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文化對比講什麼

西方文化對比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9 20:27:17

❶ 中西文化差異20點有哪些

  1.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2.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3.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4.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5.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6.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7.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8.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9.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10.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❷ 急需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

下邊是別人幫我解答的問題,分享一下~~
或者說,你要哪方面的文化比較比較,說具體點,我有幾篇論文。

中西語言文化比較

我主要講述語言文字之間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間的不同,以及語言文字的誘導和暗示作用,並重點分析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別。首先我想給文化下一個定義。第一,我所說的文化是廣義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環境、知識、技術成果等一切別具特色的物質對象。第二,文化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決定,我個人認為,文化由九大因素決定,即環境、語言文字、科技、物慾原動力、情慾原動力、權欲原動力、審美、陰陽、萬物選擇。語言文字只是其中之一。
那麼語言文字又是怎樣作為一種縱向的誘導或者暗示因素對文化產生作用,並且在很多場所表現為制約性因素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面臨一個對語言學權威觀點的挑戰。西方語言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語言(包括文字)的形成是任意的,必然的因素很少,把人叫做人,把天叫做天,把男人叫做男人,把女人叫做女人,這些都是隨心所欲的稱呼,沒有必然性。幾乎所有教課書都把「人具有任意性」作為一個公理來看待,西方語言學界也認為這是語言學的基礎。而我個人的看法正好與此相反,我認為語言文字的產生昭示了一個規律性,即語言是在特定場合、特定時間、特定因素的較深作用下必然要產生的。當然其中也有任意因素,任意是相對的,非任意也是相對的,但是哪一個是主要的,這其中有一個關系:早期往往是必然性因素佔主要,慢慢隨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的增強,任意性因素才慢慢增強。越是遠古,人類越不可能任意地創造一種文字或者語言,只能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進行抽象思維。遠古人類的創造能力很簡單,比如象形字產生於圖畫文字,而全世界的語言文字如果向前追溯,就會發現它們都產生於圖畫文字。文字發展的過程,體現了人類智力發展運行的軌跡慢慢地從具體走向抽象。而西方語言文字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其他文化借鑒過來的,並不是直接發展出來的。例如古希臘的語言不是自己從象形文字發展出來的,而是借鑒腓尼基人的文字系統,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排列並加以改進發展的。因此,西方語言界誤認為文字的產生是任意的,其實,腓尼基人的文字如果向前追溯,也要追溯到象形文字、圖畫文字。最初的語言文字不外就是世界的縮影在人類大腦中的表現,西方語言學家往往忽視這一點,從而得出語言是任意的這樣一個結論。在我們國家也有些人提出過獨特的看法,比如王安石在1076年提出,字形、字音都符合天地萬物之理:「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橫縱、曲直、斜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本於自然,非人私智所能為也。」人當時的能力只可能產生能力所及的語言和文字,不可能產生非常充分的一整套有內在聯系的語言系統。所以王安石的觀點應該受到重視,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語言文字史上提出「語言不是任意的」這一觀點的人。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人類語言文化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同時還提出一個語言學的觀點,叫做「互構語言學」,即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世界的互構。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語言文字是如何潛移默化地縱向地影響文化的發展方向。所以,你到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看一下語言,聽一下聲音,就會發現這種語言的發音和其整體文化狀態、精神面貌有一種契合的東西。希臘語、日語、英語、德語,它們的精神風貌和語言聲音都差不多。
我們試圖來解釋語言文字是必然的,並且不同程度地制約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發展。這些有時候容易在口語當中表現出來,一個簡單的字就可以把問題說清楚。例如在英語當中,你(you)、他(he)、她(she)、我們(we)、他們(they)都不大寫,只有一個代詞大寫,就是我(I),因為「我」是最重要的。英語語言特點充分體現了西方的個人主義。
