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封建舊文化是什麼

封建舊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8 17:34:54

Ⅰ 什麼是封建舊文學

思想封建守舊,形式八股應試。無創新,無新思想的體現。

Ⅱ 破四舊 是真實發生過的話 當時 什麼是 舊 如何去破 有規范的嗎

本來應當破的四舊是指封建舊文化,如封建迷信,封建思想等等,但是由於帶領破四舊的都是一些文化程度稍低的工人(沒有貶低無產階級的意思,只是當時的工人對於封建文化的理解過於偏激),所以將一切古代文化視作封建殘渣,毫不留情的進行毀滅.而中央沒有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所以就發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比如,搗毀寺廟,擊碎古代神佛塑像,直接導致中國文物的慘痛損失
還有,燒毀書籍和迫害知識份子(尤其是關於古文化方面的),歷史的重演...
迫害戲劇工作者,因為當時把地方戲曲作為四舊處理...
林林總總,不堪回首
至於規范,面對熱情的群眾,規范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Ⅲ 什麼是封建文化

我讓你看看幾段資料你就知道皇帝的面目了。

「公元前一百年,偉大的史學家_身為漢朝太史令的司馬遷,正在撰寫那部千古不朽的《史記》。突然間,漢武帝下令處死他,原因是_他對迫不得已投降匈奴的大將軍李陵表示了同情。為了保住性命完成《史記》,司馬遷接受了人類最屈辱的宮刑旄切除生殖器。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寫啊寫,寫得驚天動地,筆走風雲,可當他寫到眼前的漢武帝時,再也寫不下去了。也許他害怕了,也許,他陷入了困惑。兩千多年後,西方最著名的漢學家_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也對這件事大惑不解,他說,司馬遷,學識淵博_通古曉今,為什麼從未考查過皇帝大權合法性的根據在哪裡_他隨意閹割臣民的權力是誰認可的_為什麼皇帝可以做出沖動自發的_無理性的_不可預測的行為,臣民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投訴的法庭_這位研究了一輩子中國的西洋人,臨終前終於看出了門道。離世前兩天,他親手將一部書稿《中國歷史新論》送到了哈佛大學出版社,那上面寫著_中國的天子,實在就等於我們所說的"人間的上帝",他的所作所為,正像當今保險業者所說的"不可抗力_天災",即上帝的作(AnActofGod)。相信永生的西方人敬畏上帝,只關注今生的中國人卻是唯恐觸怒皇帝。他們的上帝就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噢中國人,你慘就慘在,那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的,不是上帝,而是一個跟你一模一樣,與生俱來帶著深刻罪性和有限性的凡人。」
「真正把持了神州命脈的不是儒家_而是法家和兵家_兩千五百年來_哪一朝天下不是靠刀槍劍戟殺出來_用專政淫威來維系_以仁義道德作粉飾呢」
「有罪的人卻充當正義之神,有限的人卻握有無限權力,藐小可憐的人卻成了目空一切的至高者,壓跟兒不認識上帝的人卻成了人間的上帝,這不就是全部中國悲劇的總根源_總導演嗎」
這就是中國的封建文化。

Ⅳ 什麼是舊道德,舊文化

舊道德主要指以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李大釗在1916~1917年之間相繼發表了《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反對尊孔的論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治的護符,儒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比專制帝王加於肉體上的淫威更其嚴重。今天的時代和過去不同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他們還猛烈攻擊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倫理學說和封建專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加以抨擊。《新青年》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名義下,對婦女解放問題,封建家庭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舊文化,是一種舊的思想體系阻礙社會發展、阻礙新思想的建立的舊思想、舊習貫勢力的表現。

Ⅳ 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文化嗎

封建文化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不是封建時期文化,一般理解是封建主義,封建思想,封建迷信,我國是建立在新文化基礎上,封建時期文化,不全是舊文化,新文化之所以新,不是因為時間問題,而是因為其先進性。所以傳統文化,分精華和糟粕。也就是在傳統文化中,很多不能淘汰的文化,就是新文化的部分。但是儒家這個傳統文化,基本就是糟粕,比如孝父母,並不是儒家文化,儒家的孝不是孝父母。他們沒有人去摒棄糟粕部分, 那麼儒家接著宣揚孝,不過就是要移花接木,擴大儒家影響力。造成文化復辟的前期准備。

Ⅵ 新文化與舊文化各指什麼

新文化,是一種能跟上社會發展、能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和推動作用的新思想、新道德的精神、品質的表現。

舊文化,是一種舊的思想體系阻礙社會發展、阻礙新思想的建立的舊思想、舊習貫勢力的表現。

在當今經過經濟改革以後,經濟基礎發生了變革,在原來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就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基礎。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就是說,原來的舊的思想、舊的道德觀念,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關系必然的產生一種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兩種思想在這個時侯,必然的產生激烈的思想斗爭。新文化就是代表新的經濟關系所表現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新文化不去表現新的經濟關系的新思想、新道德觀念,那算什麼新文化?這是中國新文化的基本大方向!

Ⅶ 舊文化是指的什麼時期的文化內容是什麼跟新文化運動期間提倡的新文化有什麼區別

指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而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和崇尚科學以科學的態度來審視社會。

Ⅷ 舊社會的封建習俗和和禮節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乾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准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准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准備生活的本錢。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歷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葯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一)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新娘下轎,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酒俗
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傳統中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Ⅸ 舊社會文化具體是怎樣子的

我國自春秋戰國晚期後進入封建社會,一直到清朝。主要的社會和家庭教育源於儒家文化。就是孔子的理論。建議你主要圍繞三綱五常和名教來寫。注意封建教育重點都是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另外有些名句應該有用:女子無才便是德,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看看三字經也很有啟發。古代教材主要是四書五經。唐朝的科舉注重書法。宋朝文人詩詞皆佳。清朝八股文。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閱讀全文

與封建舊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