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大別山的資料
大別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處。東南西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為張八嶺,三者合白馬尖---代表松稱淮陽山。長江、淮河的分水嶺。長270千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南。大別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處,介於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長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次主峰多雲尖(海拔1763米),兩者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傳統意義上的白馬尖象徵著飛黃騰達,多雲尖象徵著幸福安康,這恰恰應和了當代人類社會的二大主題,和平與發展暗合。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白馬尖的松山頂布滿了奇松怪石,東北坡的千年都枝杜娟園,生長著上千棵姿態各異的都枝杜娟,春曖花開,漫山遍野洋溢著華貴之氣,其賞心悅目之程度,舉世罕見。站在大別山的次主峰多雲尖,大別山的風光一覽無余,群山、雲海、天空錯落有致,西側的白馬尖近在眼前。 白馬尖和多雲尖山脊相連,裸露的山脊,原本是一條森林防火道,現在卻成了一條通天大道,連接著大別山的最高峰白馬尖和次高峰多雲尖。遊人在白馬尖或多雲尖稍事休息後,沿山脊從容而下,漫步途中,顧盼南北二側的景色,自然體會到了大別山名稱由來的典故(李白所言: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連接主峰白馬尖主要景點的,是三岔形奇松走廊,三條游道分別從東、西北和西南方向到主峰的最高點交匯。遊人在行走途中不時會遇到奇松怪石,大別山主峰最高處的松樹,因山高風大,基本上為斷頭松,軀干順風勢而立,枝葉逆風勢而伸,蒼勁又不失嫵媚,造型之別致,罕可倫匹。
❷ 大別山旅遊景點介紹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東視南京,西隔武漢,基本上位於南京和武漢的正中間。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周圍有豬頭尖,道士尖、四望山、天鵝尖等海拔1500米以上諸峰。此外,大別山還因其地形豐富多樣、峽谷縱橫、湖泊映天、瀑布遍地、山高水長而聞名。大別山主峰景區已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
(2)黃河大別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別山名稱由來:
大別山名稱來源於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禹貢》中兩次提及大別,如: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譯文: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
另外,大別山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淵源,大別山脈連綿數百里,是中國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山南麓的水流入長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別山南北的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異也很大。
❸ 大別山區有哪些紅色的寶藏
大別山的方紅色沃土。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中,無數優秀共產黨人在這里戰斗、生活,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
大別山蘊藏著深厚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黨的奮斗歷史的濃縮,大別山精神是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別山地區革命政權、黨的建設和群眾路線的思想結晶。
❹ 大別山的特色是什麼
關於大別山的名稱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至於大別山名稱的由來,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較為流行的有這樣幾個說法:
1、 有人說她得名於李白,相傳當年李白登上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觀賞了南北二側的景色,發現山南山北二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贊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得名。
