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蘭州絲路文化是什麼

蘭州絲路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0 11:20:25

Ⅰ 歷史畫卷 中國絲綢之路節簡介

說起絲綢之路,相信沒有那個中國不對其感到敬佩,這條由古人走出來,橫跨了整個歐亞的道路,曾經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非常大,也讓中國在歷史上上期居於世界之首,那麼有關中國絲綢之路節,它又是什麼節日呢?

蘭州絲綢之路節簡介
蘭州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是唯一黃河穿越市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

中國絲綢之路是公元2世紀中國同中亞、西亞和歐洲進行交往的通道,蘭州市為經過之地,為弘揚這種精神,加強對外交流,於1992年9月創辦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次年改為蘭州絲側之路經濟貿易交易會。節日期間,專門組織有敦煌之旅,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向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其行程雖僅是絲綢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處,景色壯觀。屆時騎駱駝、爬沙山,中外遊客同樂,情趣盎然。

絲綢之路節以開放、友誼、發展為宗旨,集文化、旅遊、商貿、科技交流為一體,把科技、經貿交流作為重頭戲。節日期間安排的各類商品展銷會、洽談會和商品街,名優土特產品薈萃,高新科技成果紛呈,給節日的蘭州增添了新的色彩和魅力。

Ⅱ 絲路文化的簡介

絲綢之路最早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陸上商路,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出使西域並再次拓展和延伸了絲路的范圍,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中國的絲綢。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的絲路,被稱為「鑿空之旅」。其中漢武帝派遣的使節最遠到達了犁軒(今天埃及亞歷山大港,附屬羅馬)。這是漢朝的正式官方使節達到的最遠國家,直達歐非大陸,這條路線遂被延伸到了歐洲和非洲,聯通了西方和漢朝之間的聯系。——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Ⅲ 絲路文化的介紹

絲綢之路,並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指中國與世界其它地區之間貫穿古今的海上和陸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區域。中國的絲綢、瓷器、陶器、茶葉等大量珍貴產品和科學文化,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路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之外,也通過海上源源不斷地銷往東亞、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因此,學界習慣於將這些陸上與海上的交通路線區域稱之為「絲綢之路」。海上的稱「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的稱「陸上絲綢之路。」而沿這些絲路所傳播和衍生的文化則被稱之為「絲路文化」。——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Ⅳ 絲路文化的起源


