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發展具有哪些優勢與不足

文化發展具有哪些優勢與不足

發布時間:2022-11-15 06:41:45

① 目前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次全會進一步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第一次將文化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以推動,為我們制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宏偉目標。
1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文化產業相對於一般產業所獨有的特點和優勢,使其成為最符合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產業之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具有很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屬於高附加值、高回報產業,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費者認可,就能在經濟收益上產生疊加效應,實現一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前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日益加深,普通的物質產品融入特色的文化元素,其內在價值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出現一個重大變化,即商品的文化價值、符號價值逐漸超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成為主導價值,人們購買一件商品不僅要得到它的使用價值,而且要得到藝術、文化價值,得到精神享受。文化產業中創意設計等領域與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尤為密切,對傳統產業文化內涵和內在品質的提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異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群和資本的進入,既可以發展擁有高新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接納個體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既可以吸納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滿足具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於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提升綜合國力的緊迫需要
按照世界銀行的評估准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指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整體水平。當今世界向多極化格局發展,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迎接的挑戰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劃分的12類服務項目中,有4類與文化產業相關。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傳播優勢,將大量精神文化產品、社會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等輸入我國,並力圖佔領我們的文化市場。以美國為例,從電影、運動服裝、飲食等傳統的文化載體,到電腦軟體、網路、衛星傳送等高科技的文化載體,他們的文化標志無處不在,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無不感到美國文化的存在,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化滲透主要是通過文化產業這個渠道來實現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必不可少的發展因素,因此要保持中國文化主權的獨立,抵禦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特別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蝕,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文化市場進一步開放,外國的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國,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和碰撞更加激烈,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在看到中國文化巨大優勢的同時,還需適應時代潮流,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搭建我們的文化「防火牆」,讓社會主義價值觀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擔負著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獨立和安全的歷史使命。
從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來看,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我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我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生產全世界75%的電視節目、60%的廣告節目,發展中國家75%以上的文化產品來自美國,而美國市場上的外來文化產品只佔1%—2%,這種強大的文化實力是美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文化內涵、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國際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的優秀文化產品,推動中國文化產品順利、持續地進入國際主流市場,讓境外受眾在消費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內涵的理解,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的崛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② 求「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不足」論文 2000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即「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質,但也存在著種種不足,最主要的就是作為一種價值思維方式所具有的不合理所帶來的封閉性、保守性、落後性、及儒家倫理發展中的非主體性。 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其發展的歷史,就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延續下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愈悠久其傳統文化也就愈雄厚。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上的文化,是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 ,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的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總體上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自古以來造就了的特有的、優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這種精神和氣質的集中表現,用古人的話來說,在於「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概 。 「厚德載物」一語出自《周易•易傳》:「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在這句話的前面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主張國人君子要學習天地之勢,掌握陰陽之理。天屬陽,代表剛健、有為、進取 ,所以君子要學習「天行健」,永遠自強不息;地屬陰,代表誠厚、寬容、順達,所以君子也要效法「地勢坤」,有大地一樣的胸懷,以「厚德載物」,能夠包容和負載多種多樣的世事、人生、物類 ,使之相互和諧,生長繁息。顯而易見,在社會生活中,以博大的氣勢,造就「厚德載物」的環境和條件,是造成勃勃生機和萬千氣象的前提。 「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 (形象 )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 (人 )材 (物 )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大象無形」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厚德載物」、「大象無形」,從不同的角度講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載萬物,兼容天下,故總體上似無「定形」;由於「固無定形」而能容納「多形」,時時吞吐吸納外來之物,壯大豐富自己,故能看似「無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用「大象無形」來形容中華文化的特點,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羅萬象、生機無限的偉大精神氣質,是非常貼切的。 可以說,「厚德載物」和「大象無形」,正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氣派,是一個有志於肩負人類歷史重任的偉大民族共同體所需要、所應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風格和整體面貌。

③ 簡述當前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優勢與劣勢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④ 企業文化的作用及其優缺點