2、 另外一個說法來源於地緣學界,據地緣文化學者考證,現在的大別山所在地在遠古的時代曾是一片汪洋,大約20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這里的地面開始隆起,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大別山。大別山脈與西部的秦嶺橫亘於我國中部,連綿千餘公里,是中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由於它分開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也分開了吳國、楚國兩地,從而使得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所以叫做大別山。
3、 還有一個說法帶有神話色彩,據說在洪荒之世,天地渾然一體,億萬生靈被擠壓在昏暗的天地之間,後來有一座山訇然升起,用它的脊樑把蒼天高高撐起,從此有了天地之分,萬物生靈也得以獲得光明。由於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別,便取名為大別山。
[編輯本段]簡介
中國中部山原。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走向西北-東南。大別山西延為桐柏山,東為張八嶺,三者合稱淮陰山,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桐柏山一般高度500公尺,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公尺,為淮河發源地。大別山海拔1,000公尺左右,高峰天堂寨(1,729公尺)在湖北省羅田縣東北,白馬尖(1,774公尺)在安徽省霍山縣南。山地被斷層分割成許多菱形斷塊,東南側黃梅到桐城一帶,山麓線挺直,山坡陡到50°以上,是明顯的斷層崖。山地南北側修建了許多水庫,有梅山水庫、佛子嶺水庫、白蓮河水庫。原來森林蔥郁,但長期遭受破壞,覆被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水庫壽命也受到影響。現存森林以馬尾松、杉、櫟類為主。大別山區是中國茶葉主要產區,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陽毛尖」、鄂東北的「漢綠」都較著名。羅田、金寨有桑蠶業。板栗、油桐、油茶、烏桕、漆樹等經濟林在低山丘陵區廣泛分布。
大別山,位於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處。東南西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為張八嶺,三者合稱淮陽山。長江、淮河的分水嶺。長270千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位於安徽六安金寨縣西南角,;白馬尖(一稱霍山),海拔1774米,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南。山地被斷層分割成許多菱形斷塊,東南側黃梅到桐城一帶,山麓線挺直,山坡陡到50°以上,是明顯的斷層崖。山地南北側修建了許多水庫,有梅山、佛子嶺、白蓮河等水庫。原來森林蔥郁,但遭長期破壞,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水庫淤塞嚴重。現存森林以馬尾松、杉、櫟為主。大別山區是中國茶葉主產區,其中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陽毛尖、鄂東北的漢綠都是有名的品種,英山縣茶葉年產量位居全國第四。板栗、油桐、油茶、烏桕、漆樹等經濟林木在低山丘陵區廣布。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位於豫、鄂、皖 3省邊境。 介於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編輯本段]地質
山地地質構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岩構成,以花崗岩、片麻岩等為主。麻城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
❺ 黃河邊有那些人文景觀
黃河大觀
位於鄭州市北郊鄭邙公路23公里處,是一個以黃河文化為背景,以黃河流域的人文景觀為表現形式,融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主題公園。
園內以3.7公里長的模擬小黃河為軸線,分文化風情區和北岸高科技游樂區。文化風情區由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19處人文景觀組成,包括泰山、龍亭、龍門石窟、大雁塔、兵馬俑、長城等。北岸高科技游樂區建有先進的動感影院,銀幕有七層樓高,畫面清晰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交通:從火車站乘16路公交車可達。從黃河游覽區乘纜車可直接到黃河大觀。
門票:30元/人。
黃河龍門——司馬遷祠墓景區風采
黃河龍門——司馬遷祠墓,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韓城市境內。由龍門、司馬遷祠墓、普照寺、黃河灘塗濕地和韓城市舊城區的文廟、城隍廟等元代古建築群組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1990年4月6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景區面積20平方公
里。是以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遺跡等人文景觀為特色,展現黃河龍門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之風景旅遊勝地。