無論是陸上絲路還是海上的絲路,都與水運和海洋有關,與依水而居的人類的科技發明密不可分。
人類歷史,按生產工具的性質被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石器時代又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磨製石器,即先將石頭打製成一件毛坯然後再用另一石頭雕琢至磨光,石頭便成了石器。新石器的出現,使製造工具和別種器物有了可能。新石器時代約出現在距今一萬年至四千年前。
我國水運的形成和發展,當始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分布及相互聯系充分說明了這點。那麼水運,當無疑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和交換了。
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多以游居採集為生,而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卻已經能夠從事生產了。就已發現的古遺址來看,多近於江河湖泊。浙江河姆渡就發現了7000年前的木槳,並伴出有大量魚骨;陝西寶雞出土的舟型壺上還繪有漁網;浙江錢山漾發現的木槳,還伴出有魚簍。甘肅洮河流域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曾經發現過海貝。而洮河流域並不產貝,顯系來自懸遠之處。人類的繁衍生存離不開水,除飲用外就是用作交通了。一葦之航自比徒步翻山越嶺更易,這就是為什麼古人類文化遺址總是在河流沿岸和近水地方的原故。
同其他交通工具一樣,船舶也是承載人和物的運載工具,只是它是在水上作業,其本身也是一件可以從事生產活動的工具。舟船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但由於歷史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舟船在世界各地出現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都是在新石器時代。製造舟船必須要有相應的工具。歷史證明:勞動工具越先進,製造出來的船舶型體和性能也就隨之越大越強。也就是說船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
當然,行船離不開水。水是這一工具的必要條件。
我國是一個江河湖海兼備的國家,自古水運條件優越。在距今11000年到7500年前,當地質歷史進入第四紀全新世時,由於地球在冰後期的氣候變暖,海平面回升,海水西浸數百公里。以後隨著黃河、長江等河流東向的泥沙沖積,海岸線又逐漸東移,直到距今6000年前,便呈現出略似海岸線的狀態。人類的水運就是在先於這一時期的水域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絲路文化也就緣此而生。——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1977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出土了五支木槳。其中:一支殘長62.4厘米,殘寬10.8厘米;另一支殘長92厘米,殘寬9厘米。經測定同層(第四層)木炭,五支木槳的距今年代為6960+-90年,屬於母系氏族社會遺物。伴出的還有近百種動植物和帶有榫卯及企口板結構的房屋建築所用的木料遺存,還有炭化稻粒。這證明漁獵和採集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姚江從遺址的西南部流過,南為四明山,與河姆渡隔江相望。遺址海拔3—4米,在古代是一片低窪的沼澤地。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出土木槳的槳葉與槳柄結合處,陰刻有弦紋和斜線紋圖飾。由此推斷:如此精工雕刻的木槳,決非最原始的。原始木槳的出現,當會更早,可能在8000年前左右。無獨有偶,在2003年,在杭州蕭山竟真的就出土了8000年前的獨木舟。這當然是一個更為驚人的發現!這意味著,中國水運歷史要從7000年提前到8000年前。
在沒有舟船之前,人們只能在水邊捕魚,有了舟船便可以剝開迷霧駛進汪洋到深水中漁獵。盡管至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還較少,但卻出土了許多舟型陶器。陝西寶雞發現了一件彩陶壺其形如船,上面繪有展開的漁網紋。這當是古人以船涉水漁獵的有力物證。能將一件生活用品升華為藝術品,足見古人對舟船的一往情深。母系氏族社會,漁獵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近年,山東膠縣又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產於遠海的藍點馬鮫和鰳魚等骨骼及魚鱗。既是遠海,當非舟船所莫能為也 。在丹東東溝縣馬家店鄉後窪濱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出土有仿舟陶器,距今時間為6000年前。1976年,在大連沿海的郭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有仿舟陶器,平底艏部突起尾部齊平,首尾微翹,兩舷成弧型。同時還伴出有骨魚鉤、骨魚叉、重達兩公斤的石網墜及大量的魚骨和鯨魚的第一頸椎骨,年代距今為5000年左右。此前,在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出土了杯底舟型器。在依河面海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中,也發現有鯨魚和鯊魚骨及喜歡在濱海生活的鯔魚和裸頂鯛遺骸。著名的太平洋黑潮暖流進入東海後,便分成了兩大支流。其中一支就是台灣暖流。它在舟山群島附近與長江徑流所形成的岸流交匯,這便是著名的舟山漁場。哪兒離河姆渡並不遙遠,遺址出土的海魚骨骸就有可能來自浩瀚的舟山海域。1976年,在試掘的舟山本島十字路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果然就出土了大量具有河姆渡第二文化層類型特徵的陶器。凡此均已證明: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進入遠洋深海從事漁獵(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游江水流經的路線與今天大體相似。大溪文化遺址即分布在上游南岸。中游兩岸也有屈家嶺等文化遺址的發現。今武昌、漢陽等地也發現了數千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說明當時長江兩岸的人群十分密集。1973年,湖北宜都紅花套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的陶船,表明巴人先祖在那裡定居過。該船可能是方艏、方艉平底式獨木舟的仿製品。《世本》就記有巴人廩君種駕土船勝敗定君長的故事。足見巴人對水運的依賴和重視。
距今五六千年前,長江下游的氏族部落已開始從事農耕並普遍使用舟楫進行漁獵活動。玉、石、木、竹等手工業也發展了起來。太湖形成後,由於有那麼多河流交匯自然給時人開辟了新的漁獵水域。距今4700餘年的吳興錢山漾遺址,出土了一隻青楓木木槳,翼葉呈長條形,長96.5厘米;寬19厘米;柄長87 厘米,翼長柄短,與今槳相比,槳肩顯得平直,顯系獨木舟所用。這種木槳在杭州水田畈等地的新石器晚期遺址中也有所發現,與河姆渡遺址早期的木槳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伴出的還有魚簍、石網墜等捕魚器物,這顯然是當年人們從事漁獵活動的遺存。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等地的良渚居民,已乘坐漁船到遙遠的水域捕撈。舟楫之便,不僅擴大了漁獵空間,而且也促成了同鄰族部落之間的交流。
1991年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討論會上,根據各國學者提供的最新考古報告證明:瀕臨西太平洋的中國,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海上航行,與地中海國家一樣,中國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當然,這僅僅是以海上航行為標志來認識海洋文化起源的。其實,海洋文化產生的根本條件,是源於人和水和海洋的接觸。在沒有舟楫之前,傍河面海的山頂洞人、大汶口人、河姆渡人,在漁獵勞動中就已經創造了海洋文化。這是因為從山頂洞人的文化遺物中,發現有「穿孔的海蚶殼三個,孔是在石頭上磨出的,長期佩帶,邊緣已磨的很光滑,只有一部分還保留著原來的鋸齒狀」。盡管這些器物還如此的原始粗糙,但畢竟是當時人們有意製作的海洋工藝品,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位於渤海中的山東長島縣,更是海洋文化的搖籃。這里出土了從舊石器到鐵器時代一系列的文化遺存。其中,僅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33處。在黑山北庄遺址中發現了兩座四五十人的合葬墓,有一座居然是以海螺鋪身,顯為古代的海洋葬俗。出土的彩陶以紅衣黑彩的波浪形紋為主,當也與水居有關。更有大量的貝殼和魚骨。凡此,無不反映出當時具有著顯著海洋文化特徵的母系氏族社會漁獵活動的情狀。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彼此浸潤。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水上的舟船。同樣,航海活動與水運也推動了天文技術以及力學、材料力學、動力學等一系列相關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並進而確立了新的科學與技術體系。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生產力的發展能力和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出現,為人類文明開辟了一個嶄新紀元;人類從此而擁有了海洋,從此進入了水陸文化交融的文明時代。中華文明就是由大陸和海洋兩種文化融合而成的。(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絲路文化也正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融合。

