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古戲台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產

古戲台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11-20 17:03:55

① 上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五日

第一批上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50項)

一、民間文學(9項)
1、虞舜傳說
2、魏伯陽與鳳鳴山的故事
3、王充的故事
4、謝安與東山傳說
5、曹娥與曹娥廟的故事
6、女兒紅的傳說
7、梁祝傳說
8、白馬湖與春暉中學的故事
9、上虞地名傳說
二、音樂 (7項)
1、十番行牌
2、背敲
3、孫文明二胡曲
4、花二場(吹打樂)
5、大敲(鑼鼓樂)
6、真一派道教音樂
7、上虞吹打
三、舞蹈 (11項)
1、啞目蓮
2、小越蚌舞
3、甩煞龍
4、敬酒姑娘
5、夾塘太平會
6、水彩會
7、雙獅舞
8、木頭人摔跤
9、調無常
10、上虞馬燈
11、仙鶴高蹺
四、曲藝 (2項)
1、嶺南蔣仙根獨角戲
2、紹興蓮花落
五、雜技與競技 (1項)
1、崧廈耙棒會
六、美術 (14項)
1、曹娥廟的壁畫、楹聯及其雕刻
2、漁渡村的石牌坊
3、天香樓碑帖
4、倪元璐的書法藝術
5、湯浦永元秀塔
6、九獅橋
7、魏徵太廉堂古戲台
8、羅村楊太尉古戲台
9、梁湖年糕與糕塑
10、東關玉雕
11、小越竹木雕
12、虞南麥桿扇
13、上虞剪紙
14、越窯青瓷
七、手工技藝 (2項)
1、女兒紅釀酒工藝
2、崧廈工藝傘製作
八、民俗 (4項)
1、曹娥廟會
2、東關五猖廟會
3、百官老十六廟會
4、道墟蟋蟀

② 山西古戲台

山西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北宋年間,當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 "勾欄"、"瓦舍"、"樂棚"的時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築、被稱作"舞亭"、"舞樓"、"樂樓"的正式戲台了。目前山西省現存元、明、清時期的舊戲台三千多座,在全國排名第一。全國僅存的6座元代戲台,都在山西省晉南一帶,成為珍貴的"活歷史"。
古戲台的歷史是一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人間的悲歡離合,世上的喜怒哀樂,在這里都被演繹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說到底呀,這古戲台就是老百姓離也離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塊精神聖地。位踞黃河東側、太行之右的三晉古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主要發祥地,戲曲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山西的戲曲藝術,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在中國劇壇佔有重要的地位。就劇種而言,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2個,那些五彩繽紛的地方小戲和朴實古拙的古劇遺音,生機盎然,姿色動人。現今保存的劇目,多達4000餘本,真可謂百花競放,燦若繁星。

山西的戲多,戲台自然也就多,離開了戲台就唱不成戲,戲台上唱做念打,寫意傳神;戲台下觸景生情,褒貶善惡,說到底,自古以來這戲台就是百姓們離不了忘不掉的一座精神家園。

因為自古就有了戲,因而也就有了古老的戲台。山西的古戲台林林總總、星羅棋布,我們發現,山西的古戲台總是與古寺廟相伴,建廟不忘搭台,戲台伴隨著寺廟,這頗有些耐人尋味。據文獻記載,原始社會初期,「若國大旱,則率無而舞魚」,這直接說明了原始歌舞與祭祀儀式的合二而一,歌者舞者是為了求神賜雨,解除天災。在那無力與大自然一爭高下的年月里,災難一旦臨頭,人們往往求助於神靈,敬歌獻舞,祈望平安,這樣天長日久,那些具有濃郁宗教味道的歌舞和戲劇便一代又一代地承傳下來,宗教和戲劇也就這樣一同衍生、相依相伴,時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華,佛寺的香火日漸興旺,人們便用它作為表現演技的場所,一時間寺廟演出轟轟烈烈、鋪天蓋地,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傳統。

