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徵
西方古典文化首先由希臘人開創,羅馬人依據其民族特點並結合自己的創造,在有選擇地光采博收與融合古希臘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灌注以新的內容,從而使之發揚光大,最終形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文化傳統或文化體系。當然,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也各有其不同的特徵。早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就已經道出了兩者各自的旨趣。他認為,希臘人的天才在於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而羅馬人則在於以威力統轄天下萬民,在世界「推行和平」。也正如「希臘可稱為光榮,人類精神自由創造,自由思索,自由信仰之光榮;羅馬可稱為偉大,權利、紀律和一致之偉大。」這是由各自的民族性格、歷史傳統、社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造成的。但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作為一種一脈相承的同質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凝聚成了一種有其獨特內涵和體系的文化傳統。在此,下面將對西方古典文化的特徵進行大致的概括。 古希臘人所創設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則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達到了極致。一切官職均由選舉和抽簽產生,權力的世襲、壟斷和特權製得以廢除。這種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三權分立、主權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古代世界發展最充分、最完備、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則會保證民主政治得以順利實施。希羅多德早就體會到了其真義。他借別人之口宣傳民主政治的首要優點在於「它的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的演講中更具體闡述了民主政治的特點。他講道:「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範。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公私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負擔公職優先於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有真正的才能。」
羅馬共和時代也曾實行過民主政治,雖然日後的羅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體制和民主思想的影響卻一直貫穿其中。在帝國時代,帝國范圍內羅馬公民權的擴大和統一,以及遍及帝國境內的自治城市的繁榮不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續,而且還對古典傳統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正如論者所言:「古典文化首先是城市的文化、公民社會的文化,只有奠定於這種更大范圍的公民權與自治城市發展的基礎上,古典文化的廣延才不至於使其傳統遭到削弱,反而有所加強。」更為重要的是,由古希臘人創始的古典法律精神在羅馬人那裡得到了光大。雖然羅馬人在法理的探討上不如希臘人,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卻不斷開拓進取,並最終使羅馬法成為法理精深、系統完備的體系。可以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條,在羅馬人那裡得到了更廣泛意義上的實現。
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可以說,中世紀的市民民主和法律體系,以至近現代社會的民主和法律體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經過發展和演變而確立起來的。 從泰勒斯開始,古希臘人終於擺脫了神話思維方式而走向理性思想發展的道路,於是他們也就開始從神話王國進入到自然王國的探索旅程。正是在對宇宙和自然以及人類社會本身的無窮探究中,古希臘和羅馬人初步建立了其科學體系。而現代科學體系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科學是愚昧和迷信的對立物。人類就是在克服愚昧和迷信的征途上不斷進步的。因此人類思想的解放、社會的進步往往以科學的發展為先導。實際行,在泰勒斯時代,大多數希臘人仍然愚昧無知,並對科學心存蔑視。而泰勒斯也清楚的認識到他的責任就是讓科學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全城,把愚昧完全趕走。也正是通過古希臘科學家的努力,希臘傳統的宗教信仰受到了質疑,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才建立起來。也正是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改變了人們看待問題的方法,並激發出了他們無窮的創造力,使他們在血多科學領域都有所發展,有所創建。
古希臘人所發現的這種理性就是通常所謂的自主的理性。它不是依賴於任何超自然的神和外在的權威,而是依靠人的智慧和思維能力對事物的一種把握和理解。可以說,在古希臘,自主理性精神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他們在探究一切事物時都將之放到理性的審判台上加以考察。對此,古希臘人柏拉圖在《申辯篇》中就曾講道,蘇格拉底主張,凡是為一個人的理智所判斷為錯誤的東西就不應該去想和做。而古羅馬人不僅繼承了古希臘文化中的科學精神,並在實用科技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其還繼承了這種理性主義精神。學界所謂的羅馬文化質朴務實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一種理性主義的精神。在西塞羅的言論中,我們仍然體味到它的真義。他講道:「我們所謂的人,是具有預見性、靈敏性、綜合力、機智力,是富有記憶力、充分的理性和深謀遠慮的動物。……因為人是如此眾多的各種各樣的活的生命當中唯一獲得一種理性和思維的生命,而且其餘所有的 生命都為人所統治了。然而,我還認為不知是在人間,而且是在整個神的世界和整個宇宙,難道還有什麼東西比理性更神聖的呢?