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希臘和羅馬文化有什麼不同

希臘和羅馬文化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2-11-18 19:13:17

1. 古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異同

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搖籃,對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都有深刻的影響。希臘是羅馬的老師,羅馬的法律來自希臘雅典。羅馬神話基本都是來自希臘神話。羅馬的政體吸收了希臘成分。整個羅馬時期,羅馬人雖然不願意接受希臘對戲劇,競技的愛好,但是很多藝術,文學,還有哲學卻仍然來自希臘。
制度不同,希臘是典型的城邦制,其中的整體又分為君主,貴族,僭主,以及民主制。羅馬只有兩種:共和制與君主制。語言不同:羅馬是拉丁語,而希臘則是希臘語。宗教不同:羅馬是多神教的,而在希臘,並沒有形成一個成形的宗教,更多的是以哲學家自居的哲人。法律不同:希臘沒有成型的法典,而在羅馬,最著名的就是法律,在十二銅表法之後,羅馬就已經開始有成文法典了。古羅馬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也體現在羅馬法的影響上,古羅馬不僅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還形成了完善的審判和陪審制度。

2. 羅馬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羅馬文化是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首先,在政治制度上上希臘文化建立在奴隸制民主政治基礎上,而羅馬文化則基於高度集權的共和國和帝國基礎上。其次,希臘文化留給後世的遺產是民主政治,而羅馬文化更多在於法律的貢獻尤其是自然法是今日法律的基礎。第三,羅馬的哲學在繼承希臘哲學的基礎上,更多了理性主義和折中主義的元素。第四,在宗教方面,希臘是多神宗教,而在受希臘宗教和基督教影響後轉向一神宗教。第五,希臘在戲劇、詩歌、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而羅馬更輝煌於其建築、科學、醫學等方面

3. 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有什麼區別

如下:

  1. 希臘文明早於羅馬,早在羅馬吞並巴爾乾地區之前就開始學習希臘的各種文化,古希臘特別是雅典被稱作是歐洲文明的搖籃,無疑當時的希臘地區是歐洲最具理性的,最具先進思想的,在哲學,建築,藝術等領域都有過相當輝煌的成就,還出過很多優秀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

  2. 在軍事領域希臘原先都是各個城邦各自為政,後來馬其頓打敗其他城邦稱霸巴爾干,在菲力2世死後其子亞歷山大(又稱亞歷山大3世)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征服行動,從馬其頓開始一路向東挺進,埃及,波斯等曾一度強盛的國度都被其征服,後來一直打到印度,因為士兵連年征戰疲憊不堪(10年征戰,也有說是6年的,具體不太清楚),不願再向東前進,只好回師,有些學者認為亞歷山大的這次征服是破壞性的,給很多東方的文明帶來了災難,也有說正是他的征服,開拓了東西的交流.

  3. 在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龐大帝國也隨即崩潰,分裂成很多國家,埃及也脫離了統治,後來被崛起的羅馬相繼吞並,在軍事征服方面羅馬同樣有著輝煌的成就,而且它持續的時間更長.文化方面很難說區別是哪裡,因為羅馬很多地方都是借鑒和傳承了它的文明.而政治方面羅馬肯定比希臘強,羅馬共有3個時期,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帝國時期,共和時期在馬略改革(主要是軍事改革)以後開始真正強盛,並在第3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勝利,滅了迦太基,從此獨霸地中海地區的貿易權,羅馬的共和時期是很民主的,所以它才能迅速發展,不同於希臘,各個城邦從來就不團結(只有強敵來犯時才勉強聯合起來抵抗)