廟宇多起來了,廟會也跟著多起來,各類的表演斗艷爭奇,台上百戲雜陳,台下百姓終日觀戲,真可謂鄉村廟會如戲中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各戲場聲腔至婉幽情,如此火爆熱鬧的演出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這才有了元代雜劇的鼎盛,從而使戲曲在眾多的藝術中實實在在地站穩了腳跟。

既然唱戲是源於祭祀神靈,那麼戲台自然就和廟宇沾親帶故,中華之大,各地風俗各異,送戲敬神的辦法也就不盡相同,戲台的建造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一般的戲台與廟宇同處一個寺院,山門、戲台、過殿和主殿在一條中軸線上縱向排開,一板一眼錯落有致,因為是給神獻戲,所以戲台都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表示對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間,村村的戲台都按這個規矩搭建,形成一個模式。當然也有戲台建得與眾不同的,山西介休板峪村的一座戲台,戲台可三面唱戲三面觀看,似乎有些打破常規,然而畢竟未離其宗,這座戲台有它自己的講究,戲台正東是一座進士廟,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朝東面唱戲,以祭祀進士爺,為的是避災免禍;戲台正北面朝龍王廟,農歷六月初八,向北唱戲,祭祀龍王爺,為了別鬧水患;戲台南面對著關帝廟,農歷五月十三向南唱戲,祭祀關老爺,為盡忠取義,天下太平。三神祭過才覺四季平安,心裡踏實。戲台下留下的是百姓們的苦樂,也表明了自給自足經濟下人們的文化心態。

山西的古戲台與古寺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三晉大地上的生民們舉著神的牌位,供著供神的廟宇,發展起了屬於自己的戲曲藝術,建造出了形式各異的古老戲台,這山西的古戲台是中國戲曲發展的見證。

如今這一座座歷經戰火和歲月磨難的古戲台,經受了百年的風雨,它如同飽經風霜的老人,雖然已失盡往日的風華,但卻筋骨猶存,望著它,人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沒的歲月,隱約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調還在這些古戲台上回盪。

山西的古戲台最初為露天戲台,以夯土築成,磚石砌邊,只是一個上面沒頂的大平台。

亭式舞台的出現最早見於宋金時期,歲月的流逝與磨難已使我們無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樣,不過,在山西侯馬的金代墓穴中還依稀見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頂著一個大方頂子,方方正正,四面開敞,古人稱之為「舞亭」。

時至元朝,元雜劇的發展一枝獨秀,狹小漏風的舞亭被磚木結構的舞樓所取代,位於山西臨汾魏村牛王廟的元代古戲台就是這樣的一座舞樓,這座戲台重建於元至治元年(1321年),前、左、右三面空口,寬敞開闊,音響效果極好,演出的時候,在兩根輔柱前懸掛帷幕,將戲台分割為前台後台,它是我國戲曲藝術演變的重要佐證。

從山西洪洞廣勝寺戲班坐場的壁畫我們得到了印證,畫中有一後台掀幕窺視者,這表明了有後台的存在,同時也說明在元雜劇鼎盛時期已經有了較完備的舞台。

戲台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單狀舞台,一種是雙狀舞台,另有一種是三狀並聯式舞台。

雙狀式戲台的前後相對獨立,它的起源主要由於南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南北兩地因時代的發展而來往增多,南來劇種在北方上演,方言較重,北方人很難聽懂,因而演員表演更多依靠眉目傳情,動作表意,雙狀戲台在分離出後台的同時,也使前台凸現出來,變得寬暢亮麗,即使方言聽不明白,動作和神情也可以一目瞭然。