理性只有它充分發展和盡善盡美的時候,才能真正稱作為智慧。「即便是羅馬帝國的一些皇帝也將其理想奠定在人性和理性的原則之上,如安敦尼王朝諸皇帝。可以說,在西方的古典時代,理性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了該時代的一種佔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尤其是,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還為古希臘哲人和科學家發展成為一種嚴密的邏輯推理形式和初步的經驗主義的科學方法,並成為後世思想家和科學家進行科學和哲學探索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近代西方的科學和理性精神就是以之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古典文化中充滿著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那麼這種人文主義的特徵是什麼呢?西方著名的古典文化學者安邦納曾對此作過精彩的論述:「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邦納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安邦納的這一概括也同樣適用於古時代的羅馬。或者說,它也是對整個古典時代人文主義特徵的概括。
古典時代的人文主義體現在神與人之間的關繫上就是所謂的「神人同形同性論」。在古希臘人看來,神只不過是人的最完美的體現而已,神與人一樣也具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也具有諸如勇敢與懦弱、善良與殘忍、寬容與嫉妒等人所具有的品格。因此,它與古代東方宗教那種把神看作不食人間煙火、威嚴無比、高不可攀的宗教觀念相比是大相徑庭的。古希臘人這種宗教觀念意欲「用神的形象體現人的智慧與美質所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神也只不過是人藉以表現其理想的對象罷了。因此,古希臘宗教帶有一種人文主義的色彩。而古羅馬不僅接受了古希臘人的神,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它的這種宗教精神及其滲透其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不論是在希臘還是在羅馬,僧侶並沒有形成一個享有特權的階層,因此在社會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他們也無法起權威的主宰作用。當然,在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們的宗教觀念也是相當濃厚的,但與古代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其宗教思想所體現出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是其中一個突出特點。
西方古典時代的這種人文主義精神可以說已經滲透到了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生活領域中的民本主義,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感、人性、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大膽描繪和謳歌,藝術作品中對人體的著力刻畫和贊美,古典建築學中「維特魯威人體」對人文主義的弘揚,如此等等。其中,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一段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勞動成果」,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的一句台詞:「天下奇事雖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都成為古典文化中著名的人文主義的格言。而古羅馬詩人泰倫斯、著名政治家和學者西塞羅等對人性的深入闡發和強調也為後人所服膺。可以說,人文主義是古典文化的一個主題。 對於西方古典文藝風格,世紀著名的藝術史家溫克勒曼曾作過精彩而恰當的概括,即:「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朱龍華則進一步補充道「:古典風格以莊重典雅、優美和諧為重要特徵,或如溫克勒曼所說,那是一種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壯偉,它講求形式與內容、現實與理想、規范與自由、純凈與豐富之間的辯證統一、平衡以至最高度的和諧,這些關系的過度傾斜和破壞則是非古典的。」古希臘人則是西方古典風格的創立者。當然,這種風格是在他們不斷實踐的基礎上而逐步成熟起來的,其形成的時間當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典盛期。而此種風格是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現實主義、理性主義和追求自然與人之和諧的精神在藝術領域的體現。它在雅典的神廟建築和雕刻藝術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而帕特農神廟則是其中的典範之作。古羅馬人在模仿古希臘文藝方面達到了心領神會的程度。在奧古斯都時代,羅馬藝術家在充分吸收希臘藝術成果(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派)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莊重肅穆的奧古斯都風格,就是在帝制的條件下對希臘古典風格的一種繼承。這在奧古斯都廣場和和平祭壇上得到了集中體現。而在帝國前期,古羅馬藝術一方面延續了奧古斯都風格,另一方面則又糅合了希臘化派的因素,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新帝國藝術。這在帝國初期的建築、藝術中都有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眾所周知的「拉奧孔群像」。自文藝復興一直到世紀的理性主義時代,它始終被崇奉古典傳統的無數學者和藝術家視為體現古典藝術理想的典範之作。溫克勒曼對古典藝術風格的那一高論就是以之為典型依據而做出的。不過,在世紀年代之前,學者們大都將這尊雕像錯誤地歸入希臘藝術行列,但後來的考古事實表明,它恰恰是羅馬帝國初期的作品,並體現了新帝國藝術的特點。這也充分說明,羅馬人對古典藝術精神的理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古希臘和羅馬有著一脈相傳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精神。尤其在建築藝術方面,古羅馬人還將古典傳統風格加以發揚光大,從而創造了「作為世界統治者的世界建築」。古典文藝風格和精神有賴於合理的形式去體現和表達它,因此古典時代的文學和藝術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並為人們所普遍遵循的富有特色的表現形式,例如建築中的柱式(多利亞、愛奧尼亞和科林斯)和拱柱的組合,藝術中的人體中心(「維特魯威人體」)和人體比例,文學中的史詩和悲劇的規格(三一律)及各種詩詞格律等等。可以說,這些形式或格式與其內容密不可分,從而使古典文藝風格獨步於古代世界文學藝術之林。