龍門,又名禹門,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處的黃河大峽谷出口處,因兩岸峭壁夾峙,狀如門闕,故稱「龍門」。又說與大禹治水,禹鑿龍門有關,後人懷念其治水功德,遂稱為「禹門」。在龍門,看秦晉峽谷,雷鳴浪翻,激流奔騰;峽谷之外,山開岸寬,一瀉千里。古人詠嘆「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龍門屹立兩山中,積水奔騰勢不究。駭流三層迷上下,怒濤一瞬辨西東」;「大禹神功何處是,壺口南去有龍門」;真實地描繪了龍門勝景。
龍門原有2座禹王廟,一在河東、一在河西,廟旁有望河樓,殿堂樓閣,宏偉壯觀。兩岸松柏常青,香火不斷,可惜被侵華日軍燒毀了,現僅留遺址廢墟。龍門古八景「曲棧連雲、南亭夜月、層樓依漢、飛閣流丹、秋水歸帆、鳴泉瀨玉、空谷驚雷、春鱗汲浪。」是描述當時古龍門勝景的真實寫照。而今,龍門自然風光依然迷人。
龍門自古為秦晉交通要道,兩岸僅靠木船擺渡,多少生命財產被黃河吞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修建了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成為溝通西北、華北的交通大動脈。
司馬遷祠墓在韓城市南10公里的黃河西岸芝川鎮南塬上。自下而上依山勢築起四層高台,高達40多米,背依梁山,面臨黃河,仰視猶如古城堡,巍峨壯麗,氣勢恢宏。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更晚—公元前91年或更晚),我國西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夏陽人(今陝西韓城市芝川鎮附近),歷史巨著《史記》的作者,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為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20歲開始游歷,足跡遍神州,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遍讀宮中藏書,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著《史記》。後因替李陵辨解,受漢武帝殘酷的腐刑。出獄後,發奮繼續撰寫《史記》至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史記》共130篇,52萬字,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影響世界文明。
司馬遷祠墓,背靠梁山,芝水環繞,屹立於黃河之濱。過了芝秀橋,便是石塊鋪成的司馬坡道,高大牌坊上書「高山仰止」;第二道山門書「史筆昭世」;第三道山門書「河山之陽」;第四道山門位於台階盡頭,上書「太史祠」三個大字。祠廟前為獻殿,後為寢宮,正中高台上有司馬遷塑像方臉長須,紅袍高髻,顯示其抱負非凡、剛真不屈的氣概。兩側陳列64塊石碑,多是記述太史公生平事跡和對其歌頌的詩詞 ,以及建祠、墓的記述和祭文等。祠廟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宋、元、明、清各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屢有修葺或重修。寢宮之後,是司馬遷墓冢,呈圓筒形,四周砌青磚,還雕刻有八卦及各種圖案。墓上五指柏,枝葉茂盛,樹冠逢大,令人肅然起敬。
1957年,郭沫若題詩曰:「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鷹斧鋮,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這首詩對司馬遷給予以高度的評價。
韓城舊縣城,是全國六座保護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區總面積62.24公頃,有房屋5298棟,有重點保留價值或部分保留價值的古民居店鋪及古建築778棟。古城區內部整體形象是「青磚灰瓦坡屋頂」,主要特徵是元、明、清歷史風貌。
風景區內還有太史故里、韓長城、梁長城、魏長城、漢武帝行宮——挾荔宮遺址、河瀆碑、大禹廟、元明清古宅院黨家村等名勝古跡。其中,絕大多數是國家級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已成為秦、晉邊界重要的風景旅遊勝地。
人文景觀名勝-黃河鐵路大橋
黃河鐵路大橋是亞洲最長的鐵路橋。該橋長約10公里,單線延長11公里,運能4000萬噸。此橋橫跨山東、河南兩省,西連太行、過京廣,東至日照,為溝通內地與沿海的物資交流和經濟騰飛起著巨大的作用。此橋由鐵道大橋工程局堪測、設計院設計,橋上設有長1234米的黃河橋站,是中國唯一在橋上設置車站的大橋。大橋投資總額為2.45億元,1983年動工,1985年建成通車。
❻ 什麼是大別山精神的精髓
大別山精神的精髓是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大別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別山精神」是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精神;是艱苦奮斗,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齊心協力,精誠團結的精神。要加強「大別山精神」的宣傳教育,讓「大別山精神」家喻戶曉。「大別山精神」是紅色文化的傳承
❼ 大別山主峰的簡介
大別山的最高峰(主峰)稱為白馬尖(海拔1777米),次主峰叫多雲尖(海拔1763米),第三高峰是天河尖(海拔1755米),三峰成品字型三足鼎立。其中白馬尖和多雲尖相距800米,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天河尖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境內,與白馬尖和多雲尖相距約1000米。大別山主峰附近的主要山峰的名子很有特點,只要是列入前十位的所有高峰均以「尖」命名,據說與宗教里對天的嚮往和崇拜有關。