在中國則剛好相反。同樣稱呼「我」,中國人不僅不會大寫,還用別的方式來表述:在下、鄙人、奴才等,皇帝自稱寡人或者孤,都是把自己置於一種不受尊重的位置上,盡量去尊重別人,這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心態。僅是一個代詞的使用,就可以看出中西兩種文化是分道揚鑣的,很多東西在極性上是相反的。
很多學者,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一些學者容易走向極端。例如說寫信,我先寫地址,再寫收件人;可是如果要給西方人寫信,把這些東西都倒過來,先寫收件人,然後是地址。我按照中國式的寫法習慣了,所以到了西方就非常不習慣。出國時,西方有關人員還要把你的姓和名顛倒過來,我就跟他爭論,中國人在翻譯外國人姓名時根本就不改變其位置,而中國人到國外姓名位置卻要被迫改變。西方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他在侵犯你,他認為是天然的,因為他的價值觀就是那樣。
當然,這種現象現在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在中國大大小小外語專業都持這種特點。我們應該尊重外國,可是外國人尊重過我們的價值觀嗎?語言文字這種看似非常簡單的東西,蘊含的價值觀其實是非常重大的。如果外國人通過語言控制我們的命運,改造我們的語言,就能改造我們的性格、改造我們的前途,他們有這個威力。
下面進一步談談中西語言文字之間的基本差別。大家學過外語很容易就知道這種差別,但我要把問題說清楚,還是要凸現這種差異,然後看這種差異如何對文化產生一種誘導的作用,繼而引起何種文化效應。具體可以從語音、語形、語義、語法四個方面的差別來看。
第一,語音的差別。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應該將二者合在一起說,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說法,還是尊重習慣。漢語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單音節,一個音一個字,或者一個字一個音,而且大部分都是開音節。什麼叫開音節?例如「kai」就是開音節,如果是「kait」就是閉音節了。如果是閉音節,中國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實現。另外,漢字每個字有韻調,有「一二三四」聲,很規則,而且聲音很響亮。西方的語言文字主要是單音節,同時還有多音節的,這些多音節詞成為與中國語言文字區別的關鍵特徵。此外,西方語言文字還有輕音節或是重音節,用輕重音表示語調。
中西語言文字這種區別看起來很微小,但是它造成一種什麼效應呢?這種效應就是它影響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由於我們一天到晚一直在說一種語言,自出生以來就要天天接受它,語言給予我們一套實踐的模式和嶄新的世界觀,我們不知不覺中便受其熏陶,並且不知不覺地以這種方式來看待外部的世界。用這種語音效果來創造詩歌等文學作品時,押韻也跟語音相關。中國的詩歌和外國的詩歌不一樣,從語音上來說,西方詩歌在押韻的時候會有很多轉韻的地方,即多元韻式,前兩行押韻,或者隔行押韻,例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韻式是ababcdcdefefgg。多元韻式並不是西方語言文字(尤其是印歐語系)的優點,而恰恰是它的天生缺陷。因為這種文字多音節多,能夠押韻的詞的數量就少了,因此詩人便創造了轉韻、間行韻等方法。而中國的詩人則不用著急,一個音可以表達很多字。例如「jia」,可以是「家」,也可以是「佳」、「嘉」、「加」,很容易押韻。在英語中不可能找到這么多同音詞,這必然造成英語文學中多元韻的形成。而中國語言文字押韻的得心應手使得詩人可以寫出一元詩,一韻到底,如四言、五言、七言,以及後來的詞、曲等。一元韻的藝術效果很強,而藝術效果要有感染性,就要使得韻腳是單一的,不斷變化的韻腳使人的印象不深,詩歌的音樂感也相對減弱。法國文學家薩塞說,藝術作品的感染性取決於它的片面的強調性。
第二,語形的差別。語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狀不一。這些文字有一些什麼因素打動了我們呢?我們注意到,漢字的結構是方塊型、建築型,是立體的,筆劃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濃,它誘導我們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聯系在一起。所以,我們說漢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濃縮和簡化的形式。
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則不同。舉例來說,希臘字母,包括英語、德語、拉丁語,都符號化了。它不是立體型結構,而是平面的、流線型結構,沒有象形的味道。這樣一來產生一種什麼效應呢?就是當你看到這個文字以後,不可能立刻將之與自然界聯系起來,失去了人這個主體和自然界客體之間的聯系。但是這種文字也強調了一些因素,它強調了人的智力運行軌跡。符號化的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邏輯聯系,即事物之間的聯系,有很強的人文性,把人的軌跡打在文字上面。漢字的人文性不強,但是漢字的自然性很強。中西兩種文字的外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潛在因素。