三狀並聯戲台是在單狀戲台的基礎上兩邊各加一個耳房而成的,使後台的底盤進一步擴大。現存山西晉城賀坡村的五帝廟戲台,是三個聯體建築高架於院門之上,又在東西兩側搭起了二層綉樓,一樓是戲班的下榻之處,二樓為觀戲者的看樓。從它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末年戲劇藝術興旺,演出規模更加完備,擴充後台能有足夠的地方安放戲裝和道具,寺廟的廂房成為演員的公寓,神、人同處一處,不能不說是反封建禮教思潮下人的覺悟的一種流露。

山西的古戲台,歷經宋、元、明三代的積累演進,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式樣,它是我們研究古典戲曲演出的活標本。

山西的古戲台歷經了風風雨雨,時至清代,戲劇的種類越來越多,工匠和手藝人們也運用奇思妙想,把戲台建造得多姿多彩,千形百態。

有些戲台因地勢不同,建造得出奇制勝。地處山西高平的溝村有一座空心戲台,戲台神廟相對而視,與東西廂房圍成一處大院,大院地處全村的心臟地帶,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戲台處於往來行人車馬的必經之路,於是鑿開了一條通道,方便平時的過往行人,每逢唱戲時,便在台上橫著搭起木板,既能過人又可以唱戲,這種空心活動戲台,在北方寺廟中十分少見。

此時的古戲台建造已頗具規模,它不再是簡單的房頂和幾根立柱,而是造型富於變化,建造結構也更趨復雜。

山西萬榮廟前村建有3座互為聯絡的「品」字形戲台,前面的一座戲台與廟的山門渾然一體,平時是山門的過道,演戲時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為戲台。在它前面40米處,又有兩座戲台並排而立,這兩座戲台頂部相連,下有通道,與前一座戲台呈「品」字形布局。這三座戲台,立在古老黃河的岸邊,面向直上青天的秋風樓,每逢廟會,3個戲班一同前來唱戲,在人們熱烈的喝彩聲中,黃河滾滾的波濤之聲連同3座戲台上一同敲打的鼓樂聲,雄渾激烈,那真是一種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的恢弘景緻。

在戲台尺度的演變中,從宋到清,山西的古戲台也有其獨特的規律。山西臨汾東羊村的東岳廟戲台始建元代,它是典型的四方形,台的進深與台口的寬度都是7.7米,頂部為裝飾性的方形斗拱,既富於造型變化,還能使雨水分流。像這類的方形戲台,還有山西翼城縣曹公村四聖宮戲台,山西臨汾魏村牛王廟戲台,山西永濟董村三郎廟戲台等。

在元代戲台中,也有些例外的現象,與其他戲台相比,山西翼城喬澤廟戲台,台口和進深都在10米左右,從尺度上講,可以算得上是元代戲台中的極致。山西石樓殿山娘娘廟戲台,尺寸又非常小,台口和進深都只有5米左右,稱得上是元代戲台中的精品。這兩座戲台之所以超越常規、與眾不同,是由於這兩座戲台是在宋金時期舊有的台基上重修的,外形已是元代戲台,台基仍是舊時建制,而宋金時期的戲曲發展並未規范化,在表演動作上不講究嚴格程式,因而戲台的尺寸自然也就未能統一。

進入明朝,原有的台口尺度已無法滿足很多觀眾看戲的要求,於是,台口放寬,以方便更多的觀眾看戲,戲台也隨之由方變長,這樣,明代戲台便由元代戲台的正方形變為長方形。台口的加長尺度是由當時的演出情況所決定的,當時南北文化進一步融合,元雜劇中一人主唱的老規矩已被打破,一出戲里有了多人主唱、分唱、輪唱、合唱等規格,而且既有武術套路,又有載歌載舞。

時至清代,戲台中的一部分向著兩極分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建造金碧輝煌、裝飾華麗、氣勢非凡的皇家戲台外,與宮廷戲樓相反的是尺度小巧、造型別致的家院戲台,這種戲台十分精緻,檯面一般不過丈余,反映出家庭的殷實與富有。清朝的達官貴人為追求享樂,顯示榮耀和附庸風雅,往往在自己的朱門大宅之中建造屬於自家所有的戲台,這種戲台的尺度,只能供家庭之中唱堂會所用,故而限制了演出的規模,說到底,這是戲台發展走入畸形化的一種表現。
全國元代以前的舞台屈指可數,而山西宋、金、元時期的舞樓就有十餘座,其姿態各異,氣勢雄偉,使瀏覽者嘆為觀止。