古典藝術風格及其表現形式不僅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和藝術家們所追逐和模仿的對象,而且還對18、19世紀的歐洲古典主義運動以極大的影響。
Ⅱ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外來文化,保持傳統文化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
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傳統文化是我們五千年來經過無數先輩的鮮血和智慧所凝結成的!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一個有著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就理應講學習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我們口中談吐不凡的漢語,經過了幾千的不斷完善才有今天讓其他各國的人民望而莫及!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這樣不平凡的龍的土地,我們作為一個家人,我要學習要自己家的傳統文化去接待來自遠方的客人,去感悟我們幾千年中國這位母親的成長歷程!傳統文化是基礎,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寬容,也因此我們不反對外來文化的進入,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學習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去學習外來的西方文化,就簡單的舉一個例子,試想一下,一個連中國話都說不好的中國人,怎麼又能力去走出國門去跟一個已經掌喔好自家的西方文化的外國人去交流學習呢? 所以人不能沒有臉,樹不能沒有根,傳統文化是一種基礎,外來文化更多的只是種新的學問!所以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外來文化是植根於別的國家或民族土壤的異域文化,它是別的國家或民族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表徵。因此,在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應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取捨。在對待外來文化問題上,國粹主義和崇洋媚外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方法來對待外來文化,這是我們今天開放的中國對待外來文化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Ⅲ 如何學習西方文論
西方文論主要指歐洲地區國家和美國的文論。從時間上講,西方文論上自古希臘,即公元謙427年的柏拉圖,下到十世紀中期的龐德、艾略鍀和榮格等人,文論時間跨度大約二千年,這一時空內的西方文論,流派林立,主義紛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論家很多,內容相當豐富,要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學好西方文論,就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掌握這門功課的要點。什麼是「要點」呢?他既是西方文論這門課的主要的知識點,同時還是這門課的考試出題可能的考點;它既是西方文論課程所講授的文學理論體系的大綱,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識,以下就把西方文論的學習要點梳理一下。
一、希臘文論
古希臘文論是西方文論的一個源頭,教材所收的這一時期的兩個文論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相當重要,學習時首先應注意以下幾個較小的知識點:
1、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師生關系,但二人的文論觀點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2、柏拉圖創立了雅典的「學園派」,亞里士多德則創立了「逍遙學派」
3、柏拉圖的文論觀點,主要集中在他所寫的《理想國》、《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會飲篇》和《裴列布斯篇》。亞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論作品是《詩學》《修辭學》和《心靈論》,由於亞氏的《詩學》在當時一度失傳,因此,他對古希臘時期和古羅馬時期的文論的影響,主要由他的《修辭學》這本書來擔當。
以下是古希臘文論的理論要點:
1、柏拉圖的「理念說」和「摹仿說」,柏拉圖認為理念(或譯「理式」)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的意識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藝又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藝與理念隔著三層,是對於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亞里士多德反對他老師的說法,認為文藝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動、生活」。是現實世界及其規律,肯定文藝作品的真實性。
2、「迷狂說」,柏拉圖認為詩在本質上是神的產物,詩人因神靈附體進入迷狂狀態,於是獲得創作的靈感,進行創作。他認為詩人「不是憑技藝,而是憑神的靈感創作」。亞里士多德則把詩人創作時界定為人的理性活動,要求詩人開始創作即應有清醒的意圖。
3、悲劇觀與凈化說。柏拉圖認為悲劇詩人有兩大罪狀,即悲劇詩人從事摹仿藝術而其作品並不顯示真理;悲劇迎合人的低劣情慾。亞里士多德針對柏拉圖說提出不同意見,倡導著名的悲劇凈化說,他認為,人的感情流露對人身有益,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
