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門口掛一個紅燈籠什麼意思
1、傳統上認為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
逢年過節掛的燈籠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吉祥話,加之燈籠的正紅色是硃砂的顏色,而硃砂是風水上講去邪擋煞效力極強的寶物,所以自古逢年過節,就有在大門上掛紅色燈籠的傳統。
燈籠不僅是古代用以照明的工具,在傳統風水命理學中,它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又因「燈」與「丁」讀音相近,更意味著人丁興旺,被人們視為吉祥好預兆。每年的農歷正月,家家戶戶都要掛起象徵吉祥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也成為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2、相傳「年」是一種怪獸,掛燈籠為了辟邪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籠的方位是要講究的
1、掛紅燈籠必須對稱,高低、距離需適中。
2、燈籠懸掛的時候,要掛南面不能掛在北面,其實除了南面以外,掛東面、掛西面也可以的。因為在風水的講究中,北方水克害好運,是不吉利的寓意。而且現在的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一旦進入冬天,陰到了極點。而在正南的大門兩旁掛一對正紅色的燈籠,就有補充陽氣的功效。
二、燈籠掛的數量是要雙數的
掛的紅燈籠必須是雙數,無論是掛大門兩側,還是陽台上,都必須是雙數計算。一定要是2、6、8這些數字。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福壽雙全。有老人說只掛單數只燈籠的話,很容易引起家人的感情之間不和睦。
三、碰燈
也就是過完了正月十五把燈銷毀(過了小年正月十五就應把燈籠摘下來,不能留到第二年使用,應該銷毀。過去燈籠內點燃蠟燭,過了小年兩燈相撞銷毀,為碰燈)現在燈籠皆是用電了,所以也沒有碰燈的必要了,只要把燈籠收起來放到一個干凈的袋子里再丟掉就好。
B. 有的地區在春節到來時會掛上大紅燈籠,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燈籠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燈籠製作於1800多年前的漢代。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家和人民的繁榮昌盛,人們扎紅燈籠,象徵著 "祥龍獻瑞,福國強盛"。宋代將燈籠文化推向了高潮。不僅在材料上有所改進,而且在燈籠壁上出現了詩詞歌賦,以及花鳥魚蟲的圖案。藝術與燈籠融為一體,使人們在點燈祭祀的同時,也享受到了詩歌和繪畫的文化底蘊。
華燈初上,走在迎接鼎暉的路上,一排排名揚四海的水桶紅燈籠高高掛在燈上,喜慶的色彩,濃濃的節日氣氛,為古城建築的水面增添了幾分古色古香的味道,也傳達了新年的祝福,吸引了不少當地百姓駐足觀看和贊嘆。"燈籠早,幸福早",這是流傳在客家人中間的一句話。過年掛紅燈籠是客家人祈求新年的幸福和吉祥,體現了客家人重傳統、重親情、求幸福的美好願望,有民謠為證:掛燈籠,過新年,祈平安,求希望。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C. 紅燈籠體育館的簡介
山西體育中心佔地1238畝,總投資為16億元,包括60000座的主體育場、8000座的主體育館、3000座的游泳跳水館、1500座的自行車館和綜合訓練館等。該項目位於太原市晉源區中南部,另外,體育訓練基地、國際體育交流中心等配套工程設施也將盡快開工建設。體育訓練基地建成後可大大改善山西省專業運動隊生活訓練條件差的現狀,並提高體育場館建成後的利用率。國際體育交流中心等配套工程可用於新聞發布、賽事轉播和接待運動隊、裁判員等。
在設計上,體育館、游泳館、自行車館整合為一體的方案,有效地整合了用地,節省了公 共空間,節約了投資。'工程建成後,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作用。'省工程建設事務管理局有關人士介紹,由於一直以來省內體育館沒有承辦綜合大賽的能力,山西省是國內為數很少的沒有舉辦過國家級體育運動會的省份。而山西體育中心建成後在滿足專業隊日常訓練和群眾健身活動需要的同時,還可以承擔國內綜合性大型體育賽事或國際單項賽事。 說到主體育場的設計理念,中建公司建築師單蔚穎解釋到:
山西體育中心
主體育場的形象取大鼓之形、燈籠之構、剪紙之飾為創意元素,使民族特色、地域特徵與時代精神在其中得到有機融合和貼切體現。場館外形如大鼓,渾圓敦厚,具有淳樸內斂的氣質,符合山西人的性格特點,寓意深刻、大氣磅礴。將燈籠的編織手法巧妙地運用到主體育場的幕牆結構體系(主體鋼結構)中,同時提取山西地方剪紙藝術的圖案加以抽象化運用,以'中國紅'為主色調,以透明陽光板來模擬剪紙的圖底關系,通過隨機組合來形成表皮肌理。建成之後,陽光透過透明陽光板後,在體育場中將留下形似剪紙的淡淡陰影。這樣的設計將山西豐富的文化內蘊延伸到現代建築中,顯得生動靈活,妙趣盎然,富有韻律。而體育館、游泳館和自行車館三館集中起來,形式上更為大氣,在佔地上也更加節約。'山西體育中心整體設計汲取了山西建築地方文化特色,凝練了山西的文化符號,並使之與現代建築融為一體。單體建築線條清晰明快,結構簡潔流暢,氣勢宏偉壯觀,個性鮮明,體現出體育的速度和力度,體現出生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顯然,單蔚穎為整個設計感到自豪。
D. 廣州新年傳統習俗有哪些它的美好寓意又是什麼的呢財富懸賞5 哦!
廣州年俗 碰撞與交融
臘月廿三,曬被洗衣衫;
臘月廿四,清潔房邊地;
臘月廿五,掃房撣塵土;
臘月廿六,洗凈禽畜屋;
臘月廿七,里外洗歸一;
臘月廿八,家什擦一擦;
臘月廿九,臟物都搬走;
年卅晚,團年飯後去賣懶。
春節,春天的節日。漫漫寒冬過去,大地復甦,草木萌芽,春暖花開,載歌載舞,迎接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這是何等的喜悅?
廣州,南海之濱的百年商埠,此刻,也將這幾分浪漫,幾分張揚,幾分喜悅,發揮到極致。君不見,連綿花街春潮湧,花團錦簇競登場?君不見,商鋪酒樓燈籠掛,人流如鯽車馬喧?大街小巷,洋溢著濃郁的南國市井風情。
還有那流傳了千年的年節風俗,在外來文化的撞擊下,歷久而彌新。春節,從遠古走來,越來越變成維系民族精神的一種儀式。
歌謠唱起
年就到了
