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將中西方文化差異以海報形式展現
一、文化的差異性與同一性
文化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文化的形態繁復多變,各民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並且隨著內外因的作用不斷產生變化,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文化形態入手,把握各民族、各時代文化間的聯系點和共同性。文化是共享的,是某個特定群體成員共享的理想、價值以及行為准則。然而文化也是可以習得的,人們與文化一起成長,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也可以形成交集。我們總是強調現在處於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各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伴隨著這一轉變也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文化的交流最終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是,盡管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別,大部分中國人不懂得基督教的教義,這並不妨礙我們以聖誕節的名義過一次節日;盡管西方人很可能不太清楚公歷與農歷的區別,這也不影響他們與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一起,享受春節的喜慶氣氛。
二、海報設計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性與同一性
海報也叫做「招貼」、「宣傳畫」,英文名為「poster」,意指張貼於紙板、牆、大木板或車輛上的印刷廣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廣告,它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廣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也有人根據poster的詞根結構及掌故來剖釋招貼的詞義,認為poster是從「post」轉用而來,「post」詞義為柱子,故poster是指所有張貼於柱子上的告示。沒有一本中文詞典對「海報」一詞作過專門解釋,但據傳說我國清朝時期有洋人以海船載洋貨於我國沿海碼頭停泊,並將poster張貼於碼頭沿街各醒目處,以促銷其船貨,沿海市民稱這種poster為海報。依此而發展,以後凡是類似海報目的及其他有傳遞消息作用的張貼物都稱之為「海報」。
(一)海報中的文化同一現象
文化的傳遞是以符號為基礎的,比如語言文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符號,藉助語言文字,文化得以代代傳遞,也能夠傳播到更廣闊的范圍中去。符號按照感官不同可分為聽覺符號、視覺符號與觸覺符號,語言屬於聽覺符號,而文字則屬於視覺符號,圖形圖像也是重要的視覺符號。海報具有畫面大、宣傳內容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以及遠距離視覺效果強烈等特點,是極好的文化傳播載體,也是平面設計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內容豐富、主題表達明確、傳播途徑多樣、展示簡便、對於環境道具並沒有過多限制,所以廣為流傳。我們熟知的許多國際平面設計師都在這一領域都有突出的代表作品。眾多國際性的平面設計比賽也是通過這一表現形式來進行的。連續舉辦了七屆的國際大學生反對皮草海報設計大賽,要求參賽者需要用原創海報作品引導消費者思考皮草服裝的道德問題。欣賞最終獲獎的優秀設計作品時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國家的海報作品中往往會運用到相似的構想或者相似的圖形元素,也就是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環境的大學生們,在立意和素材的選取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例如,2007年的第五屆比賽,大賽主題為:「FashionVictims」時尚的犧牲品。中國賽區獲獎作品中有三件出現了衣架這一元素,美國和加拿大的獲獎作品中各有一件是以衣架為創意元素的。這一現象說明,在設計之初,中外學生選擇海報創作元素時,都不約而同地從時尚聯想到了衣架,並採用了或實物拍攝或手繪勾勒或異圖形構成等表現形式運用在自己的海報設計作品中。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歷史進程中,各國人民間政治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作為一名設計師,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廣泛范圍地傳播,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會採用大部分人可以接受並理解的圖形元素。第二屆「東+西」大學生國際海報雙年展中的金獎作品是一幅名為「暖」的反戰海報,背景中央寫著戰爭的英文單詞「war」,旁邊是一顆破碎的心,看起來猶如一對小小的翅膀,翅膀上頂著一個光環,如同血色天使一般。畫面下方有一排主題語:請不要讓這對翅膀飛走。整幅畫面色彩斑駁,讓人聯想到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而在這一片蕭索之中,這顆小小的紅心溫暖了觀者的心靈,讓人在沉重之中悟出些別樣的味道。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卻是國際通用語言;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篤信基督教,但是大多能夠識別天使的典型特徵。因此,這幅作品能被國內外大部分觀者解讀。由此可見,盡管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教育背景下成長,國際間的交流卻日益密切,如今東西方的年青一代在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甚至思維方式上有著逐漸趨同的態勢。這既是設計師們的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採用國際通用的視覺元素創作作品可以提高作品傳播的廣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數觀者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僅僅利用文化同一性設計海報,難免存在太多創意「撞車」的風險。因此,兩者間「度」的把握相當重要。
