼睛,哥哥把妹妹領上了行。
夏季里什麼水兒清,山泉的流水四季青,花紅柳綠油菜花兒俊,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齡才十八,我的牡丹花,哥哥把妹妹不忘下」。
③ 唯美是什麼意思
唯美主義定義
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里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因此,有時也將唯美主義稱為"耽美主義"或"美的至上主義"。
發展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形成,具有兩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樂主義的批評;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藝術化的思想。比德認為,文藝批評家的職責不在於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滿足正確的美的定義,而應該具有一種特殊氣質,善於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同書本中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中探討得到的快感和樂趣,這才是審美批評的根本。莫理思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藝術化不可。任何文明社會,假如不能對它的成員提供這種環境,那麼世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觀點,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英國詩壇中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羅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 英國的頹廢派作家們受瓦爾特·佩特的影響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張人們應該熱情的擁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藝術化。頹廢主義者們接受了這一觀點。法國哲學家維克多·庫辛和奧菲爾·戈蒂埃在法國推廣了這一觀念,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並聲稱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關聯。
認知
唯美主義運動中的作家和藝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在於為人類提供感觀上的愉悅,而非傳遞某種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義者們拒絕接受約翰·羅斯金和馬修·阿諾德提出的「藝術是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的功利主義觀點。相反,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單純的美感。他們如痴如醉的追求藝術的「美」,認為「美」才是藝術的本質,並且主張生活應該模仿藝術。唯美主義運動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建議性而非陳述性、追求感觀享受、對象徵手法的大量應用、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應——即探求語匯、色彩和音樂之間內在的聯系。
代表人物
唯美主義視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和雪萊為先驅,也受到了拉斐爾前派的影響。在英國,唯美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王爾德。和阿爾傑農·查爾斯-斯溫伯恩,這兩個人都接受過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和唯美主義運動有關聯的藝術家包括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唯美主義思潮對室內設計也產生了影響。唯美主義的室內設計師們喜歡以孔雀羽毛和藍白相間的中國瓷器作為裝飾。唯美主義運動曾經受到來自雜志《笨拙》以及吉爾伯特和蘇利文的小歌劇《忍耐》的嘲諷。
④ 唯美主義的特點是什麼
唯美主義是19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現代主義文藝思潮。首倡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他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聲稱藝術本身就是目的,標榜文藝脫離社會,提倡純唯美主義代表插圖畫家比亞茲萊自畫像粹美,追求抽象的藝術效果。這種觀點在王爾德等人的創作中得到全面體現,後來英國文藝理論家佩特使之系統化。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其思想基礎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學思想。它追求藝術的形式美和表現技巧,在藝術上開創了各種美的領域,如怪誕、丑惡、頹廢和乖戾等,從而擴大了藝術表現的范圍和能力,是頹廢主義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 「唯美」是什麼意思
