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產品在全球文化產品中的弱勢地位
文化產品重在創新,我國創新理念缺失,教育、制度、環境許多因素制約創新的發展。沒有創新的理念就不會持續的出現好的作品。我覺得當務之急是如何能夠營造出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這個問題不解決,弱勢地位不會根本改變。
Ⅱ 淺談文化產品市場
想要了解一國民眾的文化素養和品味,只需研銷量最多的文化產品就可見一斑。我們國家是一個文化產品受眾群體龐大的國家,可以為文化產品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因此大量文化產品都在搶奪客戶,迎合客戶,市場上會充斥非常龐大的熱銷品。
熱銷品是大眾需求,大眾需求往往有羊群效應,難免庸俗,但卻是文化產業的支柱。作家也難免要迎合大眾,否則很難生存。知名作家有了可觀的收益後,自由度就會拓寬,不受金錢的控制而寫作,而成長中的作者,就必須在金錢的控制下去寫作,先賺取生存資本,才能發展壯大自身。個人的發展和企業本質相同,都必須為他人提供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才能換取自身成長所需。
書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為他人提供幫助的產品,既然是產品,就要服務有需求者,為由需求者提供有價值的幫助和服務。做為書籍的製造者,有責任和義務讓書籍內容為他人提供價值。沒有內容價值的書籍,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不管是讀者,作家,出版企業,都是無法獲得應有的價值。
銷量可以為出版企業帶來收益,讀者喜歡的內容,取決了讀者群體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味。因此,很多暢銷書是出版企業出於生存和盈利目而發行的書籍。文化產品,最終要銷售出去,才能產生收益,而消費者的喜好和品味,也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產品最受歡迎。
Ⅲ 國家對待文化產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1、降低准入門檻
對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有了一些明確的政策規定。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要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最終目的是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2、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也非常明確
現在中央財政和部分地區的地方財政都已經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中央財政要明顯增加專項資金的規模,主要工作是以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資本金注入等方式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細化。
3、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使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推動文化企業並購重組,推動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現在這個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成立,主要是由財政部採取注資的方式,吸收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採取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
4、鼓勵上市融資
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進行上市融資,同時明確要求現在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作為戰略投資者推動文化企業的並購重組。
5、明確提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文化產業的影響面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發展文化產業當中所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人才的極其匱乏,特別是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極少。
下一步要通過引進、培訓甚至在高等院校設立專門的學院來加快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也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國外吸引一些專門人才投身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6,明確提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問題
文化產業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內容生產,內容生產必然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大現有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7、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從「三個一批」來理解——做優做強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資源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
Ⅳ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存在哪些缺陷
現狀是不用多說的,在世界文化市場到處都有中國的文化產品,但是真正中國產的並且能被人銘記的不是很少,而是根本沒有。
一直以來,我國就是把文化產業當做娛民手段,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內在的價值。即便是提出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我認為中央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力度還遠遠不夠。樓主,你看看現在指定的所謂的措施,天啊,如果那真的能奏效,三皇五帝就能從地底爬出來。中國中央現在制定的文化策略就是說空話,一方面倡導,一方面有抓的原有的體制緊緊不放,其結果必然是畸形甚至失敗。呵呵,我一直認為,中共中央是完全被他們剛發現的與外國文化產業差距和其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差距打昏了頭腦,根本沒有審時度勢,就一味的跟風。
中國與外國的情況不一樣,大大的不一樣。內在環境我們是先天不足,外在環境是群強壓迫,在這樣嚴峻的情勢下,絕對不是中央喊幾句空話,然後大力倡導就能夠解決的。
另外就是國民思想。我國文化體制落後,文化產業保護力度欠缺,國民的文化意識也不足。國民很少能夠把文化和經濟聯系在一起,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侵權現象連續不斷,即便是中國存在文化精英,也要黯然遠走他鄉了。
