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北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喪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徵.
六月六敬穀神 在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流傳著農歷六月六敬穀神的習俗。太行山山區種谷較多,且種植時間較早,如果遇到老天關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農歷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當地的農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里一片片金黃的穀苗,心裡就樂開了懷。農歷六月六這天,當地家家蒸饃,蒸豆包,而最時興吃的好飯是裹卷。敬穀神是為了感激上蒼賜給人們糧食,同時也是因傳說中人們擔心五 穀神收回人們享用的糧食。到了農歷六月六,當時的農民要帶上香和自家蒸的饃,去自家種的田地祈禱,祈求五穀神不收回人間的糧食,祈求五穀神賜給自家好收成。
五月十三送羊 邯鄲漳河兩岸有一個習俗,農歷五月十三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給小外甥送羊,古時送的是活羊,現在則送白面蒸的面羊。此習俗與神話傳說中沉香劈開二郎神用來壓住三聖母的華山有關,沉香劈山救出母親,要去砍二郎神的頭,但三聖母顧念兄妹情,不讓沉香去,沉香給二郎神送去2隻羊剝皮吃肉,楊二郎知道此事後,就送2隻活羊給沉香,此時正是農歷五月十三日。此風俗後來就在漳河兩岸興起,送羊還有送陽壽的意思,所以此風俗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冀南扇鼓舞 在邯鄲、邢台以及石家莊所轄的一些縣市,每逢舉行民間廟會,有以扇鼓舞做為敬神舞蹈的習俗。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馬鞭這2種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組成,鼓面是一個圓鐵環,其上張覆羊皮,鼓把是一鐵棍,下端有鐵環,環上掛小銅鈴,其形頗像團扇,故稱扇鼓。打扇鼓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隨舞步節奏邊移進邊晃動扇鼓,使把上裝飾的銅鈴發出響聲,同時按音響節奏以鞭擊鼓,作出各種舞蹈動作。打扇鼓載歌載舞,參演人數一般不少於8人,演出者不受性別和年齡的限制,但冀南地區每逢廟會,打扇鼓者多為中老年婦女,她們拋開平日繁多的家務和顧忌一舞開懷,因而打扇鼓又被說成是冀南農 婦的狂歡節。每逢廟會舉行,各種扇鼓的劇目就鋪開來演。劇目一般是情節完整、故事性較強的歷史傳說形成的戲曲故事,上演較多的劇目有《接總兵》、《接天兵天將》、《接九家仙姑》等,均是頗受農民群眾喜愛的劇目。
叢中花會 叢中是古城邯鄲的一個鎮,這里有一個民間花會表演的固定模式。據傳,叢中花會始於明朝太祖年間,距今至少已有600年的歷史。叢中花會有固定的時間,古時多在農歷二月十四至十六這三天,六年一小鬧,十二年一大鬧。叢中花會有20種表演形式,24個班,分為造型藝術5個班,武術4個班,表演藝術9個班,小雜耍6個班。叢中花會以沿街表演為主要形式。全花會分4個組合,各組合互相配合,或分或合均有一條線聯系,使整個表演始終渾然一體。花會的傳統節目均以表現普通百姓的愛憎為主,兼以娛樂,經幾百年來的磨煉已臻化境,演技日趨成熟,現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民間藝術類型。每到花會時日,附近百姓總是雲集於此,盡情的娛樂。
元霄節盪鞦韆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霄佳節盪鞦韆的習俗。時節自正月初十搭鞦韆架開始,盪鞦韆的高潮卻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產戶搭起鞦韆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盪鞦韆。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盪鞦韆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盪鞦韆有單人盪、雙人盪、坐盪、立盪等幾種形式。