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文化禮儀有哪些
傳統文化禮儀有哪些
傳統文化禮儀有哪些?禮儀是素質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講文明懂禮貌,我國的傳統文化禮儀需要我們去傳承。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傳統文化禮儀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1、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
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
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2、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3、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 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5、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中國傳統禮儀用語
一、日常會話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
答人問候用托福,認人不清用眼拙
請人批評說指教,向人表歉用失敬
求人原諒用包涵,請給方便說借光
請人幫忙說勞駕,麻煩別人說打擾
二、待客拜訪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來客登門稱貴賓,招待不周說怠慢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請人不送用留步
請人收禮用笑納,辭謝饋贈用心領
三、文章書信
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
請人閱覽用台覽,請人指點用賜教
恭敬陳述用謹啟,對方字畫為墨寶
回信於人用奉復
四、委婉語
作古、歸天、歸西、魂游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去世;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五、謙辭
①「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
如:
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
家母、家慈:稱母親;
家兄/家姐:稱哥哥/姐姐;
家叔:稱叔叔。
②「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
如:
舍弟/舍妹:稱弟弟/妹妹;
舍侄:稱侄子;
舍親:稱親戚。
③「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
小兒/小女:謙稱自己的兒子/女兒;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④「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
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⑤「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
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
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⑥「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⑦「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東西。如:
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
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⑧「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敝人:謙稱自己;
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⑨「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
鄙人:謙稱自己;
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
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六、敬語
①「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於對方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父母),令兄、令妹(兄妹),令郎、令愛(兒女),令閫kun(妻子),令親(親人)。
②「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③「垂」: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④「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賜教,別人指教自己;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⑤「貴」: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恙,稱對方的病。
⑥「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指別人的見解;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⑦「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華翰,稱別人的書信;華誕,別人的生日;華廈,別人的房屋。
⑧「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等。
⑨「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奉送,贈送;奉還,歸還;奉勸,勸告;奉陪,陪同。
漢文化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遲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2. 蜀綉的藝術特色
特點為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色彩明快。代表作有芙蓉鯉魚、大熊貓、金絲猴。地方風格構圖簡練、針法嚴謹、針跡均勻、色彩鮮明。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綉更令人愛不釋手。 2006年,蜀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滾針:基本針法之一。兩線緊靠,形成條紋。適宜表現花,藤,草,葉筋,水波等紋樣。蜀綉的特色針法有:滾針:基本針法之一。兩線緊靠,形成條紋。適宜表現花,藤,草,葉筋,水波等紋樣。編織針(又稱衣錦紋針):將綉線搭成各種幾何圖案,裝飾性強。鋪針:起針,落針都要在紋樣邊緣,要求線條排列齊正。扣針:是日用刺綉中常用的一種渾厚整齊,裝飾性很強的針法,色與色的層次間有一條凸出的裝飾線叫扣針。暈針:是表現圖案中色彩暈染效果的針法。按針法組織不同可分二二針,二三針,全三針。二二針:有規律地二針,二針排列,按實際情況一排一排地變化色彩,表現暈色效果。二三針:這種針法是蜀綉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暈針,具有針法嚴謹,結實耐磨,表現力強,綉面平齊光亮,子眼(針跡)均勻的優點,所以是綉日用品與欣賞品的主要針法。其綉法是五針為一組,第一針長,第二針短(約是第一針的四分之三),第三針與第一針,第四針與第二針同第五針最短(約是第一針的二分之一)。 第二批用相同長短線條接第一批線條的末端,第三,第四批亦然,直至完成。三三針:普遍用於花卉,人物等。具有光,亮,平,齊,起子眼(針跡)的效果。二二針,二三針,三三針是區分蜀綉與其他地區刺綉的主要標志。蜀綉的技藝特點是絲線粗細兼用,運針自如,針跡平齊嚴謹,色彩和順。