中國文化產業現在很弱,但我可以預言,未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將會虛假的發展(不是吹出來的,就是劣質出來的),然後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差距將無限的拉大。然後正如歷史上中國漢族將其他少數民族同化為一體一樣,在外在人口基數高於我國,且掌握先進的文化傳播技術的情況下,我國國民將會被同化,國將不國。而且國家還是次要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家變了不知多少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取代不過是時間問題。但這次面臨的可能是民族滅亡,華夏!這兩個震撼人心的字眼可能會永遠成為歷史……
Ⅳ 如何看待故宮出彩裝及其他文化產品
故宮出彩裝及其他文化產品,讓故宮更加接地氣。
Ⅵ 如何正確認識文化產品的雙中性,試舉例明
摘要 除極少數屬於自娛性外,大多數文化產品是供社會享受和消費,其生產不屬於「自給型」,而屬於「商品性」。也就是說,文化產品既有意識形態又有商品的「雙重屬性」
Ⅶ 當歷史成為文化產品時,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原則,採取怎樣的做法
我們應當積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應當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之精華。使之不能失傳。一
Ⅷ 怎樣看待把文化做成產業
一、文化完全可以做成大產業
文化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從國際上看,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產值平均達到本國GDP的10%以上。2010年美國文化產業收入4500億美元,佔GDP比重超過25%,是美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美國最大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由此可見,文化不僅可以做成產業,而且可以做成大產業。
二、民營企業可以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截至今年3月,我國民營企業已達862.7萬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繳稅額佔全國總稅收的50%,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看,相比鋼鐵、石油、鐵路等行業,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市場化程度更高,民營企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近幾年,文化產業中做得出色的企業和投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企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如電影行業,民營企業占行業收入比重超過三分之二。在文化演藝行業,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單個項目收入,民營企業都處於領先位置,如張藝謀導演的5台「印象」系列演出,每台戲的收入都近億元。特別是萬達正在建設的武漢中央文化區和大連金石文化旅遊區兩個重大項目,其中文化產業投資超過200億元。包括全球最大的電影產業基地、全球唯一的室內電影主題公園、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型舞台秀以及眾多配套文化項目。今年9月30日,武漢中央文化區一期開業,2013年項目全部開業;大連金石文化旅遊區2014年開業。兩個項目建成後,都將成為世界級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預計文化類產業年收入將超過50億元。
三、民營企業發展文化產業具有競爭優勢
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創新和機制是兩大核心要素。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和靈活機制,在發展文化產業中具有比較優勢。例如,萬達集團為了探索文化產業盈利模式,將電影院、劇場等文化設施與商業中心、旅遊度假區等結合在一起建設,相互依託,互為支持,使各個文化項目都獲得極佳效益。如武漢江漢路萬達廣場電影城,連續三年創造全國觀影人次第一的紀錄,2010年觀影人次167萬,收入突破7000萬元。弗蘭克·德貢先生是世界舞台藝術第一人,世界最著名的舞台節目,如巴黎的紅磨坊秀、拉斯維加斯的歐秀、澳門的水舞間秀都是他策劃導演的。為了吸引這種世界頂尖人才加盟萬達文化產業,我們和他合資成立演藝公司,他用品牌和藝術創意佔有合資公司40%的股權。正是這種優惠政策,才吸引弗蘭克·德貢先生在全世界首次與他人成立合資公司。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有助於民營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吸引高端文化藝術人才,增強民營企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競爭實力。
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建議
1.破除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產業和其它產業一樣,依然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現象,國企民企不能做到平等對待。比如萬達院線是亞洲最大的電影院線,明年將成為全球第五,雖然市場份額遠遠大過國有企業,但仍然無法獲得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待遇。目前國內僅有中影、華夏兩家國有企業獲得許可進口外國影片。希望有關部門給萬達院線影片進口許可,實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同等待遇。
2.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一是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為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創造條件;二是文化產業需將藝術和市場結合,需加快培養既懂藝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成立多層次文化產業基金,扶持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國家層面要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各省市也要成立文化產業基金。
3.鼓勵民營文化企業走出去。文化產業輸出精神產品,比起其他類型的投資,各個國家更加重視,約束更多,門檻更高。國有企業要想在文化產業領域走出去極其困難,首先就面臨審批障礙。而民營企業在文化產業的跨國並購和直接投資中,相對容易獲得批准。國家應盡快設立專項扶持基金,鼓勵民營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提高中國的軟實力
Ⅸ 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怎樣解決文化產品沾滿銅臭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和引導。
文化市場、文化產業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始終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