大別山主峰所以稱作白馬尖據說和佛教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後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劉庄為銘記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也稱為佛教中國第一古剎,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通常寺廟的選址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邊,以表達僧人遠離塵市、養心修行的精神追求,因內陸人口遠多於海邊,所以依山而建的寺廟要遠遠多於臨海而建的,久而久之人們也習慣地認為寺廟是應該建在山上的,從而也有了所謂「山無寺則無名,寺無山則不靈」之說。由於白馬寺所建的地方是由漢明帝所定,且是中華第一佛寺,並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規,因此白馬寺建成後印度高僧只好設想在中華大地的南方找一座山,作為理想中和白馬寺想依而建的山,雖山寺分處二地,但由於佛法無邊,只要取同名雖遙相顧盼但實為依山而建,這樣更有利於在中華大地上弘揚佛法。印度高僧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長江,因此如果白馬寺建在黃河流域,白馬山理應在長江流域,於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簽方式甑選與白馬寺的同名山,掣簽的結果是此山就應該位於白馬寺東南方、山呈東南往西北走勢對著白馬寺方向,按此選山的標准,唯有長江淮河分水嶺的大別山符合,於是命名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其所以稱為尖而不是山,一者是因為大別山已經為山,而它的最高峰再稱為山有大小高低不合理之不順,如稱作峰則因山峰之稱呼太多少未免俗套而於白馬寺不配,此外為了表達佛教對造物的蒼天的膜拜,用尖則更為貼切,因此就取名為白馬尖,從此以後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
大別山次主峰多雲尖海拔1763米,相傳到了唐朝時有高僧為了在大別山進一步弘揚佛法,就選中了和白馬尖僅800米直線距離的多雲尖建寺廟,並取命名為多雲寺,後因山高路險,香客難以抵達,僧人難以生活,多雲寺逐步衰落。多雲尖上仍有多雲寺遺跡遺址。
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現已建成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景區,由白馬尖、龍井峽、別山湖、四望山和大別山莊度假村組成,還有高山漂流等參與性項目。該景區於2002年開始規劃設計建設,於2010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凡到過大別山主峰景區的人無不為這里的優美風光和高超的藝術性所驚嘆,這是我國建國以來開發的旅遊風景區中最富有藝術性的,其創意設計和開發過程在我國風景區開發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很富有傳奇性,其獨特性在於景區的建設風格是在提煉出大別山特定文化元素的前提下,融合了自然和時尚的要素,形成了大別山主峰景區自成體系的景區風格,因此極具觀賞價值,在景區建築方面,它完全不同於我國的許多景區要麼照抄中國傳統的大屋頂,要麼照搬城市建築,要麼簡單堆砌天然材料等千篇一律,千景一式的做法。其傳奇性在於大別山主峰景區的發現、開發創意、掌故考據、總體規劃、各種旅遊配套建築設計、室內外裝飾設計、傢具設計、園林設計、以大別山為題材的油畫、雕塑和書法、甚至大量的景觀建築小品施工監理等均由該景區的董事長鄭楊一人完成。
鄭楊先生系江蘇南京人士,可謂網路全書式的人物,在其涉獵的諸多學科中,對視覺藝術造詣最為深厚。他自幼學習繪畫,但1978年就讀於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學位獲法學士,經濟學碩士,曾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八年,善長拳擊好練健美,凡涉足過的領域均發表過大量研究論文和譯著。上世紀九十年代辭去公職下海經商不出三年成了南京知名企業家。此人年輕時著迷於思維方法的研究,對視覺藝術、數學、邏輯和哲學頗有研究,或許是年少時醉心於繪畫的原因,當他進入視覺藝術領域時更是得心就手,和其早年一起研討書畫藝術的若干同窗好友已成為斐聲國內外的著名書畫家,他本人也是油畫家,在南京油畫家雲集的方山有工作室。由於他上大學時學的是政治教育,所以熟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一舉扭轉了國共二黨的攻守形勢,此後僅二年時間新中國成立了,當時就對這一著定乾坤的壯舉嘆服不已。這一情節使其發現並挖掘出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旅遊價值,大學的政治教育專業和企業家的商業本能讓其產生了將一個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轉化為旅遊商業品牌的想法;超常的藝術天賦使其一人承擔了大別山主峰景區與視覺有關的所有創作;過人的體能使其爬遍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周圍的幾乎所有山峰、走遍了所有峽谷和河流,對於這里的地形地貌瞭然於心,即使是當地村民也只能望其向背;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使其說服了各方人士給其幫助;劉鄧大軍的壯舉給其帶來的使命感使其給大別山主峰的開發定位為,在保護大別山主峰的景觀、文化和環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資源、再造大別山旅遊經濟史。