4、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亞氏悲劇理論的悲劇定義是「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他認為悲劇具有六要素:情節、性格、思想、言詞、歌曲、形象。其中亞氏認為最重要者為「情節」,其次為「性格」。
5、亞里士多德的詩、史區別論:亞氏認為,歷史的真實不同於詩的真實,歷史敘述個別的、已經發生的式。詩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發生」的事,所以比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詩描寫「合情合理的不可能」
古希臘文論對西方文論的影響:
1、柏拉圖的「理念說」影響生成了羅馬時期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文論
2、柏氏關於藝術美在物質對創作者的心靈和想像的體現的思想,成為近代浪漫主義文藝觀的先驅
3、柏氏關於文藝應有實用和教益的主張,開啟了羅馬時期賀拉斯「寓教於樂」的思路。
4、柏拉圖的文論中以「靈感說」對後世西方文論的影響為最大
5、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為歐洲文論中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相互補充提供了根據
6、亞氏的詩歌想像論對羅馬時期裴羅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藝想像理論是一塊奠基石
7、亞氏對悲劇長度「力 以太陽的一周為限」的規定,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義大利文論家卡斯特爾維屈羅發展為著名的「三整一律」戲劇理論法則,這一法則被西方七世紀的戲劇創作奉為圭泉
8、亞氏的「凈化說」在西方悲劇理論中長期是一種有著巨大影響力的理論。
二、羅馬時期的文論
羅馬文論緊承希臘文論,是古代希伯萊文明對西方文化發生影響的時期。隨著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對文論的影響變得相當大
羅馬文論家主要須掌握的是……(共三位)
代表作及思想……
羅馬時期文論要點:……(共兩點)
羅馬時期文論對西方文論的影響……(共3點)
三、文藝復興時期文論
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文論是當時的文化復興運動的一部分,文藝家紛紛回到古希臘尋求題材和靈感等,人本主義的價值觀沖破中世紀宗教的禁錮成為此期文藝家的精神與信仰的旗幟。此期文論家值得注意的有:……(共兩位)
代表作及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文論理論要點……(共3點)
文藝復興時期文論對西方文論的影響……(共3點)
……
八、二十一世紀西方文論
二十一世紀西方文論的總體特徵:二十世紀是人類工業社會繁榮昌盛,並走向危機和衰退的時期,也是後工業社會在西方代替工業社會占據文化主流的時期。此期人類生存維度的日新月異使此期文論流派紛繁、新見迭出;文學對人的內部世界的關懷漸漸代替了人對外在生活的熱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下半野,文學的審丑壓倒了文學的審美生活。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代表理論家和代表性理論著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論):《釋夢》(或譯《夢的解析》《創作家與白日夢》
榮格(精神分析文論):《分析心理學論文集》《心理學類型》《心理學與文論》
里普斯(移情說):《空間美學和幾何學、視覺的錯誤》《美學》
馬稚可夫斯基(立體未來主義):《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
龐德(意象派文論):《回顧》
瑞恰茲(語義學派):《語言的兩種用法》
杜威(實用主義文論):《藝術即經驗》
艾略特(先鋒派文論):《文學與現代世界》
克羅齊(直覺說美學理論):《美學原理》
羅曼·羅蘭(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文論):《論作家在今天社會中的作用》《人民戲劇》
二十世紀西方精神分析文論
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義文論:弗洛伊德是當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論的奠基人。他把人類心理分為三個區域:本能沖動(即Id,或無意識)、自我(即有意識的個性)和超我(即良知)。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類精神的主要內容。關於文學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認為是因為文學作品寫了「戀母情結」,他並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這兩個悲劇人物形象來進行分析,以證明這一情結的正確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認為文學的描寫是對「戀母情結」的發泄和變相的滿足。
2、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文學理論:榮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不滿老師的泛性慾主義文論而另創新論,成為二十世紀西方精神分析文論的又一大師。他的文論觀點主要是,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這一著名的理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種族記憶。它將人存在的當下性與人的原始根源聯系提來。集體無意識或稱為「原型」,表現出來是人心中的某些圖像、故事和圖案。榮格贊同文學的幻覺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這樣一些傳統。他認為在文學中包含著一種知識,它對現代人的異化和世俗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紀精神分析文論對西方文論的影響
……
馬雅可夫斯基的「立體未來主義」文論……
龐德的「意象主義文論」……
瑞恰茲的「語義學派」文論……
杜威的實用(或經驗)主義文論……
艾略特的「先鋒派文論」……
克羅齊的「直覺說」……
Ⅳ 西方古典文化的准確定義
我們首先應該明白的是,西方古典文化的萌芽應該是古希臘神話!
關於古希臘神話,我們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一些,因為他們的確讓人們津津樂道了幾千年啦!像特洛伊戰爭,金羊毛的故事,美麗的阿芙洛狄忒、威力無比的眾神之王宙斯,等等,我們不但聽說了神,還聽說了好多同神息息相關的凡人,像俄狄蒲斯,海倫等等!