4. 羅馬源於希臘,但羅馬和希臘在文化上的區別表現在哪些

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共同構成了西歐古典文明,它們關系密切,人們也總是將二者相提並論。然而古希臘與古羅馬之間卻存有一道鴻溝。譬如橄欖枝與凱旋門——我認為這兩個典型的意象能可以的反映它們各自代表的文明的特色,至少能表達其文明進程中一些主流的情緒:希臘嚮往和平,羅馬熱衷戰爭;希臘渴望與自然的血脈相親相融,羅馬夢想在交繞著各種復雜關系的人類社會里披荊斬棘。當然,用橄欖枝與凱旋門來類比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精神差異,這盡管是簡便而直觀的,但也是危險的。因為那容易使人誤以為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完全是孑然對立的。而真實的情形當然不是這樣。首先,古希臘與古羅馬的不同在於它們文明基調的不同,而這主要源自它們地理位置的差異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對東方文化的汲收程度不同。歷史上溯到前三千紀,倘若說,那時的西方人自己已經有了一粒文明的種子,但還需要空氣、陽光、土壤和水才能萌發,那麼慷慨贈與西方人這些珍貴的生命因子的就是近東的兩大文明———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確,西歐古典文明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近東兩大文明向外輻射的產物。在遙遠的上古,希臘地區在地理上比亞平寧和伊比利亞更顯優勢,一則希臘的島嶼、良港眾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二則希臘非常靠近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這樣,希臘可以頻繁地、充分地與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交流,從而在後者的浸潤與滋養下率先成長起來。而羅馬位於地中海中部,雖然這在後來有利於它的軍事擴張,但在文明之初,這種地理上遠離近東文明策源地的情況使它只能依賴希臘的帶動來發展自身。這樣,希臘向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直接地學習東方文化,羅馬則向希臘間接地學習東方文化。換言之,如果說希臘已經是對東方文化的「二度審美」,那麼羅馬就只能算是對這個「二度審美」的「二度審美「了[二]。這樣「審」出來的結果當然就有很大差別——希臘文明的東方色彩濃烈一些;羅馬文明的東方色彩淡薄一些。而我們知道,東方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優雅、精緻、細膩、修養以及生活的品位,那麼希臘與羅馬之間在文明基調上的不同就因各自身上所挾之東方色彩之強弱而顯現了出來:前者與東方人一樣,甚至更加強烈地追求著優雅、精緻、細膩、修養以及生活的品位;後者則比較質朴、粗獷、務實和傾向武力。所以如果要給這樣兩個文明塗抹顏色,我會為希臘選擇如夢如幻的藍色,為羅馬選擇如火如荼的紅色。值得注意的是,東方文化對希臘羅馬的干預與規范主要是在後者文明發展之初。當古典文明日益臻於成熟之後,它對東方文化的離心傾向就越來越明顯地表現了出來。一個證據是,西歐古典文明的中心一直在發生這樣的轉移:從克里特(米諾斯文明)到希臘半島中南部(邁錫尼文明和城邦文明)到馬其頓(希臘化文明),再到亞平寧(羅馬文明)。這是一個北移西進的過程。這個移動方向從總體上表明西歐古典文明的中心在遠離東方。這是因為西歐古典文明發展起來之後,它的個性在逐漸滋長,它越來越需要掙脫東方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卻不難理解。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一樣。父母生育了子女,塑造了他們的基本性格;但子女對父母的依戀主要是在幼年時代。成長使他們日益表現出不同於父母的氣質與特徵,並對後者具有了反叛精神。他們會越來越遠離父母而走自己的道路。[三]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第二個不同是它們文明形態不同,前者是鬆散而民主的城邦,後者是比較有凝聚力的共和國和中央集權的帝國。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橫亘在我們眼前:為什麼希臘始終不能像羅馬那樣沖出自己的半島而走向整個地中海世界,發展為一個令後世高山仰止的泱泱帝國呢?為什麼即使歷史上出現了一個所謂的」希臘的「帝國,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呢?我們發現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很有特點,這是一片關山重重的地帶,平原很少,而且大多被山地切割得零零碎碎。這種地形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兩點影響:一是造就了一種天然的整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據不完全統計,希臘城邦的總數達到三00多個,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彈丸小國,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僅有吧四00平方公里,人口約四0萬。另一個大邦雅典領土約二550平方公里,人口二0萬—三0萬。希臘大多數城邦就更為狹小。優卑亞島面積三漆漆0平方公里,擁有陸個城邦,每個城邦的人口僅有幾萬人。中希臘的弗西斯面積只有一陸50平方公里,卻集中了二二個城邦,每邦人口不足萬人。」[四]這些小國寡民的城邦既無力抵擋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也無法承受人口增長給土地造成的巨大壓力,因此,一旦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必須向外宣洩自己過多的能量。於是在前吧世紀至前陸世紀的二百年間,希臘諸邦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大殖民運動,其結果是造成一大批新邦的誕生。「據粗略統計,古風時代大約有四四個母邦建立了一三9個子邦,這些城邦就像『池塘邊的青蛙』此呼彼應」。[5]山水阻隔的地理環境帶來的第二點影響是,使各城邦相對分散、封閉、獨立而不易統一。一方面,這使「希臘文明自始至終以小國林立的城邦政體為特色」[陸],另一方面,它通過阻礙諸邦之間的各種交流使後者不能可以地形成一種統一的風格,從而使希臘文明得以長期保持多元共存的特色:政治上,一些城邦是民主制,一些是貴族制,一些是寡頭制,一些是君主制;經濟上,一些走自然農業經濟道路,一些走工商航海經濟道路;文化上,一些熱愛科學、文學與藝術,一些則推崇軍國主義、紀律與制度。然而,「為數眾多」使希臘各邦之間的利害關系錯綜復雜;「百態千姿」又使各邦缺乏共同的行事風格,使它們彼此始終難以共融,屢屢發生大大小小的沖突。這樣,希臘文明的內部結構就相當混亂、鬆散,而且充滿著一種互斥力,很不穩定。這不僅極易造成它自身的動盪,也分散了它向外擴張的能量。因此,古希臘文明始終無法全力對外。假設它不顧一切沖向地中海,其結果就只會像中古的德國那樣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不同的是,中古的德國至少還有封君封臣制度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在維系著,盡管這種「維系」只是虛幻的水月鏡花,但它畢竟使德國的分裂僅僅局限在政治的范疇內。而古希臘卻不是這樣。古希臘連一個名義上的統一的旗幟都沒有,所以它的分裂必然意味著整個文明的崩潰,那顯然更加糟糕。後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他企圖將希臘諸邦連為一體並向外拓展的英雄舉動卻明顯低估了希臘文明內部的互斥力,所以他的帝國建立不到二0年就被撕成了碎片,更導致了整個古希臘文明獨立發展歷史的終結。