平常的盪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鞦韆,一是盪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復雜,可盪出花樣,鞦韆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於盪鞦韆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盪鞦韆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二月二乞巧節 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後,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里摘回一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後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乞巧 儀式很有韻味,合夥而來的姑娘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里,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裡人的贊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後,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蠶和一天的娛樂。
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在河北大地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形式。
其中有富有民間特色的各種畫派,比如:武強年畫、布糊畫、土坷垃畫、蘭印花布、內畫、辛集農風畫等
還有豐富的制陶藝術,例如:古陶、黑陶、磁州瓷、定州瓷、德州瓷等。
文房四寶類有:易水古硯、衡水毛筆等。
手工藝類有:草編、泥人、面人錦人、涿州地毯、花燈風箏、曲陽石雕、蔚縣剪紙、秦皇島貝雕等。
藝術類劇種有:評劇、秧歌、豫劇、漁家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保定老調、武安洛子、石家莊絲弦、東路二人台等。
石家莊一帶的廟會歷史悠久,最早產生於祭祀活動。據考證,早在漢代,封龍山就有祭山活動,這是封龍山廟會的淵源。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寺廟祠壇大興。諸如關帝廟、葯王廟、觀音廟、奶奶廟、聖母廟、三官廟、真武廟、呂祖廟、城隆廟、五道廟、土地廟、山神廟等,逐漸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動也隨之頻繁和普及,廟會隨之盛行。欒城西宮大廟會就是祭祀南海觀音的活動,井陘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神。也有的廟會,是群眾為了悼念他們崇敬的人而設立的。如靈壽城關農歷二月初一的「成官」廟,是為了紀念靈壽知縣成肇麟而設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聯軍追擊西逃的慈禧和光緒,路經靈壽時,脅迫成知縣提供糧草、車馬、婦女。成知縣斷然拒絕,被法軍系於馬後,繞城飛跑。成知縣不甘受辱,又難逃魔掌,便於深夜投井自盡。靈壽百姓便將他的殉難日定為廟會日。
舊時,廟會的內容較為復雜,既有大型的祭把儀式,也有群眾自發的求神拜仙活動,如拴嬰許願、問醫求葯、求雨乞福、驅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動,有隆重的儀式,伴以唱大戲。廟會上,武術、雜耍等各種民間藝術也盡展風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現了集祭祀、娛樂、貿易於一體的空前繁榮景象。現在,各地廟會的宗教祭祀內容己淡化,廟會逐漸演變為物資交流大會,商
品交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旅遊成了各地廟會的主題。
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間,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廟,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廟會,時間為農歷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陘舊城所在各村組織,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其廟會有很嚴格的儀式,從准備起會,到正式過會,都有一套程序。
「傳鑼會查」:會前會首派人到各村敲鑼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傳鑼,鑼聲一個點,意為開始起會,各村准備;三月十五,二次傳鑼,鑼聲兩點,示意廟會期近;四月初一,三次傳鑼,三個點,鑼聲急促,示意會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備,要按時赴會。「傳鑼人」身著黃色對襟梅花麾,腳穿軟底抓地虎靴,頭戴紅綠雞毛纓荷葉頂子。第三次傳鑼時,傳鑼人將一張「四月十八,聖母大會,朝山進
香,風調雨順」的會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會首聚會商議各項安排,抓鬮排定抬杠次序,中午「傳鑼人」在東聚門城樓、會源門覽秀樓、北關閣、東巷子閣高呼三聲「會轉查了」,鑼聲不斷,以示「會查」結束。
