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

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9 02:54:54

㈠ 唐朝時期,中日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唐代交通運輸比較發達,除改變了前代陸路交通的一些方式外,造船術也有了進步。德宗(公元780~804年)時,李皋的腳踏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當時周邊的一些國家也具備了較好的造船技術,例如日本可以造出每艘可載一百多人的海船。海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是促進唐與周邊國家彼此交流的重要因素。

自隋朝始,日本開始吸收中國文化。唐興後,日本同唐朝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派「遣唐使」,自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到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日本先後派「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赴日使者6次,合計19次。唐朝的律令制度、學術文化、科學技術以至某些風俗習慣陸續傳入日本。公元5世紀,日本開始使用漢字,以後日本人民又逐步簡化漢字的楷體和草書。我們從教材中出現的一段日本地理教科書的課文,可以看到其中有許多漢字,而且字意同漢語基本一致;從日本奈良時代的服裝形式也可以看出唐代服裝對日本服裝的影響

㈡ 唐朝時期,中日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這些交流給後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政治制度

從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長們要把權力還給中央,中央統一給農民授地耕種,農民老了之後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這就是學習唐朝的「租庸調」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簡單的稅收辦法,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田租和服從勞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

2、軍事上

也學習唐朝的「府兵制」,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戰時自備武器和干糧趕往前線。

3、生活風俗上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習慣是「左袵」,日本要擺脫蠻夷形象必須改穿中國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統統不準穿,滿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樣。

後世影響:文化方面吧 ,日本遣派留學生上千名來唐學習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築也仿唐長安。至唐朝,佛道傳入日本,豐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為鑒真東渡以及吉備真備來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於受漢字影響。

總之,即使是現在也能看出,日本人很多習俗與汗相似,其建築、服飾、甚至文字。至於影響,從中日戰爭可以看出,除了文化上教化了日本以外,對中日交好沒啥影響。

(2)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擴展閱讀

重要影響——日本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 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8世紀初,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㈢ 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現

唐代繁榮的經濟,昌明的文化和完備的制度,對隔海相望的東鄰日本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成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日本通過派遣留學生來唐朝學習和延邀唐朝各類人才到日本傳授等多種手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在哲學思想、文物制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天文歷算、醫學、建築等文化科技的各個領域,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無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強烈影響。在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既涌現出了大批像吉備真備和空海那樣以學習唐朝文化為己任日本留學生或留學僧,也出現了像鑒真和尚那樣終身以傳播唐朝文化為使命的唐朝專業人士的傑出代表,正是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
從唐朝初年開始,日本就在遣隋使的基礎上,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以最大限度地從唐朝先進的文化中汲取養分,為日本社會的發展探求出路。派遣人數之多,學習內容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都是相當驚人的。
通過數百年的學習和吸收,唐朝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國家組織而言,大化革新之後,日本依照唐朝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依照唐朝的三省(尚書、門下、中書)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一台(御史台)制,建立了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官內省)制,地方制度也仿照唐朝道、州、縣制,設國、郡、里三級制度。在經濟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並實行了與唐朝租庸調法相近的稅收制度。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國子監制,在中央置大學寮,設明經、紀傳、明法、書道、算道、音道等六學,學習課程則以大經(《禮記》《左傳》)、中經(《毛詩》《周禮》、《儀禮》)、小經(《易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等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
唐代建築藝術對日本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築的深遠影響,典型地說明了日本吸收唐朝文化的全面性和徹底性,特別值得重視。就城市規劃原則來說,日本在8世紀營建的平城京和平安京與長安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如城市整體布局都是方形城廓;宮城位於中軸線北首;以棋盤式街道系統劃分里坊;城內幹道分別直對城門;宮城正門及門前大道都以「朱雀」為名等等,都可以說是唐長安城的翻版。平城京與平安京宮殿建築,與長安宮殿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宮殿四周都有宮城環繞,城內分成若干個以圍牆和迴廊環繞的長方形庭院;每一庭院都沿中軸線前後配置若干座主要殿堂,左右以次要殿堂對稱排列;前後院牆正中都有門,左右牆也可能有門;每一座主要殿堂兩側一般都有廊屋與左右院迴廊相連,分隔成一進進的庭院。甚至在對建築物的命名上,大多也沿襲了唐朝的名稱。其它如文學、美術、舞蹈、天文、歷算、醫學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都無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全面影響。
除了日本派遣使臣、學者、僧人來唐朝學習之外,唐人泛海東渡,也是日本吸納唐朝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鑒真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代表。
鑒真大師得到後世的高度贊揚與崇敬,並不僅僅是因為在他身上表現出了人類最可寶貴的百折不回的堅毅精神,作為傳播唐朝文化的使者,他將唐朝先進的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鑒真將唐朝的戒律制度傳到了日本。到達日本之後不久,鑒真就被尊崇為傳燈大法師,為天皇、皇後、皇太子等授菩薩戒,並設立戒壇院,為包括眾多高僧在內的日本僧人重新授戒,建立了完備的授戒制度,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此外,對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密宗的開創,鑒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還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佛教經典進行了校訂工作。
弘揚佛教的工作,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准備第二次東渡時,鑒真選定同行者有「玉作人、畫師、雕佛、刻縷、鑄寫、綉師、修文、鐫碑等工手都有八十五人」,可知鑒真大師非常注意配置傳播佛教所需要的各種工匠。由於在出國之前就著意延攬了各方面的專門人材,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對日本天平文化在漢文學、醫葯、雕塑、繪畫、建築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㈣ 古代史上,有哪些中日交流的事例

