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

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

發布時間:2022-11-18 00:45:53

❶ 儒家思想的精華

儒家思想之精華

1.思想基礎——「孝親尊師」

儒家認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凡為人子,孝當竭力,夙興溫請,這是天之經、地之義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動物天性的光明,人間永恆之真理。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老師是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沒有智慧,與畜生無異。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師對待子女、學生、子弟,可以說是愛護無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認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著父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盡心盡力地順從。所以說,「孝親尊師」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體現在人際關繫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願,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主張重視教養,改善民生,增強國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則。眾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作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講學,徙義,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又曾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原則真理的追求維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不但教育了學生,對一個民族剛建進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處世之道——「誠」

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處世原則。《禮記·樂記》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自古以來,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准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誠待人;要求我們要誠實,態度要誠懇,講話要坦誠。待人以誠,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功利思想,是心與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間建立深厚的情誼。如果有求於你,對你以誠,明日不求於你則棄之,長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堅持以誠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淪落天涯可覓知音;得意之時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貴人相助,唯有真心換真心,唯有真情換真情,才是處世之真諦。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華——仁、義、禮、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療現今人倫道德衰微,人情疏離,社會沖突的一劑良葯。

❷ 儒家文化的精髓體現你知多少

儒家文化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我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神宗教,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z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z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z,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z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z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❸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

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1、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3)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

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2、儒學領導力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為本質和精準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

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響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網路-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網路-儒家思想核心

❹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重要的思想之一,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精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儒家三個主義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的三個主義分別是:禮治主義、德治主義、人治主義。

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❺ 春秋時期儒家文化的精華主要有哪些

春秋時儒家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孟子是戰國時的。
儒家文化的精華主要是政治上「仁」的學說,主張為政以德。
在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

❻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中庸這三個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餘、收放自如。

(6)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代代相傳的「四書」和「五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傳統的責任、節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過程之中與專制統治思想結合的結果。所以說儒家思想也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一種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他也開創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

一開始儒家在先秦儒學和諸子地位平等,之後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時期的重創,但是漢王朝以來,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儒家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所以這也是儒家在這一時期得以順利發展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儒家思想在傳統封建社會當中被當成一種物質承擔者,而傳統的封建社會則把儒家思想當成一種精神的承擔者,這樣就會使得傳統社會逐步瓦解,從而導致孔子的權威喪失。

近代中國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英國的國門,這個時候國內開始開展了一系列的反恐運動,之後又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浪潮以及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思潮,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

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道德,在紛亂當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龐大的文化核心。同時儒家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部分,這一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直到今天還在影響到中國的思想文化。

同時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把學在官府變成了有教無類,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傳播到整個民族,可以為整個民族打下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同時他也漸漸地被全社會所接受,最後得到一定的思想統治地位。

現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許多中國社會民眾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這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以及民族傳統的一個重要標志。

❼ 儒學的思想精華有哪些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 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 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❽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精華:
1、仁:愛人,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對父母的贍養,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9、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❾ 儒家思想的精髓

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創始人為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9)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❿ 儒家思想有哪些精華