「請駕」:四月十五,廟會前一天,香頭帶領八名轎夫鼓樂喧天,到雪花山頂廟里頂禮膜拜,「請神接駕」。
所謂「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斗拱飛檐,雕刻精細,金(銅)頂黃幃,玲瓏華麗,周嵌水銀玻璃,檐角懸寶葫蘆,絲穗飄拂,鋒鈴叮擋。駕中供奉聖母走像(專供抬的像),駕前全副執事,有龍虎八旗、肅靜牌、退避牌、吊封、萬民傘(傘周圍綴滿歷年施主姓氏的小綢條)。三聲鐵炮響過,起駕鑼響,再配上輕、重樂隊,各種打擊樂器和吹奏拉彈樂器齊全,一時鼓樂齊鳴,駕起緩進,淌過綿河,經蔡庄,把「神」駕供於西關。「演駕」:其意是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過會。
「演駕」進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後在周圍村莊沿村演出,十八是正會,在城街演出。「演駕」隊伍的順序排列是:最前面為顛扛,顛杠後為各種演唱及舞蹈節目,然後是社火,社火後是神駕前的執事、樂隊,最後是神駕。十八日演駕上午九點鍾從西門開始,向東經城街、東關、北關、河東、南關,最後到雪花山。
「演駕」開始,九聲鐵炮響過,「馬子」赤膊上陣「開路」。最初為揮鞭開路,30年代改為舞流星開路。開路之後,即是顛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隊。顛杠人或著肉色紡綢排扣上衣,燈籠褲,或著武生裝束,或著奇裝異服做丑角打扮。顛杠表演從上午九時一般要進行到下午二、三時左右,場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著顛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絲弦等劇種的摺子戲,拉花、說唱、啞劇等各種形式的節目。再接著是約有20多隊的武術社火隊表演。演出沒有固定場所,邊演出邊行進,至雪花山腳,已近黃昏。點燃燈籠火把開始朝頂。在聖象前焚香後,抬杠、節目、社火大表演,隨後是跑陣,陣式有梅花陣、八封陣、陰陽陣、五虎陣……,變幻無窮,意謂「神靈捍衛,佑我黎民」。跑陣時,《龜馱碑》特許進殿,在「聖母」像前的大筐籮里蹲著團團拜舞,演員盡量摸取筐籮里的「油錢」(制錢、銅元),裝歸己有。龜亦為長壽聖物,裝取油錢算是「神」的特賜。演駕結束,住持道人接「駕」,將聖母走像安置廟中。整個過程,鼓樂鞭炮聲聲,香煙繚繞,直至次日晨,廟會方告結束。
廟會期間,在城隆廟演四天大戲;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戲」。在本縣境內演出的戲班若被會首和官府看準議定,便派人至演出地點,登台將鼓板反轉,意即「拉了官戲」,四月十五起到城隆廟演出四天,不給演出費,但供應好茶,演員住所舒適,且「犒台」豐盛。每日三開箱必有兩搞台,大商號犒賞饅頭、豬肉,動翱數十斤,或有點心。有時是「雙犒台」(賞雙份)。
不拉官戲,就得「寫戲」(預約演出),經費只能靠布施。正豐煤礦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號,再其次是礦上的煤司、師爺、管帳先生及衙門里的「頭面人物」。不搞按戶攤派。
廟會期間雪花山頂最少有一台戲,有時唱對台,若沒有某村或某大戶許願獻戲,就靠善男信女們的油錢了。一應開銷,廟會後黃榜公布,誰也不敢吃黑錢,怕「神」給報應。
節目沿街演出,也可獲得犒賞。若抬杠穿堂(即在舊衙大堂前廣場穿過),衙門里的「達官貴人」也得自掏腰包,幾任知縣都出過賞錢。會首、管事的准備廟會,都是白盡義務,支派人去聯絡會事,登門化緣也是義務性質,那個村也有很多熱心人。演員們自帶干糧,在演出間隙蹲在攤旁啃吃。只是給扭拉花的小演員們買些糖果梨糕,這就是酬勞了。
廟會又是井陘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商品以農具為多,廟會的牲口市成交常達二三百頭。日用雜貨、兒童玩具、婦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極豐富。風味小吃、炒麵茶湯也搶時上市。糖人、面人、團扇、汗傘,吸引了許多兒童婦女。
B. 民俗文化有哪些 民俗文化介紹
1、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2、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貼春聯、畫燈籠、京劇、花燈報元夜、踩高蹺、舞龍、舞獅等。
3、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C. 涉縣的歷史文化
繪畫
涉縣早期繪畫作品見於歷代所建寺院、廟宇中的壁畫和樑柱及檐額所畫圖案。如媧皇宮中、百子圖、女媧出宮圖等,以其中的子孫殿和歇馬殿牆壁畫幅最大。清代,涉縣著名畫師有綽號「倆耳根」:一謂牛耳根,擅畫梅,枝少花多,題聯家有萬金不富,膝下五子無兒。民國初,寨上李中香、鹿頭江應銓、南崗馮殿魁、楊家莊楊維貞、高科等人的繪畫作品很有影響。其畫風各有擅長,有以花鳥、山水取勝,有以梅竹蘭菊見長,有的專意畫葦和八古畫。
書法