1.中日邦交最早記載是漢朝.
漢朝初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系尚友好。後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系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系。東漢光武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時期是隋唐時期。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隋唐時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餘次遣隋唐使為表徵,兩國的交往出現一個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動機不排除學習隋唐先進文化的因素,但從理性的角度深層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島國心態的日本為了打破封閉和孤寂,發展本土文化、擴展生存空間和加強對外聯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現形式.
遣唐使

時間: 公元七世紀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頁正名副其質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這十幾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團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成員一、二百。航線走沿朝鮮半島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極盛時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團規模擴大,每次達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獲成果也最大。航線大多是經南方諸島的南島路。為了全面深入學習盛唐文明,實現全盤唐化,有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留唐。

後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漸衰期,共任命九次實際成行僅六次。此期唐朝經安史之亂逐漸衰敗,因此日本學習唐朝的熱情有所降低,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留學僧留唐時間也減少成一、二年。航線主要是直接橫渡東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采、舉止言辭也不同凡響,就是隨員也至少有一技之長,至於留學生與學問僧也均為優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學前已在國內嶄露頭角,學成歸來一般均有一定建樹。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選這樣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學生活,賜物幾乎與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國,立即奏報朝廷,進京後舉行盛大歡迎儀式。使臣奉還節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則為使臣晉級加官,賞賜褒獎,並優恤死難者。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准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逍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遣唐使於公元895年廢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動盪不安以外,還有經過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並在基礎上開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因此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需求已不那麼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艱辛,也令使臣視為畏途。而唐朝赴日貿易也不斷增加,也彌補過去靠遣唐使解決對唐貨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於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世界的心臟,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准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在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從 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航線採取北路,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以後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不甚融洽。於是遣唐使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一百年間,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8世紀70年代以後,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島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餘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於文獻的達九十餘人。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並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嶽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鑒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准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葯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採取南島路和南路時,還不掌握季候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僅出發前禱告神佛,航行中還祈禱佛教的觀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羅神。受命為遣唐使雖是榮譽,也有人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採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後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後,經過五十五年才考慮派遣,最後終於停止。這固然與日本吸取唐文化趨於飽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關,同時,也由於負擔沉重和航行艱險。9世紀以後,往來中日之間的唐朝和新羅商船大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風規律,一般七月間乘西南風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東北風返回。這些商船航程需時較短,遇難可能較少,往來的間隔也較短。因此出現不少短期勾留的還學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紀中葉曾三次來往中日之間。遣唐使雖然停止,並沒有妨礙中日文化繼續交流。