企業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談到企業文化,很多經營者都認為是虛的,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大多企業的企業文化往往是由一個人再一個小時之內按照自己的標准總結出來的,當然這樣造出來的企業文化是由很大問題的,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具體說來,企業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基本功能:
1、導向功能
企業文化能對企業整體和企業成員的價值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企業成員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起導向作用;二是對企業整體的價值取向和經營管理起導向作用。這是因為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統的價值和規范標准,如果企業成員在價值和行為的取向與企業文化的系統標准產生悖逆現象,企業文化會進行糾正並將其引導到企業的價值觀和規范標准上來。
2、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企業文化的約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約束產生於企業的企業文化氛圍、群體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群體意識、社會輿論、共同的習俗和風尚等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企業成員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當一種價值觀被企業員工共同認可後,它就會成為一種黏合力,從各個方面把其成員聚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業中的人際關系受到多方面的調控,其中既有強制性的「硬調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說服教育式的「軟調控」,如輿論、道德等。企業文化屬於軟調控,它能使全體員工在企業的使命、戰略目標、戰略舉措、運營流程、合作溝通等基本方面達成共識,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企業人際關系的和諧性、穩定性和健康性,從而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正是由於有著堅定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使得日本大財團三井公司在經歷二十多年的分崩離析後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具有使企業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精神的效應。企業文化把尊重人作為中心內容,以人的管理為中心。企業文化給員工多重需要的滿足,並能用它的「軟約束」來調節各種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積極向上的理念及行為准則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員工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一旦員工真正接受了企業的核心理念,他們就會被這種理念所驅使,自覺自願地發揮潛能,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輻射功能
企業文化一旦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企業內部發揮作用,對本企業員工產生影響,而且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交往等)對社會產生影響。企業文化的傳播將幫助樹立企業的良好公眾形象,提升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優秀的企業文化也將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6、品牌功能
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個由以產品服務為主的「硬體」和以企業文化為主的「軟體」所組成的復合體。優秀的企業文化,對於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將發揮巨大的作用。獨具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能產生巨大的品牌效應。無論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微軟」、「福特」、「通用電氣」、「可口可樂」,還是國內知名的企業集團,如「海爾」、「聯想」等,他們獨特的企業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品牌價值是時間的積累,也是企業文化的積累。

⑤ 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

1 中國文化,亦叫中華文化、華夏文化[1]或華夏文明[2],是以中國境內56個民族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2 中華文化不但對韓國和日本,還對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華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3 中國文化精髓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日本,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所謂文射,也叫禮射。《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但當這樣一個頗具殺傷力的利器遭遇中國的《禮記·射義》之後,日本卻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枚舉。「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⑥ 西藏文化產業發展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

西藏的各個產業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佛教文化在西藏非常著名,所以優勢就是有傳統悠久的佛教文化

⑦ 文化多樣性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缺點:文化多樣性會減弱民族文化的特色。各自為政的後果,多種文化又不融合,就會形成割據狀態。甚至是倒退,會抵減由於文化多種的推動力文化多種能優化思想境界,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優點:但豐富了人的思想,文化與文化之間達成了共識。縱觀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積極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趨勢。閉關政策和文化專制政策會作繭自縛.不利於發展中華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於學習世界各族人民的優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取長補短。

總結: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豐富多彩,才是實際生活的本色。因為本來世界就是多樣性的,中國也是如此。人們由於出身、經歷、性別、年齡以及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環境影響的不同等原因,所以文化意識不可能都是如一個模子出來的。也正因為文化具有多樣性,才能帶來相互間的互補與互相參照,好多問題包括重大問題也只有在爭辯中才能理出頭緒,不會有片面性。中國古代齊國的稷下學宮,在當時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極大作用,那些文人學者就是各抒己見百家爭鳴,這是一個中國文化非常好的傳統。

