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應對文化休克
什麼是文化休克?就是離開了一個熟悉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文化不適應的狀況。但是後來,想想畢竟自己千辛萬苦的才能出國,再怎麼也要珍惜這個機會。現在回國了,反而卻覺得泰國好。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呵呵,在這里我談談,怎麼去應對文化休克吧。
首先,文化休克是每個人必然會發生的,所以不必過多焦慮,只是每個人的時間不同而已。我們剛出國時,由於新鮮感往往會使我們情緒亢奮,可是,一兩個星期之後,當我們看到了國外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漸漸地倍感失落、焦慮,處處碰壁,因此,一旦我們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便會產生消極情緒。
我在出國前,詳細地了解了泰國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等信息,因為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養成了我們挑剔的胃,為了盡快地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我們得做好充分的准備;
其次必須弄清楚國外的風俗習慣,避免違反當地的語言習慣與行為;再次是要有良好的心態,打消幻想,當遭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不要產生消極情緒,要學會自我調節,學會慢慢的適應環境。
再次,去國外交一些朋友也會幫助自己加快適應國外環境,縮短文化休克的時間。
文化休克並不可怕,就看你是否願意融入那個文化環境,成為其中一員。
B. 留學生如何正確處理「文化休克「現象
「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會感到失去自己所熟悉的各種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並因此而產生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
「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於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陌生相異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其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文化休克大體經歷四個階段:
(1)蜜月階段:指人們心理上的興奮和樂觀階段。
(2)沮喪階段:指興奮的感覺被失望、失落、煩惱和焦慮所代替。
(3)調整階段。指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沮喪和迷惑之後,外鄉人逐漸找到了對付新文化環境的辦法,熟悉了當地語言、食物、味道、聲音等非語言語,了解了當地的風俗習慣,理解到異文化中不僅有缺點還有優點,與當地人接觸增多,並建立起友誼。心理的混亂、沮喪、孤獨感、失落感漸漸減少,慢慢適應了這一文化環境。
(4)適應階段。沮喪、煩惱、焦慮消失,基本適應了新的文化環境和當地風俗,能和當地人和平共處。
解決文化休克的辦法:
(1)主動與人交往。對人微笑、贈送小禮品、主動提問。
(2)放慢生活節奏,簡化日常工作,布置熟悉的生活環境,盡量放鬆。
(3)生活有規律,養成習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4)以各種方式釋放感情:哭、笑、唱歌、祈禱、繪畫。
(5)做一些簡單的決定,並付諸實施。小的成功能夠大大增強自信心。
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
1.尊重不同的文化。(最基本的態度)
2.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
3.求同存異對待文化沖突。(文化移情能力)
「求大同,存小異」
4.外為我用,發展本國文化。
C. 論述什麼是「文化休克」 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克服「文化休克」。
呵!你是重慶大一的吧?文化休克應該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並且一方適應不了另一方的結果。這結果都是由於彼此的文化背景和所固有的文化思維定勢影響的……要解決文化休克,就要剖析它的原因,這原因前面已經說了,所以要在跨文化交際中克服它,就要在雙方文化中找到融合點,這不是把它們混為一體,而是在對方中製造生存的契機。具體的話當然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發掘改造方案啦。
D. 文化休克的案例分析
一、表現
留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表現在其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逐漸發展的心理過程。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大致可人為地分為蜜月期、休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4期。
在剛到學校的時候,學生會表現出很強烈的新鮮感,不管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奇、興奮,話很多,非常願意結交新朋友,在一起談學習、聊生活。在這個階段里,學生的情緒是積極的,稱之為蜜月期。
在此階段,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變得不安、孤單,稍微出現一點挫折就開始抱怨,對周圍的老師和同學或對某門課程產生厭煩甚至憎恨感。此時,他們往往會特別懷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懷念使得與現實的差異進一步加深,厭倦感更加強烈,學生會變得敏感、孤僻,對學習沒興趣甚至厭學,喜歡一個人或來自同一邦的幾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體,把自己和外界孤立開。在這個時期,學生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產生矛盾,處理問題方法簡單,是產生問題的多發期。