春節是怎麼來的?說法有很多,有人認為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另一種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則認為那是先民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害獸。據說,「年」會為人們帶來壞運氣,「年」一來,樹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放鞭炮的原因,就是為了轟走它。
也許對老百姓來說,春節的來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來,它成為了炎黃子孫的一個情結,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廣州也不例外。「嶺南民俗根在中原,年節風俗,很多是相同的。但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於地緣和人群結構的關系,廣府傳統民俗表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山大學民俗學教授葉春生說。
葉教授曾對廣州傳統年俗進行調查研究,他把廣州的年俗特色概括為:謝灶入年關;歲暮迎春花市;以煎堆、油角為主的年宵食品;放開門炮;賣發財大蜆(即「接財神」);「搶頭牙」(即吃開年飯)、「吃無情雞」;人日游花地等等。
這些風俗,對於新一輩廣州人來說,已經比較陌生,然而,從流傳下來的習俗歌中,昔日的過年情境依然可以略窺一二,我們不妨先來聽一首《迎春掃塵歌》:
「臘月廿三,曬被洗衣衫;臘月廿四,清潔房邊地;臘月廿五,掃房撣塵土;臘月廿六,洗凈禽畜屋;臘月廿七,里外洗歸一;臘月廿八,家什擦一擦;臘月廿九,臟物都搬走;年卅晚,團年飯後去賣懶。」
且再來聽一首《新春風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
「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才告一段落。廣府傳統民俗的特點,與廣府民系的人群結構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中原人曾四次大規模南遷,多因政治斗爭、官場失意或逃避戰亂而來。這些移民群體與土著結合後,雖然反客為主,但他們沒有太多土生土長的古老文明,也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傳統,反而在人文性格上表現出了一種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的意識。對於傳統文化,他們既吸取其中精華,又在變遷中進行革新。」葉春生分析說。
世紀滄桑
年俗經歷三次嬗變
世間萬物,無一不在運動變化著,年俗也一樣。葉春生教授認為,自上個世紀初以來,廣州年俗在辛亥革命後、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後發生了三次較大轉變。
第一次發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當時,廣州是大革命的中心,加上西風東漸,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所謂「有權有勢住東山,有錢沒勢住西關,無權無勢住河南」,當時官宦人家集中的東山區、富商巨賈集中的西關,出現了趕時髦的東山少爺和西關小姐。他們平日生活闊綽,年節更逐風流,去西關撐艇、吃西餐,扮聖誕老人,開化裝舞會等。一些教會學校也組織派對、唱詩班表演、管弦樂吹奏等。但貧苦的普羅大眾,改變不大,一如既往。
1949年以後,年俗又明顯地發生變化。1950年春,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春節,當時廣州城內一片喜慶昇平的景象,鞭炮連綿,花市歡歌。由於政府的倡導,求神拜佛被視為封建迷信,在民間,這種活動收斂了很多。拜年的形式也出現了單位組織的集體「團拜」,口彩也由「恭喜發財」改為「新年進步」、「萬事勝意」之類。此外,過去春節開賭三日,滿街的大小賭檔:番攤、牌九、字花、白鴿票等,那時也在公共場合銷聲匿跡。
而年俗變化最大的時期,莫過於改革開放後。政治環境寬鬆了,物質大大豐富了,百萬民工到廣州打工賺錢,華僑、港澳同胞回鄉過年,都使得東南西北中的年俗匯聚在這里。同時,廣州每年也有幾十萬人出境旅遊,耳聞目睹歐美及東南亞各國風俗,漸漸地,也把異域風俗融入到廣州的傳統中。
對此,葉春生說:「廣州年俗,古老而年輕,它遠離中原內核文化的監控,又地處對外交流的前沿陣地,表現出一種大膽追求的精神和寬松自由的風韻,處處顯露出南北交匯、中西撞擊、古今兼容的痕跡。這里的人們,一邊行花街,一邊唱卡拉OK;一邊舞獅,一邊跳Disco;一邊燒香拜佛,一邊玩電腦算命;一邊守歲,一邊過平安夜……反差強烈,但也和諧共融在廣州的年俗里。」
斗轉星移,歷史的巨輪駛進21世紀,多元化的社會,催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春節來臨,廣州的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節日的喜慶中。櫛比鱗次的賓館、商場,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大盆的年桔、鮮艷的桃花樹上,掛滿一個個大紅利是封。花市年年推陳出新,百花爭艷,奼紫嫣紅。與此同時,很多昔日的習俗也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變化最大的是除夕的團年飯。以前為了准備這豐盛的晚餐,家庭主婦要忙碌一整天。傳統年夜飯,雞是必備的,廣州有「無雞不成宴」的俗話;有燒肉,象徵壯旺、貞潔;有慈菇,預示著人丁興旺;有魚,寓意「年年有餘」;還有生菜,諧音「生財」,等等。而近十幾年,團年飯已逐步轉移到賓館酒樓去,如今年夜飯訂座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未到除夕,許多酒家已經一席難求。菜式也從傳統的雞鴨魚肉,變為魚蝦蟹等生猛海鮮,富裕的家庭還向高檔的鮑參翅肚發展。醉翁之意已不在「食」,而在合家歡聚同樂。
過去初一早上吃齋,現在多到茶樓喝茶。盡管廣州茶樓林立,但還是會間間爆滿,許多單位的新年團拜也在那裡舉行。精明的老闆還會組織舞獅迎候,從恭喜發財到恭祝健康,極盡禮數。