涉縣最早的書法藝術作品,是刻於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時的媧皇宮摩崖刻經。其蒼勁有力,渾厚端正的魏碑體,素有銀鉤鐵畫,天下絕奇之美譽。精湛的書法藝術均保留在歷代所建的各寺院石碑和柱刻上,其正草隸篆皆有,以明代所留最為常見。如建於漢代的清泉寺、不僅留有令人稱絕的石刻和柱刻對聯,而且還臨摹撰刻有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手跡「白鵝飛到鳳池」,張道陵手跡「龍」,康熙御筆「虎」,和慈禧太後手跡真如自在的書法藝術。
D. 河北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河北民俗風俗
熱情好客的山裡人
河北省境內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區面積比較遼闊。山裡人熱情好客,自古成俗。
冀西一帶山裡的居民,把家裡來客人做為「吉利」的預兆。如果哪一家一年之中沒有住過客人,就被認為來年不吉利。客人進家後,飲茶、吃飯、上菜均用大碗,不用盤、碟。飲茶時,碗里不能喝乾。如果碗里沒了茶,主人就會馬上斟上一碗,直到喝剩了半碗為止。吃飯時,筷子要隨時拿在手裡,不能停放在桌上,否則會被誤認是「瞧不起」主人。直到兩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時,才被認為是吃飽了。只要筷子不平放在碗口上,隨時就有可能再給盛上一大碗。北部燕山深處的一些地方,因冬季比較寒冷,各家各戶都生火燒炕。家裡來了客人時,總要被安排在最暖和的炕頭,與主人全家同睡一條大炕,不能避嫌。哪一家門前有果木樹,如果外地的客人從樹下經過,住腳停看,只要有成熟的果子,主人立刻就會爬上樹去採摘。特別是當地的一些土特產,象燕山板栗、贊皇大棗、涉縣的柿乾等等,客人不能拒絕,帶走的東西越多,主人越高興,認為自己被客人看得起,下一年的收成會更好。
E. 河北省邯鄲市風俗
1、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
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2、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
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3、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
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4、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
5、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
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
F. 女媧祭典的民間習俗
傳統三月廟會
1、集中民間祭祀
相傳農歷三月十八日為女媧生日。從農歷三月初一開始,到三月十八日,為媧皇宮廟會。廟會期間,漢族民間祭祀以擺社為主要形式。周邊地區擺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長治、榆次為主,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組織百餘人,全套祭祀器具設備,到涉縣媧皇宮尋根祭祖,謁拜女媧。 本地幾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從清康熙年間後,上頂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別為:曲峧社、石門社、七原社、溫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農歷三月初一,各社組織人員,多則上千人,少則幾百人,全副古裝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時果三珍、饅首乾果等,祭器設備有金瓜鉞斧朝天鐙、祭旗、功德旗、黃龍旗、五彩旗等。祭祀隊伍一字長龍,浩浩盪盪,甚是壯觀。漢族民俗活動融入了音樂、舞蹈、服裝、道具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2、祈禳還願
除集中民間祭祀擺社外,從三月初一開始,各地零散香客雲集媧皇宮,祈禳還願,整月川流不息。祈禳內容包括求福、求壽、求財、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問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結索開索、披紅、壘石子、結紅布、綁娃娃、開鎖等,豐富多彩,不一而足。還願即祈禳時所許之願,在達到目的後的兌現之舉,帶上祭品、香紙、鞭炮等,到媧皇宮拜謁媧皇聖母。這種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形成了豐厚的民俗文化氛圍。
3、進香朝拜