地中海歷史上曾有三次大的裂變,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是最早的一次。[漆]盡管亞歷山大帝國並非一個純粹的「希臘」的帝國,它是建築在多種多樣的經濟、文化基礎之上的。但它的分裂卻回答了我們為什麼希臘終究不能、沒能發展為一個完全的帝國。[吧] 現在來看羅馬。盡管亞平寧半島同樣山嶽縱橫,但羅馬文明卻不像希臘文明那樣興起於支離破碎的山區,它萌生於台伯河東岸的河谷地帶。這里的地形相對平坦完整,所以各部落的聯系一開始就很便利和緊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羅馬興起之初被稱作「七丘聯盟」,據說是因為當時有七個部落加入;到王政時代,傳說只有三個「特裡布斯」,即血緣部落;塞維改革後,地緣部落取代了血緣部落,而這些新的地緣部落的數量似乎也不多——「羅馬城內有四個,城郊農村有一5或一陸個」。[9] 雖然也許實際上早期羅馬的部落數量要比上述數字多一些,但應該可以肯定,它遠不如希臘城邦那樣數以百計。所以從這裡面,我們覺得羅馬的內部結構不像希臘那樣令人眼花繚亂,它是比較簡單的。同時,羅馬各部落幾乎是同步地受到共同的文化,即伊達拉里亞文化和隨後的希臘文化的熏陶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各部落的差別不是很大,彼此之間不存在強烈的互斥。這樣,羅馬文明實現集中化管理的可能性就大過希臘文明,它的內部構造也就更穩定。因此,羅馬歷史上更多的是階級斗爭,如平民與貴族、奴隸與奴隸主、奴隸主內部的斗爭,卻很少有像希臘那樣的不同政治單位之間的混戰。[一0]這樣,羅馬得以保存更多的力量用於對外征戰,最終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蕞爾小邦躍變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泱泱帝國。古希臘、羅馬文明的第三點不同是它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這一點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譬如我們看現代的德國人和美國人,會發現他們的性格很是不同。德國人嚴謹理性、心細如塵,總給人一種深沉感,所以德國出了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美國人散漫隨性、不拘小節,總讓人想起放浪形骸的西部牛仔,但這種人的思維往往毫無羈絆、天馬行空、極富創見,於是美國出了許多成功的商人、政客和演員。又比如,英國人與法國人都很浪漫,但前者是知性的浪漫,後者是感性的浪漫,所以英國的浪漫講究品味,法國的浪漫來得很純粹。再比如,俄國人很剛烈,連婦女都很強悍、很獨立,很有性格;日本人就比較溫和了,日本婦女更是相當的柔順。這些國家和民族的這種鮮明的差異,就是因為他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導致的。這也使我們想到,現代希臘人與現代的義大利人身上其實也有類似對比。我對現代希臘人的最初印象來源於上世紀陸0年代的一部希臘電影,名叫《希臘人佐巴》。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戰以後,一個意志消沉的英國作家來到希臘,在克里特的偏僻鄉野結識了一位希臘農民安東尼。安東尼為人熱情、善良、真誠,他的簡單、質朴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深深感染了那個作家,使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這部電影讓我很深切的體會到希臘人的心靈世界,從而使我在某些層面理解了為什麼這個民族能在上古時代創造如此瑰麗、美妙的文明奇跡。義大利人最使我印象深刻的當屬他們著名的歌劇《圖蘭朵》。與《希臘人佐巴》那樣一部流淌著脈脈溫情的平靜柔和的電影不同,《圖蘭朵》的魅力在於那極富震撼力的男高音和女高音,那堪稱驚艷的服裝與舞台,那絲絲入扣的情節演進,以及劇中的四個令人若有所思的謎底——「希望」、「鮮血」、「圖蘭朵」和「愛」。所以我們感到,義大利人的情感脈動很強烈,他們充滿激情,樂於在高亢的音符里歌頌愛情。這與《希臘人佐巴》所表現的希臘人那種沉靜、含蓄、慣於在平靜中刻畫友情很不一樣。實際上,這種差異也應該是古希臘文明與古羅馬文明的遺跡。前面提到,古希臘文明內部的離心力很強,無法集中全力對外擴張。即使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擴張,但由於內部這種離心力的撕扯,它也無法長久維持那些艱難開拓的疆土,它會很快坍塌。這就是說,古希臘文明不能通過軍事征服的方式來發展壯大。事實上,希臘文明是通過文化的慢慢積淀發展起來的。而羅馬文明沒有經過希臘那樣經年累月的、厚重、扎實的文化積淀,但由於它內部的向心力大過離心力,使各種因素能比較快、比較好地集結起來,這樣,羅馬就可以經由大規模的對外征服擴張而迅速崛起。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文明發展模式相應地在希臘、羅馬各自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里打上了深刻、鮮明的烙印,從而成為它們彼此區別的根本標志。下面我們就談談這種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的具體表現。首先,我們看到這樣兩幅景象:第一幅景象是,在古希臘著名的埃庇道魯斯劇場,人流如織,興奮的人們慕阿里斯托芬之名遠道而來[一一],眼裡充滿著期待。對於古希臘人,看戲是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對古希臘政府,看戲也是一件有益的公共事業,因為那可以增進公民們的交流和凝聚力。因此,在古希臘,公民去看戲不僅不必購買戲票,反而能得到一筆由政府給予的額外補貼。藝術,就這樣被鼓勵著;第二幅景象是,在古羅馬的哥羅塞姆斗獸場,正上演著驚心動魄的角斗,空氣里彌漫著血腥。層層升高的圓形看台上擁擠著成千上萬的觀眾,他全都瘋狂的嘶喊,一些人手掌向下,企圖早早將失敗者推向死亡。古羅馬人認為角斗能激盪出人心中最本真、最寶貴的勇敢精神,他們崇拜這種精神,把這種精神奉為「國魂」。所以他們說:「哥羅塞姆不倒,羅馬就會永存。哥羅塞姆一旦倒下,羅馬就會滅亡。」現在,我們對這句話就有了兩種理解,一是因為哥羅塞姆位於羅馬城中心,象徵著帝國的心臟,如果連它都倒下,那就意味著整個帝國已經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二是,哥羅塞姆是角斗場所,而角斗精神正是羅馬國魂。哥羅塞姆傾圮,就意味著羅馬精神不復存在。被抽走了靈魂的帝國也就死期將至。所以從這樣兩幅景象里,我們真切地感到,古希臘人是很有藝術氣質的,古羅馬人則極具尚武精神。誠如朱孝遠老師的精闢概括:「古希臘文明是詩的文明,古羅馬文明是劍的文明。」[一二]古希臘人最愛美,他們講究衣著的精緻、妝容的優雅。他們的神祗中還有一位專門的「美神」,名叫「阿芙洛狄忒」,這在其他文明裡是沒有的,是古希臘人的首創和獨創。[一三] 你再去看看克里特的宮殿,去看看那裡的壁畫,那個帶著橄欖枝頭冠的在花叢里踱著安逸步子的祭司,那個有著捲曲頭發和醒目紅唇的時髦的「巴黎女郎」,那些歡快蹦躍的海豚,那些美妙的幾何圖紋,多麼美麗!所以古希臘人最愛美,一旦偶爾出了一兩個不修邊幅的人,比如蘇格拉底、第歐根尼,他們會立即覺得那是「瘋子」、「異類」,他們會難以忍受。反觀羅馬人,他們的民風就很樸素。盡管在其文明發展後期,大多數羅馬人已經把質朴無華的優良傳統拋到了九霄雲外,但他們的本性的確是很樸素的。在羅馬興起之初,「羅馬人的生活相當節儉,不事奢華。他們衣著、飲食都很簡單,元老們在議事廳開會,坐的是硬板凳,冬天也不生火。錦衣玉食乃至使用豪華的桌子都會受到監察官的譴責。」[一四] 我們再看希臘的雕刻。無論是菲迪亞斯的「處女雅典娜」,還是亞歷山德羅斯的「斷臂的維納斯」,都有著栩栩如生的神態和曼妙有致的身姿,對於這樣的形象,我們幾乎只能用「完美」一詞來形容。而古羅馬的雕刻就不同了,他追求的是人物的本來面貌,為此,甚至不惜把刻畫對象的醜陋之處也展示出來。所以它很真實。我們還發現,古希臘很少有大型的公共工程,它的建築大多比較低矮,且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協調一致,包括現代的希臘也是這樣。