Ⅳ 你認為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作為歷史遺跡,它向我們展示了古老文化發展交流的歷史,有其旅遊價值。

Ⅵ 絲路精神是指 什麼是絲路精神

1、絲路精神即絲綢之路精神的簡稱。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體現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絲路精神的核心。

2、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我們應該一道努力,倡導文明寬容,防止極端勢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

3、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選擇。「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一個國家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正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

4、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堅持合作共贏。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

5、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倡導對話和平。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Ⅶ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分析)

從經濟看:在古代中西方之間加強了貿易活動.文化交流.發展了友誼.促進東西方文化的發展;從政治看:中國的絲綢.鐵器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後來的四大發明通過這路傳向西方;從文化看:外國貨物傳入中國.佛教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步再詳談,當時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路運往西方,因而這條路稱為 絲綢之路。中國亦稱為 絲國 。此外通過這條路,中國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中國的冶鐵和鑿井技術也傳入中亞,西域的技術文化也傳入中國,如大腕等地的苜蓿,葡萄種植技術,葡萄酒釀造技術,軍傳入中國,西域的其他物產如胡桃,石榴,胡蘿卜,大蒜,芝麻,蠶豆,驢,駱駝,汗血馬,也都在此時摻入中國內地。大為促進了中國內地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拓展資料:
1.絲路文化是一個人類共同的文化,它既包括東段的中華文化,也含有西段的伊朗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絲路文化蔚為壯觀,包括文字學、語言學、考古學、建築學、宗教學、世界歷史、中國西域史、更是古代人類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後來又發展了海上絲路,東西的物種、器物、商業貿易、哲學宗教源源不斷,相互交織,東西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龜茲文明為例,龜茲處於絲路北段的中點,這里匯聚了4種文明,受到8個國家以上的影響,使用獨特的吐火羅文字-b,發展出以小乘佛教為主體的龜茲文明,是漢唐文明和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伊朗—阿拉伯文明交匯的中轉站。
2.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3.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Ⅷ 絲路文化有哪些

絲路文化是中國的絲綢、瓷器、陶器、茶葉等大量珍貴產品和科學文化,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路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之外,也通過海上源源不斷地銷往東亞、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因此,學界習慣於將這些陸上與海上的交通路線區域稱之為"絲綢之路"。海上的稱"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的稱"陸上絲綢之路。"而沿這些絲路所傳播和衍生的文化則被稱之為"絲路文化"。

Ⅸ 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詞彙。這讓一些學者和地方官員誤以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重建歷史上的國際貿易路線。其突出表現是一些地區熱衷於挖掘自己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點、通道、節點等,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某種特殊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定這種認識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其「借古謀今」的作用,但很顯然,這種理解是對「一帶一路」使用「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誤解。

所謂「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泛指歷史上陸續形成的、以中國為起點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當今世界經濟的突出特徵是各國間經濟的深度融合和發達的貿易體系。可以說,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已離不開貿易交流。人們如此熟悉當今的貿易,以至於經常忘記古代曾經存在著相當發達的貿易。事實上,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是商周時期),古代中國就與歐亞大陸其他國家存在貿易活動。

漢代之後,這種貿易活動逐步變成由官方主導甚至壟斷,貿易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鼎盛時期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歷史上,這些跨國長途貿易交流並無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直到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將其稱為「絲綢之路」。李氏所用「絲綢之路」僅指自中原經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亞和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因自漢至唐這條貿易路線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是絲綢,故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這個具有強烈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名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拓展應用。歷史悠久的「南方茶路」和北方草原貿易路線,以及自宋、元開始的海上貿易路線,很多時候也被稱為「絲綢之路」。當然,貿易產品並非絲綢一種,不同歷史時期主導的貿易產品不同。例如,宋、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產品以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為主。「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古代貿易的代名詞,而且也是歷史上中國與歐亞大陸各國文化交流的「符號」。伴隨商品貿易和人員交流,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相互借鑒,產生了燦爛的文明。過去,對於「絲綢之路」的討論和關注主要局限於史學界、文物學界等,不具有功利色彩。但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地興起了挖掘「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遺跡的熱潮,以期確立自己在「一帶一路」中的地位。盡管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借古謀今」做法的意義,但這顯然誤解了「一帶一路」倡議使用「絲綢之路」的內在涵義。

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具體線路和空間走向隨著地理環境變化、經濟發展狀態以及政治和宗教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今天,人們試圖勾勒的「絲綢之路」是將數千年歷史置於當前一刻觀察而產生的圖景,因而從語意上講,「絲綢之路」不能被理解為具有固定線路的空間現象。也就是說,「絲綢之路」對於當今社會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抽象意義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帶有強烈具象的空間現象。另外,歷史上「絲綢之路」主要存在於和平時期(戰亂時往往中斷),而且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帶來了共同繁榮,因而這個文化符號的內涵可以歸結為

●和平

●友誼

●交往

●繁榮

事實上,這也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倡導的核心理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借用「絲綢之路」這個文化符號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理念,這就是「和平、合作、發展、共贏」。

閱讀全文

與蘭州絲路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