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加強綠色文化的建設

如何加強綠色文化的建設

發布時間:2022-11-17 20:15:43

1.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⑤堅持綠色富國和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成資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2.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大學生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2、大學生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和本質特徵,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3、在思想上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制定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這一國策和方針。 4、在工作生活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和重要內容。

3. 如何構建新時期的綠色企業文化

綠色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及其員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為全體職工所認同遵循、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對企業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及其與企業成長關系的看法和認識的總和。綠色企業文化屬於「亞文化」的范疇。
首先,需要確定綠色文化對組織意味著什麼?與企業的核心價值導向是否一致?只有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有支撐綠色文化的核心要素,才能真正支撐綠色企業文化建設;
第二,需要尋找企業建設綠色文化的核心觀念是什麼?依據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管理需求,提煉符合企業具體情況的綠色理念(或環保理念),清晰表明企業在構建綠色文化中的價值態度;
第三,遵循綠色理念,明確企業建設綠色文化的關鍵系統和核心要素,分門別類地組建綠色文化管理系統,按照不同系統、不同元素,進行關鍵點的管理與控制。
第四,將企業綠色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同時與企業對內的各項活動結合起來,將綠色文化從企業的亞文化提升為企業的子文化,推動綠色企業文化的建設進程。

4.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法


1、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2、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3、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4、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5.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企業應如何進行綠色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要進行綠色企業文化建設,就要有一個企業的文化特點,宣傳一些正能量的新聞以及企業文化。

6. 如何建設綠色校園

建設綠色校園

一、營造綠色文化,建設溫馨校園

綠色文化是一種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和諧美好的文化。學校通過營造綠色文化來建設溫馨的校園。
建設審美化的校園環境。校園是育人的場所,我們堅持把改觀校容校貌作為一門隱性課程,力求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說話,把學校建設成為充滿綠色,有自己的個性,環境優美的花園。我們在學校草坪中設置了簡潔有力的格言、主題鮮明的圖案;在走廊中設置個性化的校務、教務公開欄,在主墻壁上布置有海洋特色的浮雕,在草坪中間插上「我還小,別踩我」、「青青草地,腳下留情」等學生自己撰寫的環境保護標語牌,

在校園內設置分類垃圾箱,加強廢品回收,實施班班無掃帚工程,成立各種各樣的志願者服務隊,引導學生對校園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

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引導教職工開展爭創文明辦公室、文明教師活動。通過宣傳先進教師事跡、塑造名師工程,引導教師敬業奉獻、和睦相處;通過關愛每位教師的送溫暖活動,塑造家庭型的校園氛圍;通過危機感、緊迫感、成就感的教育,引導教師團結協作,努力工作。倡導師生互愛,通過學習先進教育思想,轉變教師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開展行政承諾制、教師承諾制,提高工作效率。規范教師用語,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各種渠道培養學生尊師愛師的情感。通過小學生行為規范達標,爭創大雁班、天鵝班、推普班,爭當文明生等新世紀我能行系列活動,規范學生行為;通過互愛互助獻愛心活動,使學生體驗人情美,同時培植同學之間的友愛。

成立色彩繽紛的學生社團。為了活躍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學校配備了各專用教育的場地、設備,成立了「綠帆文學社」,「綠夢書畫院」,「綠鴿少兒藝術團」,「綠太陽電視台」等二十個學生社團。為學生、老師、家長提供了藝術交流的舞台。

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補充,營造和諧、寬容、健康、向上、豐富、活躍的班級文化非常重要。在創設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時,重視文化性物質環境、社會化環境、參與性環境、挑戰性環境、心理性環境的創設,以形成民主、和諧、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班級人際關系。學校改變班級設置,把班級改為有個性特色的中隊,如「精靈虎中隊」、「綠帆探航中隊」、「陽光中隊」,以一系列的綠色管理制度相配套,創設特有的班級文化。進入東港小學教室,你會發現每班教室的國旗、班風、地圖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體共性的同時,在教室門口小鏡框內,由各班師生共同確立的班風卻體現著各自的風格與追求,展示班級榮譽的園地閃耀著不同的名字:「我們的驕傲」,「成長的足跡」,……各班還根據同學們的意見,設置了一系列專欄,充分體現了不同的集體和個人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形成了各班獨特的人文氛圍。2003年我們的「綠帆探航中隊」被評為浙江省優秀中隊。

應對網路文化。隨著學校計算機的普及,網路文化對學生的沖擊力越來越強,如何應對網路文化顯得越來

越重要。學校通過實施計算機(網路)教育,幫助學生學會現代社會技能,培養信息時代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路、利用網路,吸收優秀的文化,屏棄庸俗、低級的文化,培養網路道德,幫助學生理解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區別,打通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聯系。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學生在浙江省「龍的傳人」杯小學生網頁製作比賽中,我校二位學生製作體現學校綠色文化的網頁分別被評為一等獎和優勝獎,別一名學生設計的電子小報獲省二等獎。現在網路已作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學生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堂主動學習的條件。,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培養學生質疑和要求教師學習「傾聽」,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豐富課堂師生的互動關系,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增設班級崗位,把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建立小幹部輪換制,把管理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責任還給每個學生,建設班級文化,把創造群體個性的任務還給學生等來關注學生文化。今年我校通過「我實踐、我體驗、我能行」,「校園綠色奧運」,「五自小公民」等特色鮮明的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探究,認真體驗,大大地促進了學生文化的發展。

二、實行綠色管理,建設制度文化,構建可持續發展框架

綠色管理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高效的管理。學校以此為出發點,揚長補短,量力定位,制定整體發展中長期規劃,確定學校發展的整體思路,即:「高舉一面旗幟,堅持兩全方針,爭創三名,實現四化」。「一面旗幟」,就是實施素質教育;「兩全方針」,就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三名」,就是創名校、做名師、育名生;「四化」,是指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管理科學化、教學設施標准化、學生素質優良化。