⑧ 中國文化的優勢有哪些,為什麼這些算優勢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無論中華美德還是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藝術科技都博大精深。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智慧是我們的寶貴遺產,讓我們一輩子都用不完。

三、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中國古代思想家各自為尊,雖然中心思想不同,但是又相互尊敬。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農耕到經濟禮教發生轉變的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儒家主張仁義、道家主張灑脫、墨家主張嚴謹。盡管各家主張的不一樣,但是大家相互磨合,經過文化的沉澱後,大家各擇善而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發展。直至秦漢時期,儒道兩家相合結合,中國文化於是得到了嶄新的發展。

中華民族文化在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中有容乃大。吸取著各種知識,與各國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後,中國的文化更加的輝煌燦爛。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中華文化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⑨ 傳統文化有哪些優缺點大神們幫幫忙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 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相對於西方近現代的工業文明而言的。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幾乎封閉的狀態,對外交流也是輸出大於輸入。如果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仍然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獨立的狀態,那麼中華文明還會按照自己固有的內在邏輯長久發展下去。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突破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地域限制,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孤立於國際社會。西方侵略東方,同時也為東方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契機。 對於每一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此完美的中華文明,為什麼到了為什麼會在近現代大大落後於西方?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哪些重大缺陷?竊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這些缺陷是某種類似基因的欠缺,是我們的祖先未曾經過也未曾見過的東西。這些缺陷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沒有形成科學觀念; (二)沒有把客觀自然世界作為研究思考的中心; (三)重農輕商對社會生產的阻礙; (四)倫理秩序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與不足 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中國文化究竟有哪些不足和缺失? 第一個就是政治體制領域,儒學帶來一系列問題。 如果你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狀況,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看它的法典。當時的社會關系、文化狀況、國家管理狀況都體現在那裡了。1810年,中國的法典(《大清律例》)第一次翻譯成英文出版,英國的一份報紙《愛丁堡評論》說,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的知識都是不足的,我們發展很快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 中國的法典有什麼特點呢?民法內容很少,基本內容是刑法,甚至連民事糾紛也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這裡面體現儒家政治的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倫理與政治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是儒學,而儒學講倫理和政治的最多。從西漢開始,就強調以孝治天下,把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後來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公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體現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宗法專制,倫理與政治統一,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完全是符合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是自然經濟,經濟狀態比較穩定。 第二個特徵是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系。用孔子的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很好的,好在哪裡呢?皇帝按照皇帝規范行事,君、臣、父、子都有一套嚴格的規范;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的。但它的另一面是等級森嚴,不能逾越。而英國在1215年就有《大憲章》,國王加稅要得到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權利。中國的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長說了算;抗上是極大的罪惡;儒家政治理論把這些合理化了。中國沒有國際學術界界定或多數學者公認的封建制度。如果是封建制度,國王、諸侯之間是契約關系;而中國沒有這樣的關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個特點是服從。