羅馬則不同,它的建築大都高大恢弘[一5],而且它從來不管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也許明明是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卻巍然地聳立著一座直插雲霏的記功柱,這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突兀。應該說,古希臘人對自然有一種本能的謙卑,古羅馬人則振奮於他們的軍威、他們的版圖,因而處處渴望體現出一種帝國的霸氣與征服欲。於是我們得出一點結論:古羅馬人的藝術主要不是想展現像希臘那樣的美和優雅,而是要竭力表達他的力量與威儀。這樣就有了萬神殿、凱旋門、大大小小的廣場和遍布全國的四通八達的道路中國。所以在這一點上,羅馬人是成功的。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在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上的不同,還表現在前者富有理想主義與浪漫情懷,後者富有現實主義與致用觀念。剛才說到,古希臘人渴望親近自然,古羅馬人則更願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這其實就是一種浪漫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區分。於是,古希臘人面對自然,面對那些高山飛瀑,每每喜歡去歌詠、贊嘆。而古羅馬人面對自然,居然想到制定一套「自然法」去約束它,哪怕一棵草、一束花、一條魚、一掊土,也要遵循這個「自然法」。古希臘人的理想主義與古羅馬人的現實主義的分野也體現在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愛情觀中。比如,古希臘社會里,同性戀現象是非常流行並且為人推崇的。赫赫有名的同性情侶就有蘇格拉底和亞西比德,亞歷山大大帝和赫帕斯汀,以及荷馬史詩中的阿喀琉斯與帕特洛克羅斯,柏拉圖也有強烈的同性戀傾向,著名女詩人薩福更被西方人稱為「女同性戀的始祖」。應該說,在古希臘,同性愛一直被認為是比「世俗」的異性愛更純潔、更神聖的「天間之愛」。因為當時的人覺得,同性之間的心靈默契通常比異性之間更為強烈,尤其是男性與男性之間,他們在戰場上可以並肩殺敵、死生與共,所以這種情誼比那種單靠肉慾維系的異性愛來得更為純粹與珍貴。在古希臘,同性愛是受到政府的公開鼓勵的,幾乎每個城邦都專設有同性情侶士兵編隊,在作戰時,這些同性情侶士兵通常是以一當十,最為英勇的。所以說,古希臘人的這種愛情觀是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的。而在羅馬社會,盡管同性戀現象仍是十分常見,但已經淪為貴族名流骯臟的玩物。政府已經不再公開倡導了。奧古斯都就主張健全家庭關系,夫妻雙方彼此忠誠,過正常的婚姻生活。而且羅馬人也不再認為同性愛是比異性愛更高層次的情感,他們將二者同等看待,而在更多時候,它們還是更傾向於異性愛的,因為他們覺得愛情就應該發展為婚姻,然後多多生兒育女。所以說,古羅馬人的愛情觀就現實多了,他們是很難理解希臘人嚮往的那種「天間之愛」的。如果這些都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麼古希臘哲學與古羅馬哲學的不同就把古希臘的理想主義與古羅馬的現實主義的差距體現得更明顯了。古希臘人創造了哲學,他們把它稱為「菲洛索菲亞」,意即「熱愛智慧」。但是,古希臘人的哲學是很飄渺、很深奧的。你看,那位來自米利都的「哲學之父」[一陸]創立的乃是所謂「自然哲學派」,他思考的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問題。他的觀點是,萬物之源為「水」。這是不是很難理解?可是接下來的畢達哥拉斯就更讓人難理解。他不再關心物質世界的問題,而將目光轉移到玄妙世界。他說,萬物之源為「數」,這大千世界都是由直與曲、一與多、奇與偶、正方與長方、火與氣、右與左、善與惡、靜與動、明與暗、陽與陰這十組對立物構成的。你能理解嗎?然後,赫拉克利特又說,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一團火,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又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他還探討一種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道」的東西——「邏各斯」。再然後,德謨克利特,他說,世界的本原乃是「原子與虛空」。「不變的原子在虛空進行永恆的運動中相互沖撞而形成無數有生有滅的世界,萬物的區別僅在於它們的原子數量和排列方式不同」。[一漆] 似乎他的這個「原子論」最為接近我們今天的科學理論,但在當時,那卻是最抽象、最神奇、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假想。所以我們發現,原來古希臘人的哲學總是在思考天與地,宇宙、自然,它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其實非常遙遠。但這卻分明就是古希臘民族性格的體現——追求卓越與深邃。而羅馬人呢?他們流行的哲學是斯多噶主義。這是一種興起於希臘化時代的哲學,但羅馬人對它做了很大的改造,主要是把它高度倫理化。「高度倫理化」,這五個字就很關鍵。本來斯多噶主義最主要是在講「邏各斯」,但現在羅馬人覺得那太遙遠,他們就更加強調「邏各斯」要求人要對社會承擔責任那一面,更加強調只有克服了個人肉體的慾望與弱點,才能達到「邏各斯」的境界那一面。這樣,羅馬人的哲學就是很致用的,它直接地為人類的社會與生活服務。朱孝遠老師說:「希臘文明是放大了的個人,羅馬文明是放大了的國家。」[一吧] 這個說法主要是基於古希臘文明對自由、民主精神的一貫高揚,和古羅馬文明對紀律、制度的再三強調。希臘城邦實行直接民主制,每個公民都真正的是國家的主人[一9] ,因此個人的力量被塑造得很強大,這就孕生了他們對自由、個性的狂烈追求。而羅馬是依靠軍事擴張興起的——軍隊當然是依靠紀律與制度來維系,所以羅馬文明由始至終都很重視秩序、要求服從,它比較壓抑個人的欲求。同樣,正因為古希臘文明是經過了長期的文化積淀,所以它尤為推崇「以德治國」。蘇格拉底畢生致力於討論「美德」,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是由「賢人王」來治理............而古羅馬文明是軍國主義的,它的文化根基比較薄弱,就不太適應「以德治國」,只能依靠嚴密的法律來把龐大帝國之內多種多樣的民族、經濟和文化區域捆綁到一起。當然,這種做法也是明智而有效的。我們知道,羅馬文化的集大成者就是羅馬法。威爾.杜蘭如是說:「法律既是羅馬史的精髓,所以羅馬史與法律便無法分割。」古希臘人似乎天生就很聰慧,他們注重思辨,情感也相當敏銳。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智商」、「情商」都很高。古羅馬人沒有這種天賦,他們的戎馬生涯也使他們無法在後天去可以的培養這種能力,所以古羅馬文明似乎從整體上就不如古希臘文明那樣深刻、細膩。但羅馬有它自己的優勢。這個民族也許意識到了自己與希臘相比的不足,所以他們特別勤奮。一方面,他們熱愛勞動,特別是在共和初期,無論貴族或平民,都以到田間耕種為榮。另一方面,他們刻苦學習希臘文明,從文學到科學到藝術到宗教,從經濟到政治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我們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希臘的影子。「羅馬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卻反被希臘的文化所征服」,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真可謂一語中的。此刻,我們不禁想到愛倫.坡那句簡單而有力的名言:「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這句話高度概括了這兩大古典文明各自的特徵:希臘的光榮在於,它是西方文明最清澈的源頭,以至於「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二0];羅馬的偉大在於,它將古典文明推向極盛,譜寫了一頁無與倫比的光輝傳奇

