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赤峰紅山文化遺址在哪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大(板)白(城)鐵路沿線正在進行的老牛槽溝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一處大型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據悉,這是自1935年「紅山文化」在赤峰紅山被發現70年的時間里,第一次在內蒙古地區發現這樣的文化層次純粹、保存比較完整、房址成排、方圓15000平方米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據負責該遺址挖掘的考古隊隊長楊春義介紹,這個大約佔地15000平方米的村落,已經被揭露發掘的面積在8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清理出紅山文化早期完整的房址4座,灰坑26個。出土6件能復原的完整的陶器和10多件石器,陶器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紋飾有刻劃紋、拓印紋、「之」字紋和席紋等。
據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介紹,過去的遺址發掘中大都是紅山文化與其他類型的文化共存的、伴生的,像老牛槽溝遺址這樣單純的紅山文化遺址是首次發現。老牛槽溝遺址的年代為紅山文化早中期。值得關注的是,正在挖掘的這個老牛槽溝遺址距離1971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的賽沁塔拉嘎查紅山文化遺址僅5公里。
有關專家認為,老牛槽遺址的發現,更證實了「紅山文化」時期人類生活、居住的方式,以及當時生產、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態和文明程度。對於了解「紅山文化」的文化內涵、分布范圍、時代的分期斷代等,有珍貴的學術價值。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② 紅山文化發現於哪裡出土了哪些玉器
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最初發現於內蒙古昭烏達盟的紅山,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龍、玉螭、玉龜、玉獸、玉鳥、玉璇璣、玉璧、馬蹄形器、玉勾雲形器等。其中玉龍的造型為身前屈似環狀,較粗大,口似豬,有的有長鬣,有的沒有鬣,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玉龍。
③ 作為華夏最早的文化之一,紅山文化起源於哪裡
紅山文化是發源於我國內蒙古中南部到東北西部的文化,是距今為止發現的可以代表我國華夏文化最早的文化之一,距今大概是有著五六千年的歷史吧,而且其延續的時間也是相當的長,有兩千年之久。這個紅山文化,主要是分布在我國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邊到內蒙古,南邊到河北,東邊到遼寧,佔地面積不算小的一個文明遺跡。
紅山文化出土的人物雕像和中原人大為不同,他們的臉型是圓形的,眼窩很淺,鼻樑低平而且比較短,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徵。於是,大家一致認為,紅山文化的人種應當是屬於亞洲蒙古人種。而且,因為紅山文化的墓葬群中也是有陪葬品的,從這些陪葬品可以看出,他們的衣著用品是有著典型的華夏文明的樣子的。
④ 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
1、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
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
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2、紅山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陶器,1935年首次發現於遼寧赤峰紅山,故名。主要分布在遼寧西部一帶。
陶器中有細泥的彩陶和帶篦紋、劃紋的粗陶。彩陶紋飾,以勾連式三角紋和菱形紋最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彩陶的製法、質地、部分器形與花紋,同仰韶文化彩陶相近似。
3、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4、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
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5、紅山文化陶匜
此展品為紅山文化文物。長15.6厘米。匜是先人用來倒水用的工具,該件陶匜器型小巧,胎厚而堅實,通體深紅。
外壁點綴不規則圓形小坑,內壁光素無紋。匜口沿處呈U形凹槽,以方便倒水。現收藏於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女神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匜
⑤ 承德哪有名勝古跡
四方洞遺址