追求絕對的美,但真正意義上的唯美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
⑥ 唯美是什麼意思
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絕對的美,但真正意義上的唯美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
唯美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於生活的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
通常,人們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徵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一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
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里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
⑦ 岳陽樓——唯美的文化符號
對中國古典文學稍有了解的人,對岳陽樓應該都不會陌生。這座樓在古典文學中出現的身影不可謂不頻繁,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意象和文化符號。然而它的頻繁出現並未引起人們的反感,人們並不覺得有些嘩眾取寵。恰恰相反,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會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岳陽樓與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聯系,自然少不了歷代文人的幫忙。其中影響最大的大概是北宋的范仲淹了。直到今天,許多人對岳陽樓的了解多是源自他的那篇《岳陽樓記》。文章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言。一篇《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一下子名揚天下,並隨同文章,傳之不朽。
中國自古就有「地因人傳,人因地傳」的文化習慣。一些文人墨客或因貶謫,或因游歷來到某地,觸目傷懷,感慨於斯,而留下一些詩文,使得一些原本平淡無奇的地方烙上文化的印記,頓生風光。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隨手便可捻出些許。柳宗元謫居湖南永州作《永州八記》,使得永州與一顆偉大的文化靈魂聯系在一起;張繼一首《楓橋夜泊》延續了寒山寺的千年鍾聲。王維唱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中華文化增添了一個迷人的文化印記——陽關。崔顥作《黃鶴樓》而揚其名,蘇軾寫《放鶴亭記》而顯其聲。文人騷客們不經意的顯露,便使得原本難登大雅之堂的建築實體與文化產生割捨不斷的聯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岳陽樓便是其中典範。
每當提起岳陽樓,總會讓人不禁想起一些鮮活的文化生命。而這些文化生命中又有不少在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岳陽樓的文化厚度便一下子增加了。
我時常在想,究竟是什麼使得岳陽樓擁有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是上天的特意眷顧,還是文人的青睞。似乎都不能有足夠的說服力。但不管怎樣,岳陽樓終成為今天的岳陽樓,終究割捨不斷與那些文化生命的聯系。
究竟從誰說起呢?想了想,還是從唐代的張說開始吧。張說是開元年間的名相,幫助玄宗誅殺太平公主有功,被征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而且在文壇上也有很高的名氣,是促成文風轉變的關鍵人物。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這樣身居高位的人本應身居京城,怎麼會和地處偏遠的岳州的岳陽樓牽扯到一起呢?更何況當時此樓並非叫「岳陽樓」,更沒有後來的那般名氣。我想張說自己也絕不會想到會和岳陽樓結下不解之緣。
通過以上所講,熟悉中國貶官文化的人大概已窺知一二。是的,他被貶官了,貶到了岳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嶽陽。一下子從高位上跌落下來,無論是誰都很難接受,但事已至此,懊惱已於事無補,還是收拾行李,到岳州上任吧。
謫居岳州的張說一度對政治心灰意冷,在任上也沒有什麼作為,但有一件事卻值得大書特書。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說修建了一座樓閣,樓高三層,建築精美,取名「岳陽樓」,從此,岳陽樓之名沿用至今。一位政治失意者不經意的舉動,卻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想像,岳陽樓建成後,張說時常會去樓上,手裡還不忘拎個酒壺。人們對這位刺史大人的舉動早已司空見慣,時不時還會向他打招呼。登上岳陽樓,憑欄遠眺,面對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感覺整個身心都被包容其中,腦海中變得空白,忘記了一切。突然,不知何處傳來大雁凄厲的叫聲,頓時打破了內心的平靜,不禁然的,眼角流下了淚水。
