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葯的葯性理論體現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中葯葯性理論很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中葯文化歷史和思想這兩個元素。
中葯葯性理論研究是中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關鍵,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和毒性等。而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則是個很大的范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般我們熟知且認同的有:漢字,民俗,服飾等等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元素。
首先,中葯有著很深的文化歷史,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中葯的命名,以及古代中葯家是如何通過實驗去確定中葯的葯性,怎樣去歸納總結出中葯葯性理論。這段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上彌足珍貴的一段時光,也使得中國有著自己的用葯和治病的理念與方法。
其次,就是中葯葯性理論的理論其實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四性中把寒涼歸為陰,把溫熱歸為陽,就是很好的體現了中國陰陽理論的思想。還有中葯中與自然的聯系非常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密切關系。
B. 學習傳統文化教育的好處能治病嗎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本人認為有兩點受益無窮。一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不迷失,能找到自己的准確定位;二是自己的心靈能夠得到慰籍,心態更加平和。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了解它、順應它就會心態平和。子曰:仁者愛人。這個愛人不同於西方的博愛,中國人的愛是有層次的,是以血緣為中心逐次遞減的愛。一些社會現象能夠說明這個問題,過年了要回家看父母,這是因為與父母的血緣關系最近,誰能說過年回不回家無所謂,這是在無形中的影響。過年對中國人提高凝聚力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盡管我們有時說過年太麻煩。「義」是調節血緣關系之外的人際關系的根本原則。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它的局限。例如儒家思想里有沒落貴族的呻吟聲,但畢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主基調是對的,它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為本理念,都是現代社會缺失的東西。我們學習它、了解它,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C. 中醫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世界有兩大醫術,一個中醫,一個西醫,中醫治本所以緩慢,西醫治表所以快速,現在很多人不承認中醫,說中醫都是幌子,沒有一點點實用價值,但其實仔細觀察生活中處處充滿著中醫,中醫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麼科學依據嗎?神農嘗百草是真的,本草綱目是真,就連我們燉只老母雞要用補葯也是真的,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這足以說明它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屠呦呦所獲得的諾貝爾獎就是中醫強大的體現,在古典裡面,屠呦呦發現青蒿有治療瘧疾的先例,所以這足以證明中醫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應該為之自豪。
D. 有人說中醫是傳統文化,不是科學,為什麼用它來治病
首先中醫不光是傳統文化,更是我們幾千年賴以治病的醫療體系。中醫在千年歲月中,為人口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中醫是可以治病的,雖然他不想西醫那麼嚴謹,讓人對病情一目瞭然,卻依然是我國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醫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沿用中醫的醫療體系。但是在20世紀中期,中醫在我國的地位卻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西醫從興起之時就走在了科學的正確道路上,畢竟西方醫學對於葯物、疾病等方面的研究都是要反復論證的。正是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認真態度,讓很多人更願意相信西醫。而中醫往往是號號脈、看看舌面部、問問情況就下定論了,並且開的葯全是一些草木之類的。這種“隨意”的態度,自然引來很多人的質疑。
中醫確實有很多現今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現今無法解釋就否定中醫的合理性。此外,中醫也不應該不自信,要相信“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不能讓別人的思想束縛了我們自己的腳步。
E. 中國古人病了吃中草葯,在沒有現代西葯的古代,外國人如何治病
古代時期的西方社會里也是充滿了迷信和巫術傳說,所以那個時候的治病手段可以說同樣都是非常落後的,如果你在古代的西方世界生活,生病後最有可能的是被帶去教堂或是神殿之類的地方,由專人給你祈禱,希望你的疾病能夠得到上天憐憫從而自愈,但這是愚昧的。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在以前的外國,基本活著就是靠運氣,醫生是沒有能力能把你的病治好的,而且相當一部分人死在了治療時出現的傷口感染,這些都是在沒有現代醫術知識下的愚昧時代犯下的錯誤。
F. 1.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哪些中醫葯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以下中醫葯理念:
1、中醫的兩大特色: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整體觀念包括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說明你做什麼事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如春天要晚睡會早起,冬天要早睡會晚起,冬天吃蘿卜,夏天吃薑,春天不注意身體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體秋天就可能得瘧疾等等。