5. 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國家形式:古希臘更大意義上是一個地理概念,始終是一個小國林立的城邦世界,當時希臘城邦有上百個之多。所謂城邦實際上就是在群山之中的一小塊沖積平原上形成的、以一個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國家,每一個城邦都長期獨立自治,各城邦之間一般是平等的鄰邦關系,因此古希臘始終未能完成統一。羅馬在各地建立行省,實行統一的集權制。

二、政治體制:古希臘經歷了從君主個人統治到貴族集體統治再到全體公民集體統治的制度演變,根據各城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城邦政體主要有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等類型,其中貴族制和民主制在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在古代首次實現了公民普遍參與、輪番而治的民主制度。羅馬擺脫了君主制後建立了共和國,但是一開始權力就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共和國並沒有進一步演化為民主制,而是一種貴族共和國,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和疆域的擴大,共和國轉變為帝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三、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臘很多城邦都有過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活動,在愛琴海附近甚至更遠一些的地中海沿海地區建立了許多希臘移民的城邦。通過殖民拓展了希臘文明,擴大了希臘城邦之間的經濟往來,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殖民過程中,希臘不斷吸收外來先進文明,尤其是東方文明,為創造希臘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同時殖民也極大地拓展了希臘世界的范圍,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使希臘本土與整個地中海、黑海地區成為一個有密切文化聯系的整體。羅馬在繼承和發展古希臘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時,在兼並戰爭和擴展疆域的過程中拓展了羅馬文明。