為開發大別山主峰,此人可謂吃盡千辛萬苦,歷經生死攸關,四十二歲烏發進山,五十歲白發出山,將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這個深藏在大別山腹地、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建設成了一個紅色加綠色旅遊的藝術殿堂,凡來此一游的人無論是旅遊建築園林方面的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無不為之振撼和嘆為觀止!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與周圍地區的豬頭尖,道士尖、四望山、天鵝尖等海拔1500米以上諸峰,組成長江淮河分水嶺。此外,大別山還因其地形豐富多樣,峽谷縱橫,湖泊映天、瀑布遍地、山高水長,大別山主峰景區已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白馬尖園區。
由於該地區屬海洋季風氣候,雨水豐富,日照充足,這樣的氣候為動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里的森林植被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屬北亞熱帶典型的常綠、落葉混交林體系,僅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就有連香樹、銀鵲樹、香果樹、鵝掌揪、大別山五針松、小勾兒茶等十幾種之多。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上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森林,這也是長江淮河流域海拔位置最高的原始森林,形態各異的大別山五針松在白馬尖上酷似一幅萬馬狂歡圖。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大別山次主峰多雲尖(海拔1763米)。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山頂布滿了奇松怪石,東北坡的千年都枝杜娟園,生長著上千棵姿態各異的都枝杜娟,春曖花開,漫山遍野洋溢著華貴之氣,其賞心悅目之程度,舉世罕見 。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高度為海拔1777米,就在這個制高點上,以這個海拔高度的數字作內容和造型,以主峰頂上的原始石片作為建設用材,以簡約主義的設計為手法,建成了大別山主峰景區獨具個性的景區標志物。此標志碑可謂我國乃至世界數碼時代數字藝術的傑作。標志物的高度為3.5米,長度8米,寬度1.5米,無論是一人在此拍照,還是集體在此留影,均可找到最適宜的位置。
站在大別山的次主峰多雲尖,大別山的風光一覽無余,群山、雲海、天空錯落有致,西側的白馬尖近在眼前,西北坡是高山矮櫟樹植物園,該樹種造型古樸蒼勁,色澤老辣昏黃,而山南的松樹林則郁綠蔥蘢,生機盎然,這種南北二側的樹種色澤、造型顯明對比,形成了一道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觀。
多雲尖頂上有唐朝寺廟多雲寺舊址,遊人在這歷史名勝的山顛,可祈求蒼天的護佑,感悟神靈的啟迪
白馬尖和多雲尖山脊相連,裸露的山脊,原本是一條森林防火道,卻成了一條通天大道,連接著大別山的最高峰白馬尖和次高峰多雲尖。遊人在白馬尖或多雲尖稍事休息後,沿山脊從容而下,漫步途中,顧盼南北二側的景色,自然體會到了大別山名稱由來的典故,(李白詩: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連接主峰白馬尖主要景點的,是三岔形奇松走廊,三條游道分別從東、西北和西南方向到主峰的最高點交匯。遊人在行走途中不時會遇到奇松怪石,大別山主峰最高處的松樹,因山高風大,基本上為斷頭松,軀干順風勢而立,枝葉逆風勢而伸,蒼勁又不失嫵媚,造型之別致,罕可倫匹。
原名龍井河,後改為龍井峽,峽谷中的所有名稱均與龍相關,故以龍為主題命名了峽谷中的四個瀑布。
遊客來到龍井峽,步入林蔭山道,漫步中時而穿插激流洶涌,時而巨石擋道,當你來到了一個稱為花潭石的去處時,滌盪塵俗的水流,涌濺在泉石之間,涓涓細流盤繞在碩大的頑石上,把你的視線引向河道上的下一水景湘妃池。湘妃池看似水勢豐滿,隱而不發,內里激情有佳,洶涌澎湃,旁邊有一忠厚的金龜,忠實地守護著她,人們戲稱金龜守浴。還有形似各種動物的石頭,分布在五百米的峽谷底地段。
沿谷底上行,遊客就來到了龍井河下游的第一個瀑布龍井瀑,人尚未走近,奔騰的水霧撲面而來,約五十米高如柱的水流從天而降,直泄瀑底的龍井潭。
瀑布旁是一扇壓頂而來的巨石,春季到來時,山泉鋪滿了石面,順流而下,似一巨幅蟬冀薄紗。繞道瀑布落水處,就是瀑布的上游,遊人可繼續漫步叢林中,每隔一段,總有一瀑布在等著你,有的數條水流橫溢,似龍戲珠,稱為神龍手瀑布,有的似遠古帝王的酒樽,稱為龍王樽瀑布。
遊人溯水拾級而上,你會悠然地落腳在山頂的瀑布下,該瀑布高達七十米高,稱為龍門跳。
別山湖是大別山最高峰白馬尖腳下最大的湖泊,也是大別山區海拔最高的水上旅遊觀光區。湖面長30 公里,平均寬度2公里,上游東西兩河之間有一座崔嵬嵯峨、高聳入雲的山峰——霸王寨,寨頂山岩崢嶸,怪石嶙峋,奇特多姿,下映湖面,翠影含黛。
景景點有梳妝台、霸王寨、黃金岩、仙女洞、蓮花洞等神奇洞穴等,與寬窄不一的湖泊組合成詩畫般的山水畫卷。
這里是大別山的蓬萊,一面環山四面環水,雄偉的別山湖中的大壩如「長龍卧波」矗立在萬山聳翠之間。春天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夏天河風拂面,清涼爽心;秋天煙鎖霧罩,紅楓似火;冬天群山逶迤,銀裝素裹。