就像我們中國古代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這樣的創世神話一樣,,西方也有自己的創世傳說,《聖經》的第一句話就是:「起初,神創造了天地!」這其中有一個傳奇的神話,,從這些神話里我們聽到了古希臘人最早的歌聲,這歌聲一直傳到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的口裡,之後便成了《伊里亞特》和《奧德賽》。
我們且來聽聽古希臘人最早的歌聲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間本是一個空殼子,經歷了好幾個世紀之後,終於出現了一個叫「混沌」的東西(就像盤古出生前所呆的那個像一個等待孵化的蛋一樣),有一天,有一個東西終於破殼而出,她就是地母——該亞,萬物之靈,是他生下了我們所見的世界萬物。
她與她的兒子羅拉諾斯先是生下了有著50個頭和100條胳膊的獨眼巨獸,接著又生下了美麗巨大的六男六女,他們被稱為提坦神族,他們就是後來奧林匹斯山上諸神的祖先。宙斯在經過兩次大戰之後終於坐穩了眾神之王的寶座,開始了對神界的大規模的統治。他與他的另兩個兄弟波塞冬,哈德斯分別統治天空、大地,海洋以及陰間。他與他的妹妹赫拉——天後結合,共同掌管天界與人間。宙斯和他的眾多孩子們以及提坦諸神在神聖的奧林匹斯山上過著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他們掌管著人間一切生產,生活的事宜:雅典娜,阿波羅,阿瑞斯,狄奧尼索斯,九位文藝女神,畜牧女神,等等等等 。
知道了人類文明的源頭,現在我們要講述的是西方文化中無匹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他的作者據說是一個又聾又瞎的到處的流浪的游吟詩人荷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特洛伊戰爭為內容的《奧德賽》了。
英俊的特洛伊王子從希臘的城邦過斯巴達帶回了王妃——絕世的美人海倫,引發了全希臘城邦的不滿,他們派出了最英勇的將領,集結了一隻龐大的軍隊,為了奪取他們最美麗的海倫和維護希臘的榮譽,浩浩盪盪的向愛琴海對面的特洛伊!經過十年的戰爭伴隨著一場場的勝利,一場場的戰敗,一個個英雄的陣亡,特洛伊城前已經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個個損失像山一樣壓在希臘人頭上。最後,希臘人中最智慧的一個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西方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計策——木馬計,巨大的木馬被當作神的聖物迎進了特洛伊城。在夜半十分,木馬里的希臘人和城外假裝逃走的希臘戰艦將狂歡後的特洛伊人屠得片甲不留!經歷了錢難萬劫的希臘人終於在血洗特城後帶著美麗的海輪滿載而歸!
在光榮的希臘之後,偉大的羅馬民族用他們站無不勝的鐵蹄踏平了大半個歐洲,用強悍的武力締造了西方的歷史,他們建立的羅馬帝國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西方人的作日與今天都與這個帝國息息相關!
在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人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受到了強大專制的基督教的影響,雖然人們虔誠的崇拜和贊美著上帝,但卻深深的憤恨著腐朽而專制的教會——他們有著神聖的名號,卻干著最殘忍,最無恥,最下流,最腐敗的勾當。即便在這個最黑暗的時期,我們也會發現偉大的文學家,他在他的代表作《神曲》里記載了一段神奇的旅行滿載偉大的詩人維吉爾和他的美麗的情人貝亞特麗契的先後帶領下,在我們死後要呆的那些地方,地獄,煉獄,天堂——逛了一圈。
到了偉大的文藝復興時期時期,我們將會很激動的發現一位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劇作家——莎士比亞,他是從古至今作品被演出最多的作家,,同時他作品裡的話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作家,他的一些經典作品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李爾王》等等。
當然,這不過是博大精神的西方文化中的滄海一粟!
回答者:hillmei1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6-14 11:27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加以論述,權當引玉之磚。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徵。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
無對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國文化的境界的確是比較高。或者是中國人的追求(理想)比較高
2 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
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3 與此同時,恰恰是因為中國文化定下的目標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切實際),
造成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過大,一般的人,乃至中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難做到。於是乎,在這樣的土壤中,盡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整個民族對
「特異功能」就有異乎尋常的熱中。目標太高又無法實現,只好自我欺騙也。
4 與上述情況相適應,中國的教育極為糟糕。因為沒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術可教。
「聖人」不是上學可以產生的,而是「頓悟」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際
上是不能從「教育」這種手段中得到助益的。於是教育無法系統地發展起來。
5 西方的情況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標比較合適。可以通過學習,發揮人的智能,
達到控制自然的目標。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知識不斷積累,
並形成規范的知識體系,極具操作特徵,可以很好地推廣教育,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6 也許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西方人忙活了一陣,發現迷失了方向,於是到東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歸宿真諦雲雲,以此來說明,中國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為21世紀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況在Doubtfire看來,可以這樣描述,即中國人一直在追求人間天堂的美景,
但限於客觀條件(智力,體力等等),無法實現,只好通過一些夢幻手段「假裝」
實現之(比如氣功等)。而西方人則為了達到天堂,花了兩千年造戰車和梯子等。