那麼字形給文化帶來一種什麼效應呢?首先,在中國,漢字帶來一種感受力很強的效應,例如書法的產生,詩詞中寫景的特點非常突出,象形字就是圖畫,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詩。美國詩人龐德說,漢字一看起來情不自禁就是詩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寫景的詩非常美,一念就會進入那種境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從邏輯上推理是沒有邏輯性的。「雞聲」,先從聲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給人一種空間感,由「雞聲」而牽連到「茅店」,然後是「茅店」上的月亮,把空間一下打開,氣氛一下子營造出來。接下來是「人跡板橋霜」,但作者不先寫「霜」而先寫人,就像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的腳印(人跡)放大,然後再鏡頭放大到「板橋」,最後說「霜」。這種把個人感受的順序倒過來的表現手段,類似電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技巧大師愛森斯坦說,蒙太奇這種技巧就是從中國詩詞借鑒過來的,中國的詩詞,就像一幅幅的特寫鏡頭。這樣看來,漢字的優越性一下就體現出來了,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在這方面則很遜色。
中國的詩詞很整齊,像豆腐乾,西方的詩詞則長長短短不很整齊。整齊暗示著詩本身的哲理性、規則性很強,暗示這首詩不是一般的東西,不是隨便發揮的,而是有非常嚴格制約的詩。另外從排列上來看,漢字排列起來非常容易,印刷也非常容易。
西方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漢字或漢語是一種描述性、藝術性的東西。因此,中西兩種文字系統的差別表現在詩詞上是一目瞭然的。詩主情,詩應該是真摯的,是一種心地流露的感情,漢字便誘導詩人去寫景、寫情,情景交融而忘我。莎士比亞的詩是偉大的詩,很美的詩,但是與中國的詩相比,莎士比亞的詩簡直不叫詩,且枯燥無味,其中原因就是西方語言文字的先天性缺陷。這也是中西語言文字之間的鴻溝造成的。
第三,語義的差別。中國文字和印歐語系文字語義上的差別,來自於語音和語形的差別。中文漢字可以一音多義,多義詞多勢必造成表義的模糊,但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綜合能力。印歐語系的多義字相對少一點,為什麼呢?西方人在需要表達一個比較確切的含義時,可以新造一個詞,很精確,一個字就是一個含義,但相對說來,詞的分類就會多一些。這樣一來造成一個什麼效應呢?還是以詩詞為例,中國文字的多義性造成中國文化的概括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西方語言文字,定義性的功能相對強一些,由於條分縷析的能力強,就會促使人們走到求真的路上去,盡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確性比較高,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確性。
第四,語法的差別。語法差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詞法差別和句法差別。在詞法方面,漢語言文字沒有性、數、格、時態、前綴、後綴等,這既是優點,又是缺點。優點是使得漢字的定位功能相對靈活,甚至可以有「迴文詩」,正念、倒念都可以,這也造成漢字的創造性很高。而印歐語系有嚴格的性、數、格、時態、前綴、後綴,以及主謂賓定補狀,雖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強,但是也意味著比較機械。例如拉丁語,每一個詞後面都要跟一個符號來表示這個詞的詞性和詞態。中國的漢字是絕對自由的,愛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因此,印歐語系限制性太大。這樣一來,中西兩種語言文字勢必把兩種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漢語的缺陷在於其詞法結構、語法結構不太發達,介詞相對來說少一些,但是漢語靠什麼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語形和語音。例如「山」字,看起來像一座山,表達的含義非常生動。任何事物如果在一個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種因素來彌補;反之亦然。所以,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自協調、自組織、自構序的,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最初發展的時候,也一定會受這些規律的制約。
最後把中西語言文字的特點綜合一下。漢語言文字是一種立體的建築型的因素,而西方的文字是單維的流線型的因素多一些;漢語象形性因素比較多,而西方是符號化因素比較重;漢語的自然性比較強,且是多向綜合性的,而西方是單向推理性的;同時由於語言文字跟自然界是貫通的,漢語言文字很容易與自然界溝通,是情感性的文化,而西方語言文字所誘導出來的往往是理智性的因素;中國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弱,而西方比較強,造成西方人思維的軌跡感很強;中國的文化實際上是視覺型的文化,西方的則是精確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以語形為主,西方的文化則以語法為主,因此中國幾千年來文字學特別發達,而西方的語法學特別發達;中國文化的靈活性強,西方文化比較死板,容易走到極端;中國的文化是文字導向型文化,西方的文化是語言導向型文化。這就是中西語言文化的基本差異。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我們對語言文字的功能還能有所闡述。第一,語言文字本身有思維模式的功能。由中國的文字可以摸索出一種陰陽互補的思維模式,不斷變化;西方的文字講究二元對立,二者必居其一。因為西方的語言成分過多強調語法,所以不能像中國一樣,將對立的東西聯合起來。
結合到具體文化層面上,例如哲學。一個哲學家進行思考的時候,所需第一要素肯定是語言,有什麼樣的語言文字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方式。例如,中國漢字本身是「天人合一」的,因此自然而然就讓人感覺到天和人之間的存在;而西方人則一定要分出哪個是第一,哪個是第二,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
從藝術上加以比較,中國的語言是以「我」為主,西方是以「物」為主,即使一整套詞法結構也一定要找到一個中性的因素。如果把這個因素延伸到科學技術上,就會發現,中國沒有科學的原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語言文字的影響。中國的技術非常發達,但科學、理論性的東西相對弱一些。理論性的東西邏輯性非常強,而西方語言本身就具備很多的邏輯性。