是的,如何能忘掉過去呢?如何能甘心此時的境地呢?想自己也是幫玄宗皇帝取得皇位的有功之人,怎能輕易就此在政壇上銷聲匿跡。回顧往昔的五十年人生歲月,怎不會有萬千感慨。難道就此將在這里終老,他不甘心。不知過了多久,他喃喃道:「天色不早了,又喝了許多酒,還是回去吧。」只留下欄桿邊上空空的酒壺。
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不是還能寫寫詩嗎?一心沉醉於政治,竟忘了自己還是個文人。張說的詩的確不錯,尤其謫居岳州期間,詩風大變,更加深刻。新唐書說「既謫岳州,而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雲」。我想,此時的江山已不在他的眼前,而在心裡。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問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心共悠悠。
——《送梁六自洞庭山》
梁六是張說的好友,潭州刺史梁知微,路經岳州入朝。看著好友入朝,心裡自是欣慰,他深知遠謫僻遠之地的人有怎樣的心境。同時,他又是多麼羨慕友人。還朝,自己何日能還朝呢?豈止是神仙不可接,就連友人遠去的舟帆已變得不可接了。而自己的心潮卻如湖水一樣,久久不能平靜。宋人葉夢得曾評價此詩說「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 ,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講的真好。
張說終究沒有終老於岳州任上,他還是回到了帝都長安,回到了政治中心,再登宰相之位。但他已過了知天命的年齡,走完了人生的大半路程。然而玄宗朝才剛開始,偉大的盛唐時代才剛開始。再發揮一下余熱吧,為了這個偉大時代。
動身之前,張說應該會到岳陽樓上坐坐,再看看美麗的君山,再望望迷人的洞庭湖。多藏一點這里的江山景色吧,此別即是永別。
張說是幸運的,他在有生之年趕上了盛唐,但又遠離盛世後的災難,他去世二十五年後發生了安史之亂。他雖遭貶謫,感傷的卻是自己,無關這個國家,這個時代。而接下來的兩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滿滿的享受了整個盛世氣象,同樣也飽嘗了盛世後的凄涼,老天爺似乎總是喜歡開這樣的玩笑。
他們便是李白和杜甫。
對於這二位的出現,我想熟悉古典詩詞的人應該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都有關於岳陽樓的詩作,都在那裡留下了他們的生命行跡。喪亂之年,每一個生命腳步,都顯得有些凌亂,行色都變得匆匆,卻又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如孤蓬飄散,忽飛忽止。所幸,岳陽樓曾為兩顆偉大的詩心提供了可以棲息的場所,雖然短暫,卻刻骨銘心。
我們先說李白。
安史之亂中,李白為報效國家,投到永王李璘麾下,做其幕僚。然而不久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命永王率軍返回成都侍奉他們的父皇。
李璘不聽,還是率軍東下江陵。天子的命令竟敢違抗,這無論如何是不能容忍的。李亨便派兵討伐,很快雙方就打了起來。
李白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本是來報效國家的,為何就成為叛軍了呢?政治風雲的變幻莫測,使得李白這樣的感性詩人有點吃不消。不久後,永王軍隊在鎮江潰敗,李白匆匆向西南逃亡。
逃至彭澤,他還是被抓了,關進潯陽監獄。李白深知自己的處境,但他還是想努力拯救一下自己。於是寫詩給高位者乞求救助,他的妻子宗氏也四處奔走。最終,李白被免了死罪,流放夜郎.
陰歷臘月,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李白踏上了自己流放夜郎的征程。妻子宗氏和弟弟將他送了很長一段路,看著家人,想到在這樣一個徵人紛紛返家時候,自己卻要離家別親,心裡萬分悲痛。妻弟宗璟一直送他到烏江上船,李白心中感激,寫下《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一詩作為留別。
走了有一年,朝廷突然傳來赦令。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君恩浩盪,皇上不怪罪他了。君恩浩盪不假,不過不是對他一人,而是恩被天下。原因是關中大旱,朝廷下令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范圍內。
此時,李白正行至巫山一帶,離流放地夜郎還很遙遠。聽到消息後,欣喜若狂,不能自已:「去國愁夜郎,投身竄荒谷。半道雪屯蒙,曠如鳥出籠。」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白當時激動的心情。
他掉頭返回,迫不及待要趕回去,於是乘船沿江東下,駛向江夏。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先前被流放時「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的絕望與無助早已不見蹤影,希望的火焰在他心裡重新燃燒。
返回途中路過岳州,遇到兩位故人。一位是中書舍人賈至,現謫居岳州。另一位是自己的族叔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途經岳州。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啊,三人相見,互訴衷腸,難免會有一番苦笑吧。
雖然彼此境遇都很不好,但親人故友能在這僻遠之地相聚,多少也是一種慰藉。