再經過更長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活後,就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即恢復期。在恢復期,隨著對新環境地不斷適應,留學生的思想、認識也不斷改變,逐漸熟悉了這里的語言、食物、風俗習慣,特別是與中國同學問交流增加後,發現自己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了,心裡上的孤獨、失落感逐漸減少,自信心逐漸增加,於是重新振作起來,對學習和生活又充滿了熱情。
再後來,通過反復不斷地磨合,調整心態,進一步適應新環境,並接受了學習生活狀態後,就能很融洽地與周圍的人和平相處。這時,學生的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學習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學生間出現問題的頻率明顯減少,這個時期就是適應期了。
當學生進入適應期之後,自己的交際能力、問題的處理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學習和生活也就步人了正軌。
二、教學和管理對策
1.文化背景
在尊重留學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同時,我校對留學生實行單獨、統一的管理,配有專門的留學生公寓、留學生食堂,盡可能地提供舒適的生活服務設施,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由於宗教在這幾個國家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對於留學生不同的宗教信仰,教師要有一定的了解,並予以重視。對學生在正常范圍內進行宗教活動應給予尊重。當學生需要外出進行禮拜等集體活動時,要向學生說明注意自身安全,外出和歸來應向有關負責人報告。此外,在日常管理中向學生介紹中國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其既得到了重視又不違反學校的相關規定。
2.轉變管理觀念,探索管理方式
(1)將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
剛性管理注重硬性命令約束,管理思維是非此即彼,制度是其核心。其優點是利於執行,便於考核,對保障和維持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有重要作用。但由於制度的硬性規定容易導致管理者與學生間產生矛盾和沖突,將學生置於被動的管理狀態,而限制了其積極性與創造性。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採取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自覺的行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即讓留學生自己進行對留學生的管理。它的優點在於能激發留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在留學生內部形成集體意識和協作意識,但其缺乏像剛性管理那樣的約束力,會使留學生與學校管理者之間產生代溝。我校根據留學生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制定了留學生管理的相關文件,這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本國學生相比既講靈活性,同時更強調規范性。實踐證明,通過留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能夠減少留學生的排斥心理,尤其在解決留學生間的摩擦和沖突方面作用明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避免產生對留學生管理的特殊性,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尺度,剛柔並濟,值得進一步的摸索。
(2)變單一的程序管理為分層的目標管理
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明確行動的目標,且交代每一個行動的操作步驟,而目標管理僅需對被管理者明確目標及其工作要求,具體步驟由被管理者、操作層次的人個人自行解決[31。我校對留學生實行校級留學生管理部門與二級學院留學生管理部門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二級學院管理部門在留學生管理中更具自主性和靈活性。其管理成員由二級學院相關領導、留學生專職輔導員、留學生的年級長、班主任和班委組成。其中,班委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充分發揮留學生的積極性,體現自我管理的意識。管理成員根據分工的不同,有不同層次的管理目標和任務,各盡其責。班委和班主任具體管理本班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情況,深入了解班級中的每個同學。年級長和輔導員在協助班主任工作的同時,將留學生管理中的問題及時向學院留學生管理的相關部門匯報,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做到信息的雙向動態流動,快速、高效地解決好留學生中的問題。
在留學生出現文化休克的初期階段,該方法能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其在遇到問題時能妥善解決。
(3)創造跨文化管理條件
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協同不同文化對組織行為的影響,有效地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圄。對於剛到中國的留學生,我們盡力為留學生創造交流和學習的條件。通過組織中國文化專題講座和涉外人員安全講座等方式,向留學生介紹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及在中國學習生活應注意的安全問題。利用我校的地理位置優勢,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和風景區參觀,讓留學生進一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和飲食生活,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此外,藉助校慶、國際日及文化節的時機,舉辦以留學生為主題的專場文藝演出,學生們精彩的演出和獨特的表現方式贏得了觀眾的好評。他們不僅向中國學生展示了其獨具特色的異域風情,也促進了與中國學生的交流和學習,增進了彼此的認同感。隨著與中國學生聯誼活動的不斷開展,豐富了留學生的業餘生活,擴大了學習和生活的圈子,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幫助留學生樹立了自信心,這亦能緩解文化休克帶來的不適感,減輕了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3.科學教學模式