❸ 中西方文化的差別

1、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的為民思想差異

中國: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為人服務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講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西方:神是人的主宰,個性自由以及私利為主導的思想。

2、包容文化與排他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和文化使中國人解決問題總能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西方:排他文化則總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3、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4、個人榮譽感

中國:一般不主張個人的炫耀,個人的驕傲,一般都比較的含蓄,即是獲得了很大的榮譽,也要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提倡謙虛的態度。

西方:對於個人的榮譽表現的很具有個人色彩,成功了就會欣喜若狂,失敗了就會生氣,很直接的性格特點。

5、看待自然

中國:接受不確定,不完美。因此也處在神秘主義和迷信的邊緣。

西方:通過科學/科技去尋找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努力追求理論上的完美。

❹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請詳細說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❺ 請列舉東西方文化的十點差異

一、善惡觀上的差異

概括起來,西方的善惡觀是兩句話: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生活上倡導博愛,人人親善,讓世界充滿愛;在政治制度設計上,要防人為惡,重在營造一種體制和機制,防止壞人一旦進來做不成壞事。東、西方的善惡觀差異很大。

我國的政治體制總幻想執政者都是先進分子,有覺悟講黨性,都是可信賴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權,輕制約監督,導致大量決策失誤和大面積腐敗,這個教訓極為深刻。我想,我們的善惡觀也得來一次新的塑造和進步,也求做到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二、公私觀上的差異

西方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利益驅動是永恆的主題。從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設計。所以西方放開搞個體私營經濟,鼓勵人們致富,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我國改革開放後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逐漸形成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導向和社會氛圍,一改過去公有制一統天下、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局面。西方有個理念,即人的自私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回報社會,私有財產最終也都是社會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國過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獸,提倡「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這個東西帶著極「左」的色彩,背離和壓抑人性,嚴重束縛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三、文化觀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點,與我們差異很大:

1、個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尊重人權,注重發揮人的特長。我國的文化觀講究「大一統」,凡事都得一個模式,一個思維,動輒就統一 思想,這就管死了個性,壓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較累,社會發展缺乏多元化的動力。

2、開放包容。美國歷史雖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國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這里雜交融合,很少有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創新的頭號經濟強國,我國三千年自然經濟,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夜郎自大,排斥外來文化,障礙了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經濟都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

3、認真守信。德國人工作認真,一絲不茍,時間觀念強,誠實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爾曼文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現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誠信精神,五種病態經濟——詐騙經濟,賄賂經濟,債務經濟,造假經濟,賴帳經濟,就是落後的文化觀帶來的惡果。

四、生活觀上的差異

1、消費觀。人生來就要謀求生活,生活貴在質量。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三為」和 「三不為」:一是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個性自由求質量;二是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三是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

中國也有「三為」的價值觀,一年四季忙為一張嘴,吃飯第一;人活著為了一口氣,不計後果慪氣打仗;死愛面子活受罪為了一張臉,處處要面子。中國人偏好攢錢儲蓄過日子,導致中國儲蓄率過高,達到46%以上;造成內需不旺,消費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弱。

2、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尋問和講究他人的隱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3、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

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一些邊老農區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人口仍呈高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為14.6億人。

五、競爭觀上的差異

東西方在競爭觀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

一是要不要競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

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從儒教看,競爭是不道德的。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二是怎麼對待競爭。西方人認為,競爭應該依法進行,提倡公開、公平,透明,提倡縱向競爭,向前發展,互相激勵,用競爭為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中國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響,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紅眼病多,往往從另一個角度看競爭。

中國人競爭是橫著使勁,熱衷於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這種內耗機制嚴重障礙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六、教育觀上的差異

中國受封建儒家文化影響,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得文憑,得文憑是為了當官,這種思想很有市場。學習目的是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願意上高職,做技術工人。西方認為,學知識是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為了生活提高質量。

人才價值取向上有差異。中國講文憑本位,干什麼都講文憑,提拔幹部看文憑,晉升職稱看文憑。這導致大家對文憑趨之若騖,文憑造假大有市場,屢禁不止。改變這種現象,要像西方那樣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競爭取勝。文憑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學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強調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西方強調知識更新和能力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想像力,所以世界諾貝爾獎大多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

七、家庭觀上的差異

1、家庭小型化。歐洲人在家庭上講究小型化,每個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質量也高。我們講大家庭,四代同堂,兒孫繞膝,天倫之樂,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親情淡化。中國鄉下人走東家串西家,湊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將。歐洲沒這些事,親屬之間很少走動,各忙各的,無暇去串門閑聊;對孩子很少溺愛,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

3、父母對子女的依附弱化,對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麼強。養老靠社會保障,不用依靠兒女,所以不願意生孩子,也沒必要給後代積攢財產。

八、治國觀上的差異

西方講依法治國為主,把法制環境設計得很嚴密,讓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條不紊。中國講以德治國,從孔夫子開始就講仁義禮智信,用德馴化民眾,用禮規范行為,提倡克己復禮,半部《論語》治天下。

總之,東方人講關系,西方人講規則;東方人講德治,西方人講法治;東方人講面子,西方人講實際。

九、政府權力觀上的差異

歷史證明,德治核心是靠覺悟靠自律。人單純靠覺悟是靠不住的,必須靠制度靠法制。中國反腐敗斗爭的艱巨性更說明了這一點!