也許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國人
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反而在表現形式上落後在西方後面了。
以上是我對中國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分析,盡管中國文化的目標看起來比西方的「野蠻」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確高得多,是人應該有的目標,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則不達」呀。
Ⅳ 如何深入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
第一、最好就到西方國家留學四年。第二、找一個西方國家的異性伴侶談戀愛幾年。第三、多交流西方國家的人士。第四、多讀西方的資訊,多讀西方的文學。第五、倘若想跟欣賞西方頂級價值連城的古董一樣,欣賞西方最厲害的文學,只需要細讀世界先生西方文化的名著,再細讀其中方文化的名著,接著再細讀其中西方融合的名著,就能深入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
Ⅵ 怎麼學習西方文化
西方人與東方人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本質區別,so,你不可能完全西化,讀書嘛,你多讀讀西方名著,莎士比亞的書,托爾斯泰的書,都不錯,想西化還得信奉基督教,讀讀聖經什麼的,就好了,中國文化有許多是任何文化都代替不了的,別這么消極啊
Ⅶ 西方古典文化的傳承
古羅馬帝國後期,古典文化傳統開始走向式微。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為了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獲得唯我獨尊的地位,便加緊了對古典文化的破壞和毀滅過程。由於古典文化被教會斥為異教之物,所以許多古典建築和藝術品遭到破壞,大學和圖書館被關閉,古典作家的著作成為禁書。當時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稱:「古代作家的書已經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西塞羅、蘇格拉底和荷馬(更不必說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都被扔在頂樓和地窖里被忘卻。」從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漸被以神學和道統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並隨之而墜入黑暗的深淵。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作為古代人類智慧之結晶的古典文化不會也不可能完全喪失。那麼,它在日後的歷史中是如何傳承的呢? 8-10世紀,古典文化開始在東方的阿拉伯帝國和西方的加羅林王朝同時復甦。查理大帝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圖實現教育和文化的復興。為此,他延聘歐洲各地著名學者加入這一行動,並多次頒布詔令,要求全國各教區和修道院設立學校。同時,與之相關聯的書籍抄寫和圖書館也隨之興起,一批拉丁古典書籍得以搶救和復制,如西塞羅、愷撒、維吉爾、塔西佗、李維、盧克萊修、賀拉西、奧維德等古典作家的著作。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拉丁古典作家的典籍都是依據這一時期的復制本印製而來的。也正是在抄寫、復制古典拉丁著作的過程中,修道士們與古典文化建立起了某種聯系。有些教士甚至因迷戀於古典拉丁作家的著作而不能自拔。「加洛林文化復興」雖然並沒有出現令人贊嘆的學術創新,但它對於古典拉丁文化的傳承卻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過,隨著維金人的南下,這一復興運動也告中斷。
如果說,加羅林王朝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主要致力於拉丁古典文化的復甦,那麼阿拉伯帝國則著重致力於古典希臘文化的學習年的和研究。在約750-850的100年裡,自阿拉伯人掀起了規模宏大的翻譯運動,史稱「百年翻譯運動」。這是阿拉伯帝國全盛時代的大規模文化建設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這次翻譯運動中,阿拉伯人不僅翻譯了大量古代波斯和印度的典籍,而且還翻譯了大量古希臘人的著作。眾所周知,在希臘化時代,希臘人曾將希臘文化的種子播撒於西亞、北非的廣大地區。直到阿拉伯人征服這些地區之時,許多傳播希臘文化的城市仍然存在,其中著名的有波斯的軍迪沙浦爾、伊拉克的哈蘭、敘利亞的埃德薩和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等。在這場翻譯運動中,精通希臘文化的聶斯托里派基督徒成為其中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帝國的統治者成了這場翻譯運動的倡導者和有力的支持者,如曼蘇爾、拉希德、麥蒙。尤其是麥蒙,不僅他本人醉心於古希臘哲學,每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後,他總是先睹為快,而且為了將學術研究和翻譯運動納入正規,他還於830年在巴格達圖書館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館」。這是一個集圖書館、研究院和翻譯中心於一體的綜合學術機構。同時,麥蒙還派人到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地去搜求古希臘典籍。於是,從各地運來的古籍不斷充實到智慧館。這樣,在麥蒙的主持下,數百名學者和翻譯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翻譯活動,從而使「百年翻譯運動」步入了鼎盛階段。在這場翻譯運動中,幾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臘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都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不僅有力地促進了阿拉伯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而且還對古希臘文化的傳承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對古典文化的保存和傳承方面,與大致同時代的「加洛林文化復興」的成就相比,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所取得的成就更為輝煌,影響也更為深遠。 自11世紀開始,歷經劫難的拉丁西方人終於走出了「黑暗時代」,步入復興和擴張之路。在擴張過程中,他們重新回到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中海世界,並與阿拉伯、拜占庭帝國等展開了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動。正是在西班牙、西西里和西亞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拉丁西方人重又接觸到久違的古典希臘文化。於世從11紀末到13世紀末,一場歷時長久、規模宏大的「翻譯運動」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如火如荼地展開。在這次翻譯運動中,通過阿拉伯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而翻譯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的古希臘典籍達200多部。而參與翻譯運動的翻譯家則多多達90多位,其中,有的在其一生中翻譯作品達80餘部。可以說,在這場大規模的翻譯運動中,幾乎所有古希臘的科學和哲學著作都被譯為拉丁文等西方文字。這不僅導致了各門學科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迅速復興,而且古希臘文化中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也得以復活,從而導致普遍的理性在中世紀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確立。