太原晉祠明代戲劇舞台

侯馬金董氏墓戲台模型

運城百戲樓

臨汾魏村元代戲劇舞台

臨汾東陽元代戲劇舞台

戲台的尺度作為建築中的重要因素,不僅展示了戲台自身空間建造的關系,還為戲曲藝術的演變發展及社會歷史的進程作了重要的注腳。

古戲台盛載著文化,散落在三晉古地的每個角落,哪個村、哪個鎮,如果有一座戲台,就像是有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村鎮的富有,人們的興旺,文化的繁榮,從建立戲台中得以顯現。古老的黃河孕育了燦爛的戲曲文化,而承載這如黃河流水一代一代永不停息的文化的,是那歷盡滄桑的古戲台,古戲台在歷史的變遷中默默地注視著人世間上演的一幕幕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它留給我們的是那沉重的、難以說盡的歷史。

③ 關於樂平的古戲台的作文600字的開頭

樂平素有「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稱,該市古戲台為「中華一絕」,現存412座。她們燦若星辰,遍布全市農村各地,其中宋明各4座,清代70餘座,民國時期的60餘座。最早的是後港鎮菱田村的皋二公戲台,始建於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歷史。古戲台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按屬性分,有祠堂台、廟宇台、會館台、宅院台和萬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結構分,有木質結構台、石質結構台和石木混合結構台。無論何種戲台,其造型之雄偉,氣勢之恢宏,工藝之精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以鎮橋「滸崦戲台」最為著名。樂平古戲台是熔建築、工藝、雕塑、美術和文學於一爐的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和國內外罕見的文化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觀賞價值已引起國內外眾多的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和廣大遊客的普遍關注與濃厚興趣,近年來海內外有40家新聞媒體對她作了專題報道。樂平古戲台具代表性的有:
(1)涌山昭穆堂祠堂台 涌山昭穆堂祠堂台建於明崇禎年間。三間四柱歇山式。戲台簡約古樸、精緻靈巧,「工藝之精細,建築之宏偉,堪稱鬼斧神工矣」。該台是我市古戲台中年代最久遠的戲台之一,因而彌足珍貴。
(2)項家莊五桂堂祠堂台 項家莊五桂堂祠堂台建於清雍正庚戊八年(1730年)。重檐三翹歇山頂,三間四柱三鳳樓式。戲台正面與祠堂對視,戲台背面不倚聯大門,巧妙改變了明末清初祠堂戲台一律倚大門的定製,豐富了這一歷史時期戲台與祠堂在格局上的審美情趣。
(3)車溪敦本堂戲台 車溪敦本堂戲台屬祠堂戲台,坐落在涌山鎮車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內,屬明清時代古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三間四柱三鳳樓式。重檐雙戧歇山頂。戲台額樓層次豐厚,雕鏤精細,不僅戲台隆重精美,氣勢恢宏,而且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功能復雜,堪稱饒徽二州祠堂戲台之代表。
(4)南岸雙面台 南岸雙面台清隆三十八年始建為祠堂單面台,後改為雙面台。三間四柱三鳳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該台以氣勢大、雕工精、裝飾美,一時顯赫樂平市郊。
(5)滸崦名分堂雙面戲台 滸崦名分堂雙面戲台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雙面台,當地人稱為「晴雨台」、「鴛鴦台」。晴台三間四柱三鳳樓兩硬山,重檐雙翹歇山頂。戲台里外遍布戲台人物故事百餘幅,雕鏤精緻,裝飾豪華,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輝煌、美侖美奐。雨台呈敞口伸出式,懸山頂,整體氣勢與繁華程度雖不及晴台,但倒顯幾分典雅、秀美與別致。
滸崦戲台以「建築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屬樂平古戲台精品中之精品。
(6)戴村上房、中房戲台 戴村上房戲台,古瓷串脊,綠瓦蓋頂,鱷魚充頂,屋脊中央由大小褚砂古瓷坐中,四個檐角系有微風響鈴,恰似正在騰飛的雄鷹,發出銳耳叮當之聲,回盪全村,十分宏偉壯觀。台中別出風格的精巧雕藝,金碧輝煌,麒龍頂上的飛檐讓人嘆為觀止!中堂正中一塊鍍金橫扁「以古為監(金監)」四個大字金光閃閃。據縣史記載,此戲台名蓋陽河。 戴村中房戲台,建於道光十四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戲台屬磚木結構,堅固耐久,雕工獨特,梁、 壁、沿上都雕有戲文人物,龍鳳花鳥,精工細作,技藝超凡,雖經歲月滄桑一百七十多年,大部分仍保存較好。戲台四角騰空而至,每角懸掛一個兩公斤重的銅鈴,風吹鈴動,響聲悅耳。
(7)坑口萬年台 坑口萬年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後在改建中成功地將雙面台變成萬年台,因與滸崦戲台近乎相象,有樂平戲台「姊妹雙芭」之美譽。
(8)韓家萬年台 韓家萬年台為民國十年(1921年)動工,越七年油台告竣。三間四柱兩檐兩金一樓式,硬山屋頂。戲台雖無飛檐翹角,然以其構架奇巧,雕工精細,通體施金而翹楚於樂平東南鄉之一隅。
(9)觀峰張家萬年台 張家萬年台為民國三十年代建造。五間四柱五鳳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戲台檐翹、閣罩依次向前推出,曲折有致,使得屋面輪廓線與額樓層次感極其豐富。
(10)橫路萬年台 橫路萬年台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956年依原樣於原址翻新重建。此台品味甚高,整體造型優美典雅,結構比例縝密勻稱,是萬年台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11)南界首萬年台 南界首萬年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982年改建。五間四柱五樓兩硬山式,重檐三翹歇山頂。屋頂層層疊疊,崢嶸嶙峋,雖采鋼筋混凝土結構,卻為樂平較早成功模仿大木作鑲嵌雕件的萬年台之代表傑作。