水上的大別山奇峰聳立、山巒疊障,遊客們在木筏上觀賞湖光山色、沐浴陽光雨露、品嘗風味小吃、欣賞黃梅小調、品茗霍山黃芽。游覽過程中有遊人捕魚吃燒烤的活動,還有上岸游覽古村寨霸王寨的活動,這里有蜿蜓曲折的山間小路,跌宕起伏的山巒,石林相間的峭壁,纏壁而過的澗泉,深不可測的峽谷,一碧萬頃的湖泊。
別山湖遊船分為二種。一種是看似草頂木製的,配備先進的環保動力系統,航行過程中沒有任何污染和噪音,有25到37人不等。還有專供VIP客人的包船,遊客們似古人乘木船泛舟湖上,湖光山色,心曠神怡,以此方式來領略水上大別山的無限風光,讓人流連忘返。對於想享受刺激的人來說可以乘坐快艇,快艇最多可以乘坐14人,由於湖面寬闊,湖水清徹,陽光下乘快艇如同在馳聘在蔚藍的大海一樣。遊人在船上,邊觀賞著湖光山色,邊品嘗著霍山黃芽,其樂無窮。
碼頭上有一個吃吊鍋魚的地方,所謂吊鍋就是大別山區的一種吃法,過去由於貧窮,沒錢買碗,就直接在鍋里吃,為了圍坐時吃得方便,就將鍋上裝二個耳子套一個環,吊在屋頂上,由於沒有錢買衣服穿,鍋下面是木炭火,這樣邊吃邊烤火取暖。鍋里的魚可以由來人從湖裡自己打上來,經稱重後計費。由於湖水寒冷,政府又不許投放餌料以防污染水源,這里的魚通常六年才能長四斤,生長期使得魚肉緊密,味道鮮美無比,全然不象城市菜場里賣的魚,食之無味。
四望山海拔1396米,由於四面環山,但與四望山並不直接相連,而是遠距數十公里,因此站在四望山上可以瞭望四周的群山,四望山由此得名。四望山頂有一個四望寨,建於清代,清咸豐7年起,太平軍與捻軍密切配合,轉戰鄂皖一帶,數次佔領霍山縣城,迫使知縣張組在這個難攻易守的山上修建了這個四望寨,當時的修建情況嵌砌在南門山牆上的《霍山縣正堂張瑜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戶目》兩碑文中記載,清咸豐11年奉知縣修成此寨。寨牆是用石塊壘砌而成,沿山脊走,高度約6米,寬1.5米,圍總長約2000米,牆外側險陡,寨內稍平,闊處不足百米,狹處30米。寨牆每隔一段,築有小石室,類似碉堡,有瞭望孔。四望寨於1999年,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別山莊度假村
大別山莊度假村建在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半山腰,位於海拔950米的地方,三面環山,坐東朝西,沐浴在晚霞中,它隨變幻無常的夕陽,在山中忽隱忽現;陰雨天時,它隨翻騰的雲海起伏,若有若無。度假村的負氧離子含量極高,達每立方厘米二萬多,相當於北京的二百倍,無任何污染,喝的是山泉,吃的是山珍野味,是絕佳的養生去處。
大別山莊的建築和環境就其與自然的融合、優美、個性和現代化四者結合而言,大別山莊堪稱我國絕無僅有的頂級度假村,它遵循了「保護前提下的開發」的原則,即「景觀保護環境保護文化保護」。度假村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是按中國古園林的布局思想,依山就勢,順勢而為,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為了實現人工建築物也彷彿是從大別山深山裡長出來的理念,以前衛建築的風格和原生態的環境相互映襯,人造物和天然物融為一體,樹從屋頂破出,石在牆中生衍,水從房中潺流,遇石讓石,遇樹讓樹,整個建築群依勢借景造景,石、木、路、樓、廊與青山綠水交相融合,錯落有致,虛實相間,藏露結合;裝飾和傢具設計遵循「宜粗不宜細,宜拙不宜巧」的設計原則,實現了山、石、木、竹、水、玻璃和鋼鐵的完美結合,將我國的山地建築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每當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的季節,人們都在「上山下水」,尋找一方清涼的世界,大別山莊度假村建成初不久就成為我國享有盛名的避暑山莊。凡來此一游的人,無不流連忘返,稱贊備致。
❽ 大別山紅色旅遊景點有哪些啊
大別山主峰景區,坐落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景區的景點類型多樣,目前的主要景點有:高山——白馬尖(大別山主峰)、峽谷——龍井峽(大別山區規模最大的瀑布群)、湖泊——別山湖、遺址——四望寨(古城堡)以及大別山莊度假村、聽泉山房度假村和馬家河民俗村,面積達340平方公里。已對外開放的景點有白馬尖和龍井峽,以及海拔950米的大別山莊度假村。
大別山主峰景區的主題是「原始生態大別山、英雄傳奇大別山、風情無限大別山」,原始生態大別山,表現其綠色,這里是國家地質公園,環境原始,無任何污染; 英雄傳奇大別山,表現其紅色,這里是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全國十大紅色旅遊基地之一;風情無限大別山,表現其藍色,這里的風土人情純朴而自然,富於浪漫情調。
景點簡介(不全面,我不是導游):
【白馬尖】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成山於燕山運動晚期,為花崗石山體。山勢磅礴,巍峨壯麗,聚高、雄、峻、特為一體。山峰形似白馬,立地摩天,海拔1777米,為大別山的最高峰。與多雲尖遙遙相望,並稱姊妹峰。
【龍井峽】
龍井峽,原名龍井河,是皖西最大的瀑布群。峽谷中的所有名稱均與龍相關,故以龍為主題命名了峽谷中的四個瀑布。
【四望山】
四望寨位於冒頂山頂端,海拔1396米,為大別山高峰之一。清咸豐7年起,太平軍與捻軍密切配合,轉戰鄂皖一帶,數次佔領霍山縣城,迫使知縣張組遷縣治於六萬寨。從嵌砌在南門山牆上的《霍山縣正堂張瑜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戶目》兩碑文中記載,清咸豐11年奉知縣修築此寨。四望寨於1999年,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上大別山】