四、政治文明貢獻: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它在政治文明領域的最大遺產就是其城邦時代實行的民主制度。希臘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體聯合的國家組織,因此盡管政體存在差異,但都不同程度地實行民主政治。民主制下每個公民都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的成員,各級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提出的三權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等思想,都來自當時的希臘文明。雅典是希臘各城邦中實行民主政治的典型,是希臘民主政體的發源地,它所創立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為後世繼承和發展。一位與伯利克里同時代的人曾經自豪地說:「假如你未見過雅典,你是個笨蛋;假如你見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頭蠢驢;假如你自願把雅典拋棄,你是一頭駱駝。」羅馬法是羅馬政治文明中最偉大的成就,它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體系。它不僅嚴格界定了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闡明了相關的法理,為人們提供了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依據。羅馬法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拿破崙時期頒布的《法國民法典》、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等,都以羅馬法中的理論為基礎。羅馬法的影響還波及到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中國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民法,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羅馬法的原則。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格曾說:「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平和、最為持久的征服。」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這是詩人愛倫·坡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高度評價。這兩個國家給文明太多神秘的嚮往和偉大的崇拜,他們之間雖然有異同點,但都是文明學習西方歷史的源頭。

6. 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希臘是小國寡民,分為很多城邦,而羅馬是統一的帝國。
2.希臘的文學藝術更發達,而羅馬的軍事更發達。
3.希臘人更為和平,而羅馬人更為殘暴統治者很多的異族,最終被日耳曼人所滅。
二、相關知識點:
1.希臘文明: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到拜占庭和中世紀時期,希臘又是東方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匯點。悠久的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希臘人的,也是全人類的無價瑰寶。希臘文明誕生於巴爾干半島和愛琴海域。
2.羅馬文明:羅馬文明起源於義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處。相傳,羅馬城建於公元前753年,城市范圍起初僅限於台伯河畔,後來逐漸擴展至整個義大利半島和地中海周圍的廣大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成就卓越,成為歐洲文明的起源之一。

7. 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覺得「古希臘」和「古羅馬」最大的不同在乎於整體的文明形態。古羅馬從可考據的王政時代直至後期的帝國時代都是一個以羅馬城為政治中心,以拉丁區域為文化中心的王國文明。
但古希臘,從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的統一國家。唯一的大一統——亞歷山大時代(所謂的希臘化時代)也在大帝死後就快速解體了。古希臘時期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及巴爾干半島中段,城邦林立,攻伐甚急,所以二者就整體來比較是有失偏頗的。要比的話,我個人覺得,可以從文化角度比整體,要從政治經濟角度,可以這么比
邁錫尼時代VS王政時代,
古典時代之雅典VS羅馬共和國

文明拓展方式,可以理解為發展過程吧,這倒是
可以比比,以下個人總結,不為權威。
希臘:愛琴時代——克里特文明:外來文明影響
——邁錫尼文明,地域權力集中
荷馬時代——古希臘之「黑暗時代」
文明的倒退與調整
古典時代——古風時代,開拓殖民地
——奴隸制國家制度的完善
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開創的歷史

羅馬:伊達拉里亞文明——半島部落爭奪戰
——王政時代,區域性集權王國
共和國時代——奴隸制國家民主制的確立
統一義大利與征服的開始
帝國時代——朱迪烏斯王朝的集權
——奴隸制王朝的衰落
總體看,兩文明都是由:外文明影響——軍事民主制——貴族集權——民主與專制爭斗——民主制的普遍化——貴族集權——
不同於,羅馬條理清晰,希臘空間與時間較混亂,而羅馬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還經歷了元首制至皇帝制的過程。

國家的形式,希臘很亂,總體都是城邦制的,屬於兩河流域式或是古印度式的,至伯里克利,因」提洛同盟「而產生所謂」雅典帝國「,而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則成為軍事同盟。
羅馬脈絡清晰,特別是帝國時代,是和古代波斯相似的總督制+大奴隸庄園為基礎的。

政治體制與統治,這個好難回答啊,因為這些都是變數,即便羅馬的一個王朝,都有好幾次震撼人心的變革,樓主還是有針對性的查資料吧,對象有,
希臘: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伯里克利的民主制,斯巴達的軍事制度,
羅馬: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改革,元首制

文明的貢獻,這個網上應該好多。我想古希臘遠遠勝過羅馬(個人觀點)。羅馬的民主共和國是學雅典的,羅馬的帝國制度學的是波斯。但希臘,特別是雅典的民主制,絕對具有很強的創造性,要稍微深入的話估計可以作為畢生的研究。400公民大會,500人大會,十將軍制,陶片放逐法……在人類古代史上這些人本主義是很罕見的。古希臘的文化貢獻,那絕對是一本網路全書式的鴻篇了。網上隨便看看就找一大堆。