來岳州是不能不登岳陽樓的。自開元中張說建岳陽樓已四十餘年,岳陽樓也已名聲在外。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攜友人共登岳陽樓。站在樓上,洞庭景色,巴陵勝狀,盡收眼底。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好一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絲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此刻的他真有些飄飄然了。
當然,李白並非一個醉生夢死,得過且過的人。他知道此時的大唐正處多事之秋,安史叛軍還在作亂。此次赦還,他還想再為國家做點事。
他不是一個悲情的人,並非沒有悲情的時候。他也曾彷徨,也曾苦悶過。雖遇赦還,卻難逃孤獨之感,他現在最需要朋友,需要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們還對他苛求什麼呢?此時的李白已五十九歲,他可以追逐的生命只剩三年。
李白的一生都在游歷,大唐江山,他走遍了大半。名勝古跡、亭台樓閣憑覽無數,然而能帶給他心靈慰藉的又有幾處。岳陽樓不期然地為一顆偉大詩心提供棲息之所,在當時或許毫不在意,卻在後世泛起陣陣漣漪。
誰也沒有想到,幾年後,另一位大詩人杜甫也登上岳陽樓,他帶給人的是不一樣的感覺。
這是一種嚴肅的而又宏大的生命所體現出的特有的感覺,大概只有杜甫才有。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登岳陽樓》
每當讀完這首詩,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這樣的情景:一個年老而又瘦弱的身軀沿著扶手一步一步地攀爬,樓雖不高,但他卻顯得很吃力,到達頂樓後他不得不靠著欄桿深深地喘息。待恢復體力後,他走到樓外,扶欄遠眺。此時,樓外正寒風呼嘯。
現在已是歲暮時分,冰冷的寒氣為洞庭湖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更易引起人內心的悵惘。作為詩人,面對此番情景,不免會有一番感慨。然而,他是杜甫,他的心裡始終裝有這個國家、社會還有人民。有了如此宏大的價值思考,即便是簡單的吟風弄月,都會顯得大氣蓬勃。
此時此刻的杜甫,用「孤苦無依」四個字概括再合適不過。從正月離開夔州乘舟出三峽,經江陵,過公安,直到歲暮抵達岳陽,整整一年,他都在波濤洶涌的長江上的一葉孤舟中度過。而所有這些,都被凝結為一句「老病有孤舟」,個中酸楚,又有幾人能知。
事實上,他也並不需要別人知道他的酸楚,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命狀態,他的一生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無人賞識,無人關注,可他卻從未改變那顆博大的心,現實的遭遇也沒有扭曲他的文化靈魂,杜甫依然是杜甫。
樓外的風依然在呼嘯,吹到臉上刺骨的疼。然而,他的心反倒漸漸平靜。他開始追憶自己的一生。從青年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壯游生涯,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困居長安生活。再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戰亂流離,直至今日登上岳陽樓,也只是漂泊生涯短暫的一次落腳。他突然發現自己竟是一位流浪漢,一生都在漂泊流浪。這樣想著,他的嘴角露出了苦笑。但他開始又困惑,自己究竟要去哪呢?一直以來不斷追逐的又是什麼呢?沒人給他回答。
他想到自己的好友李白和賈至都登上過岳陽樓,他們都有自己的辛酸歷程,卻都在這得到了慰藉。這樣想著,他突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歸屬感,他心裡涌現一股暖流,他暫時忘卻了現實,沉浸在這夢一般的感覺中。
然而,是夢,終究會醒的。回歸現實的他還是那麼憂愁。他一想到現在依然兵荒馬亂,戰爭頻繁,百姓流離失所,便痛苦不堪。可他又能怎樣,除了放聲一哭,還能做什麼呢?
在這冰天雪地之間,唯有岳陽樓在靜靜傾聽一位失意的詩人的哭泣。它見過太多失意者的面容,聽過太多這樣的哭泣或哀怨。它理解這些人的感受,卻從不寬慰他們。就像一位母親將失意而歸的兒女摟入懷中,撫摸著他們,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委屈。她雖然一言不發,但兒女們卻漸漸釋懷,融入她的博愛與包容中。
當然,岳陽樓並不知道曾在它這里哭泣或哀怨的是誰,但歷史會記住,岳陽樓曾為一顆顆孤獨無助的心提供棲息之所。而他們不只是杜甫和李白。
當大唐的背影還沒有完全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歷史卻又急匆匆地走過了一個時代。曾經的家國憂思、憑軒而泣早已成為岳陽樓歷史的記憶。歷經三百年的滄桑歲月,跨過三個時代,岳陽樓已變得老態龍鍾,它需要煥發新的生機。
北宋慶歷年間,一個失意的官員從京城來到岳州述職。他算得上是一位好官,雖遭貶謫,卻勤於政事,在任上頗有一番政績。如擴建學校、修建堤壩,還有就是重修岳陽樓。他叫滕子京,一個讓人不甚了解,卻終將留名青史的名字。事實上,勤政為民、政績突出的地方官員不在少數,但要想因此留名青史又談何容易。然而,滕子京做到了,因為一篇文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僅僅幾句話,而且只是稍稍帶過,卻已造成滔天之勢。這樣的宣傳效果,即便是當今,恐怕是任何傳播媒介都無法達到的吧。有時,一篇文章的作用,抵得上千軍萬馬。
讓人意外的是,范仲淹寫下這千古至文,並非是站在岳陽樓上面對「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勝景的有感而發。而是面對一幅《洞庭晚秋圖》加上自己的想像而寫成此文。《岳陽樓記》一出,岳陽樓才真正達到輝煌的頂點。此後,它不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實體,而是一個文化印記、文化符號。每當人們提起岳陽樓,就會引起天下興亡、家國憂思的宏大思考;就會在腦海中產生唯美的文化意象。所有這些,都是《岳陽樓記》帶來的文化效應,這大概也在范仲淹的意料之外吧,而這種效應仍將在後世發揮著余熱。