根據學校發展的整體思路,確立了三個標准:「規范+特色」的辦學標准,「教書育人」,的職責標准,「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標准,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了實現學校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學校採用整合管理模式。所謂「整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整合管理模式」,是指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為出發點,

要求學校各部門通力協作,各學科協調發展,多種育人方式互相配合,全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的發展。即管理上,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各項工作。教學上,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各學科協調發展,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思想、方法、內容的互相滲透,通過知識整合,形成整體有序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和遷移能力。育人方式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層次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整合,實現全校一盤棋,教學是中心,後勤圍著「前勤」干,「前勤」圍著教學轉,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實現全面育人。同時學校制訂了詳細的管理制度,作為制度管理的標准,構建可持續發展框架,實行可持續化的管理。

三、探索綠色文化內涵,建設精神文化,培育綠色師生。

建設綠色校園文化,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提供保障。社會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這是作為學校管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造就綠色教師,學校採用「請、送、搭;傳、幫、帶」等方法,遵循「一視同仁,量才使用」,「創造競爭環境,促人進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則,既看條件,又看變化和發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評價,又作終結性評價,以實現綠色教師應具備的九大目標。

7. 推進綠色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積極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加強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相應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加快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綠色發展,綠色技術是支撐。環保部門將對綠色技術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示範,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四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五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創新合作方式,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實踐成果,積極宣傳相關經驗做法,促進有助於綠色增長的環保技術轉讓,共同研發新的綠色技術。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_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8. 為什麼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加強意義

1、目的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方法

(1)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2)是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3)是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4)是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3、意義

(1)生態文明是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關系著人民福祉,關乎著民族未來。

(2)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3)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也只有如此,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綠地、水凈的美好家園。

(4)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提到全局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8)如何加強綠色文化的建設擴展閱讀

重要地位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報告在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依靠,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

重大意義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

2015年9月11日新出台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眼於理念方向,著力於基礎性框架,明確提出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

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8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必將為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牢制度樁基,夯實體制基礎。

嚴峻形勢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即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 。

思想理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要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9. 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當今現狀為資源能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需要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第十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執政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恢復為主的方針,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根源上減少環境污染嚴重的趨勢,為人民創造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環境安全貢獻力量。

一、優化土地空間結構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堅決維護國家海洋主權,發展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保護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加強節能減耗,開展水循環使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系統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等防禦功能。

四、完善生態文明體制建設

保護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點。

生態文明體制

1、全面推進建設自然資源資源產權制度和管制制度

對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產權明確、監管有效的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的用途管制界限。

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安全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開發保護制度,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定位進行發展。

3、實際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快自然資源及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1)建立統一監管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2)建立海陸統籌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3)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4)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5)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6)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 如何建設綠色的生態文明,實現城市現代化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准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水、土地、農葯、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也可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准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除工業企業外,還應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以及服務業。

(五)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

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費方式不但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等行為。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實施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條文,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相互沖突、脫節、重復、罰則偏軟等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側重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責任,在出現問題時,知道由哪些部門和哪些人負責,該怎麼做,做不好的後果是什麼;(2)強化、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小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時,除了懲罰相關單位,還要追究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強化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范,增加相應的條款,特別是要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入環保法律。

(七)推行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加強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是確保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堅決追究其責任。

為使得這一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其作用,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中給出詳細的規范,使之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內容。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不同部門的責任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近年來,結合節能減排工作,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目標責任要求。應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建立更完整的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制度提供幫助。

要針對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新特點,提出全面的體制改革方案,強化節能減排綜合協調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強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區域總量控制、重大項目區域會商、區域聯合執法或異地交叉執法、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及公開等制度。

要健全市場機制和經濟政策。加強稅收體制的綠色改革,除傳統的收入籌集性稅外,增加具有資源、環境調節作用的稅收的比例,以實現稅收中性條件下的稅收綠色化,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稅收體系。改革消費稅,將目前尚未納入消費稅徵收范圍,不符合節能、低碳、環保要求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抑制其消費。改革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加對利用節能、低碳、環保類原料的優惠。改革資源稅,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礦產的資源稅稅負,並適當增加資源稅目,增強其對資源環境的調節作用。

要鼓勵綠色信貸,發展環保產業創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業債券。增加基本環境公共服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在價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別化電價、水價等政策措施及具體的推進方案。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體制,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八)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由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底子不厚,財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環保投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投入通常是指用於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一個重要指標是該項投入占當年GDP的百分比。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由於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化過程,其環保投入大體佔GDP的1.5-2.5%左右。但在這些國家快速發展時期,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曾經比較高,例如日本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達到4%的高點。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但由於財力有限,目前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

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和財力的增長,環保投入增長較快。據統計,我國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從「七五」期間的0.7%上升到「八五」期間的0.8%,「九五」期間首次突破1%,2005年達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間平均為1.45%左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達到3.0%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考慮到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欠賬較多,我國環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間應達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應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間再回落至2.5%左右。在這種投入力度下,我國有望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較大突破,使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除了直接的環保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還包括節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發展綠色產業等領域的其他活動。這些方面的資金投入邊界比較模糊,不易界定,但這些活動可同時取得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是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較小。因此,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投入。

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還要提高投入效率,通過集中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以及強化監測和運行管理,集中解決情況嚴重、影響面廣、影響持久的問題。

為了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除了以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外,還需要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在後續的研究中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個建設的深度融合;生態文明程度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確定和實施生態紅線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如何建立和實施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同階段的標志是什麼,實現生態文明的標志是什麼;工業文明之後的生態文明時代,如何讓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強綠色文化的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