水上的大別山奇峰聳立、山巒疊障,遊客們在木筏上觀賞湖光山色、沐浴陽光雨露、品嘗風味小吃、欣賞黃梅小調、品茗霍山黃芽。
❾ 大別山精神是什麼
大別山精神指的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大別山區這一特定范圍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大別山地區的共產黨領導下,為了民族解放、人民獨立在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動、革命品質的革命精神總和。
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是對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對中國革命必然成功信念的執著追求。在戰爭年代,正是因為靠著大別山精神,大別山區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第四支隊、新四軍第五師和大別山游擊隊,還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歷史傳奇。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發掘大別山精神內涵,弘揚大別山精神,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彰顯其與時俱進的價值,指導大別山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成為大別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文化名片。
(9)黃河大別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
1、追求理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犧牲。從1921年至1949年,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近百萬人,僅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
大別山革命的播火者董必武在其90歲生日的詩作《九十初度》中寫道:「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這是大別山人堅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撓斗爭的最好註解。
2、胸懷全局、勇挑重擔的奉獻精神
大別山的黨組織和革命群眾對黨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在革命斗爭中始終能夠以革命大局為重,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勇挑重擔,犧牲小我,無私奉獻。
3、依靠人民、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
大別山區黨和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與群眾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黨群、軍民關系,築起了打不破、摧不垮的銅牆鐵壁。大別山黨和軍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凝聚起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力,這是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關鍵所在。
4、自強不息、排難創新的進取精神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大別山黨和軍民面對艱難曲折的斗爭形勢,始終能夠保持自立自強、求實創新的寶貴精神,把馬克思主義與大別山斗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山溝溝里的馬克思主義。
❿ 大別山為何為「大別山」
大別山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淵源,大別山脈連綿數百里,是中國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山南麓的水流入長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別山南北的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異也很大。相傳西漢漢武帝祭祀古南嶽天柱山時經過大別山,當他登上了大別山主峰後,觀賞了南北二側的景色不禁感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果別於他山也!」隨行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記錄之,於是大別山由此名聲大振。大別山主峰為什麼叫白馬尖呢?相傳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劉庄為銘記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在黃河流域的洛陽興建了白馬寺,為了在長江淮河流域也宏揚佛法,又命名長江淮河分嶺的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此後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