3. 傳統禮儀有哪些
1、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2、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
3、入座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
5、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3)蜀綉文化禮儀有哪些擴展閱讀:
傳統禮儀的重要性:
1、禮儀是個人美好形象的標志
禮儀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具體體現;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凈化、身心愉悅、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禮儀的核心是倡導人們要修睦向善。當每個人都抱著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則約束自己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盪、身心愉悅的心情。
2、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系。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
社會是不同群體的集合,群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例如:性別、年齡、貧富、尊卑等。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會使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4、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5、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
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
4. 禮儀包括哪些 學禮儀有哪些內容
1、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是作為根本,最基本的東西就藝從言談舉止方面來進行注意,而對服飾的選擇,在什麼場合時的穿戴也是很講究,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認識朋友。
2、服務禮儀:服務禮儀是對於服務行業這邊所包括的一切禮儀,一般情況下,在服務業都會有一定的培訓,為了達到讓客戶感覺滿意,以服務的專業與細致為目的。
3、涉外禮儀:對於涉外禮儀來說,其是非常有內涵的,由於國家領導人的每一個言談舉止都代表著是一個政治信號,所以說涉外禮儀是最讓人耐人尋味的。
4、商務禮儀: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准則,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為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且商務禮儀會更加嚴肅,嚴謹。
5、化妝禮儀:化妝要根據時間場合而定。一般在工作時間、工作場合只允許工作妝(淡妝)。而濃妝一般晚上才可以用。在外出旅遊或參加運動時,最好不要化濃妝,會在自然光下顯得特別不自然。
6、電話禮儀:在撥打電話時,要選擇對方方便的時間,例如休息和用餐時間、節假日不適合打電話,更不適合打談公務的電話;在用餐時間前的半個小時,若你不請人家吃飯的話,不適合打電話。
7、飯桌禮儀:在飯桌上的文化,可以說就是「飲饌文化」。「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它可以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
8、送花禮儀:在社會交往中,送花已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送花,在一般場合是送一束,如探慰病人、拜會朋友、參加宴會等。送時令鮮花最好,也可以送絹花,但不能送塑料做的假花。
5. 蜀綉的品質特點
蜀綉的特點是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 。蜀綉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變化多樣,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
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其針法是針腳整齊、線法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純手工的刺綉,確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一千多年來,蜀綉逐步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其綉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綉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綉、綉畫合一的線條綉、精巧細膩的雙面綉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傳統針法綉技近100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綉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綉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綉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
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它還採用「線條綉」,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綉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綉更令人愛不釋手。
蜀綉顯著的特點,具一氣呵成,氣韻連貫的藝術效果。
技巧上,蜀綉已發展到雙面、異形甚至異色。最高境界的雙面異色異形綉,正反兩面圖案、顏色截然不同。
6. 中國古代有哪些禮節
1、「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禮,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為敬之至。「稽首,拜頭至地。」其儀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頭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稍許。手在膝前,頭在手前。
《禮記·玉藻》篇說「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鄭註:「致首於地,據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賈疏對稽首的解釋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註:「百拜以喻多。」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於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
(6)蜀綉文化禮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的禮節與儀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7. 蜀綉的文化意義