初二的「開年」,過去的「搶頭牙」、「吃無情雞」等風俗已經逐漸淡化,時興探親訪友,簡訊、電話拜年,或者外出旅遊,到北京看雪,到哈爾濱看冰燈,到九寨溝看野趣,到廬山看仙人洞,更有遍游新、馬、泰,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到歐洲、北美看世界。留在廣州的人,也會邀上三五知己逛街,或到郊外遊玩。開年後,一切恢復正常,傳統的一些禁忌在淡化,說句不吉利的話,老人們也不太計較。
「廣州年俗也在新世紀中求新求變,但歡樂、祥和、親情、孝道,依然是核心。今天,人們對年夜飯的期盼已經不那麼強烈,對新衣裳的嚮往也不那麼執著,但春節所負載的那種喜慶的情懷,在熱熱鬧鬧背後的那份心語,還是要向公眾表達,向列祖列宗傳遞。放鞭炮也罷,燒香也罷,都不過是一種儀式,儀式內容和空間都可以轉換,但它所渲染的民俗文化的氛圍是一致的,它所撥動的心靈的旋律是共同的,這種感情在環境寬松的時候就會噴發出來。」葉教授說。
南國浪漫
人如潮水花似海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這朵紅花鮮,那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阿媽笑,阿爸喜,人歡花靚樂開懷……」這首家喻戶曉的廣州民謠,描述的正是家家戶戶逛花街的情景。
廣州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花卉常開,種花、愛花、賞花和贈花的歷史悠久,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譽。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曾驚嘆廣州冬季仍然處處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蠻草延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一年一度的廣州歲暮花市,大約形成於十九世紀60年代,清光緒年間馮向華有首《羊城竹枝詞》:「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 形容的就是當時的情形。回顧廣州花市的發展,廣州人性格中浪漫的一面,雖然歷經數百年,依然清晰可辨。
庄頭素馨花遍地
廣州種花賣花,直到成為花市,這中間的過程,難以考據。但過去廣州人很愛素馨花,據傳說,遠在一千多年前,南漢的劉■有一個宮女,名字叫素馨,是廣州河南(今海珠區)庄頭人,芳華早逝,葬在庄頭,奇怪的是,素馨墳左右的花特別香。歷代一些文人,幫閑清客,附庸風雅的官吏,上墳憑吊,由美人黃土引發情思,並作詩吟詠,至今仍有一些詩詞流傳下來。
《大清一統志》有「平田彌望,皆種素馨」的記載。當年,庄頭村一帶,即如今海珠區南石頭、瑤頭、庄頭、南村、小港、五鳳村等地,大多數人家都以種花為業,實際上,那裡是廣州南岸的一座大花園,花農、花販經常運素馨花到城中販賣。據《廣東新語》記載:「粵東有四市,一曰花市,在廣州七門,所賣只素馨,而無別花。」而海珠廣場南岸,因每日載素馨至此上舟,故名花渡頭。
後來,河南一帶種花的地方逐步擴展到花地(也叫花埭),有七百多年歷史。到了清朝中晚期,又有新的發展,廣植各種花卉,不僅僅是素馨了。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仕女結伴遊花地,成為當時的習俗。元宵又有燈會,「想死易過游花地」是當時的俗諺,是用來形容人多擁擠到了擠死人的地步,這句話一直流傳到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前,花地的大策有個花市。每晚12時開市,一直賣花到天明,最旺的是春節前至元宵期間。當時,珠江白鵝潭上來往花地的小艇穿梭不息,還流傳過一首描述花販入城叫賣情況的詩:「一聲叫破春城曉。東家又要,西家又要,樓頭叫罵嫌遲了。金錢買得春多少?」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成立前,花地大小花園前後有二三十家,如醉觀、嶺叢、忍香、翠香林、留芳等等,栽植各種時花、古樹、盆栽、盆景等。同時,交通也比以前發達,大大縮短了運輸時間,不必提前夜間操作,漸漸地,大策夜市也就沒有了。
現代新式花街
上世紀初到50年代中期,廣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槳欄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一度金融較為穩定,工商業有所發展,花市也隨之興旺。人們在馬路兩旁搭架做花檔,中間行人。夜市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花市高峰時人如潮湧,摩肩接踵,花市裡紅紫紛華,使人眼花繚亂。由於人潮擁擠,買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舉起,否則就要給人擠落,空剩殘枝。那時花的品種不多,工商業戶多采購桃花。雖然物價較低,但花較昂貴,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數元,中上的達一二十元。
新中國成立後,花市更加興旺。上個世紀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從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這一段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設為花市。後來,為適應需要,廣州分開幾個地區開設花市,中區花市設教育路,為廣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區花市在多寶路、逢源路;東區原來設在東較場,後來遷到東川路;南區則設在海珠區的濱江路。
家住荔灣區花地灣的陶寶玲阿姨,對上個世紀80年代初逛花市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他們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搭渡輪「過海」行花街。人很多,下船後只能步行。當時,廣州還可以放鞭炮,花市裡驚天動地的「噼里啪啦」聲不絕於耳,煙霧彌漫,空氣中是濃濃的硝煙味,地上鋪著一層厚厚的碎炮紙。她抱著孫女,走得累了,想到茶居里歇歇腳,避一避煙火,但是人太多了,排隊輪候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到位子。「以前的花市沒有現在規模大,花的品種也沒有現在多,但一樣非常熱鬧,我們一直玩到凌晨一點多才回到家。」她說。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開始重視花市,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有效管理。傳統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過年期間,十里花街,吐艷爭芳,張燈結綵,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國的浪漫,此刻達到極致。