(1)樹立新的培養觀念
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的醫學教育沿用的是英國的醫學教育模式,這與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相差很大。我國留學生本科教育培養目標:
①達到我國醫學本科生培養的標准;
②達到他國醫學生能考取醫師執照的標准昀。
這些差異要求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文化特點和教育優勢,與國際高等醫學教育接軌,進一步探索留學生培養模式。
(2)教學計劃和成績評價
在研究了印度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學時安排後,結合我校自身的教學特點,整合了課程結構和考核制度,增加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醫學中核心課程嗍。第一學年還要求全體學生學習漢語,並應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但取消了政治類課程。教材的選擇方面,引入了全英文原版教材,同時結合各學科自身的優勢組織編寫了理論和實驗的輔助教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基本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成績的評價採取理論考試成績和實驗成績按照一定比例綜合評定,理論考試主要考察學生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實驗成績則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來評定,並強調出勤率在考核中的比例,這樣做更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學生做出客觀評價。
(3)改革教學方法
留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發言及提問、課堂氣氛較好,在課程教授中教師採用了PBL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並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提出問題、探討問題,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交流的自信心,而且根據學生的反映,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探索和調整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為增進與學生間的交流中,除了語言和文字外,還加入了其它一些表達方式,比如身體語言、面部表隋等非語言方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如語言學家DavidAbercrombie所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
(4)雙語教學
英語是留學生普遍使用的一門語言,為了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學校開展了不同類型的英語提高班,並聘請具有醫學教育背景的外籍教師授課。針對教學中對教師英語聽、說能力要求較高,而教師本身在聽、說能力間存在著較大差異的特點,外教主要在日常交流、醫學英語的規范使用等薄弱環節重點培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通過學習,教師的聽、說能力有明顯提高。另外,在教研室,通過邀請外教參與教學討論、教學觀摩等方式,在實踐中相互交流、切磋教學心得,為英語水平的提高創造良好氛圍。雙語教學在我校已開展多年,其在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營造校內良好的語言環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對中國學生的教學中進一步開展雙語教學,並逐步向全英語教學過渡,是提高教師英語運用能力和教學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
不同的文化背景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文化差異是導致留學生出現文化休克的原因,了解文化休克,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管理和教學水平,培養合格的留學生,而且能為留學生教育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E. 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
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或敵意)階段、恢復調整階段、適應階段。文化休克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由於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深度焦慮的精神症狀,有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
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
文化休克常見於移民當中,或者是在一個社會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變時。