(二)海報中包含的文化差異使其各具特色
縱觀海報設計發展歷程,國際知名平面設計師們的海報作品大多含有和本國背景文化相關的、獨特而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視覺語言,並逐漸將其發展轉化為強烈的個人風格,讓觀者一看到海報畫面就能夠明白是設計者是誰。老一輩日本著名設計師田中一光為日本傳統戲劇———能劇所創作的一系列海報流傳甚廣。能劇是日本民族戲劇的第一個劇種,它是由從寺院神社節目助興表演中脫胎出來的「猿樂能」演變而來,在日本戲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能劇出場人物較少,以劇情的表演為中心,是一種象徵劇。扮演劇中人物的演員都戴假面具,這是能劇區別於其它戲劇的一個重要特徵,能劇就是從選擇面具開始的。田中一光的能劇海報大部分都採用了面具作為主體圖形,在表現手法上,他用大面積的幾何色塊將原本復雜具象的面具與頭飾進行歸納,概括其主要特徵,並採用高純度補色,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除了利用幾何色塊塑造能劇面具來創作海報之外,還有一部分能劇海報則是將文字甚至筆畫作為主要創作元素。這些文字往往是戲劇中某章回的內容,通過陣列的方式排布在畫面上;或者是將劇名的筆畫在不影響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拆分,分布在畫面中;有時還會用相應的色彩區分不同的劇目。
田中一光在海報設計中採用了大量日本傳統形象和民族元素,而這些元素卻是通過相對較為現代的幾何形態表現出來;海報中補色的應用營造了一個五彩斑斕的華麗能劇世界,又通過巧妙地劃分與間隔體現了層次地交疊,使得海報畫面形成了類似西方透視效果的空間感。這是傳統與現代、文化差異與同一性的極好體現。也許有人會說,現如今距離田中一光的全盛時期已經相隔甚遠,而能劇本身就是較為傳統的文化領域,難免在海報中會出現一些獨有的民族文化符號。那麼,新銳伊朗設計師Me-hdiSaeedi則是另外一個鮮活的例子。MehdiSaeedi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波斯文字和傳統人物形象等民族元素。比如他為三位伊朗女性藝術家油畫展所作的海報《三種伊朗人的面貌》,利用波斯文的大小以及書寫角度的變化組成三張相互聯系的女性側臉,完美契合了主題。他認為,波斯文與拉丁文字在結構上非常不同,拉丁文字處於兩條平行線之間,方塊字的結構更容易處理好平衡的問題。而波斯文字則比較機動,字母的組合更為隨意,設計師們可以用更加創新的方式進行設計,圖形化效果較拉丁文字更為明顯。他另一幅海報作品《伊朗印象》是為伊朗攝影師作品展而作的:畫面主體圖形是一名纏頭的伊朗傳統男子的形象,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作為一名曾留學英、法兩地的設計師,MehdiSaeedi明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波斯文的識別性有限,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會出現以英文標注的主題,並與原有的波斯文字有機結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努力將這兩種文字的特點結合起來」。MehdiSaeedi通過他成功的海報設計作品告訴我們,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往往能夠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所產生的「化學效應」
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設計的海報設計作品,有許多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文化元素,而這種中國味兒,又通過簡潔易懂的現代設計手法表現出來。他本人對此謙虛地回應:「基本上我的東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我弄得這么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好讓中國人和老外都覺得有味道。但並不代表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問我一句,我未必可給你一個更深入的答案。」而採用這樣不同文化融匯的設計理念來完成作品就是希望通過國際性活動「表達中國文化與品位,通過這種展現,將中國人的尊嚴在國際舞台上拿回來」。觀其1990年在東京舉辦的「EastMeetsWest(東方匯合西方)」個展海報設計,畫面主體為一個書寫於沙地上的篆體「東」字,細看可以發現,這個充滿傳統味道的東方文字筆畫結構卻被拆分為四個英文字母「EAST」,這正是英文中「東方」的意思。如果換一個角度,將海報倒置,文字筆畫則又組成了「WEST」,變成「西方」的意思。他將英文單詞中的「東方」與「西方」巧妙融合在同一個古老的中國文字中,既將此次個展「EastMeetsWest(東方匯合西方)」的主題涵蓋在內,又體現了東西方的交融匯聚。畫面整體為暖黃色調,砂礫中的字體刻畫體現了古老東方文化歷史的神秘與滄桑。
陳幼堅為「香港東西」之香港設計師七人展所設計的海報,也同樣充滿了不同文化碰撞而產生的靈感火花。淺色的畫面中心位置放著一杯熱茶,那是一隻由寥寥幾筆毛筆筆觸勾勒出的典型中式瓷製茶杯,杯中卻泡著袋泡紅茶。紅黃兩色組成的標簽讓人聯想到有著「世界紅茶之王」美名的英國經典品牌———「立頓」,只不過標簽上的文字已經替換為此次展覽的主題內容。杯中的茶水冒著熱氣,這升騰的氣體由彩色線條組成,似乎意味著在東西方文化共同熏陶滲透下成長起來的香港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必將通過此次展覽的呈現,在設計界大放異彩。海報色彩素凈,畫面主體突出,簡潔而不簡單,蘊含內容豐富而雋永。糅合東方文化傳統和西方設計美學並不只是香港設計師的「專利」,大陸設計師們同樣有感於東西合璧的獨特設計韻味,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海報設計作品。深圳平面設計師劉永清設計的一組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海報設計中,他巧妙地將中西方文字融合在了一起。畫面中「百花齊放」與傳統花卉圖形結合,「百家爭鳴」四個字與孔子像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這八個字的字面含義。兩幅海報乍一看平平無奇,仔細回味時則發現主題文字另有乾坤———漢字的筆畫是由英文字母組成的,不同英文字體也使得中文字體呈現出類似宋體和黑體般不一樣的字體效果。東西方文字通過設計師的處理,巧妙結合在一起,在畫面中表現出出人意料的和諧視覺效果。