2、辯證論治:根據症狀分析出病因來,再治病。不像西醫看你發熱就給你退燒葯,看你疼痛就給你止疼葯,中醫分析疼痛,發熱是怎麼引起的,就拿胃疼來說,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麼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涼引起的,就吃發汗的葯等等。
3、中國傳統醫學講「氣」,主要有四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若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命門的「氣」與冠狀動脈有直接關系。很多心臟萎縮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門受傷的結果。因為流到心臟的循環與命門的血液循環共振狀況相關,所以當命門受到壓迫、命門不松時,會直接影響到心臟。
相關要點:
中醫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形神兼顧、陰陽平衡等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醫葯文化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融入百姓的飲食起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貢獻。
振興和發展中醫葯,必須正本清源、澄清事實,講好中醫葯故事,傳播中醫葯文化,展示中醫葯文化魅力,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醫葯的價值和貢獻。
G. 傳統文化真的能治病嗎
不知道你所說的傳統文化是指的哪類的?如果是民間的偏方的話,有時候對有些小的病痛確實有效。但如果是比較的嚴重的病,建議還是上醫院比較保險。
H. 傳統文化真的可以治病救人這么靈驗嗎
傳統文化只能救你心裡上的病,生理不行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1]、華夏文明[2],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I. 中醫治病思路
我怎麼如此幸運,每天都有新收獲。中醫治病用葯如同用兵打仗講究戰術戰略,根據子午流注節氣變動,五行生剋四季流轉和五運六氣來治病,戰略如同診斷一但確診,會制定相應的戰術,戰術靈活會借力,因時應勢,四兩撥千斤用巧力。時刻讓自己佔有主動權,即使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還能化被動為主動,避實就虛,比如治肝病,用瀉南補北,不直接作用在肝臟,而是用迂迴戰術,類似圍魏救趙。還有用王時治病,講究以逸待勞,反守為攻,一鼓作氣。張士傑被人稱為張太溪就是因為善用太溪穴治療疑難雜症,這就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刺激一個小小的穴位達到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雖然看似不起眼,但最後作用於病灶時,已經形成一種泰山壓頂之勢,達到一種指數級的疊加效果。張仲景的經方組合也是如此,因為是積累了上古時期上萬年的經驗,運用易經的思維,將之總結歸納,形成的經方就像各種陣法,治療各種相應的病症,可以靈活運用進行加減,甚至必要時可以多方組合使用或者多方交替使用,類似戰爭中方陣圓陣長蛇陣等,歷史上,在井陘之戰中,韓信採用的就是方形陣,配上三面環水,阻止了士兵的潰逃與敵軍的包抄,用三萬老弱,擊潰的敵方二十萬大軍,中葯用的好用的巧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吧。可見中醫理論和思路是深植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古人在周朝周公制禮作樂以後的貴族教育是六藝,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分別是禮是禮儀,樂是指祭祀和國家社稷有重大節日時的一種儀式不是單純的音樂,射就是射箭,御是駕車,書就是以易經為首的各種書籍,數就是象數,後來周室衰微,諸侯爭霸,貴族教育開始走向平民化,以孔子有教無類開辦私學以後,象數和書籍在民間普及開來,才有後來的百家爭鳴。秦漢以後,象數不受重視,義理佔主流,中醫思維也發生變化,形成張仲景時的中醫形成斷層。
J.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怎樣看待醫生的責任
「仁和精誠」是作為中醫最核心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仁」是中醫人的最基本要求,體現了中醫從業者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大成國學院研究中醫的責任在於傳承陰陽之道,完善天地本性,在於治病救人。中醫作為「生生之具」是幫助人類生命健康長壽的,是呵護人類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術。中醫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能夠參贊化育、效法天道、救治生命以實現「生生」仁德。
「和」是中醫追求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中醫人崇尚和諧的價值追求。中醫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形與神三個層面的和諧。大成國學院張成院長說中醫認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之所以會生病,就是因為失「和」違逆了天地陰陽四時的規律,進而引發自身陰陽失和,於是治療疾病就需調和致中。進而言之,中醫提倡醫患信和、同道謙和,強調醫療行為中各種關系的中和、和諧之美,「和」表達了中醫葯觀念和方法、手段和目標的統一。
「精」是中醫職業精神的最高概括,體現了中醫人的職業要求。生命至重,有貴千金。所以對醫術的要求至高,必須做到至精。孫思邈《大醫精誠》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從醫者首先要有精湛的醫術,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禮記》上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葯」,意思是沒有研究透徹《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脈訣》或《傷寒論》這三世之書,不能算稱職的醫生,不敢服用他開的葯。後世醫學教育、醫療實踐中,對醫生的職業素養要「精」的要求一以貫之,成為中醫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
「誠」是中醫行為的最高准則,體現了中醫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孫思邈《大醫精誠》要求醫者必須誠心救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要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醫之體是「誠」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