與此同時,羅馬法復興的浪潮也從義大利蔓延到了法國、德意志、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各國,羅馬式建築藝術也在拉丁基督教世界走向興盛。無怪乎現代西方許多學者將世紀稱為「文化復興」的世紀了。可以說,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古典文化復興的浪潮。 文藝復興時代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在該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幟下,展開了對中世紀基督教會和神學的批判。於是,一股強勁的古典文化復興的浪潮再次蔓延西方世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化的崇拜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以特殊的熱情學習古希臘語,並積極投入到搜集、挖掘、整理和重新翻譯古希臘原文典籍的運動中。他們在寺院和教堂圖書館里,耐心細致並滿懷希望地從積滿厚厚灰塵的故紙堆中尋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結果,他們在這些被人遺忘的角落裡取得了重大收獲,發現了一些古典著作的珍本甚至孤本。這些珍本大都已腐朽、脫落。他們小心翼翼地修復這些「被野蠻的獄卒囚禁的文雅犯人」。不甘寂寞的美第奇家族和教皇也加入了這一行列。科西莫將巨資投入到古希臘典籍的搜集之中。教皇尼古拉五世還是教士時便因購買古典書籍而破產,做了教皇後依然故我。他自己曾毫不掩飾地說:「假我以資材,當成就兩樁事業,即書籍與建築,及後為教皇,兩者都付諸實施。」直到去世時,他仍欠有債務。但是,他卻將800冊古希臘手稿留給了世人。許多人文主義者到希臘做學術旅行,當他們帶著數以百計的古希臘典籍回到當義大利時,人們就像迎接凱旋而歸的將軍一樣歡迎他們。而許多人文主義者則因購買古典稿本而負債累累。在1453年,當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圍攻下陷落時,許多拜占庭學者帶著搶救出來的古希臘手稿流亡到義大利。他們在各地教授希臘語,從而為古典文化在西方的復興增添了一股活力。正是由於人文主義者的努力,古希臘典籍才得以傳世。而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希臘著作,大部分就是在這一時期搜集、整理出來的。
同時,拉丁古典文化也對人文主義的文化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該時期,「人本主義史學家則把一切思想和一切敘述翻譯成裝扮成西塞羅體的拉丁文,至少是黃金時代的拉丁文」。與這種文學上的西塞羅主義相伴行的則是藝術領域內維特魯威建築藝術的復活以及古物搜求和收藏之風的盛行。人文主義者千方百計地探尋古典藝術品,而古羅馬城則成為了這一運動的中心。至文藝復興時代末期,羅馬已聚集了無數的古物,其中大多是古羅馬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數古希臘後期的原作。正是這些作品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源泉。
中世紀盛期的文藝復興是一次有限的古典文化的復興。基督教徒翻譯與研究的只是古希臘哲學和科學著作,而且他們是在信仰至上的前提下,按照那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古典文化的。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則完全沖破了這一局限,將探尋的目光投向了古典科學、哲學、文學和藝術等各個領域。他們立足於人文主義的新視角,重新審視和解讀古典文化的真義,並站在時代的高度,對之進行了新的闡釋。正是在古典文化的啟發下,他
們奏響了響亮的「人的頌歌」,而在這片頌歌聲中,中世紀的幽靈退到了黑暗的角落裡。
實際上,古典文化復興的浪潮並沒有隨著文藝復興時代的結束而終結。在18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導致了古典文化的繼續復興。在該世紀,古物搜求之風不僅有增無減,而且還從羅馬擴散到了義大利和歐洲的其他城市。於是,英、法、德等國家則代替羅馬成為了這一運動的新的中心。這些國家的人們蜂擁到威尼斯、神秘的龐貝古城和希臘本土、小亞細亞去憑吊、獵奇、探寶。尤其是在德國,一些藝術家還在理性的旗幟下掀起了一場「復古」運動,他們反對羅可可藝術的那種過分注重豪華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藝術風格,主張回到古典主義去,從而導致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新古典主義的出現。該流派曾盛行於德國與法國,並在繪畫和建築、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溫克爾曼便是這場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注重從古典藝術中獲取養分,所以每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便從古典文化和藝術中尋求答案。如法國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師達維德曾談到,他鼓勵學生去創作偉大題材的訣竅是:「快去翻翻普魯塔克的書。」同時,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在高舉理性的大旗對傳統的基督教神學進行批判時,古典文化再次成為他們賴以獲取思想素材的寶庫。所以,古典文化還成為理性主義運動的導師。 19世紀以後,伴隨著考古學的出現和發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從而導致古典文化更大規模的復現。在這一世紀,考古學的篝火在義大利、希臘本土、小亞細亞等地陸續點燃,著名的羅馬城、龐貝古城、雅典衛城、奧林匹亞城、克里特和邁錫尼文明等遺址紛紛被發現和挖掘出來,一些古典文物和書籍也時有發現。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以至今天。這樣,古典文化逐漸顯露出它的全貌。同時,在西方各國,古典學也作為一門學科而逐漸得以確立。
Ⅷ 近代中國如何向西方學習 (科學 政治 文化 方面)