④ 晉商古戲台有文字介紹嗎

有。
說起山西說起山西風物,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煤炭、陳醋、晉商等詞語。除此之外,那些星羅棋布的古戲台,卻默默無聞地藏在鄉野。山西現存金、元、明、清古戲台三千多座,數量佔全國古戲台的五分之四。戲曲已經沒落,但古戲台身上的華彩從未消失—在山西人心中,戲台曾是他們無法離開的精神聖地。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2個,至今流傳著四大梆子和各種朴實古拙的地方小戲,保留著元代雜劇的遺音。因為戲曲文化繁榮,山西各地有了星羅棋布的鄉間戲台。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的湯帝廟戲台至今還延續著每年一度的廟會傳統。廟會上,人們在祭祀神靈的同時,少不了要請戲班在古戲台上演出幾場大戲。
高平市王報村的二郎廟戲台是目前存世的金代戲台中格局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一座。該戲台於2003年被發現,年代被文物專家確定為1183年,比山西臨汾牛王廟的元代戲台早了110年。這張攝於十幾年前的照片上,戲台屋頂的灰瓦多數已經脫落,斑駁的牆壁保留著800多年前的面貌。
明末,神廟戲台兩側出現了一種新建築—雙層看樓,底層充當廂房,上層則是專門的觀劇場所。這種看樓的出現,也是對雙層門樓式戲台的適應。明代以前,戲台多為單層建築,雙層門樓戲台一層可做辦公之地,也可以提供公共活動空間;二層為演出場所,舞台兩側的廂房可供演員化妝使用。