蜀綉在我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歷史也相當悠久,在巴蜀文化中占據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究竟蜀綉都有哪些文化意義?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蜀綉,它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國家地理的標志產品。蜀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與湘綉、粵綉、蘇綉齊名。蜀綉技藝巧奪天工,蜀綉以其獨有的文化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奠定了其在巴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蜀綉是在絲綢上用蠶絲秀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的一種刺綉工藝。蜀綉的刺綉圖案多種多樣,綉出的圖案也是栩栩如生的,綉什麼像什麼。綉出的圖案富有立體感,色彩搭配合理,變化萬千。蜀綉作品多以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為題材,其獨特的針法,將一個個本來沒有生命的刺綉圖案都賦予了充滿活力的生命。
蜀綉是中國刺綉傳承時間最長的綉種之一 。蜀綉的歷史最早可能上溯到與中原夏朝文明同時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 。戰國末期蜀郡已經成為位居中國第二位的絲織業基地,秦漢時開始在成都設置“錦官”(官府經營管理絲織業的機構),人們對衣飾的多樣性需求使綉和錦並肩發展,並產生出了蜀綉獨具特色的“錦紋針” 。
漢時關於蜀綉的記載還見於西漢末劉歆《西京雜記》;這些記載顯示出在西漢時錦和綉都是人們心目中最精美的絲織物製品,表明當時的織綉工藝應當是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同時傳達了漢時蜀地錦綉的色彩都鮮艷奪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 。
最初,蜀綉主要流行於民間,分布在,世代相傳。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勸工局”也設刺綉科,可見其製作范圍之廣。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等。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葉以後,蜀綉逐漸形成行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綉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綉廠,使蜀綉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
8. 蜀綉是什麼象徵,意義
蜀綉是中國的傳統工藝,蜀綉集中於四川成都,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用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蓋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9. 蜀綉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品質特點。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2、工藝特點。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在其悠久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蜀綉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松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綉制於本地所造綢緞上。
3、題材特點。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
(9)蜀綉文化禮儀有哪些擴展閱讀:
蜀綉歷史
1、蜀綉的發展基於蜀地富饒,尤其是所產絲帛質好量大。據文獻記載,東漢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晉常璩《華陽國志》詳載蜀地寶物,便將錦綉與金銀珠玉同列。
2、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綉,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綉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
3、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綉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綉業的飛速發展。
4、宋代,蜀綉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綉技法「窮工極巧」,蜀綉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綉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
5、清朝中葉以後,蜀綉逐漸形成行業。道光年間,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這是一個由鋪、料、師組成的刺綉業的專門行會。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綉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
10. 中國禮儀文化有哪些
傳統禮儀有:
一:關於稱謂的禮儀
我們每個人只要與人交往就會遇到稱呼的問題,稱呼不得體或者把別人的名字念錯了就會很失禮,古人在這方面是有一套嚴格禮儀的。我們知道,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這些都有不同的含義和用法。古人自稱要稱名,以表示謙虛,如諸葛亮自稱亮。
尊者對卑者也稱名,如君對臣、父對子、老師對學生皆稱名。而對平輩或尊輩則要稱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而如今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要麼直呼其名,要麼那個誰誰誰,尤其在一些企業當中對於稱呼更是隨便,嚴重缺乏文化,一個企業一但缺失文化,那麼這個企業的路也不會太長。
二:關於見面的禮儀
在古時候人與人的見面可謂彬彬有禮,熱情大方,過去與不同身份的人見面更要講究規矩,一般的見面要行拱手禮,家裡來人做客要行謙讓禮,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對於至尊者還有行跪拜禮,過去學生跪拜老師,孩子跪拜父母。這些傳統文化的禮儀形式在當今社會已經徹底的被遺忘了。如今中國引進了西方的握手禮,更多的見面之禮也用握手來取代。然而就這么簡單的一個握手禮。現在很多的人都不會去主動去和別人握手。
三:關於入座的禮儀
在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當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座,卑者末座。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規矩。如果盲目的做錯位置將會有所失禮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四:關於飲食的禮儀
飲食的禮儀在中國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家庭餐桌飲食禮儀,宴請賓客之禮,送別之禮。皆為中國傳統的美德。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主客相互敬重,達到良好,和諧、文明進食的氛圍,現在的飲食文化是飯菜上桌,趕緊搶,晚了就沒得吃了。
五:關於行走的禮儀
在我國古代,行走之禮亦有講究,在行走禮儀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在古代對於尊者一般行「趨禮」表示禮敬。
也就是見到自己的老師或者地位較高之人,要低頭彎腰進行禮讓。如今在現代企業當中,更能看到員工嚴重缺乏禮儀常識,更有員工無視領導,無視客戶導致企業的嚴重損失更是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