三、結語
文化是一個寬泛而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又難以將其精準定義。在海報設計這一領域,設計師們將其濃縮為視覺元素集中體現在畫面中,在設計創意與設計表現時既要考慮到最廣泛范圍內受眾的接受程度,又要保證作品的獨有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色,適度把握文化差異性與同一性之間的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國設計作品致力於走向國際化的同時又保有中國特色所需要長期研究課題之一。
⑵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向西方展示什麼樣的中國文化
介紹中國文化,當然要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要介紹各種文化遺產。但同時,更要展示在這些文化遺產後面的東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價值。
例如,從楊柳青年畫的歡樂喜慶,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平安、富足生活的強烈願望;從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國人無論是在太平歲月,還是在苦難歲月,都能保持樂觀、從容的氣度;從江南園林可以看到中國人優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
這樣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有活的靈魂,才有深的認識,才能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並釋放出無窮的意味。
⑶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向西方展示什麼樣的中國文化
1、音樂文化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出來的。十大古曲、各種傳統樂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龐大的體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從西周開始民間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2、飲食文化
智慧的中國人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3)如何展示中外的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
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⑷ 中國近現代中外文化是怎樣體現的呢
鴉片戰爭(1840)至1949年,中國國際地位淪落,與外國的交往也不如過去之自由、平等而廣泛。但由於振興中國的需要,近百年來,中國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化交流不論主動或被動,仍然頗為密切、廣泛而深入,超過以往各個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曾有學習日本的高潮。康有為變法,即以日本為藍本。1905年廢科舉後,全國各地設立學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習,而赴日留學的青年更不計其數。他們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馬克思主義最早就是通過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人物,幾乎都在日本受過教育,回國後在各領域發生很大影響。19世紀中國設立了同文館教授外文,翻譯西書。以後嚴復和林紓(1852~1924)所譯西方社會科學與文學名著風靡一時。西方基督教教士來華,布教之外也傳播西方文化。19世紀時,中國已有少數留學生派往美國,但赴歐美國家留學的高潮,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留學生學習內容,比以前赴日所學遠為廣泛,政治、經濟、法律和理工、農醫之外,不少人去學文學、哲學、歷史、教育以及繪畫、雕刻、戲劇、音樂等等,從歐美各國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各類學校,文化交流滲透社會的許多方面。五四運動提出「民主「科學」後,歐風美雨鋪天蓋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若以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百年前鴉片戰爭前後相比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一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主要是歐美,先是通過日本,以後則直接)文化交流的結果。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對中國的觀感雖有變化,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則逐漸深入,對中國藝術的愛好不減當年。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佔主導的,卻始終是中國接受西方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
⑸ 文化傳統與創新分析我們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我們每個人都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1、以平等、客觀的態度對待各國文化,尊重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不通風俗習慣.
2、吸收各國優秀文化同時積極宣傳我國優秀文化.