其實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在歷史上有過相互的交差、融合的階段。可以說羅馬文明是在古希臘文明破滅之後的破壞性的延續。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國家都是歐洲國家文明的濫觴。
希臘給歐洲帶來了歷史,建築,藝術,文學等的輝煌文明,而羅馬,在眾所周知的暴力統治中,卻給歐洲乃至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律法和宗教(基督教)。
羅馬文明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部分是古羅馬時期,第二個是羅馬帝國時期。
在第一個時期,古羅馬和古希臘都是城邦。這時期他們的文明是十分相似的。在這一時期兩個國家都發展著明城邦政治,提倡著民主思想。但是古希臘更看重的是音樂,思辨方面的培養,但是古羅馬更加註重的是培養體操,角斗的能力。

而後雅典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利用了「提洛同盟」的繳納的黃金,成就了雅典的霸權。但是同時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滿。在西西里遠征後,雅典一蹶不振,最後被斯巴達滅亡。

而羅馬,在數百年的共和史之後,為了滿足擴張的需要,最後它的版圖已經超出了城邦的概念,於是帝制開始,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出現。在這時候,羅馬的律法得到了發展和完善。而「自然法」的概念的出現,無疑真正將「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帶到了世界上。這也是歐洲法律的起源。
相比而言,希臘的法律文化發展始終都將范圍局限在了「公民」這個被賦予狹義概念的名詞上面了。

鄙人也鍾情於古希臘文明,在學習了拉丁語之後,目前正在自學古希臘語,希望30歲之前能夠獨立閱讀荷馬史詩原文√

8. 古希臘和古羅馬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共同點:都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一脈相承。
不同點:
一、古希臘是一個地區,古羅馬是一個國家。古希臘地區包括巴爾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地理范圍相對固定。古羅馬的版圖隨著羅馬國家的軍事擴張處於不斷變動之中。最初,古羅馬的地理范圍僅限於台伯河畔的羅馬城,後來擴展到整個義大利半島,最終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但義大利半島始終是羅馬國家的統治重心。
二、從時間順序來看,古希臘文明出現在前,古羅馬文明發展在後,希臘人是羅馬人的老師,古羅馬文明是在向古希臘人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體來說,古希臘文明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先後經歷了愛琴文明時代(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黑暗時代(公元前12到公元前8紀)和城邦時代(公元前8紀到公元前4紀)。古羅馬文明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8紀到公元4世紀,先後經歷了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前509)、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前27)和帝國時代(公元前27~公元476)。