參考資料:廣州日報
E. 「茶樓門前兩個紅燈籠」有什麼意義
茶樓外面掛著紅燈籠,目的當然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遠遠望去,倒也給了人一種時光倒流之感。
因為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茶樓外面掛著紅燈籠給人一種古香古色的感覺,這樣既體現了茶文化的源遠流長,也可以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美感。
F. 求廣州的春節習俗。有舞龍舞獅、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給紅包、吃團圓飯等等的習俗,最好還有傳說哦!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動,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與這最大的年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廣州市民過年,也有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隨。然而一代代人過去了,廣州人的春節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連財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傳的民俗更被年輕人淡忘。下面,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廣州的傳統春節。包括新春喜慶日程、廣州春節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慶日程-了廣州人過年忙碌又熱鬧。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灶」那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灶、廿四開炸、廿五蒸糕、廿六掃尾、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即東西),廿八包粽、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說到貢品,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一句話:「冬柑,年橙,謝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時候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灶就要桔)。並寫好一張「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謝灶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了,人們忙碌起來。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粵東筆記》所雲:「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開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廣州市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卜糕、倫敦糕、馬蹄糕、九層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掃屋,以便乾乾凈凈迎新春。還有「迎春掃塵歌」:臘年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
至於廿八包粽,我從來沒有聽過,問了家裡的老人,他們都說廣州現在沒有這樣的習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後來看了一些資料,這樣的習俗在粵西地區還有保留。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冬菇、蝦米、粉絲等年貨。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著:「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這些單語都是要按照神位來張貼的。三十團年,劏雞殺鴨,拜祭天地、祖宗、接財神等,這一天,家庭主婦們都會很忙。晚上全家吃團年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的一年。
這里要另外說一個傳統的習俗,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鍾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鍾,鞭炮又一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一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么的濃厚。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灶、、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一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裡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團年。