出現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文化差異。
文化休克不是一種什麼疾病,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稱得上是一種新的文化體驗與心理感受。
F. 文化休克的表現有哪些
文化休克的表現在當一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工作時,開始會有一段時間的興奮期。在這段時間,人們感到新鮮、刺激、有激情。但是,這段興奮期過後,人們又會進入文化休剋期。
文化休克大體經歷4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或敵意)階段、恢復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人是有文化差異的,明智的、成功的國際經理人應妥善地駕馭這些差異,使其成為自己的核心能力。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跨越「文化休克」,不僅將對公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時間浪費,同時還給失敗的外派經理心理和家庭造成難以醫治的創傷。
(6)如何適應醫院文化休克擴展閱讀:
文化休克這種現象的產生常常是由於突然處於異已文化生活環境或者是在長期脫離原有的文化生活環境,後來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環境;也可以是由於同時分別忠誠於兩種或多種文化心理時產生的。文化休克常見於移民當中或者是在一個社會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時候。
關於跨文化和社會文化變遷與心理狀態及精神衛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國各民族所關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報導,比如:丹麥學者Mirdal曾對女性土耳其移民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女性移民多數有心理和軀體反應,最多的是緊張感。
其原因除疾病,職業,居住擁擠因素外,與她們長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與當地文化生活環境沖突,語言障礙等因素有關。同時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焦慮,無助和壓抑感。
G. 簡述文化休克的發展過程
文化休克的發展過程:
1、「蜜月期」 :在這一階段里,新老文化差異處在一個浪漫的相識氛圍中。比如,你會感覺到生活在一個不同國度里很興奮,喜歡那裡得食物、生活方式及當地習慣。在最初幾周每一樣東西看上去都妙不可言。 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樂趣好像是無窮無盡的。
2、「敵意/僵持階段」: 一段時間後(一般會是3個月左右)。你會發現新舊文化差異變得很明顯以至於你為之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最初的興奮感讓步於沮喪和憤怒的感覺。你會持續的遇到一些令你不快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在你自己文化中常常體現的是冒犯和奇怪意義。
3、「恢復/調整期」:一段時間後(通常6~12個月),你開始習慣了新文化也養成了固定習慣。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知道了你要干什麼,你也不再會對東道國的所有東西都感到新奇。你的生活再次回到「正常」,事情也回到正軌。你開始能夠解決文化沖突中遇到的問題。
4、適應/掌握階段 :文化沖擊的最後一個階段被稱為「適應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你達到了真正感覺良好的境界, 現在你感到舒服,你已經適應了新的文化。適應並不意味著完全轉換,人們往往會保留許多原有文化的特點。例如你的口音和語言。這個階段也常常被稱作雙文化階段。
(7)如何適應醫院文化休克擴展閱讀:
文化休克的應對策略:
我們應當意識到,既然社會環境是個體無法一時改變的,那麼就應該學會自我的文化調適。而這首先需要認識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轉換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壓力與焦慮,但這種壓力與焦慮卻是一種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後果。
一方面,我們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會鬧出不少笑話: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並不要求某一方放棄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只是要求在交際中盡量理解對方,在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方面盡可能一致.以求得與對方更好的合作。
俗話說入鄉隨俗,飲食等問題的不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逐步適應。而且,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交通的愈加便利,人們越來越發現,幾乎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
我們用一種平視的眼光來看待異文化.便會清楚地意識到,這不過是大海中水波盪漾時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種文化既然能夠千百年承傳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與承傳的理由。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審視自我,認識他人,真正做到對異國文化的「奇」而不「驚」,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對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休克
H. 如何醫治留學生的「文化休克」
令留學生深陷消極情感漩渦,"文化休克"該如何醫治?