一是政府職能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職能的設定與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給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對企業經濟活動不幹預;我國政府是萬能政府,婆婆媽媽什麼都管,管得太多,干預太深,恰恰束縛了經濟發展。

二是規模上的差異。中國政府權力太大,事無巨細,帶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吃「皇糧」的人數多,財政負擔重,辦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會、大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不幹預,一心一意辦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好,企業受的束縛少,可以放手放量地發展。

三是體制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講管制,講審批,西方政府講服務,講協調。西方政府是「搖頭」政府,告訴民眾什麼事不準干,法律都規定了,其他沒規定的都可以干。

中國是「點頭」政府,什麼事都得經政府點頭,沒點頭的都不準干,層層審批,束縛了經濟發展,惡化了經濟環境,導致發展經濟的企業這種「羊」太少,經濟執法管制部門的「狼」太多,難以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只能是殺「狼」才能養「羊」,優化了環境才能發展經濟。

十、納稅觀上的差異

西方納稅是全民納稅,納稅光榮,全社會尊重納稅人,納稅人有權檢查和監督政府使用稅款的去向。所以納稅人感到光榮,納稅心安理得,有積極性。西方的納稅氛圍完整,納稅人權力與義務對等,國家稅收與財政支出對稱,公務員與服務納稅人對應。

比較而言,我們缺乏納稅光榮、尊重納稅的理念。因此,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吃「皇糧」的人要增強三種意識:感謝納稅人,尊重納稅人,保護納稅人。

拓展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東西方關系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至1989是第一階段,1990至2001上半年為第二階段,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三十年,東西方既有合作,也有沖突,並隨著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力的增長而陰晴不定,起起伏伏。

❻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❼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❽ 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差異

1、餐具的差別: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而西方人喜歡用刀叉。

2、思維方式上的差別: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3、生活態度上的差別: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4、對待病人的差別:東方人認為病人是中心,親朋不探視認為缺乏同情心;西方人認為病人需要一個人呆著,去探望被認為是集體來檢查。

5、強調關系的差異:東方人強調「我們」這個集體;西方人強調「我和你」的關系。

6、吃的態度差異:東方人吃的是藝術:要求色、香、味俱全;西方人講究吃的是科學:喜歡生吃(營養全面)。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7、愛的表達差異:東方人是行為為主,西方人是語言為主。

8、隱私觀的差異:西方人反感詢問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

9、消費觀的差異。西方人提倡為自己活著,為今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東方人提倡錢存銀行,為下一代活著,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買房。

10、競爭觀上的差異:中國的文化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西方文化是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

❾ 東西方文化比較...

1語言方面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代表著東方,但中國的語言和西方的語言差異不小。在稱呼、問候、表達上等有明顯的差異。

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說法,請別人幫忙前,也要先說點什麼,例如漢語里「謝謝」、「對不起」、「請…」,英語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總的來說,這些表達方式十分相近,不會造成什麼麻煩。但是,盡管相近,仍有差異。
英語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漢語的「謝謝」和「請…」用得更加廣泛。如果求人幫點小忙,比如借支鉛筆,問個路,傳個話,叫人來接電話等,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更不用這樣客氣。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東西方的語言差異,因此,當我們外出到其他西方國家時,應該先了解西方國家的語言在表達上、問候、稱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進行溝通與交流。

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導思想則是:每個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為某學生數學不好,就認定其笨,或許該生會是生物、體育、或音樂、文學等領域的奇才。西式教學,給予所有學生機會去充分發揮個人所長,並鍛煉將來在社會上實用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如此培養的學生,越往高處走,才幹越能得到發揮。這也是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國家科技水平能領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這也是為何東(中國)西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都會有缺陷。應該把「教、學、做」三階段統一起來,教育全過程才算完整,培養出的人才也比較全面。目前西方教育界已認識到問題,因此正在加強中小學基礎知識教學和考核。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在向另一方面努力,台灣取消聯考,而大陸提倡所謂「素質教育」,都旨在補充純知識教育之外的內容。如果東西方的教育方式能夠融會貫通,相得益彰,那將是比較理想的。

如今的中港台地區,科舉制早不存在,高考制也面臨挑戰與改革,那種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早晚會被更科學的方法取代,我們頭腦中的傳統教育觀念也應該改變

3:飲食方面
吃中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全過程是:廚師將飯菜做好以後端到餐桌之上,圍坐在餐桌旁的進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據各自的喜好選取相應的飯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種飯菜都不屬於任何一個食客,大家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張餐桌旁,面對相同的飯菜各取所需,解決飢餓問題和生存問題。
吃西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廚師將做好的飯菜分成相應的幾份,將每一份飯菜端到相應的食客面前,每個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飯菜。
不同的飲食文化,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築方面