正月初一開始過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禮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運」 大年初一。據說是以前的廣東人,初一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遊。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繼續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子,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後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吃完開年飯,就帶齊東西回到外婆家,開始拜年。走的時候,外婆或者外公就會把用紅紙捆紮的生菜,芹菜,蔥給媽媽,當回禮。表示:全家生機勃勃,大人勤勤懇懇,小孩聰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日游花地的風俗。
新春期間,廣州人有很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後,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於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在春節期間,親故見面,總是說些甘露醇語,相互祝福。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等。過年期間,長輩會給小孩一些錢,稱為「利是」,寓吉祥之意。過年的菜餚除雞外,商店還必備燒肉(取紅燒赤壯之意)、魚(年年有餘)、發菜蚝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舊時女人洗頭也要挑個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時代進步,一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為新的社會風尚所取代。
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間千年難易的情結: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於連根盆栽,一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遠遠看去,只見一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神奇極了。這些繁花將奔入各家各戶,人們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一句:春節來了!」
「我想,內地的人們過春節,大多用紅紙與鞭炮來裝點,那裡的春意和吉祥氣,是人工鋪設起來的。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一個季節,把實實在在的春天生命引進家門,因此慶祝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
以上兩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記》裡面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用花砌成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廣州人過年要逛花街。
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則在二十七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這些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售花的棚架和攤檔。花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綵,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鍾,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餘。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於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廣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不是人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一個巨大的鮮花買賣市場,它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節目,它更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過年逛花街跟飲早茶這些習慣一樣,是廣州人獨有的文化現象,是讓廣州人有別於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徵。
廣州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麼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州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鍾,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據說,廣州的花市萌芽於唐朝,成形於明清,歷久不衰。為何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鍾?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雅士,而是因為花能代表無數的好意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上最美好的祝願。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是需要表達願望的,是需要去舊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廣東人尤其迷信,所以過年一定要把「意頭」這個東西搞得淋漓盡致。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廣州人們的這種心態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以外,更已經成為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給你帶來好運氣。不好的變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適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對情侶,也可以是一群希望來年能找到伴侶的光棍。花街是一個充滿歡樂喜慶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廣州人走在街上覺得最放鬆的時刻。