㈤ 閱讀唐招提寺我們能獲取哪些有關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

摘要 您好,唐招提寺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

㈥ 你能列舉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他例子嗎

宋元時徑山寺名聲響亮,慕名而來的日本僧侶眾多,求法取經開創了徑山與日本交往的先河,在悠久的歷史交往中,將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包括政治哲學 書法 茶文化等,對日本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臨濟宗是中國禪宗的分支,楊岐派是其分派之一,來往的日本僧侶將它傳到日本,並迅猛發展,這不僅改造了日本佛教的頹廢局面,更促進了宗教的振興和發展。 在徑山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中國僧人也多次東渡日本,不僅帶去了佛學文化,還傳播了先進的哲學政治,那麼這些文化對日本有哪些顯著的影響呢? 中國的文學推動了日本「國風文化」的發展,隨之興起的「五山文學」成為日本新文化運動的起點。在學習中國文學的同時也掀起了學寫中國書法的風氣。 日本茶道是一朵精神文明的絢麗之花,大受世人的贊美,那麼日本茶道與中國的茶文化有什麼淵源呢? 中日文化交流內容豐富,飲食文化的傳入豐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尤其是醬油 豆瓣醬的傳入對他們的生活影響深遠。 聽完了中日文化交流之後,下期錢塘故事將播出俞清源老師的禪茶文化。

㈦ 唐朝時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1、語言文字方面

唐朝的經濟繁盛,人民總體生存問題得以解決,便興盛了眾多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打馬毬、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流行起來,亦先後傳入日本。另外日本的柔道,發源於一種唐朝搏擊術「唐手」,日本的劍道——日本的武士刀的形狀是「唐刀」(唐刀,細長,長柄,雙手執握砍殺)發展而來。

我國的茶葉於奈良時期傳入日本, 當時只供葯用, 到磋峨天皇時期, 日本寺院和宮廷中已吃茶之風興起。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日本人學習改進唐朝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到目前,茶道在日本都是一門經典傳統。唐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喜愛,經改進為「和服」。唐代的菜式也傳入日本,是日本宮廷的鍾愛之選。端午節、重陽節等節令也在由唐朝傳傳入日本。

(7)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擴展閱讀:

鑒真東渡,是指僧人鑒真前往東瀛傳授佛教。鑒真曾六次前往東瀛,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並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

鑒真原姓淳於,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於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後便成為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的,有懂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於日本。鑒真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

㈧ 中日文化交流例子

1、岡千仞訪華

岡千仞於1884年5月29日從橫濱乘船出發,6月6日到上海,會晤老友王韜及其他上海名流。然後暢游蘇杭,飽覽風景名勝,拜訪俞樾等江浙名士,訪問朱舜水後裔。岡千仞訪華期間,廣泛進行日中文化交流活動,會見了許多中國官員和文人學者,僅在其《觀光紀游》中提到姓名的就有近200人之多。

除了好友王韜等人外,還見過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等達官貴人,俞樾、李慈銘、汪士鐸等名流學者。交往時大多用筆談問答應酬,有時亦由陪同的王惕齋口譯。交流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各個方面。

2、雪舟畫聖——明代中日繪畫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與明朝通商貿易而致富的大名(諸侯)大內氏的邀請,前往他的領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國(今山口縣)。雪舟希望有機會從這里到中國去,直接向明朝的畫家們學習,同時在這里也能看到更多從中國傳來的水墨畫。他在周防創辦了畫室雲谷軒,從事繪畫創作,聲名逐漸傳揚四方。

1467年3月,遣明船到達中國浙江的明州(今寧波)。雪舟登陸後,先到明州東部的天童山景德禪寺參拜。雪舟在天童山深受僧眾的敬重,獲得了「天童山禪班第一座」的榮譽稱號。因此後來他的畫上常常落款「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筆」。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達北京。他除了參加遣明使團的一些禮儀性活動外,主要是訪師會友,學禪作畫。他曾向明朝著名畫家李在和張有聲學習中國水墨畫的著色、潑墨、暈染技法。

雪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於當時中國的畫壇,他一面參悟佛法,一面深入探究水墨畫的精義。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和雄偉壯觀的中國山水,深刻地影響了雪舟的哲學觀和自然觀。

3、榮西——傳播飲茶之風的日本禪師

榮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國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來向榮西問禪。榮西請他喝茶,還贈給他茶種。高辨於是就在栂尾山種植茶樹,出產珍貴的本茶,成為日本著名的產茶地,而後世有名的產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種大多是從栂尾移植過來的。