東西建築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東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

在此我們總結出了3點比較明顯的差異
1)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區別是在製造空間的方法上。在西方,確立室內的空間,牆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先通過牆確立空間,上面加頂就像一個蓋子,只是一個覆蓋物而已。在東方正好相反,屋頂是最重要的建立空間的因素。通過由柱子支撐的屋頂確立空間而後再填充牆。

2) 第二個區別在於空間本身的狀態。西方世界強調的是積極空間,即發揮建築物本身作用的內部空間。然而在東方主要強調的卻是消極空間即建築物周圍的外部空間。

3)第三個區別在於東方的基本建築原則和風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西方的風格卻得以進步。在東方,一種建築風格只是簡單的重復。而西方卻越來越強調建築物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個性,其結果就是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持續改變。

東西方由於民族風格、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種種差異,造成了建築風格的迥異

5 音樂方面

中西音樂之差異中西音樂之淵源各異,除了因民族性所產生的色彩差異之外,主要表現於中國音樂注重的是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是和諧?

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諧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數學與幾何學的科學性及數理協調性;而中國的情韻則可說是源於先秦諸子的哲學,甚或是源於古代鍾鼎的花紋及原始壁畫的動物飛騰之象?因為,「飛舞躍動」之美始終是中國諸藝術的主要特色,當代美學巨擘宗白華也認為:「舞」是中國藝術意境的靈魂?

歸根結底,中西方的宇宙觀?世界觀的不同,是中西音樂風格形成各異的根本原因。

6 繪畫方面

西方繪畫十分講究透視法,所謂透視法,簡單地說,就是用線條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的方法。世界是立體的,西方人沒法不觀察到這一點,然後他們聰明的大腦指揮他們靈巧的雙手在白紙、畫布和牆壁上如實地記錄下他們看到的一切。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尤其強調對細節的刻畫和還原生活的特性。他們嚴格地按照物體在同一空間中的大小比例進行描繪,也就是說,是按照近大遠小,近高遠矮的基本原理進行創作的。所以物體在平面上也能呈現出具有長、寬、高三維空間感覺的立體效果,給人以生動、逼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中國繪畫傳統,則以「形神兼備」為皈依,重在抒發主體精神,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把握,由表及裡,強調其精神特徵的理解,將畫家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德、秉性與客觀世界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區別於西方繪畫的種種技法,如毛筆的皴擦、點染,運用線描或色、墨的變化來表達形神,且擅詩、書、畫、印結合,富於東方特色。
中西方繪畫發展至今,由於彼此的借鑒、交流,均可根據材料工具分為水墨畫、油畫、版畫、壁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等。許多畫種還可細分,如版畫有木刻、銅版、石版、膠版、絲網版等;中國畫又有寫意、工筆、兼工帶寫等樣式;油畫可分無光和有光;壁畫則除傳統濕壁畫、鑲嵌畫外,更發展了眾多材料和技術各異的新型壁畫。

❿ 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

1、飲食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2、觀念差異

西方人認為一個人只有完全脫離社會關系,真正做到「關注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在中國的文化中,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成為社會關系中的一環。儒家文化中定義:「仁者,人也。」強調整體和綜合。

3、服飾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4、語言差異

象形文字強調視覺和閃點,拼音語言強調邏輯和哲學,所以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寫意和系統思維,而西方文化則更多注重抽象和數據。寫意和寫實,前者步入漫長農耕時代,從老子的虛無到陰陽五行,試圖解釋宇宙萬物。後者更接近科學,並與後來工業革命有脈絡關系。

5、邏輯差異

由於邏輯的產生,西方文化是一種求真的文化,也可以說是科學文化,偏向於追求邏輯的完整性。中國文化是不講究求真的,中國的傳統注重現實的功業和修為,強調「學以致用」。含有濃重的實用理性,

閱讀全文

與西方文化對比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