儒家思想高揚「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倡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人生最高道德標准,從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強健精神支柱和充滿浩然正氣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加上儒家「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滲透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一直是中華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
雖然儒家也講過「無為」,但無論是道家的「無為」還是儒家的「無為」,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儒者本身也積極入世.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儒家哲學處處體現出積極的「入世」精神,以孔子為突出代表.而對於道家哲學來說,雖然老莊派出同源——「道」,但從其與統治階層關系角度來看,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前者是入世的,但後者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游世.
春秋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社會等級關系發生巨大變化,一部分原來身為下層貴族的士喪失了貴族身份而淪為庶民,而擁有一技之長的庶民則晉升到士的行列來;另一方面,周天子的權力不斷下移,失去了至高無上的權威,諸侯競相爭霸,變王天為私田、變分封為郡縣,整個社會處於禮崩樂壞的狀態之中.孔子這時提出的「克己復禮」、「正名」與仁愛的思想就是為了挽救周王朝的統治,為了維護奴隸社會里的等級秩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禮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儒家關注的是社會、人倫,其思想是完全入世的.
從為學的角度來看,孔子從小聰敏好學,他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然而,在他的意識里,「入仕」才是他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所謂「學而優則仕」,因為他對分崩離析的社會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並想將其施展開來,企圖改變現狀,這自然就把「志於學」和「志於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孔子為學,其實是為為仕作準備,為其服務.
「為學」是修身的過程,是完善個人情志的途徑,從而向仁人靠攏.自己做好了,可以影響更多的人,然而孔子最想左右的卻是君王的思想,想利用其推行自己的「仁政」,從而恢復禮樂秩序.有人曾問孔子為什麼不做官,他說:「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他的想法是,推行孝順之道與兄弟友愛,再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也算是參與政治.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個人、家庭中提倡「孝悌」、「仁」、「愛」的背後,其實有著更遠大的打算.即使不能為官,也想從其他方面摻入到國家政治中.
從為仕的態度來看,孔子對其的渴望更是明顯.從孔子周遊列國的行徑也可以看出,他總是期待進入並干預這個社會,介入國家政治生活,藉助君主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子貢問孔子:「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者而沽諸?」孔子亟不可待地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借美玉喻己,渴求得到善者(君主)的賞識,其對入世的迫切之情躍然於紙上.即使是後來如孟子的儒士,也都在徘徊齊梁之間表現出這種熱烈的救國之心.由此可知,儒家其實是有著強烈的入世情懷的.
從其思想來看,儒家哲學一直是主動、積極地為統治者指出為國之道.首先是勸誡君王自己要「仁」,要「德」,進而在國家事務管理上勸導君主實行仁政、德政.「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倡導修己安人.這些主張在《論語》中是以孔子的口直接講出來的,即使在統治者面前也不拐彎抹角.他恨不得自己就位於高位,快速直接地付諸行動,而不用再「累累如喪家之犬」地遊走於各國之間,擔憂著遭受迫害的同時又放不下理想,在君王面前費盡口舌.
孔子就是懷著這顆澎湃的入世之心而開創了儒學的,後來的學派發展者都無不朝著這個方向向前邁進.曾子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整個儒家學派的共識.
此外,孟子主張「仁政」,注重民本與教化的思想,荀子「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的禮樂思想,也無一不體現了治國安邦的政治目的.所以說,儒家的思想主要表達了一種協調社會關系以使之和諧的政治主張,其目的乃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安穩,是積極的、入世的.
而道家同樣產生於亂世的背景下,從本質上說來,其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尋求一條解救動盪混亂的社會的道路.《道德經》所講的就是「君人南面之術」(《漢書·藝文志》),即告訴君主統治百姓、治理國家的方法與途徑,即使談到了無為、隱逸,仍沒有脫離政治空談隱遁,而是為了達到安邦的目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用之, 萬物將自化」就是主張侯王應該以「無為」 治國以達到「無不為」的效果,談的仍是國家;「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老子·五十八章》)他反對「食稅之多」(《老子·五十七章》)、「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七十七章》)更是直接談論政事、關心民生問題.這些言論思想都體現了道家並非遠離政治,而是關心國事,對人民充滿了深深的關懷.道家雖然對人倫社會表現出超脫,但是其思想在根本上仍是關心人世、關心民生的.在這一點上,道家與儒家完全相同,即儒道兩家都懷著一顆救世之心,儒道兩家的思想都包含了政治哲學的內涵,保持著積極入世精神.
