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傳承的名言名句
文化傳承的名言名句如下:
1、文化遺產是個寶,社會發展離不了。
2、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3、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4、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5、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6、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7、破壞古跡,就是破壞你的未來。
17、文化傳承文明,遺產不再遺憾。
18、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習古之至理,明處世之道。
20、學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
21、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22、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
23、傳承東方典藏,智育華夏兒女。
② 什麼是文化傳承
文/止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脊樑,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所謂的文化傳承,首先要有人傳,然後要有承接的人。這兩者不可或缺。
傳的人要保證ta所傳的,是真正的文化精神,而不是似是而非,亂七八糟的拼湊。要保證這一點,ta就不能僅僅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看起來知道文化精神是什麼,可以誇誇其談,蒙騙世人,但卻在生活中和這種精神離得遠遠的。
傳的人必須能把文化精神融入ta的生活和生命本身,和ta成為一體,精神與肉身並不分離,ta本身就成為文化精神的絕佳體現。同時,ta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意識化水平,主動尋找到繼承人,把這份技藝和感覺傳遞下去。由此才構成了文化的「傳」播者。
而承接的人呢,也一樣,ta承接的不僅僅是技藝,還有伴隨著著技藝的沉甸甸的、和生命融於一體的精神和感覺,ta把它們全部用生命承接下來,放在自己身上背負的同時,也努力轉化著,不斷地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由此才構成真正的傳承。
③ 如何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什麼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個過程就是「薰」。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不是「每一分鍾,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帝王戲」、「辮子戲」、「戲說風」等等,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這大概是激勵青少年繼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機制」,也是惟一的
就給你找了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對不對你有用。
④ 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有什麼區別
傳承文化是繼承文化,是你自己學習文化,傳播文化是向其他人介紹文化,感受文化的影響力。
⑤ 傳成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簡明扼要三句話說概括
第一,文化傳承的核心是心理傳承。
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這種心理傳承往往表現為民族意識的深層次積累,構成為民族認同感的核心部分。所以文化傳承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文化傳承形成文化傳統。
由於文化傳承具有穩定和模式化的特點和要求,所以文化主體根據價值選擇所承接的文化為社會所接受。
第三,文化傳承機制包含著文化的選擇機制。
以價值判斷為特徵的文化選擇機制不僅與文化傳承機制相伴而行,而且制約並促進傳承機制的運作,使文化具有階段性、變異性的特質和時代特徵。
⑥ 學經典傳文化指的是什麼
學習我們國家的經典文化,發揚光大
⑦ 什麼叫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和社會制度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而文明進步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可以說,社會系統演化是文化與文明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文化基於歷史傳承,文明基於科學進步,兩者雖相互影響,卻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當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的張力保持一致時,兩者會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和諧狀態;當文明進步與文化傳承發生離變並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文明基於自身的進步規律會與文化產生摩擦。這時,制度創新成為協調文化與文明關系的內生性要求,並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引起文化的強制性變遷,以適應文明進步的價值觀與制度範式要求;二是文化對文明形成掣肘,使人們的行為保持在與文化傳承相適應的價值範式與制度範式之中。一種良性互動的結果是:文化傳承、文明進步與制度創新形成新的發展合力。
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注重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關系。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並不局限於人的共同體內部,而是包容了天、人、道(客觀規律)之間的根本關系。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保持的多子分承的家庭財產分配製度、祠堂族田以及一些賑濟與借貸性質雙兼的倉、會經濟制度,是與這種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制度安排。由於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的整體和諧理念對於民族行為意識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發展顯著背離整體和諧的發展路徑時,就會出現激烈的社會變遷現象。均富、和諧的整體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國民意志與社會選擇傾向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近代中國革命勝利並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文化缺陷往往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暴露出來,並成為文明進步的束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整體相互調適,存在的基本問題是對個人價值、自主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忽視,並導致個體盲從於整體與傳統,滋長了守舊意識與等級制度觀念,淹沒了個體主動性的發揮。現代工業文明需要人們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需要個體充分發揮主動性,需要人們獨立決策、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而這些恰是受到傳統文化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排斥的。因此,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以至於嚴重束縛了中國現代文明進步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實行改革開放,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文化價值觀與文明進步的要求相適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時期。