進香朝拜的時間不太固定,一般多在農歷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時也可。香客為社會各界,有官有民,有時還有國外朋友。形式多為燒香叩首,進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國泰民安,物阜民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事如願,全家安康等等。 清嘉慶《涉縣志》載:「我朝順治、康熙、雍正間歷經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為神誕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訖二十啟廟門,遠近士女坌集」。表明從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於戰亂而中斷,基本形式、內容、范圍已瀕臨失傳。
為了恢復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由涉縣人民政府組織在媧皇宮舉行規格較高的公祭女媧大典。
女媧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極為豐富,她是人類始祖文化的傑出代表。主要包括民眾和政府對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的朝拜祭祀。主要形式為傳統媧皇宮三月廟會、期間的民祭、九月十五的公祭、神話傳說、女媧傳說與村名地名的關系和婚嫁、生育、人生禮俗、歲時節慶等。 女媧文化中很多內容與生活中的禮俗、習俗有聯系。
洞房。涉縣的婚禮習俗中,新娘要蒙紅蓋頭,新郎則用鍋底灰把臉抹黑,這一習俗的起源就與女媧兄妹成親的傳說有關。由於女媧創造了人類,所以在涉縣人民心中她不僅擔當起了送子的重任,還要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遠近的青年男女結婚後,如不生育,婆婆大都要帶媳婦到媧皇宮來求子,媧皇奶奶送子後還要把小孩的真魂鎖在媧皇宮里照看,不被邪魔歪道奪去,直到十三歲成人時父母再帶孩子來媧皇宮開鎖,把孩子領回家去。
開鎖時要由三個不同姓氏的人邊唱開鎖歌,邊用荊條拍打孩子,每人反復開鎖三次。唱詞多是保佑孩子健康、聰明的語言,比如:天門開、地門開,奶奶面前開鎖來,頭上打打,精明伶俐,腳下打打,長命百歲。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鎖歌的內容也在變化,比如現今比較流行的開鎖歌歌中唱到:開開鎖,心眼靈,來年考個博士生。開鎖儀式也是一種較早期的成人禮。據涉縣地名辦考證,涉縣的村名、地名很多與女媧文化有關,如彈音村與女媧造笙簧有關,磨盤山與女媧造人有關,桃城村與女媧教民種植有關等。 女媧創造了人類,是人類最偉大的母親,每當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重要歲時節慶日,人們都要到媧皇宮拜謁女媧,並把這些節慶當作女媧賜給他們的幸福和節慶歡樂。
長期以來,女媧文化形成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內容豐富,有口皆碑。女媧文化作為始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神話傳說故事、民間祭祀朝拜、祈禳還願、史料記載等內容,且流傳地域廣泛,婦孺童叟皆知,久傳不衰,有口皆碑。
2、民祭和公祭都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廟會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集中民間祭祀時間為三月初一日。政府公祭時間為每年九月十五日。祭祀場所是涉縣媧皇宮。
3、公祭和民祭都有相對固定的形式。民間祭祀和政府公祭都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在儀式、程序、人員安排、祭品祭器、服裝、道具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按照固定程序分步進行。
4、參與的群體性。媧皇宮廟會期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老有耄耋之人,少有總角之童,社會各界,三教九流,各懷虔誠,拜謁始祖。
5、地域的廣泛性。古代參與廟會祭祀的區域有陝西、山西、山東、河南、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現已發展到福建、湖北、江蘇、安徽等省市和地區。
6、厚重的文化底蘊。長期的祭祀活動形成了厚重的女媧文化。伴隨著祭祀活動,同步產生了祭祀音樂、祭品文化、祭器文化、服裝道具文化,在打扇鼓、坐夜、求應等朝拜形式上也有很高的民俗研究價值。對於滿足人類的祈禳、求應增加了豐富的內容,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G. 涉縣媧皇宮景區三月廟會開幕
涉縣媧皇宮景區三月廟會開幕
三月春暖花開,人們掩蓋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情,進入了踏青出遊的模式,3月28日是農歷三月初一,媧皇宮景區一年一度的三月廟會正式開幕,以下為您帶來廟會的相關內容,歡迎瀏覽!