在岳陽樓中現放著兩塊《岳陽樓記》的碑刻,這兩塊碑刻無論從材質還是書體,甚至字的大小和形狀都一模一樣。然而這並不是其中一個簡單的復製品,而是兩塊相同卻又不同的碑刻。關於這點,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一說。
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大書法家叫張照,他曾書寫一塊《岳陽樓記》的碑刻放於岳陽樓中,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稱得上是世間佳品。後來,當地來了一位喜歡書法的縣官,為了使自己的名垂青史,仿照張照的原作,重抄了一份《岳陽樓記》。其模仿之像,足以達到亂真的地步。刻好後,縣官便把張照的《岳陽樓記》換下,放上自己的作品。他並未將張照的《岳陽樓記》就地銷毀,而是企圖用船運到別處。不料船至洞庭湖中,風雨大作,掀翻了小船,縣官與碑刻均落入水中。縣官被淹死了,而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卻在後來的洞庭湖清淤中被人們撈起,再次掛在岳陽樓中。而縣官的偽作卻因其藝術價值而被人們保留下來。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縣官也算得上是一個文人,對於他的做法,不可簡單地用道德標准來批判他,畢竟他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之事。只因《岳陽樓記》太有名,他知道只要稍微與此沾點關系,便能留名於後世,所以不惜做一回「文化盜賊」。如果范仲淹泉下得知自己的一篇文章會給後人帶來如此麻煩,也許會誠摯地說一句:「抱歉」!
文章至尾,可再稍稍交代一下岳陽樓的前世今生。
岳陽樓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自三國時。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由聯盟轉為對峙狀態。東吳的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關羽,率一萬精兵在洞庭湖操練。與此同時,魯肅擴建了洞庭湖濱的巴蜀城,並在西門城牆上修建了一座閱兵台,時稱閱軍樓。這便是岳陽樓的前身。當時的魯肅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座嚴肅的滿含軍事意味的樓台,竟會在後世成為一種無比柔美的文化意象和文化符號。
當然,此時的岳陽樓還只是一座普通的閱兵台,不僅沒有文化名氣,甚至沒有「岳陽」之名。直到南朝宋元嘉年間,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蜀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雰霽岳陽,曾暉薄瀾澳」之句,「岳陽」才首次見於詩文。
到了唐代,張說便是在魯肅的閱軍樓遺址上興建的岳陽樓。這是「岳陽樓」的開始。在此後的一千多年間,岳陽樓屢有毀建,位置也多有變遷,但終究在歷史的演變中延續下來。
如今的岳陽樓為清光緒年間修建的,實際歷史只有一百多年,然而它在中國人心中已佇存了不下千年。在歷史的變遷與文化重塑中,岳陽樓已不單單作為建築實體存留於世,它早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現實的存在只不過為了滿足人們對文化的尋找。如果沒有現實的存在,那麼,當人們讀到那一篇篇優美的詩文,突然萌發對文化印記的追尋時,將會怎樣的扼腕嘆息。
⑧ 七夕節蘊含的文化內涵 唯美與詩意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文化的關注越來越高了,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的自信,人們也更願意過 傳統節日 了。 七夕節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受到了青年男女的打理追捧,你知道七夕節這包含的文化內涵嗎?下面一起去 老黃歷 中看看吧!
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拜祭祈福,歌頌浪漫忠貞愛情
七夕節既是拜祭祈福的節日,也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日。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情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現代人對於七夕的看法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如今越來越多地關注七夕節相關的文化體驗活動。乞巧、吃巧果等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過節方式,正在變得比以往的拍照秀恩愛更時髦、更有個性。
古詩中的唯美七夕
對於七夕這樣浪漫的日子,當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吟詠,比如魏文帝曹丕的「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借天上被迫分離的牛郎、織女來控訴抗議人間夫婦不能團聚,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痴,讓人感念七夕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