可見,正是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顯然,這場制度創新,以彰顯個體主體價值觀為文化特徵,以追求市場競爭主體利益最大化為價值目標,以經濟文明進步為社會發展向度,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一種趨勢,即由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向更強調個體和物質利益的文化過渡。
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
個體私營經濟的獨立自主意識與產權邊界意識、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規則與自由流動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人的個體性、自主性得到了極大開發,個體主體價值觀在這種經濟制度創新中逐漸顯性化,並對工業化、現代化起到了強大的促進作用,對個體主體性缺失的傳統文化缺陷也具有顯著的矯正意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值得反思的不和諧現象,其中分配不公與生態環境過度受損是兩個典型的不和諧問題。這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個體主義價值觀膨脹是密切相關的。一些主體利用其占優的資源配置權,進行有利於自身的資源配置,使得利益天平向自己一邊傾斜。當這種傾斜達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數、環境可持續性指數是顯示這種傾斜程度的指標),便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
正如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識下個體性往往容易被磨滅一樣,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現象發展得過分突出,不僅會背離傳統和諧文化的價值基礎,而且同樣會束縛社會效率與現代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正在成為文明進步本身發展的障礙。這表明,如果個體主義放棄整體和諧是個體發展的前提條件這一長期約束因子,就會表現出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危害性。因而,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價值理念創新――構建個體與社會整體協同的和諧文化價值體系――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可見,放棄整體性前提的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否則任何個體最終都難以獲得長久的幸福生活,任何文明進步都將因社會矛盾加劇而停止。拉美現象在本質上就是由過度個體主義價值觀與自由主義制度安排下的貧富差距擴大而引起的。這也就是新世紀初期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和文化背景。
建立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
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激發個體積極性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價值觀為基礎的,這種個體價值觀的凸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明進步的要求。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充分發達並暴露出大量缺陷之後的制度創新不同,中國是在一直缺乏個體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的。因此,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創新必將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文明進步本身存在的「創新性毀滅」不僅存在於文明自身即新文明對舊文明的「毀滅」,而且也激盪著文化的演化,帶來文化觀念的革新。在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創新過程中,個體價值觀的發揚確實對工業化和現代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度個體主義的價值觀對文明進步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並且已開始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產生危害。糾正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把個體發展置於整體和諧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前提之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觀條件。
這是一種和諧價值觀的回歸,但並非向歷史上缺乏個體主體性的社會狀態與文化價值觀回歸。這是一種經過了市場經濟與個體主體價值觀洗禮的和諧文化回歸,是一種獲得了市場經濟的個體動力又指向整體利益協調的和諧文化回歸。建立這樣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個必然時期,即和諧社會建設時期。
⑧ 什麼是文化傳承文化傳承的含義
1、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
2、文化傳承,需要的是言傳身教,腳踏實地,需要活鮮的思想和生命。
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社會歷史到家庭傳統,很多美好的東西都在漸漸被現代的東西取代,學會傳承,使這些東西不致消失,是整個社會和每個家庭的責任。
4、培育先進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全社會的文化價值共識,這是文化自覺和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
⑨ 傳文化之精粹,揚工匠之精神,奉教育之精品,育國際之英才。是什麼意思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對學生進行教育。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助於培育學生形成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國家教育部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各級學校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和教材體系之中。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綜合素質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企事業單位需要的、有良好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高技能應用型職業人才。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培養傳統文化優秀師資團隊,建立適應當地職業院校實際發展需要的傳統文化精品課程體系,結合學生專業社團活動,把課程知識教學與豐富的社團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喜歡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和理性認識,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
⑩ 傳遞文明文化還有有什麼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傳承文明。
文化傳承形式很多,比如民間藝術靠世代傳遞,語言文字的傳遞。
五千年文脈綿延不斷,一百載奮斗生生不息,觀我中華民族恢宏歷史,文明長河中的珍寶俯首皆是,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今天,用情用心用力做好文物共享工作,傳遞文化自信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傳遞文化自信,要保護好傳統文物,防止文物休眠。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不可移動交物數量龐大,但重點保護單位卻數量堪憂,或是由於資金匱乏,或是由於思想落後,大量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的瑰寶只能如數履般隨意去棄。因此,防止文物休眠需要國家和地方加大財政投入,利用民間力量,拓寬融資渠道為女物打造」休生養息「之所,同時,加強對工作人員和專業團隊的思想培訓,提升其對物的重視程度。秦始皇陵兵與角的出土讓世界震驚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當地政府更是派出專業團隊守護好這一個個屹立不倒的勇士,其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