⑤ 戲台為什麼可以建在祠堂大門口外

戲台

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從最早出現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觀的戲台,至元代,戲台分前後場已經非常普遍,這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志。它的出現與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興起和演變。

祠堂的對面總有一個重要的建築物——戲台。為什麼在祠堂的對面設置戲台?那是古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表現,古人希望通過文藝的形式給以人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勸導,使其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化。再看現在的社會,媒體對歌星、影星,哪怕一點小小的新聞,都炒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對於那些善德善行卻宣講得甚少。這種對比就能使我們對現在社會風氣一落千丈的原因一目瞭然。

在宗族文化興盛的地區,不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賽會,幾乎都要演唱當地的地方戲曲,所以戲台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建築。加上鄉村宗族的攀比鬥富以及流行於當地鄉村的「攀華宗」習俗,以及風水術的說法,認為戲台可以鎮邪、驅邪,都使得戲台在鄉土社會中的盛行。

故而戲台的布局經常和祠堂、寺廟等古代的公共空間緊密配合;並且,為了觀賞的需要,戲台經常採用減柱造和移柱造,挪動前端金柱的位置來滿足使用功能。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江西省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名分堂戲台」位列其中。

名分堂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名分堂為兩進式宗祠建築,前後依次為戲台——天井、兩廊—享堂。戲台為宗祠的組成部分,位於宗祠的前部,戲台之後為天井、廊、廂樓,再後即為享堂。側廊兩層,樓上為女性觀戲台。表現出鮮明的程朱理學的特點。

戲台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築,可以說有鄉土的地方,就有戲台。面對「鄉村振興」和「復興傳統文化」的發展方針,我們不僅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除了對文物古跡各構成要素的保護,還須考慮對整體的城鎮歷史景觀的保護,同時也應保護、延續仍保持活力的文化傳統。

⑥ 古戲台前面為什麼有圍牆

保護該建築。古戲台是指山西古戲台,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樣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華麗的承載者,前面有圍牆是為了保護該建築而建造的,可以阻擋遊客上前觀察,防止一些沒素質的人在該建築周圍亂塗亂畫。

⑦ 郴州的文化遺產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它集詩、歌、舞、劇於一的綜合體,既是傾訴婦女情感的抒情長詩,又是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歌舞劇。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

汝城香火龍起源於慶賀豐收、祈福祛災的圖騰信仰,特定於每年春節的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夜晚隆重舉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集中表達了人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邪消災的美好願望,蘊含了尊敬祖先,追求進步,遵禮崇教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綜合藝術活動。

昆劇(又名崑曲)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與古希臘悲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是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極高的聲譽。

(7)古戲台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全國56個民族中,郴州轄區內有27個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地域特色獨特,既有美麗動人的傳說,古老質朴的民間戲曲,又有巧奪天工的民間工藝,如儺戲儺舞、安仁趕分社、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歌、香火龍、元宵花燈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

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汝城香火龍,起源於慶賀豐收、祈福祛災的圖騰信仰,特定於每年春節的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夜晚隆重舉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集中表達了人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邪消災的美好願望,蘊含了尊敬祖先,追求進步,遵禮崇教的文化底蘊。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它集詩、歌、舞、劇於一的綜合體,既是傾訴婦女情感的抒情長詩,又是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歌舞劇。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

戲曲文化:

郴州傳統文化藝術厚重,仍廣為流傳的戲劇有:昆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其中尤以昆劇最負盛名。昆劇(又名崑曲)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與古希臘悲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全國六大昆劇院團中郴州佔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劇團,成立於1964年,是中國文化部確立為全國專業昆劇保護院團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戲曲、語言和民情風俗的基礎上,其創作、演出的《霧失樓台》、《荊釵記》、《綵樓記》等崑曲被列為經典劇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郴州