1191年榮西第二次入宋回國時,因風在長崎縣平戶島登陸,又將茶種播在該地富春園。次年,榮西將他所著《吃茶養生記》一書獻給幕府,這是日本第一部茶書。因此飲茶風氣先是在禪僧中盛行,然後才普及到世俗社會中去。隨著茶樹栽培的普及,飲茶成為日本廣大民眾的習俗。

4、鑒真和尚——東渡傳經的唐代高僧

開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延請鑒真去日傳戒,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鑒真決意東渡。

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

返途時突發眼疾,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

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從揚州(今瓜洲鎮入江口處)出發,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實現了東渡宏願。此後鑒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動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5、羅森及其《日本日記》——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羅森1853年首次赴日期間,他感到與日本人打交道、訂協議都離不開漢文。因此1854年培理艦隊再次出發去日本時,便邀請友人羅森充任艦隊的漢文翻譯,羅森接受邀請同赴日本。

羅森在日本期間進行了許多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他廣泛結交日本各界人士,除官員外還與文人、學者、僧人接觸,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動與羅森交往、筆談,並向他打聽中國的情況,表達「崇仰中國文物之邦之意」。

他發現日本人士「酷愛中國文字詩詞」,很多人與他唱和漢詩,互贈書畫,更多的人則請他題字、寫扇面。據其日記所載,他在橫濱一個月內,為日本人寫了500餘幅扇面,而在下田,一月之間「所寫其扇不下千餘柄矣」。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函館市松前城資料館里,還藏有當年羅森題詩贈給松前藩家老勘解由的大扇面。

羅森也向日本書法家請教。他聽說下田的文人雲松窩擅長口筆書(即用嘴銜筆寫字),也請他寫了十幾張草書,頗有「龍飛鳳舞之勢」。這是近代最早的中日書法交流。

㈨ 中日間到底有什麼文化關系我要詳細的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風俗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稻作文化傳入日本,唐朝時期儒學

傳入日本,宋元時期飲茶習俗通過榮西之手傳入日本,無論是物質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國家制

度方面,中國都在全面的影響著日本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中日兩國風俗文化的相互

關系異常緊密。到近代,日本的發展快於中國,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豐富漢語言,中日兩國

風俗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無不體現兩者關系的緊密程度。本文通過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國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來論述中日兩

國風俗文化的相互關系。日本在中國的影響下風俗文化、社會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中國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的時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響,通過日本間接的同西方先進文明接軌。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間風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遠流長。從隋朝時期的遣隋使,到宋朝時

期的入宋僧,從漢語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裝以及交通工具,無處不存在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影

響。關於中日風俗文化交流的單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綜合進行論述的研究較少。本文將

在先輩們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漢字語言的交流、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國

元素、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四個方面對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關系展開論述。

1.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漢字為中心

在中日長期的歷史交往中,漢字稱為兩個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符號和象徵。在鴉片戰爭

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是文化的輸出者,漢字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而近代之後,卻出現了另一個傾向,日本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回饋中國漢字。

1.1 中國對日本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前,中日兩國的交往中,中國長期居於文化輸出國的地位。從秦漢時期開始,漢

文化就開始慢慢的向日本滲透。進入唐代之後,更是以強大的聲勢影響著日本。中國的政治

法令、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以及娛樂游戲個個方面,都成為日本人的學習對象。

比如,儒家的《孝經》,在日本就廣為流傳。文武天皇時期,《孝經》傳入日本,並成為科舉考試必考科目。日本孝經的版本,數量之多,品類之全,堪稱世界之最。

漢書在日本的流傳必然影響到對漢字的學習。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學習,要遵從日本學制的規

定,不遺餘力地學習使用漢字。比如,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就是學識豐富的漢學家。漢

字不僅是日本人學習漢文化的工具,而且還促進了日本文字的產生,奠定了平、片假名產生

的文字基礎。據文獻記載,日本原本是沒有文字的,漢字傳入日本以後經過種種摸索,終於

創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由漢字的草書演變而來)、片假名(由漢字楷書的偏旁

部首演變而來),兩者讀音相同只是書寫不同。另外,假名也是標語漢字之上的讀音,又相

當於漢語中的拼音。他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意思,也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章書寫方式