最傳統的應節食品象徵了廣州人對過年的期盼: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會吃也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種非常豐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蝦、年糕這些都是廣州的最傳統春節食品。
俗諺雲:「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製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現在也沒有那麼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裡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時候,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奶奶,媽媽帶著我一起做「油角」,雖然我不是很愛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樂,也是過年的一種樂趣。再有「糖環」、「冬果」、「蛋散」、「芋蝦」等油炸食物。「糖環」用糯米粉搓成團,壓進木模中,逐個「批」出,炸成金黃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鹹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條狀或片狀炸熟。「芋蝦」是用檳榔芋刨成絲後和合米粉漿落油鍋,吃起來酥化可口。「蛋散」用麵粉加豬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後粘上糖膠;鹹的加南乳、鹽拌粉,吃起來酥化可口。
春節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廣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廣東地區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菜炆豬手稱「發財就手」,發菜炆蚝豉即「好事發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製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餚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 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徵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製,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最後要說的是一些迎春活動,如舞獅、舞龍、踢踺子、放煙花等。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相傳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現過一頭獨角怪獸,眼大口闊,不時發出「年、年」的響聲。只要怪獸出現,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莊稼被糟塌。後來,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竹篾織成若干個獅頭模型,塗上斑駁顏色,埋伏於郊野村落,一旦怪獸出現,便金鼓齊鳴,舞將起來,驚走怪獸。於是人們認為獅子有鎮妖驅邪、如意吉祥的兆頭,以後,便於春節期間,各鄉各村均以舞獅子來消災除害,預報吉祥,這便是關於舞獅子起源的說法。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不同的龍舞,寄託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於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現在好像沒有太多人會做了。廣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會在珠江邊放大型的煙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廣州過年,熱鬧豐富,讓人感受深切,廣州的本土傳統文化是多麼的濃烈。
然而,歷史長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們的觀念容易被新的東西遊移,特別廣州市又是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風嬗變也是不爭的現實。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觀念也變了,春節的活動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以及傳統習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財富。
大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態,小到一個城市的過年習俗,這。一切都需要靠民眾的力量建構,維護。廣州過年的習俗作為民俗文化的識標之一,代表了一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的強大,要得到人們的認同,認同後,我們便要自覺地維護它,鞏固它.