【四方洞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南鷹手營子礦區營子鎮東北1.5公里處山腳洞穴內。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約44000平方米。198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發掘隊,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上下兩個文化層中,共出土石器575件,動物遺骨1765件。從出土遺物看,兩個文化層中的石製品形態特徵和打制技術大同小異,只是上層文化少數標本體現出更穩定、更成熟和更有控制力的加工跡象。說明兩文化有相承關系。該遺址是河北省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也是在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對研究承德地區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後檯子遺址
【後檯子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金溝屯鎮西村,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3年曾作部分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層疊壓關系明顯。上層出土器物主要有陶鬲、罐、穿孔石刀等,屬夏家店上層文化;下層出土器物主要有"之"字紋筒形罐、磨棒、磨盤、石雕女神像、玉琮等,屬趙寶溝文化類型。其中石雕女神的發現,在國內文物界引起轟動,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獲。�
白河南遺址
【白河南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南承德縣上板城鎮白河南村西南。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灤河流域發現較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文化堆積深厚,內涵遺存豐富,對研究承德地區紅山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
北梁遺址
【北梁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下伙房鄉錠園子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採集標本有石鏟、石斧、石鋤、細石器刮削器、石鏃、泥質紅陶片,紋飾為不規則豎紋、凸起弦紋。在距該遺址1.5公里處的山坡上,曾發現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玉環、玉豬龍各一件。�
頂子城遺址
【頂子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山頂。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夏家店文化遺址。遺址呈不規則圓形,三面環山,東南面為陡崖,文化層厚約1.5米,遺址中現尚存數重用石頭壘砌的半圓形矮牆和一些平坦的圓形、方形、長方形的生活區。石頭矮牆高0.4~2米,壘牆所用石料大小不等,均為當地青灰石質的不規則石板、石條,牆基寬窄不均。�
小城子西山古墓群
【小城子西山古墓群】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大屯鄉小城子村西。面積約6萬平方米。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時間跨度自春秋到漢。1978~1979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曾組織發掘,共清理墓葬50餘座,出土隨葬品1200餘件。為研究中國古代山戎、烏桓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燕秦長城遺址
【燕秦長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縣境內。東起與赤峰市接境的三義永鄉,西至老窩鋪鄉,或顯或隱,縣境內長約192.5公里。燕秦長城初由戰國時期的燕國為防禦東胡匈奴擄掠而修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用加固,並與其它新築長城連接。現存明顯遺址29段,約6.5公里。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山脊。多由土築,部分地段為石砌,城牆上寬0.3~1.5米,底寬2.2~8米,殘高0.3~2.5米。長城沿線還發現古城5座,當為戍守兵士所用。清代乾隆皇帝曾對此處長城進行踏查考證,並在新撥鄉岱尹樑上立有《古長城說》石碑一通,現仍完整保存。�
城子古城
【城子古城】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子鄉城子村。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地表散存各種陶器殘片,文化層厚約1.5米。古城址呈正方形,城門在南城牆中間,殘牆基寬20~28米,高3~10米。該城建於戰國,秦時廢,漢重新使用,唐以後又廢。�
半截塔村古城
【半截塔村古城】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半截塔鎮半截塔村。佔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城址地表散存陶器殘片、瓦片。該城始建於戰國,秦廢,漢重新使用,唐以後又廢棄。�
岱尹城址
【岱尹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撥鄉岱尹村。佔地面積4.4萬平方米。城址呈長方形,殘存城牆基寬7~25米,高2~2.5米,城門在城址的東北角。該城建於戰國,秦時廢,漢代繼續使用,唐以後又廢棄。�
小城子城址
【小城子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灤平縣大屯鄉小城子村。古為漢漁陽郡要陽都尉所在地,佔地面積1.9萬多平方米。城址呈"回"字形,外城長423米,寬456米;內城長260米,寬130米。城牆遺跡明顯,殘高2.8米至10米不等,城內文物遺存豐富。1977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與地、縣文物部門聯合進行了試掘。�
壽王墳銅冶遺址
【壽王墳銅冶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南鷹手營子礦區壽王墳鎮北山坡。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於漢代。遺址現存礦坑、選礦場、道路、冶煉場及居住址。遺物主要有銅餅,上刻"東六十""東五八""東五四""西六十""西三五""西五三",還有鐵錘、釺子、小鐵刀、鐵帶鉤、殘鐵鋤、陶罐、陶豆等。�
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北隆化縣隆化鎮下窪子村。城始建於北魏延和元年(432),隋唐時為奚王西省地,遼聖宗時在此建北安州,金元改稱興州,明太祖朱元璋時廢棄。在南北朝和遼金元時期,這里始終是燕山北麓的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城址佔地面積0.41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城牆殘存,高2~5米。城址中心有一片較高的台地,疑是官署建築遺址。�
會州城遺址
【會州城遺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東平泉縣南五十家子鄉會州村。會州城始建於遼代,曾為其惠州治所。金、元兩代沿用,明初廢。面積0.81平方公里。城址呈"日"字形,城牆殘高2~6.6米不等。遺跡顯著,遺物豐富,出土遼代器物綠釉雞腿瓶等,造型別致,製作精良,為學術界所矚目。�
雙塔山遼塔
【雙塔山遼塔】承德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南15公里處。在山崗之上,有兩座柱形石峰比肩峙立,高30餘米。峰頂分別建有磚塔一座,故名雙塔山。是中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典範。古人何以在壁立千仞無路可登的峰頂造塔,至今無人能解。北塔已圮,南塔尚存。塔呈方形,邊長2.5米,殘留兩層高5米,上端四角有木檐探出。根據塔的形制及用料分析,當為遼早期建築,其功用似為契丹民族山崇拜與佛教崇拜習俗兼融的產物。�
梓木林子古墓
【梓木林子古墓】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南興隆縣蘑菇峪鄉梓木林子村。是一座遼晚期的大型壁畫磚室墓。墓為南北向,分前、中、後室,墓室四角作仿木結構,有斗拱承托穹隆形室頂,全部彩繪。前室四壁有各種人物、花卉等壁畫。墓內發現契丹文墓誌一通,分蓋、身兩部分,均為正方形。志蓋四角陰刻大牡丹花葉、十二辰像、八卦圖。志身刻契丹文字約14280字,行距清晰,段落分明,為目前中國契丹字文物中字數最多的銘文。該墓對於研究遼金時代的建築、繪畫、文字、書法和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⑥ 大荒西經的大荒西經與紅山文化
「大荒西經」記述的是紅山文化區域物事
《山海經》之「大荒」,如果能確定其地理方位,也能破譯紅山文化、其他史前文化的密碼,也能基本破譯這本承載史前信息經書的密碼。經作者多年研究,認定《山海經》之「大荒」指的是紅山文化遺址所圍繞的位於內蒙古中部的科爾沁沙地。
首先,紅山文化主要遺址赤峰紅山後、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尖山子、敖漢旗四家子、建平縣五十家子、圍場縣下伙房、錦西縣沙鍋屯、喀左縣東山嘴、建平與凌源交界牛河梁、阜新縣胡頭溝、盤錦市郊、康平縣郊、開魯縣坤都嶺、科左中旗新艾力等,都是圍繞科爾沁沙地分布的。遠古先民對沙地的概念,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對「大荒」的記憶。
第二,《山海經》在展開「大荒西經」記述之初,首先陳明「大荒」在「西北海之外」,這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方位信息,如果「海」指渤海,那麼「西北海之外」一定是指「紅山文化區」,(因為只有「紅山文化區」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科爾沁沙地)與紅山先民發生了極密切的關系,因而這種實際發生過的關系以傳說的形式保留在《山海經》一類的古文獻中。
第三,以「海」為視點和以「大荒」為視點所視之區域為同一區域,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渤海看和從科爾沁沙地看,西部(或西北部)是同一區域,即紅山文化區。這可以從《山海經》之「大荒西經」所記物事與「海外西經」所記物事基本重復現象得到證明。「海外西經」記「夏後啟」,「大荒西經」記「夏後開(啟)」;「海外西經」記「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無右臂」人, 「大荒西經」記「三面一臂人」、 「一臂民」、「有人反臂」、「長脛國」; 「海外西經」記「女祭女戚」、「女丑之屍」「女子國」,「大荒西經」記「女祭女 」女丑屍」、「女媧之腸」、 「女子國」; 「海外西經」記「丈夫國」,「大荒西經」記「丈夫國」; 「海外西經」記「軒轅國」、「軒轅之丘」,「大荒西經」記「軒轅國」、「軒轅台」; 「海外西經」記「巫咸國」有「群巫」,「大荒西經」記「靈山」有「群巫」,而且能列出名稱;「海外西經」記「諸夭之野」有「鳳鳥」、「百獸」,「甘露,民飲之」,「大荒西經」記「沃民沃野」,有「鳳鳥」、「百獸」等,「甘露,是飲」; 「海外西經」記「白民國」,「大荒西經」記「白民國」;等等,內容基本一樣。發生這樣的情況,只能解釋為「海外西經」與「大荒西經」記述的是同一文化區域的物事,只是有的稍多,有的稍少,名稱、術語有點區別。
依上所述,推原「大荒西經」篇記述的就是西拉木倫河、大凌河、老哈河紅山文化區域在古代先民中發生的物事。