---漢字假名混寫體。

總的來說,近代以前,中國的漢文化以漢字為媒體,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促

進作用。這後面的背景就是漢文化的優勢低溫,而語言文字的影響不過是優勢文化影響的一

個表現而已。

2.2 日本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清朝戰敗,中國和日本的交流中角色也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尋

求日本富強的經驗,模仿日本變法維新成為了一種社會思潮桌布蔓延開來。最典型的就是康

有為,其變法的核心由「托古改制」轉變為「仿日維新」。

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關系發生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漢字開始迴流到中國,開始回饋漢語。明

治時代,日本人為了加快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大量翻譯西方的科學技術文獻。原

有漢字已經不能滿足日本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日本人開始大量創造新的漢語詞彙。

如服務、方針、申請、想像等詞彙是對漢字的從新組合,立場、手續、取消等是意譯西方的

概念。這些用法和詞彙在日本廣泛應用之後,隨著大批中國青年奔赴日本求學和中日之間的

文化交流,中國人將其引入漢語,極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

幾乎現代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中國人都大規模採用了日本人用漢字創造的新詞彙。

現在我們常用的一些基本術語、詞彙,大都是來自日語。如服務、組織、革命、紀律、方針

哲學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2 宋元時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中日之間雖然基本上沒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間貿易和僧侶往來卻十分活躍,兩

國也通過這些途徑進行官方聯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

當著重要的角色。比如,無准師范、榮西、成尋等。

2.1 醫學的發展

宋代中日兩國的醫學、陶瓷、建築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兩國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984年,

日本著名醫生丹波康賴以中國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主要參考資料,編成《醫心方》30

卷,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取捨摘錄了隋唐名醫書中關於內、外、婦產、小兒、針灸、眼等

科的學說,成為當時日本醫學發展重要成果的重要總結。

2.2 陶瓷業和建築業

日本的陶瓷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享有很高聲譽的「瀨戶燒」是由日本著名陶工加藤藤四郎發

展起來的。他於1223年來中國學習燒制陶瓷的技術,逗留五年,1228年回到日本在山田郡

的瀨戶村(今愛知縣瀨戶市)試燒,成功後在瀨戶大量燒制。宋代傳入日本的建築式樣有兩

種,一種叫天竺式,一種叫唐式。

2.3 飲茶習俗

日本的「茶祖」榮西。榮西是日本臨濟禪宗的創始人。出生於日本現岡山縣的一個神官家庭,

自由學習佛法,造詣深厚。中國茶葉在8世紀傳入日本以後,日本完全依賴中國輸入,但飲

茶風俗只限於宮廷貴族等階層,很難普及到民間。9實際後,隨著停派遣唐使,從中國進口

茶葉劇減,飲茶之習俗逐漸衰亡。宋朝時期隨著榮西深入學習中國佛教,多次渡海入宋,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培植並廣為傳播。使中國的茶種及茶得栽培飲用方法在日本得到推廣。隨

著茶樹栽培的普及,飲茶也開始成為日本廣大民眾的習俗。榮西把他所著的《吃茶養生記》

獻給當權者,更加快了茶的推廣。書中介紹了茶的功能、種類、茶具,以及採茶、制茶、點

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礎,榮西被尊為日本茶祖。

2.4 入宋僧

宋元時期,中日僧侶往來絡繹不絕,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禪僧的往來成為了

當時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介。這一時期,中日兩國沒有官方的正式外交關系,政府之間沒有

使節往來,兩國的聯系除了宋商以外,就是佛教僧侶。日本入宋僧侶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裔然、成尋等人。

裔然是宋朝時期從日本到中國的第一個文化僧侶,他雖沒有帶來官方文件,不是正式使者,

但他第一個把有關日本國的情況相當正確而具體的介紹給中國,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

了解,溝通了中斷已久的中日關系,實際上起到了使者的作用。

3 和服中的中國元素

根據史書《三國志》的描述,日本彌生時期的男性用長布將身體裹起來,這種形式的衣服成

為「袈裟」,女性在布得中央剪一個能夠讓頭露出來的孔,將布披在身上,還沒有真正意義

上的服飾。公元6世紀,開始出現「服色制度」,頭冠統一規定為黑色,門襟採用左衽,領

尖至腰間,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蓋以上。這就是初步的和服。

公元8世紀,中國正值盛唐時期(日本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唐裝傳入日

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天皇宣布,全國不論男女老少穿衣服都要以唐朝

的模式進行。當時和服的名稱叫「唐草」、「唐花」、「唐錦」等。日本人穿衣習慣由原來的左

衽變為右衽,也是在這個時代開始的。

日本的平安時代、鐮倉時代是日本服裝走向獨立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894年日本撤回遣唐