G. 在古代紅燈籠用來幹嘛代表什麼,如何誕生
紅燈籠是用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在古代,從西漢時期開始,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家家戶戶都會高高掛起這個象徵喜慶團圓意義的大紅燈籠,千百年來已慢慢變成了中國人各種喜慶場合都使用的喜慶標志。
H. 如何形容紅燈籠的春節氣氛
形容紅燈籠的春節氣氛如下:
1、大紅燈籠高高掛,映出團圓笑臉龐;彩色元宵熱騰騰,現出團聚好年華。你吃元宵我和面,你看燈籠我來掛。
2、除夕之夜辭舊歲,新年聯歡共舉杯!大紅燈籠高高掛,展望美好新一年!五湖四海同慶賀,全國歡騰笑開顏!祝你除夕之夜喜事多,一年更比一年旺!
3、秋姑娘來到果園里,果農正在往籃子里放著一個又一個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子橙黃橙黃的香蕉,還有像紅燈籠似的柿子。各種各樣的果實填滿了很多個籃子,果農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4、滿天掛的大紅燈籠一齊亮了起來。河水相映紅彤彤倒掛燈籠,像一把把燃燒的火。彩燈把西塘打扮得紅澄黃綠青藍紫,色色俱全。
5、流光溢彩的煙花,清脆響亮的鞭炮,昭示著又一個春節的到來。早春的風雪激盪起開心的歡笑,大紅燈籠映現出點點暖意,空氣中迷漫著溫馨而熱烈的氣息。
6、柿子樹上綴滿了沉甸甸的柿子,這些紅得透亮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紅燈籠,在繁密而又蒼翠的冬青樹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鮮艷可愛。
7、煙花三月時節,春雨過後,刺桐花便悄然盛開,雨霧的清新氣息里多了一份火熱的激情。刺桐花花瓣堅實有力,飽滿挺拔,氣勢傲然。遠遠望去,猶如一盞盞紅燈籠,在繁華的都市中更富有感召力。
8、站在山坡上往下瞭望,只見一行行的蘋果樹,像一座綠色長城,鬱郁蔥蔥,枝繁葉茂。一株株蘋果樹上,碩果累累,又紅又大,似一盞盞紅燈籠掛滿枝頭。
I. 有關各地春節的習俗和傳說
北方地區
天津
貼吊錢兒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過了年三十兒,這老例兒開始越來越多。從吃到日常舉止,都要遵循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傳統。天津有句俗話叫「沒過十五都算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這年算到了另一個高潮。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山東
舊時進入農歷臘月,人們即籌劃准備過年物品,農歷臘月二十三為辭灶日,濟南地區會大量蒸饅頭、粘糕、棗糕、包子,及製作酥菜、熟肉、炸貨等菜餚,農村有做豆腐、攤煎餅、制茶湯面等習俗。除夕日大門及院內貼吉祥詞句的春聯,室內貼年畫,灶間貼新灶王像,門兩側貼門神像,濟南地區多貼秦瓊和尉遲敬德畫像作門神。年初一要出門互相拜年,年初二出嫁的閨女和女婿攜帶禮品回娘家。
淄博除夕凌晨就開始鳴放鞭炮,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正月初七被稱作人日。舊時淄博的居民這一天要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 在東營,臘月三十,人們灑掃庭院,貯滿水缸,備足柴草,掛家譜,擺香案。下午家家戶戶包餃子。傍晚餃子出鍋後,全家人放鞭炮,吃餃子。
山西
山西個別地方保留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
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
陝西
秧歌拜年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
河南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在二十八貼春聯。全家人吃過年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三十晚上熬一宿,年夜飯過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河北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
東北
在農村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裡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食用。過年時,將酸菜、肥肉和血腸放在大鍋里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 「殺豬菜」。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中包上硬幣或者花生、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福氣多多。在東北,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掛紅燈籠,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燈籠要保持徹夜通明,意味著益壽延年。高蹺和秧歌這一傳統項目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一到過年會有高蹺和秧歌表演。
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南方地區
福建
春節期間,福建民間有祈福祭祀習俗,人們會在院落、居室、灶房、倉房、畜棚也會貼滿不同體裁形式的年紅。年紅寄託著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將宅院裝飾一新,烘托出節日氣氛。老福州過春節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歲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結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房門兩側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81-84]
新年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動達到高潮。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廟安坐後,廟前焰火四起,鑼鼓震耳,「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一直到深夜。[85]