記者_喬麗娟 編輯_彭杏月
本文原載於《留學》雜志第64期
留學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留學生滿懷憧憬地開始這段異國之旅,是否最終能夠積極適應當地環境,從而成功融入異國生活,最大化地實現留學價值。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留學生是否具有一種跨文化意 識。
揮不去的「抑鬱症」陰影
樊季敏(化名)是上海理工大學的一名研究生,研二期間她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可是不到一年,原本開朗活潑的她居然患上了抑鬱症。
「剛 到澳大利亞時,我看到滿機場的外國人,聽到周圍的外國話,覺得心裡空空的。」由於自己的語言不過關,樊季敏沒能和同學們一起出發,只能自己孤身前往澳大利 亞讀語言。「後來到了語言學校,班裡也沒有中國人,我自己做飯、洗衣服,應付考不完的小測驗和寫不完的小論文,沒有朋友也沒有太多交流,我心裡想:也許我 根本堅持不到畢業,那種孤獨太難捱了。」小樊感慨道。後來,她開始有些自暴自棄,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玩游戲、看電影,從中得到一些安慰,可成績卻一落千 丈,連續掛紅燈,這讓小樊徹底崩潰了。」
原本就深感孤獨的小樊,失去了自己僅有的驕傲資本,她開始焦慮,失眠頭疼,直到被診斷為抑鬱症。滿心期待的澳大利亞留學之旅居然演變為一場「抑鬱症」的噩夢,這讓小樊無法接受,面對未來,她表示自己很迷茫,希望自己可以先恢復健康,再考慮是否要繼續留學。
「壓力」成留學主要消極情感
樊 季敏的經歷在留學生中並不罕見,因抑鬱引發心理疾病,使得學業中斷,甚至了結生命的例子越來越多。在馬德里理工大學讀研的「90後」中國留學生李儒陵,曾 因抑鬱服毒自殺;在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李揚凱,因抑鬱症跳樓自殺;在加州州立大學的林旭因抑鬱跳樓身亡⋯⋯這些留學生在國外患了抑鬱症,並 最終選擇用極端的方式告別了世界。
這些案例和數據揭露了一個事實:留學生因抑鬱產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威脅到其生命安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留學生們滿心歡喜地開始一段異國之旅時,因為欠缺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預防,導致留學之路並不成功。
在 留學生活中,「跨文化」意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遺憾的是,這個角色經常被忽視。2015年10月11日,啟德教育集團在北京發布《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 應調查報告》,邀請了美、加、英、澳、歐、亞六個地區在讀的1221位中國留學生參與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得分最高 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際交往方面。數據顯示,留學生體驗最多的消極情感是「壓力」,以5分為滿分,調查樣本的「壓力值」達到了3.9 分。
留學要避免:
「蜜月期」在先、「文化休克」在後
針 對以上現象,中國跨文化中心主任庄恩平教授在接受《留學》采訪時指出:留學生在留學過程中會面臨四個階段,分別是蜜月期,抑鬱期(休剋期),適應期和平穩 期。留學生初到異國他鄉,周圍的生活習慣、建築風格、人際關系以及價值取向等都與本國不同,這種文化差異會使留學生在感官上受到刺激,從而對新的生活產生 興奮感、好奇感和極大熱情。這一階段往往被稱為「蜜月期」。
留 學生在「蜜月期」階段,心理適應程度較高。但這種文化刺激時間不會持續很久,往往是數天到數個月不等,最長的不會超過6個月。隨著留學時間的延長,當與周 圍的同學、朋友和教師建立了深層人際關系時,便會出現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焦慮感,從而造成心理上的震動,隨後即跌入「文化失衡」的低谷。
文 化沖突也叫做「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當一個人初次進入異文化時,文化刺激所帶來的興奮感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減弱,文化差異對心理的負面影響便會顯現出來。內在的文化積累與外 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劇變遷往往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沖擊與震動,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不適。在這一階段,留學生由於文化休克、不適應新文化所引起的 心理反應往往表現為內心深處的失望感、孤獨感、寂寞感、思鄉感、挫敗感、無能感、無安全感、缺乏自我價值感,以及外部的焦慮、易發怒、精神抑鬱、自我封閉 等情緒和行為,如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畏懼、反感、恐慌、抗拒、抵觸、逃避等。
這一階段是留學適應最關鍵的時期,如果積極調整可以進入到平穩期,就能重拾「蜜月期」的激情;反之,如果任其發展,則會出現許多不必要的悲劇。
「非中國朋友的支持」
更能助力留學生適應當地文化
調 研數據顯示,留學生最常接觸的四大社會支持來源中,獲得的主要支持來自「家人」,其次為「中國朋友」「教學教務人員」,而與「非中國朋友」的人際互動較 少。大部分留學生還是停滯於「分離模式」階段,學習和生活乃至日常娛樂各個圈子裡全是和自己具有一樣背景的中國同胞,沒有融入當地的主流文化圈子,即使面 對國外文化體系裡的一些優秀部分也是不屑一顧,喪失甚至拒絕了本可以學習、發現和吸收國外優秀文化精華的機會。從海外留學的自身價值來看,也就失去了遠離 父母親人、不遠萬里、花費昂貴地來到國外留學深造的根本初衷。
庄 恩平認為:相較於「中國朋友的支持」,「非中國朋友的支持」更能夠正面影響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當地朋友對於東道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 更熟知,他們能夠為留學生提供即時、有效的跨文化知識和信息,並具備提供實際幫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對於中國留學生學習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溝通技能和適應策 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