3、在對外交流中應做到不卑不亢.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⑹ 你認為中國如何才能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藝術
A 中國的文化實力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標志,而當代中國的藝術又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表情,藝術是社會狀態的寒暑表,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綜合體現,是幫助國際社會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的最佳載體。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推動當代中國藝術,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的藝術成果走向世界。
近年來,中國藝術由「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向了廣闊的國際舞台,然而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國際交流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隱患:
首先,我們「走出去」的藝術文化產品偏重於傳統文化,對當代藝術的傳播力度、廣度、深度則遠遠不夠。國外民眾常常通過三星堆、兵馬俑以及中國古代經卷、書法來了解中國,而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卻嚴重匱乏或者偏頗、誤解。那些在西方當代主義意識下產生的扭曲領導形象、醜化中國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陳展於外國藝術殿堂。恰恰相反,不少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只能在一般畫廊展示,文化的尊嚴被嚴重損傷。
其次,我們始終處於「被選擇」的狀態,大規模的藝術生產與消費並沒有確立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藝術話語權,當今的國際藝術規則與標准仍是西方的一統天下。中國藝術品獲得西方關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然而其中也充滿著「被看」的危險。倘若我們不能確立中國立場,僅僅因襲臨摹西方的前衛藝術,那麼就會與中國文化內部深厚的傳統底蘊發生斷裂。
再次,目前中國很多當代藝術品在國際市場的走勢並不完全取決於作品本身的質量,同時還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驅使。藝術家往往被誤導,似乎只要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揚名世界。藝術家對國際資源的信息了解不夠全面,只能以個人名義與海外畫廊或其他藝術機構合作,推向市場的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因為以上的種種不足,導致當代中國藝術被過分政治波普化,「文革」意識或「文革」產生的作品被視為主流,或者是將中國傳統的元素轉化為其有商業價值的標志而泛化、產業化。導致簡單、平庸。甚至某些畸形表現、格調低下、嘩眾取寵的藝術人士得到熱捧,使得世界一再「誤讀」中國。
B 從上述所看,建構價值標准體系是中國藝術品走向國際的過程中十分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堅持多元、開放、創作自由的前提下,要增強對文化藝術品主動輸出的甄選標准,形成健康發展和諧生成的中國當代藝術評定機制。在甄選中應當把握三個原則,即健康高尚的思想、普世的情感和高水準的藝術性。有步驟地將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價值觀、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中國優秀藝術作品推向國際舞台,培養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逐步拓展中國藝術品的國際市場。
要加強官方機構、正規藝術品經營機構和主流媒體的互動,形成良好的藝術品輸出機制。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是隸屬於文化部的兩大藝術機構,那裡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文藝理論專家,應當充分發揮他們在當代中國藝術國際交流中的引領作用。
要讓中國藝術家了解世界。要組織海外考察,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系統性研究。同時培養孕育一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與西方接軌的藝術經紀機構,從而形成一個更具活力與競爭力的藝術體系,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建構全球話語權的過程中得到最為有力的支撐。
要發現並培育品牌級的藝術大家。一個國家的文化復興離不開藝術巨匠,只有在國際舞台上對一流的藝術家進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地樹立起國家的文化形象。西班牙政府曾以重金聘請畢加索為紀念西班牙內戰創作繪畫,由此催生了享譽世界的名作《格爾尼卡》;英國政府曾委託亨利·摩爾擔任「戰時官方藝術家」,亨利·摩爾利用這一機會創作了著名的《防空洞素描》,歷史性地記錄了倫敦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堅忍不拔;日本政府於1937年購買並收藏了東山魁夷的畫作《殘照》,才使得他的藝術為社會承認,從此大放異彩;美國政府在匹茲堡為安迪·沃霍爾建了專門的博物館,推動了波普藝術在全世界的傳播。總之,一位國際藝術大師的產生離不開其祖國所給予的支持和推助,而當藝術家蜚聲國際的時候又可以為他的祖國創造無盡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要讓世界深刻地理解中國藝術,向海外有計劃地翻譯經典作品。這是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它不僅有助於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播,還將對推進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與翻譯引進西方藝術理論著作及藝術家作品的繁榮局面相比,向海外系統翻譯和推介當代中國藝術理論著作及藝術家代表作品的工作無論在規模還是質量上都顯得頗有差距。缺乏組織性,沒有一個機構來統籌管理對當代中國藝術理論著作及藝術家代表作品的翻譯推介工作;缺乏系統性,對外翻譯工作沒有長遠綜合的規劃,對於哪些著作可以作為中國藝術理論的經典,哪些藝術作品可以代表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缺乏相對統一標准,更沒有清晰的名錄;缺乏專業知識,致使高質量的譯本猶如鳳毛麟角,無法產生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一個新崛起的經濟大國,中國要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挑戰。在與世界的博弈與合作的過程中,當代藝術作為多重文化沖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獨特的身份促進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認識、溝通和協調。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們正面臨一次重大的變革,一個文化發現及其藝術價值重構的重要時機。我們應當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富有策略地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走向未來。
C 日益強大起來的中國已經不能滿足於文化藝術在世界上的簡單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就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所追求的目標。