使,中日政府上斷絕了往來。和服的發展有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色,開始建立區別於中國服

飾的獨特風格。尤其是染色技術的發展,使當時的和服色彩有了多樣化的發展,但和服的樣

式卻朝著簡單化的方向發展。元朝時期,中國得到統一,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

便於戰爭,服裝又回復樸素,寬袖變回窄袖。

從面料選用到製造工藝上不斷受到中國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紡織技術發達,至今絲綢忍讓是

中國江浙地區的代表性產物。日本最初的和服面料以絲綢、麻為主,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其

面料更加豐富。和服的刺綉工藝和圖案,也隨著唐代中國文化的輸出,中國吳越地區(現在

的杭州、蘇州、無錫一帶)的刺綉傳到了日本,吳服稱為日本當時上流社會的正式服裝,至

今日本仍將帶有刺綉的和服稱為「吳服」。日本刺綉中的各種圖形大都來源於具體生活中的

各種道具。題材非常豐富,大都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4 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

中日兩國風俗文化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是中日兩國風俗文化交流的過程。從繩紋時期大陸與日

本列島的原始居民可以自由往來到894年停派遣使團,在這1000多年的古代中日交往中,

日本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吸收中國文化並加以選擇、甄別和融合,最終形成了日本特

色的民族文化。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大致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

方面。

4.1 物質文化的吸收

日本原本沒有稻種等農作物,其主要食物來源是禽、獸以及魚、貝類。睡到的傳入改變了日

本的飲食結構,也改變了整個日本社會的發展。將日本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即進入文明

社會的「農耕文化」。隨著睡到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場所由以前的山地、森林、海濱地帶移

到濕潤的低窪地帶。並且,水稻的種植及農作物產量的增多,使彌生人定居下來,形成了村

落。其次,隨著水稻的廣泛種植及栽培技術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男子的社會低溫越來越凸顯,婦女主導地位開始動搖。日本逐步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

物質文化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金屬器的傳入。日本在進入農耕時代的同時也步入了金屬文化

時代。水稻及金屬的傳入給日本帶來了農耕文明和金屬文明,加速日本由原始落後的漁獵社

會向先進的階級社會轉變的進程。這次物質文化的大量吸收從整體上改變著日本社會。

4.2 精神文化的吸收

在漢文字傳入日本的同時,儒學也隨之傳到日本。在日本的發展史上,日本儒學隨著中國儒

學的發展自身需要而不斷發展。日本學者說,「日本儒學史可以看做是帶有相應變形而壓縮

地重復了中國的儒學史」。

儒學自傳入日本,其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有起有伏。但儒學作為古代較為先進的文化思想

在日本的傳播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影響領域是非常廣泛的。政治方面,為統治者加強

思想統治和維護政局起到了積極作用。教育方面,成為了私塾傳授的主要思想。在道德和風

俗方面,將「孝」的思想移植於日本道德觀念中。

4.3 制度文化的吸收

隋唐時期是日本大幅度、全方位吸收中國文化的時期。除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之外,日本還如

飢似渴地效仿中國的制度文明,進行改革以求日本社會的穩定進步,增強國力。古代日本全

面吸收中國政治制度文化的歷史事實中以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兩次制度革新最為明顯,這

兩次改革將日本推向了封建文明社會。

結束

中日兩國交流源遠流長,封建時期,中國的強大和興盛引來了日本的學習和效仿,大量的吸

收中國文化建立起了本民族獨特的風俗文化。但同中國的關系並沒有消失,處處留有中國古

代文明的印記。語言、服飾、思想等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本文主要論述了日本對

中國風俗文化的吸收以及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從中日語言的交流、宋元時期中日文化

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國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對中國風俗文化的吸收進行了論述。使中日風俗文

化的相互關系更加明朗。可能還有論述不到的地方,但今後將繼續收集資料,繼續中日風俗

文化相互關系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