儒家採取了直面社會、直擊現實的積極行動;而道家則表現得比較消極出世,主要通過哲學表達其在亂世里的救國情懷.因此,在行動上,儒家依然是入世的,而道家則是出世的了.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儒家直接投身於亂世之中,企圖通過「人」這一群體的主觀努力實現政治的和平.在政治上,一方面主張克己復禮,恢復社會等級制度;另一方面,主張統治者實行「仁」政,「為政以德」.在社會人際關繫上,則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仁」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運》) ,則「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並且,儒家還鼓勵人民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來,「學而優則仕」,為國家社稷的建設做貢獻.由以上可知,儒家的思維空間完全是關乎社會人倫的,主張積極的的入世踐行.
這種積極的入世踐行觀還表現在,即使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未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儒家並沒能為官為政,可是他們卻依舊不改入世情懷,對社會人生充滿關懷.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更是毫不遜色,直接揚言「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毫無逃世退隱之意.他們把人生關懷視為己命,躬身踐行於社會中,一言一行都體現了愛民憂國的情懷,是謂「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相比之下,道家則恰恰相反,道家選擇了明哲保身的避世之法,這就深深地為他們打上了隱逸出世的烙印.「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莊子·胠篋》)構建了道家的理想王國,主張國家清靜無為,相互之間互不叨擾,這實際上就是以消極避世應對亂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寫的就是一個隱逸者的態度,因為道家認為人民只有保持著這種隱者式的封閉生活,不交往才可以杜絕紛爭,天下才可以太平,企圖通過出世的方法維護正常的秩序、社會的安穩.
再如,道家主張「絕仁棄義」(《老子·二十章》)「絕學無憂.」(《老子·二十章》)這是說躲離政治紛爭即無為,是實現社會平和的有效的治國之道. 「絕仁棄義」不僅僅是企圖說服統治者放棄可以推行仁義的做法,「仁」、「義」代表的更廣泛的一層意義是普遍的政治手腕,即「術」.「絕仁棄義」意思就是說統治者應該懷著隱逸者那種心態去治理國家,而不是使用「術」 ,然後天下能太平.而民眾置身事外於政治的辦法是「絕學」,不學習四書五經直接斷絕了進入到政治生活的途徑.人民不參與政治,君王不耍弄「術」, 「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塵.」(《老子·五十六章》),這些都體現了道家追求一種隱者式的作風.
道家認為統治者的刻意「有為」是社會動盪的根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因此,道家認為隱逸式的封閉社會才是最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平和,希望通過消極出世以達到社會和諧的理想.
最後,在對待人、自然與社會的態度上,儒家更關注的是人以及現世社會,為入世思想;而道家則側重於闡發宇宙自然,看上去似乎是出世的,但其哲學闡述最後又都落在了政治層面上,因而實際上也是入世的.
道家的思想充滿了哲學意味,主要探討了宇宙本原、福禍相依,柔可以克剛等哲學問題,但是這卻是為闡明為政之道而發.例如,道家先闡明「道」是宇宙的本原,證明「道」的合法性,但繼而轉入用「道」治政治.「道生之, 德畜之, 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 養之覆之」(《老子·五十一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 章) ,意思就是「道」能生養萬物,統治者對人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再如,老子先闡明了有無、長短、音聲、高下、先後、美醜、剛柔、靜躁、榮辱、禍福、奇正等可以對立轉化的哲理,爾後把這些哲理應用到政治上來,闡明 「無為」之治道.因此,道家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上闡釋復雜的社會人倫關系.
再看儒家,儒家也談到了宇宙,同樣那也是為突顯人的價值、宣揚人本位服務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盡心下》)「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荀子·王制》)孔子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及 「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這些言論都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在社會占重要地位的人這個角色是極其關懷的,重視人的現實實踐意義.此外,儒家還肯定人的享樂追求和對慾望的追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孔子教誨學生的條件,就是讓人送他一條干肉.
綜合以上比較可知,道家思想和儒家都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政治哲學,但是,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站在了一個更高的階層上——道家思想是世界觀,站在哲學的高度去闡釋一種理想的治國之道;而儒家思想則是方法論,直面社會現實,針對現實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強烈務實思想的具體措施.因而,道家就顯得出世,而儒家往往表現得更為入世.然而,即使儒家和道家分別表現出了積極入世與消極出世兩種不同的態度與行動,但他們本質上卻都是為了尋求一條治國安邦的有效途徑,都體現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因而說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入世的.

閱讀全文

與儒家文化有多少精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