涉縣媧皇宮景區三月廟會開幕
3月28日是農歷三月初一,媧皇宮景區一年一度的三月廟會正式開幕,今年的廟會以「歡樂福行」為主題,為期23天。極具特色的女媧民間上社活動、熱鬧非凡的傳統民俗表演、必不可少的美食盛宴等在廟會期間精彩呈現。
早上8點,四村八鄉的民間祭祀隊伍全副古裝穿戴,手舉祭旗、長龍、雄獅、功德旗等各式祭器,浩浩盪盪地來媧皇宮補天廣場,朝拜始祖女媧,場面十分壯觀。
緊接著,賽戲、打扇鼓、轉八卦等民俗文化也輪番上演,原汁原味的民間技藝,讓遊客們大飽眼福,嘖嘖驚贊傳統文化的.與眾不同。
廟會年年有,今年大不同。據了解,今年的媧皇宮廟會在保留廟會千年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還引入了中華美食節、大型民俗演藝車展、旗袍秀等現代時尚潮流活動,將「傳統」與「時尚」巧妙結合,既有華夏的民俗古韻,還有現代時尚氣息。同時,媧皇宮景區升級改造後的生態停車場、循環步游道也正式開放,暖暖的春季,遊客暢游在綠意盎然、鮮花盛開的景區內,感受不一樣的美麗景色。
【相關新聞】
西鄉三月三廟會舉行 市民吃盆菜看粵劇賞飄色
日前,一年一度的西鄉三月三廟會在西鄉公園鳴鑼。據了解,本屆廟會將持續至4月2日,舞龍、舞獅、民俗風情大匯演,粵劇、木偶劇、地方戲演岀等精彩不斷的民俗大片將連演9天。
北帝出巡致萬人空巷
北帝,又稱為玄武、真武等,是道教中司水之神。在西鄉步行街有一座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北帝古廟,這里自明清起就盛行農歷三月三「北帝誕」的習俗,久而久之形成規模宏大的廟會。
當天中午,最隆重的北帝公出位儀式開始,在鄉里長老的引領下,北帝公乘坐全副鑾駕,從西鄉公園出發,經北帝古廟廣場、真理街、巡撫街、鳴樂街、步行街再折回起點。龍鳳隊、麒麟隊、醒獅隊、西鄉民俗風情巡遊、飄色、歌舞隊等綿延近兩公里的巡遊隊伍緊隨其後,一路表演,鑼鼓喧天、彩旗飄揚、熱鬧非凡,讓早已守在巡遊路線兩旁等候觀看的市民大飽眼福,盡情享受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動項目更加豐富。當晚,活動主辦方擺下「千歲盆菜宴」,宴請對西鄉北帝古廟工作大力支持的熱心人士;此後至4月2日,地方戲、木偶劇和粵劇將在古廟門口和西鄉公園專為廟會搭建的戲台上連續上演;祈福活動將在30日全天進行。
「基圍蝦」美食節引入廟會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快點入夢鄉……」西鄉人先輩在沿海圍堰養蝦,年復一年,漁民在悠長的歷史中總結、發明,創新了很多魚蝦海鮮的加工方法——這些屬於粵菜又區別於粵菜的西鄉本地美食,被人們叫做西鄉基圍蝦美食。北帝公出位巡遊前一天,西鄉「三月三」廟會之「基圍蝦」暨傳統美食品鑒推介活動在西鄉公園舉辦,活動現場可免費品嘗基圍蝦和燒鵝、煎堆、客家茶果、特色糕點、甜品、鳳爪、丸子等西鄉地方美食、小吃。
據介紹,共有23家社區、食品及餐飲企業攜近100款食品前來參與本次免費試吃活動。不用挪地方就可以吃到諸多美食,讓不少「吃貨」大呼過癮。
郭小姐的祖輩是地道的「基圍人」。據其介紹,她的祖輩原來居住在廣州番禺,因生活所迫,一路沿海圍堰打魚蝦蟹蚝流落西鄉並定居於此。「基圍人的飲食以海鮮為主、多清淡,以水煮、蔥姜為主。」郭小姐表示,隨著工業化,基圍人這個群體概念已經淡化了,但美食卻留了下來,並發揚光大。她希望,類似於這樣的活動應該多舉辦,讓更多的人了解西鄉,了解基圍人。
涉縣媧皇宮介紹
涉縣媧皇宮,為國家A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齊,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由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和媧皇宮四組建築組成,佔地面積550畝。計有古建築135間,北齊石窟3個,北齊摩崖刻經6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蓬壺仙境」之美譽。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跡之精髓,刻經面積165平方米,分5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13.7萬多字,字體有隸、楷、魏碑體,「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於研究我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主體建築媧皇閣共分四層,通高23米,擁群峰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蘊秀,涵攝了山川之鍾秀,匯集了古建之精華,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岩,下瞰深壑,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素有「活樓」、「吊廟」之美稱。
山下主要建築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朝元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停驂宮建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廣生宮建於元末明初,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兩次重修。