老福州人「做年」,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歷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頭牙),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歷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江蘇
江蘇民間,在春節期間,除了貼年紅、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南通最特別的年俗應該算「放燒火」了,每年正月十五,南通人都會「放燒火」,俗稱「照毛蟲」、「炸麻蟲」,也稱「照田財」。是希望除盡害蟲,盼望來年豐收。在南京,「家家走橋,人人看燈」是過年的一大習俗。
按照江蘇的春節習俗,大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大年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88-89]
浙江
浙江的過年習俗,小年,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上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花,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家人團聚吃年夜飯,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最後是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年。按舊習,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過年吃東西,都講究一個「討口彩」,而其中年糕是最不可少的,以前台州三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搗年糕的習俗。「謝年」是古老風俗的一種,感謝上天保佑一家人又平安度過了一年,並祈求來年能風調雨順的一種形式。在紹興,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
廣東
廣東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沿承著原汁原味的過年習俗。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從年廿四的掃塵日開始入「年關」,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夜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購置新傢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購買與製作過年食品以及掃屋、貼年紅(揮春)等。大年初一,拜祭太歲神及天地眾神,迎禧接福。年初二,開年日,拜祭神靈祖先,吃開年飯,然後開始走親串友拜年。開年後至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舞龍、敬神、游神、飄色、做大戲、游標旗、游大鑼鼓、武術表演、球賽等傳統節儀與娛樂活動,各種民間活動一直延續半個多月。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42][93-95]
廣東過年習俗活動中體現出敬天法祖、重商務實、講究意頭等信仰信念。而具體因各大區域的風土人情則又各有差異。如:廣府地區的春節習俗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其中以廣州及周邊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廣府邊緣地區如粵西一帶則保留了較多與敬神、游神、驅儺、舞獅、飄色、做大戲等相關的傳統;客家地區保留了較多客家特色文化的傳統習俗,如除夕沐浴、照虛耗、送窮、鞭春、立春祭、人日吃七樣菜等;潮汕地區大抵延續了古俗,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如臘月廿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圍爐,元日以齋祀先、親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一日迎春,正月初五後有鄉人儺以『禳災』,各地皆有迎神演戲等賽會,游神賽會、游標旗、游大鑼鼓等,上元夜則有婦女行橋度厄
客家習俗
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四川
川劇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初一早上吃湯圓。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逛燈會。白天場(廟會)茶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97]
湖北
在湖北沙市、荊州一帶,新一年吃第一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殺年豬是十堰人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進九」開始。十堰民歌《十二月》里唱道:「臘月廿十臘,家家把豬殺。砍上肉一弔,拎到姐的家。」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
J. 「燈籠」體現了怎樣的文化意義
燈籠象徵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可以營造一種喜慶歡樂的氛圍。每逢過年時都要准備上一盞紅紅的燈籠懸掛在門庭或屋中。紅紅的燈籠在大年三十夜裡點燃懸掛於門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
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然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燈籠」有了認同感,他們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而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