我從事藝術創作、教學、研究30年,在夢與現實間穿越。其夢在於通過塑造中國歷史傑出人物展示中國精神,建立時代豐碑,化深厚的傳統為今天藝術創造的資源,融入人類文化的洪流,在國際社會傳播與弘揚中華文化。
近20年來,我在兩岸三地舉辦藝術展,繼而在日本、韓國、美國、法國、英國、聯合國總部、義大利巡迴做展。以《老子》《孔子》為象徵的文化人系列雕塑、以《睡童》《母與子》為代表的表現人類普世情懷的作品、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群雕》表現祈求世界和平的作品,獲得了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國際人士的贊譽。潘基文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更表現了全人類的靈魂。」且以工整的顏體親筆書寫「上善若水」以贈。這進一步證明通過中國文化人系列塑像的藝術,獲得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巡展到了世界雕塑之都羅馬,《孔子》《老子》《李白》等雕塑第一次在義大利國家博物館與米開朗基羅、曼祖的作品對話,其中組雕《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經義大利文化部批准,永久收藏並陳列於義大利國家博物館·威尼斯宮,這幢具有570年歷史的宮殿見證了義大利人民對中國文化的深情。
2012年12月,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到法國盧浮宮展覽,在國際美術展中獲得了唯一雕塑金獎。該作品選擇了類似於文化之鼎的造型,內部刻滿《道德經》,以其深邃的慈容向世界敘述中國的和諧思想……
同時,韓國建立了「吳為山雕塑公園」,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收藏並陳列我的《孔子像》,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巴黎大學,義大利國家博物館等藝術殿堂收藏並陳列了我的中國傑出人物系列雕像……他們分布於世界。
在以作品本身傳遞中國文化的同時,我還在世界多所大學的演講中傳播中國文化。2011年參加了中美第二屆文化高層論壇,在加州伯克利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演講,闡述中國文化的基因,闡述中國文化是祖國母體內最純凈、最甘甜的乳汁。我在母親的懷抱里夢想,在吮吸母乳時生長,以德的風尚和體、智的勞作實現夢想。
⑺ 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傳承中華文化
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崇尚「和而不同」,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積極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增進理解,相互借鑒、融合.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
③繼承、弘揚「以和為貴」的優秀文化傳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對外待之以禮、睦近交遠.
④堅持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兼收並蓄,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懷,接受有益的外來文化~
⑻ 如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1)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我們每個人都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⑼ 如何進行文化交流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三大方式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每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同,並且政策也會不同,存在差異當然是很正常的,要尊重其它國家的文化。
②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能夠以正面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化的長處,取其長處而學之。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我們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讓中外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對於中外民族的共同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可以按照以上的方式來進行,相信可以為文化交流起到正面的影響作用,將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都發揮出來。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更好的貢獻自己
首先,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崇尚金錢的思想日益加重,誠信危機,是非難辯,傳統道德底線被無情的突破,貪污腐化案件時有發生。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好,群眾評價高;但是個別地區基層組織渙散,公信度低,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當然,黨員隊伍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主流還是好的,我們必須予以肯定。
其次,作為一名黨員,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更是黨組織中的普通一員,要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要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提倡「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正確的政績觀,真心真意為人民服務。
第三,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拼搏不息的奮斗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未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黨和國家的政策,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實際行動去改造世界。
第四,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盲目崇尚拜金主義,要明確自己人生的意義在於為國家、為人民更多的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過分追求榮華富貴,迷失自己的本心。
第五,要有責任意識。不管是在家庭、在單位、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家庭中,孝敬父母,贍養妻兒;工作中,安分守己,盡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⑽ 如何在外國向外國同學簡短的展示、介紹中國,文化藝術等等各方面都可以。
感覺你是很想和他們交流,建立友誼是么?
其實放鬆一點啦,又不是搞學術研究,真誠友善的和他們隨便聊聊你眼中的中國就好啦-比如,可以和他們說說中國的:
1. 幅員遼闊啦
江河湖海,高山峻嶺,氣候變遷,哈爾濱穿羽絨服,海南卻穿裙子
2. 地大物博啦
很多地產的小玩意他們也許都不知道,濰坊的風箏,東北的爬犁,廣州的早點,北京的糖葫蘆,新疆的哈密瓜;
3. 歷史文化啦
秦皇漢武,從司南到鄭和,從結繩記事到四庫全書……
你可以找個中國片子和他們一起看看呀,《中國風光》《中國節日》《舌尖上的中國》等,都挺好呀,一邊觀賞還可以和他們互動,輕松又偷決啦
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