山上建築媧皇宮為代表性建築,由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鍾樓、鼓樓、山門、牌坊、皮瘍廟等古建組成。媧皇閣座東面西,共分四層,歇山琉璃剪邊頂建築,一層為拜殿,二、三、四層分別為「清虛閣」、「造化閣」、「補天閣」。梳妝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鍾樓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造一高1米多、口徑1米的八卦鐵鍾懸掛其中。鼓樓建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共分三層,總高15米,是通向媧皇閣的重門,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樓內置直徑為0.68米的大鼓。皮瘍廟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重修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眼光洞、蠶姑洞和拜殿三處石窟均鑿於北齊,蠶姑洞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面闊2.6米,進深2.35米,高4米,面積6.11平方米。內雕蠶姑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的結尾部分。眼光洞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面闊2.6米,進深2.35米,高4米,面積6.11平方米。內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拜殿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是最大的一處石窟。
鑿壁古碑位於山上牌坊外右側山崖上,刻於北齊天保年間,通高4.33米,寬1.33米,依山鐫刻,龜座、蛇身、龍頭。
媧皇宮的「女媧祭典」活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經中國文聯批准,中國民協將涉縣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並成立了「中國女媧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以來,涉縣舉辦了三屆女媧文化節和三次公祭女媧大典。2005年10月被批准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
;H. 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貼春聯、畫燈籠、京劇、花燈報元夜、踩高蹺、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1、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2、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I. 去涉縣參加喪事,咨詢習俗。
我們涉縣辦喪事是不放炮的,花圈是已故之人生前好友或親戚買的,娘家人不用買!娘家人帶點紙錢給燒一下,磕個頭就行了!
J. 河北省有什麼傳統文化
1、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書」,地方色彩濃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地區最流行的曲種。其產生年代尚無實據可查,據知近百年來就有了馳名藝人趙老萬(藝名「大老鴰」)。這種曲藝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2、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採的鮮花。
3、竹板書
竹板書又名毛竹板書、竹板快書,俗稱「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竹板書形式簡單,表現力豐富,有頭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趕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眾多板頭和俏腔,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靈活運用。
4、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作為一個特有的戲曲聲腔劇種,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唱腔質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
5、泥玩具
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