用孔子的話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假如有爭議,由誰定是非呢?由聖人和皇帝的話來決定,聖人的話是最後的標准。公元一世紀,漢章帝召集儒門的代表人物在白虎觀開會,由班固執筆寫出一部《白虎通議》,章帝批准後頒行天下。以儒學為指導,為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詳細的規矩或規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六紀(六親),服從尊長。以後歷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繼承了《白虎通議》,將三綱六紀作為貫穿始終的東西。一般的老百姓犯了罪,按照身份的高低、親疏關系給你定罪。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法的缺陷。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有問題。楊振寧在2004年作報告時講了一句話:「《易經》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很不利。」他說,其中一點是不講演繹論證。《易經》歸納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但沒有嚴謹的演繹和 論證。這是楊振寧作為科學家講的真話。而在他講這話之前,16世紀末17世紀初,利瑪竇在他寫的《中國札記》的書里就說中國人不懂邏輯規則。他講的是真話,中國沒有邏輯學。後來我們拚命從《墨子》裡面提煉、搜尋,認為里有邏輯包括辯證邏輯。然而《墨子》裡面雖有邏輯思想但沒有完整的理論,而且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後來連《墨子》也式微了,研究的人很少,四分之一的篇章失傳。西方的情況則不同,他們有邏輯學,不但古希臘已經有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他們中世紀教育要上一年的辯論課,實質是邏輯課。利瑪竇是這樣講的:為什麼中國人不重視科學,不重視邏輯呢?很簡單,因為這裡面有利益關系,在中國你懂四書五經,不用學數學和邏輯,也不鼓勵做實驗,就可以考取科舉和做官。這樣的狀況下,科學當然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的。另外在中國天文是很豐富的,只是和星相結合起來了,哪裡地震是天發怒了,是對皇帝的懲罰。各種是非按照聖人的話來判斷,也就不必辯論和講邏輯理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產生現代科學?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候把《幾何原本》帶過來並翻譯了六卷,還有九卷沒有譯出。一直到平定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他接受科學家李善蘭的建議,撥款支持把後九卷翻譯出版,把以前譯出的六卷也校對一遍,出了一個完整的版本。李善蘭請曾國藩寫個序,曾國藩不懂,就讓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曾作過中國駐英公使)代筆。曾國藩知道光懂中國傳統文化不行,從小就讓兒子學英語,接受現代科學教育。曾紀澤代他爸寫的《幾何原本》序言說:「蓋我中國算書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為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而概之曰:點、線、面、體。……《九章》之法,各適其用,《幾何原本》則徹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無不賅也。」這里說透了中西思維方法的差別。《九章算術》共收有 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分別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它的計算方法有成就,但是沒有上升為完整的理論。曾國藩看完兒子寫的東西後大為贊賞。當年曾紀澤的評價不一定完全正確的,但他的確說透了中國思維方法的弱點。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自認為中國的道德是最高尚的,洋人是蠻夷,道德文章是永遠比不上中國的。實際情況怎樣?現在看來,道德規范也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我們道德規范有一些是跟世界各國一樣的,比如我們講「仁、義、禮、智、信」,大致上從任何一個文化體系裡都能找到類似的東西。在西方,仁是「博愛」;義是「正義」,有些道德規范世界各國是一樣的,不同的語言系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進一步考查這些規范的內容,問題就出來了:儒學的核心是仁義。用《中庸》的話來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講人不是講人的平等,而是將親情擺在首位;義的內容拐個彎變為要尊重別人! 我們的道德規范有明顯的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重義輕利」。小人與君子的劃分就是看你重不重視利,你重視利就成小人了;但是人性本身是追求利的。 其次,我們的道德是以三綱為基本架構的,沒有人際之間的平等。 再次,中國道德觀念里群體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可是,人要現代化,社會要現代化,都必須將個人權利、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要變成現代公民,維護現代公民的尊嚴、現代公民的權利是根本,道德的根本也是政治的根本,政治歸根到底是為維護公民個人的權利服務的。 此外,作為蔑視個體權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上沒有堅決、徹底地保護私有財產。有一個原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和官府侵犯民產,屢見不鮮。而自從中國傳統文化法典化以來,因為要維護宗法專制,維護三綱,所以就規定一條:祖父母、父母在不準分戶口、分財產,不準「別籍」,不準「異財」。唐、宋、元、明、清一直都延續這一條規定,誰違反這一條是要受懲罰的。 另外一點是不準你經營新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學外國人要經營輪船。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做直隸總督時,廣東商人在天津申請辦輪船企業,李鴻章不準。1890年代張之洞做湖廣總督,湖南的一些商人要在洞庭湖、長江上辦小輪船公司,張之洞說不行。一直到戊戌變法前後,張之洞還是不同意。也就是說,辦這些新企業,只准公家辦,不準私人辦,即使私人可以辦,也要批准。限制私人財產進入某些經濟領域,等於你的財產權不能充分實現,經濟自由受到限制,私有財產就大打折扣了。

與文化發展具有哪些優勢與不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