⑧ 樂平古戲台怎麼樣

走進贛劇之鄉--江西樂平,人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文化景觀,這里分布著412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因其數量眾多、藝術絢麗、風格獨特而被建築專家譽為「中華一絕」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樂平也因之被稱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
樂平古戲台,是指中國江西景德鎮樂平市內所保留大量古代戲台,主要用於演出贛劇用。樂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戲台。主要為磚木建築,可以分為宅院台、廟宇台、會館台、祠堂台和萬年台五大類。
為什麼一個面積只有1973平方公里的樂平市,方圓百里的村莊里有這么多、這么精美的古戲台?從由政協樂平市委員會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傾力打造的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樂平古戲台》畫冊(中英文對照)中可窺一斑。
樂平處於贛東北山地向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居民多是唐末動盪後由四方遷移而來,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移民們既帶來了強烈的生存願望,也帶來了四方文明。定居下來的人們不斷奮斗、碰撞,也不斷交往、交融,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獨特的戲曲文化、民俗文化。
有了戲曲演出,戲台便應運而生。贛劇的演出活動在樂平城鄉盛況空前。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這是對樂平人贛劇情結的真實寫照。樂平鎮橋等鄉鎮在樂平素稱「贛劇之鄉」,著名的「樂平腔」又稱「高腔」,是歷史上贛劇的主要支派。
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古戲台建築更是燦爛輝煌。一座座精美絕倫的戲台,演盡了千古風流。
樂平古戲台是江南近古鄉土建築的典型模式,均為磚木結構,既兼廡殿式建築的莊重,又寓樓閣式建築的靈巧。枋昂斗拱層層疊疊,遍布木雕戲文,其中梁的圖飾多以文武天官、滿堂福、九老天官、萬壽圖為主題,枋的圖飾則以獅子木雕為主,如九獅過江、五獅搶寶等,敷金施彩、極盡豪華。屋脊中央矗立著一串疊起的紅黃藍數色彩瓷寶頂,一組方天畫戟直指雲天,不僅是戲台的主要標識,而且寓含了老百姓鎮邪驅災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鰲魚,正面上方都有做工精緻、直沖雲霄的飛檐翹角,使戲台在端莊中顯露出沖天豪氣,這種造型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戲台天棚中央綴有十分考究和華麗的藻井,藻井有方形頂和圓形的穹隆頂,主要起攏音和反射音的作用,藻井及其以下空間,是戲台最中心部位,其中藻井象徵著天,戲檯面代表地,天地合一#,構成了演繹生、旦、凈、末、丑的特定藝術表演空間。
樂平十大古戲台,具代表性的有:
滸崦古戲台,是指中國江西樂平市內保存比較好的古代戲台之一!主要用於演出贛劇用。目前樂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戲台。主要為磚木建築,可以分為宅院台、廟宇台、會館台、祠堂台和萬年台五大類。
(1)涌山昭穆堂祠堂台
涌山昭穆堂祠堂台建於明崇禎年間。三間四柱歇山式。戲台簡約古樸、精緻靈巧,「工藝之精細,建築之宏偉,堪稱鬼斧神工矣」。該台是我市古戲台中年代最久遠的戲台之一!因而彌足珍貴。
(2)項家莊五桂堂祠堂台
項家莊五桂堂祠堂台建於清雍正庚戊八年(1730年)。重檐三翹歇山頂,三間四柱三鳳樓式。戲台正面與祠堂對視,戲台背面不倚聯大門,巧妙改變了明末清初祠堂戲台一律倚大門的定製,豐富了這一歷史時期戲台與祠堂在格局上的審美情趣。
(3)車溪敦本堂戲台
車溪敦本堂戲台屬祠堂戲台,坐落在涌山鎮車溪村朱氏宗祠敦本堂內,屬明清時代古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三間四柱三鳳樓式。重檐雙戧歇山頂。戲台額樓層次豐厚,雕鏤精細,不僅戲台隆重精美,氣勢恢宏,而且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功能復雜,堪稱饒徽二州祠堂戲台之代表。