隨著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的選擇歷程,中國人的觀念也得到了不斷更新:「師夷長技」觀念更新了「華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的觀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的觀念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理智的務實觀念更新了偏頗的尚虛觀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觀念
魏源是近代中國最先睜眼看世界的代表,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這個口號所反映的,首先是看到並承認西方有長處,其次是主張學習西方的「長技」,歸結是為了抵禦西方侵略者,這里明確表述了選擇對象和目的,只是因為主觀認識和客觀條件所限,選擇的是「堅船利炮」一類的軍事「長技」。
馮桂芳的《校bīn@⑧廬抗議》。它明確標明「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宗旨,主張「采西學」、「制洋器」。概括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從理論上確定了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暫時解決了引進西方文化後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關系的問題。它有力地推動了一個以引進西方科技、管理方法,創辦近代企業的社會運動。問題是這個選擇不是使固有的文化適應「近代」的變革,使之具有「近代」的功能,並正確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有益的東西,而是在於維護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統治秩序,這就充分表明了這種文化選擇的保守性和狹隘性。 接下來是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人士。他們對鴉征戰爭以後幾十年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各種態度進行了反思,總結了經驗教訓。他們批評「中體西用」論的失誤,並超越了「中體西用」的局限,在中西文化的選擇上跨出了一大步。對於西方文化,他們主要選擇吸收了進化論和民權、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康有為是一個典型的將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人。他將資產階級進化論學說,與中國古老的「公羊三世說」揉合在一起,「欲以構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⑤〕,形成了改良運動中具有中國特色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內涵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體系。但是,維新人士在文化選擇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缺陷,他們尊崇今文經學,以孔子為旗幟,鼓吹儒家思想,維護君主地位。
20世紀初年,以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從西方文化中選擇吸收了進化論和民權、自由、平等思想,但在政治制度方面和維新人士不同,他們採取的是民主共和國方案,摒棄了君主立憲制。孫中山曾游學歐美,旅居香港、日本,他比同時期的康有為等人對西方有更多的了解和體驗,更透徹地掌握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他既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同時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消極性一面,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西方政治制度一切都好,因此,他不是把西方文化照搬到中國,而是作了很好的選擇,他的「民主主義」就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與中國的「大同」理想有機結合的產物;他的「五權分立說」,則是把西方的「三權分立」學說中國化的一個大膽創造。
Ⅸ 怎樣學習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
報刊閱讀—學習西方文化的好方法
在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三者的關系中,語言是一種載體和符號,文化是語言的背景,而交際則是前兩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語言形式的具體應用。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遵守該語言的文化語用規則。我國中學生的英語日常交際用語運用能力遠遠落後於英語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關鍵是我們現在的教學模式只重視英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的教與學,使教學成為脫離社會文化語境的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而情景對話卻包含了很多日常的文化現象。
在我日常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利用英文報刊來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讓學生大量閱讀《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減少語用失誤。比較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贊揚、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如學生在閱讀《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二版)第3期,有一篇文章是關於王力宏的新專輯《改變自己》,從文章中的一句話:Leehom Wang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op singers,學生意識到漢語王力宏和英文Leehom Wang的不同表達方式。
另外,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其詞彙量,而且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報刊背誦比賽,使學生掌握英文表達方式。
Ⅹ 西方文化主要是指什麼主要有哪些想學習西方文化應該如何入門
我覺得文化有以下這些方面的含義:歷史、地理、政治、宗教、藝術、哲學、文學、民俗等等。
當然作為入門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西方」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我個人覺得,你可以從你最感興趣的方面入手,找一些西方與此有關的資料學習,然後擴展到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