李 雨涵是一名就讀於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生,她在美國的生活非常精彩。采訪中,對於怎麼樣避免文化休克,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打工是一個不錯的減壓方式。剛 到美國時,我在課堂上一知半解,課後也不願意和同學一起去購物,經常獨自一人去學校旁邊的咖啡館學習和看書。就在我覺得自己已經快到抑鬱症邊緣的時候,偶 然聽到咖啡館缺人的消息,於是毛遂自薦。後來,我和其他店員成為了好友,也和許多來買咖啡的中國學生熟識了起來。美國的留學生活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這 種調節方式得到了庄恩平的認可,他也對留學生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多參與當地的體育活動,多與當地朋友結伴出遊旅行,多去品嘗當地的美食,這樣就會與當 地人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和談資。學習期間還應積極尋找實習工作機會,參與社工組織活動。如此,即可形成更廣泛的人際網路,又能深入了解海外的主流文化價值、 法律規范、道德標准、生活習俗,畢業後無論是回國就業還是在當地找工作,這些收獲都會很有幫助。」
I. 文化休克的應對策略
針對第一種原因,即本國文化環境中原有角色的喪失,我們應當意識到,既然社會環境是個體無法一時改變的,那麼就應該學會自我的文化調適。而這首先需要認識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轉換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壓力與焦慮,但這種壓力與焦慮卻是一種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後果。當一個人遭遇「文化休克」,並可能因此而產生「恐外症」的時候,其不僅需要具有個人的自尊、真誠與信心,而且還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個人文化需求的良好願望。雖然我們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發生,也無法一時擺脫「恐外症」的出現,但至少可以減輕進入客家文化的適應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是再嚴重的「文化休克」現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稱得上是一種新的文化體驗和心理感受吧。
針對第二種原因,即價值觀的矛盾與沖突,我們應當意識到,價值觀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潛在的,不容易察覺的,同時又是難以逾越的障礙。有些華人在美國生活幾十年,在許多方面與美國白人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在價值觀方面依然與美國自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際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張異國人徹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風俗習慣行事。一方面,我們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會鬧出不少笑話: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並不要求某一方放棄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只是要求在交際中盡量理解對方,在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方面盡可能一致.以求得與對方更好的合作。
針對引發文化休克的第三種原因,即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的不適,則是相對容易解決得多了。俗話說入鄉隨俗,飲食等問題的不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逐步適應。而且,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交通的愈加便利,人們越來越發現,幾乎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我們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
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文化環境造成的。它是從自我標准出發來批判異類文化時的一種文化偏見與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們用一種平視的眼光來看待異文化.便會清楚地意識到,這不過是大海中水波盪漾時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種文化既然能夠千百年承傳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與承傳的理由。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審視自我,認識他人,真正做到對異國文化的「奇」而不「驚」,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對策。
J. 如何在實習中避免文化休克
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心態,提前熟悉新環境的文化模式,增加對新異文化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外,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或者避免接觸新環境中的文化模式,避免與新環境建立聯系。
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盪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境中生活或學習的人,由於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的精神症狀而不是指臨床上那種由於疾病引起的喪失意識的病理性休克,屬於醫學專屬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