9. 文化與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有什麼不同點

古羅馬和古希臘藝術的異同:
一、共同點
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藝術,都是最接近人的藝術。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植根於深刻的人本主義精神,沒有絲毫扭曲、掩飾、誇張和造作而是真實。如多立克柱式就是男性的陽剛之感,而愛奧尼柱式則具有女性的柔美之感 。甚至連同神話也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為神所製造的雕像其實也是為他們理想化了的人造像,如愛神維納斯的雕像是一個曲線玲瓏的女性;即使是帶著翅膀的勝利女神,也是以女性為基礎創造的。
作為古希臘藝術的繼承者,古羅馬藝術也帶有相同的人本氣息。如它的雕刻,就是表現人的特點。古羅馬人本來就有為祖先作雕像紀念的習俗,早期的雕塑是根據死者面部製作的,不加任何美化,表情死板缺少活力,僅僅是逼真。但隨著古希臘的雕刻藝術的傳入,他們開始美化雕像,但始終保持著「逼真和表現個性」的主旋律。
古羅馬和古希臘藝術都是在極力追求一種和諧美,這種和諧美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自然而真實的美感:如雅典衛城建築配合白色大理石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美,其雕刻完美為世人所公認。古羅馬的雕刻同樣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它們都共同「模仿自然,而完美於自然」。
2、對稱的美感:古羅馬或古希臘的神廟大多是軸對稱建築,依照主軸中心線修建,兩邊對稱。給人以庄嚴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感覺。神廟外形基本以長方形為主體,四面的柱體數目相對稱一樣。不但外觀具有對稱性,而且內部結構也有一定的對稱性。古羅馬的橢圓形的古斗獸場就是遵循對稱的典範,巨大宏偉的雅典衛城則以端莊典雅勻稱著稱。
3、比例的美感:如古羅馬的萬神殿,殿堂內比例協調,十分恰當和諧: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而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古希臘雕像「斷臂的維納斯」也是長短適度、美妙絕倫,為世人所驚嘆。
二、不同點
1、起源的相對獨立性與多元性
古希臘被海洋四周包圍,當地人便以海為通途,成為海洋民族。早在公元前八世紀,古希臘人便揚帆出海,造就了希臘人敢想、敢幹、敢於創新的理念,這種大膽自由的理念滲透到藝術領域中。如在很多戲劇要出中希臘人甚至肆意地戲弄神,毫無顧忌地批評權貴;雕塑家可以用人的形象作為神的範本;神話中將神視作與人一樣有缺點弱點。而且因其地理因素使古希臘藝術還具有相對獨立性。
而由於古羅馬是半島國的奴隸制國家,以農業為主,在同自然的斗爭中培養了對客觀事物沉著思考和務實的精神,與外向型擴張的古希臘人不同。而且古羅馬藝術不像希臘藝術那樣單純,既受理依達拉利亞美術影響,隨著征服其他國家,又吸收了希臘、埃及、兩河流域地區的文化。同一時期,不同的地方藝術風格也不一樣,除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正統藝術外,帝國各省還有其不同的風格。因而古羅馬的藝術在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礎上自成一家,是獨特性與多元性的統一。
2、藝術目的不同
古希臘文化藝術的創作活動是它的生活的一部分。如古希臘的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的活動,後來發展成全民的慶祝節日。每個公民每年至少有一天看戲的機會,並且有政府還發放的觀劇津貼。古希臘人對「美」情有獨鍾。他們在人像雕刻和神廟建築上一再探討正確的比例關系,有著獨特的審美觀。使得古希臘藝術表現上呈現出充滿健康、自然、樂觀、優雅等的特質,而有別於近東藝術那種超自然的、宗教的神秘感。
而古羅馬創作藝術的目的就迥然不同了。羅馬的藝術主要是用於紀念與歌頌。例如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用來紀念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無論是雄偉磅礴的建築還是威嚴的帝王雕像,都有其實用性或紀念性。
3、敬神與敬王
篤信神靈的古希臘人建造了無數經典的聖廟,如雅典衛城裡就有不少為世人所贊頌的廟,其栩栩如生的雕像也大多取材於神話。希臘藝術主要用於敬神,因而帶有幻想的色彩,而且顯得各位端莊典雅,給人以聖潔寧靜之感。
而古羅馬隨著版圖的不斷擴張,對那些成就千秋大業的帝王日益崇拜,甚至超過了對神的崇拜。因而古羅馬藝術大多數是歌功帝王頌德,或者是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所以雕刻藝術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建築也顯得比希臘的雄偉壯麗,氣勢磅礴。這就使得古羅馬的藝術沒有了古希臘的簡約典雅,而具有王者的風范。
4、浪漫主義與實用主義
古希臘人重視精神層面的表達,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表現完美的人體是古代希臘藝術的最高理想,從雕塑來看,塑造人體強調的法則是簡明、清晰、勻稱、和諧;而衣物上則強調輕盈飄逸,真實自然。從人體比例中發現美的秘訣黃金比例,除了應用在雕塑之中還應用於建築中,給人有勻稱、和諧的節奏感。雖然他們主張藝術模擬自然,但不是全然模擬自然,更非任憑自己的想像虛構。就像亞里斯多德主張的「藝術應該模仿事物所應然的樣子」,即事物的典型,普遍性、必然性和和諧性,所以是一種理想化的寫實風格。藝術所追求的美是與自然的真實性聯系在一起。所以塑造生動、自然的感性形象,明顯地看出古希臘在藝術上追求完美,具有理想化的特色。
因為古羅馬人較為現實,講究實際和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所以古羅馬藝術沒有希臘藝術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幻想成分以及無需追求完美,而是具有寫實性和敘事性的特徵。 就如古羅馬雕像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面部表現,希臘人則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所以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欣賞性了;而希臘雕像的靈魂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
4、共性與個性
古希臘雕刻強調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羅馬要求的是個性特徵鮮明的肖像,不僅滿足於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個性的刻畫,強調真實和個性。從雕刻上看,其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像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追求,人物的表情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有著嚴竣、矜持的神情。或者說,很多古羅馬雕像都是反映不同古羅馬帝王的個性。而一方面古希臘因為帶有較多的民主與自由色彩,藝術上很重視表現生活的歡樂,贊美人性與注重情趣,因而藝術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愉悅的,讓人感到他們就是世界的主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全民的理想和要求。另一方面,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政體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城邦國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壯的體格和完美的心靈,所以古希臘藝術中的理想形象就是既有典雅寧靜的氣質,又有運動員一樣的體魄,這種獨特的審美標准促使希臘藝術產生了理想美的典範。
5、簡約與華麗
古希臘建築有一種簡潔的美,它的雕刻有一種飄逸的美。它的藝術作品如水一般靈動透徹,越是簡約清雅越是耐人尋味。古羅馬神廟建築則更多地採用華麗的科林斯柱式。如著名的羅馬萬神殿就是極其庄嚴,華美的巨大建築,上面有金光閃閃的圓頂,裡面則是琳琅滿目的浮雕,一樣比樣富麗堂皇,氣勢輝宏。而其他藝術品也同樣待遇大氣華麗的特點,很容易讓人感覺到王者的高貴與威嚴。
6、藝術印象
往往一開始接觸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的人都覺得二者之間所運用的手法相似,但隨著欣賞的藝術品增多,古希臘與古羅馬就給人明顯不同的藝術印象。第一,由於古希臘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質,其藝術更具有文化特質,偏向柔美、優雅。第二,而古羅馬追崇力量與身體的健壯完美,其藝術更注重力度美與氣勢。

10. 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有什麼區別(兩者都是歐洲文明的起源)

兩者可以說是師徒關系,同根同源。
歐洲文明的源頭就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是城邦制的國家,雅典衰弱後馬其頓趁勢而起,但並非說馬其頓就不屬於古希臘,後面的亞歷山大帝國也是繼承的古希臘文明,古羅馬帝國使用的文明禮儀和哲學思想都是來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滅亡後,歐洲文明進入黑暗期,基督教的宗教文明趁虛而入,近代歐洲的「文藝復興」其實也是繼承的古希臘文明,所以才叫復興,也就是恢復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文明的哲學思想是偏向於研究物質本身,比如亞里士多德等,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科學」,科學其實就是對物質進行研究,發現物質的組成和本質,從而利用物質的特性。至於政治制度,其實是不能代表文明本身的,文明更多的體現在思維、哲學、精神以及傳統習慣或者說禮儀方面,政治只是文明的一種延伸和需要,或者說是一種實行的手段而已。

閱讀全文

與希臘和羅馬文化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