(4)南岸雙面台
南岸雙面台清隆三十八年始建為祠堂單面台,後改為雙面台。三間四柱三鳳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該台以氣勢大、雕工精、裝飾美,一時顯赫樂平市郊。
(5)滸崦名分堂雙面戲台
滸崦名分堂雙面戲台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雙面台,當地人稱為「晴雨台」、「鴛鴦台」。晴台三間四柱三鳳樓兩硬山,重檐雙翹歇山頂。戲台里外遍布戲台人物故事百餘幅,雕鏤精緻,裝飾豪華,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輝煌、美侖美奐。雨台呈敞口伸出式,懸山頂,整體氣勢與繁華程度雖不及晴台,但倒顯幾分典雅、秀美與別致。滸崦戲台以「建築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屬樂平古戲台精品中之精品。
(6)戴村上房、中房戲台
戴村上房戲台,古瓷串脊,綠瓦蓋頂,鱷魚充頂,屋脊中央由大小褚砂古瓷坐中,四個檐角系有微風響鈴,恰似正在騰飛的雄鷹,發出銳耳叮當之聲,回盪全村,十分宏偉壯觀。台中別出風格的精巧雕藝,金碧輝煌,麒龍頂上的飛檐讓人嘆為觀止!中堂正中一塊鍍金橫扁「以古為監(金監)」四個大字金光閃閃。據縣史記載,此戲台名蓋陽河。 戴村中房戲台,建於道光十四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戲台屬磚木結構,堅固耐久,雕工獨特,梁、 壁、沿上都雕有戲文人物,龍鳳花鳥,精工細作,技藝超凡,雖經歲月滄桑一百七十多年,大部分仍保存較好。戲台四角騰空而至,每角懸掛一個兩公斤重的銅鈴,風吹鈴動,響聲悅耳。
(7)坑口萬年台
坑口萬年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後在改建中成功地將雙面台變成萬年台,因與滸崦戲台近乎相象,有樂平戲台「姊妹雙芭」之美譽。
(8)韓家萬年台
韓家萬年台為民國十年(1921年)動工,越七年油台告竣。三間四柱兩檐兩金一樓式,硬山屋頂。戲台雖無飛檐翹角,然以其構架奇巧,雕工精細,通體施金而翹楚於樂平東南鄉之一隅。
(9)觀峰張家萬年台
張家萬年台為民國三十年代建造。五間四柱五鳳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戲台檐翹、閣罩依次向前推出,曲折有致,使得屋面輪廓線與額樓層次感極其豐富。
(10)橫路萬年台
橫路萬年台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956年依原樣於原址翻新重建。此台品味甚高,整體造型優美典雅,結構比例縝密勻稱,是萬年台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更多關於樂平古戲台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c8293161573207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⑨ 古戲台的建築格局是什麼樣子的

整個古戲台呈「凸」字形,分前、後台、廂3部分。8根一抱粗的大木柱支撐著整個戲台,寬敞的舞台在前面,演員的化妝室和休息室在後面,布局合理、規范。戲台雕梁畫棟,並寫有工整的對聯。

如第二道的台柱上就刻有令人叫好的一副對聯:

聞其聲樂則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觀其色入焉瘦哉,必須繼以心思。

屏風中鑲有「可以興」3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凝練地道出了戲台當時起到的作用。後台的左廂房門楣上,寫著「飛燕」,右廂房門楣上寫著「驚鴻」。

門楣上端各有一畫,分別是《古松壽鶴圖》和《梅花鳥語圖》。前台的天花板中央又有一幅畫,為《雙鳳奔月圖》。走進戲台,這些書畫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給人以高雅的藝術享受。

⑩ 淺談古戲台歷史價值

凝結著民眾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地方演劇文化的重要載體

閱讀全文

與古戲台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