⑦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紅山文化位於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分布范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重要遺址有赤峰紅山後、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窩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圍場下伙房、敖漢下窪、奈曼旗、錦西沙鍋屯、阜新胡頭溝、阜新福興地、喀左東山嘴、喀左新營子、牛梁河、朝陽十二台營子、北票白石水庫、康平城郊、小河沿等。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
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歷史
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樂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趙寶溝文化(公元前4500~4000),紅山文化之後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公元前2000~1000)。
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聚落形態、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分化及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步入了初級文明社會。
⑧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哪裡
概述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⑨ 紅山的文化遺址
內蒙古赤峰是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中華草原文明的重要源頭。因時間關系與紅山文化遺址失之交臂。我專程去古老而蒼涼的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考察。赤峰因市區東北一座山的紅色岩石山峰而得名,先民曾生活在這座古老而巍峨險峻的山裡。我去內蒙古時江南已是桃紅柳綠,春風拂面,而紅山文化遺址迎接我的卻是凜冽北風,逼人寒氣——那裡的氣溫還在零下16攝氏度,站在山上整個人都瑟瑟發抖。
在遍山亂石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五六千年前先民壘砌出來的半掩體圓形石穴,那些石穴雖不大,但一走進去「敬畏」之情頓生。在廣袤的黃土斜坡上,先民們就地取材壘砌石穴,石穴門一律朝南或東南方向開,門前還有石砌,既可擋風避雨,又能防範野獸襲擊,原來草原游牧民族的祖先也曾有過定居的生活。假使如我所想,那麼,古代這里應是森林茂密,水草豐美之地。陪同考察的赤峰博物館副館長趙國棟告訴我:「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日本考古隊,帶隊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濱田。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他們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文化遺址他們發現的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但從此也揭開了紅山考古的序幕。
最早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的是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永和考古學家尹達。梁思永解放後任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他早年實地考察過赤峰地區。兩位學者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屬於長城南北接觸而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故定名為「紅山文化」。
新落成的赤峰博物館有紅山文化出土實物和圖片展出。從展覽可知,紅山文化鼎盛時期距今約5500年左右,祭壇、女神、宗廟、積石冢等極為重要的文物告訴人們,那時紅山古國形態已經出現了。紅山玉器現已出土近百件之多,造型有龍、蠶、鳥、貓頭鷹等,多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透亮,極具神韻;市面上流傳的紅山古玉,大都屬於仿品。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C形雕龍,其造型之優雅,質地之精美,堪稱一絕。這件國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我曾見到過。由碧玉C形雕龍人們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赤峰地區遠古時期也許就是產玉、制玉的基地,這樣,它比南方良渚文化玉器早一千多年。玉文化從北國草原播撒華夏各地,形成了數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傳統,這是赤峰先民的智慧,也是赤峰後人的驕傲。
是的,內蒙古地區的紅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值得我們好好品味,細細研究。
⑩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哪裡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